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澳门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探讨
澳门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纵深推进的阶段,澳门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撑点,具有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与内在潜力,在推动大湾区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学术界对澳门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深港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推动中国及葡语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大湾区科创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
封晓茹等在《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研究》(2020)[1]一文中认为,澳门要依托中葡平台功能,搭建葡语国家和拉丁语系国家交流合作的通道,以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李燕等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探索——以广深港澳4个城市近年相关数据分析为例》(2020)[2]一文中指出,广深港澳高校需要在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流动渠道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
陈广汉等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协调创新体系研究》一文中认为,要整合大湾区科创资源,建立环大湾区产业带,并强调要实现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人才跨境便利流动。
[3]本研究侧重在分析澳门自身科技创新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在科技创新链条、中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科技资源开放协同等方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的关键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澳门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通过发挥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澳门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广深港澳”科摘 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澳门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强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的重要途径。
华转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
华转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文/潘慧 通讯员/廖晓东 徐津晶抢抓机遇勇挑重担 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广东科技》:2022年,国务院文件《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依托华转中心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为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华转中心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华转中心:近年,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南沙区管委会的关心指导下,在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力领导下,在各股东方的具体支持下,华转中心紧紧围绕技术转移转化核心任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中,稳步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华转中心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国内探索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新模式,提出“三个转变”核心理念: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成果对接”转向“能力对接”,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转特色的新型技术转移转化路径。
2022年6月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依托华转中心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这是继“支持华转中心继续做大、做优、做强”列入省、市、区“十四五”规划后,华转中心建设首次列入国务院文件。
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充当创新改革参谋助手,“一站式”支撑南沙全链条创新体系顶层设计。
华转智库支撑“南沙科创16条”以2021年1号文重磅出台,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配套编制《南沙科技创新政策简明手册》,选派政策服务官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宣贯推广南沙科创政策,形成“研究设计政策体系-宣传推广科创政策-实地调研编制指南-宣贯辅导政策兑现”的全链条政策咨询服务体系。
华转中心的政府决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围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构与人员能力建设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我国发达地区科技人员服务作为由广东省政府统一部署,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支持共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建设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华转中心”)致力于构建“一站式对接、一条龙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网络”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汇聚整合全球技术成果、人才、机构、资本等资源,建成华南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枢纽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合作示范区,由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区组成。
这一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具备了许多优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它连接了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门户。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第二,产业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科技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
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省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资源,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香港则是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资金流动性。
澳门则以旅游和娱乐业为主要产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魅力。
这些产业互补性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三,人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才储备丰富。
香港和澳门则是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和高端人才。
这些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
广东拥有多所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才。
香港和澳门则拥有先进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这些优势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吸引了全球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第五,交通网络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发达,便捷高效。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网络,连接了各个城市和地区。
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粤港澳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和物流效率。
这为该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具备了许多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多样化、人才丰富、科技创新先进、交通网络发达等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作者:杨勇军杨新荣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2期创新机制一般是指在人的创新思维驱动下,各种应变能力、组合能力、发展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机理。
本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包括:在大湾区内的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联动创新等机制的组合。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产业、经济、文化、社会协同发展,关键是粤、港、澳三地科技要协同创新,力争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文献综述“协同”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1年提出,他1976年在《协同学导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协同理论。
它认为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高效率。
“协同创新”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凯莱(Peter Gloor)最早定义:一群自我激励的人,透过网络来交流信息、思路及工作状况,并达到目的。
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philip Cooke)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不同区域拥有各自擅长资源和能力,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等直接主体或间接主体的协同配合下,共同开发领先科技活动或行为。
2017年后国内学者越来越多关注大湾区,辜胜阻(2018)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互惠互利的对策。
叶林(2019)从区域协同发展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四个阶段,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展到共生、进而到融合,并从微观角度提出跨越区域合作障碍,加强粤港澳三地创新系统协调合作。
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还是解决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政府协同、组织网络协同、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2017年7月1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中央决策层高规格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声势直追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让人振奋。
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中考模拟地理试题(四)(解析版)
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中考模拟地理试题(四)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目前运行稳定且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下列关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的是()A.有利于开展应急救援B.能用于洪水监测、农作物种植区监控、环境监测C.能减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D.能为共享单车、出租车等进行定位和导航2022年2月,“一带一路”国际形式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同147个国家共建合作,每年的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景观色彩丰富,有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胡杨金等。
结合右图,影响沿线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3.“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有()①沙漠广布①气候湿热①环境脆弱①终年冻土①高山高原多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小华想利用暑假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讲行研学之旅,涂中见闻不正确的是()A.甲地有椰林沙滩B.乙地是黑种人的故乡C.丙地居民多信仰基督教D.丁地居民喜食牛肉2021年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等地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于11月22日到达中途补给点毛里求斯路易港,预计2022年4月返回国内。
