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少儿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精品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一《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二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
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仁爱
仁爱
2. 永新善歌养士风
永新善歌是江西永新的民间歌谣。相传唐末五代时江西永新人欧阳修曾作过《庐陵竹 枝歌》,影响颇大。后来文天祥在永新登岸西行时听到乡民唱此歌谣时很受感动写下 了《过永新》的诗篇:"禾麻白骨是吾乡……父老不闻三世事……悠悠千载永新名。" 表达了他对永新乡亲的无限怀念之情。自此永新善歌便流传开来并形成了"禾苗麻秡 白如雪"的独特风格和"娇儿睡在怀中哄"的演唱形式以及"久不唱歌忘记声"的善歌传 统
-
清新简约风
十分感谢大家观看
演示文稿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为观众服务。演示文稿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
汇报人:XXXX
孝道
舜登天子位后,
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 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位。他 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 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 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 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 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 是西汉社会稳定和强盛的治世
忠诚
忠诚
忠诚
1. 苏武牧羊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西汉大臣(公元前100年~公元前6年),字子卿。苏 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宁死不屈不受利诱。单于见苏武一身正气凛然不屈就命人将苏武 押送到北海去牧羊用这种办法逼迫苏武屈服。苏武手持汉朝符节过了数年后汉朝又派 使者来匈奴探望苏武并带上一件乐器一张弓和一足箭以表明汉朝仍未忘记苏武并准备 接他回国。匈奴单于得知这一消息后对苏武的态度有所改变但苏武仍不忘故国不辱使 命
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
幼儿园是培养和教育孩子们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
在幼儿园讲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个传统文化短篇故事,希望能够对幼儿园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1.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孔融,他是孔子的后代,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孔融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饥寒交迫,孔融见状,立刻掏出自己的梨子送给了老人。
后来,孔融的家人得知此事,责备他浪费食物。
孔融解释说:“我能吃,但他不能,所以我要把我的梨子让给他。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懂得与他人共享,懂得帮助别人。
孔融为了帮助老人而把自己的梨子让给了他,这种行为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感染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2. 《十八学士》故事内容: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魏征,他有一个儿子叫魏知古,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天,魏知古与十七位同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当天,其他同学都能够记得诗词文曲,唯独魏知古一无所知。
意识到自己输在知识的积累上,魏知古立誓要从此刻起用心学习。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才子。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十八学士》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用心学习,不能因为自认为聪明而懒惰,也不能因为一时失败而灰心丧气。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远更久。
3. 《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愚公,他的家门正对着两座大山。
每天出入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
于是他决定搬山。
邻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疯了,只有一个老者给了他一些建议。
后来,普天同庆的景象出现了,两座大山真的被搬走了!教育意义:通过讲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有恒心、毅力和智慧,就能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精选3篇)
dversity gives people precious opportunities for tempering.(页眉可删)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精选3篇)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1托塔李天王李靖在陈塘关做总兵时,他的夫人已经怀孕三年有余,迟迟不见胎儿降生。
夫妇二人忧心不已。
