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从小说悲剧式人物产生的对人性中存在的恶的思考

从小说悲剧式人物产生的对人性中存在的恶的思考

从小说悲剧式人物产生的对人性中存在的恶的思考作者:王凡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意大利文学家路易吉·皮兰德娄的两篇短篇小说出发,分别分析了小说中主人公悲剧式人生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人性之恶,无意识的恶所造成的可怕结果!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发掘出两个故事中共同存在的: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在压迫比自身更底层生物这方面的强烈的相似性,作者在两篇小说中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揭示出了社会矛盾,揭露出了社会黑暗。

路易吉·皮兰德娄的小说向来揭露描写底层人物真实悲惨生活,追求真实主义。

目前国内对其作品研究不多,本人通过阅读其作品,参考查阅发现国内还无相同的主题分析,因此以《火车响起汽笛声》和《米查洛山的乌鸦》两篇短篇小说为例,对分析人性本恶的由来已久与社会规则约束的重要性作出尝试性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人性;劣根性;悲剧;社会地位一、皮兰德娄伟大丰富的文学创作力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文坛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文学创作极为丰富,从1894 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无爱的爱人》出版,到离世之后最后一部短篇集《一天》发行,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300多篇,结集为《一年里的故事》,长篇小说7部,剧本40多部,诗集7卷。

在1934年“因为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吴正仪2011:7)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皮兰德娄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到底层劳动人民的困难生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的病态心理,这与他早期受到意大利真实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因此而导致了他的作品常常显得荒诞不经,内容抽象艰涩,令人难以理解,但细细品来又深觉其深邃,精辟之处。

在小说《火车响起汽笛声》和《米查洛山的乌鸦》中对真实主义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小说在对底层大众真实生活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和介绍的情况下,延续了自己一贯荒诞不经,扑朔迷离的语言特点,同时又保证了故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读来使人觉得既荒诞不经,又合乎情理;既不可置信,又顺理成章。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关系与冲突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关系与冲突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关系与冲突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追求。

其中,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产生着冲突和互动。

利他主义强调个人应该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而利己主义则以个人的私利为重。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两种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关系与冲突。

首先,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在道德层面上产生冲突。

利益冲突是道德困境的一个常见表现,个人的自利行为往往与利他行为相冲突。

例如,一位商人面对一个损害他自己利益但对他人有利的决策时,他需要做出选择。

如果他选择追求个人利益,他可能会欺骗和剥削他人,这违背了利他主义的原则。

然而,如果他选择追求集体利益,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这违背了利己主义的原则。

个人在这样的道德困境中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找到平衡点。

其次,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

个人的利己行为往往能够激发其潜能和动力,推动个人成长。

例如,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绩或事业发展,可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工作,展现出强烈的个人动机和动力。

这种利己主义的行为促使个人通过实践和经验取得更高的成就。

同时,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会为集体带来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体的幸福和满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利己主义不同,利他主义鼓励个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帮助他人实现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帮助他人和共享自己的财富和资源可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例如,众所周知,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心的满足。

因此,在利他主义的价值引导下,个人也可以找到幸福和满足的源泉。

此外,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制度和规则中相互融合。

现代社会的组织和制度往往是建立在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基础上的。

例如,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保障员工的福利和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这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导向的利他主义。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主义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主义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主义吴茜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摘 要:黑色幽默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擅于利用这种反讽、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来揭示人与社会的矛盾,赞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和讽刺人性中的假恶丑。

本文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出发,着重分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主义。

关键词: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黑色幽默主义;人性作者简介:吴茜,1996年1月出生,女,汉族,籍贯浙江湖州,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级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意大利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99-02引言:路易吉.皮兰德娄是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写有四十四个剧本、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七部长篇小说和两部文艺论著。

1934年由于“无畏而智巧地振兴了戏剧和舞台艺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与他巨大的文学成就相比,目前国内对皮兰德娄作品的研究数量仍显不足,且大多集中在他的戏剧作品研究上,对于其小说的研究较少。

实际上,其短篇小说极具皮兰德娄式的幽默色彩,看起来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研究他的短篇小说也为文学界对皮兰德娄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中国读者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

一、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十分重要的流派,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

它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荒诞”观念作为基础,通过奇异的手法,在荒谬和真实之间建立一种似是而非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一部分本质现象。

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阴暗等放大,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具有“幽默主义”的风格,这种幽默实际上是典型的黑色幽默,通过塑造一些怪癖的人物,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皮蓝德娄《亨利第四》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皮蓝德娄《亨利第四》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皮蓝德娄《亨利第四》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皮蓝德娄《亨利第四》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亨利第四》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意大利戏剧家、小说家皮蓝德娄(18671939)怪诞剧代表作之一。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摘要:1.利己主义的概念与定义2.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3.利己主义对文学的价值和影响4.利己主义的评价与反思正文:一、利己主义的概念与定义利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个人在行为、决策和价值观等方面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一种思想和行为倾向。

