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大读博的日子
官员为何成“博士群体”的大多数
龙源期刊网
官员为何成“博士群体”的大多数
作者:姬鹏
来源:《教育》2014年第08期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而这一点,在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看来,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
他甚至认为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
这一提案获得了教育界别许多委员的认同。
但他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在于教育领域的去行政化,增强高校的独立性,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官员晋升评价体系。
否则,官员读博难以清理。
笔者认为,官员之所以一窝蜂读博,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赢家通吃、名利双收”之举。
且不说获得了博士文凭,为自己增添了光彩,更重要的是,从此可以亦官亦学,进退自如。
毕竟博士学位也可作为晋升的一个“硬件”。
当然,高校或许也有苦衷,因为资源都控制在行政官员手中,高校为了争取更多资源,想方设法拉关系,“跑部钱进”的同时,也会拿着文凭向行政权力寻租。
笔者以为,应将官员读博作为反腐败大事来抓。
基本措施是,责成读博官员作出自查,将自己读博情况公示,如不符合读博条件或者学位资格有假者,必须限期退学或者交出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与此同时,高校展开自查,凡是未经合法程序或者有弄虚作假情节者,一律取消学籍或收回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博客链接:http:///article/32099948.html)。
读博士那些事——写在母校华诞六十岁之际
琐事 之一 , 当年 自己读博 士 的 目的不甚 明确 , 但读 什 么地 方和 读谁 的博 士生 却非 常 明确 。我 报
考 博士 研究 生 的时候 确实 不像 现在 :一 则读 博士 是进 人 一些 特定 职位 的敲 门砖 ,二 则读 了博士 会
有 很好 的社 会 面子 , 三则 读 博士 还与 收入 和晋 升有 关 。对我 而 言 , 那 时候读 博 士好像 是 觉得 没有 多
师早 就 了解我 似 的 , 早 就 愿意 收我 为徒 , 想 想 我 当时那 心情 是 多么 愉悦 !
万 事 开头难 , 一 顺百 顺 。杨 老 师 同意我 报考 后 , 由于我 从 日本 回来 后 主要 学 习 日语 , 英 语 的水 平 就相 对低 一些 ,我 又 向学 校和 老师 提 出能否 让我 在参 加博 士 生人 学考 试 时不是 考 英语 ,而是 考 日语 , 没想 到 没遇 到任 何 曲折 就批 准 了 , 要 知 道在 此 之前 财科 所 入学 的外语 考 试 都 是英 语 , 而 为 我
读 博 士那 些 事
读 博 士那 些 事
写在母 校 华诞 六十 岁9 5年 我在 财政 部科 研 所读 博 士研 究 生 ,现 在 回忆 那 段考 博 士 和读 博 士 研究 生 的 日子 , 心 中一直 对母 校充 满 留恋 、 崇 敬 和感 激之 情 。在母 校 华诞 六 十周 年 之 际 , 信 手拈 来 几 则我 亲 身 经历 的琐 碎之 事 , 感 怀那 影 响我 职业生 涯乃 至人 生成 功 的难 忘经 历 。
大事干 , 心里 又 觉得 发 虚 , 所 以就得 找 个 地 方 学 习一 下 , 可 以通 过 学 习 和研 究 打 发一 点 时 间 , 也 可 以让 自己变得 充实 一 点 。实 际上 , 在 上 博 士研究 生 之前 , 我 去 了 日本研 究 审 计 , 回国后 我 又 去 了香 港研 究 证券 市场 , 那 时候 香 港还 没有 回归 , 感 觉 上香 港 比 国外 还 国外 。在香 港期 间以及 回来 后发 了 不 少文 章 , 学校 也破 格让 我 晋升 为 副教 授 。尽 管如 此 , 总觉 得 时间 还很 多 , 无所 事 事 , 对 过去 、 现 在
读博期间个人工作总结
读博期间个人工作总结在读博期间,我主要关注了XX领域的研究,并在此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在XX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为这个领域做出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也参与了多项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对项目所涉及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在读博期间,我也积极参与了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这些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加强了我的学术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读博期间的个人工作总结可以概括为:深入研究、获得新发现、创新解决方案和学术交流。
这些工作经历对于我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读博期间,我致力于在XX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X主题上。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全面研究和对实验数据的详尽分析,我对该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我的研究中,我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同行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在实验研究方面,我参与了多项研究项目,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对项目所涉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等,不断完善我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验中,我也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这不仅让我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还充分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反馈和建议,并且结识了许多在该领域领先的学者和专家,这些都为我未来的学术发展和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不仅总结了我的研究成果,也为同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读博期间的工作总结
读博期间的工作总结
在读博士期间,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收获,工作总结成为了我对这段时光的回
顾和反思。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进步,也在团队合作、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成长。
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我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和技能。
在导师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几个重要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了特定领域的问题,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也为我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团队合作方面,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室和研究小组
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我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远远超出个人的能力。
另外,在学术交流方面,我积极参加了学术会议和讲座,与国内外的学者和同
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我通过参与课题组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学会了如
何合理规划和分配研究任务,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如何与合作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这些管理技能对我未来的科研工作和团队管理都将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读博期间的工作总结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学术研究和团队合作方面
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在学术研究和团队合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博士是不是每天很忙
博士是不是每天很忙?