一天晚上,夫人梦见太乙真人对她说:“夫人这一胎乃是灵珠子转世,日后就让他做我的徒弟吧!”不久却生出一个肉球。
真怪!李靖惊慌之下劈开肉球,居然跳出一个惹人喜爱的男娃娃:粉嫩的小脸,右手套着一个金镯子,肚子上还围着一块红菱肚兜。
这个娃娃就是哪吒。
(他的金镯子就是乾坤圈,肚兜就是混天绫,都是神仙的厉害法器)哪吒七岁那年,夏天异常炎热。
一天,哪吒来到河边洗澡。
水中混天绫映得河流红彤彤的,小哪吒将它摆一摆就掀起大浪,摇一摇河流晃动,顿时玩性大起。
谁知这九湾河乃东海的出口,此时海底龙宫地动山摇,虾兵蟹将一个个摔得鼻青脸肿。
东海龙王派夜叉到水面查看,见是一个小娃娃捣乱,边骂边举起斧头向着哪吒砍去。
哪吒还手时,乾坤圈打中了夜叉的脑袋,夜叉死掉了。
哪吒见到这个丑八怪妖怪被自己打死了,决定洗洗混天绫打道回府。
龙宫又晃动了起来,加上龙王得知夜叉被杀,怒火中烧。
三太子见决定带兵前去把哪吒捉来。
三太子见到哪吒举剑就刺,哪吒躲闪数次还是没能摆脱纠缠。
哪吒急了就用混天绫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又拿乾坤圈一打,三太子也呜呼哀哉了,虾兵蟹将见状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哪吒看了看变成小龙的三太子,心想:我把这小龙的龙筋抽出来,做条腰带送给爸爸吧。
于是,他把龙筋抽出来,带回家去了。
龙王痛失爱子,一怒之下,上门寻仇。
李靖得知原委,心中疑惑,想把哪吒找来询问一番,在后院见到了正在搓绳子的哪吒。
哪吒抬头看到爸爸,举起手开心地说:“爸爸,我今天抽了一条小龙的筋,正给你做腰带呢。
”李靖这才知道哪吒真的闯了大祸,只好将他带到龙王面前。
龙王看见儿子的龙筋,伤心欲绝,“你杀了我的儿子,我不会善罢甘休的。
传统美德的故事
传统美德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个叫孝顺的小男孩,他非常孝顺他的父母。
有一天,他的父母生病了,小男孩日夜操劳,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不离不弃。
最终,他的父母痊愈了,而小男孩也因为孝顺父母而被赞誉为“孝顺子”。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诚实守信。
一次,他在路上捡
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小明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将钱包交给了失主。
失主感激不已,慷慨地奖赏了小明。
从此以后,小明因为他的诚实守信而备受村民们的尊敬。
故事三,《友爱互助》。
在一个农村,有两个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友爱无间。
一天,其中一个朋友
家里发生了火灾,另一个朋友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前去帮忙扑灭火势,并帮助重建家园。
从此,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
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让这些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这些传统美德,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美德,让美德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让传统美德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中国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国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几个: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
他四岁时,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们。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
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
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
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他祷告之时,忽见两尺多长的鲤鱼跃出水面。
王祥非常高兴,顺手将鱼捉住,回家供奉了继母。
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故事在教育人们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奋学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篇一: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海瑞惩恶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
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精选【六篇】
【导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明历史,所以留下了许多的中华传统美德。
下⾯是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尚的⼈,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就从千多名考⽣中脱颖⽽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洋洋⾃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当堂考他。
皇帝与⼤⾂们商议后出了⼀道难度更⼤的题⽬,让晏殊当堂作⽂。
结果,他的⽂章⼜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分⾼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才,过了⼏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的故事说明,⼀个⼈为⼈的诚实,表⾥如⼀,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选 颜真卿是唐代名⾂。
他深明⼤义、志节凛然,是⼀位忠义之⼠。
