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报告表
实验一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表1-1图灵机模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作用
说明:可根据需要加行
实验报表1-2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功能描述
实验报告表1-3 实验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配置登记表
实验报告表1-4 微型计算机拆卸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5 微型计算机安装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6 微型计算机安装顺序调整记录表
说明:可根据需要加行
实验报告表1-7 6个指定部件的安装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8 扩充内存
实验报告表1-9更换显卡。
实验一网线的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一网线的制作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网线的制作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了网线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然后了解了网线的组成结构。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网线制作工具和材料,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最后,我们测试了制作的网线的性能和稳定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引言网线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连接设备和数据传输。
制作一根高质量的网线对于网络性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网线的制作和测试过程,了解网线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技术。
2.实验材料和设备(1)网线钳:用于剥离和剪断电缆。
(2)网线压接钳:用于连接插头和电缆。
(3)UTP电缆:用于传输数据信号。
(4)RJ-45插头:用于连接电缆和设备。
(5)鼎鑫仪器:用于测试网线的性能和稳定性。
3.实验步骤(1)剥离电缆外套:使用网线钳轻轻切开电缆外套,并剥离出约2厘米的电缆芯线。
确保不剪断芯线。
(2)整理芯线:将芯线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如T568B规范,依次为: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白。
(3)修剪芯线:使用网线钳修剪芯线,使其长度一致。
(4)插入插头:将芯线插入RJ-45插头中,确保芯线和插头的位置正确对齐。
(5)压接插头:使用网线压接钳压接插头,确保每个芯线都稳固地连接在插头上。
(6)重复以上步骤制作另一端的网线。
4.实验结果(1)制作的网线外观整齐、结构紧凑。
(2)使用鼎鑫仪器测试网线的性能和稳定性,结果显示无损失的信号传输。
5.结论经过实际操作,我们成功制作了一根高质量的网线。
本实验不仅使我们了解了网线的制作原理和技术,还加深了我们对网线的理解。
通过正确的制作和安装网线,我们可以保证网络的高性能和稳定性。
6.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我们对网线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正确的制作和安装网线,我们可以确保网络的高性能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电缆长度、接地和干扰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网络技术,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做出贡献。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实验报告一、引言金属箔式应变片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材料应变的传感器。
它由一层金属箔制成,可以通过测量箔片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来推算出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金属箔式应变片,了解其原理并掌握测量材料应力和应变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熟悉测量材料应变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3.通过实验,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三、实验器材1.金属箔式应变片2.可调节力臂的托盘3.数字万用表4.检测电缆5.基板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将金属箔式应变片粘贴在基板上,确保其与基板良好接触。
(2)将检测电缆与金属箔式应变片焊接连接,确保连接良好。
(3)将托盘放在平稳的台面上,并将托盘的力臂调整至合适位置。
2.实验测量(1)将标准质量放置在托盘的力臂上,记录下其质量数值。
(2)通过将标准质量增加或减小,使得金属箔式应变片在不同的载荷下产生不同的应变。
(3)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金属箔式应变片上的电压输出值,并记录。
3.实验数据处理(1)将实验得到的电压输出值与标准质量进行对应,得到应变值。
(2)通过计算应变的变化率,得到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关系。
(3)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线性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得到了金属箔式应变片的电压输出值和标准质量的对应关系,并通过计算得出了应变的变化率。
将应力与应变关系绘制成图表,通过拟合得出了线性程度。
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了金属箔式应变片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其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掌握了测量材料应变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金属箔式应变片的线性程度和稳定性,并得出了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箔式应变片可以有效测量材料的应变,并具有较好的线性度和稳定性,适用于材料应变的测量。
