近代军事,北洋枪械、火炮资料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https://img.taocdn.com/s3/m/942e1f823186bceb18e8bb45.png)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
本文导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先进的西方后炮开始进入中国,导致了淮军军事装备的又一次更新。
英国的马提尼,法国的哈吉斯,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雷明顿和瑞维都加入了淮军。
在火炮装备方面,有英国的,德国的还有法国的各种。
仅在1871年至1873年之间,清朝就在德国克虏伯的后方购买了141门4磅重的钢炮,到1884年,淮军在后方装备了370多门大炮。
自1886年以来,广东北部已经生产了钢炮100多个,包括“十二年光绪(1886)广东生产钢炮48个,十七年广东生产钢炮120个左右,十八年间广东还多次荣获了三十个荣誉奖。
在此期间,北洋买家不包括在内。
此外,到1904年,江南制造局已经建造了145门后孔加农炮,其中大部分用于装备淮军。
在淮军火炮中,一些阿姆斯特朗和格鲁森加农炮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西方发明的快速火炮。
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
对于当时的亚洲国家来说,北洋军的战斗力应该比较强。
然而,要想与西方列强相比,战斗力还是有限的。
历史趣谈南北战争的武器 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
![历史趣谈南北战争的武器 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https://img.taocdn.com/s3/m/4ae1cbda5fbfc77da269b129.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北战争的武器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
导语:南北战争是指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场内战,参加双方分别是北军和南军。
在此次战争双方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武器,南北战争武器当中枪支的使用量
南北战争是指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场内战,参加双方分别是北军和南军。
在此次战争双方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武器,南北战争武器当中枪支的使用量是最大的。
而在南北战争武器的枪支武器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柯尔特式手枪,这款手枪在改进后最早使用在墨西哥战争中。
在此次南北战争中,南军使用的更为广泛。
在经历了两次改进后柯尔特式手枪因为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便停止了生产,因为这款手枪在同等产品中的价格算是比较昂贵的了。
斯达尔式左轮手枪在南北战争中主要使用在北方军队中,这款手枪可以说和柯尔特式手枪的性能大致相同,可是它的价格却比柯尔特式手枪的价格便宜将近两美元。
这两款手枪都是一次性可以装填六发子弹,因为斯达尔式左轮手枪的优势更大,北军在此处战争中一共购买了将近三万只此类型的手枪。
第三款手枪是拉马特,这款手枪最大的优势就是威力很强,它是由美国的一位博士发明出来的。
因为这款手枪性能很好,但在南北战争时期这款枪支只生产了300只。
因为他的威力强,火力猛很快就被南军注意到,于是南军的领导人便去高级加工厂为军队制造这款枪支。
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有大批枪支引进了南方。
比手枪,步枪威力更大的就是射枪了,里奎式后装苏射枪功能更加强大,几乎是接近于现代枪支了。
南北战争火炮
在1960年4月12日,美国由于工业革命后残留下来了许多问题,
生活常识分享。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eb0e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6.png)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一、大炮的历史大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炮是一种火药武器,其主要作用是发射火箭。
后来,火药技术传入欧洲,大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炮的原型是中国的“霹雳炮”和“霰弹炮”,而现代大炮的基础则是由威尔士人帕普法加利发明的。
帕普法加利是第一个成功使用铁质管炮,并制造了一系列尺寸不同、可装填铁弹的大炮。
14世纪,大炮传入欧洲,被广泛用于战争中。
16世纪,大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火炮,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
17世纪,大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加农炮和迫击炮。
18世纪,大炮的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更加精密和强大的火炮。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炮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生产使得大炮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大炮开始被更广泛地使用。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炮的威力和射程不断增加,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二、大炮的结构大炮是一种武器,通常由炮管、炮车、炮弹等部件组成。
炮管是大炮的主要部件,通常由铁或钢等金属制成,其内部是发射炮弹的通道。
炮管的设计和制造对大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炮车是大炮的支架,用于支撑和调整炮管,使其能够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进行射击。
炮弹是大炮发射的子弹或炮弹,其类型和重量根据大炮的设计和用途而定。
大炮还包括了其他辅助部件,如瞄准装置、火药库、火炮制退器等。
瞄准装置用于调整炮口的角度和方向,以确保射击的准确性。
火药库是用来存放和装填火药的地方,其设计和结构对大炮的射程和威力有着重要影响。
火炮制退器是用来吸收和减少火炮后座力的装置,其设计和性能对保护炮手和延长炮管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大炮的原理大炮的射击原理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当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使炮管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加。
当这种压力超过了炮弹的阻力和炮口的限制时,炮弹就会被弹射出去。
大炮的射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速气体流动和炮弹受力的复杂物理过程,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253a310912a21614792955.png)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
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
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
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
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炮兵的兵种旗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
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
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1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5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2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3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75野炮,L/29)炮兵第7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2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12门克式野炮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https://img.taocdn.com/s3/m/0b67d65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6.png)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还在武器与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与装备进行探讨。