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并⾃⽴为王,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被派去执⾏⼀项⾮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
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多岁了,却毅然接受了这⼀使命,亲朋好友都替他担⼼。
到了叛军那⾥,颜真卿遭受到李希烈⼿下的谩骂与恐吓,但是他镇定⽽⼜勇敢的⽓度,反⽽让李希烈敬畏不已。
后来有⼈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望重的太师,相公您称王称帝,⽽太师他⾃⼰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他更合适?”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分愤怒,⼤声呵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颜家都是忠烈之⼠吗?颜家的⼦弟只知道要守节,牺牲⽣命也绝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最后,李希烈以死相威胁,颜真卿还是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非常孝顺。
有一天,小明的父亲生病了,他整天躺在床上无法起来。
小明每天早上都起床给爸爸端水洗脸,送药给爸爸吃,还帮他按摩身体,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小明知道爸爸生病了很辛苦,所以他尽力做好一切事情,希望爸爸能尽快康复。
后来,爸爸的病慢慢好转了,他非常感激小明的孝顺和关心,觉得自己很幸福有这么一个好孩子。
故事二:诚信守信
有一位建筑商叫李先生,他非常讲诚信。
他和客户之间签订合同时,总是保证按时交付工程,并且保证质量。
有一次,他接了一个修建大楼的工程,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他还是按照合同上的时间保证,准时交付了工程。
他的客户对他的诚信印象非常深刻,以后有其他工程都会优先考虑找他合作。
因为李先生一直遵守着他的承诺,所以他得到了其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故事三:友善待人
有一个姑娘叫小红,她非常友善。
她总是微笑着对人们问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有一天,小红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太太拎着沉重的袋子往回走,她马上上前帮助老太太扛起袋子,一起回家。
老太太非常感激小红的帮助,她说小红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好姑娘。
小红因为她的友善,结交了很多朋友,人们对她充满了喜爱和赞赏。
这些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表达了孝顺父母、诚信守信和
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念。
同时,这些故事也鼓励人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美德,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
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丰富深厚的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那你知道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赵妇感火诗曰:赵妇姑老,鬻①子买棺,邻火大泣,孝感平安。
元朝有个姓赵的孝顺媳妇,是湖北应城地方的人。
丈夫早已亡故了,家里很穷苦,她就出去给人家帮工,赚些钱来,养活婆婆。
有了好吃的东西,她一定带回家来给婆婆吃,自己则吃粗茶淡饭。
她又想到婆婆年纪老了,假使有个不测,家里穷苦,又哪里去买棺木呢?于是她就卖掉了第二个儿子,用这个钱来买一口棺木,放在家里。
有一天,邻居一不小心着了火,这时候风又很大,差不多就要烧着她家了,她赶紧扶着婆婆逃出。
可是那口棺木太重了,移不动,她就大哭着说:“可怜我卖去了儿子,才买来的棺木,哪一位帮着我抬出来啊?”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间,天上的风转了方向,于是赵家才得以保全。
【注释】①鬻:yù,卖。
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刘女代耕诗曰:刘玉二女,父嗟无子,终养代耕,承欢菽水①。
明朝河南汝阳刘氏一家,有两位孝女,她们的父亲名叫刘玉,生了七个女儿,可是没有儿子,家境很贫苦,靠种田为生。
有一次,刘玉站在田里的土堆上面,叹息着说:“我只生女儿不生男子,使我老是这样扶着犁头,没有休息的时候。
”他的话被第四、第六两个女儿听见了,很心痛年老的父亲。
于是两个人立了愿,终身不嫁,也穿起了短衣天天到田里代父亲去耕种,以博老父的欢心。
等到父母先后去世以后,没有能力去安葬,她们就把住屋改做了坟,并且天天早晚像父母生前一样地问安。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督学副使杨俊民,知府史桂芳,亲自到了她们的家里去问候她们,这时候两位孝女都已六十多岁了。
【注释】①承欢菽(shū)水: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
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
意思是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中华少儿传统美德的故事:余陈让产诗曰:余楚继妻,让产前子,教翼远游,卒成进士。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 一年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一年级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启迪: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篇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启迪: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中国传统儿童故事
中国传统儿童故事中国传统儿童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儿童故事。