实验一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方法,掌握该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立式光学计、测微目镜、标准测量棒、轴径标准器。
实验原理:轴径是指轴向的长度尺寸,通常用外径和内径的平均值来表示。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时,需要先通过标准测量棒校验仪器的误差,然后在测量之前要把待测轴放置在轴径标准器上,与标准测量棒校正后再进行测量。
立式光学计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通过检测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来测量其尺寸大小。
实验步骤:1.校验仪器误差将标准测量棒放在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台上,并按下“调零”按钮将读数调零。
然后依次在标准测量棒的不同刻度处测量,并记录读数。
最后与标准测量棒上的刻度进行比较,得出仪器的误差值。
2.准备测量轴将待测轴放置在轴径标准器上,并用手轻轻压紧,确保轴与标准器紧密贴合。
将准备好的轴与标准测量棒贴合,并将立式光学计调整到适当位置。
按下“零位”按钮将读数调为零,然后将光学计向下移动,直到目视读数为所需测量轴的最大直径,并记录读数。
再将光学计向上移动,直到目视读数为所需测量轴的最小直径,并记录读数。
最后将两次测量的读数求平均值,即为该轴的轴径值。
注意事项:1.轴径标准器应放置在水平的台面上,避免仪器晃动和误差。
2.轴径标准器和标准测量棒应清洁干净,并避免碰撞和损坏。
3.在测量前应检查仪器的零位是否正确,并进行相关的校准工作。
4.在测量时应注意调整光学计的位置,确保目视读数准确无误。
实验结果:校验测量仪器误差,得出仪器误差为0.02mm。
测量待测轴径,得出最大直径为18.23mm,最小直径为18.20mm,平均轴径为18.215mm。
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工程和科研领域的测量要求。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仪器校准、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一_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_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的实验,掌握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如何评价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1.计算机2.MATLAB软件3.稳态平台三、实验原理系统的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反应。
在控制系统中,动态性能是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了系统响应的速度和稳定性。
首先通过给定的输入信号,将其输入到待测系统中,并记录系统的输出信号。
然后,通过分析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关系,得到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如过渡过程的时间、超调量等。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不产生过大的波动。
一般通过稳定度来衡量系统的稳定性,而稳定度又可分为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两种情况。
在稳定度分析中,通常使用稳定图的方式进行。
四、实验步骤1.运行MATLAB软件,打开控制系统实验模块。
2.设计一个给定的输入信号。
3.将输入信号输入待测系统中,记录系统的输出信号。
4.分析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关系,得到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如过渡过程的时间、超调量等。
5.通过稳态平台绘制系统的稳定图,评价系统的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参数,并绘制了系统的稳定图。
根据动态性能参数和稳定图来评价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评价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对于控制系统的性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系统的理解,为日后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实验报告1 散剂、颗粒剂制备及休止角测定
药剂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散剂和颗粒剂的制备,粉体流动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不同密度药物混合的原则
3. 掌握毒、剧药物倍散的制法,熟悉倍散的混合原则,了解倍散均匀度的检查方法
4. 掌握测定粉体流动性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实验内容
实验1:制酸散的制备
以氧化镁、碳酸氢钠为原料,制备制酸散剂。
实验2:硫酸阿托品倍散的制备(配研法)
以硫酸阿托品、胭脂红乳糖为原料,制备硫酸阿托品倍散。
实验3:Vc颗粒剂的制备及物料制粒前后休止角的测定
2. 实验原理
(请根据实验教材自己补充,包括散剂、颗粒剂制备工艺流程,粉体流动性的测定方法,休止角定义及计算方法等)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氧化镁、碳酸氢钠、硫酸阿托品、胭脂红乳糖、乳糖、维生素C、糖粉粉、糊精、柠檬酸
2. 设备与仪器:研钵、玻璃棒、电子天平、培养皿、漏斗、铁架台(配铁圈)
四、实验步骤、操作过程
(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必须列出处方。
)
实验1:实验书85页制酸散的制备
实验2:实验书86页硫酸阿托品倍散的制备
实验3:实验书87页维生素C颗粒剂的制备
注意:实验3在将Vc与辅料混匀后,先测定休止角;待制得颗粒后,再次测定休止角,根据两次测定休止角的不同,比较制粒前后粉体流动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硫酸阿托品倍散
休止角测定次数2
休止角测定次数3。
