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读稿札记二则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阮元评传内容简介《焦循阮元评传》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

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辑推荐《焦循阮元评传》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

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

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作者简介陈居渊,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籍贯上海,1952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8年插队江苏吴江县务农。

1979年回到苏州。

1982年进入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其间曾师从沈延国先生治学。

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研究焦循易学,导师朱维铮教授,1989获硕士学位。

同年直升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主要研究明清诗歌与阳明学,导师章培恒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留复旦大学古籍所工作。

2001年转调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文献学的教学和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与中国易学史的研究。

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文献学”“中国经学史”、“中国易学史”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等课程。

2003年起,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聘为兼职教授。

自任现职以来,出版了学术专著(包括导读、点校)十部,其中《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学术论文近五十余篇,其中《论乾嘉汉学的更新运动》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中国思想家评传读后感

中国思想家评传读后感

中国思想家评传读后感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这套丛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这套《孔子评传》更是由匡亚明先生亲自执笔撰写,老先生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对商周社会经济也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文史哲交汇的巨著,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个人评传。

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匡亚明先生开创了最广泛的范畴,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读。

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

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有个小小的发现: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

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

《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

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中国文化丛谈阅读札记

中国文化丛谈阅读札记

《中国文化丛谈》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1)1. 内容概要 (2)2. 本书简介及背景介绍 (3)3. 阅读策略与思路梳理 (4)4. 整体框架介绍及重点内容预览 (5)二、文化概述 (6)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7)2.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地理分布特点 (9)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10)4.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1)5. 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13)三、文化特点分析 (14)1.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特点分析 (16)2. 中国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体现方式探讨 (17)3. 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及其艺术表现研究 (19)4. 中国文化的礼仪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探讨等话题展开论述20一、内容综述在我研读《中国文化丛谈》我深感这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文化的著作。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从哲学、历史、艺术到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以及佛家思想的慈悲为怀等,这些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丛谈》对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近现代的变革,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都被详尽地阐述。

这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也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进步。

书中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入的探讨,包括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精神。

也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自然观念。

《中国文化丛谈》还涵盖了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反映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祭祀传统和民间信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读稿札记后叙暨《孔子评传》书后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读稿札记后叙暨《孔子评传》书后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 此何人哉” 的诗句 , 期
待我 与他 、 与 中国思想家研究 中心的 同仁一道 共镶这
空前宏伟的工程 : 以2 0 0 卷、 6 0 0 0万言的巨大篇幅完
成 毛泽东提 出的“ 从 孔夫 子 到孙 中山 , 我们 应 当给 予
总结 , 承继这一份珍 贵的遗产 ” 历史 性任务 。
同亲炙弟子许苏民教授一起了却了 自己的心愿。然
而, 他觉得 该 书仍 然存 有 一 点遗 憾 , 即“ 稀有 与传 主
王夫 之及其 亲 友们 的影 子怡然 相 对 的悲 喜 同怀 与心 灵相 通 ” 。所 以 , 在其弁言中, 将 半 个 世 纪 以来 每 读
匡老生 命 中的最 后 几 年 , 是 在 顽 强 地 与 严重 疾 病 作 斗争 、 与超 负荷 的工 作 任 务相 磨 挫 的状 态 中渡 过的 , 我们这 些 在他周 围的人 , 无 时无 刻 不担 心那 一 刻 的到来 , 1 9 9 6年 1 2月 1 6 日在 突 然 问来众多作者治学
精 神 的感 召下 , 对其 书 稿 的学 术思 想 的 内容 进行 概
括 和评 价 。匡 老 在 他 逝 世 前 的一 个 月 ( 1 9 9 6年 1 0
大学招待所里见到他时 , 一个胖礅礅 、 圆实实的青年 与我面对面地侃侃而谈 , 没想 到在《 潘季驯评传》 出 版不久便因患癌症 而去世 了。庄春波走得更 突然 。
卢 先生 和冯 先 生 与所 写 传 主 厮 磨 有 年 , 均 有 相
像 以前所 想象 的那 样 轻 松 。那些 为《中国思 想 家 评
传丛书》 作过不同的贡献但已经离开 了我们 的学人
们, 一 个个 地浮 现在 我 的脑海 。 1 对《 中国思 想家 评传 丛 书》 主编 匡亚 明 教授 和 已 逝作 者 的怀念