1. 步枪与机枪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老式步枪,如毛瑟1896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
这些步枪射程较短,火力不足,对于远距离作战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引进和生产了一批新式武器,如著名的八一式独立枪和七六式狙击步枪,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此外,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引进和生产机枪,如美制白朗宁重机枪和捷克制布伦轻机枪。
这些机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
2. 火炮与迫击炮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与迫击炮。
其中,步兵师通常装备有75毫米山炮,用于对敌力量进行火力压制和阻击。
这些山炮对于山地和城市战斗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应对日军的机动战术。
此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迫击炮,如82毫米迫击炮和12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具备便携、简单易用的特点,成为中国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夺取战场阵地和压制日军阵地有着重要作用。
3. 坦克与装甲车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研制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积极寻求外援和自主发展。
中国军队最早使用的是苏联制式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这些坦克在战场机动性较强,但火力和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后来,中国军队逐步引进了美国制式的M3斯图亚特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抗战后期自主研发了许多新型坦克,如92式和59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在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4. 反坦克武器在面对日军装甲战车威胁时,中国军队主要依靠反坦克武器进行反击。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https://img.taocdn.com/s3/m/28b9d8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a.png)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中国抗战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和反抗的时刻。
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事装备。
这些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和坚持战斗的勇气。
本文将对中国抗战期间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介绍。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主力军。
为了提升步兵的战斗力,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步兵武器。
其中最常见的是步枪,例如著名的“九四式”步枪,它是基于德国的Mauser M 98步枪而改进的。
这种步枪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为中国军队在远距离射击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还有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的使用,这些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表现出色。
二、炮兵装备炮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重要力量,起着火力支援和制敌的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类步兵炮和火炮,其中包括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等。
这些炮兵装备在阻击日军和进行地面战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国军队熟练运用的榴弹炮,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阵地,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装甲车辆虽然中国抗战期间的装甲车辆相对较少,但它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
其中,华北局势紧张时引进的苏联T-26轻型坦克是中国军队最广泛使用的坦克之一。
尽管它的装甲相对较轻,但在抵御日本军队的进攻和发起战斗中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飞机中国抗战期间的空中战斗对中国军队的抵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尽管中国空军在装备和数量上与日本军队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中国军队仍然努力保卫自己的领空。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国产的I-15和I-16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此外,中国军队还使用了苏联的舰载机和轰炸机等。
五、海军装备中国抗战期间的海战对中国军队的胜利至关重要。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舰来保卫自己的海岸线。
其中包括驱逐舰、潜艇和巡逻舰等。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7776d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e.png)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民国时期,中国军事工业极端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武器不能成规模生产,而由于军阀混战有些已经具有生产重武器能力的兵工厂也一一被迫放弃这种能力,以至于在抗日战争中8年中国仅仅生产了98门大炮(迫击炮除外),可以说,整个抗战史是一部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飞机大炮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以下将民国间大炮生产情况一一列出(部分生产数据列到清末):一。
山炮中国近代各局厂生产各式山炮近3000门1.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江南制造局1905年仿制成功,1907-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
29年至31年约产120门。
32年停办。
1925年,汉阳兵工厂生产该炮6门。
2.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汉阳兵工厂1921年仿制成功,至1928年止累计生产68门。
29年到37年约生产160门。
3.晋造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1923年至1924年生产晋12年式200余门,36年,37年又生产200余门(抗战后停止),25年至28年生产晋13年式800门,28年至29年生产晋17年式700门,47、48年生产晋36年式191门4.辽14年75毫米山炮,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至1931年生产72门5.1927年至1929年太原兵工厂生产晋16年式105毫米30门二、野炮1913年至1949年共生产约500余门1.辽14年式77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5年至1931年生产300门2.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4年至1931年生产108门3.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1929年至1937年,太原兵工厂生产150门另外,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也生产了一些野炮(75毫米)三。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e224f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5.png)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民国陆军重武器介绍-火炮篇(北洋时期)
