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年级语文教案)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8《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集中兵力紧紧追赶、几十里长的防线、船只统统拖走、砸毁、河水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3.齐读。

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三〕学习第三段。

1.分层。

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方法、战士们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6自然段〕;第二层〔第7、8自然段〕;第三层〔第9自然段〕。

2.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的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刘司令员的话。

要突出两个一定要及要勇、要猛等词语,要读得坚决有力。

〔四〕作业。

朗读课文内容总结〔1〕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3〕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4〕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5〕1.指名读第1、2自然段〔6〕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7〕〕3.齐读〔8〕朗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军由430万人下降为370余万,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在战略全局上也仍保持进攻态势,但因机动兵力不足,在东北和华北战场已转为守势;在南部战线,除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军区实行重点进攻外,鲁西南、豫皖苏边界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又因整师整旅不断被歼,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已陷入困境。

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上升到195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外,其它各战场已逐步转入战略性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后方日趋巩固。

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最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置于鄂豫皖3省边界、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大别山地区。

这和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极为相似。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5月上旬结束豫北攻势作战后,经充分准备,于6月30日夜,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间150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

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就地休整半月,立即南进大别山。

8月7日,刘邓野战军自郓城及以南地区南下,于11日越过陇海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合围阵势,向南疾驰。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经过。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史料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史料资料: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史料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困境和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过程,包括跃进的路线、时间和重要战役。

4. 分析意义:解释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改变战争形势、扩大解放区等。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时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写的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感想和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word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28千里跃进大别山_人教版-word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14个,包括1个多音字(“脏”);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课文]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课文属革命传统故事,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情况肯定比较陌生,但是却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知;再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教法一:紧扣“跃进”层层推进。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揭示课题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别山是哪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后的信息窗,再出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简图,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直观了解大别山重要的战略地位。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有选择地解决一两个问题: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②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从以上问题入手,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读——议——读,一层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悟出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2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2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2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1.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准备:有关录象、课件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红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一段录象,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度——渡斤——析夹——狭B换偏旁记忆的生字:峰——逢歇——揭刚——钢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2.思考哪些自然段关系密切,可以合并为一部分。

3.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遇到紧急情况。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刘司令和邓政委亲临指挥,布置强渡。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部队遵照刘、邓首长的指示,英勇杀出一条血路。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刘邓大军胜利跃进大别山。

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及跃进大别山决策的历史意义。

二、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学生讨论、交流: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8月23日晚,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后追前堵,渡河没有船,河水有一丈多深。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word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word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今天我们学习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学生们群情激昂,各个都很激动,仿佛自己就是跃进大别山的勇士一般。

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满意的效果呢?我反思......本节课教材内容选取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远,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了十八旅战士到达汝河时遇到的自身的困难、人为的困难和自然因素的困难。

从而明确刘邓大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刘邓首长下达了进攻、迅速、勇猛的作战方针才显得由为英明。

也正是在刘邓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下,强渡汝河成功,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展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

课前我安排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大别山”重要的地理位置___它相当于敌人的心脏。

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必须直取敌人的心脏。

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明确了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本意指什么?本文中的“狭路”又指什么?让学生通过读文掌握本文中的“狭路”是指“时间紧、路途远,战士们劳累疲惫,而且前有堵击后有追兵”。

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首长英明果断坚定必胜的信念----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三,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见证“勇者”的勇猛行为。

战士们听到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决策时倍受鼓舞,奔走相告,加紧准备,摩拳擦掌。

他们心里想着“狭路相逢勇者胜”。

战斗时,战士们各个记住了“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各个奋勇杀敌。

此处我让学生进入情境,想着自己就是参战的战士,当你一举手、一投足,你都会告诫自己“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要做勇者,我就是胜利者。

学生各个就如文中所写的那样“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入敌群。

”“狭路相逢勇者胜”扎根在战士们的心里,落实在战士们的行动中,所以这次战斗我军胜利了。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而不是隔岸观火,所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2_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教版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成名远扬。

