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临习技法三步走Word版
精学书谱干货方法
精学书谱干货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精学书谱干货方法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精学书谱干货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要想使用精学书谱干货方法进行学习,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是权威可靠的教科书或资料,包含了所有必要的知识点和题目。
学习材料的质量也很重要,要选择内容清晰、易懂、逻辑性强的书籍或文档,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第二步:制定学习计划在使用精学书谱干货方法进行学习之前,需要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可以包括每天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的内容、复习和总结的时间等。
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浪费时间。
第三步:精读、精练、精思在使用精学书谱干货方法进行学习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精读、精练和精思。
首先是精读,这是指仔细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笔记或标记,以便复习时更容易回忆。
接下来是精练,这是指通过做题目或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最后是精思,这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第四步:整理和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将所学的知识点整理和总结起来。
这样做有助于加深记忆,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将整理和总结的内容制作成笔记、思维导图或复习卡片,便于日后复习和查阅。
第五步:定期复习和检测使用精学书谱干货方法进行学习后,需要定期进行复习和检测。
这样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避免遗忘。
可以通过做练习题、模拟测试或与同学交流讨论的方式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精学书谱干货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精读、精练、精思、整理和总结、定期复习和检测等步骤,可以更好地实践这一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书谱》临习指导
《书谱》临习指导《书谱》临习指导一、陈海良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今草有大草和小草之别,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今人很少能染指狂草的,因为人不狂、又不会喝酒(唐代草圣皆狂饮),会喝酒的狂人又不会写字,这多么需要社会的洗礼和巧遇以及自身的修炼才会形成这种“怪胎”,太难了!林散之是当代“草圣”,但他的字不狂,笔法是狂了,但精神状态还不狂。
所以,讲草书的学习一般以小草为主,小草还是有一定的操作余地的,至于大草书,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作为“范式”去做“人师”?犹如吃“螃蟹”,自己才吃了个“小脚”,就去给人大谈它的美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学习草书总要找个“模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草首先要“识草”,然后了解它的基本笔法。
作为识草和学习的“模本”有《十七帖》、《书谱》、怀素草书《千字文》等,其它不足为观。
《十七帖》是刻本,徒见字形的结构,难见笔法的流美与精妙;怀素《千字文》初看似乎与二王的血脉有所“游离”,初学者很难掌控,只有《书谱》的形神妙得二王的正脉,且如谦谦君子,尽管行为举止风流潇洒,但又无不合乎礼仪,既“穷变态于毫端”,又“合情调于纸上”(《书谱》),全卷三百多行,洋洋数千文字,突立古今,“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乍显乍晦,若行若藏”(《书谱》),可谓理性与神采兼擅,用《诗大序》中的一句话“法乎情,止乎礼”来形容《书谱》是最恰当不过了!《书谱》的特点是:综合了二王的用笔方法,有人讲是吸收了《十七帖》的笔意是不全对的。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书林藻鉴》冯梦桢云)。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型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关于三遍临习法临帖,按照古人的经验,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书谱序》)”。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再深一层问,采取什么方法才能看得更细看得更准呢?又采取什么手法才能写得惟妙惟肖呢?“三遍比较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帖方法。
这种临帖法,它的内涵和要求是:每个字每次写三次,再换另一个字。
又用三遍的方法,临写第二个字、第三个字,以致所有的字。
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连续写三遍某个字,而是对每遍临写的要求有所不同。
面对要临写的字,首先认真观察其特点,诸如结构的方、圆、高、扁、斜、正以及是上下还是左右结构方式,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以及用笔的藏、露、提、按和使、转,都先详细的观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落笔临仿。
这就写出第一遍。
第二遍不同于第一遍。
他不仅要继续观察原帖,还要检查第一遍所临写的字怎么样。
找到优点,也发现缺点。
看每个点画和原帖差距在哪里,看结构有哪些走形,看形神兼顾了没有?把发现的不足,再写的时候,努力弥补和改正,这才写好第二遍。
第三遍又不同于第一遍和第二遍。
不仅要先对照这一遍和原帖的差距,还要比较和分析第二遍与第一遍所临之字,有了什么不同和改进?要害就在这里。
只有把两遍临字进行比较,才能发现改进了什么?还有那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从而明确和找到缩小差距的目标。
这样一来,第三遍肯定会写得比前两遍更接近原帖。
好了,到这我们对已写的这个字,已经有了比较细致认真的研究了。
若还要再写,由于眼睛的疲劳和心态的疲倦,改进就不会太明显了,所以可以另换个字临写。
