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写作
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5分)2.名词解释(4/20分)3.简答(3/30分4.赏析(15分)5.论述(1/20分)二:知识点:1.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0年代三大规模文艺批判运动是---《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成了唯一高昂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4. 把这种政治抒情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胡风创作于1949年底到1951年初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5.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6.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
7. 茹志娟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
她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的独特的视角: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8.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9.“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背景:“双百方针”提出后,它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达叙述人的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主人公是林震。
11.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
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过了他以前任何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论顾准“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
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摘要“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
本文通过对《顾准日记》进行分析,认为顾准在极端年代写下的文字是历史再现,体现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值得知识分子借鉴。
《顾准日记》因创作过程和出版经历符合“潜在写作”的概念,应视作思想家的“潜在写作”。
关键词:潜在写作顾准《顾准日记》知识分子人格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萨义德言:“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
”顾准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一“潜在写作”是陈思和提出的观点,主要内容陈思和有详细论述。
陈思和认为:“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并认为作品“在若干年后是已经发表了的”对这样的文学命题,还可参看复旦大学刘志荣的专著。
不再赘言。
笔者认为,“潜在写作”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作品产生是发生在让人窒息、缺乏民主意识的环境,此环境创作不自由;第二,作者无将其作品公开于世的想法,只是亲朋好友交流,即使有这样将作品公开于世的想法,时代环境也不允许作品刊行,若刊行,则后果严重;第三,这些作品大部分因特殊环境遗失或被销毁;第四,这些作品的幸存者经过周折,最终出版发行,成为有影响力的作品。
《顾准日记》是顾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身生活纪录。
(以下简称《日记》。
《日记》三部分,即《商城日记》、《息县日记》和《北京日记》)1958年,顾准被划为“右派”,罪名是“莫须有”,因复查定性材料时找不到相关材料,历史吊诡如此玩弄人生。
第一次划为“右派”后,在劳动改造中写下了《商城日记》。
顾准脱帽后因反对个人崇拜等原因,再次划为“右派”,第二次划为“右派”就有了今天的《息县日记》。
后顾准因病回北京,身患肺癌不能治的情况下依然读书写作,因此有了《北京日记》。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陈思和先生提出的,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潜在写作”是在没有写作自由的特定时代里的地下写作。
2.民间文化形态。
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3.民间隐形结构。
民间隐形结构指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
现行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代表作品有电影《李双双》。
4.民间理想主义。
我们用这个词来归纳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理想主义的作假的创作现象。
在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名词。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恶,但同时滋长了放弃人类精神的向上追求、放弃理想的信仰和庸俗唯物主义。
5.共名与无名。
这是一对专指文化形态的相对立的概念。
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制约,这样的文化状态称为“共名”,在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那种重大统一的时代主题已经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就会出现。
文化思潮和观念只能反应时代的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鸣状态,我们把这种文化状态称为“无名”。
6.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资源
半棵树
牛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颗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这些诗歌大都是在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等精神立场上展开的,它们显示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反抗迷信,反抗专制。它们同样显示了青年一代在经历了文革后的那种怀疑、迷惘、痛苦而又不乏创新、探索的英雄主义情绪。它们较多地采用意象化、象征、通感、蒙太奇等现代艺术手法,因此它们的整体诗风显得较为朦胧、晦涩,也曾引起极大的争议。但从文学史上从,朦胧诗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较早地恢复了新诗的抒情个性,延续了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而且直接影响了第三代诗歌。(3分)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3分。特征。5分。结合论述。2分。
4、简要评析一下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独特性。
战争题材小说。3分。人性美。3分。选材角度。4分。
三、论述题(共30分)
