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

合集下载

论汉代文学主体身份的多元形态

论汉代文学主体身份的多元形态

了《 上书谏吴 王》 《 上书重谏吴王 》 , 充分 凸显了诸侯王宾
客文学 的主体身份色彩 。 3 . 梁孝王宾客群体
从之 臣。王褒 、 扬雄等人也是天子文学侍从群 体中的典 型成员 , 皆以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进行 过文学创作 。
( 三) 汉代 文学主体 身份的群体 类型之三 : 幕府文士
中 图 分类 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2 5 4 ( 2 0 1 4 ) 0 4 — 0 0 8 6 —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卜2 0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规 划基金 项 目“ 汉代 文学主体 身份类 型与文学发展 关 系研 究” ( 项
此时 , 尚存战 国养士 之风 , 吴、 楚、 梁、 淮 南等 国地广 财
丰, 诸侯 王又颇有 好士之德 , 因而大量文士 汇集诸侯 藩
主体身份 复杂 , 一方面 , 汉代文坛 首次形成 了 中国文 学
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和影响的文学现象 ,即文人群体 ; 另

国, 成为诸侯王宾客 , 他们诗酒 切磋 , 以诸侯王 宾客的身
为 王 。如 封 长子 刘 肥 为 齐 王 , 子刘长为淮南王 , 弟 刘 交 为
楚王, 兄子刘濞为吴王等 。 这些诸侯王雄踞 一方 , 在一定
种内涵于一体 , 反映着主体 的思想观念 、 价值取 向、 知识
系统及行 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概念 。 汉代文学创作
时期 内为藩屏刘邦政权 , 发挥 了不 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 。
安亦都寿春 , 招宾客著 书。” 翻 由此形 成了名闻当世 的吴
诸侯王宾 客是汉初文 学创作 的主体 。汉王朝 建立 后, 为巩 固初建 的刘 氏政权 , 刘 邦广封子 弟及 同姓 子弟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文学常识汇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文学常识汇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文学常识汇编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一、《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1.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宜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宋-朱熹)把《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3.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别名:先贤仲子。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

懂礼爱乐,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华,又称公西华。

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4.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5.师旅:指军风。

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6.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

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7.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8.会同:古代诸候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祖先的事。

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10.冠者:成年人。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天子文学侍从是西汉文学家的主体类型之一。

西汉统治集团要“润色鸿业”,众多文士希冀以文求显,双方意趣相契合,因而形成特殊的文学群体。

天子文学侍从既有共同的群体身份特征,也有各异的个体身份特征。

他们得到的官职不同,出身、经历、升迁途径各异,掌握的知识体系也各有不同。

有的善经学,有的喜纵横家言,有的“不根持论”,彼此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都存在差异。

在留下的传世文学文本中,既表现出西汉天子文学侍从“应命承制”“润色鸿业”的群体话语特征,又充分彰显不同创作主体“依违谲谏”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学文本也显示出各异的艺术风格。

标签:西汉;天子文学侍从;身份特征;创作形态;艺术个性一、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群体特征西汉天子文学侍从是时代的产物。

汉高祖、汉文帝在历史上都留下卓越的功绩,但他们没建立自己时代的文学群体。

汉武帝、汉宣帝等喜欢文学,注重文化建设,希望文学才能之士为自己“润色鸿业”,“宣大汉之声威”,于是广引四方豪俊及博习之士进于朝,在自己身边形成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学群体。

这些“言语侍从之臣”得到天子的格外欣赏,他们随侍天子左右,应命承制,为文献赋,创作了大量彰显天子文学侍从群体特征、又别具主体个性特征的作品,铸就了西汉文坛独特景观。

这些作家多数都留下了传世作品,而这些作品虽然各有相异的风格和内容,但也显示出了一些共性特征。

1.文学殊荣与时代审美取向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群体的形成不同于个别作家的产生,它对时代乃至天子审美取向的依赖是不容置疑的。

也就是说,文学侍从是特定时代、特定天子政治文化需求、文学需求的产物。

著名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枚乘、枚皋、东方朔、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集中出现在武帝、宣帝、成帝朝。