当然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进行。
有没有发现,这种临写方法,读帖的时间并不比临帖的时间少,可谓读临参半。
不仅如此,还加强了观察和研究的深度。
提高了临帖的精度。
这就是逐个过关,改天再对这些临过的字重新温习,再过三遍,加深印象,巩固提高,我觉得这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书谱》讲习Day1
《书谱》讲习Day1作者:于钟华来源:《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1年第03期【练习目的】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扭挫于豪芒。
”“扭挫”即是今人多有讨论和重视的绞转笔法。
清人包世臣认为绞转笔法的有无是区别唐前书法和唐后书法的关键,在《艺舟双楫》一书中,包世臣引用黄小仲的话说:“唐以前书,皆始艮终乾;南宋以后书,皆始巽终坤。
”始于艮位终于乾位,笔锋点走的是弧线,笔毫绞在一起,始巽终坤,笔毫走的则是顺势、顺峰。
如前面所讲,唐以前由于其家居的影响,故书写时是左手持纸,右手执笔书写,加上手腕的架构,自然是走弧线,唐中期以后高桌高椅,坐姿书写,顺风直线居多,绞转也就不存在了。
但我们现在是做练习,一方面是通过练习使得大家能够看懂、理解何谓绞转,绞转笔法书写的线条是何种形态和质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能够掌握这种笔法。
【练习步骤】1、从字帖《书谱》中选出一页(见图1),你认为其中的线条不同于顺峰所书写的,或者你认为其中多有理解的绞转笔法者,加以放大临习,仔细体会手部的绞转动作,如何使线形接近字帖。
2、将图一中你认为的具有绞转笔法的画单独提出进行临习,观看笔锋在行进过程中的绞锋状态,是顺而绞,不是混乱,收笔时笔毫聚于一点。
3、将步骤2反复练习数遍,逐渐加大力度,体会书写过程中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感受到“利钻镂金”的酣畅淋漓。
4、按原章法将图一进行临习,重点体会各种不同的线质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5、将作业标上姓名和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学习绞转笔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还原绞转笔法产生的境遇,比如我们常讲的斜执笔,不调锋使其自然运动都可以很轻易的产生绞转,或者以“题壁”方式书写,绞转也自然会出现;另一种则是在现有的书写状态下调整对毛笔施加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捻管”,丁文隽先生在《书法通论》中论述甚详,可供参考,“一种是腕向内侧,掌心向内,管向外斜,笔锋向内。
一种是腕向内侧,掌心向外,管斜向内,笔锋向外……写横画时,落笔后勿顿,随即向右走笔,走笔时随同管的前进,大指微微前行,食指微微后退,如此捻管,捻的角度,由起笔到横画尽头处,不过捻笔管圆周的15度,不可再多。
《书谱》笔法浅谈 作者; 吴周剑
《书谱》笔法浅谈    作者; 吴周剑《书谱》笔法浅谈之一——起笔和收笔/s/blog_c57ac5450102vc6t.html吴周剑我们知道,一个笔画的完成,需要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大到横竖撇捺,小到一个点都是有这个动作过程的。
本文着重讲讲《书谱》的起笔和收笔,至于行笔过程涉及内容更丰富,今后再做讨论。
读帖时,需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起笔和收笔。
古人讲:起笔时“大胆落墨,一气呵成”收笔时“小心收拾,百般挑剔”。
这里讲起笔时能够一气呵成,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时才能信笔写出很好的效果。
收笔则与起笔同样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
孙氏的《书谱》在起收笔方面很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别是对锋颖的熟练使用令人叹为观止。
一、起笔孙过庭的起笔十分爽利,确实做到了一气呵成。
在临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学习《书谱》的入笔方法。
1、起笔的角度(方向)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
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
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
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
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
这里用泾渭书法班导师姜老师的几个图示来说明入笔角度的多变。
竖的不同起笔角度横的不同起笔角度下面是书谱中不同角度入笔的实例:变化太丰富,不能一一列举,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
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露锋藏锋3.起笔的轻重《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
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
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
孙过庭《书谱》技法解析作者:张娜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书谱》是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小草巨迹,又是论书经典。
它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
可目前学术界对《书谱》的研究尚有不足,还在进一步的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从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来解析《书谱》,使我们在临摹学习中有更加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技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159-02一、孙过庭书学思想的发展背景(一)孙过庭生平与《书谱》简析《书谱》这本经典范本,也是孙过庭唯一的理论著作。
孙过庭正是因为《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可是孙氏出身寒微,因此有关孙氏的生平,可以参考的资料很少。
比较有影响有可信度的说法出自好友陈子昂以下文章:《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呜呼!君纬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
