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人为乐——让传统美德植根于我们心田
什么是“道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是人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用于调节人们之间关系到一系列规则,它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为人处事到底线。
正是因为有了道德,我们人类才走到了今天;道德也因为历史到传承而形成了一种道义到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区别着善恶美丑。
美德就是美好的道德。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其中,道德就是其宝贵的财富之一。
历史上,中国人讲“仁”、讲“诚”、讲“忠”、讲“孝”、讲“节”、讲“义”、讲“礼”、讲“信”、讲“和”、讲“智”,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今天看来,这些伦理道德规范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不相符合之处,即带有封建糟粕的沉渣,但是从总的方面看,正面的意义还是主要的,仍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一项宝贵资源。
中国人以个人“修身”为起点,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公私德一并来修,以做“君子”为人生的目标,从士大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布衣草民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最终形成了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
其对东亚和东南亚诸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很大。
我们相信,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是很有作用的,否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不可能那么稳固,虽然几经统治王朝的变换,但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却无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变化。
封建的统治者正是看到了伦理道德的这一作用,所以,就连政治统治也要和伦理道德嫁接联姻,于是才最终形成了“三纲”、“五常”来统治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秩序下,中国人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如果没有美德,任何一种自由公民的社会都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如果没有美德,我们将无法和平共处。
关于美德的学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
关于美德的学说流行于古罗马时期,此后在欧洲中世纪、尤其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得到发展。
从此以后,许多著名哲学家和学者对此作过论理述。
用不着深入了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的不同体系,我们也都知道全部的美德。
我们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除此之外,中华民族还有诸多
的传统美德。
比如互相尊重,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讲道理,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听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字眼时,也许会不屑地笑出声来。
原因部分地在于他们没有理自然而然地接受美德,部分地在于他们公开嘲笑美德,或者把美德贬低为毫无价值的东西。
然而,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行为传统得以重新发扬光大的最佳土壤,便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的、通过榜样展示出来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项美德还有其他一些称呼,譬如慈善、关怀、主动关心、博爱、友谊、友爱……然而,从根本上说,上述称呼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愿意帮助他人。
我们看到,在重大危急关头,我们这个民族表现出了高度的无私关怀精神。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仍记忆犹新。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人们给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他们中有老人,也有小孩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军人、学生、踩黄包车的老人;他们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个去灾区抢救伤员……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
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助人为乐需要勇气。
勇气不仅是指体力过人,而且也是指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胆量。
它不仅仅意味着机智过人,或者盲目的武夫之勇,相反,它首先要求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判断,此后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判断付诸行动,即使遇到危险也是如此。
然而,这样做完全会引起重大怀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此事一出,众多国内国际媒体大量报道,并且各方都大力谴责路人的无情和冷血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人民道德观念朝向冷淡而感到担忧。
然而众多媒体过于对漠视路人的道德谴责,会加重人们的道
德压力;过于宣传社会的黑暗面,更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
我们不禁怀疑:这个社会就没有真正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吗?国民的道德底线竟然滑坡到如此地步吗?
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前不久,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遭到了全社会的热议。
许多人由此感慨,好人没好报,社会道德滑坡。
这种评论有失偏颇,过于夸大其词。
想一想,中华之大,人口之多,出现这样的事情,恐怕自古就有之,恐怕世界各国也有之,相较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的“助人为乐”的事,也许只是沧海一粟。
要始终坚信,这个社会,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人,雷锋精神仍然在延续传递,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就在我们身边。
周家德就是其中一个。
打工20年,从一个农民工到劳模,他坚持助人为乐,无论是扶贫济困、修建家乡通村公路、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南方雪灾、西南旱情,大大小小的捐助行动中,总有他的身影。
钱不在多少,在一片爱心,在一种精神。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为快乐之本。
周家德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助人为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生之常态,将“助人为乐”进行到底,不会因时因势而变。
将“助人为乐”进行到底,贵在坚持不懈。
助人为乐,绝不能靠一时高兴,靠一时心情,想起就做,不然则罢。
要把助人为乐当成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尽自己之力,帮助他人。
将“助人为乐”进行到底,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大家要积极认可与鼓励,颂扬传统美德,最大限度减少对好人的误解,争取做到不让好人“受伤”。
无论如何,我不相信中国人会如此冷漠,我不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自私自利,我不相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消失殆尽。
助人为乐需要理智。
无需经过深入思考就能认识到:助人为乐决不能逞匹夫之勇。
所有公民都要保持理智,这意味着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所有公民都要具有申明其思考结果并把它付诸行动的胆量和勇气一一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胆识;所有公民都要有节制,即在权衡相互分歧或相互矛盾的利益和需要时要仔细慎重;此外,应当根据正义原则进行权衡,要求正义的意愿应当内在于行动之中,并指导行动。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是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他们是英雄,是我们学校的榜样。
但是,他们却失去了宝贵的的生命。
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理智,用最安全的途径,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
不要让他人因为我们的鲁莽受伤,也不要让自己受伤。
人们心目中许多原则性的东西都值得仔细讨论。
美德则不然。
乐于助人的美德受到普遍欢迎一一对此无需争论。
我们最多只能在出现冲突的具体场合,才能对哪种美德更加重要做出不同的判断。
为了让美德在未来重新成为普遍而自然的现象,我们自己首先要重新自觉地推崇美德。
助人为乐的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作为群居生物、作为在共同体中生活的生物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能力都要靠学习得来。
如果没有教育,我们将相互争夺食物、相互排挤,必要时甚至相互杀戮。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产生影响,当然并非都是好的影响。
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如果学校力不从心,如果电视、录像、电脑和互联网长时间所灌输的内容冲淡了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如果儿童和青少年陷于不良社会环境,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虐待,那么,不良影响就容易占据上风,社会化的行为就得不到培养。
就传授助人为乐的美德而言,实践比任何理论课程都更加有效,后者只能起到补充性的作用。
可是,我觉得,目前在培养教师时过于重视科学理论,而对他们未来的实践关注较少。
教师的确应当向学生传授知识,因而他自己必须拥有知识。
然而,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当代青年有很多极好的机会去实践。
比如学雷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理想化的虚幻的存在。
雷锋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人本有向善之心,也不乏助人为乐。
学雷锋,不在于我们多么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或一窝而上,也不仅仅限于3月5日这一天,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能否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别人多一份人文关怀、多一份体谅照顾,
真正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精神修养、道德追求和行为习惯,随时随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尽一份心,献一份力。
助人为乐的美德通过体验、榜样、表率和亲身经历得到传承。
全部青少年工作都一一与其说是有意识地,还不如说是无意识地一一服务于这种传承。
在这方面,成年人在许多场合不仅扮演着师长的角色,而且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尽管人们从表面上往往看不到这一点。
助人为乐贵在持之以恒。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我们应该把助人为乐作为培养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人民多作贡献的长期努力目标,并在坚持不懈地为同志、为人民做有益的事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