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地图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新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地图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新路径

作者:侯壮林青

来源:《现代情报》2016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基于课程地图的理念,以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方式整合馆藏数字资源。[方法/过程]建立馆藏数字资源与本校课程体系间的映射关系,整合多种异构资源的资源系统,引导学生根据课程体系查找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并形成相同主题下具有延续性的讨论社区。[结果/结论]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方案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课程地图;数字资源整合;高校图书馆

由于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和资源的异构性、复杂性特征,资源整合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议题。从范围上看,包括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组织、不同区域性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之间的资源整合。从类型上看,包括传统馆藏文献与馆藏数字资源的整合、馆藏数字资源之间的整合、馆藏数字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往图书馆对资源的整合更多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资源发现及学科资源导航视角着力和实践,与读者对资源的利用习惯与个性针对性不强。

高校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体是学生与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文献资源,全过程、全方位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值得探索。

依据高校师生学与教活动中的课程体系逻辑,基于“课程地图视角”探索图书馆资源整合符合读者的行为模式,相比以前图书馆资源整合多基于资源体系、学科体系或图书馆管理的视角与路径,用“课程地图”的课程关联视角、个性化学习关联视角、学习社区关联视角重新组配嵌入图书馆资源,对于无缝契合学生对文献资源需求、启发知识关联的新思路、探索资源整合的新路径、提供开展资源推送的新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是美国“标准化运动”的产物。Curriculum一般指学校或专业的全部课程,即一个课程体系,而非Course指代的某门课程。

Timothy G Willett认为课程地图由Hausman于1974年提出,但更多文献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Fenwick English的工作,主要用来关注和记录教师们讲授内容与时间安排。最初由第三方人员利用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并反馈给学校与教师,促进教学活动与

教学计划一致。20世纪90年代Heidi Hays Jacobs拓展了English的工作,将日历作为课程地图的一种组织形式,要求教师按时间段填写描述教授内容,生成一个描述课程、包含内容与技能、对学生评估的“地图”。虽然Jacobs的关注对象以初等教育为主,但她是该领域引用最多的学者,且不少高校教师以她所发展的模式为基础进行课程地图的绘制。

1关于课程地图的一些主要观点

关于“课程地图”的定义,学界存在多种观点。Timothy G Willett[1]认为课程地图是一个类似路标的工具,通过展示课程要素及其联系,向学生、教师、教务人员等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其中,课程要素包括人(学习者、教师)、活动(学习)、评价过程(事件、课程、成果目标、学习资源、专题、地点)。Laura Delgaty[2]认为,如果将教育视为一个旅程,教师应利用一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指南,课程地图便是这样的一种工具。Ronald Harden[3]认为课程地图是一种粘合剂,将组成课程体系的要素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拼图,努力促进和保证学校与教师以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按照那些已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并且肯定课程地图对大学教育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课程地图是一个关系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连接。这些数据库储存着有关课程、人员等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的信息。

从课程地图的发展历程上来看,从早期利用第三方人员记录课堂,到教师使用校历作为组织形式;从用地图来表示课程间关系,到利用关系数据库反映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课程地图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随着课程地图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增长,国外学者主要提出了以下部分观点。Janet AHale[4]认为建立线上绘图系统(On-line Mapping System)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趋势,使其成为一个教师合作平台。Jennifer Sumsion和Joy Goodfellow[5]将课程地图的重点放在集体决策、理解大学课程转变的意义与重要性。Kay Pippin Uchiyama和Jean LRadin提倡用课程地图培养教师间合作,取代大学里强调竞争的价值观。

2课程地图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高校中,医学院校对课程地图的推广程度较高。根据Willett在2008年对英国和加拿大31所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19%的学校完成了课程地图的构建,55%的医学院正在开发,16%的医学院正在规划,仅10%的受访学校未将课程地图列为现阶段工作重点。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课程地图系统[6]为例,该系统是一个数据库,根据课程名称、活动类型、课堂汇报、热点讨论等相关参数对课程与活动进行查询,对课程而言可以搜索到相关的教学安排、讨论热点、课件等资源详情。

除医学院校外,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图书馆[7]应用课程地图系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方便学科馆员更好地为专业教师服务。麻省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的课程地图[8],以课程及相关知识点为节点,利用箭头连接相关课程,形成了一幅动态的、尺度可调整的课程关系图。

图表的右侧附有说明,列举了课程的习得目标、简要描述、先修要求、后续课程、重要知识点等,界面生动清晰,便于用户使用。

除了学校自己开发的系统外,国外已有专业的软件公司开发课程地图的商用系统,如Curriculum Mapper(第一个课程地图商用软件)、Curriculum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Tool (简称CurrMIT,由美国医学院协会主持开发)等。Curriculum Mapper登录需要购买权限,该系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架构,教师可以按照固定流程添加内容,方便教师以月为周期描述自己的课程安排。CurrMIT本质上是一个关系数据库,基本覆盖了美国与加拿大医学院的提供的所有课程,内容包括约15 000门课程、115 000个相关讲座、400 000个关键字。该系统不仅包含了教育资源,还提供了相关的电子资源。

在台湾地区,台湾“教育部”顾问室2007-2010年推动的“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的“全校课程地图”子计划,提出了课程地图的概念与建设目标;2011年,台湾“教育部”顾问室推动深化课程地图工作,推出的“教育部办理补助公民素养陶塑计划”第一项就是“全校课程地图之改善”[9]。

在大陆地区,课程地图在高校中的应用不多。文献调研发现,北京化工大学[10]、首都师范大学[1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利用该理念正开发相关系统。

2当前图书馆资源整合的视角与路径

资源整合作为图书馆长期关注的重要领域,出现了多种不同视角与路径的解决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路径:

2共享视角下的协作路径

最典型的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在共享理念下开展的资源整合协作。目前,国际图书馆联盟(IFLA)、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和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已在相关方面开展合作,并努力寻求更深度的资源整合[13]。其中,关联数据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三者数字资源整合的进程。肖希明等对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AM)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LAM数字资源整合的背景、政策和资金资助情况,合作形式,平台建设,认为“LAM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的重点在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而对不同机构数字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关注不够”。

2发现视角下的技术路径

商家为图书馆量身开发的“资源发现”系统,通过预先收割数据并建立预索引的检索方式,实现异构资源的跨平台检索与组织,解决“资源孤岛”和检索效率问题。四大具有集中索引仓储的Web级资源发现系统是WCL(WorldCat Local)、EDS(EBSCO Discovery Service)、Summon、Primo。部分图书馆借助此类发现系统,开展学术信息发现、知识挖掘与创新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