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2.论述题:结合文章内容,阐述《阳关雪》中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答案: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阳关雪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雪的纯洁与短暂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善美。
3.应用题:请运用《阳关雪》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柳枝轻舞,宛如绿色的丝带;桃花绽放,似火红的云霞。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关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自然景观深深打动?”这种感觉可能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清玄笔下的阳关雪,感受文学与自然之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此外,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缺乏主动性,这可能需要我更多地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将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我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阳关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对阳关雪景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部分。

《阳关雪》教案

《阳关雪》教案

《阳关雪》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结构方式,领略祖国河山的美丽神奇。

2.理解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坍塌的痛心与慨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民族就精神坍塌的慨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阳关作为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见证和象征教学过程:课前诵读:王昌龄《从军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自学检查1、注意这些字的写法,并给加点字注音下榻.()褶.皱()侏儒.()半晌.()朔.风()关隘.()坍.塌()行囊.()执袂.()黯.然()谪.官()弘.广()二、探究学习——有这样一段旅程1.速读,找出作者的行踪()——()——()——()2.跳读,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共鸣。

例: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人被放大了,侏儒变成了巨人;在广阔无垠的天地和无穷无尽的时间面前,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在天地面前,人的肉体是无比渺小的;但独自行走于荒野的精神是无比强健的,又感到自己顶天立地;)可以联想到《敕勒歌》《幽州台歌》。

三、知人论文——有这样一种情怀1.同学们阳关的山水算得是美景吗?那余秋雨先生我是还一定要去呢?2.出示背景资料“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明确:一个文化人的良心、责任与使命)3.齐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冲着”“鞠躬”。

4. 阳关雪三字以写阳关为主,还是以写雪为主?(阳关)为什么不以“阳关怀古”为题,而要以“阳关雪”为题呢?“雪”为阳关怀古提供了苍凉、寒冷、萧索的背景;“雪”也表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坍塌的悲凉如大雪压在作者的心上。

四、想象说话——有这样一场对话1.看PPT图片提问:余秋雨为什么“凭直觉”就能判断这就是阳关?(无数次在诗文中读过,无数次在想象中、梦境中见过)2.依据课文,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两首:《沁园春·雪》、《登鹳雀楼》。

1.2.2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1.2.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1.2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2.1.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解释。

2.2.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3.1.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3.1.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2.2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讲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4.1.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4.2 讲解诗歌4.2.1 解释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4.2.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4.3 对比分析4.3.1 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4.3.2 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4.4 课堂讨论4.4.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4.4.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5 总结与拓展4.5.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5.2 布置课后作业:朗读和背诵诗歌。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十五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余秋雨的作品及特点。

2、教师制作度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三、整体感知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的和有疑难之处,交流释疑。

2、归纳出作者的行踪。

3、准备提问的问题。

二)自读反馈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形式读完课文)注意:1、注意辨析字音,尤其是生僻字和易读错的。

2、给生字词注音(PPT)3、作者的行踪。

(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4、提出疑难(相机解决)四、把握内容再读课文,思考:(PPT出示思考问题)1、从文章题目“阳关雪”来看,作者描写的主体是“阳关”,还是“雪”为什么?明确: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阳关雪(区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阳关雪(区一等奖)

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学习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字注音:下榻()褶()皱侏()儒坍()关隘()瞟()执袂()谪()官胡笳()二、文学常识天空节选自《》,余秋雨,当代作家,著有《》《》等课堂研讨:(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二)作品思路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古战场(的思索)——阳关(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三)语句分析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

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明确: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四)文本理解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

下面扣住“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魔力。

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上。

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

沁园春·雪教案-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沁园春·雪教案-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3.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如对美好山河的赞美、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等。
5.诗歌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如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赏析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诗歌的朗读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韵律和情感表达上存在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鼓励。
其次,关于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歌中的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
4.提高思维品质:分析、综合、评价诗歌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5.增进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合作的能力,增进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沁园春·雪》,感受其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词汇与句式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和特殊句式,如“蜡象”、“银蛇”、“山舞”、“原驰”等,并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沁园春雪》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在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融入这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另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我计划将作业与课堂所学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举例:指导学生尝试使用对偶、夸张等修辞,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表达。
四、教学流程
《沁园春雪》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冬天看到雪花飘落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和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举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传达出诗中豪迈、激昂的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掌握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夸张等,进行文学创作。
-举例:分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比喻手法,理解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雪景的壮美。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朗读与理解有着不错的兴趣,他们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显得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阳关雪》课件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阳关雪》课件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渭城曲》带出“唐人风范” (行路艰难,但他们不会洒泪悲叹,经常告别,步履放达)
阳关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封建封建制度的保守、腐朽和对人们的禁锢 )
写作特色
1、行文的技巧与文采并重,毫无刻意雕琢修饰之意; 2、语源自有很强的形象性、抒情性乃至音乐性。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联想:“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 故乡柳荫下的决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课文赏析
第三层:(第12自然段到结束)作者对阳关遗址的直接 凭吊 ,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保守、腐朽和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 禁锢。
阳关远近的荒凉 (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
您生活愉快!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沁园 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沁园 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词中的写景,抒情,议论,领会词人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理解词中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3. 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意境,领略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伟大人格。

2. 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活动:充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讨论赏析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提升语言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 预习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沁园春(qìn)莽莽(măng) 分外妖娆(fèn)(ráo)成吉思汗(hán)数风流人物(shŭ) 稍逊风骚(xùn)2. 解释下列词语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雨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二. 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

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

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

《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三. 初读《沁园春雪》,整体感知1. 听录音两遍。

听第一遍时,要求听准每个字音,核对纠正自己的读音;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2. 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四. 研读《沁园春雪》,理解内容(一)学习上阕。