![民国陆军重武器介绍-火炮篇(北洋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25f509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0.png)
民国陆军重武器介绍-火炮篇(北洋时期)克鲁伯1904年式14倍径75毫米山炮口径:75毫米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250米高低射界:-8度至+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战斗全重:386千克操作1904式山炮的炮班“1904年”式是克鲁伯最后一种碳钢山炮。
袁世凯于1903年编练新军之时,炮兵的重头戏是确定了下一代的制式火炮,尤其是配属在步兵师属炮兵的山炮与野炮。
总理练兵处一声令下,湖北枪炮厂的57mm“格鲁森”过山炮、金陵制造局的“格鲁森”37mm的两磅熟铁炮、江南制造局的“三磅子”过山快炮与“十二磅子”过山快炮等小口径过时架退火炮一律停产,转而依照外国最新火炮样式,研究管退工艺。
“克鲁伯1904年”式山炮的制退复进机的新工艺不难掌握,复合炮身的热套法也被轻松攻克,于是江南制造局迅速仿造出大名鼎鼎的“沪”造山炮,使得中国陆军炮兵一跃迈入管退炮时代。
“沪”造山炮年产量不大,一年只能生产20至30门左右,此款火炮在中国一直沿用至解放战争结束。
克鲁伯1903年式75毫米野炮口径:75毫米炮口初速:榴弹510米/秒榴霰弹50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高低射界:-8度~16度方向射界:左右各3.5度放列全重:895公斤行列全重:1475公斤1903年式野战炮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最后一种碳钢野战炮,也是克鲁伯的外销主打产品,战斗全重不到两吨,堪称当时军火市场上最轻盈的一款野炮。
上海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在1913年先后成功仿造“克鲁伯1903年”式野炮,最后由汉阳厂负责量产,即汉造“克”式29倍口径75野炮。
斯科达vz.14型榴弹炮口径: 100毫米炮口初速: 395 m/s最大射程: 9800 m高低射界: -7.5度至+48度方向射界: 左右5度放列全重: 1490 kg行列总重: 2855 kg奥匈帝国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vz.14可以拆成七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山地机动力最强的榴弹炮。
因为,“斯科达”榴弹炮的山地机动性能实在太好了,就连奥匈帝国的主要敌人意大利在一战结束之后也干脆将从奥军手中收缴的vz.14作为自己炮兵的新一代制式榴弹炮。
日本近代火炮发展历程
![日本近代火炮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361f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d.png)
日本近代火炮发展历程日本近代火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明治时代。
在那个时期,日本政府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进行现代化改革。
这也包括引进现代火炮技术,以提升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
最初,日本政府从欧洲购买了一些火炮。
这些火炮主要是轻型和中型火炮,用于近距离作战。
然而,这些进口火炮的数量远远不够满足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需求,因此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国内产业发展火炮制造技术。
1890年代,日本陆军开始在国内自主生产火炮。
最初,他们主要依赖外国专家提供的技术和设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陆军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火炮制造能力。
他们开始生产更重型、更远程和更精确的火炮,并加强对火炮的研发。
在20世纪初期,日本陆军进一步改进了火炮技术。
他们开始使用卡车和摩托车作为火炮的牵引力,以提高火炮的机动性。
此外,他们还引进了自动装载技术,使火炮的射击速度更快。
这些改进使日本陆军的火炮在战场上更加灵活和强大。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从国外购买了一批火炮,并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火炮。
他们对舰炮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射程和精确度方面。
他们注重技术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火炮,如38厘米步兵炮和41厘米主炮。
这些火炮在二战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日本海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
然而,进入二战后期,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火炮技术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盟军的反击和日本军事资源的短缺,日本军队无法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火炮生产。
此外,盟军的火炮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使得日本火炮的性能逐渐落后。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队完全被解除武装,火炮生产和研究活动也停止了。
然而,随着日本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政府逐渐重视国防建设,并开始重新发展火炮技术。
目前,日本拥有一系列现代化的火炮,如89式自行火炮和99式自行火炮,它们在国内和出口市场上均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总的来说,日本近代火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由引进外国技术、自主研发和逐步现代化改进相结合的过程。
虽然在二战期间日本火炮的技术相对落后,但日本在战后重建和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现代化的火炮已成为日本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
中国近代武器进化素材
![中国近代武器进化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7e75c0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7.png)
中国近代武器进化素材
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
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
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
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
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
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
弹、航空炸弹等。
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e255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3.png)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
1. 清朝末期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列强侵略和内部的政治动荡,中国武器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冷兵器如刀剑、枪炮仍然主导,但在对外侵略和抵御的战争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如步枪、机枪等。
2. 民国时期至抗日战争(1912-1945年)
民国时期,中国武器发展开始步入现代化道路。
政府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军械厂和军工学校,开始自行研制和生产军用武器。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积极发展装甲兵器,引进了坦克、火炮、飞机等现代化装备。
