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读后感作文7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读后感作文700字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
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关于读后感作文700字,欢迎参考!
关于读后感作文700字一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一直被我好好的保存在我的桌子里,一旦有时间,我都会拿出来好好的品尝一回。
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我不断体会到了三国里面蕴含的意义。
《三国演义》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四大名著之一,同时它也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别看它是一个记事小说,它也是采斐然的名著。
打开书,映入眼帘的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然后就拉开了一段腥风血雨的序幕。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天下归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是忠、勇、义的化身。
诸葛亮:旷世之才,是智慧的化身。
鲁迅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为人刚正耿直。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
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关于读后感作文700字二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昨天终于读完了《基督山伯爵》.第一感觉是很过瘾,或者说很痛快,这也许是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想法;再深一层的感觉,就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了,也许和我目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关.好久没写过读后感了,几乎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先由浅入深吧,先说其"形",再说其"意",最后才能"得意忘形".
首先是情节特别吸引人.从一开始唐泰斯入狱,巧遇地牢里的法里亚神甫学习知识,到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后那一个个
设计巧妙、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的实施,都让读者欲罢不能.我在湖北婆家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三回到辽宁娘家,实在是太想读了,又去书店自己买了一本,终于很过瘾的看了全书,其情节的吸引人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啊.
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因为最近看外国名著的汉译本少了,细微处已经体会不到.只能说语言很流畅,叙事方式是那种西方小说成熟期
的典型叙事方式,现在我已经是比较习惯了.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译本.我在湖北看的前四分之一,是韩沪麟、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的,书名译为《基督山伯爵》.这个版本我觉得很不错;回来去书店买时,没找到这个版本,于是找了个语言风格和人物姓名音译都和那个很接近的版本:祁万连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名译为《基度山伯爵》.书名上,我喜欢前者,因为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和书中的内容相扣.语言上都很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风格差异,不知这两个译本是什么关系,不敢擅评.
接着说说思想内容.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套用《红楼梦》里众人评价薛宝钗螃蟹诗的话,就是讽刺世人未免太毒了些.但我读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讽刺之毒,也许正说明写书的人受伤害之深.
要是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好夸张,怎么里面的人那么虚荣、那么唯利是图,害人害得那么彻底.记得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七八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结果这本书,大概是分四册的
一个版本,我看完第一册,后面的一时没有借到,以后竟然也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可如果是现在,我看了那样的开头,一定不会不看下去.因为毕竟我已经25岁,阅历要丰富一些了,而且近期以来虽没有被伤害的经历,但却也目睹了身边的亲人被伤害的事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对我看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基督山伯爵》中的那些事情,倒显得不那么夸张了.而且正因如此,反倒觉得主人公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方式,让人格外的痛快.到最后,觉得不免过头了些,但好在主人公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步复仇时有所宽恕.
我总是喜欢把读的书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得很紧密.其实这本书让人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武侠小说常有一个观点,而且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正统观点吧:"冤冤相报何时了."是的,这个观点已经渗入我的内心了,当我看到那个思想丰富、内心正直的主人公那么处心积虑的报仇报恩,报恩当然没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仇也报得那么彻底,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有些困惑了:究竟该不该这样报仇?主人公唐泰斯总说自己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不懂基督教,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不太讲宽恕?至少我知道,佛教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就是这八个字,现在也不得不让人思量思量.想起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们出家人作了错事,求佛祖原谅,我们呢,做错了就遭报应,不得超生?"另外,有很多人,如果你劝说,是根本不会悔改的,一定要想书中
那样,被复仇者弄得很惨,才会"幡然悔悟",无话可说.这样看来,这样的复仇不也很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事情之一吧.
写得有点乱.说到主题,我不想先看别人怎么说,先说我自己的
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讽刺世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从长度和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全书的主体.主人公复仇的计划,完全是利用了贵族社会人们的那种弱点来展开的.他先利用了人的贪婪,确认了自己的
仇人,然后又利用了上流社会对有钱人的敬仰,充分利用了神甫留给
自己的宝藏,大摆排场,引人注意,利用了女人的虚荣,男人的无能,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把那些丑陋的人们耍得团团转,怎能不大快人心!不管复仇计划之严密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
其实是寓言式的、神话式的,刻画尽了人性百态,淋漓尽致.当然,书的结尾充满了光明.认为希望和等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这个结尾好像转折的比较牵强了,这么一点希望来结尾,怎能抵得过前面那
么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的冲击呢.这是我初读此书的看法,可能有不
同意见.如果说作者也想要光明,那么这种全书前后冲击程度的不同,只能归因于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了.还是那句话:讽刺之毒,足见受伤之深.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个饱受伤害的人.我是在没有想到大仲马这个名作家的情况下,完全从文本出发猜到的,后来
看了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
从文本中我看出的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对那种贵族的精致、排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在书中这种生活是从反面来写,
也抹不掉作者的那种拜金的情调.(这几句评价,几乎带有我最讨厌的
阶级斗争味道了,但我也不得不抵制一下诱惑,毕竟人要抵制物质诱惑,活得高尚一些,读书移了性情就不好了.)这个从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他抛弃小仲马的母亲这件事,几乎让我愤怒了.我想起了写武侠小说的古龙,想起了美国的作家费茨杰拉德.但他们的书的确
好看,这就叫写作天才吧.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其实很大.忽然想到,以前也看过像佐拉
的《娜娜》那样的法国自然主义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但感觉怎么就不如这次这么强烈?也许是我长大了,阅历增加了吧.时间过
得飞快,上次我看巴尔扎克和娜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书,好像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去年夏天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提的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阅历以后会找到答案?还是正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才使得小说更加引人深思?看,我又在提问题了.
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总想在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我
重读.对于《基督山伯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重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原因有三:其一,我这次看书,毕竟是在身逢喜事的期间,因为在这期间我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也许正是幸福中的人,在体会旁人的苦处时,免不了会有些障碍吧.其二,因为我前四分
之三和后四分之一读的是不同译本,很想读读前四分之三的现在手头这个译本.虽然我的法语还不很通,不能和原文比较,但对比一下两个汉译本,对我这个曾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其三,
这么吸引人的情节,自然会在读时急于知道情节的发展,略过了很多东西,希望重读时能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