图1为雪龙号科考航线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雪龙号出发当天,长沙市的昼夜情况是()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6.雪龙号在南极科考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处于一年中较温暖的时期,适合作业B.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安全性高,便于通行C.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风雪小,方便观测极光D.南极地区处于冬季,冰层厚,有利于冰层取样地理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走遍世界,寻访特色民居”的模拟旅游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文/史诗综合报道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备受关注的规划纲要正式岀炉,明确提出了 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 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 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根据《纲要》,两区九城定位明确。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 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 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 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 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 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中国科技财富12019年第3期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此外,据央视新闻报道,本次《规划》凸显四大重点举措:重点1:推进"广州一深圳一香港一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海内外科技创新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学情评估 附答案 (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学情评估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图7-1示意我国四大茶叶产区的分布及2022 年部分茶叶少量可采摘(进入采摘期)日期表,读图完成1~2题。
图7-1部分茶叶少量可采摘日期湄潭翠芽 a 3 月11 日西湖龙井b 3 月12 日黄山毛峰 c 3 月24 日信阳毛尖d 3 月26 日1. 福建省主要属于()A. 华南茶区B. 江南茶区C. 西南茶区D. 江北茶区2. 湄潭翠芽和信阳毛尖茶少量可采摘日期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水源B. 土壤C. 气温D. 降水“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曾经是福建省某乡村生态恶化、居民贫困的真实写照。
从1983年起,该乡村一直探索符合南方生态修复的路子。
如今,荒山逐渐变成了林草满山,果木飘香的风景名胜区。
据此完成3~4题。
3. 造成该乡村“田瘦”的原因是()A. 草场退化B. 水土流失C. 河水浑浊D. 土地沙化4. 在生态修复中,当地探索出的“路子”是()A. 恢复林草植被B. 增施有机肥C. 建设人工草场D. 完善水利设施读图7-2,完成5~6题。
图7-25. 有人把图7-2比喻为“弓”和“箭”,那么“弓”“箭”“箭头”对应正确的是()A. “弓”——长江B. “箭”——东部沿海C. “箭头”——长江三角洲地区D. “箭头”——珠江三角洲地区6. 关于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这里可以通过长江支流与西部地区相联系B. 这里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C. 这里可以通过远洋航线与世界主要港口相联系D.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之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设迎来“2. 0”时代,勾画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分析【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经济引擎,创新创业环境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其跨越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个城市,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在政策支持方面,大湾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
人才资源方面,大湾区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为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
科技创新环境和创业成果也表现出色,展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文章总结了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势,如地理位置、政策支持和人才资源,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分析、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资源、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望、优势、挑战、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家战略,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湾区经济圈,将珠江三角洲的粤港澳三地联接在一起。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南中国沿海,涵盖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才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备受瞩目。
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正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创业项目落户。
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大湾区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本文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挑战以及发展建议,希望为该地区的创新创业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探讨该区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人才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结合大湾区已取得的创业成果和未来展望,对其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通过对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参考,促进该区域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在经济、交通和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
这一区域的成立不仅加强了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也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极和合作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横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达到5.8 万平方公里。
拥有世界著名的港口、机场和高铁交通网络,这一区域具备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深化合作,三地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世界经济的热点区域之一。
在这一区域,企业和人才的流动得到了大幅度的便利,促进了跨境投资和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另外,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高速铁路、大桥和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缩短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
这为经济合作和人员往来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与科技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地在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还引进了大量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企业,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与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区域的迅速崛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更加开放、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湾区,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描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
描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区域。
它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推动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战略,旨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地理位置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它位于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毗邻南海,是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的重要门户。
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了一个经济活力和创新力极强的区域。
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内集聚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香港,以及中国内地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深圳。
这些城市在金融、科技、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大湾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互补和合作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产业互补性。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拥有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高;广州、深圳等内地城市则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种产业互补性为大湾区内的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遇,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交通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交通最便捷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内拥有中国最大的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以及多个重要的内地机场,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
此外,大湾区还有发达的高速铁路网和公路网,使得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非常便利。
这种高效的交通互联互通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重要集聚地。
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枢纽。
从深化改革开放,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发后劲
从深化改革开放,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发后劲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下面,我们就从深化改革开放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发后劲。
深化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更好地汇聚全球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实现更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支持。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方面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得以更好地借鉴国际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深化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和人文交流平台。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始终是中国对外交流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深化改革开放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得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第四,深化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优势和规则保障。
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更加公平、稳定和可预期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保障和市场预期,为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可靠的规则保障。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的通知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1.05•【字号】深金监规〔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综合规定正文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24年1月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试点运作第三章试点管理第四章附则深圳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发〔2019〕3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国发〔2023〕11号)、《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银发〔2023〕42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促进我市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市场发展,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是指经试点联合会商成员单位认定并按规定在本市发起设立试点基金,受托管理其投资业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的试点基金,是指由试点基金管理企业依法发起,由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设立,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并进行股权投资或经许可的其他投资活动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是指参与认购本办法规定试点基金的境外自然人、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第三条试点基金一般采用合伙制,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规定。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研究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技创新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在人工智能领域,湾区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生物医药领域,湾区集聚了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再次,在新能源领域,湾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并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