[VIP专享]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VIP专享]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 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 200 部、6000 余万言的大 型学术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 2006 年 8 月出齐。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 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 孔子到孙中山”约 2500 年间的传主 270 余名,“评传丛书”是经过数百名学者 20 余年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原创 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o.17 刘安评传 作者:王云度 出版时间:1997.5 No.18 汉武帝评传 作者:庄春波 出版时间:2001.12 No.19 桑弘羊评传 作者:晋文 出版时间:2005.11 No.20 司马迁评传(附司马谈评传) 作者:张大可 出版时间:1994.6 No.21---40 No.21 刘向评传 作者:徐兴无 出版时间:2005.5 No.22 京房评传 作者:卢央 出版时间:1998.12 No.23 扬雄评传 作者:王青 出版时间:2000.12 No.24 桓谭 王充评传 作者:钟肇鹏 周桂钿 出版时间:1993.11 No.25 班固评传 作者:陈其泰 赵永春 出版时间:2002.5 No.26 张衡评传 作者:许结 出版时间:1999.1 No.27 王符评传(附崔寔 仲长统评传) 作者:刘文英 出版时间:1998.12 No.28 颜真卿评传 作者:严杰 出版时间:2005 No.29 何休评传 作者:黄朴民 出版时间:1998.12 No.30 张仲景评传 作者:郑建明 出版时间:2006.3 No.31 曹操评传 作者:张作耀 出版时间:2001.5 No.32 诸葛亮评传 作者:余明侠 出版时间:2004.1 No.33 王弼评传(附何晏评传) 作者:王晓毅 出版时间:1998.12 No.34 阮籍评传 作者:高晨阳 出版时间:1994.5 No.35 嵇康评传 作者:童强 出版时间:2006.4 No.36 郭象评传 作者:王晓毅 出版时间:2006.7 No.37 傅玄评传(附杨泉评传) 作者:魏明安 赵以武 出版时间:1996.3 No.38 陈寿 裴松之评传 作者:杨耀坤 伍野春 出版时间:1998.12 No.39 葛洪评传 作者:卢央 出版时间:2006.8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思想无非就是看法和认识。

思想的产生不外乎困惑与辩驳两个方面,一是遇到疑问,产生困惑,便有了思想,所谓遇事有疑则思,思而有所得,则为思想。

二是对别人的观点不赞同,回过头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观点,有支撑,亦可以成为思想。

思想的特点首先就是针对性,没有凭空产生的思想,要么针对事,要么针对别人的观点,两者必择其一。

二是承续性,社会发展有延续,有继承,环环相扣,决不可能跳跃。

三是开创性,思想不仅要承上,更要启下,领导一时代向前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和整理。

(自序)真理,一位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为内在于人生,而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

探讨真理则成为思想,西方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宗教、科学、哲学。

宗教与科学是外在的,而哲学则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主理性,主经验。

宗教所信仰属宇宙观,而宗教信仰本身则属于人生界,是一种人文心理。

科学真理包括不尽人生真理。

故钱穆以体用二字来套宗教与科学。

哲学本意为爱智,则与儒家之仁智兼尽有别。

综合西方宗教、科学、哲学三大思想,仍不能得人类所探求之真理大全。

中国思想是主就人生内在之普遍共同部分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于宇宙界自然界。

追求自然真理与人文真理的汇通合一。

情感与理智的平等重视。

即人情、物理、天心常求能一以贯之,成为三位一体。

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非是个人主义,而是以我为中,推己及人,其过程则为道。

一、思想和思想史二、中国思想史三、春秋时代四、子产“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魄是生理,魂是心理。

“天道远,人道迩”。

五、叔孙豹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

六、孔子孔子重“仁”。

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求仁得仁,当下圆满。

七、战国时代八、墨子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从宇宙界立论,墨子节葬思想终归为人所用。

九、杨朱十、孟子性善论十一、庄子有限的知与无限的不知。

死生与物我,智识上此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38]徐光启评传(精)---没有上传电子书本说明来自网络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38]徐光启评传(精)---没有上传电子书本说明来自网络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38]徐光启评传(精)---没有上传电子书本说明来自网络>内容简介徐光启所处的时代,是天崩地解”前夜的动荡腐朽时期,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多元裂变时期。

他既是在科举烂路”上屡败屡战的传统儒生,又是倡导近代科学思维的前驱人物;他既是浸润于尧舜孔孟程朱陆王的士大夫,又是试图以天学补儒易佛”的洋教徒;他既描绘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宏伟蓝图,又无法冲破旧世界的制度网罗;他既具有正派清廉的高尚道德,又不乏周旋官场的政治智慧。

本书把晚明期间的徐光启(1562 1633)放到中国的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嬗变的历史必然中予以考察和评价。

徐光启所处的时代,是天崩地解”前夜的动荡腐朽时期,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多元裂变时期。

他既是在科举烂路”上屡败屡战的传统儒生,又是倡导近代科学思维的前驱人物;他既是浸润于尧舜孔孟程朱陆王的士大夫,又是试图以天学补儒易佛”的洋教徒;他既描绘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宏伟蓝图,又无法冲破旧世界的制度网罗;他既具有正派清廉的高尚道德,又不乏周旋官场的政治智慧。