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

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

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

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

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

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

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劲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

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

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

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

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

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

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伯承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

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

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

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3.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前三句是分说情况紧急,第四句是总的概括。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课堂实录)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课堂实录)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课堂实录①: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认识照片上的人吗?生:邓小平刘伯承师:了解他们所率领的军队吗?生:刘邓大军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可是一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同学们,想领略刘邓大军的风采吗?生:想师:来学习新课《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题)生:“大别山”在哪?“跃进”是什么意思?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师: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同学们知道吗?生:刘邓大军师:大别山在哪,这个问题提得好。

②:课件演示:大别山地形图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它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

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附温馨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师:(一生读)(生读课文)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生:三次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生:第六段师:同学们读一读第6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从他的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读)生:刘司令说的④:课件出示:(刘司令的三句话)师:(一生读)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叮嘱、勉励。

鼓舞战士:激励士气……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师:快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一段具体的讲了“狭路相逢”?(板书:狭路相逢)生:第3段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句子表明了情况的紧急、形势的险恶(生默读)谁找到了,把它读给同学们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8千里跃进大别山人
教版(2019)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照片上的人是谁?
生:邓小平刘伯承
师:他们率领的军队被称为?
生:刘邓大军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可是一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同学们,想领略刘邓大军的风采吗?
生:想
师:来学习新课《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题)
生:“大别山”在哪?“跃进”是什么意思?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师:谁千里跃进大别山,同学们知道吗?
生:刘邓大军
师:大别山在哪,这个问题提得好。

课件演示:大别山地形图
师:“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它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千里跃进直逼敌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

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附温馨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师:打开书,先看懂温馨提示,然后读文。

(生读课文)
师: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生:三次
师:第一次出现在第几段?
生:第六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6段,边读边想: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这话?(生读)
生:刘司令说的
课件出示:(刘司令的三句话)
师:我们分组读这三句话(3小组每组读一句)
师:自己再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司令英明果断;充满信心:鼓舞战士:激励士气……
师:把你们体会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师: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一段具体的讲了情况的紧急?
生:第3段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生读)当时情况怎样?
生:紧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师:哪些句子表明了情况的紧急,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句)谁能说一说“狭路相逢”是什么意思?
生:路窄,与敌人遇上,无路可让…
师:此时是什么情况?生:狭路相逢
师:能读出形势的险恶吗?(一生读)正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势下,刘邓首长英明果断地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将帅之勇,那战士们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让一生读第7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将士之勇?(生明确)课件出示
(每支……每颗……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师: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读出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

(生齐读)战士们已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想知道战士们是怎样冲锋杀敌的吗?
生:想
课件演示:影片片段
师: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生:战士们勇猛……顽强……
师:战士们的勇猛体现在行动上,而行动离不开动词的描绘。

同学们读一读第8段,边读边圈画出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再找出最能体现战士们“勇”的两个比喻句。

(生读圈画找句子)(生找出动词)
课件出示:第8段文字(动词用不同于其他文字的颜色)
师:读一下这些动词,再读一下这些句子,体会将士之勇。

(生找出2 个比喻句读出来)
课件出示:(两个比喻句)
师:把战士比喻成?
生:猛虎出山勇猛……
师:把刘邓大军比喻成?
生:决堤的洪水数量多进攻猛……句子更生动……
师:势不可挡。

读出势不可挡的将士之勇。

(生齐读)
师:有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卓越指挥和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拼搏精神,同学们,你们说胜利属于谁?
生:胜利属于刘邓大军
师:是啊,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才是真正的勇者。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读第9段,把刘邓大军胜利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生齐读)自己再读一读,同桌交流,文尾再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何作用?文尾的比喻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总结全文……对刘邓大军的赞叹……
生:比喻句生动形象……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点明了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此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炮火轰鸣,而沉睡的汝河战场却让我们后辈人永远记住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让我们再次齐读尾段,读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吧!(生齐读尾段)
课件出示:拓展学习
1.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读一读。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