可以告诉你的是很忙!
读博更多的是心累,而不是身体累,尽管每天做实验可能身体也很疲惫。
我读博时候赶实验进度,也有过在实验室过夜不回寝室的经历;也有过晚上8
点告诉我第二天早上8点要和其他老师讨论,熬夜做ppt到6点、洗漱后直接去讲ppt的时候。
但你说实验期间有没有空闲,就算我同时做几个不同实验,也经常会出现几分钟-10分钟不等的空闲。
所以不完全不回复你消息是不正常的。
但不回复消息我是完全理解的,有时候实验不顺利感觉全世界都和你为敌,别说回消息了,看到身边的人都不想搭理,回什么消息!?
但是,对很多博士生来讲,记住,科研很重要,特别是如果你以后想走这条路,但科研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所以,你应该很好的平衡自己的科研、身体、生活、以及男/女朋友关系。
当时的我确实和我对象关系处理的很不好,直到一个同学给了我灵感,不管多忙(包括晚上通宵实验,你想你都通宵了还差这一点时间)每天都要和对方视频,虽然异地每个月都要见一面。
所以,你俩可以好好沟通一下,然后做一个决定。
40岁去国外读博感受
40岁去国外读博感受
在40岁这个年纪去国外读博士,可能会带来一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感受:
1.挑战与压力:在40岁这个年纪,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但突然转换到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2.孤独与寂寞:在新的国家生活和学习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可能需要重新建立社交网络,与当地人或同学建立友谊,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3.学术上的压力:在博士学习阶段,学术压力通常很大。
对于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可能更容易感到学术上的压力。
需要学会管理时间和压力,以保持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4.收获与成长:虽然挑战和压力是存在的,但通过这个过程也可以获得很多收获和成长。
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可以获得新的生活体验和技能。
5.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在40岁这个年纪,通常已经有家庭和工作,需要在博士学习期间平衡好家庭和工作。
可能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中央党校博士班毕业典礼学员代表讲话(精选3篇)
中央党校博士班毕业典礼学员代表讲话(精选3篇)中央党校博士班毕业典礼学员代表讲话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国家机关班的各位学长、博士班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先一下,,是咱们博士班的学员。
说起同学,我相信毛泽东主席的几句词大家都会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青涩年华,但重回课堂,重温师生情谊、同学情谊,我们的内心还是涌动着一份浓浓的温情。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说三个词:中央党校博士班毕业典礼学员代表讲话篇2尊敬的各位老师、国家机关班的各位学长、博士班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是咱们博士班的学员。
说起同学,我相信毛泽东主席的几句词大家都会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青涩年华,但重回课堂,重温师生情谊、同学情谊,我们的内心还是涌动着一份浓浓的温情。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说三个词:第一个词是祝贺。
我代表博士班的全体同学祝贺国家机关班的各位学长经过2年的刻苦学习,今天顺利毕业了!当然,我也知道有的学长会“留级”,因为国家机关班毕业以后,你们还要来博士班继续学习,很荣幸我可以称呼你们同学了!不论是学长还是同学,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你们是好样的!第二个词是感谢。
首先,我要代表**公司的全体员工,感谢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把操办这个联谊会的任务交给我们公司。
这是大家对我们的极大信任,也是我们的莫大荣幸。
另外,我也代表博士班的全体学员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诲,各位老师精彩的授课,独到的见解,精辟入里的分析,不仅让我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带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迪,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生。
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我们博士班全体同学共同的心声!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同学向各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谢谢!第三个词是希望。
虽然我们博士班才开班半年的时间,同学们之间的接触和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彼此的坦诚和友谊。
读博期间个人工作总结
自201X年9月踏入我国某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来,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术研究和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
现将我的读博期间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一、学术研究方面1. 研究方向:我的研究方向为XXX,主要研究内容为XXX。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学术成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发表了X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检索X篇,EI检索X篇。
此外,我还参加了X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X篇论文。
3. 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参与了X项科研项目,担任项目组的核心成员。
通过参与项目,我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实践锻炼方面1. 实习经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曾在XXX公司实习,担任XXX职位。
实习期间,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公司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2. 社会实践:我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支教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个人成长方面1. 学术素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 人际交往:在校园内外,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 自律能力: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了科研工作和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总之,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在学术研究、实践锻炼和个人成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我也深知自己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努力。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读博士的经历和感受
