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曾经_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_张谊生
汉语程度副词研究综述
┊┊┊┊┊┊┊┊┊┊┊┊┊装┊┊┊┊┊订┊┊┊┊┊线┊┊┊┊┊┊┊┊┊┊┊┊┊第1章绪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副词。
虽然各家在副词小类的划分上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承认存在程度副词这一类,可见它在整个副词大类中地位稳固。
如王力把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并直接阐述了“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程度副词”、“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绝对程度副词”两大定义,后续学者根据王力先生所给出的依据,在语言教学等方面不断的探索进取;朱德熙先生也曾在《语法讲义》(2002)中,根据程度副词的特性,在程度副词的语法应用上给出了一定的依据和理论,为后世的语法教学的实践中铺垫道路。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表明,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语研究的迅速发展,汉语中程度副词的研究早已成为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各家的研究主要以语法和语义比较等几个方面而展开的。
1.1程度副词的范围研究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数量并不多。
但是在各语法著作中涉及到的程度副词数量各不相同:如丁声树等所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列举了16个程度副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则列举出17个,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就有27个,这些都是少数的;在著作中列举程度副词数量多的著作也有不少,如夏齐富在《程度副词分类试探》中就列举出65个,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列出了89个,所列举的程度副词迄今为止最多的要数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所统计得出的。
这样的论著繁多,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有一点相同的就是,在各著作所提出的程度副词中,都有“很、最、更、太、比较、”等这几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这些词不会出现在究竟属不属于程度副词之类的问题上,但在夏齐富的文章所提出的“才、竭力、甚至于”等词,是否属于程度副词,我们深表疑惑。
夏文认为“‘程度’这个概念是个容量不小的概念,还涉及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语气的强弱等等。
副词的界定问题评述
副词的界定问题评述【摘要】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语法的核心问题是句法问题。
因此,副词的界定问题既是词类问题,又是句法问题。
就目前国内外的副词研究状况来看,副词还是一个没有严格界定的词类范畴。
意义的界定标准没有达到“共性”的要求,功能标准的术语界定又不清,这使得划分出的副词总是“有理无据”。
副词界定的关键在于厘清副词和句子的关系。
【关键词】副词;状语;附加语;句子学界通常认为,由于没有形态变化。
造成了汉语划分词类的困难,汉语副词在这方面问题尤甚。
因为它是虚词中数量最多、内部最不同质的一个类别,不管是从功能分布上,还是从语义上都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吕叔湘不经意间说了句“副词本来就是个大杂烩”,几乎成了汉语副词研究圈内耳熟能详的名言。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副词界定问题的普遍迷惘心理。
张谊生曾指出“同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副词相比。
汉语的副词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词类”。
其实,不光是汉语副词,即使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它的副词研究也并非因此而“万事大吉”。
一、“大杂烩”不只是汉语副词的专利在很多语言里,副词可以跟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同形、同音、同义(除了功能差别)。
Napoli引进的语言学术语“adveehves”,意思就是指意大利语中既可以作形容词又可以作副词的词,具体区别只能借助一定的上下文。
Comrie认为“Advectives”在不同语言里广泛存在。
在德语里,副词和相应的形容词一样,没有曲折变化。
在德国基础学校教学中,他们用“Eigenschaftswort”这个词来分别指副词和形容词。
日语的副词与名词、动词、形容动词、接续词、感叹词、连体词、接尾词以及连语等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许多无法归类的词或词组都划归到副词了,因此有日本学者也说副词是“日语词汇的垃圾箱”。
铃木一彦认为,今天所谓的副词乃是句(词+辞),并非词,一个词同时具有词与辞的性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承认副词是一个词类。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_张谊生
是不平衡才使人生变得那么丰富多彩 、那么富有意味 。(许朋乐 :归宿后的失落) 29)我也同大多数老三届人的经历一样 , 经受过无数的失望和痛苦 , 承受过许多苦
难 , 然而 , 最使我心灵受到震憾的 , 却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梦的破灭 。 或许正因为目睹了这 些梦的破灭 , 才使我有了表现和书写他们的欲望 。(魏继新 :血污泥淖中站起来的一代)
那老日头 。只五姨脸上怅怅 , 像有病似的 , 也从不跟人谈“少剑波” 。(李佩甫 :红蚂蚱绿蚂 蚱)