(上阕的词句投影幻灯片)1. 先请一个学生读上阕,其他同学思考:上阕可分几层意思。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阳关雪》教案 北京课改版

十五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余秋雨的作品及特点。

2、教师制作度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三、整体感知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的和有疑难之处,交流释疑。

2、归纳出作者的行踪。

3、准备提问的问题。

二)自读反馈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形式读完课文)注意:1、注意辨析字音,尤其是生僻字和易读错的。

2、给生字词注音(PPT)3、作者的行踪。

(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4、提出疑难(相机解决)四、把握内容再读课文,思考:(PPT出示思考问题)1、从文章题目“阳关雪”来看,作者描写的主体是“阳关”,还是“雪”为什么?明确: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阳关雪公开课课件

阳关雪公开课课件
在阳关:联想到《渭
作者描写了阳关的什么景 色?抒发了什么情感?
抓住两个典型景物来绘阳关:
“坟堆”和“烽火台”
“坟堆”:被风血所蚀,因年岁而 坍,枯瘦萧条。
“烽火台”:土墩已经坍了大半, 可以看见一层层的泥沙,一层层苇草, 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 动。
阳关的景是萧条荒凉的 。
阅读第十一自然段: 回答什么是唐人风范?
唐人风范: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
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 步履是放达的。”“形体那么健美,目 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
唐人风范就是一种自信豪迈 (豁达):唐代的诗人们和将士们。
结尾作者叹阳关 :
叹息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 域中,自信豁达的唐人风范也随之消失。
划出描写沙漠、古战 场、阳关的语句,思 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 特点。
沙漠:茫茫无际
古战场:枯瘦萧条
阳关:居高临下, 了无踪迹
重点研读
1、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 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 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 的赞美;
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 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检查预习
下榻 褶皱
侏儒 惊骇 凹凸
朔风 坍塌 俯瞰 萧条 踉跄
步履 瞟一眼 土墩 凌厉 执袂
谪官 黯然 行囊 胡笳 羌笛
呵一口气
屯扎 关隘 岑参
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默读课文, 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 行踪的语句,然后分 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作者的行踪:
县城——沙漠——古 战场——阳关
移步换景
重点研读
对比探究
列表比较一般游记散文 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 容上的异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沁园春雪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合作研讨,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

引领学生比较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教师抽查学生习作的完成情形,并进行点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研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词作《沁园春·雪》的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特点。

全词仅用114字,就清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清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投影: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

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

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

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问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词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中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归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

第2课阳关雪

第2课阳关雪
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
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歌颂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结尾一句“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蕴含怎样的情感?
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地流露出对“自信 豁达”的唐人风范流失的惋惜,对民族精神复兴的期 盼。包含着意犹未尽的诸多感伤,是传神之笔。
从文章题目 “阳关雪”来看,作者描 写的主体是“阳关”,还是“雪”为什么?
明确:雪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 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 王维的阳关。
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部分却 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 开头部分,作者写到了文人的历史文 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 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 旅。
阳关雪:
一指在雪中寻访“阳关遗址” ; 二指“阳关遗址” 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如大雪般 积压人心,让人产生沉重苦涩之感。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 义?
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 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
你从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忧 思?
表现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
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体现来表现他们悲 剧性的命运;
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 反问。
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 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
• 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 • 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
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
县城打听阳关,决意寻访


徒步沙漠感悟雪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阳关雪
学习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余秋雨的作品及特点。

2、教师制作度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整体感知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的和有疑难之处,交流释疑。

2、归纳出作者的行踪。

3、准备提问的问题。

二)自读反馈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形式读完课文)注意:
1、注意辨析字音,尤其是生僻字和易读错的。

2、给生字词注音(PPT)
3、作者的行踪。

(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
4、提出疑难(相机解决)
四、把握内容
再读课文,思考:(PPT出示思考问题)
1、从文章题目“阳关雪”来看,作者描写的主体是“阳关”,还是“雪”为什么?
明确: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2、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3、作者描写了阳关的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
(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五、小结:盘点本课收获;教师概述。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品析语言,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诵读理解
读文思考:
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


2、文中提到了“唐人风范”,你认为唐人风范是怎样的风范?
3、片断探究(7-14段)
(1)第(9-12)段集中叙写了作者到达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
部分的思路。

(2)文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
(3)阅读文中第10段,请你谈一谈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9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明确:(1)首先描写了阳关古迹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荒芜、衰败的现状。

接着借王维的诗引出并揭示“唐人风范”的历史内涵,并抒发这种历史内涵没能延续久远的遗憾之情。

最后揭示不能延续久远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和对文化的压制。

(2)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

(3)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的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诗朋友情至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4)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三、揣摩品析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加以分析理解。

如:
1、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

既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

2、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突现此地的凛冽,如此凛厉的环境在唐人应对那么从容,那么温厚淡定。

这是唐人的风范。

3、“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4、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在看似平淡中,包含了意独龙未尽的诸多感伤,是传神之笔。

文章的结尾作者意味深长地流露出对“自信豁达”的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期盼。

四、主题理解
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体现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作品通过艺术的构思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

五、艺术特色
1、中华历史是其文化散文的主题。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3、情与理的融合统一。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立记高远,旁征博引,结构匀称。

六、小结
余秋雨带领我们探寻古迹,追寻历史、文化,把人、自然、历史溶为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七、作业
阅读《文化苦旅》《山水笔记》等作品。

板书设计
阳关雪
余秋雨
打听阳关
走近阳关雪地荒漠坟堆
阳关怀古唐人风范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