二、科技创新挑战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科技创新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足。
虽然湾区内有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各自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仍然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的不平衡。
目前,湾区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而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力量相对较弱,需要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再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短板。
湾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三、政府角色与支持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其次,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
再次,政府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四、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各方应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
首先,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建立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共享科研成果与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再次,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优势。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研究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研究作者:钱书法郑子媛周绍东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1期[摘要]协调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是从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的。
文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战略,对产业全球化资源配置活动进行了分析,把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跨国调整贯通起来,刻画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协同的内在机理。
从区域协同机制来看,要建设基础条件好的开发区、自贸区、经济带,作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东、中、西部地区应配合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有意识地进行梯度开放。
从产业协同机制来看,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应分别采取资源占优型协同合作机制、成本占优型协同合作机制、要素融合型协同合作机制、创新引领型协同合作机制。
[关键词]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者之间是密切协同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部开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领域,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初步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
为此,准确理解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更高层面上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深刻领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所在。
一、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界定:生产关系视角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组合、搭配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生产关系。
以资源是否跨出国界作为标准,可以把生产关系分为对内生产关系和对外生产关系。
对内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不同区域进行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利条件和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利条件和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经济实力雄厚: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
3. 创新资源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
4.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非常重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2. 提升国家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其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3.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4. 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为港澳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
5.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一带一路”的
重要节点,其建设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总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须增强内力
92 小康 INSIGHT CHINA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须增强内力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经之路。
基本发展情况“十三五”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73%和58%;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2.65%。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突出。
2018年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4.9万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广东省R &D 人员约90万人,在粤工作的外籍专家超过38万人次/年,数量均为全国首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总数量、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约占全省总量的八成左右。
新经济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广东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居全国第一。
主要存在问题近年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集聚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优化创新创业内外部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但创新发展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协同发力、系统施策。
一是基础研究领域短板较明显。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双星初级中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双星初级中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读河南省2020年高考时间(北京时间)安排表,完成下面小题。
7月7日7月8日9:00~11:30 15:00~17:00 9:00~11:30 15:00~17:00语文数学文综/理综外语1.语文考试结束时,郑州市某中学门口的交警恰好在树荫下值勤,他最可能在上图中的()A.①位置B.②位置C.③位置D.④位置2.导致一天中树影变化的原因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的公转C.地球的自转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2020年高考期间()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南移B.郑州市昼长夜短,昼渐长C.郑州市正午时刻物体影子变短D.郑州市昼短夜长,昼渐短下图是北半球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的地形类型为()A.丘陵B.盆地C.高原D.山地5.“深山藏古寺”,图中古寺位于()A.山脊B.陡崖C.山谷D.鞍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造成甲、乙两半岛人口密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差异B.气候特征不同C.地形类型不同D.地势高低不同7.从中东地区经海上向中国运输原油,不经过的海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是()A.a B.b C.c D.d读世界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8.有关图示海峡及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非两洲的分界线B.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C.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D.两岸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9.下列关于图中A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有结冰现象B.含沙量大,水能丰富C.有冬汛D.夏季水量大,水位高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非洲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11.去过非洲的小明向同学讲述其所见,正确的是()A.甲地小桥流水B.乙地森林茂密C.丙地河网稠密D.丁地袋鼠成群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出口国,具有生产规模大、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作用
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作用游玎怡1,2 李芝兰1 王海燕2*1 香港城市大学 公共政策学系 香港 999077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摘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明确香港角色,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香港在 4 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高水平大学集群与自由的学术氛围,培育出大量创新人才;(2)基础研究优势,并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中促进技术创新;(3)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支撑;(4)全球视野和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大湾区国际化水平。
但同时,香港也在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实施和创业成本等方面有不少教训。
善用“一国两制”,加强两地互动,既有助于香港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探索形成新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具体要求的优势领域,实现自身突破,也有利于贡献独特智慧,辐射大湾区建设,并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事业发展。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一国两制”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91014002*通讯作者资助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S 2016.A 1.009.16S )修改稿收到日期:2020年2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概念于2015 年在我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随后于 2016 年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7 年,为加强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互利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先后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国家战略。
“建设什么样的大湾区”“如何建设大湾区”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什么样的大湾区”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得到初步解答。
其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发展创新创业的哲学原理
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发展创新创业的哲学原理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级经济区域,也是我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在这一区域中,集中发展创新创业是其重要的哲学原理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发展创新创业的哲学原理。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这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湾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拥有深水良港和便利的陆路交通网络,与国内外市场相连。
此外,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优秀的人才储备。
这些优势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资源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注重构建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大湾区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创业者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创业基金和人才引进政策等。
同时,大湾区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这些举措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注重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