21)被子自然是一条 , 要到学校里和同学通腿睡 。 口食自然是玉谷糁子 , 要交到学校 伙房换饭票 。 独干粮是上品 , 妈妈蒸的面馍 , 蒸好后又切成片片 , 放在大铁锅里烤成黄干 焦脆 , … …。(张宇 :家丑)
作 、执行纪律要得当 。(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17)现在 , 在一些音乐会上 , 报幕员先报演唱者名字 , 作词作曲者几乎听不到了 。 更
有甚者 , 连节目单上 , 作者也被抹掉了 。(北京晚报 :1985 年 1 月 9 日) 1 .2 .3 极端型追加 极端型追加表示后加的人 、事 、物是同一类别中最为重要 、尤为突
1 .2 .0 表追加 追加义是以事物 、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 它反映了相关事物 、事件 之间联系的方式及主次关系 。 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 , 可以分为并存型追加 、主次型追加 、极 端型追加 、例外型追加四类 。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生”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构词形式。
汉语词汇是不断发展又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
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生”用法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生”的词性问题。
标签:近代汉语“~生”形式词缀助词中古近代时期,随着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在古代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复音词。
虽然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根据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來的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由于这个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词义改变、实词虚化等情况,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被人们重新认识,因此分歧也就容易产生了。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词缀和助词的用法有一系列的交叉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助词与词缀的分歧也是存在的,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分歧呢?一、词缀和助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到过“有些助词的‘词’的资格是不牢靠的。
”[1](P38)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举了“着”“了”“的”的例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动词后边的“了”和“着”应该看作动词后缀。
还有人主张把“的”分成两个:一个是助词,一个是后缀(我的|布的|现成的)。
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也是汉语语法化进程中比较活跃、不断产生的一类。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助字”的概念。
他认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由于助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所以形成后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动作的情态状貌、显示语气、构成结构关系等语法意义。
我们熟悉的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等。
另外,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还列出了表数助词“们”“第”,语气助词“呢、吗、吧”等。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
( 一)词 类 归属
副词作为一个传统 的词类, 所包含的成员过
多, 这些成员语义上有虚有实, 功能上个性强于共 性, 语法上虚化程度不一 ,从副词的总体上看, “ 是
一
王力(93 对词类的虚实 区分很细致 , 13 ) 认为 鉴于副词 比代词 的意思更实在一些 , 故把 副词归
20 06年 5月 第 4 第 3期 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V 1 o3 o. N . 4
现 代 汉 语 副 词 研 究 综 述
肖奚强, 钱如玉
( 南京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 院, 江苏 南 京 209 ) 107
[ 要]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经过了传统期、 摘 突破期、 深化期的研究历程 , 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
入半实词 , 介于虚实之问。持此观点的还有郭绍 虞(99 。这只是提 出了一种处理方法 , 17 ) 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副词 的归属问题 。 以上观点纠缠 于副词 的虚实之分 , 不管是 但 虚或实 难免 都 有 顾 此 失 彼 之 嫌。张斌 先 生 在 20 年底召开的“ 03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 教学学术研讨会” 上提 出副词归属 虚词更符合事 实 , 由是汉语副词不以体现意义为主 , 理 而是以表 达功能为主, 意义大部分是 比较虚化的。但是 , 副 词确实可以充当句法成分 , 这又与实词的性质相 统一 , 因此, 有人提出 : “ 鉴于副词本身的特点以及
一