这几代君主崇尚道术艺文,重视诗赋、乐舞,自己有时也进行文学创作。

天子对文学艺术的喜好、倡导,对文学创作的褒奖,是文学之士娱侍天子、成为文学侍从的前提。

《汉书·东方朔传》云:“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两汉文人身份的文学化

两汉文人身份的文学化

两汉文人身份的文学化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文人的文学家身份经历了一个由文人的崛起到文人文学家色彩的彰显、加浓,再到文人文学家身份的确立的长期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两汉文人文学创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文人文学化的印痕愈来愈鲜明。

这为以后文人文学家身份的基本确立积蓄了比较充分的力量。

标签:两汉时期;文人;身份;文学化一两汉文人文学家身份的演进是从西汉初期的梁孝王刘武、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等藩国王侯招引文人而组成文人集团开始的。

《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

”《汉书·邹阳传》载:“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

”《汉书·淮南王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推循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葛洪《西京杂记·梁孝王宫囿》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

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

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

其渚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

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这些诸侯藩王招致文人并与之游览取乐,固然有他们喜好宾客的因素,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借此获得美誉,进而壮大势力以图各自的政治之利。

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曾说:“昔梁王好士,淮南礼贤,远致宾游,广招英俊,非惟藉甚当时,故亦传声不朽。

”“藉甚当时”只是表面,靠招揽英俊文人以实现政治功名上的不朽才是其深层的目的所在。

对此无用饶舌,以后的淮南王、吴王谋反就足以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与战国时期四君子、秦代吕不韦的门客集团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也有不同之点。

战国四君子的门客集团的任务主要是出谋划策、从事外交活动,文人中多游士和辩士,秦代吕不韦的门客集团主要以学术活动为主,通过集体的著书立说使治国方略理论化与系统化:西汉初期的梁孝王刘武、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等藩国王侯招引文人而组成的文人集团中虽也多游士,但文人活动内容的娱乐性与文学性比较明显,多文辩之士,并且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辞赋作品。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汉代文学的风格和特征

汉代文学的风格和特征

汉代文学的风格和特征汉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军事和政治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文学方面,汉代文学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本文将从汉代文学的流派、艺术手法、题材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汉代文学的风格和特征。

一、流派首先,汉代文学流派较为丰富,包括乐府诗、散文、史传、科举文以及小说等等。

其中,乐府诗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高峰,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艺术形式。

乐府诗以其道出人们生活苦乐、民生疾苦和政治态度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乐府诗,汉代散文的发展也很出色。

汉代散文以抒情感,抒发情感,传达现实哲理和思想观点为主要特色,形式更为随意、自由。

历史上有许多汉代散文家创作的经典作品,如班固的《汉书》以及《管子》等。

这些文献在当时的汉文化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视和推崇。

二、艺术手法其次,汉代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是独特的。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曾在《红楼梦魂》中赞誉汉代乐府诗作品:“班主簿曾劝余大府:“於今讽赋轻丽,多裁辞巧,而讴歌戚戚,如乐府之良工,唱和秦淮,如夜香之盛矣。

”这说明了汉代乐府诗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地位。

汉代文学的艺术手法还包括形、意的完美结合。

同时,汉代文学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例如《离骚》里的“虽冯唐、吕、谢、王之任为政,行死反生,流亡复处,虽九死犹未悔”的话语,深情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探寻。

三、主要题材汉代文学的主要题材有爱情、家国、人性、天人合一等。

其中,《离骚》是属于爱情、人性类的作品。

诗人在极力追求爱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史记》和《汉书》则是属于家国类的作品,记录了历代君王的政治变革和重大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汉代文学还有强烈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考。

例如曹操诗歌的《观沧海》中写道:“天与云争高,地与水争低,大壮而不猛,深略而不妍,清峻而不藻,不媚於时。

”这句话中,曹操对天、地、水、云、风等自然界现象进行融合,并借此表达出自己对治国理念和人民生活改进的思考。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导读: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