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三、实验线路及原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已在1-3节中作过介绍。
四、实验内容(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
(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电压波形的观察。
五、预习要求阅读本教材1-3节及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单结晶体管的内容,弄清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六、思考题(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振荡频率与电路中C1的数值有什么关系?(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能否达到180°?七、实验方法(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观测将DJK01电源控制屏的电源选择开关打到“直流调速”侧,使输出线电压为200V(不能打到“交流调速”侧工作,因为DJK03-1的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为220V 10%,而“交流调速”侧输出的线电压为240V。
如果输入电压超出其标准工作范围,挂件的使用寿命将减少,甚至会导致挂件的损坏。
在“DZSZ-1型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上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屏左侧的自藕调压器,将输出的线电压调到220V左右,然后才能将电源接入挂件),用两根导线将200V交流电压接到DJK03-1的“外接220V”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DJK03-1电源开关,这时挂件中所有的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经半波整流后“1”点的波形,经稳压管削波得到“2”点的波形,调节移相电位器RP1,观察“4”点锯齿波的周期变化及“5”点的触发脉冲波形;最后观测输出的“G、K”触发电压波形,其能否在30°~170°范围内移相?(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记录当α=30o、60o、90o、120o时,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各观测点波形描绘下来,并与图1-9的各波形进行比较。
八、实验报告画出α=60°时,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点输出的波形。
实验一-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问题:①有1 000个乒乓球分别装在3种箱子内,其中红色箱子内有500个,蓝色箱子内有200个,黄色箱子内有300个,现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②从20名学生中选出3名参加座谈会.方法:Ⅰ.随机抽样法Ⅱ.系统抽样法Ⅲ.分层抽样法.其中问题与方法能配对的是( )A.①Ⅰ,②ⅡB.①Ⅲ,②ⅠC.①Ⅱ,②ⅢD.①Ⅲ,②Ⅱ【解析】本题考查三种抽样方法的定义及特点.【答案】 B2.从装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红袋内任取两个球,那么下列事件中,互斥事件的个数是( )①至少有一个白球;都是白球.②至少有一个白球;至少有一个红球.③恰好有一个白球;恰好有2个白球.④至少有1个白球;都是红球.A.0 B.1C.2 D.3【解析】由互斥事件的定义知,选项③④是互斥事件.故选C.【答案】 C3.在如图1所示的茎叶图中,若甲组数据的众数为14,则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图1A.6 B.8C.10 D.14【解析】由甲组数据的众数为14,得x=y=4,乙组数据中间两个数分别为6和14,所以中位数是6+142=10,故选C.【答案】 C4.101110(2)转化为等值的八进制数是( )A.46 B.56C.67 D.78【解析】∵101110(2)=1×25+1×23+1×22+1×2=46,46=8×5+6,5=8×0+5,∴46=56(8),故选B.【答案】 B5.从甲、乙两人手工制作的圆形产品中随机抽取6件,测得其直径如下:(单位:cm)甲:9.0,9.2,9.0,8.5,9.1,9.2;乙:8.9,9.6,9.5,8.5,8.6,8.9.据以上数据估计两人的技术的稳定性,结论是( ) A.甲优于乙B.乙优于甲C.两人没区别D.无法判断【解析】x甲=16(9.0+9.2+9.0+8.5+9.1+9.2)=9.0,x乙=16(8.9+9.6+9.5+8.5+8.6+8.9)=9.0;s2甲=16[(9.0-9.0)2+(9.2-9.0)2+(9.0-9.0)2+(8.5-9.0)2+(9.1-9.0)2+(9.2-9.0)2]=0.346,s2乙=16[(8.9-9.0)2+(9.6-9.0)2+(9.5-9.0)2+(8.5-9.0)2+(8.6-9.0)2+(8.9-9.0)2]=1.046.因为s2甲<s2乙,所以甲的技术比乙的技术稳定.【答案】 A6.某中学号召学生在暑假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该校文学社共有100名学生,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图2所示,则从文学社中任意选1名学生,他参加活动次数为3的概率是( )图2A.110B.310C.610D.710【解析】从中任意选1名学生,他参加活动次数为3的概率是30100=310.【答案】 B7.(2014·北京高考)当m=7,n=3时,执行如图3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值为( )图3A.7 B.42C.210 D.840【解析】程序框图的执行过程如下:m=7,n=3时,m-n+1=5,k=m=7,S=1,S=1×7=7;k=k-1=6>5,S=6×7=42;k=k-1=5=5,S=5×42=210;k=k-1=4<5,输出S=210.故选C.【答案】 C8.已知函数f (x )=x 2-x -2,x ∈[-5,5],那么在区间[-5,5]内任取一点x 0,使f (x 0)≤0的概率为( )A .0.1B .23C.0.3D .25【解析】 在[-5,5]上函数的图象和x 轴分别交于两点(-1,0),(2,0),当x 0∈[-1,2]时,f (x 0)≤0.P =区间[-1,2]的长度区间[-5,5]的长度=310=0.3.【答案】 C9.有2个人从一座10层大楼的底层进入电梯,设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自第二层开始在每一层离开是等可能的,则2个人在不同层离开的概率为( )【导学号:28750073】 A.19 B .29C.49D .89【解析】 法一:设2个人分别在x 层,y 层离开,则记为(x ,y ).