句法成分 的能力, 部分学者把副词归入实词 。如 : 陈望道 (9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胡裕树(9 1 、 18 )黄伯荣 (9 1、 18 )邢
公 畹 (94 等 。 19 )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时间副词“曾经”的语法化历程
1.2“曾经”形成的时间 1.2.1 六朝说与唐代说
对于副词“曾经”形成的时代,目前学界主要有形成于六朝和形成于唐代两种观点。 何金松(1994),杨荣祥(2005),何乐士(2006)均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所举的 例句都是: (20)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北周·庾信《忽见槟榔》)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但所举的例子却是: (21)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7 太田辰夫(1958),龚千炎(1995),董秀芳(2002),张谊生(2003),以及《辞源》8和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9都认定“曾经”形成于唐代。除了龚千炎没有给出例句外,其余五家 所举的例句都是: (22)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其次,唐代说较接近事实。唐代的文献中确实有不少“曾经”共现的例子接近于副词。
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五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780. 8辞源(修订本)(第二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68. 9同 1 第 48 页。 10《走笔戏书应令》“此日乍殷勤,相嫌不如春。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舞席秋来卷,歌筵无数 尘。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片月窥花簟,轻寒入锦巾。秋来应瘦尽,偏自著腰身。”
丁健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副词“曾经”是由副词“曾”和动词“经”经常共现连用虚化而成的。 副词“曾经”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叶,成熟于清末民初。句法上的跨层 连用是副词“曾经”词汇化的基本动因,而重新分析则是“曾经”成为典型副 词的根本性语法化机制。 关键词:曾经;语法化;历程;动因;机制
6吴竞存,梁伯枢所著《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2)中给“跨层结构”下的定 义是:“指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而是分属于不同句法层次但在线形顺序上邻接的两个成分组成的结 构。”
时间副词“曾经”的句法语义分析
语 言学研究
语 文知识 疏 的人 。
2 1 年第 1 02 期
“ 曾经 ” 修饰基式动词 的时候 , 句没有问题 ; a 动词 由基式而变为重叠式 , 不出现“ 曾经” 的时候也 没有问题 ; 而把 两者同时放在一起的时候 , 句子 c 就有 问题了。同时还应该看到 ,曾经” “ 做状语的时 候, 只能采取无标记的形式 , 即不带状语标记 “ 地” 直 接做 状语 ,这一 点跟 很 多 时间 副词 ( 渐渐 、 如 忽 然、 常常等 ) 都可以相对 自由地添加状语标记 “ 地” 是不 一样 的 ,如 果强 行给 它们 添加上状语 标 记 “ ”则语句反而变得不符合人们 的语感 , 地 , 甚至会 让人无法接受。如 : () 4 他曾经学习过法语。 他 曾经地学习过 法语 。 () 5 我想起了他 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 中我们 从 可以得到他成功的秘诀 。+木 - 我想起 了他 曾经地说 过的一句话…… 不管“ 曾经 ” 面是单音节动词还是双音节动 后 词, 都不能在 “ 曾经” 的后面添加上状语标记 “ ” 地 , 否则 , 得到的都是在实际运用 中不能成立的句子。 2 . 做定语 张谊生考察 了一些副词 , 从近八百万字的当代 新闻体语料 的检索来看 ,曾经9  ̄ 远”等时间副 “ Yl 、永 [ 词是可以充 当定语的 , 只是这种用法 的使用频率还 很低 ,曾经 ” 0 %。在充 当定语的时候 ,曾经” “ 为 . 8 “ 的后面一定要有标记词“ 的辅助 , 的” 因此 , 严格地 讲, 真正充 当定语的并不是“ 曾经” 本身 , 而是“ 曾经 的”换句话说 , , 只有带上 “ 之后 ,曾经 ” 的” “ 才可以 相对 自 如地充 当定语。 - 口 : () 6 曾经 的男朋友 () 7 曾在降价风潮中屹立不倒 的企业 , 不能冀 望曾经的幸运再次眷顾 , 或多或少都应表现一种姿
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的连用顺序和量级特征
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的连用顺序和量级特征作者:梁咏现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首先从情态副词的研究综述入手,为情态副词的界定及其次类划分奠定基础,紧接着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态副词的连用顺序及量级特征进行说明。
连用顺序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先对情态副词各次类的连用顺序进行说明,然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总结解释。
量级特征则须结合情态助动词进行说明,同时对认识情态梯度和道义情态梯度进行梳理。
关键词:次类划分;连用顺序;量级特征;情态副词;情态助动词一、情态副词的界定和分类关于情态副词的研究,史金生和徐晶凝两位学者做得比较充分,本节主要介绍史金生和徐晶凝两位学者对于情态义副词的研究情况。
史金生将具有情态义的这一类副词称为“语气副词”,认为“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命题之外,表示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它与情态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是体现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一类副词。