总之,徐光启的思想既有孕育近代文明的超前性,又有束缚于传统的滞后性。

因而他既是传统社会立言、立功、立德的理想人物,又是为传统社会压抑而郁闷的悲剧人物。

试想,如果徐光启思想的近代胚芽在当时能够生长发育,那么中国的近代社会及其思想史大概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目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前言第一章天崩地解”与推故而别致其新” 一、重重叠叠的弊端危机二、星星点点的异质新芽第二章学优则仕与《诗经》的解读一、家世清白”的农家少年二、泥泞坎坷的科举烂路”三、经学与文学之间的《诗经》研究第三章宦海沉浮与经国济世的方略一、五进四退中的无奈二、党争漩涡里的周旋三、富国强兵的理想第四章皈依洋教与修身事天”的思考一、从相识到受洗二、信教、传教和护教三、归诚上帝”与补儒易佛”第五章度数之学”与以数学为基的思想一、《几何原本》的翻译、出版和贡献二、明《几何原本》之用”的数学著作三、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数学思想第六章格物穷理” 与近代科学先驱的眼光一、《农政全书》与农学研究?二、《崇祯历书》与天文学研究三、会通以求超胜”四、近代科学幼芽的萌动第七章著作、传记和墓地、遗迹一、著作整理和刊印二、某些有关天主教的论文及争议三、传记、年谱四、墓地和遗迹附录一、徐光启生平大事年表二、徐光启著述年表三、主要参考文献索引主要人名索引主要词语索引后记徐光启,一个生活于约400年前的人物,距离今天是相当遥远了。

读《中国思想家评传:秦始皇》

读《中国思想家评传:秦始皇》

姓名:魏雪源班级:新闻学一班暴君还是明君?——读《中国思想家评传:秦始皇》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从古至今,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对这位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有人认为他是暴君,有人认为他是明君。

个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秦始皇,是一个及其复杂的人物,我们很难轻易对其下定义。

但是,从秦始皇以及秦国的这段历史上,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很多。

毫无疑问,秦始皇既是一位旧历史的终结者,又是一位新历史的开创者。

这首先要从他统一六国开始说起。

秦王嬴政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21年,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齐、楚、燕、赵、韩、魏,结束了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这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东到渤海、黄海,西至甘肃、宁夏,南起南海,北抵长城,初步划定了中国版图的核心。

此后,中国人一直都把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统一的国家形态视为理所当然,这不能不说与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有关。

然而,有人认为六国的统一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非嬴政的真实才干,其实则不然。

秦始皇发动的战争,无论规模还是战绩,都远不及他的曾祖父秦昭王,但秦昭王没有灭掉一个大国,甚至占领黄河以东的土地几乎全都没有守住。

而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六国,这无疑是谋略和才干的原因。

当时,年轻的嬴政虽然专断,但能听从于好的意见,知错就改。

在李斯的劝谏下,他广纳贤才看,其他诸侯国的优秀人才纷纷来到秦国,帮助嬴政谋划天下,在帝国的崛起中建功立业,这正是因为秦始皇有这个超凡的智慧和才能。

新兴的帝国随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统治模式。

在政治上,以皇权为中心,下设三公、九卿等朝廷官职,取消传统的封建制,实行郡、县两级主要行政区划。

郡县制远比分封制更加集中的中央的权力,而中央的权力,理论上讲,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秦始皇对于权力有一种超越一般君主的渴望,而郡县制从制度上有效地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有利于维护皇帝的主宰地位,这既满足了秦始皇的对权力渴望,同时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地方的治理。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齐。

