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解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早期的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哲学、文化和制度。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到中国学习,这对于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这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和不安。

随后,中日两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这段历史被广泛称为“侵华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残暴。

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牺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痛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

1972年,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此后,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友好条约,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的变化,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然而,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问题和敏感的议题,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

中日两国都意识到,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互信,增进相互了解,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着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但中日两国仍在继续推动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和平与繁荣。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和解之路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和解之路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和解之路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也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

然而,既往不咎并共同走上和解之路对两国及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和解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双方走向和解之路的可能性。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指的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行动。

当时的中国东北是中国的一块疆土,然而日本以“中国东北事变”为借口,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了侵略,并建立了一个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事件,也是日本扩张势力和中国抵抗势力的较量。

二、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1. 日中两国关系的恶化:九一八事变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

中国作为受侵略的一方,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极为愤慨,采取了坚决的抵抗措施。

此举激起了更大的日本报复,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冰冻期。

2. 国际舆论的关注:九一八事变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并提出谴责和制裁的要求。

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对日本造成了外交压力。

3. 亚洲地区的动荡局势: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亚洲地区的动荡局势。

日本以此为基础,继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行动,给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

这种局势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中日关系的复杂性1. 历史包袱: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事件,给两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包袱。

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难以忘怀,而日本方面也存在自己对历史的解读和认知。

这些历史包袱使中日关系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2. 领土争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侵略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导致了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为两国关系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

就连至今,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上依旧存在争议,难以解决。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两千年总结

中日两千年总结

中日两千年总结一、概述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友好邦交的两个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魏时期。

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起伏,有友好的时期也有争端的时期。

本文将对中日两千年的交流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和关系的演变。

二、汉魏时期的交流汉魏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最早建立起交流的时期。

在公元前57年,中国的西汉朝朝廷派遣了王莽使团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流。

这次使团的到来,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期在唐宋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化和学术为主。

日本的贵族阶层派遣大量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通过日本传入东亚其他地区。

四、明清时期的转变明清时期是中日交流的一个转折点。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日本逐渐崛起。

日本开始独立发展,并积极吸收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日本逐渐超越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

五、近代交流的曲折与发展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而日本逐渐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日关系再次恶化,持续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六、和平与友好的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纠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逐渐恢复了友好关系。

1972年,中日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合作的大门。

随后的几十年中,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加,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七、现代中日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抗日胜利后的中日关系与和平发展

抗日胜利后的中日关系与和平发展

抗日胜利后的中日关系与和平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节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紧张与冷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逐渐走向和解与合作,实现了和平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时期。

日本战败后,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中国则面临着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历史问题成为了中日关系中的一大难题。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些历史伤痛仍然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在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试图否认或淡化日本侵略的历史事实,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历史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其次,领土争端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和南海诸岛的主权,而日本则对钓鱼岛等东海诸岛提出了主权要求。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成为了中日关系中的一大症结。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日本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同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人民之间的友谊逐渐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缓和。

在21世纪初,两国领导人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互访,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当前,中日两国关系正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时,中日两国也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推动地区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日关系的和平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依然存在,需要双方以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解决。

同时,两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竞争也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化解。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一、历史悠久的相互交流1.古代中日贸易:中日两国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交易品。

2.日本的汉字文化:日本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二、近代关系的曲折发展1.日本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战后的对立与和解:二战后,日本投降,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期的对立与摩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和解努力。

–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中国进行了经济建设。

–外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大门。

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对华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日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提升了两国间的经济关系。

3.旅游和人员交流:中日之间的旅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处理1.侵华战争历史问题:日本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2.历史反省与道歉:日本政府多次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表示歉意,并承认历史责任。

3.历史教育与纪念活动: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上的合作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日友好青少年交流活动、日本动漫、中国功夫等。

2.古代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书法等。

3.现代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活跃,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中日关系的前景与挑战1.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每年的9月3日,中国都会隆重地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为了国家独立和和平而付出生命的无数英雄。

抗日胜利纪念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节日,也是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3日的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8年的浴血奋战。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牺牲,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也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也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逐渐走上了友好的道路。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史的伤痛和争议使得中日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冷淡。

特别是在日本对中国的历史问题上态度不明确时,两国之间的关系曾经陷入低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的努力,中日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和稳定。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两国之间的高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增加。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两国领导人就加强双边关系和亚洲地区的合作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中日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在不断深化。

学术交流、文化交流、青少年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都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双方以开放和诚实的态度加以解决。

同时,中日两国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竞争也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化解。

抗日胜利纪念日是中日关系的重要节点,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纪念日。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历史和解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历史和解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的历史和解1931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东北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九一八事变。

这场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东北的政治格局,也给中日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但同时也促使着两国开始进行历史和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历史和解的必要性以及历史和解的进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当时中国处于政治动荡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渐渐衰落,各方势力抓住了这个机会展开争夺。

而日本则秉持着其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起了极大的兴趣。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在沈阳发生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日本军队声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入了中国东北。