幼尚孝涕,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
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
堙厄贫病,契阔良时。
养心恬然,不染物累。
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
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
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遭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时年若干。
从上文中看,更多强调了孙氏的平生抱负和不辛遭遇。
虽然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可文中说到,孙氏四十岁,才做了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暗算,最终因贫病,暴卒于他乡洛阳。
据众多学者考察,现有的《书谱》严格讲是《书谱序》真正的完整版的《书谱》孙氏没有完成就以过逝。
(二)孙过庭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洪丕谟先生在《点击中国书法》书中说到“孙过庭,字虔礼”。
陈振濂先生在著作《中国书法批评史》中指出“字过庭”。
在孙过庭姓名问题上有三种不同观点。
但是多人以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所提“君纬虔礼,字过庭”为据。
孙过庭官小名轻,记载很少,籍贯尚无定论。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翁志飞草书的基本特征可用以下二段话来说明:一、汉崔瑗《草书势》云:“草书之法, 盖先简略, 应时谕旨, 周于卒迫, 兼功并用, 爱日省力,纯俭之变, 岂必古式观其法象, 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 国不副规, 抑左扬右, 望之若歌, 妹企鸟硅, 志在飞移, 狡兽暴骇, 将驰未奔, 或融点染,状似连珠, 绝而不离, 蓄怒佛郁, 放逸生奇或凌逮而惴果, 若据搞而临危, 傍点邪附, 似睦螂而艳杖绝笔收势, 余乡廷鱿结, 若山峰施毒, 看隙缘山戏, 滕蛇赴穴, 头没尾重, 是故远而望之, 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 仿佛若斯。
”草书肇自秦末汉初, 由于秦末刑峻网密, 官书烦冗,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 羽橄纷飞, 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时之急,于是就形成一种简便的字体, 即隶书。
隶书之草率即为“隶草”, 此草书之滥筋, 其初之意在删难省烦, 务从简易, 临事从宜。
至章帝始有草法, 史称“章草”。
汉末, 草书逐渐脱离实用功能, 而具有纯艺术之特性。
这是由于一大批士大夫的倾心投入, 如杜度、崔玻、张芝等, 有所谓笔法的研求,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含, 使本来“急而速”的草书变得“难而迟”了。
到东晋王羲之, 今草之体基本定型, 此时的草书已具备纵情快意的抒情功能。
至唐人更发展至极获—狂草。
成为书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手段。
草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书写的不确定性, 需要书家“临事从宜”, 虽然草书也有规定的写法, 但由于毅画简略, 所以不确定, 可变的空间仍然极大。
在这个大空间中, 书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情与字势进行不断地谋合, 并在特定的状态下将对自然人生的感发在瞬间以笔墨的形式迹化。
这是一个适意畅怀的过程, 性情与笔墨形式的相融无间, 即“故远而望之,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 临事从宜。
”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欲学草书, 又有别法。
浅谈临摹《书谱》的几个步骤和几点体会
浅谈临摹《书谱》的几个步骤和几点体会展开全文《书谱》是唐代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相当高,是学习草书的极佳范本。
就《书谱》的用笔、结体而言,与王羲之《十七帖》相似并融入己意,峻拔刚断,法度谨严,有魏晋遗风。
宋米芾评道:“凡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
”《书谱》为纸本墨迹,在“二王”墨迹无存的情况下,从《书谱》中探求“二王”笔法,是学书步入晋室的津梁。
笔者临摹《书谱》两年,愚以为临摹该帖大致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单字临摹。
单字临摹主要解决字型的问题。
单字临摹又分为双钩、单钩和对临三个阶段。
双钩就是把放大的《书谱》中的字,用透明度较高的白纸双钩其外缘,然后填墨成字;单钩就是把双钩填墨的字用硬笔勾出该字笔画的中线,然后描摹成字;对临就是对照字帖临摹。
双钩填墨、单钩描摹、对临时要注意记忆该字的点画位置。
第二步,分行临摹。
分行临摹主要解决字势的问题。
分行临摹又分为单行临摹和分段临摹两个阶段。
《书谱》中的字虽然大多是字字独立,但气韵生动,潇洒自如。
如果不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笔势,容易写成排算,呆板而了无生气。
单行临摹一定要分析掌握上一字与下一字的字型字势关系,上一字的末笔要接应下一字的起笔,有些字组要用牵丝联在一起。
分段临摹就是要有选择性地临摹其中的一个段落,注意轻盈字组和厚重字组的组合和变化,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第三步,通篇临摹。
通篇临摹主要解决章法的问题。
通篇临摹又分为通篇对临、背临和意临三个阶段。
通篇对临不仅要注意自型字势,而且要注重气脉贯通;背临的关键是反复对照检查,看背临的字与原帖相比,不到位的地方在哪里;意临可以用学习其他草书笔法,比如用二王草书笔法临习《书谱》,或者用变形的结字方法临习,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笔者临习《书谱》有四点体会:第一,要对王羲之《十七帖》和尺牍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书谱》的笔法大多出自王羲之《十七帖》和《寒切帖》、《远宦帖》等尺牍。
《书谱》出帖三步走:从临摹到创作
《书谱》出帖三步走:从临摹到创作前面我们已经连载完成孙过庭《书谱》的笔法、字法、章法。
那么,如何有效的学习孙过庭《书谱》,如何顺利从临摹到创作呢?唐代以后,历代书家对《书谱》多有临习。
如清代宋曹、梁 、包世臣、吴熙载、刘墉、潘祖荫,近现代之萧退厂、苏曼殊、潘伯鹰、沈尹默等均有临摹《书谱》作品传世。
但不同的人的临作所表现出的风格却各有特色。
因为每个人临摹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着力点不同从而导致了临作面貌的差异。