3. 解放战争至文革时期(1945-1976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武器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成立了兵器工业部,大力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研制了自动步枪、手榴弹、火箭炮等先进武器,并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坦克和飞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军事科技的投入和军事现代化的努力。
中国研制了多种先进武器系统,如歼击机、导弹、舰船等。
特别是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加大了对网络和电子战等新型武器的研发力度。
总之,中国在武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冷兵器渐进到现代
化军事装备的转变。
通过引进、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国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强国在武器领域的差距,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70e4c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4.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次事件揭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代。
在这场战争中,军事装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抵抗侵略的能力。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分析。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陆军的核心力量,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军队的步兵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武器。
然而,由于中国当时工业水平的落后,装备差距较大。
与之相比,日本军队则装备有较为先进的步兵武器,例如九四式步枪和轻机枪,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二、炮兵火炮炮兵是军事装备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支,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主要包括野战炮、山炮和迫击炮等,然而由于数量不足、品质较低,无法发挥出充分的威力。
与之相对,日军则装备有九六式野战炮和九五式山炮等现代化火炮,使他们能够准确打击目标,有效压制中国军队。
三、坦克装甲车辆坦克是九一八事变中的重要战争装备之一。
然而,中国军队在这方面的装备非常有限,只有少数的改装过的装甲车辆,无法与日本装备精良的坦克相抗衡。
相比之下,日军使用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装备,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航空兵器航空兵器在九一八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军队的航空兵装备相对薄弱,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机型老旧,技术落后。
而日本军队则使用了一批现代化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使他们在空中具备了制空权,对中国军队进行有效的打击。
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事装备的落后成为其抵御日本侵略的一大短板。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的装备更加现代化、精良,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
这也促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进行军事装备的改造和更新,以弥补装备上的差距,从而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近代火器的诞生和发展
![近代火器的诞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83d43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2.png)
近代火器的诞生和发展火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装备,在近代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本文将从早期的火药武器开始,逐步介绍近代火器的发展过程。
火药的发现与应用火药是火器的核心,其发明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炼金术士意外发现了一种由硫黄、木炭和石炭组成的黑色粉末,这就是火药的原型。
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火器的发展。
火药武器的出现早期的火药武器包括火箭、炮和霹雳炮等。
火箭最早出现在中国宋朝时期,但是它们在当时主要被用作烟火表演和军事信号。
炮是火药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用于中国的北方边防。
而霹雳炮则是一种火药武器的简化版,其威力巨大,被用来攻击敌人的军队和城市。
火器的改进与革新随着火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对它们进行改进和革新。
15世纪,欧洲的军事专家引入了火枪,这是一种兵器和火器的结合体。
火枪的出现标志着火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火器的威力和精确度。
火器的发展与革命在近代,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的阶段。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火器的生产和改进更加容易。
同时,火药的配方也得到了改进,使得火器的威力和射程都得到了提高。
火器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
火器的战场应用近代火器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火器的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和毁灭性,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注重战术和技术。
近代火器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也对军事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语近代火器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
从火药的发现到火器的革新,无一不显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虽然火器的发展给战争带来了更多的破坏,但它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火器,构建和平与安全的世界。
鸦片战争外国的武器四字概括
![鸦片战争外国的武器四字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ffd1543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d.png)
鸦片战争外国的武器四字概括
鸦片战争外国的武器四字概括为:步枪火炮。
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抢。
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抢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抢,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火炮主要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采用的前装滑膛炮,其内装火药都是黑火药,因工业革M发生与否的影响,英军火炮从数量意义上讲,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彈藥质量、火炮射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优于清军火炮。
拿破伦M1857重型12磅加农炮为青铜前膛滑膛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所拥有的最新式威力最大的地面火炮,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就没在战场上使用过,这12磅炮比清朝的武成永固要轻一些,但仍然很重,缺乏马匹的联军根本没法把这种大炮从天津大沽口推到北京前线去,总不可能用骑兵的战马去拉炮吧。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fc8857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e.png)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