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

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

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 “立功”为强权如我者所专,而士人只能仅止 于“立言”,才是唯一的既全命避祸、又留名 后世的生存方式。《魏志·文帝纪》裴注引 《魏书》载曹丕《与王郎书》自称:“生有七 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 朽。其次莫如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 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 盖百余篇。”这里就“三不朽”而言,恰恰省 去了“立功”这一具有现实性的内容,可以与 上述《典论·论文》相印证,盖立言只是为了 留名后世,而立功却会影响到现实,要在实际 政治中发挥作用;
❖ 研究者或被迷惑,所以才往往将曹丕理解为“为 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建安时期血雨腥风,很难 设想,曹丕会作一篇与现实政治完全无关而纯论 文学的文章,退而论之,即使要论文,其潜意识 流露的也还是政治的谋略,这似乎更符合实情, 对《典论·论文》也应作如是观,这才是对曹丕 其人之“知人论世”。而曹植最终失去曹操的宠 爱,似乎也不在于他酗酒犯规,主要缘于曹植的 政治立场有时偏于士大夫一边,《魏志·陈思王 传》裴注引《文士传》,曹植的亲信丁廙对曹操 称赞曹植“天性仁孝”,相对曹操与曹丕,曹植 的儒家色彩比较浓郁;
《典论·论文》 曹丕
《典论·论文》主旨
❖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典论·论文》 极其受人注目。鲁迅先生因而认为:“曹丕的 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不容否认,建安 时期“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学创作 表现出与前代经学束缚下很不一样的风貌,但 是创作与理论并非可以划等号,尤其当一些理 论只是准文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举例说明西汉骚体赋的特点 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西汉骚体赋的特点 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西汉骚体赋的特点举例说明
西汉骚体赋是汉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兼具诗歌、散文和赋的特征,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以举例的方式说明西汉骚体赋的特点和特色。

一、富于变化和变幻莫测的风格
西汉骚体赋的风格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和变幻莫测,它既可以豪放奔放,也可以玄妙深邃,还可以清新如水,各具特色。

例如《九章赋》中有一句“自我民有,周之蕃庶”,就反映出了作者的豪放奔放的气质。

而《离骚》中则有诸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玄妙之语。

此外,西汉骚体赋还善于运用旁征博引、象征、对比等手法,使作品更具魅力和深度。

二、讲究音韵和节奏的柔美
西汉骚体赋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握非常讲究,特别是柔美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这也反映了汉代人非常讲究音乐、舞蹈、声乐方面的一面。

例如《九章赋》的第一章就以平仄交替的方式构成了悠扬动听的节奏,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

而《离骚》中也有很多美妙的句子,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令人陶醉。

三、吸取古代传统文学的精华
西汉骚体赋不仅发扬了汉代文学的特色,还吸取了古代传统文学的精华,如《离骚》就以《诗经》中的“关雎”和“少扶”,《《尚书》中的《洛书》等为文本,加以发扬光大,并创造出了新的文体。

这样的做法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更塑造了西汉骚体赋这一新的文体。

总的来说,西汉骚体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特色,也吸取了古代文学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

它富于变化和变幻莫测的风格,讲究音韵和节奏的柔美,以及吸取古代文学的精华等,使西汉骚体赋这一文学形式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影响了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

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

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

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李青【摘要】汉赋创作与汉代政治制度的关系密不可分。

汉赋的创作主体是汉代的言语侍从之臣,他们中大部分人充当天子宾客,在内朝积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并针对各种政治热点以赋的方式与公卿大臣论辩,以此推动汉代政制的建立与稳定。

但由于天子态度上的偏差以及赋家自身“竞利”的动机,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Han Fu’ s writing wa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The main part of the Fuist writing in the Han Dynasty was produced by speech attendants, officials at that time in the court. Most of them were guests to the emperor,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various political hot spots they participated in debates and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due to the change in attitude and motivationby the emperor and the“competing in-terest” of the Fuists themselves, the identity of the minister’ s speech attendants changed step by step.【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两都赋序》;汉代政制;赋家;“言语侍从之臣”【作者】李青【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班固《两都赋序》是汉赋研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诗情画意D.雅俗共赏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

答案:B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4.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西汉文学思想的特点

西汉文学思想的特点

西汉文学思想的特点一、西汉文学思想的特点①文学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和展现时代风貌是西汉文学创作与理论的主要特点。

2、强调文艺创作中的感情因素是西汉文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3、辩证总结艺术规律和作家创作是西汉文学批评的值得注意之处。

4、初步区分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是西汉文学观念演进的显著标志。

②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其文化体现出特有的“大汉气象”。

它延续并发展了曾被秦帝国一时中断的传统礼乐文化。

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统一的封建文化,统一性与综合性成为其最突出的特色。

汉代文学总的特色可以概括为“自觉”创新,汉代史著体例完备,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史学的最高水平。