梁 《节临孙过庭〈书谱〉册》局部如梁 《节临孙过庭〈书谱〉册》,总体给人以气息平和、从容不迫之感,清劲而不浮薄。
这件临摹作品笔力遒劲,落笔干净利落,收尾戛然而止,而且多用枯笔,这大概与其喜用硬毫笔有关。
梁 《节临孙过庭〈书谱〉册》局部从这件临作中可以看出,梁 在临《书谱》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书谱》中用笔偏侧共用,而梁 的临作则更多地运用中锋,故整体趋于平和。
我们在学习《书谱》的同时,可以比较历代书家的临作,分析总结他们的临习经验,以促进自己的临摹及创作。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多读帖,读帖的重点放在对范本气韵的感觉上,同时还可参看一些王字一脉的作品,如智永、米芾、王铎等人的草书作品,在对比中体会《书谱》的特色。
而且当我们临习《书谱》一段时间,对范本中的用笔、结字及章法都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可以尝试着变化原作的章法,按照作品的形式来“临”。
如临作采用条幅的形式书写,除力求把每个字写像,还要关照字势上的承接、字与字之间大小的组合、墨色的变化、整体的感觉等等,总之需要调动一切手段,这种方式也是向创作过渡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书谱》的笔法、结字特点以及章法构成有所掌握后,就可以逐步向创作过渡。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集字创作集字创作是在确定了书写内容的情况下,到范本中去找出这些字,并以作品的形式书写出来。
草书集字创作比楷书难度要高,因为草书中的字较少独立性,它的结体、笔势等受周围字的影响较大,如果把这个字换个环境,其结体、笔势可能会变得很不协调。
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
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草书的基本特征可用以下二段话来说明:一、汉崔瑗《草书势》云:“草书之法, 盖先简略, 应时谕旨, 周于卒迫, 兼功并用, 爱日省力,纯俭之变, 岂必古式观其法象, 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 国不副规, 抑左扬右, 望之若歌, 妹企鸟硅, 志在飞移, 狡兽暴骇, 将驰未奔, 或融点染,状似连珠, 绝而不离, 蓄怒佛郁, 放逸生奇或凌逮而惴果, 若据搞而临危, 傍点邪附, 似睦螂而艳杖绝笔收势, 余乡廷鱿结, 若山峰施毒, 看隙缘山戏, 滕蛇赴穴, 头没尾重, 是故远而望之, 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 仿佛若斯。
”草书肇自秦末汉初, 由于秦末刑峻网密, 官书烦冗,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 羽橄纷飞, 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时之急,于是就形成一种简便的字体, 即隶书。
隶书之草率即为“隶草” , 此草书之滥筋, 其初之意在删难省烦, 务从简易, 临事从宜。
至章帝始有草法, 史称“章草”。
汉末, 草书逐渐脱离实用功能, 而具有纯艺术之特性。
这是由于一大批士大夫的倾心投入, 如杜度、崔玻、张芝等, 有所谓笔法的研求,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含, 使本来“急而速”的草书变得“难而迟”了。
到东晋王羲之, 今草之体基本定型, 此时的草书已具备纵情快意的抒情功能。
至唐人更发展至极获—狂草。
成为书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手段。
草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书写的不确定性, 需要书家“临事从宜”, 虽然草书也有规定的写法, 但由于毅画简略, 所以不确定, 可变的空间仍然极大。
在这个大空间中, 书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情与字势进行不断地谋合, 并在特定的状态下将对自然人生的感发在瞬间以笔墨的形式迹化。
这是一个适意畅怀的过程, 性情与笔墨形式的相融无间, 即“故远而望之,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 临事从宜。
”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欲学草书, 又有别法。
《书谱》笔法详细图解,太有用了
《书谱》笔法详细图解,太有⽤了⾃公元687年⾄今,⼀千两百多年来的中国书法史中,孙过庭的《书谱》可谓绝唱。
宋代以来,⽆论是学习书法还是研究书法史论,孙过庭和《书谱》都是⼀个绕不开的重要⼈物和书学论著。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谱》的学术理论价值,就单是从书法创作的⾓度来审视,《书谱》也是每⼀个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
千百年来传诵⼴泛的《书谱》,确切名称应叫《书谱序》,因为⼀直没有看到《书谱》的正⽂,就把这篇序⾔径称《书谱》。
“从原⽂本⾝看,篇末说:‘今撰为六篇,分为两卷’。
但全⽂从内容到形式并没有分成六个部分来写;⽽只是概述了书法的源流与⽀派,评骘了前⼈论书的偏蔽,以及叙述⾃⼰撰写《书谱》的旨趣等。
……完全是序⾔之体。
”孙过庭⽣前好友陈⼦昂在《孙君墓志铭》中说:“将期⽼⽽有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之客舍。
”所谓“志竟不遂”⼤概是指论稿未完成。
后宋徽宗赵佶⽤瘦⾦体在其墨迹的前⾯写上“唐孙过庭书谱序”的题签,标明是“序”。
孙过庭,名虔礼,以字⾏,陈留⼈(今河南开封),郡望出⾃富阳。
官⾄率府录事。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暴卒于洛阳,时年约44岁。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朱关⽥著)窦蒙《述书赋注》⼀书认为孙过庭为“富阳⼈”、“死年当在68岁以上”。
⽽《书谱序》⾃署“吴郡孙过庭。
”(吴郡不是当时的地名,只是郡望,在今苏州⼀带离富阳不远。
)对此本⽂暂不作史学考证辨析,旨在对《书谱》的书法艺术进⾏赏析与临摹。
《书谱》其内容极其丰赡⽽精辟,含义深厚。
《书谱》在艺术主张、学书步骤、真草之辩证、书体的功⽤和特点、基本技法的总结、创作经验、学习态度、⽴⾝务本道德修养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宏论。
诸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草不兼真,殆不专谨;真不通草,殊⾮翰札。
”“情动形⾔,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
”“思虑通审,志⽓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远。
”等等闪光的词句、深刻的思想,读来常常让⼈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写好《书谱》——五种技法,八条原则!