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评传丛书”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全书篇目No.1---20No.1 孔子评传作者:匡亚明出版时间:1990.12No.2 孙子评传作者:杨善群出版时间:1995.3No.3 老子评传作者:陈鼓应白奚出版时间:2001.7No.4 墨子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3.8No.5 商鞅评传作者:郑良树出版时间:1998.12No.6 孟子评传作者:杨泽波出版时间:1998.12No.7 惠施公孙龙评传作者:杨俊光出版时间:1992.5No.8 庄子评传作者:颜世安出版时间:1999.12No.9 屈原评传作者:郭维森出版时间:1998.12No.10 荀子评传作者:孔繁出版时间:1997.11No.11 吕不韦评传作者:洪家义出版时间:1995.9No.12 韩非评传作者:施觉怀出版时间:2002.2No.13 秦始皇(嬴政)评传作者:于琨奇出版时间:2002.2No.14 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作者:张大可徐日晖出版时间:2002.5No.15 贾谊评传(附陆贾晁错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2.1No.16 董仲舒评传作者:王永祥出版时间:1995.9No.17 刘安评传作者:王云度出版时间:1997.5No.18 汉武帝评传作者:庄春波出版时间:2001.12No.19 桑弘羊评传作者:晋文出版时间:2005.11No.20 司马迁评传(附司马谈评传)作者:张大可出版时间:1994.6 No.21---40No.21 刘向评传作者:徐兴无出版时间:2005.5No.22 京房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1998.12No.23 扬雄评传作者:王青出版时间:2000.12No.24 桓谭王充评传作者:钟肇鹏周桂钿出版时间:1993.11No.25 班固评传作者:陈其泰赵永春出版时间:2002.5No.26 张衡评传作者:许结出版时间:1999.1No.27 王符评传(附崔寔仲长统评传)作者:刘文英出版时间:1998.12 No.28 颜真卿评传作者:严杰出版时间:2005No.29 何休评传作者:黄朴民出版时间:1998.12No.30 张仲景评传作者:郑建明出版时间:2006.3No.31 曹操评传作者:张作耀出版时间:2001.5No.32 诸葛亮评传作者:余明侠出版时间:2004.1No.33 王弼评传(附何晏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1998.12No.34 阮籍评传作者:高晨阳出版时间:1994.5No.35 嵇康评传作者:童强出版时间:2006.4No.36 郭象评传作者:王晓毅出版时间:2006.7No.37 傅玄评传(附杨泉评传)作者:魏明安赵以武出版时间:1996.3 No.38 陈寿裴松之评传作者:杨耀坤伍野春出版时间:1998.12No.39 葛洪评传作者:卢央出版时间:2006.8No.40 王羲之评传作者:郭廉夫出版时间:1996.9No.41---60No.41 范晔评传作者:瞿林东李珍出版时间:2006.7No.42 僧肇评传作者:许抗生出版时间:1998.12No.43 慧远评传作者:曹虹出版时间:2002.5No.44 陶弘景评传作者:钟国发出版时间:2005.7No.45 范缜评传(附何承天评传)作者:潘富恩马涛出版时间:1996No.46 陶潜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8.12No.47 拓跋宏评传作者:程维荣出版时间:1998.10No.48 郦道元评传作者:陈桥驿出版时间:1994.4No.49 刘勰评传(附钟嵘评传)作者:杨明出版时间:2001.5No.50 萧统评传作者:曹道衡傅刚出版时间:2001.12No.51 贾思勰王祯评传作者:郭文韬严火其出版时间:2001.12No.52 李世民评传(附魏徵评传)作者:郑学檬卢华语张宇出版时间:2006.3No.53 智顗评传作者:潘桂明出版时间:1996.2No.54 玄奘评传作者:傅新毅出版时间:2006.8No.55 孔颖达颜师古评传作者:申屠炉明出版时间:2006.8No.56 孙思邈评传作者:干祖望出版时间:1995.11No.57 杜光庭评传作者:孙亦平出版时间:2005.3No.58 成玄英评传作者:强昱出版时间:2006.6No.59 惠能评传作者:洪修平孙亦平出版时间:1998.12No.60 法藏评传作者:陈永革出版时间:2006.8No.61---80No.61 刘知几评传作者:许凌云出版时间:1994.10No.62 李白评传作者:周勋初出版时间:2005.4No.63 鉴真评传作者:郝润华出版时间:2004.12No.64 刘晏杨炎评传作者:齐涛马新出版时间:1998.12No.65 陆贽评传作者:王素出版时间:2001.4No.66 杜甫评传作者:莫砺锋出版时间:1993.10No.67 杜佑评传作者:郭锋出版时间:2004.8No.68 柳宗元评传作者:孙昌武出版时间:1988.12No.69 韩愈评传(附李翱评传)作者:卞孝萱张清华阎琦出版时间:1999.4 No.70 白居易评传(附元稹评传)作者:蹇长春尹占华出版时间:2002.5 No.71 刘禹锡评传作者:卞孝萱卞敏出版时间:1996.1No.72 张彦远评传作者:许祖良出版时间:2001.8No.73 司空图评传作者:王步高出版时间:2006.7No.74 范仲淹评传作者:方健出版时间:2002.2No.75 李觏评传作者:姜国柱出版时间:1996.3No.76 欧阳修评传作者:黄进德出版时间:1999.4No.77 周敦颐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1994.2No.78 邵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8.12No.79 张载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1996.3No.80 司马光评传作者:李昌宪出版时间:1988.12No.81---100No.81 王安石评传作者:张祥浩魏福明出版时间:2006.6No.82 沈括评传作者:祖慧出版时间:2004.8No.83 黄庭坚评传作者:黄宝华出版时间:1998.12No.84 程颢程颐评传作者:卢连章出版时间:2001.6No.85 苏轼评传作者:王水照朱刚出版时间:2004.9No.86 徐渭评传作者:周群谢建华出版时间:2006.8No.87 岳飞评传作者:龚延明出版时间:2001.5No.88 李清照评传(附赵明诚评传)作者:陈祖美出版时间:1995.9 No.89 郑樵评作者:徐有富出版时间:1998.12No.90 吕祖谦评传作者:潘富恩徐余庆出版时间:1992.1No.91 陆九渊评传作者:祁润兴出版时间:1998.12No.92 陈亮评传作者:董平刘宏章出版时间:1996.3No.93 叶适评传作者:张义德出版时间:1994.12No.94 朱熹评传作者:张立文出版时间:1998.12No.95 杨万里评传作者:张瑞君出版时间:2002.3No.96 辛弃疾评传作者:巩本栋出版时间:1999.4No.97 陆游评传作者:邱鸣皋出版时间:2002.2No.98 严羽评传作者:许志刚出版时间:1997.1No.99 晁公武陈振孙评传作者:武秀成郝润华出版时间:2006.8No.100 王嚞丘处机评传作者:唐代剑出版时间:2001.3No.101---120No.101 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作者:杨建新马曼丽出版时间:2002.5 