③西汉文学的特点:西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2.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①赋是两汉时期受先秦骚体和诸子散文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汉赋在创作技法上对后世很有影响.②西汉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3.汉代诗歌①汉代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②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都是乐府名篇.③《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是当时的佳作.4.散文①贾谊的《论积贮疏》《过秦论》和晁错的《论贵栗疏》等,是西汉散文的名篇佳作.②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也都是优美的散文,感染力强.二、两汉文学兴起背景?①概述:两汉文学主要是指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及成就。

其主要成就有:汉赋、散文、诗歌。

②社会背景:汉代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恢复乐府制度。

因此,其最具特点的文学体裁是辞赋和散文。

③地位: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学的发展异彩纷呈,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汉赋、史书、歌诗乐府、政论杂著等各类文体,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唐代文学侍从官研究

唐代文学侍从官研究

其次,唐代国子监学官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们不仅擅长撰 写经义、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例如,韩愈、柳宗 元等著名文学家都曾担任过国子监学官,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此外,国子监学官们还编辑和整理了一些重要的文学著作,为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流贬过程中,流贬官的职掌、职责和权力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流贬 官会被剥夺原有官职和地位,但仍享有基本的官员待遇。他们在流放地通常担任 地方官或管理当地事务,也有一些官员被派往边疆地区负责军务。在这个过程中, 部分流贬官借机展示才华和智慧,赢得了当政者的赏识,从而得以重新回到中央 政府。
流贬官在交通路线上的经历也是值得的一部分。他们通常要长途跋涉,历经 艰辛,才能到达流放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 面对险象环生的人生困境。然而,这些挑战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在 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
六、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唐代文学侍从官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些官员在唐代文学中 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内容
在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谏官与文学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相互交织, 共同构筑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本次演示将探讨唐代谏官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它们 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谏官。谏官在唐代是一种特殊的官员,其主要职 责是规谏皇帝的过失,监督百官,以及参与制定国家政策。他们既充当皇帝的顾 问,又肩负着一定的监察职责。如褚遂良、魏征等,都是唐代著名的谏官。
在文学作品中,唐代谏官的思想和态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杜甫为例,他 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于社会不公的谴责。他的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都充分表达了他作为谏官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简述汉代文人诗的发展及特征

简述汉代文人诗的发展及特征

简述汉代文人诗的发展及特征1、汉代文人诗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建安与正始之争。

从西汉开始,士大夫诗风在王朝更迭的影响下逐渐衰落。

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而著称于世,代表着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

此后,曹氏父子以及“三曹”,再加上陈琳、阮瑀等文人,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魏晋以降,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引起的党锢之祸以及社会大动乱,使得许多杰出人才不为当权者所容,纷纷流离失所。

同时,由于士大夫诗风日趋衰微,山水诗、田园诗兴起,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一次重大转型。

西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发展阶段。

随着汉代国家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统治机构的日益完备,政治、军事和外交成为汉代最主要的社会活动。

相应地,文学也成为了汉代官员在不同社会场合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文学领域在政治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新作品,这些作品以史实和现实生活为依据,写真状物,议论讽刺,有的还描绘了一些自然景物,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同时也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文学之高峰;史学方面,《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史书都较为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乐府》《史记》等文学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基础,而且也成为了东亚文化圈里各国文学的源头。

汉代文人群体在抒情言志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他们在诗歌的语言运用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2、汉初诗坛的变化,还反映在诗歌风格上。

建安时期,七子诗创作气势壮大,风格华美,色彩斑斓,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乐府特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五言诗发展的迟缓。

东汉初年,一批文人接受了儒家传统的人文教育,讲求诗赋、议论与儒家经典、礼仪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恢宏阔大的风格,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在风骨与绮靡之间,取得了平衡。

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剖析

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剖析

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剖析一、历史背景两汉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和东汉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两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环境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政治稳定并且有利于文化发展。

东汉时期,王莽篡位后不久恢复传统政权,并将专制体制推向极端。

这种政治环境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社会变革两汉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频繁的时代。

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等事件使得社会阶层动荡不安,而这种动荡也反映在了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二、特点分析两汉文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风格、题材和思想内容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性。

1. 风格多样化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体和风格。

从简练明快的《陈涉世家》到精巧细腻的《红楼梦》,两汉文学呈现了多种风貌。

2. 题材广泛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包括宫廷诗歌、乐府民歌、历史传记、道家哲学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

3. 思想内容丰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探讨了普遍人性和人生的意义。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就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三、影响与价值两汉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文化传承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家和经典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文化遗产。