写好《书谱》——五种技法,八条原则!行草书学习中,《书谱》是必须要用心研究的。
一是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掌握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等技法;二是墨迹本,这一点,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感觉到墨迹的重要,刀刻的东西会在用笔细节上损失极多;三是最接近王羲之,拿《书谱》与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会有这样的感受。
书法史上,在用笔环节,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更有效率地体验、把握这些草书基础技术。
1、方笔练习,如▼2、沉实笔画练习,如▼3、轻灵笔画练习,如▼4、各种弧线练习,如▼5、笔画筋节搭接练习。
如▼|草書學習八条原則|草书学习,在有针对性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把握以下原则:一不:一字不单练──草书连绵,不可一个字单独反复练写。
一复:一页可重复──少则一行行地重复练,多则一页页地重复练,让章法淹没笔法。
二姿:坐书悬肘,立书悬纸──不悬肘无以连写多字;立书时纸要粘挂在墙壁或垂直的黑板上,直立书写。
二宁:宁大勿小,宁少勿缺──大字优于小字,少练优于不练。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不离笔。
三看:吃住行看帖──随时看帖,入脑入心,胸有成竹。
三铺:家办车铺纸──三个场合都摆好纸墨可随时书写(车上可以笔记本、软笔替代)。
四品:品划、品字、品行、品幅──对帖子要观察入微,又要有宏观视角。
四比:比己、比人、比形、比神──比自己,要有今是而昨非的进步;比他人要有尺短寸长的态度;力求神形兼备。
班助教,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唯一合作办学大学---燕京学院书法系主任,国书会副会长,沈门七子成员之一。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
绝对干货高手是这么临书谱的!(附临帖作品)
绝对⼲货⾼⼿是这么临书谱的!(附临帖作品)释⽂:疑称疑得末⾏末古今阻绝⽆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法则好溺偏固⾃阂通规讵知⼼⼿会归若同源⽽异派转⽤之术犹共树⽽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版本不同,释⽂可能存在差异)梁冰临帖感悟我临《书谱》算来也有⼏⼗通了,每次临写都会有新发现和新感觉,临写中我⼀贯是赞成精临的,因为只有精临才能很好地掌握字形、体会笔法。
近两个⽉来,也移情别恋其他法帖,相对的创作作品较多,回过头来再临《书谱》,竟然有久别新婚的感觉。
⼀次酒后以较为狼藉的⽤笔和章法临写,第⼆天观之欣喜不已,似有所得,《书谱》似乎也可以这样临,于是⼀发不可收,就这样游⾛于精临与意临之间的感觉,遂有此作,不知可⾏否?成晓祥临帖感悟我最近⼀直在临习《书谱》,《书谱》⽤笔上追⼆王,同时在结字上⼜深深烙上唐代尚法的痕迹。
我在临习的过程中,对《书谱》⽤笔的提按与爽利感触最深。
提到爽利,我们⾸先想到的是⽼⽶,其实在《书谱》中,由于草书的⾏笔速度较快,它的线条也显得⾮常骏爽。
但在临习过程中,我往往把注意⼒过多地放在“形似”上,⾏笔就显得犹豫,同时再加上起笔与⾏笔的拖沓,就会使线条软弱有余、爽利不⾜。
总之,在临习过程中,《书谱》的⽤笔我认为在保持中锋和注重提按的基础上,“爽利”⼆字也是相当的重要。
陈彦丰临帖感悟我临帖练习及感受是这样的,先分解练习:1.⽤直线练习字形。
2.间距。
3.线形。
4.线位置。
5.线⽅向。
6.线表现性。
7.线质感。
8.连断。
9.线形状。
10.线搭接。
然后练习字的内外结构,最后练习字形的松紧,主要提⾼眼睛的观察能⼒、⼼和⼿的配合能⼒。
吴洪伟临帖感悟我学《书谱》算起来也近⼀年了。
去年11⽉,我拿着我的草书作品去拜访权希军⽼先⽣,权⽼看了我的字后,说了句“学的帖不少啊!”我明⽩⽼先⽣的意思,就是什么帖也没过关。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侯景雯/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其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健全的书法技法与书学理论体系。
这些技法与理论可以万法归一,适合各书体的用笔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基本功。
众所周知,笔法是书法艺术里的重中之重。
执笔和运笔是书法技法的基本,不善于其法者,所书写出点画线条的形质,就很难谈得上书法的艺术美。
因此,孙过庭把基本的用笔技法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是很有必要的。
在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话,讲到书法的笔法,他说:“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这句话中谈到书法中的执、使、转、用的用笔问题,这四个字在书法艺术上有何意义呢?孙过庭在后文论述中有所解说,高度概括,简单明了。
但是,没有书法理论和不能熟练运用技法的人,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语焉不详。
“执、使、转、用”,是古代书法理论上的术语。
即执笔和运笔的通称。
当代的书法理论上已经很少使用。
明代张绅说过,“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运用”在书法上也是运笔的意思。
“转”,是指行笔中转折处。
“用”,是指点画结构间的安排。
唐代孙过庭《书谱》:“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进一步的解释是:“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在此论说执、使、用、转的用笔技法和道理,可让学书之人能够领悟:执,是说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就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将以上的方法融会贯通,才能书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一、“执”为长短深浅“执”就是执笔的技法,也指握笔姿势。
说到书写实践,最先掌握的就是执笔。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书写效果,历代书家都很注重执笔姿势。
在这里要说的是标准且通用的“拨镫法”,也就是我们说最为基础的“五指执笔法”。
当然也有人说执笔无定法,苏东坡在作书时善用三指执笔法。
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务使虚而宽。
几张图看懂《书谱》笔法难点,这才是晋唐笔法的穿越者!