读博士的经历和感受哎,说起读博士这段经历,那感觉就像是坐上一辆没有终点站的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爽得飞起;时而跌落谷底,心里头那个滋味,啧啧,真是五味杂陈啊。
一开始吧,我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即将踏入那个传说中的“学术江湖”,准备大展拳脚,闯出一番名堂。
结果,现实立马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那堆积如山的文献,就像是无尽的雪山,每翻一页都感觉自己离山顶又远了一点。
有时候晚上做梦,都在跟那些公式、定理较劲,醒来枕头都湿了一片,不是泪,是汗啊!但话说回来,这过程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乐趣。
记得有次在实验室里,我和导师、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个难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火花四溅,那种思维碰撞的快感,简直比吃了顿大餐还满足。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原来学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更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交流和碰撞。
当然,读博士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一个实验失败了,或者一篇论文被拒了,那种挫败感简直能把人淹没。
特别是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发表了文章,而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那种焦虑和压力,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嘿,别急,慢慢来,好事多磨嘛!”而且啊,读博士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孤独相处。
有时候为了赶论文或者做实验,一连好几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连饭都是随便对付一口。
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
虽然孤独,但也让我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更加珍惜每一次和外界交流的机会。
最让我感慨的是,读博士这几年,我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以前的我,总是急于求成,渴望快速看到成果。
但现在的我,更加懂得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更让我在人格上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
总的来说啊,读博士这段经历就像是一场漫长而又精彩的旅行。
虽然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在读女博士的读博感悟写给大家也是写给自己
读博之前雄心壮志读博之后萎靡不振我是女,09年考上博士的,当初为何考博原因有二:第一,之前的学历平平;第二男友读博,学历平等总是好的吧。
考博的时候正是09年初北京房价最低点,父母要求我们抓紧买房,主要因为当时未来的公公婆婆总觉得房价还会跌,加上我在准备复习考试,没有心情管这些事情,而且觉得当时北京房价确实便宜,能涨到哪里去呢?对父母要求买房一事就没有回应。
09年5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准备开始看房的时候,我的父母对买房已经提不起精神,从此买房事情就耽搁了。
今年房子虽然已经买了,但是价钱贵了一倍。
说这件事情就是想表达:我读博失去的代价,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春,雄心壮志,还有房子价值一半的人民币也可以看成一个房子。
来到这里看到很多和我同命相连的姐妹,我感觉自己找到组织了。
先谈毕业问题,我的导师要求严格,一般情况下是4年毕业,按照4年的时间,我毕业时30岁。
但是近期导师又提高了毕业资格,可以说目前我毕业渺茫,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再谈工作和事业,假设我30岁如期毕业,30岁的女人还能有什么资格去企业从基层做起,去拼搏?企业都不喜欢要女博士,更不喜欢要已婚女博士,最不喜欢要已婚未育女博士。
分析现状,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更何况那些HR?其实我已经不奢求去企业了,只想求一份轻松稳定的即可,但是父母供自己读博总是抱有希望的吧,对不起自己,也不能对不起父母吧,从事一份本科毕业就能做的工作,让父母觉得丢人,这样让我情何以堪?个人觉得女博士最适合的工作就是高校、公务员,理工科专业再加个研究所。
谈完工作,再说性格。
读博之后我变得沉默寡言了。
博士群体本来不多,加上都比较自闭,所以和博士同学沟通交流很少。
研究生、本科和高中同学,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和她们去沟通交流了,即使我有老公可以交流,但是我仍然觉得很孤单,我需要一个群体,在群体中共同进步,共同交流,这样才有乐趣和激情。
我变得有点呆若木鸡,不爱说话,不知所措,不喜欢见人,更不喜欢见陌生人。
博士生的生活真的很忙吗
博士很累的,每天三点一线忙着课题,早上九点到实验室,中午吃完饭就差不多十二点,回去睡午觉,下午两点再去实验室,然后就是晚上十二点回宿舍,半年都是这样。
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就有点吃不消了,熬夜是常态,而且课题压力非常大,大到那种半年没有成果就要考虑还能不能发文章毕业。
因为博士没有2篇sci是不能毕业的,文章特别难发,一篇文章差不多要1-1.5年,而且还有期刊要求,第四年要是没有一篇文章,那么第六年就不能毕业。
这边是第七年博士开始,就没有学位证,那你看,这样算下来你的博士就白上了,所以在第四年的时候,就开始考公务员,直接说,要是考上公务员就告诉老师说自己不读了。
不要以为博士四年就毕业,国内的博士80%都在延期,所以五年毕业都是正常的。
对于工作,个人感觉博士还是去继续做研究好,很多博士毕业后基本是博士后和高效居多,不过土博去高效基本也是普通的,211/985基本都需要海外博士。
这也是很多博士毕业去公务员的原因。
读博啥滋味
读博啥滋味作者:蔚臻来源:《大学生》2017年第12期更有意思的是,清华大学最近做了一项调查,关于学历与脱发、发际线之间的关系。
这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博士生群体中,脱发和发际线升高的人数是最多的。
面对许多人对博士的好奇,也许作为一名博士生,我可以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也是对过去一年时光的清点吧。
一年前,刚开启博士时光的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虑感一直伴随着我。
这种焦虑感来源于很多方面。
每当有时间刷刷朋友圈,我就发现朋友圈里当年一起读本科、硕士的同学们,已经穿上了职业装,华丽地完成了从学校向职场的转型,当看到他们拿着薪水开始买车、缴纳房子的首付、坐飞机去看演唱会等等,我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其实,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很早就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单位可以签约,爸爸妈妈也非常期待我能够早日脱离学生党这种漂浮不定的状态。
只是当年的我,执意要放弃这份到手的工作,爸爸妈妈为此担心了许久。
记得过年回家的时候,各路人马遇到我都会问,博士什么时候毕业?我说,博士毕业没有年限。
于是,一片唏嘘。
这种焦虑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内心反复的纠结,似乎总是在心里挥之不去。
直到早春时节回到学校,当我安安静静地坐在宿舍里,抬头望着窗户外郁郁葱葱的青山,耳边充盈的是不绝如缕的鸟鸣,我可以看着喜欢的书,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坐在这里我是开心的。