基本事件构成集合Ω={(2,2),(2,3),(2,4),…,(2,10),(3,2),(3,3),(3,4),…,(3,10),(10,2),(10,3),(10,4),…,(10,10)},所以除了(2,2),(3,3),(4,4),…,(10,10)以外,都是2个人在不同层离开,故所求概率P =9×9-99×9=89.法二:其中一个人在某一层离开,考虑另一个人,也在这一层离开的概率为19,故不在这一层离开的概率为89.【答案】 D10.(2016·沾化高一检测)点P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运动,则动点P 到定点A 的距离|PA |<1的概率为( )A.14 B .12C.π4D .π【解析】 如图所示,动点P 在阴影部分满足|PA |<1,该阴影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其面积为S ′=π4,又正方形的面积是S =1,则动点P 到定点A 的距离|PA |<1的概率为S ′S =π4.【答案】 C11.已知某8个数据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3,现又加入一个新数据5,此时这9个数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则( )A .x =5,s 2<3B .x =5,s 2>3C .x >5,s 2<3D .x >5,s 2>3【解析】由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可得x=5,s2=19(3×8+0)<3,故选A.【答案】 A12.圆O内有一内接正三角形,向圆O内随机投一点,则该点落在正三角形内的概率为( )A.338πB.334πC.32πD.3π【解析】设圆O的半径为r,则圆O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r,设向圆O内随机投一点,则该点落在其内接正三角形内的事件为A,则P(A)=S正三角形S圆=34(3r)2πr2=334π.故选B.【答案】 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合肥市环保总站发布2014年1月11日到1月20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如下:153,203,268,166,157,164,268,407,335,119,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解析】将这10个数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9,153,157,164,166,203,268,268,335,407,第5和第6个数的平均数是166+2032=184.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84.5.【答案】184.514.某学校举行课外综合知识比赛,随机抽取400名同学的成绩,成绩全部在50分至100分之间,将成绩按如下方式分成五组.第一组,成绩大于等于50分且小于60分;第二组,成绩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0分;……;第五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且小于等于100分,据此绘制了如图4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400名同学中成绩优秀(大于等于80分)的学生有________名.图4【解析】成绩优秀的频率为1-(0.005+0.025+0.045)×10=0.25,所以成绩优秀的学生有0.25×400=100(名).【答案】10015.在由1,2,3,4,5组成可重复数字的二位数中任取一个数,如21,22等表示的数中只有一个偶数“2”,我们称这样的数只有一个偶数数字,则组成的二位数中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由1,2,3,4,5可组成的二位数有5×5=25个,其中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有14个,故只有一个偶数数字的概率为14 25 .【答案】14 2516.执行如图5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a值为________.图5【解析】 由程序框图可知,第一次循环i =2,a =-2;第二次循环i =3,a =-13;第三次循环i =4,a =12;第四次循环i =5,a =3;第五次循环i =6,a =-2,所以周期为4,当i =11时,循环结束,因为i =11=4×2+3,所以输出a 的值为-13.【答案】 -13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算法如下所示:(这里S1,S2,…分别代表第一步,第二步,…)(1)指出其功能;(用数学式子表达) (2)画出该算法的算法框图. S1 输入x .S2 若x <-2,执行S3;否则,执行S6. S3 y =2x +1. S4 输出y .S5 执行S12.S6 若-2≤x <2,执行S7;否则执行S10. S7 y =x . S8 输出y. S9 执行S12. S10 y =2x -1. S11 输出y . S12 结束.【解】 (1)该算法的功能是:已知x 时, 求函数y =⎩⎪⎨⎪⎧2x +1,x <-2,x ,-2≤x <2,2x -1,x ≥2的值.(2)算法框图是:18.(本小题满分12分)一盒中装有12个球,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随机取出1球,求:(1)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的概率; (2)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解】 记事件A 1={任取1球为红球},A 2={任取1球为黑球},A 3={任取1球为白球},A4={任取1球为绿球},则P(A1)=512,P(A2)=412,P(A3)=212,P(A4)=112.由题意知,事件A1,A2,A3,A4彼此互斥.(1)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的概率为:P(A1∪A2)=P(A1)+P(A2)=512+412=34.(2)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为:法一:P(A1∪A2∪A3)=P(A1)+P(A2)+P(A3)=512+412+212=1112.法二:P(A1∪A2∪A3)=1-P(A4)=1-112=1112.19.(本小题满分12分)某校举行汉字听写比赛,为了了解本次比赛成绩情况,从得分不低于50分的试卷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00分)进行统计,请根据频率分布表中所提供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1)求a、b的值;(2)若从成绩较好的第3、4、5组中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人参加市汉字听写比赛,并从中选出2人做种子选手,求2人中至少有1人是第4组的概率.