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学案

合集下载

16《社戏》教案

16《社戏》教案

16、《社戏》教案(5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体裁,掌握小说三要素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3、把握情节,初步感知文意4、理清文章思路,弄清课文结构二、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加点字注音:归省.xǐng行.家háng惮.dàn絮叨..cuān duo凫.水fú潺.chán..xù dao怠.慢dài撺掇歌吹.chuì蕴藻..piāo miǎo踱.来踱去duó撮.cuō棹.zhào楫.jí..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⑴文章体裁——小说(短篇)(选自《鲁迅全集》,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人物:“我”(迅哥儿)、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情节:“我”和小伙伴们到平桥村看社戏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⑵课文内容“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大抵……消夏” “扫墓完毕之后” “罗汉豆成熟” “两岸的豆麦”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看社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先后课文的线索:社戏课文按情节顺序分为哪几部分: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⑶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A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B 钓虾放牛的夏日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E 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F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 看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3、课文结构(1节至3节)。

戏前波折 4 - 9二部分:看戏中(4节至30节)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1归航偷豆22-30三部分:看戏后(31节至40节)戏后余波及“我”对夏戏的怀念。

三、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① a 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② a 奔腾跳跃 b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2、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16社戏 学案

16社戏 学案

16《社戏》导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揣摩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社戏”。

2、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倘()若行()辈松懈()舀()水踱()蹿()旺相()撮()颇()钳()好歹()篙()篷()癞()艇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2、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正确的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性,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梳理课文内容。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六一公公送豆二、合作探究:4、文章中的人物众多,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例如:我最喜欢阿发,文中“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以知道,阿发家并不富裕,但他在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主动提出“偷我们家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可以看出阿发一个淳朴无私,热情友爱,天真活泼的农家孩子。

5、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从文中找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作用。

三、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最新范文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最新范文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16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班级:学生姓名:评价: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怠(dài)慢撺掇(cuān d uō)凫(fú)水潺潺(chán)......蕴藻(zǎo)家眷(juàn) 皎(jiǎo)洁漂渺(miǎo)....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4.背景链接(1)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6+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6+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16社戏【导学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惮、踱、棹、归省、行背、撺掇、凫水”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推测、品尝文中要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词语运用的正确生动。

3.培育理清复杂构造的能力,理解光景描绘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升分析人物的能力。

4.学习作者依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弃取资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5.领会文章情形交融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1.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光景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仔细传神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感人民的深沉诚挚的思想感情【媒体使用】【教课过程】一、预习当先一步1. 走近作者鲁迅( 1881 - 1936),原名 __周树人__ 。

中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至三十八岁,开始用“鲁迅”为笔名。

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定人,鲁迅的精神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定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呼喊》《徘徊》《故事新编》等,回想式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往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召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_《狂人日志》 __》等。

2. 背景助读《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 年 10 月,作者少年时代在乡村看社戏持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枯燥无味。

作者在回想对照中赞叹了农民儿女的优异质量,给读者留下了朴素,温厚,可爱的乡村小朋友的形象,乡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能够不用念书,能够垂钓放牛,能够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切心理。

同时,作品的心理描绘也特别优异,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迫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感人。

3.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归省( xìng)专家(háng)惮(dōn)唠叨(xüd 撺掇( cuān du ō)凫水(fú)潺(chán)歌吹(眷( juan)洁白(jiǎo)缥缈(piāo miǎo)二、讲堂小试身手问题一.整体感知āo)怠慢(dài)chuì)蕴藻(yùn zǎo)家( 1)梳理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鲁迅目标导学:1、积累生字新词。

2、理清情节和结构,把握详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学习理解小说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写法,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重点)4、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难点)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识记积累字词。

1、默读全文,用方框圈出生僻字、理解不了的词语。

2、看注释查词典,在文中给圈出的生字注音,在课文空白处解释划出的词语,练会记准。

3、基础检测。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归省行辈凫水旺相竹篙惮用手撮桕树棹着剥豆撺掇家juàn xù叨dài慢yùn藻⑵、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④又漂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⑤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清情节和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㈠、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批注在教材上: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哪些事件详写?哪些事件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哪些活动或事件?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㈡、小组交流、讨论、补记、反馈。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行文特色。

第二课时一、回顾本文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勾画批注在教材上。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二、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并在原文批注。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体味其运用之妙。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xǐng háng fú mí chán yùn zǎo 絮叨怠慢撺掇皎洁漂渺踊跃2.D 点拨:A.脑怒——恼怒 B.委曲——委屈 C.诚肯——诚恳3.B 点拨: A.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C.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D.絮叨:翻来覆去地说4.C 点拨: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5.(1)拟人(2)引用(3)夸张(4)比喻6.(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7.B 点拨:B句不是全写双喜的。

8.鲁迅周树人思想呐喊彷徨呐喊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课文内容虽是虚构的,但反映的却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

2.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3.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重点语段阅读5.拔点磕架 A C6.(1)细节(动作)描写(2)景物描写。