作为一个港剧的资深粉,如果能把儿时的兴趣,变成文化研究的力量,这让我感觉自己成长得很好。
记得小的时候,福建卫视每周日都会播港剧,我们一家就团团围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剧集的开播。
从香港回归前的《笑看风云》《天地男儿》,到回归后的《岁月风云》《溏心风暴》,就连高考前的几个晚上我都还追着刘松仁的喜剧片来解压。
我曾经和一个在娱乐周刊工作的师姐开玩笑说,自己俨然是个港剧的资深粉了。
硕士毕业时,我的论文是和香港金牌监制戚其义的港剧息息相关的。
我很庆幸自己能把这种对于港剧的喜爱变成文化研究的力量,甚至希望未来能够在中国内地的高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港剧,了解香港。
边工作边读博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边工作边读博的道路上走了两年。
回首这段旅程,感慨万千。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这两年的经历进行一次总结,并对未来的道路进行展望。
一、选择边工作边读博的初衷1. 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
而读博无疑是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
2. 深入研究,实现人生价值我一直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边工作边读博,可以让我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3. 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我认为,终身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理念。
通过边工作边读博,我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边工作边读博的挑战与收获1. 时间管理边工作边读博,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时间管理。
为了兼顾工作与学习,我不得不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2. 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我遇到了不少困难。
由于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然而,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研究方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3. 人际交往边工作边读博,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学术交流、工作合作等方面,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
4. 自我成长在边工作边读博的过程中,我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这种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自信,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对未来展望1. 深入研究,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争取在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能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开始读博士的生活作文
开始读博士的生活作文《开启博士之旅:探索知识的新征程》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后,我终于踏上了读博士的征程。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也是我追求知识和学术梦想的新起点。
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走进了校园。
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我深知,博士生活将与以往的学习经历有所不同,它需要我具备更深入的思考能力、更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更坚韧的毅力。
开学的第一天,我参加了新生入学仪式。
在仪式上,校长和老师们的讲话让我对博士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们强调了博士阶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学术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博士期间努力学习的决心。
正式开始上课后,我发现博士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课堂上,老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同学们也都非常优秀,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在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除了课程学习,博士生活还需要我开展独立的研究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我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但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逐渐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和技巧,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博士生活中,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既要保证课程学习的质量,又要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将每天的时间都合理分配到不同的任务上。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在地铁上阅读文献、在排队时思考问题等。
当然,博士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比如实验结果不理想、论文写作遇到瓶颈等。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好吗
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好吗
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是一个很好的学位。
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该学位可以为您提供深入研究和理解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机会。
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项目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有机会与优秀的教授和同行交流,共同深入探索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此外,复旦大学作为中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学术环境。
您将有机会参与到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与其他优秀学者交流合作。
然而,选择是否攻读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还应考虑个人兴趣和目标。
如果您对政治经济学领域深感兴趣,并希望在该领域中深入研究和做出贡献,那么复旦政治经济学博士将是非常好的选择。
获得博士学位那一刻是什么感觉?
