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主题为古诗三首,属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在这次教学中,我秉持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和意义,并能够口头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具体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结构,识别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理解每首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模仿、体验等多种方式体验古诗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步骤本次课程的教学实施步骤如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启发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和接触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基本涵义和诗人的情感心理。

3.集体朗读通过整体朗读和个别朗读两种方式,达到教师的先声先导,学生的声音相互呼应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分组模仿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演绎古诗中的人物情境,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和模仿声音,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的情感和内涵,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

5.感受体验通过学生的回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课堂延伸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主编写一首古诗或者现代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式,如小组讨论、个别朗读、身体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尝试和体验古诗的美感和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九课,本课主要介绍了《登鹳雀楼》、《七步诗》和《敕勒歌》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个优点和不足。

首先,本课的优点之一是课文内容新颖有趣。

《古诗三首》既有描写山水风景的《登鹳雀楼》,又有描写战争场面的《敕勒歌》,还有描写身世悲情的《七步诗》。

这三首古诗内容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

其次,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授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仔细品味古诗的意境,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古诗中的词语、句子和意义。

通过导入课文和展示图片的方式,我引起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和表达的欲望。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多个诗歌欣赏环节,让学生们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些经典诗句,并进行比较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本课注重了朗读的训练。

我设计了多个朗读环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在朗读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语音准确性和节奏感。

通过反复练习,我帮助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技巧,并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古诗欣赏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古诗的美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本课的内容较多,但是上课时间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压力,有时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深入思考和表达。

为了更好地教学效果,我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课堂内容。

其次,对于学生的激励和反馈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古诗的音韵感知和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被动。

为了更好地激励他们,我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辅助措施,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难点)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反思
古诗学习重在融入意境,体味诗情。

因而在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教师一方面注意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已有古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诗歌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借助拼音、注释等初步感知了诗意,有效提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力体现“以读代讲,读中想象”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自然升华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诵读中注入想象,感受诗人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低年级学习古诗,要求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而到了中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使其充分感受到了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词,《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由于在低段学生都有接触过了,因此学生朗读都比较轻松,难点在于理解诗人的感情。

本课我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诗词。

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

《元日》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诵的诗歌,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又是一年春早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当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联系联春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气氛。

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因此,在学习“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学生们畅所欲言。

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在教《清明》这首诗,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

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

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

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

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

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

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

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九课,通过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次教学反思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反思,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设置《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课,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教材内容涵盖《相思》、《满江红》和《静夜思》三首古诗。

本课程安排了三个学习环节,即导入、课文解读和练习、诗词赏析和写作。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说故事、讲解课文、赏析诗词、组织童谣、讲解文化等, 具体如下:1. 导入:通过说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建立起与课文内容和背景相关的情境。

2. 课文解读和练习: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采用多媒体讲解、典型人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课文解读和练习。

3. 诗词赏析和写作:学生通过观赏绘本、听音乐、模仿吟诵等多种方式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写诗来巩固学习成果。

三、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如何,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

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具体如下:1. 语感提高: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对于加深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艺术欣赏能力提高:通过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 文化素养进步:通过讲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激发了他们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4. 写作能力进步:学生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同时也巩固了语言学习成果。

四、反思与改进反思与改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改进和提高。

具体如下:1. 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不同,需要制定更多个体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现代诗歌的不同之处;2.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理解其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其欣赏和创作古诗的水平。

教学内容1.讲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2.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静夜思》、《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3.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古诗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方法1.讲授课堂教学法;2.班内小组合作学习法;3.课堂互动式教学法;4.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先讲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2.教师为学生播放“静夜思”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1.整体欣赏:听一遍《静夜思》,体会其韵味和情感;2.分章解析:逐句解释,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表现手法寻找句中的表现手法;3.课堂模仿:让学生教师的示范下,模仿《静夜思》的写作方式;4.小组互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欣赏,创作发言等互动。

第二课时:《登高》课前准备1.播放《登高》的视频,让学生跟读;2.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教学步骤1.朗读【启蒙】: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朗读自己记录下来的片段;2.理解古诗情感和韵味【讲解】:讲述《登高》的韵味和情感;3.个人模仿:学生自行创作一段,模仿《登高》的写作方式;4.以小组形式,互相欣赏、创作发言:学生最后可用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讲解并进行讨论。

第三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课前准备1.请学生预习并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2.了解学生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认知,并为下一步教学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

1.读诗【启蒙】:请学生跟读《赋得古原草送别》;2.解诗【讲解】: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及韵味特征;3.朗诵:激励学生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韵味,鼓励学生朗读作品;4.创作【互动】:让学生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为蓝本,进行古诗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次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程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着重让学生通过欣赏而培养其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其欣赏和创作古诗的水平。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

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

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

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首古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绝句》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

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感受春天的宜人风光,抒发作者春日中的愉悦心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

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

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

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2.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

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

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

《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

第二首《惠崇春江晚景》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三衢道中》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

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3.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研究诗歌三首,了解古代文化;
2. 能背诵《将进酒》诗句;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将进酒》的诗意理解;
2. 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画像,介绍李白的简介和他的诗歌创作,引发学生研究古诗的兴趣。

2.新课研究(35分钟)
1. 首先研究《将进酒》:听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讲授词语的词义、音、形、义,辅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朗读和吟
唱技巧;
2. 研究《悯农》和《秋风词》: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课文的端倪,领悟诗歌的意义,学生读课文朗诵,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朗
读和吟唱技巧。

3.课外拓展(10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唐朝的图书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
代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出一篇2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并
在下节课朗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古诗。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在后续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的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春望》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了解古代诗人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夜泊牛渚怀古》、《春望》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词句。

2.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3.通过课堂讨论和诗歌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词句。

2.理解《春望》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词句。

3.引导学生理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词句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事、物等,进一步引入课文。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习《夜泊牛渚怀古》: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重点解析“牛渚”、“芳草”、“屐齿印苍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生词,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等方式,探讨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2.学习《春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重点解析“项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生词,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等方式,探讨历史上的风云际会和文化底蕴。

3.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重点解析“燕子”、“花开堪折直须折”等生词,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将所学知识更深入地融合到内心世界之中。

第三步:课堂互动老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演讲和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和表达。

第四步: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读一篇古诗或者现代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下一堂课上,介绍自己选择的诗歌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课件出示26)(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和注释进行想象,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板书:溪—泛、山—行)“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添:增添)(板书:不减一添)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齐读后两句。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添得黄鹂四五声。

(而且)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问题导入1. 课堂氛围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2.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如何?是否能够主动背诵古诗?3.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否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二、教学过程1. 诗歌背景介绍:在讲解古诗时,是否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 诗歌朗读: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诗歌赏析:在分析诗歌时,是否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 诗歌背诵: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所学的古诗?教师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古诗?5. 课堂互动:教师是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能够主动背诵古诗?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能否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 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四、教学反思1.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2. 在教授古诗时,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可以通过分组朗读、轮流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3. 在分析诗歌时,我应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诗词鉴赏活动、组织诗歌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应该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首古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绝句》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

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感受春天的宜人风光,抒发作者春日中的愉悦心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

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

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

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2.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

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

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

《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

第二首《惠崇春江晚景》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三衢道中》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

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3.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

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

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

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

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