7.比喻、拟人。

兽脊铁踊跃静动。

8.(甲):夹杂(乙):朦胧。

9.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10.“飞”。

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社戏》学案第3课时

《社戏》学案第3课时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案(48)第16课《社戏》(第3课时)编制:李新权审核:李新权班级: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探究2 人物形象】9、双喜是这篇小说中刻画得比较生动的一个形象,分析双喜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了双喜的。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又表现双喜。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

最后六一公公上门责怪,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又表现了双喜。

(备选答案:聪明、反应灵敏、虑事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10、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1、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体上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以双喜为代表的聪明可爱热情的农村少年形象,一类是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热情厚道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

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

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我喜欢文中的阿发。

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社戏》学案第1课时

《社戏》学案第1课时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案(46)第16课《社戏》(第1课时)编制: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习相关字词,丰富词汇积累。

2、巩固鲁迅和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以及本文小说这一体裁,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吧!1、作家、作品回顾——你还记得吗?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关于“小说”——你还知道多少?⑴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和具体的来广阔地反映。

⑵小说的三要素:、和。

⑶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序幕、、、、、尾声。

⑷环境分为:和。

【识字学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河沿.颇.撮.怠.慢竹篙.撸.家眷.潺.潺乌桕.树纠葛.船楫.蕴藻..涉.及呵.欠絮叨..吁.气2、形近字、多音字辨音组词秩侮蓬沧诲剥相铁悔篷怆楫钩掇镐辑钓缀篙漂揖钧辍嵩缉3、解词⑴惮:⑵絮叨:⑶撺掇:⑷依稀:⑸自失:⑹弥散:⑺漂缈: ⑻旺相:(9)诚然:(10)屹立:(11)疏疏朗朗: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将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撺duo 聚lǒng 惧dàn zhào着小船dài慢5、自主阅读2。

16 社戏 导学案

16 社戏 导学案

16 社戏
合作探究·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以时间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2.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在课文中批注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
二.分课后作业析“戏前波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的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分析“月下行船”
有感情的朗读第11~13自然段,感受江南水乡之美以及“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学习这部分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在船上。


1.第11自然段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有何作用?
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四.课后作业
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16《社戏》导学案

16《社戏》导学案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密学校 班级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课题:16《社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 能力目标:学习并把握文章表达的整体思想;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 情感目标: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2、难点: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预习案】 一、材料链接 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解词。

归省.( )潺潺.( )行.辈( )惮.( )凫.水( ) 蕴藻..( )飘渺( ) 旺相.( ) 撮( )桕( )棹( )船楫.( )踱.步( ) yùnz ǎo ( )cu ānduo ( )dàimàn ( ) ménglóng ( )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皎洁: 3、检查预习情况。

本文作者是 ( ),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 )家( )家( )家。

本文体裁是(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 》,选自( )集《 》。

4、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怎样安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探究案】导入新课:一、 检查课前准备二、 分较色朗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学案4--4.16社戏

学案4--4.16社戏

第16课《社戏》学案一、整体感知1、从“时间”角度: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示例:我最喜欢双喜。

首先,因为他最聪明。

比如:当迅哥儿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了好主意,解决了船的问题,并讲出三条理由,解除了大人们的顾虑。

其次,因为他……3、故事情节: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月下行船去看社戏的见闻感受—⑤赵庄船头看戏—⑥月下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二、品读赏析1、品味美词: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如:“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

“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

“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

“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2、注意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品味人物形象: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无私,厚道善良;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3、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细读体会:我看到 ,这说明。

我听到 ,这说明。

我闻到 ,这说明。

我感到 ,这说明。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3、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16 社戏学案学案1

16 社戏学案学案1

《社戏》学案(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难点: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背景资料:(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学案第16课 社戏.doc

学案第16课 社戏.doc

《社戏》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思路】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尤其文章开头对“社戏”只字未提, 初一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产生困惑。

因而如果按记叙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学生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倒不如,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 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2.梳理情节,理清脉络(1)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体会?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

(2)梳理全文情节脉络:(3)通过讨论明白: 戏:豆:3.精读课文,深入研讨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1)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一一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a.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b.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A.平桥是乐土:a.平桥是乐土吗?理由是什么?b.从这些来看,平桥算不上乐土可作者却认为是乐土,原因何在?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嗅觉:视觉:听觉:想象:心理: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 “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e.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欣赏:*体会:f.结论:(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A.双喜:理由:B.阿发:六一公公:C.结论:由此可见:4.比较探讨,总结规律A.《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B.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社戏
【预习案】
一、材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解词。

归省.()潺潺.()行.辈()惮.()凫.水()蕴藻
..()飘渺( ) 旺相.()撮()桕()棹()船楫.()踱.步()
yùn zǎo()cuānduo( )dàimàn ( ) ménglóng( )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
依稀:宛转:悠扬:皎洁:
3、检查预习情况。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选自()集《》。

4、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一、内容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月下归航时,
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题目为“社戏”,
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
“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
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法探究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