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学科性质1、对外汉语教学含义: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特指在学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的、以传授汉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正规教学活动。

目的: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基础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第二章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1、母语(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以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一般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

儿童通常是在父母或周边人群的言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除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就是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4、目的语:目标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

5、习得: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语言。

6、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习教学大纲指定的和书本的内容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7、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①后天环境论。

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刺激反应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论②先天决定论又称天赋论心理学基础是心灵主义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③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论④语言功能论英国韩礼德8、习得和学习的差异:①习得是无目的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②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

③习得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只要集中语言的形式上。

④习得是靠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则主要靠老师指导。

⑤习得花费的时间多效果好;学习花费的时间少效果不确定。

9、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不同: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第一章学科论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包括外语。

(按照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第二语言广义如上,狭义: 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

(看学习的环境) 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部分外语。

2、母语: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外国的语言。

或本国别的民族的语言,或本国另一种官方语言。

(按照国家的界限)3、本族语:本民族语言。

通常是母语。

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

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语。

(按照言语社团、民族界限)4、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5、学科性质:教学过程-学科-事业。

(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针对外国人的语言教学。

6、理论体系:“一体两翼”:汉语语言学本体,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和中外文化素养。

7、教学的一般性:目标:培养外国人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中心:语言技能训练。

教学重点: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

教学手段:集中强化教学。

8、教学的特殊性: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感9、教学任务: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

10、任务过程的内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11、潘文国提出学科内涵: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

12、学科体系:第二章基础论1、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语言。

2、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3、第二语言习得途径:接受学校正规课堂教育(主要)、家庭教育和自学(次要)4、第二语言的教学:“教”: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技巧、教材编写、成绩测试“学”:学习者心理、学习规律5、第二语言教学特点:A.以培养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的。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1请说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名”与“实”,即名称之由来及其本质特征。

答:(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l950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①1978年,学者首次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了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这个建议得到与会语言学家的支持,形成了会议的共识。

②1984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正式诞生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l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这就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对外汉语教育是在高等学校进行的一种专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教育主体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让人才,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而非生产活动。

21994年12月“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的召开背景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出现了摇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过度泛化(过度概括)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2、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采取不理智的行动;离开这一文化环境3、洋泾浜化假说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文化适应假说假说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

4、中介语1969Selinker塞林克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A.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中存在偏误,但也有正确的部分。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和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 语音5、偏误(1)失误(mistake):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甲——乙无规律,可马上改正不反映(2)偏误(error):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汉英V+’s分类:(1)整体性偏误(global):句式语序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助词冠词误用(2)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语际偏误:由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3) 理解偏误(重)/表达偏误(轻)(4) 口语偏误/书面语偏误(反应实际水平)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在先天论(“内在论”)中提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7、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1)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学科性质1、对外汉语教学含义: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特指在学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的、以传授汉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正规教学活动。

目的: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基础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第二章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1、母语(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以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一般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

儿童通常是在父母或周边人群的言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除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就是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4、目的语:目标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

5、习得: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语言。

6、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习教学大纲指定的和书本的内容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7、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①后天环境论。

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刺激反应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论②先天决定论又称天赋论心理学基础是心灵主义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③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论④语言功能论英国韩礼德8、习得和学习的差异:①习得是无目的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②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③习得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只要集中语言的形式上。

④习得是靠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则主要靠老师指导。

⑤习得花费的时间多效果好;学习花费的时间少效果不确定。

9、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不同: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

言语——是这种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

2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学习--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注重语言形式,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3迁移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4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5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个人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语用规则的能力。

二.选择题1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5)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

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2.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感知阶段:教师演示或讲解,让学生感受并去理解理解阶段: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阶段:通过机械操练增强学生记忆运用阶段:以交际性操练为主,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运用3.一和不的语音变调(1)“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一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省略时,仍读一声。

例如: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会发生变调现象:1)在四声前念二声。

例如:一样,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块儿。

2)在一声、二声、三声字前念四声。

例如:大吃一惊、一般、一年、一门、一口、一起(2)“不”的变调:“不”的本调是四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用在非四声字前时,仍读四声。

例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习惯、不瞒你说、不少、不好、不满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整理 刘询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整理 刘询版

名词解释常见的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

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族人对这种类型的语法范畴比较陌生,但是,要了解外语的语法结构特点,必须掌握这些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基本词汇:语言中使用范围最广、生命力最长的,成为全民词汇中的主要部分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有关自然界事物的:天、地;有关生活、生产资料的:米、面;有关人体各部分:心等等。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如新词和外来词。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等小句来体现。

句子是表达说话者的所知、看法或要求的,而情态则为表达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自己的所知、看法的真是性如何,或实现自己要求的强制性或意愿如何,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言语行为:人们所说的话不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言内行为、言外形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形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言语行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命令,请求,询问等,通过句型结合说话时的语境体现。