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
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 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
“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
“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
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
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52a0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f.png)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
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
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
如186。
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
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
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
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
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
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
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94d3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0.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一、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战略和战术的因素外,军事装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战局的影响。
二、陆军装备1. 步兵装备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老旧的步枪、轻机枪等武器装备。
这些装备在面对日本军队的现代化装备时明显处于劣势,射程和射速都无法与之相比。
2. 炮兵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炮兵装备相对较弱。
主要使用的是山炮和迫击炮,射程和威力都较为有限。
而日本军队则配备了较为先进的野战炮和榴弹炮,能够有效地对中国军队发起炮火掩护。
3. 装甲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装甲装备非常薄弱。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中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装甲车辆,且质量较差,火力和防护能力都不足。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拥有较多的装甲车辆,并在战术运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空军装备1. 飞机类型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时的空军装备以国产飞机为主,如中国自行研制的震旦战斗机和顺风轰炸机。
然而,这些飞机与日本军队的现代战机相比,性能和技术都存在差距。
2. 空军作战能力由于装备的限制,中国军队在空军作战能力上劣势明显。
日本军队使用的飞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火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制空权,给中国军队的地面部队造成极大压力。
四、海军装备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海军在装备方面也存在明显劣势。
1. 舰艇类型中国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旧式战舰,如北洋旗舰和巡洋舰等。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配备了现代化的军舰,如战列舰和巡洋舰,拥有更强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2. 军队规模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海军规模相对较小,配备有限。
而日本海军则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五、装备影响九一八事变中,中国的军事装备劣势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1. 防御能力不足由于装备限制,中国军队在防御方面处于劣势。
日本军队利用现代化装备的优势,能够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占领重要城市,并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316763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4.png)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
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清政府士兵手里拿的是大刀长矛以及弓弩,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用的是火器,但是也仅仅是射程不足已一二百米的鸟枪,抬枪,子弹的射出时间是一分钟左右一发;另外拥有的大炮其射程也就只有一千米左右,并且使用的是实心弹,杀伤力非常的小。
在说英国军队手中的武器,所有的士兵手中全部是步枪,最低射程是两百米,一分钟可以发射三枚子弹,另外英国军队手中的大炮射程在两千到三千米之间,配备的弹药除了少量的实心弹之外,还有杀伤力非常大的开花弹和霰弹。
当然英国还有军舰,这些军舰中最大的长有三十多丈,分为上中下三层,可以安装七十多尊大炮,中号的也有两层,能够配备三十到四十尊大炮,除了军舰上配备大炮之外,轮船上也装有十尊大炮,以上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
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不抵抗,军事上必然失败。
其次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当时英法联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和米涅步枪)后装线膛火炮(阿姆斯特朗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炮台露天式建造,经不起炮火的猛烈轰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原无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至甲午中日开战时中国拥有的大型军工厂如下:
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
湖北枪炮厂
四川机器局
山东机器局
吉林机器局
广东制造枪弹厂
黄埔船坞
大沽船坞
北洋枪械、火炮资料
吴淞狮子林炮台装备的800磅克虏伯大炮,此类火炮在抗日战争中仍有部分在继续使用(该照片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枪 械(含机关炮)
抬枪
林明登枪
马梯尼枪
毛瑟枪
快利枪
士乃得枪
哈乞开斯枪
黎意枪
神机炮
赛电枪(马克沁机关枪)
格林连珠炮
哈乞 炮
阿姆斯特朗12吋前膛炮
阿姆斯特朗10吋炮
120磅前膛炮
阿姆斯特朗11吋前膛炮
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炮
克虏伯1880式150mm后膛炮
克虏伯1880式305mm后膛炮
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
克虏伯1880式260mm后膛炮
地阱炮
克虏伯75mm行营炮
阿姆斯特朗152mm炮
阿姆斯特朗120mm炮
克虏伯75mm舢板炮
其它兵器
鱼雷
水雷
地雷
侦察气球
火炮口径对照表
旧 称
英 寸
毫 米
800磅炮
12
304.67
380磅炮
9.25
235
250磅炮
9
228.57
180磅炮
8
203.17
100磅炮
6
152.38
80磅炮
5.875
149.2
40磅炮
4.724
120
12磅炮
3
76.12
6磅炮
2.244
57
3磅炮
1.85
47
2磅炮
1.4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