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并延续至今日,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学创作技巧两汉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现代文学作家仍然从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历史研究价值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通过研究当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因此,两汉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两汉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特点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与思想。

文学常识口袋书-第八章

文学常识口袋书-第八章

第八章历史人物及历史名词吕后——汉高祖皇后,名雉。

多谋而性残忍,在刘邦清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八年,继续推行汉高祖以来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秦以来的多项刑令,减赋税,奖农耕,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西汉皇帝。

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打击地主豪强,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太学,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上反击匈奴,平定南越。

外交上,两次张骞出使西域,遣使至夜郎等西南地区。

后期挥霍无度,赋税徭役繁重,农民疾苦,起义不断。

曹操——东汉末权臣,魏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基本统一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主动,精通兵法,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

募民屯田,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

“唯才是举”,赏罚分明。

慎用刑罚。

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从此巩固北方,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

诗歌造诣极高,悲凉雄浑,周围聚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建安文学。

唐太宗——李世民。

在位期间吸取隋灭教训,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缓和矛盾;调整完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兴水利,设义仓,恢复发展经济;完善三省六部制,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虚心纳谏,选贤任能,注意协调各个集团间的利益;民族政策开明,致力边疆巩固开拓。

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史称“贞观之治”,晚年多猜忌,频繁用兵。

但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的繁荣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法家代表人物。

高宗死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执政时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滥杀自己所怀疑的官员。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古代文人及作品知识点

古代文人及作品知识点

古代文人及作品知识点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经了许多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变化,其中文人及其作品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他们以才情过人、文思泉涌而闻名,并通过作品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古代文人及其代表作品的知识点。

一、先秦时期文人及作品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儒家思想,他的言行被整理成《论语》。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言行,强调道德修养和君子的行为原则。

3.《楚辞》:是楚国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二、两汉时期文人及作品1.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他著有《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本纪两部分,详细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2.班固(32年~92年):班固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著有《汉书》。

《汉书》是以纪传体写作的二十四史之一,记录了西汉从刘邦到王莽时期的历史,对后世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蔡邕(133年~192年):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为乐府风格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赋》。

《赤壁赋》是描写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一篇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悟。

三、唐宋时期文人及作品1.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社会不公为主题,他的诗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2.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以乐府和绝句为主,具有浓郁的个人感情和明快的节奏感。

3.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涉及各个文体,如诗、散文、辞章等,被誉为文学的“文魁”。

二京赋——精选推荐

二京赋——精选推荐

⼆京赋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京赋》始草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96年)张衡19岁时,完成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张衡30岁在南阳主簿的任上,所以说他精思10年才完成。

⽣活实践是⽂艺创作的源泉,《⼆京赋》的写成与他青年时期出武关、游三辅、观京师、察民风、登⼭临⽔、考察游历积累了⼤量的⽂学写作素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衡见天下承平⽇久,⾃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京赋》。

《⼆京赋》在结构谋篇⽅⾯完全模仿<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对长安繁盛富丽的称颂,叙长安地势的有利,建都的必然,然后逐次描绘宫室的辉煌、官署宿卫的严整、后宫的侈糜,离宫苑囿,华美壮丽。

纵猎上林苑,⽔戏昆明池,⽆不纵情杀戮以为快事。

其间⼜穿插商贾、游侠、⾓抵百戏、嫔妃邀宠等⽅⾯的描写,展现出⼀幅繁荣富贵、穷奢极侈的京都景象。

作品中所铺叙的品物之盛,⼈们对待物质享乐的态度,都在极度夸张的描写中见出其荒谬的⽅⾯,见出作者的否定之意。

《东京赋》表现安处先⽣对西京奢糜⽣活的否定。

在对东都城市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在对朝会、郊祀、祭庙、亲农、⼤射、⽥猎、⼤傩等上层统治者的盛典礼会的陈述间,使⼈感受到东汉君主崇尚懿德,修饬礼教,奢未及侈,俭⽽不陋的礼治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东汉⽂坛同西汉相⽐,变化很⼤。

东汉⼠⼈失去了作为⽂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的震撼。

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就存在着差距,以⾄于后来引起扬雄的批评。

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甚⾄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作者:杨允来源:《中州学刊》2016年第11期摘要:天子文学侍从是西汉文学家的主体类型之一。

