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1.开放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它鼓励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者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加强合作交流,使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互补和协同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积极引进全球优秀创新资源,并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跨国企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在该中心内进行科技创新。
2.产学研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它与高校、研究所和工业园区等组织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高科技含量: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创新性为导向,培育和孵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和产品。它集聚了全球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研发能力,以产业升级、技术领先和创新驱动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深度影响和变革。
4.创新生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重创新生态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构建创新链条和价值链,打破创新壁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和交互。它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和共享,支持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创新活动,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5.产业集聚效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促进产业集聚和密集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吸引优秀的企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它还能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扩大产品和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总结起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开放性、产学研紧密结合、高科技含量、创新生态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和对外开放等六大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个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为各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2021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 esearch2021 No. 1
doi: 10.3969/j .issn. 1000-7695.2021.01.011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王子丹,袁永,胡海鹏,廖晓东,邱丹逸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33 )
摘要:研究国际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和演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组成体系,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2021 ) 01-0070-0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Core Syst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W ang Zidan, Yuan Yong, Hu Haipeng, Liao Xiaodong, Qiu Danyi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033, Guangdong, China)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邓海欣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22()1
【摘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方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合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再结合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现状,从加强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大力度培育新型科创企业主体、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等三个方面总结国内重要城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最后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关键领域创新、打造世界级平台、构建基础支撑体系等,以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18页(P18-33)
【作者】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邓海欣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行政法审视
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探析——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5.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同志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同志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答记者问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3.12.29
•【分类】问答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同志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答记者问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经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改法规〔2023〕165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同志就《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作为大湾区建设重要任务。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国际先进,加大改革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
于不同关税区域,仍存在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行动计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国家层面和大湾区有关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文件,深入分析大湾区营商环境现状和问题,广泛听取部门、地方、经营主体各方面意见,研究提出了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改革方向,统筹衔接广州市、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起草形成《行动计划》,由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2024大湾区模拟试题
2024大湾区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
1.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
2.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哪一个?
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产业?
5.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哪里?
6.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重要项目?
7.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8. 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有哪些举措?
9.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10.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这四大中心城市被视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
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5.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广州科学城、深圳高新区、香港科技园等区域。
6.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重要项目。
7.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等。
8. 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的举措包括加强教育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便利人员往来等。
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成为该地区协同发展的排头兵。港深共建创新及科
技园致力于打造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潮流的互联网科技园区,目前已经成为粤港澳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和示范窗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
一、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的位置和规模
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交界处,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首个跨境科技园区。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规划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中国深圳方面占地约160平方公里,香港方面占地约140平方公里,涵盖了
深港两地的创新资源、科技人才、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是中国政府根据国
家战略部署,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成的,其重要意义在于:
1. 推动港深协同创新。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将为
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支持,促进两地的协同发展。
2. 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依托深港两地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
优势,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基地,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潮流。
3.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
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1. 打造领先的创新平台。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和
研发机构,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技术孵化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
文/潘慧 廖晓东
要素市场化配置 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广东科技》:2019年,广州市政府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事项。时至今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如何?请重点介绍由你们整体运营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建设运营情况 。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是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省创投协会、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斯特投资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大湾区中心”)是广州市政府支持,首个以
“大湾区”字号注册、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大湾区中心依托强大数字化能力,促进数字赋能与技术驱动有效结合;以场景开放为牵引,实现智能匹配和标准输出;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以战略领航为目标,全面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大湾区中心已形成覆盖面广、有核心优势、具备完整服务链条的科技创新十五大赋能式服务体系。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大楼
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力华投资有限公司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组建的,首个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2019年4月18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注册成立,4月29日,省市领导共同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揭牌。2022年1月18日,大湾区中心进行IPO上市辅导签约,此举标志着国企混改创新实践样本的大湾区中心,步入上市进程的实质阶段。大湾区中心成立以来,受托运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以下简称“成果转化基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上报科技部。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赛事,入选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举办广州创投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21世纪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组成,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底蕴。近