”“语气和情态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很多著作甚至不加区分,用来指同一种现象”。
因此,他用“语气副词”来指称本文所谓的情态副词。
对于情态副词的界定,他提出三条具有相容性的功能标准。
与其他成分组合后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与判断词“是”共现时的位置。
在句子中的位置。
根据以上标准,史金生确定了情态副词的大致范围,并从语义角度对范围内的情态副词进行次类划分,笔者总结如表1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史金生对于情态副词语义的研究十分到位,对于每一小类词的解析非常精辟。
同时,秉承的是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词义相当的原则,将同语素类词进行统一归纳,使意义相当的词紧紧相邻,能够很好地将情态副词词义描写出来,为学界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实属难得。
但是,仅仅从语义角度进行次类划分,各小类中的词往往在句法特征方面差异较大,难以达到了解词的句法特点、掌握用词造句的结构规律这一分类目的,从而使分类不具重要的实际意义。
徐晶凝在确定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的范围时,坚持意义和形式兼顾的原则,同时着重从与连词的分析比较中对情态副词的范围进行界定。
汉语副词连用现象浅析
汉语副词连用现象浅析摘要:副词作为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分类非常繁多,而且副词的用法和使用规则也非常的复杂。
因为副词也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学者对于副词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在对之前的研究成果做调研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了副词的分类方式,从大的层面来说,分为同类副词和异类副词。
而其中同类副词连用又可以分成4个小类别,重复频率副词连用、语气副词连用、时间副词连用、范围副词连用。
并且对于副词连用的顺序问题以及副词的使用规范也做了分析和整理。
对于副词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作用也做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
对于汉语副词连用的原因和相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现阶段副词连用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了对汉语副词连用现象的研究需求,展望未来关于汉语副词连用的新方向。
关键词:现代汉语;副词;连用目录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副词 (1)1.2 副词连用 (1)2 汉语副词连用的分类方式 (1)2.1 同类副词连用 (1)2.1.1 重复频率副词的连用 (2)2.1.2 语气副词的连用 (2)2.1.3 时间副词的连用 (2)2.1.4 范围副词的连用 (2)2.2 异类副词连用 (2)2.2.1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重复评率副词和时间副词的连用 (2)2.2.2 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和范围副词的连用 (2)2.2.3 范围副词连用、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的连用 (3)2.2.4 评率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和程度副词的连用 (3)3 汉语副词连用的顺序和规则 (3)3.1 连用的顺序 (3)3.2 连用的规则 (3)4 汉语副词连用的语义和语用 (4)4.1 副词连用的语义 (4)4.2 副词连用的语用 (5)4.2.1 叙述动态 (5)4.2.2 加强褒贬的含义 (5)4.2.3 风格定位 (5)5 结论 (5)参考文献: (7)致谢 (8)副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副词的分类和数量都是非常多的。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2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论文部分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 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现代汉语副词就和才的比较
1 / 12现代汉语副词“就”和“才”的比较摘要副词“就”和“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们在时间、数量、范围等方面的使用中有交叉现象。
本文着重从义项、句法、语义和与“了”的隐现来论述“就”与“才”在时间、数量、范围方面的异同,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就才了语义指向“就”和“才”是一对词义复杂,用法灵活的多功能副词,国内外语法界通常把“就”和“才”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有很多。
代表性的研究王还的文章《“就”和“才”》侧重对有关“就”和“才”的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说明。
他认为“就”字句和“才”字句在语义上是对立的,但在一定语境下可以变得意义相同。
从形式上讲,“就”字句和“才”字句中“就”和“才”常常可以互换,但事情并不总是这样,有时我们只看到“就”,看不到相应的“才”,反之亦然。
而法国学者白梅丽的文章《现代汉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则通过明确“就”和“才”的语法意义对一些问题做出解释,侧重从分布特征和语义特点等方面研究“就”和“才”。
后来张谊生《多功能副词“才”的综合研究》从语义焦点与表量作用的角度对这两个副词进行深入考察。
认为“就”和“才”是双指副词,“才”的增值强调、减值强调(即主观大量、主观小量)是与其语义指向相关联的。