西汉统治集团要“润色鸿业”,众多文士希冀以文求显,双方意趣相契合,因而形成特殊的文学群体。

天子文学侍从既有共同的群体身份特征,也有各异的个体身份特征。

他们得到的官职不同,出身、经历、升迁途径各异,掌握的知识体系也各有不同。

有的善经学,有的喜纵横家言,有的“不根持论”,彼此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都存在差异。

在留下的传世文学文本中,既表现出西汉天子文学侍从“应命承制”“润色鸿业”的群体话语特征,又充分彰显不同创作主体“依违谲谏”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学文本也显示出各异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西汉;天子文学侍从;身份特征;创作形态;艺术个性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143-08一、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群体特征西汉天子文学侍从是时代的产物。

汉高祖、汉文帝在历史上都留下卓越的功绩,但他们没建立自己时代的文学群体。

汉武帝、汉宣帝等喜欢文学,注重文化建设,希望文学才能之士为自己“润色鸿业”,“宣大汉之声威”,于是广引四方豪俊及博习之士进于朝,在自己身边形成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学群体。

这些“言语侍从之臣”得到天子的格外欣赏,他们随侍天子左右,应命承制,为文献赋,创作了大量彰显天子文学侍从群体特征、又别具主体个性特征的作品,铸就了西汉文坛独特景观。

这些作家多数都留下了传世作品,而这些作品虽然各有相异的风格和内容,但也显示出了一些共性特征。

1.文学殊荣与时代审美取向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群体的形成不同于个别作家的产生,它对时代乃至天子审美取向的依赖是不容置疑的。

也就是说,文学侍从是特定时代、特定天子政治文化需求、文学需求的产物。

著名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枚乘、枚皋、东方朔、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集中出现在武帝、宣帝、成帝朝。

这几代君主崇尚道术艺文,重视诗赋、乐舞,自己有时也进行文学创作。

天子对文学艺术的喜好、倡导,对文学创作的褒奖,是文学之士娱侍天子、成为文学侍从的前提。

《汉书·东方朔传》云:“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①《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云:“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②武帝即位后,大力推动文化制度建设,北征匈奴,南定闽越,开置边郡,急需文武贤才。

因此,朝廷多次选举贤良文学之士,延请贤人参与谋议;四方士人也积极上书自荐。

大批文学才俊得以展露锋芒,获得皇帝赏识,进而成为天子的文学侍从和智囊人物。

《文心雕龙·时序》云:“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

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

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③这些记载都说明,汉武帝朝是文学繁荣昌盛,文坛群星闪烁的时代。

实际上,枚乘是景帝时文学成就已斐声海内的作家,司马相如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但景帝不好辞赋,枚乘虽得到诸侯王的垂青,却不被中央王朝认可。

武帝自幼喜爱文学,为太子时就爱读书、喜辞赋,仰慕枚乘的文名。

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召枚乘。

枚乘年老体弱,死于途中,武帝以为憾事。

武帝初读司马相如早期作品《子虚赋》,甚为赞赏,慨叹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④听说是司马相如所作,当即召他入朝。

从司马相如、枚乘的经历足见:天子的文学修养及审美取向为文学侍从群体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汉宣帝刘询“高材好学”,曾“受《诗》于东海澓中翁”。

即位后,积极擢拔文学才能之士,“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

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

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德,皆召见待诏。

”⑤宣帝以武帝为榜样,热衷于经学与文学,这就为文学之士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王褒等文士齐集宣帝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宣帝品第高下,“以差赐帛”。

有些人认为王褒等人的作品是“淫靡不急”的休闲之作,不应获得赏赐。

宣帝反驳说:“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⑥宣帝从审美意蕴多样性的层面对辞赋给予肯定,给予文学创作和文学侍从群体提供了宽松的生存环境。

班固《两都赋序》曰:“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⑦天子的文学观与审美取向对文学侍从群体的生成、活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辞理俊茂的主体造诣西汉天子对文学的喜好与重视给贤良才俊创造了外在机遇,而文人杰出的艺术天分和文学素养则是其获得天子文学侍从身份内在的决定性因素。

概观西汉的天子文学侍从,大多都是“辩知闳达,溢于文辞”⑧,因动人的言说而获得文学侍从身份。

东方朔在上书时极尽吹嘘之能事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学击剑。

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⑨东方朔以极度自信的语气,巧妙运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高自称誉”⑩,夸耀自己才德兼备、文武双全,俨然“举世无双”。