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旨在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促
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内地和港澳增进互利合作,更好地融入全球
经济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在面临发展机遇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文将对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机遇
1. 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中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推动大湾区一体
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和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经济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有着巨大的
市场需求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各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3. 国际视野: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具有丰富的
国际交流和合作经验,可以借助港澳特区的国际化平台,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
国际竞争力。
4. 人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资源,有利于推动科技
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高端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高地。
5. 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吸引
国际资金和资源进入,为地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挑战
1. 区域协调: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城市规划不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环境污
染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协调和合作,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合作示范区,由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区组成。这一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具备了许多优势。本文将重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它连接了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门户。这一地理位置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第二,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科技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省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资源,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香港则是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资金流动性。澳门则以旅游和娱乐业为主要产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魅力。这些产业互补性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三,人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才储备丰富。香港和澳门则是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和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广东拥有多所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才。香港和澳门则拥有先进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这些优势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吸引了全球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第五,交通网络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发达,便捷高效。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网络,连接了各个城市和地区。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粤港澳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和物流效率。这为该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9年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公需作业答案
1、哪一项不直接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建设的内容
A、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B、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D、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2、哪个正确描述了湾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A、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
B、从农业经济到港口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C、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D、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
3、广东省政府 2019 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
___ 条
A、8 条
B、12 条
C、15 条
D、20 条
4、哪个不属于 2016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的正确描述:
A 、 2020 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B 、 2030 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C 、 2035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D 、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5、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判断题(共 20 题,每题 4 分)
1、到 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正确
错误
2、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作配套为重点,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正确
错误
3、2006 年至 2017 年期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测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PM10 、臭氧的年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十四五期间,要立足我国庞大工程师红利、市场空间广阔、资源能源供给相对充裕等优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实际和需求,最大限度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强化产业全局统筹和重点推进,加速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安排,加快谋划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前启动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在科技资金、创新人才、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要素流动方面,研究设计提出了一批重大改革举措。
二、创新驱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服务公共事业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在县域普及。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县域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等,促进城市与县、乡、村
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服务向县域延伸。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县域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综合节能等技术在县域应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提升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效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以广东省东部城市群为核心,覆盖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的
城市群经济区域。这个区域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遇
1. 汇聚创新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本地市场上汇聚了大量的产业资源,而且还连接了全球化
的创新网络。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在全球尤为引领,而且香港和澳门还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和商业中心,可以不断推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
2. 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都各不相同,在这个大湾区内部,地域之间
的互补性也非常强,可以形成区域协作和优势互补的格局,助力整个区域的高速发展。例如,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中心,深圳是全球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澳门则以旅游业为主导。
3. 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也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向东盟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区域内,香港和澳门作为开放型城市,连通了对外贸易和金融管道,可以直接面向国际市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这个区域将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区和引领区。
挑战
1. 市场一体化受阻
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一体化问题。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文化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市场整合十分困难,可能会给整个区域带来发展障碍。
2. 区域竞争压力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优势互补,但城市之间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每个城市都在争夺人才、外资和技术创新项目,这可能会导致相互之间的排斥和分裂。
3. 历史文化传承的问题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研究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钱书法郑子媛周绍东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1期
[摘要]协调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是从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的。文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战略,对产业全球化资源配置活动进行了分析,把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跨国调整贯通起来,刻画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协同的内在机理。从区域协同机制来看,要建设基础条件好的开发区、自贸区、经济带,作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东、中、西部地区应配合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有意识地进行梯度开放。从产业协同机制来看,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应分别采取资源占优型协同合作机制、成本占优型协同合作机制、要素融合型协同合作机制、创新引领型协同合作机制。
[关键词]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倡议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者之间是密切协同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部开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领域,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初步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此,准确理解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更高层面上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深刻领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所在。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引擎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引擎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安排。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历史进程中,科技金融将被赋予全新的使命,在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科技金融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畅通大湾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循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服务业中心。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充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特别是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涵的高端制造业,将造就科技金融风起云涌的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实现“靶向治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二是有效优化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科技金融将推动金融机构从生产过剩、增长乏力的行业抽出资源要素,减小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为小微科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精准专业服务。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模式,整合银行和风投资源,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可通