同时也可分为间接和直接言语行为。

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关系,可以将文字分为表音和意音文字。

表音文字又称为拼音或字母文字,最小单位—字符只能表示语言符号的音,不表示其意义。

表音文字还可根据语法单位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音节文字。

意音文字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考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考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大纲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1、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提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刘珣)2、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涉及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3、“语言培训”的一些内容和程序:1)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工作需求和学习者个人需求。

2)受训者的自然特性和职业特点分析。

3)确定培养目标和培训目标4)进行大纲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材料以及内容的评估办法进行选择。

5)选择教学途径。

6)确定教育策略,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7)测试教学和课程的有效性。

8)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包戴尔,1970)4、总体设计:在全面分析语言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教师的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5、一般的课程设计理论认为,对语言进行具体设计时包括:1)调查和需求分析阶段2)确定教学设计和大纲制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即制定语言教学大纲。

4)准备教学材料,编写教材。

(杜宾和奥斯坦恩,1985)6、进行总体设计时,一般按照下列方法进行:1)要分析该教育项目的教学性质,根据该教育项目所体现出的教学主要特点明确教学类型。

如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般进修教育和速成强化教学、转向语言技能培训和与语言有关的职业培训等。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整理
3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境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
1、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 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 一种语言。 (2)母语和外语:母语指的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的是外 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把第一语言和 母语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就不一定就是外语)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 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 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目的语是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 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 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2、学科性质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 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 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 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这就是对外汉语 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这也充分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应该 属于应用语言学的。 3、“一体两翼”模式:一体是汉语语言学本体,即“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 的汉语语言学”,这是基础,也是关键;两翼分别是对外汉语学科与教 学论(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术等)和中外文化素 养。 4、基础理论:一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有四个方面:语言 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5、专项汉语水平考试: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汉语水平考试,从2003 年起国家又开始研发四种专项汉语水平考试:少儿HSK、商务HSK、旅 游HSK、文秘HSK。 6、专业刊物:1979年9月北京语言学院于1977年创办的内部刊物《语言 教学与研究》正式出版,公开发行。该刊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 专业刊物。 1984年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对外汉语教 学》(内部刊物),共出版了8期。 1987年3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与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共同创办了《世界汉语教学》,出版预刊 两期后,于同年9月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该刊与《语言教学与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

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2.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3.泛化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当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学习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项目的统一的形式,面忽视了其它的规则或用法。

4.文化的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等来实现目的语文化中的特定的文化行为和交际功能。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6.课程设计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选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考虑主客观条件)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7.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等作出明确规定。

8.课程规范是对课程本体(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这两个部分的规范。

9.水平测试是为了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客观,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

10.成绩测试(课程测试)它是非标准化的试题,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11.分立式试题是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

例如:填空,改错,多选12.HSK(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标准化考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①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从事汉语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cc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研究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①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研究者通过研究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研究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

成效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研究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

②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和意念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当前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P34~35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①突出语言的利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详细、适用。

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一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⑤根据外国人进修和使用汉语的研究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①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与其他语言的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它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综合的学科。

(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3、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我们不再区分第二、第三、第四语言,是因为他们基本性质相同。

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4、(1)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2)目的语:正在学习,希望掌握的语言。

常与母语相对使用。

【外族语言:同一国家的其他民族的语言。

外语:从国别的角度命名。

指外国语言,相对于本国语言。

】(3)【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但也有人的第一语言不是母语,反而是外语,如移民到国外的某些人的子女。

多数人的第二语言是外语或别的民族的语言(外族语言),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因此母语不完全等同于第一语言,外语也不等同于第二语言。

5、第二语言教学的外延。

应当包括:①针对中国人的外语教学:②针对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③针对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④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6、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语言教学:重实践,阶段性,用(更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同时培养教授技能)语言学教学:重理论,系统化,研究7、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①语言能力(1inguistic competence):指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内在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其中,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就是语言的使用规则,即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

②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重点

1、几种常用的语法教学法(例子最好两个以上)1. 归纳法: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操练。

2. 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然后在规则指导下学会运用。

3. 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1)即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

(2)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4.对比法:(1)汉外对比(2)汉语内部对比:相近或相反语法点的对比(3)正误对比5.图示法:用简单的图画形象地表示某种抽象的语法规则。

6.公式法:用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方式展现句式结构。

7.以旧带新法:用已经学过的语法点带出新的语法点。

2、对外汉语教学原则(重点把握交际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加上你的理解。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教学是否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编排顺序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题材内容要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并逐渐涉及社会生活交际的各个方面。

新词语和语法点分布要均匀,适当分散难点。

要教授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交际性原则指要紧扣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即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技能,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切实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这方面的语言技能。

交际: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交际中所必必需的,最急需掌握的。

工具:语言材料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教科书语言”。

训练: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练习设计和编写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