据《史记·滑稽列传》云:“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如此的自我推销,实在令人惊奇,武帝看了后,“伟之,令待诏公车”,以之为郎,常侍在侧,“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

”此后,在时兴的射覆游戏中,东方朔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才能,“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

”武帝乃“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严助通过郡举贤良的渠道进入朝廷,“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诏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枚皋善于利用枚乘在文坛的威望,上书朝廷,自称是枚乘的儿子。

武帝大喜,召他入见,“皋因赋殿中。

诏使赋平乐馆,善之。

拜为郎”。

枚皋得以时时在武帝左右。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在很长时间内不被赏识。

武帝偶然间阅读此赋,为其杰出的文采所震撼,误认他为前代作家,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杨得意告诉武帝此文乃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

请为天子游猎赋。

’”武帝遂令他创作。

相如创作了《子虚赋》的续篇《上林赋》。

这篇赋以恢宏的气势描绘天子在上林苑狩猎的场景,表现出汉王朝的盛世景象和豪迈情怀,“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赋成,“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遂命相如为郎。

由此,司马相如成为武帝文学侍从群体中的一员。

王褒是蜀人,有俊材。

为刺史王襄作颂展露才华,经王襄举荐而被宣帝征召,受命作《圣主得贤臣颂》。

赋成,宣帝十分满意,遂令王褒与张子侨等待诏,王褒多次随从宣帝狩猎,他参与的活动和到过的宫馆,都成為文学题材,常呈献赋颂,获得肯定。

汉成帝刘骜“壮好经书”,尤“精于《诗》、《书》,观古文”,他诏令刘向领校《五经》秘书,又“使求遗书于天下”。

有人向他举荐扬雄,说其文章有司马相如之风采,成帝遂“召雄待诏承明之庭”,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

从此,扬雄成为成帝身边的文学侍从,时时随行。

“言语者,士之道路也。

道路不修,士无所行矣。

”综上可见,东方朔、司马相如、枚皋、严助、王褒、扬雄等都是因辞理俊茂的主体造诣而成为天子的文学侍从。

3.文学侍从身份的规约天子文学侍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以“言语侍从”为共性标志,他们“侍从”天子,时在左右,“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他们的创作动机带有明显的从属性,即赋天子所感,甚至是受命创作,他们作品的题材与审美取向也带有明显的宫廷属性。

据《汉书》所载,文学侍从皆随时应命,受诏则赋。

如枚皋身为文学侍从的典型,他“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

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又如严助是武帝最得力、最亲信的大臣,诏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再如司马相如,《汉书·佞幸传》云:“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

”又如王褒,因文才引起朝廷关注,受宣帝之命作《圣主得贤臣颂》,深得宣帝赏鉴,于是待诏金马门,成为天子的文学侍从。

王褒经常跟随宣帝畋猎,并受诏写作赋颂献纳,宣帝品评优劣,给予不同程度的赏赐。

这期间,太子身体不适,精神恍惚,宣帝乃令王褒等到太子宫,每天诵读新颖的文章和他们自己创作的诗赋。

太子尤其喜欢王褒所作的《洞箫赋》《甘泉赋》,令后宫贵人、左右都诵读这些作品。

扬雄以文才入京师,待诏承明殿,作为成帝的文学侍从,随帝左右。

扬雄所作的《河东赋》《甘泉赋》,东方朔所作的《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等,都体现出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表现出这一身份规约下的题材与审美取向。

二、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个体特征作為一个文学创作群体,严助、枚皋、东方朔、扬雄等人有着共同的群体特征。

但这一群体是较为宽泛的。

实际上,他们每个人又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官职身份、知识构成、艺术个性、人生追求、仕途际遇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

其创作往往表现出共性下的个性特征。

1.仕途顺逆天子文学侍从并不是实际的官职,而是对以文才奉侍于天子的文士的泛称。

随侍天子身边的臣僚地位、俸禄、职责有很大差别。

严助、朱买臣为中大夫,受命与大臣辩论,参与决定朝中大事,奉命出使,传达天子意旨,他们的俸禄为二千石。

而枚皋、东方朔待诏公车,奉禄薄,“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二人为郎,随侍天子左右,虽较亲近,但俸禄仅四百至六百石,而且没有实权,不能承担重要职责和使命。

文学侍从的实际官职有很大差别,这也关系到他们的地位、职责乃至眼界的不同。

作为他们共性的天子文学侍从这一泛称,并不能掩盖他们实际官职的差异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