当表示前一种意义的时候,“才”指向其前面的成分;当表示后一种意义的时候,“才”指向其后面的成分,并且两种不同的意义与“才”的两种不同语义指向相关联,因此,“就”与“才”有同有异。
张旭《估价副词“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则着重讨论了“就”、“才”句中出现实际语境和不出现实际语境两种句法条件下“就”和“才”的语用过程。
他认为“实际偏离预期”是“才”和“就”的核心意义,而且“从语用的立场看,则可以说,‘就'只有一种用法,‘才'也只有一种用法。
许多词典和汉语语法著作通常把‘就'和‘才'的词汇意义分析为若干个义项”,这些不同的义项是“就”和“才”的核心意义“在语用过程中所引出的多种语境变体”。
副词“曾经”的虚化过程与成因
副词“曾经”的虚化过程与成因“曾经”是一个经过虚化后演变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它虚化成词的时间不会早于梁代。
受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的影响,“曾”与“经”同义复合构成了双音节词“曾经”。
从内部的关系来说,由于经常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曾经”的语义逐渐抽象化,凝固成词,从而最终虚化为副词。
标签:副词曾经虚化凝固“曾经”是一个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
在古代汉语中“曾经”作副词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这是一个经过虚化后演变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关于副词”曾经”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阐述它的时态用法、语法意义等,虚化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
张谊生先生的《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功能性》从“曾经”的功能扩展原因阐述了其形成过程。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副词“曾经”的历时发展及形成机制作一点探讨。
一、“曾经”早期的表现形式在“曾经”还没有虚化为副词前,“曾”与“经”在形式上的连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分别列举如下:(一)曾+经+N/V+者(1)诏听蕃镇曾经内侍者前后奔赴。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2)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隋书·房彦谦传》)(3)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4)其兄弟本来异居曾经分析者,不在此限。
(《旧唐书·食货上》)(5)凡州县学生曾经公、私试者复其身,内舍免户役,上舍仍免借借如官户法。
(《宋史·学校试》)以上例句中“经”为实义动词,“曾”表示“曾经”义,“经”表示“经过”义。
“曾经”还不是以一个词的形式出现。
“经”与紧跟在它后面的成分组成一个偏正结构,而后再与“曾”组成一个动宾结构,共同与“者”组合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这是“曾”“经”最早的连用形式,因而与副词“曾经”的形成关系不大。
浅析《汉语认知功能语法》中的副词语法语用知识
浅析《汉语认知功能语法》中的副词语法语用知识摘要:关于副词,各个语法大家在各自著作中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作为词类中比较复杂的一类,许多学者对于其归实归虚苦恼不已。
著名语言学教授屈承熹的著作《汉语认知功能语法》中单独将其列出一章,分析了它的语法语用。
现将屈老师的观点加以整理,并谈谈我自己关于其一点粗陋的见解。
关键字:副词连接功能位置正文:在介绍屈老师的观点之前,我们先将语法界公认的关于副词的定义及基本运用做以简单介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各国语言中副词的运用方式各有不同。
汉语中,常见副词的类别有程度副词(很、好、最等),时间副词(先、早、就等),地方副词(哪儿、到处等),情态副词(专心、小心、勉强等),肯定及否定副词(不要、不必、不如等)等。
·············如何确定副词的身份,即如何确定哪些词汇属于副词这个词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汉语副词(除“慢慢地”中的“地”等)并没有明显的构词标记,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判断副词的身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所以汉语中判断副词的身份时唯一的办法是将常见的副词记熟并通过语意判断。
屈老师从四个方面对副词的语法语用知识做了介绍,下面分别将这四个方面做以介绍。
一、常见的副词与副词分类根据语意,汉语中的副词一般分为以下八类: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地方副词、情态副词、肯定及否定副词、疑问副词、范围副词及判断副词。
屈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类新的类别:包容与数量副词,评量副词、兼类副词。
“包容副词(也和都等)是指所陈述的内容涵盖在同一个或一个更大的范畴内。
数量副词(再、还、另外、就等)是表示数量意义。
”下面介绍十二个包容与数量副词:也:我也想去打篮球(其他人都去了,我也想去)。
都:用来修饰名词、副词和形容词,一定要出现在它所修饰的词语之后。
现代汉语副词“就”字的功能视角研究
知识文库 第17期20 现代汉语副词“就”字的功能视角研究靳喜娜汉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代相承、连续不断的语言体系,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
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研究兴趣的提高以及现代汉语在国际语言地位的提升,使得很多人热衷于现代汉语的学习。