No.102 耶律楚材评传作者:刘晓出版时间:2001.10No.103 许衡评传(附许谦评传)作者:陈正夫何植靖出版时间:1999.4 No.104 文天祥评传作者:修晓波出版时间:2002.3No.105 刘因评传作者:商聚德出版时间:1996.3No.106 郭守敬评传作者:陈美东出版时间:2002.1No.107 马端临评传作者:王瑞明出版时间:2001.12No.108 吴澄评传作者:方旭东出版时间:2005.8No.109 关汉卿评传作者:李占鹏出版时间:2000.5No.110 刘徽评传(附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评传)作者:周瀚光孔国平出版时间:1994.12No.111 刘基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5.12No.112 朱元璋评传作者:黄冕堂刘锋出版时间:1998.12No.113 宋濂方孝孺评传作者:王春南赵映林出版时间:1998.12No.114 宗喀巴评传作者:王尧褚俊杰出版时间:1995.9No.115 罗汝芳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5.8No.116 丘濬评传作者:李焯然出版时间:2005.6No.117 陈献章评传作者:黄明同出版时间:1999.4No.118 王守仁评传作者:张祥浩出版时间:1997.2No.119 王艮评传作者:龚杰出版时间:2001.12No.120 王廷相评传作者:高令印乐爱国出版时间:1999.4No.121---140No.121 罗钦顺评传作者:胡发贵出版时间:2001.11No.122 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出版时间:1999.4No.123 聂豹罗洪先评传作者:吴震出版时间:2001.8No.124 张居正评传作者:刘志琴出版时间:2006.8No.125 王畿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2001.6No.126 海瑞评传作者:李锦全出版时间:1994.4No.127 李时珍评传作者:唐明邦出版时间:1991.3No.128 戚继光评传作者:范中义出版时间:2004.9No.129 李贽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8No.130 潘季驯评传作者:贾征出版时间:1996.2No.131 汤显祖评传作者:徐朔方出版时间:1993.7No.132 吕坤评传作者:马涛出版时间:2000.12No.133 朱载堉评传作者:邢兆良出版时间:1999.4No.134 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作者:步近智张安奇出版时间:1999.4No.135 焦竑评传作者:李剑雄出版时间:1999.4No.136 袁宏道评传(附袁宗道袁中道评传)作者:周群出版时间:1999.12 No.137 王岱舆刘智评传作者:孙振玉出版时间:2006.7No.138 徐光启评传作者:陈卫平李春勇出版时间:2006.8No.139 宋应星评传作者:潘吉星出版时间:1990.12No.140 徐霞客评传作者: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出版时间:2006.8No.141--160No.141 刘宗周评传作者:东方朔出版时间:1999.4No.142 张岱评传作者:胡益民出版时间:2002.5No.143 方以智评传作者:罗炽出版时间:2006.3No.144 陆世仪评传作者:葛荣晋王俊才出版时间:1996.4No.145 陈确评传作者:王瑞昌出版时间:2002.5No.146 李渔评传作者:俞为民出版时间:1998.12No.147 朱之瑜评传作者:李苏平出版时间:1999.4No.148 顾炎武评传作者:许苏民出版时间:2006.3No.149 段玉裁评传作者:童莲池出版时间:2006.8No.150 万斯同评传(附万斯大评传)作者:方祖猷出版时间:1996.1 No.151 傅山评传作者:魏宗禹出版时间:1995.9No.152 王夫之评传作者:萧萐父许苏民出版时间:2002.4 No.153 黄宗羲评传作者:徐定宝出版时间:2002.2No.154 石涛评传作者:韩林德出版时间:1996.2No.155 金圣叹评传作者:吴正岚出版时间:2006.8No.156 梅文鼎评传作者:李迪出版时间:2006.3No.157 颜元李塨评传作者:朱义禄出版时间:2006.7 No.158 蒲松龄评传作者:袁世硕徐仲伟出版时间:2000.11 No.159 吴敬梓评传作者:陈美林出版时间:1990.12No.160 孔尚任评传作者:徐振贵出版时间:2000.6No.161---180No.161 康熙评传作者:孟昭信出版时间:1999.4No.162 全祖望评传作者:王永健出版时间:1996.1No.163 惠栋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7.7No.164 曹雪芹评传作者:李广柏出版时间:1998.12No.165 郑燮评传作者:王同书出版时间:2002.5No.166 戴震评传作者:李开出版时间:1992.8No.167 袁枚评传作者:王英志出版时间:2002.5No.168 章学诚评传作者:仓修良叶建华出版时间:1996.3 No.169 钱大昕评传作者:张涛邓声国出版时间:2006.8 No.170 纪昀评传作者:周积明出版时间:1994.9No.171 赵翼评传作者:赵兴勤出版时间:2002.5No.172 黄丕烈评传作者:姚伯岳出版时间:1999.4No.173 崔述评传作者:吴量恺出版时间:2001.6No.174 焦循阮元评传作者:陈居渊出版时间:2006.6No.175 龚自珍评传作者:陈铭出版时间:1999.4No.176 林则徐评传作者:林庆元出版时间:2000.12No.177 魏源评传作者:陈其泰刘兰肖出版时间:2005.4No.178 洪秀全评传(附洪仁玕评传)作者:崔之清胡臣友章友德出版时间:1994.10No.179 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出版时间:2006.7No.180 冯桂芬评传作者:熊月之出版时间:2004.9No.181---200No.181 何启胡礼垣评传作者:张礼恒出版时间:2005.12No.182 左宗棠评传作者:孙占元出版时间:1995.11No.183 郭嵩焘评传作者:王兴国出版时间:1998.10No.184 薛福成评传作者:丁凤麟出版时间:1998.12No.185 王韬评传(附容闳评传)作者:张海林出版时间:1993.11No.186 李鸿章评传作者:谢世诚出版时间:2006.8No.187 翁同龢评传作者:谢俊美出版时间:1999.4No.188 黄遵宪评传作者:黄升任出版时间:2006.7No.189 邹容陈天华评传作者:朱庆葆牛力出版时间:2006.8No.190 沈家本评传作者:李贵连出版时间:2005.3No.191 张之洞评传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出版时间:1991.12No.192 黄兴评传作者:萧致治出版时间:2001.9No.193 詹天佑评传作者:经盛鸿出版时间:2001.8No.194 郑观应评传作者:易惠莉出版时间:1998.12No.195 严复评传作者:皮后锋出版时间:2006.8No.196 张謇评传作者:卫春回出版时间:2002.4No.197 康有为评传作者:马洪林出版时间:1998.12No.198 梁启超评传(附谭嗣同评传)作者:蒋广学何卫东出版时间:2005.7 No.199 章炳麟评传作者:姜义华出版时间:2002.5No.200 孙中山评作者:茅家琦等出版时间:2001.5。