⼏张图看懂《书谱》笔法难点,这才是晋唐笔法的穿越者!最近⼊⼿书谱,也算对书谱的笔法有了⼀个新的认识,今天就做⼀下汇报。
以前学草书,绝不建议初学就⼊⼿书谱,原因很简单,笔法太细腻,节奏变化上,没有⼀定基础也是把握不好的,更勿谈⽓息了,也是⼀⼤难点,所以初学草书从书谱开始,多数南辕北辙,不得精华。
所以今天聊书谱的笔法逻辑,得旱地拔葱,不能从⼊⼿⾓度开始聊,没有意义。
临书谱之前呢,如果没写过草书,最好先规规矩矩去临⼗七帖,把⼗七帖临像了再来看书谱,否则笔法上的细腻以及逻辑,是很难察觉的。
我学草书是主⼗七帖的,因为很多古⼈都说草书要学⼗七帖⼊⼿,我这个⼈⽐较盲⽬信服古⼈,所以⼀直以⼗七帖为主。
以往书谱看的不少,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想学的时候稍微熟悉了⼏天,笔法上就没什么问题了,这就是听古⼈话的好处。
笔法上通了,很多以前对书谱的思考,就能被逐步印证,包括他⽤笔的变化,他的书写节奏,运笔逻辑等等。
可以说以往对书谱的认知,在⽅向上没有问题,但细节上还不够深⼊,稍稍深⼊接触后,很多深层的东西就浮出⽔⾯了。
⽐如但说他的笔法逻辑,书谱的笔法是跨越整个晋唐的,也就是属于主魏晋但有唐法。
所以这本字帖是每个学草书的⼈都必须要攻克的⼀本字帖,⽆论对深⼊了解魏晋笔法,还是对学习唐⼈书法,⽆论楷、⾏、草,都有很⼤帮助。
这是笔法逻辑,笔法逻辑不在外形,也不在书体。
如果没读过这篇专栏,最好先读⼀读以前的⽂章,看我其他专栏再看这个,可能会混淆⼀些概念,因为每个专栏的侧重点不⼀样。
孙过庭的笔法,还是主要来源于⼆王的。
以⽅笔居多,落笔为“⼀拓直下”法,对侧锋运⽤⽐较灵活,少篆籀笔意,这是其特点。
以前讲草书运笔逻辑的时候说过,⽅笔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少的那部分圆笔更为重要!在视觉上,主要的味道,还是来源于运笔是笔法变化的控制,⽅笔易学,但⽅多了之后,急着转圆,就是习惯上的难点,也就是技术难点。
转不过来,⽅圆⽐例就有问题,这个字的笔法就显得不丰满,甚⾄⽐较丑。
根据孙过庭《书谱》中所载,讲解书法的三个阶段!
根据孙过庭《书谱》中所载,讲解书法的三个阶段!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险绝;既知险绝,復歸平正!
以上二十四字为孙过庭《书谱》所载,字字精妙;系统的阐述了学习书法中的三个阶段!
孙过庭《书谱》局部。
(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分布”二字讲的是“汉字结构”与“章法”!
初学书法者要练习好笔画,掌握好汉字结构与章法;不要奢望速
成,逐字及章法做到工整、端正,慢慢体会书法之妙处!
第一阶段写出文字美、章法工整足矣!
请注意:“平正”不单指楷书;行书、草书照样实用于第一阶段!
钟绍京《灵飞经》局部。
赵孟頫《龟虽寿》局部。
王羲之《二哥帖》局部。
(二)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然学好了第一阶段,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艺术细胞、书法
技巧”;务必要追求书法中的“险、绝”之美!
学好第一阶段是体会不到“险、绝”之美的!比喻说米芾的书法作品,只有在学习第二阶段中才能够体会与欣赏!
米芾《望庐山瀑布》。
(三)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此“平正”非彼“平正”!
既然知道了“险、绝”之美,已达“随心所欲”之境界;咱们可以“放肆”、但绝不逾矩。
追求自然之美,以达到自然之平正!
怀素《自叙帖》局部。
【读帖日记】《书谱》草书线条书写小技巧
【读帖日记】《书谱》草书线条书写小技巧
各种书体中草书应该是最难把握的,难就难在草书打破了横竖撇捺钩点的概念而成为了由线组组成的草书符号。
难就难在这种线组有连绵不断之势。
那种流动感是贯穿始终的。
搭建的是一种独立的书写体系。
我们感觉草书一笔要做很多复杂的动作才能完成一根线条。
在临摹时要想写的像,难上加难。
穷则思变,我们在有些技术上直观上达不到的时候,不禁就会思考,古人在书写时是否中间“停歇”?是否找到一个点可以把笔停下来,有个时间思考思考,然后在接笔后继续行笔。
偶然机会,在网上发现了下面这组照片,省去了我去标注的力气了。
遂搬来分享!