故事一,《三只小猪》。
从前,有三只小猪,它们分别建造了三座房子,一座是用稻草搭建的,一座是用木头搭建的,还有一座是用砖块搭建的。
一天,大灰狼来到它们的房子前,先是吹倒了稻草房子,接着又把木头房子给撞倒了,最后,它来到了砖头房子,但是砖头房子坚固无比,大灰狼无法撞倒它。
最终,大灰狼无奈离去,三只小猪也得以幸免于难。
故事二,《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有德行的学者,有一天,他和朋友们一起吃梨,孔融看到一位年幼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梨,于是他主动将手中的梨分给了孩子。
孩子吃完梨后,感激不已。
后来,孔融的朋友们劝他说,“你是学者,应该多吃梨来滋补身体。
”孔融却笑着说,“我吃的是梨,滋补的是身体;而我让梨给孩子吃,滋补的是心灵。
”。
故事三,《捉鸡魔术》。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学会了一种捉鸡的魔术。
他用一块布遮住自己的手,然后对着鸡念咒语,鸡就会被“捉”住。
小明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了村里的人看,大家都惊叹不已。
但是,有一位老者看穿了小明的魔术,他告诉小明说,“你的魔术只是表面的技巧,真正的本领在于用心去照顾鸡,让它们信任你。
”小明听后深有感悟,从此以后,他不再用魔术去捉鸡,而是用心去呵护它们。
这些传统儿童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和启迪。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会勇敢、善良、聪明,懂得珍惜和关爱他人。
希望这些经典的中国传统儿童故事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教益和欢乐。
儿童中国传统故事文字版10篇
【导语】传统故事就是中国⽂明在历史发展中演变下来的反映⼈们思想和民族特质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童中国传统故事⽂字版10篇。
欢迎阅读参考!⼉童中国传统故事⽂字版【1】:仲由负⽶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字⼦路。
⾮常孝敬⽗母。
他从⼩家境贫寒,⾮常节俭。
经常吃⼀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吃野菜没关系,但怕⽗母营养不够,⾝体不好,很是担⼼。
家⾥没有⽶,为了让⽗母吃到⽶,他必须要⾛到很远很远的百⾥之外才能买到⽶,再背着⽶赶回家⾥,奉养双亲。
百⾥之外是⾮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也可以做到⼀次,两次。
可是⼀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仲由却⽢之如饴。
为了能让⽗母吃到⽶,不论寒风烈⽇,都不辞⾟劳地跑到百⾥之外买⽶,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常寒冷,仲由顶着鹅⽑⼤雪,踏着河⾯上的冰,⼀步⼀滑的往前⾛,脚被冻僵了。
抱着⽶袋的双⼿实在冻得不⾏,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母做可⼝的饭菜;遇到⼤⾬时,仲由就把⽶袋藏在⾃⼰的⾐服⾥,宁愿淋湿⾃⼰也不让⼤⾬淋到⽶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的⽣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感到欢喜,反⽽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母能在世和他⼀起过好⽣活;可是⽗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百⾥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物质来衡量的,⽽是要看你对⽗母是不是发⾃内⼼的诚敬。
孝⽆贵贱之分,上⾃皇帝下⾄百姓,只要有孝⼼,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母、孝养⽗母的时间是⼀⽇⼀⽇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孝,会徒留终⾝的遗憾。
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
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价值资源,也是现代德育价值的需要。
那你知道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元方举知诗曰:元方免官,荐书复上,举其所知,不问仇党。
唐朝陆元方,当时任监察御史,他经常到地方巡视。
所到之处,定要明查暗访,挑选能效忠国家的栋梁志士来辅佐朝政。
他在任天官侍郎时,也屡屡推荐贤士。
这时候,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正做着女皇帝,有人向武则天说:“陆元方推荐的人才都是他的亲戚或好友。
”武后耳根软听信了谣言,非常愤怒,想把陆元方免去官职,又怕别人说闲话,就令他穿白色的衣服(白衣是当时庶民的服色)继续作官。
陆元方仍然忠心耿耿,继续推荐贤人。
武后发现陆元方没有因此而怠慢他的职责,就当面问他,陆元方对答道:“我所举荐的人,都是我了解的人,所以我不分仇人或亲人,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穿白衣时推荐了一个叫崔玄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武后对崔玄业有所了解后,承认陆元方是大公无私的,就又封他为鸾台侍郎。
他在临终时取出曾经向皇上举谏的草稿,一概用火烧掉,说:“我在人间积下了阴德,我的后代也一定有像我这样推荐人才的人出现。
”后来他的三个儿子都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朝廷效忠,毫不为己,无私举荐人才。
在过去,一个良相贤臣,必须为国家举荐人才来辅佐朝政,国家才能安定、发展、壮大。
虽然武则天那样残忍,也被陆元方感动了。
适合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故事:王旦荐贤诗曰:王旦为相,荐举至公,寇准数短,反称其忠。
王旦,字子明,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宰相。
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当朝重臣。