细易显真力——评《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之《老子》

细易显真力——评《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之《老子》

总之 , 高著 在 “ ” “ ” 书 写体 例 与 语 言 表 细 、易 的
达中, 围绕 老 子生平 与思想 主 旨 , 于” 对 老学” 的核 心
从 比较 文化 学 的角 度 出发 , 作精 细 的文 献 学 工
夫, 是本 书 的另 一 大特点 。在 突破像 《 老子 》 文本 形 态这 样 的基 础性 问题 时 ,作 者排 比细述 各版 本 , 认
华 中师 范大 学高 华平 教 授 近著《 老子 》 书 , 一 系 南京 大 学 出版社 新 出 “ 中国思 想家 评传 》 简 明读 《
本 ” 书之 一 ,0 9年 l 丛 20 2月 出版 , 书 虽 不 足十 万 全 言, 但其 体制 短小 而 实精 粹 , 者学 博思 深 , 书文 作 全
与通 行本 之间 的关 系如 何 ?竹简 的长 短形制 有无 特 别 意义 ?作 者综 合 了当前学 界 的最新 研 究成 果 , 予
以了清 晰 解答 。 同时 , 《 子》 《 据 庄 与 韩非 子 》 《 对 老
子》 的引 述情 况 , 为 庄 、 所见 可 能 并 非 楚 简本 , 认 韩
为在 王 弼编定 的通行 本 与最 初老 子原 本 之 间 , 当有

问题 给 出了不少 新 见 。其启 示 意义 当是 多 方 面 的 ,
比如 , 通 达古 人 深 邃 思 想 的 进 路方 面 , 何 探究 在 如 出更 为 简易 的话 语 方式 , 何研 究 新材 料 以突 破世 如 人 习 以 为常 的僵 死 看 法 ,如 何 逼 近 真 实 的 历史 情 景, 等等 , 著在这 些 ” 高 问题 意识 ” 面都做 出了较有 方 特 色 的究问 。

《 子》 文本 定 型化 过程 中也起 到 了十分 重要 的作 老

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读后感

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读后感

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读后感在阅读中国历代思想家的著作后,我深深被他们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

他们的思想触动了我的内心,并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中国历代思想家的著作的传读后感。

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是如此精深而博大,他们在古代社会的局限下,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孔子著的《论语》为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孔子教导我们要追求仁爱和道德,通过塑造我们的品质来改变社会。

他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告诫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德行为根基,如同北辰星对于导航的重要性一样。

这种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教会我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时,必须注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努力追求不争,不抵抗的状态,以此来获得真正的平衡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竞争、争斗所困扰,而老子的思想给予了我深思。

通过接纳事物的本然面貌,学会反省自省,我们便能够更好地迎接挑战,并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另一位值得称道的思想家是墨子,他的著作《墨子》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主张以兼爱和排除私利的精神来构建社会秩序。

他提倡彻底消除战争和冲突,通过友爱和合作实现和平与稳定。

墨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互信与合作,我们才能在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中共同发展。

尽管中国历代思想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他们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关切。

他们应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让我们在当下社会中保持冷静与理智,为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历代思想家的著作的传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这些思想家的智慧激发了我对于探索真理和追求卓越的渴望。

他们的著作启示了我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应当怀着敬畏和感激之心,学习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从中获得启迪与指导。

