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故事
•
于是曹髦亲自带领侍卫三百多人,气势汹汹地冲 向了司马昭的府邸。在半路,他们就遇到了阻拦,带队 的是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贾充可是带了几千名卫兵呢! 于是双方打了起来,几千名对三百名,结果是显而易见 的,经过一番厮杀,曹髦被贾充的手下杀死了。
•
但是司马昭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并没有急于称帝,
而是辅佐曹奂做了新皇帝。后来在司马昭死后不久,
讲述人:王韵喧
• 小朋友,你长大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有没 有雄心壮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这个故 事中的司马昭,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并 且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称 之为枭雄。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司马昭的 故事吧。
•
三国后期,在魏国有一个叫司马昭的。他沉着坚
强,雄才大略,掌握着魏国的大权。司马昭的哥哥司
马师身死之后,司马昭就当了魏国的大将军。 • 司马昭不仅阴险狡诈,而且权欲心极重。而作为皇 帝的曹髦,却没有话语权,更不能左右朝廷的事情。在 没有话语权,这种情况下,曹髦的心里怎么会不愤怒呢?
他很早就知道司马昭有谋权篡位的野心,指不定哪一天
自己皇帝的宝座就坐到头了,要拱手相让!
••Βιβλιοθήκη 于是他就召集了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商量对策, 想要把司马昭暗地里处置掉。
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司马昭的势力太过强大,
要跟司马昭作对,那简直就是用鸡蛋去碰石头。于是
众位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心,就劝曹髦一定要忍耐。
• 曹髦哪里还能再继续忍耐呢?他从怀里掏出一张 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坚决地说:“我已下了决心,哪怕明明 知道前面就是一死,我也要拼一下!否则我这个皇帝做 得简直是太窝囊了!”
他的长子司马炎就逼曹奂让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当
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司马昭权倾朝野,谁阻碍了他,他就杀谁,最终 他的儿子,终于篡位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国 家。这个成语比喻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 已为人所共知。 • 谢谢大家!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典故是古代故事的成语的出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他们分别阐述了什么事情什么道理?本文是精心编辑的,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篇一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
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
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篇二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路人皆知的典故
路人皆知的典故
典故是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流传下来的故事或事件,常常
被引用为寓意或比喻。
路人皆知的典故有很多种,比如说:
1. 唐僧取经:指《西游记》中唐僧带领悟空、八戒、沙僧等人
历尽艰险,取得佛经的故事,也用来形容艰难困苦却坚持不懈的奋斗。
2. 车轮战: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兵法书《孙子兵法》,指战斗中
将兵力分散,集中攻击敌方弱点的策略。
3. 狼来了:源于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骗子反复喊“狼来了”,最终导致人们不再相信他的故事,造成真正的狼来了时无人相
信的悲惨结局,借以告诫人们诚实言行,不说谎话。
4. 拔苗助长: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
了让自己的稻子长得更高更快,拔掉了苗上的泥土,结果导致稻子无
法生长。
比喻急功近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行动,反而适得其反。
这些典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经常被引用,具有广泛的影
响和启示作用。
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和意思
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和意思
路人皆知,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人人都知道。
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具体出处: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
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
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
成语造句:
1、路人皆知,找工作现在很难。
困难的时候尽显”创意“本色!对不对?
2、然而,处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
3、但现在王者不败却是采取了不死不休的做法,司马之心,路人皆知。
4、虽然因为强烈担忧*情业受到损失而言辞偏激,但也说出了一个道理,记者曝光的并非真正的新闻,因为*情业在中国路人皆知,只要你想举报,大街小巷都有。
5、去沙溪镇溪角初级中学的巴士上,样澄叔叔给颖弘和蓉萱讲解了“路人皆知”的历史故事。
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
7、在离开阿贾克斯加盟巴塞罗那后,他想有朝一日穿上利物浦战袍的梦想就路人皆知。
8、长官过奖了,杨天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根深蒂固,锄之艰难,若没有你的帮助,就算我掌握……。
十二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故事
十二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故事1.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故事:秦末,项羽反攻汉中,过河后,项羽命令解除武装渡船,砸破锅灶,则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顺利2.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当兵。
比喻一厢情愿理论,无法化解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在纸面上谈论当兵。
比喻一厢情愿理论,无法化解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卧薪尝胆:薪:柴草。
睡睡觉在柴草上,喝茶睡都尝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4.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楚庄公即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痛骂了,亡命劝谏,庄公说道:“存有两大鸟,羽色鲜艳,三年睽,一鸣惊人,三年不飘,一飞冲天。
”果然,没多久庄公就轻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测辨认出的弊病全部修正。
5.孟母三迁:【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精明,经常恶搞送行人吹喇叭,孟母害怕他破败学业就把家搬至城里,刚好旁边就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唱戏宰羊,孟母只好搬离至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已经开始自学孔子的思想而沦为一代思想家。
6.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访华秦国,秦国的相国自身利益妒忌力劝秦昭王杀掉他,秦昭王把他关了出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7.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三国演义里面有哪些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有哪些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身在曹营心在汉,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国演义第21回七擒七纵,三国演义87~90回千里走单骑,第27回舌战群儒,第43回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割须弃袍,第58回赤膊上阵,第59回单刀赴会,第66回三顾茅庐,第37回初出茅庐,第39回草船借箭,第46回败走麦城,第76回大意失荆州,第75回桃园结义,第1回火烧连营,第84回单骑救主,第41回木三国成语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三国时期,有关魏国文臣武将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有关魏国文臣武将的成语故事一、夏侯渊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