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在书写时是经常停下来的,然后把笔接上前面的“笔势”继续行笔。
下面的图片“接笔”痕迹明显,我们能很容易看出来。
那么是否还有古人“无痕接笔”呢?如果书写高手“接”的完美,我们可能都发现不了。
由此推断,古人在书写长线条时是分成一段一段来书写的。
那我们就可以一段一段的分开来学的,把每一小段都写好,然后想办法用“势”链接起来就好了。
这样想是不是感觉草书就没那么难了。
精临孙过庭《书谱》,让笔法一览无遗
精临孙过庭《书谱》,让笔法一览无遗临摹,即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祝允明有段自述:“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不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人帖也。
”就是说,我们学习书法,用法帖,最好从晋人、唐人的帖入手,那本站今就以《书谱》为例,我们应如何临《书谱》呢?我们临《书谱》,1)一定要有对比,也只有在对比之下,才知道我们用笔哪里不足,才能让笔法在我们临帖之下一览无遗,而不是一味的去问;那又如何对比呢,如下图:诸如祝允明学习书法也是如此。
(当然,明代可没有我们现在如此高端科技,我们既然有,干嘛不用上)王献之《廿九日帖》(右)祝允明《临王献之廿九日帖》(左)我们再看一张:临《书谱》图2)在对比之下,纵是自己不是书法高手,我们也能从对比中看出自己用笔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已经学到位。
祝允明是继宋代黄庭坚有一个让书法起转折的人物,并不是没有其道理;孙过庭《书谱》也重点提及“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试问不去对比的人,怎么察、怎么似、又怎么让笔法在我们面前一览无遗?王献之《洛神赋》刻本(上)祝允明《临大令十三行》(下)3)“今效诸家裁制,皆临书以意构之尔。
知者乃或妄许为能书,殊用愧恨而已……”祝允明这句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但凡临帖,未先做察精、贵似,光是先一头猛扎下去,去做那所谓的“意临”,全是瞎扯淡。
我们都知道,文徵明的书法造诣,综合性来说,要比其他三家(唐伯虎、祝允明、王宠)高一些,但就足可使得书法起到转折来说,文徵明这点自己都非常佩服祝允明,云:“余尝谓书法不同,有如人面。
希哲独不然,晋、唐则晋、唐矣,宋、元则宋、元矣,彼其资力俱深,故能得心应手。
”作结:反观当今书坛,一味创新,不屑临古,更不屑“贵似求精”,粗鄙丑陋,怪诞流俗,美其名曰“意临”,他们殊不知自己在书法路上早已病入膏肓;我们精临起《书法》,在对比之下,就可让笔法在我们面前一览无遗。
书法字帖书法绝学:孙过庭《书谱》(高清全)
书法字帖书法绝学:孙过庭《书谱》(高清全)“原色法帖选”共49种,是二玄社的主流精品系列,顾名思义为全彩制版印刷,除原装本外,册内各页帖旁有原文对照,损字均注出,标点断句齐全,细致处的用心确实令人钦佩。
此系列如今有些品种已绝版。
好字帖不用多说,收了吧!高清的哦 ^_^素材来源:网络整理《书谱》必学!必藏!必传!必转!之书法经典《书谱》一书概括了篆、隶、今草、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要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并揭示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认为学习楷、草也应从其它各体中吸取营养,以致“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其次,以“执、使、转、用”四字概述了书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问题:“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所谓执,即执笔,有执得深、浅、长短之分;所谓使,即运笔,有左、右、提、按之类。
所谓转,即运笔中的萦纡回绕,曲折呼应;所谓用,即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等。
揭示了书法入门的要领。
再者,分析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谐与变化、守法与创新的关系,又提出了“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凛”与“温”相济,“鼓”与“和”互补,以取得刚柔结合,枯润并举的艺术效果。
凡此种种,都充满了艺术辩证法。
《书谱》还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以及“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过程,道出了学习书法“由平至险,再由险至平”的三个阶段。
此外,孙过庭认识到: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故撰是书,“窥其根源,析其枝派”。
于运笔之道详加阐述,因此,后人亦有称之为“运笔论”的。
可见,《书谱》也是一部关于书法技巧理论的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谱》临习技法三步走!