从下列指定的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文学史知识以及你个人的阅读体验,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该部作品的独特看法。(指定作品:《红日》、《青春之歌》、《茶馆》、《创业史》、《红岩》、《洼地上的战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四、作品分析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认真体会,结合文学史的具体知识写一段赏析文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潜在写作: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是作家自觉的创作,如《随缘堂随笔》;一种是作家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创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二、第一次文代会: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员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五、《红日》在这国当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贡献: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六、“双百方针”的成果: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七、《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到最好。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
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
潜在写作的名词解释
潜在写作的名词解释
“潜在写作”是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内未被公开发表或未被广泛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渐被发掘和认同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创作时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或被视为有价值的作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入,这些作品逐渐被重新评价和重视,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例如,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一些作品在他生前并未被广泛关注,而是在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掘和认可,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同样,美国女诗人爱米丽·狄金森的大量诗篇在她生前仅发表了寥寥无几的诗歌,但去世后,其亲
属与研究者整理出版了她的诗篇,使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潜在写作”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它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些潜在的作品或创意在等待着被发现、认可和发掘。
诗歌“潜在写作”
白洋淀诗歌群落
一些“文革”前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兴 趣、后来受毛泽东诗词影响开始写作的青 年;一些“文革”前受当时流行的朗诵诗 的影响开始写作的青年;一些受西方及俄 罗斯文学的熏陶开始写作的青年。 这三部分人在1972年前后,在当时那种 特殊的近于文化荒漠的大环境中,在一批 “灰皮书” 和“黄皮书”的启发下,开始 合流为追求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一个诗歌 写作群体。
白洋淀诗歌群落
应该说,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产生,同它 本身的文化传统没有必然的血缘联系。也 许正是由于它的这种非文化的环境,由于 它对文化的疏远和漠不关心,因而造成一 个相对宽松、相对封闭的小生态龛 。借助 这个小生态龛,诗群得以产生和发展……
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根在北京。白洋淀诗歌 群落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一种都 市文化。远而言之,它继承了五四以来吸 收西方文化创建新诗学的努力。所不同的 是它减少了以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义的倾 向,多了一些对人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的 终极关怀。近而言之,它对‘十年浩劫’ 曲折而坚韧的抗争。借助于白洋淀这一特 殊的生态环境,结出了自己的果实。(宋 海泉)
《致太阳》(多多)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 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 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
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劳动 你在黑夜中长睡,枕着我们的希望 给我们洗礼,让我们信仰 我们在你的祝福下,出生然后死亡
查看和平的梦境、笑脸 你是上帝的大臣 没收人间的贪婪、嫉妒 你是灵魂的君王
“白洋淀三剑客”:芒 克、根子、多多。他 们三个是北京三中初 二七班的同班同学, 乘同一辆马车到白洋 淀,又同样都写一手 好诗,故被称为“三 剑客”。他们对当时 的诗歌写作有很大的 促进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或表示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
2.细描:也叫“工笔”。
它像绘画中的工笔画一样,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物和事物,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也称为工笔。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至1963年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共五集,收杂文一百五十篇。
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各方面,针砭社会弊病,表达人生见解,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写作上,旁征博引,文字生动流畅,文采斐然。
4.消息:也叫新闻,是一种以简要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最基本的新闻体裁。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以叙事为主。
其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报道事件及时迅速,适用于传播新鲜的、重要的、有趣的事实。
5.通讯:有时也称为通讯报道,它是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问题和典型经验的新闻文体,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常常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等,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6.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生动形象的描绘报道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
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的一种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7.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2018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2018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
2、文学改良八事
3、潜在写作
4、以意逆志
5、意识流