“就”字是汉语中最常见的副词,它在语言对话中的使用非常频繁,在不同的语义和对话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基于系统的语言学功能,对汉语副词中“就”字的意义和用处进行探究,分析其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为人们学习汉语言提供依据和参考。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汉字书写笔画多,还因为汉语语法学习困难。
“就”字是汉语体系中最常见的用语,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分为动词、副词和介词,动词和介词在汉语研究中基本上不存在异议,副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不一,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著名语言学专家张谊生说过“汉字研究应该基于功能视角,对其用法进行探究”。
同时,对汉语“就”在副词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也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汉语,做好有效的运用。
1 功能句法描述的原则以及范围Halliday 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中最核心的要义就是语言的多功能性,他在具体理论中表明,语言的使用要体现多功能特征,坚持意义为核心,并走出单一结构句法的限制。
但是有关副词“就”的用法描述还比较少,汉语功能的探究多集中于小句、名词词组、数量词以及介词短语中。
因此,在汉语副词“就”字的功能研究中必须从实际使用情况出发,对相关功能进行句法性的分析,结合实际延展汉语的分析范围。
2 现代汉语副词“就”字的意义和句法功能2.1 汉语副词“就”字的意义由于研究受到时间、方法、水平以及主观能力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人们的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就”字作为副词的具体意义也有不同的论述。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_从_常常_与_往往_说起_石定栩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从“常常”与“往往”说起石定栩 孙嘉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提要 “常常”和“往往”一般都认为同是频率副词,意义接近,只是有些用法上的差别,但实际上“往往”并不表示动作的频率,而是表示事件出现的概率。
频率和概率的计算方式不同,所需的条件也不同,因而对于小句中共现成分的要求也不同。
“常常”的基本功能是修饰谓语,结构位置和一般状语类似,说明动作的性质,属于客观副词。
“往往”表示说话人对于事件的判断,基本功能是对小句的命题进行说明,即充当“高谓语”,是所谓的主观副词。
“常常”和“往往”的主要区别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关键词 “常常” “往往” 频率副词 概率副词 主观副词 客观副词DOI:10.13724/ki.ctiw.2016.03.001一 时间副词和频率副词近义词的辨析向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相关研究的重点。
近义副词的辨析因为难度大,应用范围广而更加引人注目(彭小川等,2004)。
本文以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引进一些新的分析视角,切入点是常见的近义副词“往往”和“常常”。
这两个副词都与动作或事件的次数相关,通常都处理为时间副词(陆俭明、马真,1985),或者归纳为时间副词的小类频率副词(张斌主编,2010),甚至再进一步明确为“中频副词”(张谊生,2004)。
吕叔湘主编(1999)对“常常”的解释是“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对“往往”的解释是“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张斌主编(2001)说“(常常)表示事情屡次发生,而且时间间隔短”;而“(往往)1.表示经常出现某种情况。
2.表示某种情况出现的规律性”。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往往”和“常常”的意义十分接近,都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多、间隔短,表现出“中频副词”的基本特征。
无独有偶的是,一般的汉外词典也是这样去描述这两个副词的。
姚小平主编(2010)给“常常”的注释是frequently,often,usually,而给“往往”的注释是often,frequently,more often than not,实际上就是将两者视为等同了。
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速记宝典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00821适用浙江)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与古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的特点。
答:(1)构词形态方面:从构成成分上看古代汉语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双音为主;构成方式上,古汉语的词语主要是单纯词,现代汉语大多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从结构成分来讲: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比,至少增加了两种词类:动量词和区别词;同时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2)结构成分方面: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比,至少增加了两种词类即动量词和区别词;同时语法形式有所增加。
现代汉语更注重用抽象形式来表达某些语法意义,而古代汉语则更倾向于用具体的词汇意义或时空转换描述等手段去完成。
上古汉语有些词语性质的改变主要依靠声母或韵母的变化完成,到了中古依靠声调的变化来完成,但到了现代汉语这些手段似乎都消失了。
古汉语词转类现象较多:如动词的使动用法等。
(3)组词手段方面:古今汉语在这一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结构衔接的增加,如名量词的运用,现代汉语较过运用结构助词等。
(4)语序差异方面:如古汉语宾语前置使用等。