过转让部分股权,获得银行低成本贷款和风投机构的股权投资,有效改善和解决权益错配问题。商业银行还可以与政府合作,在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作为增信手段的前提下,向拥有核心技术、发展前景良好的科创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解决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加速科创企业成长。三是推动大湾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是大湾区建设中旗帜鲜明提出的目标,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科技金融的发展将会强化企业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创企业信用归集和共享渠道,建立统一、完备、全覆盖和一体化的征信平台。将有利于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介质的融资评价体系,搭建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融资、交易和处置平台,将科技人员的智慧变现,进而在知识产权的使用、流转和认定中推动产权保护工作。四是助力大湾区金融服务更好地向普惠延伸,降低企业成本。通过金融科技力量,引入数据分析和定价模型,准确提供科创企业各种要素的流转轨迹,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直接有效接入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将普惠金融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降压减负。五是有效引导大湾区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为金融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作为开放性金融,科技金融将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区域专业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专业优势和劳动生产率、改善人力资源素质、优化软硬件环境、提高经济自由度,营造一个统一开放的大湾区科技金融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创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利条件和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利条件和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经济实力雄厚: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
3. 创新资源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
4.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非常重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2. 提升国家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其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3.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4. 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为港澳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
5.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一带一路”的
重要节点,其建设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总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作者:章熙春李善民丁焕峰《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1日07版)
从澳门边界鸟瞰广东珠海横琴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章熙春郭红松绘
李善民郭红松绘
丁焕峰郭红松绘
2018广州国际创新节上,AR产品“微缩星球”引起关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网友提问】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能为中美经贸摩擦问题的解决提供什么样的空间和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和推广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会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中,哪个最有人工智能发展特质?
●大湾区内智库建设浪潮涌动,能否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研究合作,为各类研究院在香港和南沙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
●着力打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大湾区企业与科研机构还有哪些方面亟需加强合作?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
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焕峰
用引领式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光明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有网友问,上海等城市也具备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何不同?“新兴产业策源地”怎么理解?
李善民: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特色在于:国际性、产业化、创新性。
国际化,是指这里是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国际前列,广州、深圳也有多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实施国际自由港政策,拥有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同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各类科研资金募集、顶尖科研设备入境等非常便利。
产业化,因为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大湾区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还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创新化,这里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差异,还有科研经费过境、人才跨境流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合作、科技体制等障碍。解决了大湾区的科技合作障碍,就是为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科技合作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大胆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创新大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对于我国科技强国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们更加意识到“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题中之义在于,中国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道路了,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创新,我们的产业发展也要摆脱旧有格局,在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弯道超车”。但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面向世界、紧跟前沿。因而,国际科创中心必须是开放性很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国内现阶段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区域。
丁焕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同之处在于,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合力发挥“全球金融中心+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商贸中心+全球创新高地”优势。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深圳则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金融领域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力;珠三角是世界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将与北京、上海两大实力雄厚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互补关系,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三大支柱”。
章熙春:改革开放40余年来,广东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领头羊。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跃居全国第一,具备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大,产业结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之际,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技术革新,正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强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责任。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红利削弱,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面临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引擎,不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结构,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工业化,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抓住协同创新的“共同体、生态链、关节点”
光明智库: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才能始终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网友们很关心,粤港澳三地科创资源各有什么优势,应怎样优势互补,增强吸引世界创新资源的能力?
章熙春: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看,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例如广东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和产学研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技术创新覆盖面、经费投入和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支持力度比较大;香港、澳门在科技创新资源国际化、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增强大湾区吸引和对接世界创新资源的能力,必须以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改革,增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水平,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具体来说,应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打通创新关节点,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李善民:对于大湾区内部而言,要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强调竞争与合作,搭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机制。首先,不同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单一核心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格局避免了谁当“龙头”的争论,促进城市之间良性分工,既充分竞争也加强合作。其次,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联结的“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组织形式。未来应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政府则应优化研发投入和做好服务工作。
对于大湾区外部而言,关键是怎样更好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要打造与世界级创新湾区定位相适应的科创平台,组建国际级的科研队伍,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多方力量共建世界级创新区;要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门类齐全、商业环境好,能够辐射内陆腹地巨大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飞地”模式,并依据“正面清单”有针对性地吸引国际高科技企业入住;实施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离岸科创”政策,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好湾区狭长的海岸线资源,布局一些世界级的研发机构总部和创新团队。通过优美的人居环境,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作热情,从而建成世界级创新团队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