中 国思想家著作读后感

中 国思想家著作读后感

中国思想家著作读后感《中国思想家著作读后感》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众多思想家的著作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最近,我沉浸于这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海洋中,感受着他们思想的力量和深度,真的是收获满满。

就拿孔子的《论语》来说吧,那可真是一本让人越读越有滋味的书。

以前上学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其中的名句,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深意。

现在重新翻开,才发现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觉得这有啥呀,不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嘛。

可现在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关于学习知识,更是在说要把学到的道理和技能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运用,然后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这就好比我学会了做一道菜,按照菜谱做出来觉得挺不错,但如果能经常做,做得越来越熟练,还能根据家人的口味进行调整和创新,那种成就感和快乐,可不就是“不亦说乎”嘛!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想想看,我自己讨厌被别人在背后说坏话,那我就不能去在别人背后嚼舌根;我不喜欢别人对我指手画脚,那我也就不能随便对别人的生活指摘干涉。

有一次,我和朋友闹了点小别扭,就是因为我没注意这一点。

我非要让朋友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一件事,觉得我的主意肯定是最好的。

结果朋友不仅不领情,还跟我生了气。

当时我还觉得委屈,觉得我这是为你好呀。

可后来再想想孔子的这句话,哎呀,真是惭愧得不行。

我自己都不愿意被这样强迫,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从那以后,我和朋友相处的时候,都会多问问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再来说说孟子的著作。

孟子那股浩然正气,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操守啊!我就想到了身边的一位长辈,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一直坚持读书学习,努力工作。

后来有了机会做生意,赚了不少钱。

可他并没有因为有钱就变得骄奢淫逸,还是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并且热心公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读后感《中国思想史纲》是一部由侯外庐主编的集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大成的作品,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我国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思想脉络。

阅读这部书,仿佛让人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

书中,侯外庐对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比较。

他认为:“儒家尚德,道家尚自然,法家尚法治,墨家尚爱,名家尚辩,农家尚耕,杂家尚兼,阴阳家尚阴阳。

”这种分类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在阐述先秦诸子思想时,侯外庐指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起,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解放。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先秦时期思想的繁荣,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敬佩之情。

书中引用《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儒家道德观念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论述宋明理学时,侯外庐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种哲学体系,它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熔为一炉。

”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又显示了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勇气。

书中引用朱熹的“格物致知”,阐述了理学在认识论上的贡献。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