考点2:短语与词的区别。
答:A.意义上,词义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如“火车”不等于“火+车”,“眉目”不等于“眉毛+眼睛”,“海带”不等于“海里的带子”。
B.语音上,词是停顿的最小界限,构成词的语素之间一般不能停顿,但短语的构成成分可以停顿。
C.结构上,词的构成分之间结构紧密,不能随意扩展,短语因为是临时组合,因此其构成成分之间结构松散,可以扩展。
如“大河”可扩展为“大的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①张谊生②(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关键词]曾经;功能扩展;发展历程;多功能性[摘 要]本文描写“曾经”在当代汉语中的非状分布;探讨“曾经”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功能扩展的动因;通过对其他时间副词的考察,进一步证明汉语副词的多能性,并提出鉴别副词的组合、用频标准。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5-0001-09The Expansions of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Adverb“曾经”and the Multi-Functions of Chinese Adverbs ZHAN G Yi -sheng(Institute o f Linguistics ,Sha nghai No rmal Univ ersity ,Shang hai 200234)Key words :曾经(ev er o r o nce);ex pansio ns o f functio ns;co urses of ev olutio n;multi-functio n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no n-adv erbial distributio ns o f “曾经”in co ntempo rary Chinese are described ,and the co urses of the evo lution a nd the ex pansions of the functions of “曾经”are discussed step by step.Through rev iewing o ther Chinese time adv erbs the multi-functio ns of contem po ra ry Chinese adv erbs a re testified,and the co mbined discrimina ting criterio ns according to frequency abo ut Chinese adv erbs a re also put forw ard. §0前言0.1迄今为止,一般的语法书和虚词词典都认为“曾经”是一个“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的副词;而且,几乎所有的论著都认为,“曾经”只能在句中谓词前面充当状语。
③然而,近些年来,像“曾经的许诺”、“曾经的男友”、“曾经的弟子”等“曾经”充当定语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和所闻。
那么,这种“曾经+的+V /N ”的搭配方式到底是否符合汉语语法规范?而作为一个典型的时间副词,“曾经”为什么会在定语位置上频频出现,这种特殊搭配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在表达上又有哪些独特的作用?这是本文想要讨论的。
0.2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充当定语的“曾经”与充当状语的“曾经”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换句话说,定语位置上的“曾经”究竟还算不算副词?如果承认定、状句位上的“曾经”仍然具有同一性,那么,又该怎样看待“副词只能充当状语”这一长期以来一直被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的副词鉴别标准呢?④而且,由“唯状”扩展到“兼定”的情况,在当代汉语中仅仅是个别的特例,还是一种并不罕见的正常现象?如果承认某些副词可以充当定语、补语、句首修饰语等其他成分,那么,汉语副词还是“只能充当状语”的单功能词吗?①②③④这一观点当以《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4年)、《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涤华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和《现代语言学百科词典》(戚雨村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的表述最为明确。
类似观点可以以《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增订本)、《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为代表。
[作者简介]张谊生,男,文学博士,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教授,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本文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
批准号为00BYYO15。
0.3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描写“曾经”在当代汉语中的非状句法功能和特殊分布状况;其次探讨“曾经”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功能扩展的动因;然后通过对当代汉语其他一些时间副词分布情况的考察,提出我们对汉语副词的性质、功能和鉴别标准的看法。
0.4除了历时语料外,本文例句均摘自《人民网》上近一、两年的新闻报道。
§1非状功能与特殊分布1.0所谓非状功能与特殊分布,就是指“曾经”在状语之外充当定语或句首修饰语。
1.1带“的”作定语。
严格地讲,真正充当定语的并不是“曾经”本身,而是“曾经的”。
换句话说,只有带上了“的”之后,“曾经”才可以相对自如地充当定语。
例如:①20天来,围绕王志东“离开CEO”所发生的巨大震荡,已让我们不得不问:到底谁是新浪的权威?是资本?还是曾经的英雄?(袁卫东《新浪“政变”的第三次高峰将是什么?》《羊城晚报》2001年6月30日)②而他在2002年4月神州数码的“誓师大会”上声情并茂地大讲自己过三关——“感情关、战略关和管理关”时,也让人猜出了他曾经的心理感受。