获得博士学位那一刻是什么感觉?对于每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时刻。
当你拿到这份学位证书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是一个标志着你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的时刻。
我将分享我自己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和感受,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启示和教训。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决定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有些冒险和不切实际。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且成功的机会并不是很大。
我心里深知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博士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
我必须要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验,还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学术文章。
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我也需要和导师和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以便更好地完成我的研究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如何组织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和沟通。
我也学会了如何保持耐心和毅力,如何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坚持不懈。
这些经验和技能不仅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帮助,也对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终,当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胜利,也是我的家人、导师和同事们的胜利。
我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获得博士学位的那一刻,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个标志着你的学术成就和荣誉,也是一个标志着你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你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你一定会成功。
这个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些经验和技能将对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博的几点收获和体会牛凤鸣
读博的几点收获和体会牛凤鸣读博的这几年,简直就是人生的一次“大冒险”。
大家都知道,读博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基本上就是在“深海里游泳”,连氧气瓶都没有。
你以为自己好像已经站到了学术的巅峰,实际上,你站的那个地方,可能只是悬崖边上的一块石头。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脑袋坏了,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
你看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的同学,轻松愉快,不知道我这边一堆资料、一堆实验结果,在心里打着小九九,要么成,要么成不了,简直跟赌博一样。
不过,说实话,回头看,读博这几年虽然痛并快乐着,还是让我收获了不少。
你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科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鬼东西。
有人说,读博就是让你变成“专家”,但我反倒觉得,读博其实就是让你明白自己什么都不懂。
以前自以为知道一些东西,读了几篇文章,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
可是,等你深入一点,就发现自己不过是蜻蜓点水,根本不了解水底的世界。
直到某一天,我终于彻底放下了“自信”,开始真正去学,去探索。
这时候,我才发现,读博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让你学会如何去“问问题”。
那些你从来没注意到的小问题,反而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觉得读博就像一场长跑比赛,你拼尽全力往前冲,身边的人都在赶超你。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累得快不行了,想要放弃,想要躺在床上跟生活做朋友。
可是,一旦你抬起头,看见前方的目标又离你近了一点点,那种感觉就像是摸到了希望的边缘。
虽然,很多时候,成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甚至会有不少次因为某个实验失败了,心情跌到谷底,仿佛自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又会站起来,继续拼搏。
因为你明白,失败其实就是成功的一部分。
那些看似没用的折腾,往往都是成功的铺路石。
读博不止是专业知识的“硬功夫”,还有很多“软功夫”。