侯外庐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严谨的论证,使我对中国思想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不仅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的思想,还关注了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这种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写作手法,使人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中国思想史纲》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侯外庐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展示了中国思想史的瑰宝。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观点独特、论述严谨、富有启发性,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书。

```# 第二篇范文《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读后感在探索《中国思想史纲》这部厚重之作时,我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试图从思想与现代社会对话的角度来审视侯外庐先生的研究成果。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阮元评传内容简介《焦循阮元评传》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

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辑推荐《焦循阮元评传》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

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

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作者简介陈居渊,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籍贯上海,1952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8年插队江苏吴江县务农。

1979年回到苏州。

1982年进入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其间曾师从沈延国先生治学。

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研究焦循易学,导师朱维铮教授,1989获硕士学位。

同年直升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主要研究明清诗歌与阳明学,导师章培恒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留复旦大学古籍所工作。

2001年转调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文献学的教学和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与中国易学史的研究。

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文献学”“中国经学史”、“中国易学史”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等课程。

2003年起,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聘为兼职教授。

自任现职以来,出版了学术专著(包括导读、点校)十部,其中《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学术论文近五十余篇,其中《论乾嘉汉学的更新运动》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出贡献。诸 葛亮是 三国时期著名 的政治 家、 军事 家。长久 以来, 葛亮被视 为“ 慧的化者 、 诸 智 清廉 的典 范、
爱民的贤相 、 正义的卫士” 。在 国人眼 中, 几乎成 为一 尊“ ” 他 神 。而作为反 映历史真实的评传 , 则必须 以可靠
的历史事实为根据 , 考察诸 葛亮 身上有哪些精神 素质使得 国人将之推 上神 坛 , 又有哪些 治国理 军的经验教训 可供后人 吸取 。《 诸葛亮评 传》 作者余 明侠教 授 , 虽对 三 国历 史资料 及 学界 研 究动 态了然 于心, 为写好 本 但
待 其诡谲之情 , 非议其嗜杀以及 酷虐变诈 的为人” 此 三分 , 就 了本 书的 学术 特 色。张先 生认为 : , 铸 曹操其 实
“ 性不信天命之事” 同时, , 也不慕虚名 , 而是通 过 军事 、 治、 济、 政 经 文化 多方 面的手段 , 建立 实际的功 业。张
先生还 以“ 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为题 , 特别分析 了曹操的诗 学成就 以及他推 动新文 学、 新思想运动 的
《 三国演 义》 尊刘反曹 的思想倾 向已经 “ 入人 深 心” 同时更因其 “ , 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 挟天 和“
兴业 ,五年中仓廪丰实 , 姓竞劝乐业” “ 百 。其后 数 年 , 官 渡” 战役 , 经“ 等 打败 早怀 帝 心 的袁 绍 , 以 及北方乌 丸等势力 , 统一 中国北部 ; 建安十三年
[ 收稿 日 ]01 42 期 2 1- - 0 0 [ 作者简介 ] 蒋广学 , , 男 江苏沛县人 ,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 家研究 中心编审。
子耻 。 狡 行 多
第3 7卷 第 6期 L年 1 1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o uhuN r l n. P i spya dSca Sine dt n f zo oma U i( hl oh n oi cecs io X o l E i
Vo . 7, . 13 No 6 N0 . 0l v .2 1
曹操 (5 2 0 , 孟 德 , 名 吉 利 , 字 阿 15— 2 ) 字 一 小
( 1 )献帝聘曹操三女为贵人 , 23 , 封操 为“ 魏公” , 加九锡 。建 安二 十 年 ( 1 ) 曹操 亲征 汉 中 , 25 , 张鲁 受降 , 马超韩 遂败走 , 陇安定 。次年 , 晋 爵 关 再 “ 魏王” 受九锡 , 天子旌旗 , , 设 权倾朝野 , 中女被 献帝 封为 皇 后 。建 安 二 十 四年 ( 1 ) 曹 操 疲 病 29 , 交加 , 定联 吴战蜀之策 , 亲临前线 , 并 鼓舞 士气。
毛玢“ 宜奉天子以令不 臣, 修耕植 , 畜军资” 的建
议, 于建安元年(9 ) 16 迎汉献帝入新都许 昌, 田 屯
书 , 孙子略解》 其《 等书为历代兵家所重 ; 其诗《 蒿 里行》 《 、观沧海》 《 、龟虽寿》 , 等 乃千古绝唱也 。 曹操 是备受 争议 的历史 人物 , 这不 仅 因为
《 国思想 家 评传 丛 书》 中 读稿 札 记 二 则
蒜 广学
( 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研 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0 9 ) 10 3
[ 关键词 ] 曹操 ; 曹操评传》 诸葛亮 ;诸 葛亮评传》 《 ; 《 [ 摘 要 ] 曹操是 东汉末年 著名 的政 治 家、 军事 家及诗人 。作为历 史上备 受争议 的人 物, 不仅 因为 这 《 国演义》 刘反 曹的思想倾向 已经“ 三 尊 深入人心” 同时更 因其生性 多 、 忍以及“ 天子以令诸侯” 狡 , 疑 残 挟 的“ 诈” 行径 , 多为士君子所耻 。张作耀教授在其承担的思想 家评传丛书之一《 曹操评传》 中给 曹操 以准确 的历 史 定位 , 认为是“ 图结束 军阀混战的有功人” 并在此前提 下, 肯定其事功 和诸 多有 影响 的思想 。 区别地 对 试 , “ 有
为献 帝 , 自称相 国、 眉侯 , 封 挟天 子入 长安 , 残暴烧
杀, 天下大乱 , 雄豪并起。初平三年 (9 ) 自领 12 操 兖州牧 , 收黄 巾降兵 3 0万 , 选其精锐组 成“ 青州 兵” 先败袁术 , , 后破徐州牧陶谦 , 再擒 吕布 , 接受
帝。曹操鞍马劳顿 、 倥偬 军旅数十年 , 却手不舍
孙权 杀关 羽后 , 书 称 臣于操 。 曹操 虽 久 蓄代 君 上 之心 , 然终 履汉 臣之行 。次 年 , 操 6 曹 6岁 , 于 洛 死 阳。 当年 , 丕 立 魏 代 汉 , 尊 乃 父 为 太 祖 武 皇 曹 追
瞒, 东汉沛 国谯郡( 今安徽省毫州市) 人。东汉末 年著 名政 治家 、 事 家及 诗人 。 中平 六 年 ( 8 ) 军 19 , 汉灵 帝 卒 , 室权 争 , 州刺 史 董卓 入 京 , 刘协 皇 并 立
(0 ) 28 于赤 壁 战 中 败 于孙 权 和刘 备 联 军 , 此 形 从


“ 吾任 天 下 之 智 力 。 以道 御 之 , 所 不 可 ’ 无 ’

成 了 魏 、 、 三 国 鼎 立 之 势 。 建 安 十 八 年 蜀 吴

读 张作耀《 曹操评传》 《 ( 丛书》 3 ) 卷 1
书, 以年迈之 身, 竞 溯江而上, 千里跋 涉 , 亲访武侯遗迹 , 故能 以情理 交融之笔 , 回答读者期待 解决的 问题 。余
先生认 为 : 葛亮的根 本思想是 “ 诸 兴复汉室” 。其 可贵之处 , 就在 于他能 以非常理性 的方 式分析天下 大势 , 提 出影响深远 的战略 决策。《 葛亮评传》 诸 详细分析 了《 中对》 隆 和《出师表》中所蕴涵的多方面的思想 内容 。 [ 中图分类号 ] G 3 2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0 -4 5 2 1 )60 5 -4 076 2 (0 1 0 .04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