(《2002神州数码的“自有品牌”元年》《人民网》2002年12月24日)细分起来,被“曾经的”修饰的中心语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指称化的“V(P)”。
例如:③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忏悔”时的真诚,同时我对他们的这种真诚也充满了敬意,可是,这些都抹不去我的困惑:谁来为他们曾经的不诚信买单?(杜鹃《有多少诚信可以重来》《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1月14日)④无论是否专家,阅读到西域的历史,都会为那里曾经的璀璨与辉煌震撼。
(齐东方《胡杨林的控诉》《人民网》2003年1月24日)一种就是指称化的主谓短语“NV”。
例如:⑤……姑且不谈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普遍性是否成立,如果一百年后今天的人都死光了,又有新的一代人全民否定曾经的全民同意,那这个民意又该如何评价呢?(《对“中华名山”评选要看重评选标准而不是评选结果》《人民网》2003年1月23日)再一种就是最常见的“N(P)”。
例如:⑥全场的演出中绝大部分听众或许是太沉浸在往事月明中了,或许是终于有了而立之年的沉稳,柔情犹在,曾经的“少年狂”似乎收敛了许多。
(金兆钧《乐评:倾听一个时代的标志——罗大佑》《人民日报》2003年1月8日)⑦曾在降价风潮中屹立不倒的企业,不能冀望曾经的幸运再次眷顾,或多或少都应表现一种姿态。
(童娜《2003:中国汽车价格猜想》《人民网》2003年1月14日)不管后面是“V(P)”、“NV”,还是“N(P)”,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曾经+的+中心语”都是体词性的,此类短语不但可以充当主、宾语,而且还可以充当介词宾语。
例如:⑧对于自己曾经的许诺,安蒂诺里只是回避。
(《“克隆人二号”再惹非议》《京华时报》2003年1月6日)⑨从曾经的家庭妇女,到后来妇女走出家庭头顶“半边天”,再到近年来少数职业女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做起“全职主妇”,每次女性就业趋势的变动,都引发诸如女性地位的反思和争论。
(刘文宁《回家,或者将工作进行到底》《工人日报》2003年1月15日)1.2充当句首修饰语。
除了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定语之外,在当代汉语中,“曾经”有时还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句首修饰语,因而可以兼表篇章衔接功能。
例如:L可是,作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体育运动,F1对中国人而言,一度很陌生。
曾经,那一份速度与激情,我们遥不可及;曾经,经济底子单薄的中国对于F1,只能在远处静静观望。
(《为F1赛做“唐装”上海特色尽显中国神韵》《解放日报》2003年2月9日)1曾经,我们为冰心老人的《小橘灯》难眠;曾经,我们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落泪;曾经,我们为一曲《长相守》神伤,而今,我们只能坐看一个个财富“明星”从眼前划过,只能在枯燥的经济学中烦躁。
(《蹩脚的财富》《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8日)“曾经”之所以被提到主语的前面,从表达的角度看,一方面是为了突显与“现在”的对比,所以后面常有“如今”、“而今”、“现今”等用以对照的词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承上启下,起到衔接句子或篇章功能。
而且,这种位于句首的“曾经”往往还兼有一定的表述功能,因而有时还可以同其他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对举共现。
例如: 12曾经,柳传志、张瑞敏、刘永好等这些名字代表着中国商界的巅峰,今天,谁来超越他们?也许就是这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靠全新理念杀出一条血路的“新锐企业家”们。
(《赛迪网总裁徐东英当选年度新锐企业家》《人民网》2003年1月10日)13曾经:希望《英雄》是《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鞠躬尽瘁和赤胆忠心,至今仍令人唏嘘慨叹不已,艺术性完全突破了思想性的局限。
失望:一次低劣的模仿,有人质疑《英雄》抄袭黑泽明《罗生门》的叙事结构,即秦王与无名各执一词,展开两个版本的故事,最后再道出真相。
态度:《英雄》像个放大的电玩游戏,人物符号化而非情感化,所以,这次《英雄》的人物造型很快就被手机短信市场、邮票等后电影产品所采用,仿佛就是为后电影市场专门设计的。
(《特别策划:张艺谋V S京城媒体,英雄遭遇风雪·京华时报记者致张艺谋的一封公开信》《人民网》2002年12月24日)在充当句首修饰语时,“曾经”还可以同其它时间副词一起连用。
例如:14曾经一度,他认为自己这种生活方式够与众不同,够“酷”。
但一段时间后,小吴发现自己变得害怕与人接触,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
(阳虹霞《别轻易消耗花样年华年轻人时尚成“病”》《北京现代商报》2003年1月13日)总之,在当代汉语中“曾经”的句法功能大大扩展了,除了充当状语外,还可以自如地充当定语;除了具有特定的限定功能和描状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衔接功能和表述功能。
§2形成过程与扩展动因2.0为了充分阐释“曾经”在当代汉语中功能扩展的动因和依据,有必要从历时的角度追溯一下副词“曾经”形成的发展历史和虚化机制。
2.1“曾经”形成的虚化历程。
“曾”作为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早在先秦就已被广泛使用了。
大约从六朝起,“曾”开始经常修饰动词“经”。
例如:15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16太宗曰:“……朕以见在将相,多有曾经受彼驱使者,既经为一日君臣,今若重见其被擒获之势,必当有所不忍,我为此等,所以不为也。
”(《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刚开始,无论“经”后面是“V P”还是“N P”,“曾”都是修饰整个“经N/V P”的。
例如: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