事实上,日本军队早就有了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这次事件只是他们借口而已。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成为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也给中国东北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第二部分:历史和解的必要性九一八事变以及之后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随着战争的升级,无数中国人丧生,中国东北进入了日本的残酷统治。

这段历史不仅成为了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痛,也对两国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解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是迫切而必要的。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正视和总结,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实现两国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和解既是对历史受害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代子孙的责任与担当。

两国要摒弃仇恨,增进相互了解,以和解为前提,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三部分:历史和解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和解进展缓慢但稳定。

两国政府在外交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外交层面,中日两国多次举行高级别会晤,重申彼此间的友好与合作意愿。

两国政府都意识到,历史和解不仅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也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逐渐增加,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地区安全与稳定做出贡献。

在经济层面,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持续增加。

抗战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谐与和解重建

抗战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谐与和解重建

抗战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谐与和解重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日子。

每年的9月3日,中国人民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敬意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

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也不得不回顾中日关系的历史,并思考如何重建和谐与和解的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往早期。

古代的中日两国曾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冲突。

20世纪初,日本开始实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导致了长期的战争和冲突。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黑暗和痛苦的一页。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最终战胜了侵略者。

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正是为了纪念这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历史,并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

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和仇恨并没有迅速消散。

战后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和冷淡的状态。

尽管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所合作,但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

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和历史认知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的痛点。

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高层交流频繁增加,经济合作逐渐深化,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活跃。

特别是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和谐与和解的重建是中日关系的必然选择。

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核心矛盾,只有通过正视历史、加强对话与沟通,才能实现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以历史为鉴,珍惜和平,推动两国关系的和谐与和解。

首先,两国政府应加强高层交流和对话机制。

通过定期的互访和会晤,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解和猜疑,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其次,两国应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

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关系中国与日本的对抗与和解

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关系中国与日本的对抗与和解

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关系中国与日本的对抗与和解1928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名为南满洲的傀儡政权,此举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这场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日对抗开始,探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战后中日关系的转变与和解。

一、中日对抗与战争爆发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

日本趁机推动了国民政府在东北停战解除军队武装的政策,并于1931年将东北完全占领。

此后,日本陆续侵略了其他中国地区,引发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争。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中日之间的对抗进入了全面战争的阶段。

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肆意横行,进行了残暴的侵略行为。

日本军队实施了大规模的杀戮、强征劳工、掠夺资源等行为,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

例如,南京大屠杀是其中最为恶劣的暴行之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遭到了日本军队的虐杀和侮辱。

在中国,人们为了保卫家园,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军队和普通百姓在各个战场上奋起抵抗,发动了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抗战武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三、战后中日关系的转变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尤其是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逐渐展开合作。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一直受到历史问题的困扰。

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创伤难以弥补,而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的一些言行更是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历史问题成为中日关系的一道难题,也是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四、中日关系的和解与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双方政治领导人的努力,中日关系逐渐从对抗转向和解与合作。

1992年,中国和日本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承认历史问题存在,并就此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磋商。

200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且重要的亚洲国家,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风雨雨,经历过激烈的冲突与和解,对两国人民和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描述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第一章:近代初期的中日关系在近代以来的初期,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展开贸易往来。

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日本还处于封闭的幕府时代。

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中国与日本都面临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战争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

这些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两国的地位,中国进一步削弱,而日本开始崛起。

第二章: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波折在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化,并在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如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南京大屠杀等。

这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极度恶化。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内外的改革,并重新与中国修复了外交关系。

两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重建了互信的基础。

第三章:两国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持续快速发展。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并成为中国的最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国。

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投资项目不断增多,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双方合作领域包括汽车、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为两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日文化交流的开展在经济合作之外,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通过交流活动和互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学生交流项目、文化节等活动在两国间频繁开展,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此外,中日两国的旅游往来也日益增长,各类旅游线路和合作项目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敌对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

尽管两国间存在一些历史纠纷和敏感问题,但双方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诱导有关。

因此,加强对日民间交流,孤立右翼,争取多数,理应成为中国对日交往的一种战略思路。

中日关系的转型是国力、战略、心理的调整过程,因此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合作局面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其主要条件是:在双边层次上,中国须成功越过“崛起”过程中的内外困难期,日本须结束观望期而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在多边层次上,中美关系须继续走向稳定,朝核问题、台海局势等热点要继续趋向缓和,东亚区域合作应继续得到发展。

21世纪初期,中国国力正在赶超日本,心态日益自信;日本则处在百年优越感崩溃的焦躁感之中。

从中、长期看,未来的时间对中国有利。

归根结底,中国做好自己事情、增强自身国力和对外影响能力,将是改变日本对华冷战心态和防范战略、改善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根本途径。


历史和解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胡继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当前,中日政治关系因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僵局,其背后则是双方在历史认识上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并非现在才有,只是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而浮出水面,并引发双方的正面冲突。

因此,从历史的眼光看,当前中日在历史问题上出现矛盾有其必然性。

中日间在历史问题上的认识差异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侵略战争历史真相的认识不同。