适合性(针对性)原则体现在适合学习环境,适合学习者,适合教学类型和目标。

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类型、课程类型和教学对象、学习环境。

要根据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特点、目的、起点不同、学习时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4个)1、目的语:正在努力学习并力求掌握得语言。

2、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语言,婴儿期和幼儿期自然学到的语言。

3、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非本国人或本国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

4第一语言:是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通常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5、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第二语言。

6、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7、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8、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9、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10、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11、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12、语言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

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多,13、语言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14、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5、失误与偏误16、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总体设计:课程设计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1.对外汉语出现的时期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先生在我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这是我国政府首次确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7个部委参加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这是主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政府机构1989年国家教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1993年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由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这是第一次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写入国家教育法规。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便作为学科或专业名称出现在我国正式文献中。

2.第一、第二语言关系、定义、区别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哪些院校很重要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二、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三、简答(每个5分,共25分)四、论述(每个10分,共30分)五、应用分析(1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与汉字大纲》、音素、音节、语流音变、汉字文化圈、中介语、总体设计、合体字二、填空、简答、论述、分析的重点内容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2、对外汉语研究的内容、研究目的、理论基础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教学模式4、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大纲、测试等的分类5、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与现状6、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及其相互关系7、对外汉语教材的属性、功能8、交际能力的参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9、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与课程规范10、学习和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1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相关理论12、偏误产生的原因13、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特点与教学内容14、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常见的偏误15、鲁健骥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系列研究1.第一语言(first 1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但第一语言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本族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

此外,第二语言亦可与第一语言并列为个人母语(mother tongue)。

3.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

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HSK是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的缩写。

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高频考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高频考点整理

1.第二语言: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2.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常与母语相对使用。

3.学科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1)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因为基础阶段的学生占大多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初中级运用较多。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主要是强调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语言内部的对比,(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教学小班教学5.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提供依据和支撑)内容:语言学、文化学、方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和哲学(2)学科理论:A: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B:应用理论(四大环节、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3)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6.几个阶段和几本教材:(1)开创对外汉语事业时期(1950-1970末)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①初创阶段(1950-1961)1950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52年院系调整。

专修班并入北大,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②巩固阶段(1962-1965)③恢复阶段(1972-1977)(2)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1978至今)1981年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的教材。

①80年代建设学科理论框架时期②90年代深化学科理论研究时期7.语言的基本特征对对外汉语的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启示:①要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①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cc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①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

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

②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P34~35《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①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

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⑤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①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②汉语进修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学历教育。

③汉语短期教学,属非学历教育。

④汉语速成教学,属非学历教育。

P42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范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类型①综合课(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②专项技能课(如口语课、听力课等);③专项目标课(一般作为教学中的补充课程,如新闻听力课、报刊阅读课、应用文写作等);④语言知识课(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内容);⑤翻译课(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对译,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⑥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设置)。

现行课程规范所包括的具体内容P63:①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主要是为课程定性、定位,阐述课程的一些基本的或主要的特点);②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主要是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具体任务,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项目上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③对课程内容的规范(主要是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技能、话题、知识等不同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④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提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广泛适应性的方法);⑤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是对测试原则、测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规范)。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范围P74~78:主要包括哲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教育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重要理论基础)和文化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P91~108::::<1>学科语言理论:①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的研究;②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研究。

<2>语言教学理论:①学科性质理论;②教学原则理论;③中国传统教学观。

<3>跨文化教学理论:①文化教学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文化教学的内容(指语言教学本身的、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③文化教学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理论的主要内容P95~96::::所谓学科性质理论,即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基本内容包括:①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②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能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原则P108::::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的。

即使是交际文化因素的教学也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教学的适时性、适度性、针对性以及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何?文化因素教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文化也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

理想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

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1.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2.在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要有针对性。

3. 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4. 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5. 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以通过注释说明等。

【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P100~10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

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该原则要求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过程和归宿来看待,并得到应有的实施。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

“三结合”尤其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揭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三结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条总原则,不仅体现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总要求,同时也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的走势;不仅反映了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现状,也体现了在学科发展方向的理论追求。

“三结合”的意思是: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但是,“三结合”目前还只是一种框架原则,更多地体现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追求,有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有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工具等各种不同的目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能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因此,语言课是技能课、工具课。

虽然语言教学中也要教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但这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进行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语言课上过多地讲解语言知识,例如讲词语的种种义项,讲语法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这就是混淆了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目的,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

第四章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或:实践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语言内容和语言材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语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快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趋势P118~121::::①理论研究的并进化;②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③语言材料的语篇化;④语法教学的强势化;⑤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⑥教学的立体化。

音素(音系)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基本掌握汉语语音系统。

这种教学方法把语音教学和会话教学分开进行,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并首先安排语音教学,以便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为以后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

语流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与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结到会话。

这种教学方法不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也不会完全依照固定的次序进行语音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