【解】(1)a=100-5-30-20-10=35,b=1-0.05-0.35-0.20-0.10=0.30.(2)因为第3、4、5组共有60名学生,所以利用分层抽样在60名学生中抽取6名学生,每组分别为,第3组:660×30=3人,第4组:660×20=2人,第5组:660×10=1人,所以第3、4、5组应分别抽取3人、2人、1人.设第3组的3位同学为A1、A2、A3,第4组的2位同学为B1、B2,第5组的1位同学为C1,则从6位同学中抽2位同学有15种可能,如下:(A1,A2),(A1,A3),(A1,B1),(A1,B2),(A1,C1),(A2,A3),(A2,B1),(A2,B2),(A2,C1),(A3,B1),(A3,B2),(A3,C1),(B1,B2),(B1,C1),(B2,C1).其中第4组被入选的有9种,所以其中第4组的2位同学至少有1位同学入选的概率为915=35.20.(本题满分12分)某电视台在一次对收看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观众的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电视观众,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1)由表中数据直观分析,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是否与年龄有关?(2)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中随机抽取5名,大于40岁的观众应该抽取几名?(3)在上述抽取的5名观众中任取2名,求恰有1名观众的年龄为20至40岁的概率. 【导学号:28750074】【解】(1)由于大于40岁的42人中有27人收看新闻节目,而20至40岁的58人中,只有18人收看新闻节目,故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与年龄有关.(2)27×545=3,所以大于40岁的观众应抽取3名.(3)由题意知,设抽取的5名观众中,年龄在20岁至40岁的为a1,a2,大于40岁的为b1,b2,b3,从中随机取2名,基本事件有:(a1,a2),(a1,b1),(a1,b2),(a1,b3),(a2,b1),(a2,b2),(a2,b3),(b1,b2),(b1,b3),(b2,b3)共10个,设恰有一名观众年龄在20至40岁为事件A,则A中含有基本事件6个:(a1,b1),(a1,b2),(a1,b3),(a2,b1),(a2,b2),(a2,b3),所以P(A)=610=35.21.(本小题满分12分)图6某校团委会组织该校高中一年级某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且每个小组有5名同学,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团委会对该班的所有同学都进行了测试,该班的A,B两个小组所有同学所得分数(百分制)的茎叶图如图6所示,其中B组一同学的分数已被污损,但知道B组学生的平均分比A组学生的平均分高1分.(1)若在B组学生中随机挑选1人,求其得分超过85分的概率;(2)现从A组这5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设其分数分别为m,n,求|m -n|≤8的概率.【解】(1)A组学生的平均分为94+88+86+80+775=85(分),∴B组学生平均分为86分.设被污损的分数为x,则91+93+83+x+755=86,解得x=88,∴B组学生的分数分别为93,91,88,83,75,其中有3人的分数超过85分.∴在B组学生随机选1人,其所得分超过85分的概率为3 5 .(2)A组学生的分数分别是94,88,86,80,77,在A组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同学,其分数组成的基本事件(m,n)有(94,88),(94,86),(94,80),(94,77),(88,86),(88,80),(88,77),(86,80),(86,77),(80,77),共10个.随机抽取2名同学的分数m,n满足|m-n|≤8的基本事件有(94,88),(94,86),(88,86),(88,80),(86,80),(80,77),共6个.∴|m-n|≤8的概率为610=35.22.(本小题满分12分)某地最近十年粮食需求量逐年上升,下表是部分统计数据:(1)利用所给数据求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y=bx+a;(2)利用(1) 中所求出的直线方程预测该地2016年的粮食需求量.【解】(1)由所给数据看出,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是近似直线上升,下面求回归直线方程,为此对数据预处理如下: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容易算得x=0,y=3.2,b=∴a=-y-b-x=3.2,由上述计算结果,知所求回归直线方程为y-257=b(x-2 010)+a=6.5(x-2 010)+3.2,即y=6.5(x-2 010)+260.2.①(2)利用直线方程①,可预测2016年的粮食需求量为6.5×(2 016-2 010)+260.2=6.5×6+260.2=299.2(万吨).。
实验报告模板3篇
试验报告模板最 3 篇关于试验报告篇一试验名称、光盘刻录机的使用操作试验仪器、DVD 光盘刻录机和 CD 刻录机试验步骤、CD 和 VCD 的操作步骤是、1、启动 NERO 软件,依次选择 CD,视频和制作视频光盘。
2、在“我的视频光盘”对话框中,按“添加”按钮添加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光盘的容量、假设只有一个视频,可以不勾选“启动 VCD 菜单,单击“属性”可以更改视频轨道的标题等信息。
添加完文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我的视频光盘菜单”对话框中设置内容编排,背景,文字标题等信息。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刻录参数设置界面并刻录光盘。
DVD 光盘的刻录、1、翻开 NERO 软件,在刻录光盘类型上一栏选择刻录 DVD 的格式。
2、添加数据文件,留意选择 DVD 光盘上的刻录类型。
3、在光盘内容的对话框中,单击“添加”进展文件添加。
4、在“选择文件及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选择驱动器,然后选择名目或文件,单击“添加到刻录列表,添加完毕,按”已完成”关闭对话框。
5、此时返回到”光盘内容”对话框,蓝色为当前容量指示条,刻录的文件大小不能超过光盘容量上限。
6、在“最终刻录设置“对话框里设置刻录参数。
7、“刻录过程”对话框。
8、在“刻录过程”对话框中单击“下一步”,然后单击“退出”,选择“不保存”,关闭NERO软件界面窗口,光驱会自动弹出光盘。
试验目的、在于了解光盘刻录机的作原理,能够进展日常维护,能够排解遇到的常见故障,试验是由于使操作人员应把握光盘刻录机的操作步骤,学会使用光盘对文件资料进展分发和拷贝与永久存档,在实际工作中能胜任电子资料的治理工作。