比如,我学会了如何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刚开始,我总觉得自己窝在实验室里就好了,不太喜欢和别人交流。
可渐渐地,我发现,单打独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法学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日常
法学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日常
一般来说,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日常会有一些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
能的日常生活活动:
法学硕士生:
1.上课、听讲解和讨论,例如法律理论、案例分析和法律实践课程。
2.阅读大量文献、法规和案例,并借助文献管理工具整理和分类这些
资料。
3.合作完成小组作业、参加模拟法庭活动,以及写作研究论文。
4.参加研究生联谊、职业规划咨询和学生组织活动。
5.在业余时间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历史、政治学或哲学。
博士生:
1.掌握根本理论,追求学术独创性,拓展自己的研究兴趣领域,尝试
发表独立从未被解决的问题的研究。
2.积极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展示和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处理大量的文献资源,还要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阐述。
4.撰写研究计划、论文提纲和研究论文,并视情况定期上交研究成果。
5.参加研究生指导会议、参加各种学术讲座、领导较为复杂的普及教
育活动。
6.提供学业咨询,并参加学生组织、研究生机构和学术委员会的活动。
我国首批博士诞生
我国首批博士诞生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五千年华夏古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代自己的博士。
博士建制最早是从欧洲中世纪开始的。
意大利波伦那大学首创了博士学位,到20世纪,博士不仅仅意味着知识渊博,学识超群,而且更是各国高科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现代化事业腾飞的源头。
因此,各国都把博士做为国宝,比黄金还贵重。
在奥地利,授予博士学位这天,皇帝必御驾亲临,主持典礼,赠送镌刻国徽图案的荣誉戒指。
在美国,仅为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便耗资百亿美元,于20世纪60年代培养了17万名博士,以后更是以每年3万名之多均衡的发展。
中国博士建制步履维艰。
为培养“通儒”,晚清政府钦定章程,颁布律令,今年“大学院”,明年“通儒院”,但只是“议定”,不是夭折,便是昙花一现。
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才公布《学位授予法》,形成研究生教育体系,然而直到14年后的1949年,授予博士学位仍是纸上谈兵。
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先于50年代初培养出了于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
当我国研究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时,又逢“文化大革命”,这一初创事业被迫中断了12年。
这期间,许多学子远离家园,乘桴出海,用中国人的勤奋,接受西方教育的陶冶,用中国人的智慧,获得了西方博士的头衔。
在中国学子中有美国博士,也有英国博士,却唯独没有中国博士。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也要建立学位制度。
三个月后,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
为实施《条例》,迅速形成祖国博士精英队伍,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审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和指导教师,在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9个。
贫穷是中国的国情。
每培养一个博士,耗资几万元。
因此,即使是美国,在博士建制头5年,也仅授予了161个博士学位。
不喜不悲的博士开学,回想硕士三年应该干点啥
不喜不悲的博士开学,回想硕士三年应该干点啥今天博士开学,看到这一套东西,真的是不喜不悲,感觉没有什么好开心的,唯一有点惊喜的,就是眼科医院医保报销挺多的,也很方便,可以去看病了。
回想硕士开学,那会儿还是挺开心的,无论是对学校,对北京,对同学都很有期待,而现在好像只是想早点干活毕业吧。
但是三年其实还是挺慢的。
回想硕士三年,其实也干不了不少事情。
2018.9-2019.6研一也是想好好规培的,但是由于通勤问题和个人学习态度问题(我觉得一个月我搞不定一个科),感觉转了些科室都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研一也看了两本专业课书,写了一篇综述,虽然写好了没投,以为老板帮忙投了。
研一也无私帮助很多师弟师妹答疑。
研一也赚了人生第一桶金(科普相关)。
研一也养了两只小乌龟,但是后来都死掉(疫情原因)了。
研一也出差去了郑州,办了学会。
研一也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这个其实真挺简单了。
研一也买了自行车,天天骑行,那会儿生活状态真是很好。
2019.7-2020.9研二也帮老师做了科普,只是吸粉真的好难,实在不看好。
研二也拍了西贝助便操的短视频,但是那会儿感觉做视频真的好难,好在最后完成了。
(好像从夏天拍到了秋天)研二也开始乌龟问答,精力逐渐转移公众号,从天帝视角来看只是上瘾了。