战后日本的历史教育,除教科书存在问题外,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教学内容几乎不涉及近代以后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

日本右翼试图通过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数字甚至事件本身,抹杀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反人类罪行。

而很多日本国民虽然知道日本侵略过中国,但却不知道日军在中国无恶不作、残杀无数无辜平民的真相,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三光作战”、“七三一部队”暴行的存在。

其次是对战争的体验不同。

日本近代以来推行对外战争过程中,除冲绳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成为战场,因此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认识是间接、抽象的。

而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侵华战争的战场遍及大半个中国,无数城乡被烧杀劫掠,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其痛苦体验要真切深刻得多。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坪井善明也曾提出“战场体验”的概念来阐述这种区别。

这种区别的存在事实上也阻隔了双方的相互理解。

其三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不同。

对于近代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来说,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反殖民、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是非常清楚的。

但在日本,由于战后在思想领域并没有对战争进行彻底的总结和反省,近代以来形成的战争观、国家观、历史观并没有得到改造,很多人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分认识模糊,认为战争只有“胜利的战争”和“失败的战争”之分,这也是日本企图否定“东京审判”的舆论基础。

日本国民中仍有人认为,日本发动对亚洲的侵略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战犯受到惩罚只是因为日本战败而已,“如果日本战胜了,那些甲级战犯就都是英雄”。

日本部分人在历史认识方面的错误不仅令受害国人民难以接受,也违背了人类普遍认可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它的形成与战后日本保守政治的发展及政府立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战后日本虽然实施了若干改革,但原有政府机构、官僚却得到延续,战前的不少政治家也在结束占领后“复活”,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现在自民党、民主党议员中相当部分人的祖父辈就是战前的政治家。

所以,战后日本虽然在美国压力下制定了新的宪法,但战前政治的精神内核却被保留和继承了下来。

战后日本对战争真相追究不足正是以这种政治上的延续为背景的,战争时期的大量档案材料至今仍被封存在政府各省厅,无法得到公开。

1952年日本以国际法的形式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判决,但
83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4期
在日本国内,战犯的责任却没有被追究,直至现在,有政治家仍宣称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法上并非罪犯。

靖国神社“合祭”甲级战犯的前提,也是厚生省于1966年将认定的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名单,即所谓“祭神票”送交靖国神。

靖国神社因担心引起社会舆论反弹,拖了一段时间,但也于1978年进行了秘密的“合祭”。

可以说,日本对战争的所谓反省,在国际、国内是按双重标准进行的,这也正是其反省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理解的原因。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也是如此。

1972年的共同声明中,日本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里看似两国已经在历史问题上实现了和解,其实只是表面上的,或者说只是政治层面的外交妥协,远远没有浸透到国民层次。

日本并没有言及“侵略”、“道歉”字眼,“反省”表态也是经谈判勉强做出的,所以很难认为它得到了日本国内的普遍认同。

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靖国神社问题出现后,这一潜在问题才浮出水面,中国民众发现日本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刻的反省”。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右翼势力竭力为侵略历史翻案,使中国民众屡受刺激,两国社会层面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也日益暴露。

当前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和背景非常复杂,但历史问题的负面影响无疑是重要方面。

因为它一是使两国民众感情严重对立,相互不信任感和威胁感上升,动摇了两国关系的基础。

二是与政治关系的恶化形成连锁反应,缩小了双方政府决策的余地,不仅使中日间合作难以推进,而且使得各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实现历史和解并非易事,要让中日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达到完全一致,不仅需要时间,而且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是不是在实现完全和解前就不能发展中日关系?显然不是。

现实的做法是双方就一些基本原则达成共识,将历史问题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限度,在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加深相互了解和理解,逐步实现和解,使中日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而首先需要解决的,无疑就是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中国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立场是,不反对普通国民的参拜,反对首相等代表政府立场的政治人物参拜也只是因为甲级战犯问题。

即中国没有把曾经作为战争机器的靖国神社的存在视为外交问题,也没有针对神社内供奉的其他1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以及其他无数作为战争行为实施者的普通士兵。

这与中国关于战争责任的“区别论”是一致的,即把对战争责任者的追究限定在最小范围,不使不幸的历史成为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障碍。

客观地说,这一原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思想,符合中日双方共同利益,中国政府不会从这一立场后退。

解决靖国神社问题的意义并不在于全面解决历史问题,因为和解的道路还很长,它的意义在于减少分歧,避免两国关系的继续恶化,使其重回改善的轨道。


解析中日关系及中国对日战略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从2002年初冬起,直到2005年春末为止,中国领导人从大局出发,先后几次向日本做出旨在缓解和改善两国紧张关系的表示。

然而,日本政府不仅始终没有予以实质性的积极呼应,反而反复在中日争端问题上采取旨在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甚至前所未有地触及特别敏感的台湾问题。

这些频繁的单方面行动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损伤了中日政治关系基本稳定的大局,成为中日关系严重恶化的首要近因。

日本方面的有害行为和中国国内舆论状况共同作用,导致中国政府以吴仪副总理2005年5月下
93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