这试验操作以便在日常办公国内工程中敏捷进展移动文件存储,提高办公效率。
试验总结、1、CD 光盘是不是能重复刻录,DVD 光盘只能刻录一次2、VD 的光盘和刻录 CD 的光盘是不是不一样的?是的,是不一样的,刻录 DVD 的是 DVD—R CD 的是 CD —Rcd 刻录空盘 dvd 刻录空盘都是存放数据资料的音乐cd 视频vcd 视频dvd 广义来说也是数据dvd 刻录盘容量大单面单层dvd 一般在 4.3g 左右能存放 3.5g 左右数据别放多了很简洁飞盘的 cd 刻录盘容量相对就小很多一般就700mb 可放 650mb 至 680mb 的数据也别放太多会刻飞的另外还有 cd—rw 和 dvd—rw 是可以反复擦写的刻录盘这样的盘比一般刻盘较贵一点刻录机消灭故障的缘由、这是由于系统安装了 nero express 后,自带的cd 刻录功能被屏蔽了导致。
实习一 实验报告
实习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实验主题的相关原理和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设备名称 1:设备型号 1,设备数量 12、设备名称 2:设备型号 2,设备数量 23、实验材料 1:材料名称 1,材料规格 1,材料数量 14、实验材料 2:材料名称 2,材料规格 2,材料数量 2三、实验原理简要阐述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实验的设计和预期结果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完好。
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第一步:详细描述第一步的操作内容和方法第二步:按照步骤依次描述第三步:……3、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数据名称1、数据名称 2等。
记录数据时,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和测量条件。
4、实验结束关闭实验设备,清理实验现场,整理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实验数据将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清晰地展示和分析。
|序号|数据名称 1|数据名称2|……|||||||1|数据值 11|数据值12|……||2|数据值 21|数据值22|……||3|数据值 31|数据值32|……||……|……|……|……|2、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和绘图等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例如,得到了实验结果 1,表明结果解释 1;得到了实验结果 2,表明结果解释 2。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误差分析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分析误差的来源,如设备精度、实验环境、操作方法等,并评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2、结果讨论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改进建议根据实验分析,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到达某一指定地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到达某一指定地点
实验要求:通过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达到某一指定地点。
实验方法:在教室黑板上划出一个区域,要求学生利用镜子反射阳光,使反射的阳光反射到黑板中的规定区域。
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知道你能够利用平面镜使阳光反射到黑板上的规定位置。
观察阳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光的反射有怎样的规律。
实验结论: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示意图:。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1)
学号:20135101245 姓名:张文杰一、程序的目的
用GoldWave软件处理音频中的噪音,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音频处理手段
二、运行环境
GoldWave平台
三、实验步骤
1:打开GoldWave软件
2:将要处理的音频用GoldWave软件打开(这里以老师给的自己录制音频运筹学微课为例),放大整段音频的幅度,选定需要处理的区域(设置开始标记设置结束标记)。
3:复制该段选中的音频(目的是进行噪音采样),全选整个音频,点击效果滤波器降噪使用粘贴板确定
4:另存为.wav文件就完成了降噪处理。
四、运行结果
降噪处理前:
降噪处理后:
五、实验总结
本节实验通过学习GoldWave软件学会了将音频去除噪音的技能,加深了对音频去噪的了解。
由于第一次实践,对软件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通过以后的自学,肯定能够熟运用。
实验一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实验1 Linux文件与目录管理二、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文件与目录管理命令掌握文件内容查阅命令三、实验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软件环境:linux操作系统四、实验内容及方法1. 文件与目录管理(1) 查看根目录下有哪些内容?(2) 进入/tmp目录,以自己的学号建一个目录,并进入该目录。
(3) 显示目前所在的目录。
(4) 在当前目录下,建立权限为741的目录test1,查看是否创建成功。
(5) 在目录test1下建立目录test2/teat3/test4。
(6) 进入test2,删除目录test3/test4。
(7) 将root用户家目录下的.bashrc复制到/tmp下,并更名为bashrc(8) 重复步骤6,要求在覆盖前询问是否覆盖。
(9) 复制目录/etc/下的内容到/tmp下。
(10) 在当前目录下建立文件aaa。
(11)查看该文件的权限、大小及时间(12) 强制删除该文件。
(13) 将/tmp下的bashrc移到/tmp/test1/test2中。
(14) 将/test1目录及其下面包含的所有文件删除。
2. 文件内容查阅、权限与文件查找(1) 使用cat命令加行号显示文件/etc/issue的内容。
(2) 反向显示/etc/issue中的内容。
(3) 用nl列出/etc/issue中的内容。