一、用笔
《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孙氏用笔以“爽利”见长,笔法精熟,不迟疑。
信笔而书,如有滞碍,必成“墨猪”,笔画也难见精准表达,如焦竑云:“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
”(《书林藻鉴》)“爽利”的前提是对笔法的了悟和娴熟运用。
这一方面说明孙过庭对王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二王”法度在他笔下的精准性把握以及他书写时的自信程度。
古人云:“落笔喜急速,议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
”(《宣和书谱》)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时,充分注意笔画的开头,确有“隽拔刚断”之意,这恐怕是学习《书谱》的最为重要的地方。
二、取势
由于孙氏书写的速度关系,在书写时肯定有一个“取势”的动作,也即王羲之所谓的“凝神定思”后的一刹那的“入笔”过程。
势的作用是历来就被书家们强调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这种“取势”的动作对临写《书谱》极其重要。
“取势”的结果是:
一是可以增加笔画的弹性。
好多书写者书写的单个汉字及其笔画是没有弹性的,成了机械的摆布,就单个字而言,不是在一种势态下的有机组合,而是“装配”“摆布”,尽管结构很好,但是,缺少焕发生机的“神”。
二是由于“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组合、穿插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单元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前提下相辅相成的,没有“张力”的组合是涣散的,是没有神采的!实际这种“张力”与“弹性”有着相似的地方。
这种落笔“取势”的感觉,在《书谱》中是随处可见的。
单个字之间是靠每一个单元的“弹性”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弹性”组合来实现的。
由于作者落笔较快,在调整笔尖后,其运行稍缓,而到收笔处又是以“取势”或“蓄势”的动作,并引向或跳跃到下一个笔画的,这期间有抑扬顿挫的缓急动作,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有情绪的投入。
也就是说,较快的“落笔”,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弹性”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
我们在欣赏《书谱》时,就会感觉到每个字的结构是“因势结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是有一股无形的张力在控制着。
如果书写时不注意这一点,字形就会“坍塌”无力,或圆转一团,或方折明显、强拉硬拽而呼应不当。
在《书谱》中,字与字之间尽管形不贯,但是,气脉相连,主要也是通过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以充满“弹性”的“空间引接”来呼应的。
有的是“气贯”,有的是“实连”,而不是状如算子的“排字”。
《书谱》中的每个字是处在一种“动感”之中的。
总之,孙过庭在书写用笔时的总体感觉是落笔“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取势”,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取势”。
由于“取势”造成一种“惯性”动作,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
三、结构
结构是指笔画在字中的布置和处理,草书的笔画互相勾连牵引,其结构的变化相当丰富随意。
古代有关结构的理论,如隋代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等,都不能简单的套用到草书之中。
草书的结构有定理,但无定法。
当然,任何变化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草法基础上,因此,初学草书必须先过字法关,熟悉草字字法的一些规律,不能写错字。
《书谱》的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必须按照“有定理无定法”的原则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草书结构的基本规律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正是孙过庭自己的结构理论观点。
因为草书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尤其是大草,可谓变幻莫测。
所以,对草书的结构分析也只能是勉强归类。
学书者可依此为鉴,逐步深入,直至掌握草书结构的一般规律。
下面就《书谱》的字法结构进行简单梳理:
1、平正均匀型这是各种书体最常见的一种结字方法,尤其是楷书用这种方法最多,而草书则相反。
但是,草书虽然讲究变化,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才能相得益彰。
当然,奇不能怪,正也不能板,要把握好一个度。
以下范字,都属于平正均匀型,结字上并不刻意追求大变,显得妥帖平和,而一些细微的变化又使字形避免了板滞之感。
如“琴、龟、置、鸾、老、翰、妙、谓”等字。
2、疏朗潇散型《书谱》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分割字内空间,尽可能留出空白,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
如“器、其、庄、既、伦、举、取”等字。
3、夸张对比型《书谱》中很多字往往通过用笔的粗细变化,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来强化草书结字的不同趣味,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如“矜、竞、于、犹、锺等字。
4、错位生奇型草书结构忌平板,可以通过错位移位或欹侧取势的方法求变化,《书谱》中很多字形的处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意义。
如“声、魏、矩、对、务、逸、勉、背、精、殊等字。
由于草书的随意性较大,对草书字体结构的变化需要反复体会、琢磨,既要体现法度,按规范草书的草法书写,又要体现性情,在法度之内求变化,用苏轼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四、章法
在组合章法时,需要对《书谱》的整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情感的流动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这在篇幅中可以看到。
情趣的创造与表达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是在篇幅中用偶尔轻盈的笔画组合及两个字体的连贯来达到一种“提神”的作用,使人们的眼前不时地出现“亮点”。
其二、是通过一片厚重的、笔画较粗的点画来与上述的轻灵的巧妙组合形成较强的反差和对比,或者说把“轻灵”与“粗犷”进行巧妙组合,而同时也起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轻的是“虚”,厚重的为“实”。
其三,由于孙氏的用笔过于精良,所以,有时他应用一些老到而沉着的“破锋”起到调剂的作用。
这可能是书写时情绪的作用,或者是故意安排,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已经起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故刘熙载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艺概》)也就是说在书写书谱时,不要一味的“甜美”。
其四,从大的方面来讲,在营造大的章法时,可以看到《书谱》篇幅的安排是一片一片的轻重组合,一片是轻灵的点画组合,而其间一定交错着一片厚重的、点画刚猛而狼藉的块面,可以说“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这些是我们在临写时最易忽视的,也是我们在组织章法时总觉得“平”的原委。
对于孙过庭的书法,张怀瓘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宣和书谱》也说他:好古博雅,公文辞得名翰墨间。
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可见孙过庭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有超凡的天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系。
《书谱》中提到的“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些原则,在品味书谱艺术时就看得更清楚了。
草书要求气韵,而“气韵”的表现,一种较容易的手段就是墨色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