研二也被老师批评的吓了瘫软在地,脸色煞白。
(只怪自己身体太虚)研二也进行了开题报告,学会了做ppt,也领会了硕导的认真,虽然最后还是发挥不好。
(因为开题迟到了,我的视频没提前预演,然后慌了)研二也上了硕士印象最深的夜班,凌晨4点跟着去了手术室,然后第二天交班都没起床。
研二也搭上了疫情的快车,体会到了热点带来的巨大流量。
研二也慢慢组建了自己团队,但是还是那么不成熟。
研二也搞了三篇文章,加上研一写得一篇,整整四篇,现在想想还是很快乐。
研二也胖了50斤,只是感觉老家物价便宜。
研二也感觉到了奶奶的可惜,有次吃饭居然痛哭流涕。
2020.10-2021.7研三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给所有人一个交代和证明,虽然这个只需要注册地址就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政大读博的日子字数:2524来源:海峡旅游2012年10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我曾多次以交换生的身份赴台学习,而今年9月入台,同样是求学,不同是身份已转换为学位生。
他者的身份与焦灼的未来9月6日,我开始了赴台求学之旅。
这不是我第一次到台湾学习,2010年、2011年,我都曾以交换生的身份抵达过这片美丽的岛屿,并生活了不短的时间,见证了两岸的交流从赴台旅游团队行到个人游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大陆学生身份由交换学生、访问学生、终于成为了学位生的变迁。
今年是开放陆生报考的第二年,为了保护本地生权益,台湾的公立大学依然拒绝招收大陆本科学生,但好在硕博生不受此限。
我们所需要承担的政策局限,除了要交本地生两倍的学费以外,另有不能打工、不能享受奖学金、一毕业就要离台等苛刻条款。
但事实上,政策上的严苛并不会蔓延至生活本身。
学校对陆生并没有任何敌意,前来为我们提供咨询和帮助的同学和老师也热情耐心。
他们就和许许多多普通的台湾民众一样,礼貌、谦和、好客。
不过前两年的经验告诉我,真正会与陆生成为朋友的台湾人,似也都带有着某些别致的特点。
譬如对大陆文化、风土有兴趣,或家里有外省血统……总之,温暖的“他们”不会是所有人,也不会是没有人。
但温暖不能掩饰日常的具体问题。
陆生成为了本地生、外籍生、侨生以外的第四种人群,与他们一起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却享受着较之他们而言特殊、昂贵、单薄的福利保障。
这些理应配备的生活政策都是临时制定,充满了各种不合理。
唯一的好处是,我们似乎站立于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位置,正以不一样的角度观察这座兢惕、温润的岛屿。
谁也不知道,这些开启两岸深度沟通的年轻人们,究竟会以怎样的面貌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勾连起两岸发展的新可能。
我们不是旅行者,所有为赴台旅行者准备的攻略在我们身上并不适用。
我们需要围绕逐渐展开的日常生活做细致的准备,却又苦于身份限制产生诸多不便,一切都是摸石子过河。
唯一能够给我们提供切实帮助的,只有去年赴台学习的学长学姐。
这样的人非常稀少,去年的招生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来自政治大学法律系的章程学长是一位很特别的陆生。
他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但去年政大并未招收法律博士,他毅然选择了硕士班,并在今年成功转入博士班学习,再度重复了一遍新生体检、教育等过程。
在和我们交流时,他站在讲台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一定要想想自己特殊在哪里,与别人不同在哪里。
这样才不至于浪费青春。
”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语带保留。
今年到政大博士班就读的大陆学生共有7名,来自限定的省市,分别就读于中文、会计、法律、新闻4个专业。
大部分人之前都有过到台湾交流的经历,因而对这座岛屿没有太强烈的陌生感。
但到底,我们已与交换生时期的心境完全不同。
环岛、跨年,这些交换生们迫不及待排入日程的游乐并不会成为学位生谈论话题的中心,大部分人更关心不同的学制会给我们带来的具体影响,即:我们到底会在这里学习多久?但这件事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回应。
台湾的硕博生以在职人员居多,大部分台湾学生的学制都拖得很长,如法律、会计等需要证照的专业更是会绵延至7、8年。
普通文科,即便是硕士学位,5、6年才毕业的也不是新鲜事。
可这对于陆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阴影。
受限于一毕业就要离台、无法在台就业的政策,事实上我们被预定切断了在此地发展事业的可能性。
我们既希望能在两岸特殊情景与背景之下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因为可能性的单一,期待能尽早学成归去。
然而这样的愿景是否可能,因为没有先例,所以也没有具体的答案。
台湾的学长学姐好心劝慰我们,只要全心全意念书,就不会念很久。
但“很久”这件事,依然成为了大部分硕博生最大的焦虑。
校园内外的忧愁与温暖政治大学坐落于台北市文山区,靠近台北动物园。
闻名的“猫空缆车”上,就可以看到我们大学。
政大的校舍有一半在山上,我们的宿舍为新建的自强十舍,同样坐东向山。
清晨时分,阳光总是早早就刺破眼帘。
往往日头晒到屁股了,睁开惺忪双眼,才发现其实刚过6点。
能够在山中求学,对于我这样出生于平地、生长于平地的上海人来说,是特别的经验。
推开窗户就能见到绿色山坡与碧蓝天空,同样心旷神怡。
在很多人心中,政大的人文学院仅次于台湾大学,依然是一杆神圣标尺。
短短几日内,我已经遇到了许多学养扎实的学兄学弟。
他们对于大陆了解得不多,但充满好奇。
哪怕是窝在我们中间,听我们交流江浙方言,都显得津津有味。
与坐落于市中心的台大、师大不同的是,政大地处台北市边缘,没有如织的旅人,并不承担景点的功能,颇为纯粹。
但功能性的缺点也很明显,上下山的路程、往返市区的路程,都堆积成漫长的时间消耗。
距离学校最近的闲暇去处,是台北动物园及深坑老街。