(4) 使用more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5) 使用less命令前后翻看文件/etc/man.config中的内容(6) 使用head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前20行(7) 使用less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后5行(8) 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前20行中后5行的内容(9) 将/usr/bin/passwd中的内容使用ASCII方式输出(10) 进入/tmp目录,将/root/.bashrc复制成bashrc,复制完全的属性,检查其日期(11) 修改文件bashrc的时间为当前时间五、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1. 文件与目录管理(1) 查看根目录下有哪些内容?ls /(2) 进入/tmp目录,以自己的学号建一个目录,并进入该目录。
信息论实验报告实验1
信息论实验报告一实验一1、实验内容(1)英文信源由26个英文字母和1个空格组成,假定字符从中等概选取,那么一条100个字符的信息提供的信息量为多少?(2)若将27个字符分为三类,9个出现概率占2/7,13个出现概率占4/7,5个出现占1/7,而每类中符号出现等概,求该字符信源的信息熵。
2、设计思路及步骤I=log2P iH(X)=∑−P i log2Pii26个字母和一个空格,因等概选取可以先求得其中一个字符的信息量,通过扩展实现计算100个字符的信息量。
对于第二问,可以将字符分为三组,又因每组字符的概率相等,因此可以求出每组每一个字符的概率。
通过信息熵的定义可以求出结果。
3、程序代码及调试过程4、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漏掉空格(2)是否可以将三组字符看作整体5、结果及说明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100个字符的信息量,以及字符信源熵。
比较H2与H3可以看出,并不可以简单的将三组数据看作整体。
6、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计算多字符的信息量与分组信息熵,让我们加深了信息论中有关信息量与信息熵的概念与定义,同时也让我们熟悉了matlab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1、实验内容绘制二进制信源熵函数曲线。
2、设计思路及步骤根据信源熵的定义以及公式计算出熵,通过matlab的矩阵运算计算出熵数组,然后通过plot函数画出图像。
3、程序代码及调试过程4、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矩阵乘法出错,,需要使用matlab中的点乘5、结果及说明信源熵的图像为凸形曲线,熵在信源等概分布时取最大值,先增大再减小。
6、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信源熵的作图让我们熟悉了matlab中图像生成函数,以及矩阵运算。
实验三,四1、实验内容求信源的熵和其二次、三次扩展信源的熵。
离散二维平稳信源的概率空间:求:(a)信源符号之间无依赖性时,信源X的信息熵H(X);(b)信源符号有依赖性时的条件熵H(X2|X1);(c)联合熵H(X1X2);(d)根据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实验一实验报告表
实验一实验报告表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_____在_____条件下的_____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验证相关理论和假设,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_____原理,该原理指出_____。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控制_____变量,观察_____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实验设备主要设备:_____,其型号为_____,精度为_____,用于_____。
辅助设备:_____,用于_____。
2、实验材料材料名称:_____,其规格为_____,纯度为_____。
材料用量:_____。
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按照规定的用量和规格进行称量和配制。
2、实验操作步骤一:_____。
步骤二:_____。
步骤三:_____。
(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测量指标,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记录表格如下:|时间|测量指标 1 |测量指标 2 |测量指标 3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采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平均值、标准差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分析绘制实验数据的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等,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并与实验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结合具体数据和图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结果一:_____。
结果二:_____。
结果三:_____。
2、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与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讨论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实验一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一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一: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方法,包括ping命令、tracert命令、nslookup命令和ipconfig命令。
实验步骤:1.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在Windows系统中,按下Win键+R,输入“cmd”并按下回车键,即可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2. 使用ping命令: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ping 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IP地址或者域名),按下回车键。