父亲王祜,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为天下百姓效命,曾经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人多达近千人,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
王祜曾亲手在他家亭前种植了三株槐荫树,并说道:“我们家后世为官者,必定有可以当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
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
那你知道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木兰从军诗曰:隋魏木兰,从军代父,一十二年,归来如故。
隋朝时,有一个奇女子,姓魏名木兰,是亳②城东魏村人。
这一年,突厥国来攻打边疆,朝廷里招募了兵丁去抵御他们,魏木兰的父亲照例应去当兵,可是因为年纪老了,又生着病,魏木兰的弟弟年纪又太小,并且体弱,魏木兰就装扮成男子模样,代替父亲去当兵。
在外面过了十二个年头,经历了十八次的战斗,别人始终不知道她是女扮男装。
后来得胜回朝,因为魏木兰有功劳,皇帝就封她为尚书郎,魏木兰没有接受,回到家里,脱去军服,仍旧穿着从前的衣裳,又做了一首戍边诗,叙述她从军经过的情形,这首诗被后人广泛传诵。
【注释】①木兰:民间传说多为花木兰,但《德育课本》中记载的是魏木兰。
②亳:bó。
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赵王辟疫诗曰:赵媳王氏,被谮①逐回,姑病遽②返,辟疫消灾。
明朝有姓赵的人家,媳妇姓王,她的公公和丈夫外出谋生。
婆婆周氏听了小姑的谗言,常常虐待她,可是王氏一切顺受,没有一句怨言,恰巧有个女邻居来劝解婆婆。
婆婆疑心是媳妇去叫她来的,就把媳妇赶回了娘家。
哪里晓得恰巧瘟疫流行很严重,婆婆和小姑都染上了很危险的病,亲戚们都怕传染,不敢到赵家去问讯。
王氏得知婆婆小姑生病连忙赶回来,在灶前跪着,割下了大腿上的肉,煮了汤给婆婆和小姑吃。
忽然间听见鬼说:“孝顺媳妇头上有一丈高的红光,有诸位神明保护,我们快走快走。
”以后就一点声息也没有了,于是她的婆婆和小姑的病也好了。
【注释】①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②遽:jù,急。
幼儿传统美德小故事:秀贞谏母诗曰:明杨秀贞,劝勿溺女,救妹添弟,梦祖告语。
明朝杨秀贞的母亲,连生了三个女儿,一直想生个儿子,没想到第四胎又是个女儿,气恼之下,就把新生的女儿扔进水里。
幼儿园10个中华美德故事
幼儿园10个中华美德故事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
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卧冰求鲤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
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
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
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尝后进。
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
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
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
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
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关于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有哪些呢?儿童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终伴随孩子们成长,并且在童年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篇一:千里送鹅毛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
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
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
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
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
在这许多天里,天鹅没下过水,浑身都脏兮兮的。
缅伯高放下竹篓,抱出天鹅要给它洗洗澡。
不料,天鹅一纵,挣脱了他的怀抱,扑棱一声,振翅要飞。
缅伯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睁睁地看着天鹅飞走了。
缅伯高又着急又害怕,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后来,他急中生智,怀揣着那根羽毛,赶往都城长安。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皇帝。
轮到缅伯高时,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听到这里,皇帝连声说:“缅伯高千里送鹅毛,难能可贵!难能可贵!”缅伯高的才华和机智博得了皇帝的欢心,皇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给他很多东西。
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这个,比喻礼物虽然很小,但是情意却很深重。
有时与“礼轻情意重”连用。
儿童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篇二:苏武牧羊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20xx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每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林则徐禁烟】说的是爱国爱民的故事。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谦虚礼貌】说的是谦虚礼貌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铁杵磨针】说的是刻苦学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