我挺喜欢台北动物园,主要是因为大象林旺的故事。
作为一头曾在二战期间服役的亚洲象,林旺随中国远征军迁至台北。
就像许多老兵一样,林旺历经枪林弹雨、战功赫赫,后半生却压抑、孤寂。
甚至与老兵惊人类似的是,林旺还讨了一位东南亚的年轻太太。
因为年纪相差太大,盛年时林旺总是揍那头可怜的小母象,而当她得病死了,他又想她。
晚年的林旺暴躁、忧伤,心中似有无限惆怅,又不知从何说起。
但与此同时,它却成为了一代台湾孩子的“林旺爷爷”,他们都喜欢它、为它过生日,它死了以后,小朋友们都哭成泪人,纪念活动持续了一个月。
马英九曾经授予林旺“台北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这头如人一般坎坷的大象,经历了战乱时的大陆、经济起飞的台湾,跨越了不同时代,宛若一个传奇。
如今,林旺的标本就在动物园内,与大熊猫团团圆圆一起,是市立动物园的名片。
我喜欢它。
每次想到自己和它离的很近,不知为什么,总是温暖而欢心。
深坑则是另一派风景。
台湾有许多老街,风貌都颇为相似。
这就很像江浙一带的水乡,承担了过多的消费功能。
九份、淡水,都是古早台湾电影中最具代表型特色的景区,而深坑比较著名的,则是豆腐和芋圆。
短短的一条街上,几乎全是卖同样东西的店家。
深坑入口处有一棵老树,它旁边开了一间豆腐店就叫“大树下”,很有趣。
大树下的老板在懂得制作20种豆腐的同时,还是一位黑胶碟发烧友。
如是的能人无处不在。
对于台湾人来说,“手造”是值得尊敬的行业。
可能是来源于日本的文化。
另一方面,在台湾开店也相对容易,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租到店铺翌日就可以开张,至于开得好不好,各凭本事。
除了公职人员,台湾人没有类似于大陆的退休金,许多人兼职好几份工,为的是年老后能够不至于坐吃山空。
而饮食业、服装业,由于门槛低,成为了首选。
我曾在阳明山上遇到过一个女孩子,当时我刚泡完温泉出来。
她骑了一辆小小的自行车,到我面前,要我跟她去看屋顶上生崽的小母猫。
我与她聊天,问她妈妈在哪里?她大声回答我:“我妈妈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礼拜五要炸鸡。
”她可能还没有学会说清“平日”与“周末”,但这句漫长的回答回荡在山谷中,竟听得我有些感动。
而我的好朋友、来自淡江大学的硕士生徐佳伟,也曾告诉过我他小时候被兼差计程车司机的父亲塞在副驾驶座出工的故事。
我问他:“乘客不会管吗?”他答:“可是我很乖啊,很可爱啊。
”除此以外,大学生兼差烤饼干、烤面包并以此为生,似乎也不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负面谈资。
新闻中常常鼓励有创意的年轻人投入到这样的手工作坊中,创造美食,也创造财富。
对于我们异乡人来说,他们也创造了独特的风景。
此次入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各宗手续大大简化,为往来两地增添了无限的便利。
破除了神秘感之后的台湾,就仿佛是一个特别适宜隔一段时间来走走看看、小住一段的好去处。
我曾经在安平老街,独坐聆听市声。
一边是精力充沛的老人们唱着社区卡拉OK,自娱自乐。
另一边是家家紧锁的房门。
沿着河堤有单车骑士、轻跑路人速速经过。
突然间,一个妇人推开铁门,拿着一只饭碗递给缓缓踱步而来的黑狗。
妇人没有甜腻地说,“乖囡”、“宝贝”,也没有冷淡地说“小黑”、“黑仔”。
她说:“你来啦……”台湾在我心中就是这个人,这句话,这个声音、语调。
不疾不徐,又不尽热情的一句呢喃:你来啦。
背景阅读大陆交换生(exchange student),是基于两岸高校间学生交流计划,一般赴台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或者一年。
交换生只能拿到其原本学校的学位,而无法取得台湾学校的学位。
学位生,顾名思义,是指正常赴台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
目前,大陆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六省市高中毕业生可前往台湾私立学校攻读学士学位,另有受台湾承认学历的41所大陆高校毕业生可报读台湾公立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课程。
两岸以“交换生”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存在。
然而其从短期学术交流一直到大陆学生可正常在台攻读学位,这条路两岸却走了很久,走得颇为艰难与谨慎。
2005年,台湾开放接收大陆交换生,2005—2007三年时间里,仅有几百名大陆学生赴台。
2008年,台湾正式开放大陆交换生、大陆学生赴台研修的期限从4个月延长到一年,这之后,赴台交换生人数大增。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到2011年7月份,有超过1万5千名大陆交换生赴台。
2010年,台湾地区采认大陆41所高校的学历,同时开放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台就读硕博士,台湾私立高校也被允许向大陆招收本科生。
然而,这种开放之上却背负了重重的限制:不仅对赴台学生有户籍限制,仅限“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六省市”;还有“三限六不”政策——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陆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安全领域的专业以及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
这使得不少希望前往台湾深造的学生,出于经济、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最后一刻放弃:2011年,台湾开放大陆学生赴台读书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原本计划招收2000名陆生,最后却只有975名陆生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