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见成语故事《味如鸡肋》),谥曰愍侯。
成语故事《所向无前》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曹操在中原迎汉献帝建都许城(今河南许昌东)后,曹操派大将夏侯渊平定河首平汉王宋建的故事。
所向:指军队所指向的地方;无前:指前进中毫无阻挡。
“所向无前”,形容军威壮盛,势不可挡。
二、陈琳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一说盐城盐都区大纵湖)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
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
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成语故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出自《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七》,曹操爱才,重用曾经反对过他的陈琳。
“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
三、许褚许褚,字仲康,谯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
自曹操平定淮、汝一带时开始跟随曹操,与典韦一起统领虎卫军,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对曹操忠心耿耿,数次在危难中救曹操脱险,很受信任。
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
成语故事《赤膊上阵》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曹操和马超在渭口(渭水、黄河交汇处)一带对阵,曹军将领许褚和马超交战的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要想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而历史故事无疑可以做到这一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著名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1:张仪“连横”的故事张仪是魏国人,他跟苏秦一样,原来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政客。
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之后,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
他曾求见过魏惠王,可魏惠王没有见他,于是,他又来到楚国,可是,楚国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国相国的门客们怀疑他偷走了相国的玉璧,把他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打成这个样子,眼泪不由流了下来,心疼地说:“你如果不去学游说之术,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吗?”张仪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舌头还在。
”张仪自信地说:“舌头在,这就足够了。
”张仪得知苏秦在赵国为相,就去投奔他。
原以为苏秦会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给他一份差事,谁知,苏秦不但不帮他,反而讥讽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权向大王推举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他去秦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一直跟着他,与他同吃同住,还给了他马车和金钱,资助他去见秦惠公。
秦惠公听说张仪来了,十分高兴,很快召见了他,并拜他为客卿。
张仪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却要回赵国去了。
到这时,张仪才知道,这个朋友其实是苏秦的门客,而暗中帮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苏秦。
原来,苏秦怕张仪贪图小利而磨损斗志,特意用激将法激发他前往秦国。
另外,苏秦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张仪暗中帮他,不使秦国拆散六国刚刚建立的联盟。
张仪非常感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纵”谋略渐渐不被六国采用,六国互相攻击,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公元前313年,秦惠公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一个新的联盟,这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秦国极为不利。
秦惠公找来已是丞相的张仪商量对策。
张仪说:“只要我去一趟楚国,一定可以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公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他出使楚国。
古代故事典故
古代故事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大名著四字成语故事
四大名著四字成语故事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表述】比喻被迫出来抵抗。
现也比喻被迫实行某种行动。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结构】动宾式。
【用法】比喻被迫反抗;或采取不得已的行动。
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逼迫;无法读成“bí”。
【辨形】梁;不能写作“粱”。
【近义词】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反义词】自觉自愿、自告奋勇【辨析】~和“铤而走险”;都存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抵抗”的意思。
但~偏重于在抵抗;多指的就是正义的行动、革命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使得自己不得不搞;“铤而走险”偏重于在冒险;所指的行动可以就是不好的;也可以就是不好的。
【例句】(1)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大部分都就是被~的吗?(2)那时我学修理自行车是~;自己不动手没别的办法。
【成语故事】古典小说《水浒》描绘了宋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里面许多起义军头领都就是被官府逼迫得走投无路才投靠梁山这个起义军根据地的。
有个叫做林冲的人,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原在官府任八十万禁军教头。
但当权的大官低俅之子为了把持他的妻子,三番几次诬陷他,派遣人刺杀他。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林冲杀掉了前来杀死他的人。
这时他又获知自己的妻子已自杀未遂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
红楼梦的成语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夯雀先飞(67回)盛极则衰、兴久必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箕裘相继三国成语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周郎顾曲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作文素材】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民间长篇故事
民间长篇故事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活跃的舞台,西域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神话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民间长篇故事。
民间长篇故事1:白头翁从前,有一对夫妻,丈夫叫果善,妻子叫培香。
俩人自从在一起,别样都还顺心,只是十多年了,身边还没有个儿女。
为这,夫妻俩盼啊想啊!盼得果善的头发都花白了,想得培香那光生生的脸蛋上起了皱纹。
一天夜里,培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乃老(侗语:老婆婆),怀里抱着一个娃娃,笑呵呵地朝她走来。