6、音位变体
7、风格即人。
二、简述
1、简要分析“唐宋诗之争”。
2、沈从文文学特色及其影响。
3、举例分析,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特点。
4、世界文学的什么潮流。
5、传统小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系。
三、论述
1、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论的再认识。
2、谈谈你对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周(鲁迅和周作人)传统的理解与认识。
3、穆旦在现当代诗歌中的地位与价值。
4、以莫言为例,分析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潜在写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文革时期文学政策及作家创作。
1955 年以后, 以胡风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小说家和思想家被剥夺了正常写作的可能性, 所谓“胡风集团”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在抗战烽火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进入50 年代的时候, 正是年富力强、创作精力旺盛、思想艺术走向成熟的生命阶段, 突如其来的劫难并没有彻底熄灭他们的倾吐自己表达自己的创作欲望。
于是当环境稍稍松懈, 他们很自然地将凝聚着对命运抗争的毅力与包含着
痛苦的心理经验, 熔铸到艺术的创造之中。
1957 年反右运动以后, 文艺界“右派”的人数比胡风案所牵连者多得多, 当时有许多被错划右派的作家都埋头创作, 冯雪峰、丁玲、姚雪垠等都在厄难期间创作长篇小说。
1966 年2月,江青在林彪的支持下,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会议形成一份纪要,从文艺路线和文艺组织两个方面否定新文艺的历史和现状。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文件,给文学创作带来毁灭性的摧残。
60 年代后期, 公开性的文学读物只有样板戏和浩然的《艳阳天》等, 大批作家遭受迫害, 生存都受到威胁, 严重影响了文学创作。
70 年代以后,“文革”的疯狂性稍稍受到遏制, 但荒诞性层出不穷, 导致了一批中学毕业的知青在生活实践的磨难中早熟。
老作家在70 年代以后也开始在各种困难的环境里秘密写作, 穆旦的诗歌、丰
子恺的散文《缘缘堂随笔》、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等等,“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在潜在写作里慢慢地聚拢起来, 达到了那个时代的
文学最高艺术境界。
(二)“潜在写作”概念
“潜在写作”这个概念最早由陈思和先生提出,他将这个概念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
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的复杂性,即有很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文革那个哑声的年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他们写作了很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三)潜在写作的分类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地创作,作家们在受到迫害时以曲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专制暴政的反抗,如丰子恺在文革中写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相信未来》、《这使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等;另一种就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的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等,如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绝笔于文学创作,但他的《从文家书》就属于潜在写作的范畴。
(四)结合沈从文的家书,谈一谈潜在写作
下面,我就结合沈从文家书中的一段谈一谈“潜在写作”。
“亲爱的二哥:你走了两天,便像过了许多日子似的。
天气不好。
你走后,大风刮起来了,像是欺负人,发了狂似的到处粗暴地吼。
这时候,夜间十点钟,听着树枝干间的怪声,想到你也许正下车,也许
正过江,也许正紧随者一个挑行李的脚夫,默默地走到那必须的三里路。
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自己这时坐在这温暖的屋子,有了风,还把心吹的冰冷。
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这段文字,是作者与二哥分别之后的一段心情日记。
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如“大风刮起来了”、“树枝干间的怪声”,等等渲染了冬季的天寒地冻,外部环境的可怖,烘托出作者焦急的心情。
在这段中,作者除了用景物描写,还用了心理描写。
听到外面的大风声,作者展开了联想,想象自己的二哥现在还在外面艰苦的跋涉,无比地艰辛。
同时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自己是“坐在温暖的屋子”,而二哥却是“身子吹成了一块冰”,对比效果强烈。
在这段中,他使用了拟人、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部环境和心情日记。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沈从文内心的那种担心、焦急的心情,能够品味到沈从文和自己的哥哥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虽然只是沈从文的日记,但是却是在字里行间融入了他的文学才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左右,专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从而展现出那个时代所匮乏的人性与艺术的光辉。
(五)潜在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在文革时期公开发表的创作是相当死板的。
自文革开始后,“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最提倡、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并称为“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之后又出现了《平原作战》、《龙须沟》等第二批“样板戏”。
这些文革时期公开发表的作品,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和民间传统文化的摧残、压制和改造,使文坛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荒芜、枯竭和畸形发展的局面。
而潜在写作与公开作品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对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作家在文革时期的自觉创作是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专制的反抗,是时代声音最真实的反映,是现实最真实的记录者。
第二,作者的非自觉创作,有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等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品种,创作出的作品文情并茂、描写细腻动人,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第三,潜在写作的作者其实已经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专注于现实生活的体验,可以清醒地思索和看待现实问题,找回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传统,在文学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