ping命令会向目标地址发送数据包,并显示往返时间和丢包情况。
3. 使用tracert命令: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tracert 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IP地址或者域名),按下回车键。
tracert命令会显示从本机到目标地址每一跳的IP地址,并显示各跳的往返时间。
4. 使用nslookup命令: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nslookup 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IP地址或者域名),按下回车键。
nslookup命令会查询目标地址的IP地址,并显示解析结果。
5. 使用ipconfig命令: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ipconfig”,按下回车键。
ipconfig命令会显示本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网络配置信息。
实验结果:```来自 14.215.177.39 的回复: 字节=32 时间=18ms TTL=54来自 14.215.177.39 的回复: 字节=32 时间=17ms TTL=54来自 14.215.177.39 的回复: 字节=32 时间=17ms TTL=54来自 14.215.177.39 的回复: 字节=32 时间=18ms TTL=54 14.215.177.39 的 Ping 统计信息:数据包:已发送=4,已接收=4,丢失=0(0%丢失)往返行程的估计时间(以毫秒为单位):最短 = 17ms,最长 = 18ms,平均 = 17ms``````通过最多30个跃点跟踪1<1毫秒<1毫秒<1毫秒192.168.1.123毫秒4毫秒4毫秒10.10.10.136毫秒6毫秒6毫秒210.51.129.147毫秒6毫秒7毫秒202.96.12.225512毫秒12毫秒12毫秒202.96.12.9867毫秒9毫秒9毫秒202.97.18.6978毫秒9毫秒8毫秒202.97.19.89856毫秒53毫秒52毫秒14.215.80.206955毫秒57毫秒55毫秒14.215.80.1851044毫秒44毫秒44毫秒14.215.80.251145毫秒45毫秒45毫秒14.215.177.39跟踪完成。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
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
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
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实验一数据定义
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 2005的操作界面。
2.掌握创建数据库。
3.掌握创建、删除和修改数据表。
4.掌握创建与删除索引
实验内容
1、建立一个名为lizi的数据库,一切参数按“默认”处理。(界面创建)
2、假设要建立一个数据库。(SQL代码创建)
最大文件大小:12MB.
3、建立一个"学生"表Student,它由学号Sno(字符型,长度10)、姓名Sname(字符型,长度20)、性别Ssex(字符型,长度2)、年龄Sage(整型)、所在系Sdept(字符型,长度15)五个属性列组成。
学号sno定义为主码,姓名取值不能为空,并且值唯一;
建立命名为ck_ssex的表级约束,约束性别只能是“男”、“女”数据,代码:constraint ck_ssex check(ssex in ('男', '女'));
5、建立一个“选课”表SC,它由学号Sno(字符型,长度10)、课程号Cno(字符型,长度5)、成绩(整型)三个属性列组成。
建立表级命名约束pr_sc,将学号和课程号组合定义为主码,代码:constraint pr_sc primary key (sno,cno);
在学号列上建立外键约束fk_sno,约束该列的学号的数据来自学生表的学号列,代码:constraint fk_sno foreign key references student(sno);
在课程号号列上建立外键约束fk_cno,约束该列的课程号的数据来自课程表的课程号列,代码:constraint fk_cno foreign key references course(cno)
6、模仿前面建立表的过程,学生自己思考建立一个教师表;(选做)
7、修改基本表:
向Student表增加"入学时间"列Scome,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datetime;为表student的scome列增加约束constraint rq_check check(scome > 1999-01 );
建立命名为pr_course的表级约束,将课程号cno定义为主码,代码:constraint pr_course primary key(cno);
课程名不能为空;
建立表级约束ck_creadit,约束学分大于0并且小于10,代码:constraint ck_creadit check(creadit>0 and creadit<10)。
10、删除Student表的学号列上建立的索引。
实验设计
(在查询分析器中执行过程代码截图)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急预案
(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截图)
实验地点
实验楼403
实验日期
2011.09.22
实验员姓名
教师评语与建议
教师姓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益强
可参看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相关代码
数据库名:study.
主数据文件:C:\study\study.mdf (注:C:\study文件夹须已存在!)
初始大小:2MB.
文件增长:3MB.
最大文件大小:32MB.
事务日志文件: D:\study\study_log.ldf (注:D:\study文件夹须已存在!)
初始大小:1MB.
文件增长:1MB.
将年龄的数据类型改为半字长整数型smallint;
删除学生姓名必须取唯一值的约束;
8、删除基本表(任意创建一个基本表,然后用DROP命令删除它)
9、建立索引:为学生-课程数据库中的Student,Course,SC三个表建立索引。其中Student表按学号升序建立聚簇索引cluster,Course表按课程号升序建立聚簇索引,SC表按学号升序和课程号降序建唯一索引unique。
建立命名为ck_sage的表级约束,约束年龄大于0小于150岁,代码:constraint ck_sage check(sage>0 and sage<150 )。(SQL代码创建)
4、建立一个“课程”表Course,它由课程号Cno(字符型,长度5)、课程名Cname(字符型,长度20)、先修课程号Cpno(字符型,长度5)、学分(整型)四个属性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