到了跟前,乃老把娃娃放在培香的怀里,就飘飘然然地去了。
梦醒来,培香高兴地对丈夫说:“哎,说不定我们真会有个娃娃呢。
”果善说:“那是你想儿女想得太多了,我不相信真会有这种好事。
”可是不久,培香真的生得一个白白嫩嫩的女娃娃!这一下,就好象蕨草蓬里突然冒出一个笙笋来,喜得果善笑弯了嘴,乐得培香笑开了眉。
半辈子夫妻才生得一个独生女,两口子把她看作金银宝贝,给她取名叫“银妹。
”屋旁的小杉树,一年高一尺;火塘边的小银妹,一年高一拳。
到十四、五岁,银妹已经长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了,可爹娘还不让她做事。
挑水、怕她压坏了肩;洗菜,怕她冻坏了手;下田,怕她勾弯了背;种地,怕她晒黑了白嫩的脸皮。
这样,就把银妹姑娘给娇惯了,什么事情也不会做。
到她十七岁那年,爹娘双双离开了人世,剩下银妹一个人,孤零零,好苦闷哟!寨子里和银妹一样大的姑娘,什么扯秧、摘禾、种地啦,什么纺纱、织布、绣花啦,样样事情都会做。
银妹很羡慕,想跟她们学一学。
春天来了,银妹开始去跟同伴学扯秧。
同在一丘田,同伴扯得又快又好,秧把捆得齐刷刷;银妹紧拉慢扯,拉一根断一根,扯一把断一把。
同伴对她说:“银妹银妹你莫急,慢慢学着就会的。
”银妹说:“唉!这扯秧太难了,累得腰酸背痛,还遭蚂蝗叮。
我还是学做别的吧。
”夏天来了。
同伴们到棉地里去锄草,银妹扛着锄头跟着去。
同伴的锄头象长得有眼睛,锄起来又快又好不伤苗。
银妹的锄头象有千斤重,拿在手里总不听使唤,尽是往棉苗上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企图和想法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三国时期。
当时,魏国的权臣司马昭想要篡夺皇位,但他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一直保持着虚伪的态度。
然而,尽管他没有宣布自己的野心,但他的行为举止早已引起了众人的猜测。
一天,有一位路人看到司马昭饮酒的时候,用手指着天空对同伴说:“我有一计,可以取得天下。
”
这件事传开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昭想要篡夺皇位的计划。
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的打算和企图已经被大众所知道了,无论他怎么隐瞒和掩饰,都无法欺骗人们的眼睛和耳朵。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做人处世的时候,应该坦诚待人,不要心怀鬼胎,如此才能更好的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主要讲述的是司马昭篡夺魏国政权,并试图吞并吴、蜀两国,最终实现天下大一统的故事。
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司马懿的儿子,他凭借着父亲留下的基业,在魏国政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高级将领,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
他通过各种手段收买官员、收买军队,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的野心和阴谋诡计被许多人看在眼里。
一些忠诚于魏国的大臣和百姓都十分痛恨他的行为,认为他是篡夺魏国政权的奸贼。
而司马昭为了掩盖自己的野心,也采取了许多手段,包括打压异己、制造冤案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昭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他的行为也越来越过分。
最终,在一次政变中,司马昭被忠于魏国的大臣刺杀身亡。
而他的野心和阴谋诡计也被后人所揭露和谴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野心和阴谋诡计最终会被揭露和谴责。
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人,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背叛国家和人民的人。
成语故事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路人皆知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是**《三国演义》**。
成语意思:原意是过路人都可以看得清楚明白。
形容事情明显,无须隐瞒。
故事: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三国时期。
当时,曹操是魏国的首领,他非常有权势,但他的行为并不总是光明磊落。
他经常使用诡计和欺骗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
他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
有一天,曹操和他的一个谋士走在路上,他们看到一个农民正在田里耕作。
曹操问谋士:“你觉得这个农民知道我在这里吗?”谋士回答:“当然知道。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他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广为人知,不需要再隐瞒了。
然而,谋士接着说:“但是,这个农民也知道您是魏国的首领,而您却一直在欺骗和利用他。
”曹操听了非常震惊,他意识到他的行为已经广为人知,无处可藏。
从那以后,他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被人揭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们看到和知道。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诚实和正直,不要做任何欺骗和利用他人的事情。
如果我们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那么最终会被人们揭穿和惩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和分析事物,以便更好地了解真相。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加顺利地生活和发展。
三国成语故事
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1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軍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軍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軍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__軍,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軍队前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軍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軍。
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軍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他严令軍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__軍。
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軍,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
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赵軍。
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
项羽领軍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軍,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三国成语故事2兵贵神速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__传》。
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辽东、右北*(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__)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
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
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
军师__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利。
"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开诚布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__刘备的信用。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100字左右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100字左右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 27 岁。
草船借箭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 10 万枝箭,并说 10 天内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