大湾区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等服务。
此外,大湾区还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大湾区政府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奖励和支持措施,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来大湾区创新创业。
同时,大湾区还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发展创新创业的哲学原理在于充分利用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这些原理的实施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创新创业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作者:章熙春李善民丁焕峰《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1日07版)从澳门边界鸟瞰广东珠海横琴区。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章熙春郭红松绘李善民郭红松绘丁焕峰郭红松绘2018广州国际创新节上,AR产品“微缩星球”引起关注。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网友提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能为中美经贸摩擦问题的解决提供什么样的空间和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和推广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会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中,哪个最有人工智能发展特质?●大湾区内智库建设浪潮涌动,能否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研究合作,为各类研究院在香港和南沙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大湾区企业与科研机构还有哪些方面亟需加强合作?【智库答问】本期嘉宾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焕峰用引领式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光明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有网友问,上海等城市也具备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何不同?“新兴产业策源地”怎么理解?李善民: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特色在于:国际性、产业化、创新性。
国际化,是指这里是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
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国际前列,广州、深圳也有多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
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实施国际自由港政策,拥有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
同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各类科研资金募集、顶尖科研设备入境等非常便利。
产业化,因为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大湾区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还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
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创新化,这里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差异,还有科研经费过境、人才跨境流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合作、科技体制等障碍。
解决了大湾区的科技合作障碍,就是为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科技合作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大胆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创新大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对于我国科技强国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们更加意识到“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
《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题中之义在于,中国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道路了,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创新,我们的产业发展也要摆脱旧有格局,在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弯道超车”。
但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面向世界、紧跟前沿。
因而,国际科创中心必须是开放性很高的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国内现阶段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区域。
丁焕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同之处在于,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合力发挥“全球金融中心+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商贸中心+全球创新高地”优势。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深圳则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金融领域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力;珠三角是世界制造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将与北京、上海两大实力雄厚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互补关系,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三大支柱”。
章熙春:改革开放40余年来,广东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领头羊。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跃居全国第一,具备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大,产业结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之际,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技术革新,正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调整。
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强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责任。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红利削弱,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面临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引擎,不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结构,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工业化,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抓住协同创新的“共同体、生态链、关节点”光明智库: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才能始终站在国际科技前沿。
网友们很关心,粤港澳三地科创资源各有什么优势,应怎样优势互补,增强吸引世界创新资源的能力?章熙春: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看,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
例如广东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和产学研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技术创新覆盖面、经费投入和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支持力度比较大;香港、澳门在科技创新资源国际化、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增强大湾区吸引和对接世界创新资源的能力,必须以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改革,增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水平,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
具体来说,应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打通创新关节点,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李善民:对于大湾区内部而言,要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强调竞争与合作,搭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机制。
首先,不同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单一核心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格局避免了谁当“龙头”的争论,促进城市之间良性分工,既充分竞争也加强合作。
其次,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联结的“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组织形式。
未来应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政府则应优化研发投入和做好服务工作。
对于大湾区外部而言,关键是怎样更好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
要打造与世界级创新湾区定位相适应的科创平台,组建国际级的科研队伍,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多方力量共建世界级创新区;要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门类齐全、商业环境好,能够辐射内陆腹地巨大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飞地”模式,并依据“正面清单”有针对性地吸引国际高科技企业入住;实施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离岸科创”政策,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好湾区狭长的海岸线资源,布局一些世界级的研发机构总部和创新团队。
通过优美的人居环境,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作热情,从而建成世界级创新团队的向往之地。
丁焕峰: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不断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积极鼓励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在粤港澳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鼓励境内外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活动,协同“走出去”。
国家要不断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在大湾区布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向港澳有序开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学科资源,提升粤港澳基础研究水平;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国家高新区支持产业高端化发展;支持港澳一批研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平台。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探索港澳科研机构平等享受内地支持创新政策和科技计划项目申请等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充分利用港澳国际化优势,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着眼于开放融合发展,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光明智库: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建设科创中心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有哪些已经见效的政策措施,未来还应怎样推进?章熙春: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和举措。
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实验室,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支持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推动三地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布局人工智能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等高端国际研发平台;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和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产业园区等。
下一步,应着眼于开放融合发展,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创新基础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推动大湾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形成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集群。
应以“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主导、企业支持”为原则,在政府科技创新规划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对大湾区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推进校企合作重大科技攻关平台建设。
以“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支持、企业主导”为原则,提高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指导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新兴产业技术加强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构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和生态链,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建设一批国际化、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科技金融支持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