这种思想和行为倾向并非全然负面,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个体保护自身权益、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过度的利己主义可能导致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二、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利己主义通常被描绘成一种负面的品质,表现为人物在面对道德抉择时,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利己主义的危害,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和追求社会公平。

1.利己主义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利己主义者通常被描绘成贪婪、自私、狡猾和道德沦丧的形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琏夫妇为了一己私欲,不惜牺牲家族利益,表现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特征。

2.文学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文学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旨在揭示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以警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利益,追求道德修养。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面临生活困境时,选择抛弃道德原则,堕入利己主义的深渊,最终走上了悲惨的结局。

三、利己主义对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利己主义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题,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揭示了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描绘和批判,文学作品丰富了自身的主题和内涵,提升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1.利己主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文学作品将利己主义作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困境,提升了文学的思想深度。

2.利己主义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

通过对人物在利己主义面前的抉择和表现,作家塑造了一批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形象,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引言:人类自古以来,对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这种哲学上的辩论通常涉及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利益而付出。

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两种观点的不同维度,展开一场关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深刻哲学辩论。

一、理性背后的利己在利己主义的观点中,人类的行为是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往往是建立在理性选择之上的。

例如,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常常被描述为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权衡利益与成本,作出最为理性的选择。

无论是争夺资源还是追求利润,这种理性追求利己的行为,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利己主义并非仅仅是对理性的追求。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也被视为一种利己的行为。

个体常常从事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晒幸福的行为正是一个例子。

利己主义不仅仅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背后的利他相对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更加强调对他人利益的关注。

利他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体应该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无论这个付出是情感、精力还是物质上的。

利他主义者强调关爱他人和付出的乐趣,认为这种付出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支持,研究表明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利他主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上的关怀。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学者提出了互惠理论,即通过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利他主义者认为,通过为他人付出,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带来个体的福祉,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三、权衡与平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哲学辩论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事实上,现实世界中,个体的价值观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也可能是基于理性的权衡与平衡。

例如,在一个紧急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自我保护,即使这并不符合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通过真实主义笔触对世界进行的荒诞性透视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通过真实主义笔触对世界进行的荒诞性透视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通过真实主义笔触对世界进行的荒诞性透视作者:李祯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2期摘要:意大利著名作家皮兰德娄的小说作品受真实主义影响,以西西里岛民众的生活为背景,真实地描写海岛的风物俗尚,反映世态人情,暴露各种社会黑暗,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同时20世纪初,在世界文坛涌现大量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作品的潮流中,这位真实主义作家在也受其影响,并成为广泛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荒诞文学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真实主义;皮兰德娄一、皮兰德娄与真实主义19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完成统一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农民同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反映民族复兴运动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日益失去现实意义而趋向衰落。

这时期,法国泰纳的决定论和伽利略创建的实验科学在意大利流行,启发作家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而在法国、英国和俄国,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的作品树立了现实主义的楷模,于是在意大利文坛上现实主义潮流就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流派就是真实主义。

作为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皮兰德娄被公认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先行者,他以戏剧创作闻名于世,同时在小说方面也造诣颇深,其中短篇小说是皮兰德娄最得心应手的体裁。

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皮兰德娄都没有停止进行小说创作,在20世纪前30年,他的小说产量尤为丰富,常刊登于报纸或者杂志。

不同于薄伽丘的古典作品集和浪漫主义小说,皮兰德娄的小说没有特定的格式,或者说他是以描写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故事,来映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创作的。

这也是真实主义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他的小说实际上展现了各种人物在各个情形中发生的无限可能的事件,这一切恰似在传达皮兰德娄对于整个社会现实的观点。

1912年的短篇小说《夜》中两个被孤独和情欲生活折磨的年轻男女相遇后,在共同完成旅途的过程中,重新思考人生,获得新的生活力量去面对生活中更多的困难。

......他朝那盏冒烟的小灯看了最后一眼,灯随着火车行进的震动而摇晃,由于灯罩上落满油垢,有时几乎看不到亮光......再不!再不!再不!车轮有节奏的巨响在他耳边重复着这两个字,不知在夜里已经响多久了!作者通过对旅途中火车的小灯和火车行进声音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现代的生活情形一角,但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对出发的烦躁感,对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故乡自由生活的思念。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互动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互动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互动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一个选择: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还是关注他人的利益?这就是利己主义(egoism)与利他主义(altruism)之间的辩证关系。

虽然这两种价值观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对立,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无法完全依靠利己主义的力量维持稳定与发展。

利己主义者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无视他人的需要和权益。

这种自私的行为会导致社会贫富不均、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产生。

只有通过利他主义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和谐。

利他主义者关注他人的需要,愿意为他人付出,这种利他的行为构建了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个体层面上,利己主义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个体的利己显现为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欲望。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个人需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个人发展。

只有在个体层面上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常常发生冲突与抵触。

例如,在商业行为中,一个人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财富与权力,而忽视了他人的权益。

这种利己行为可能导致道德与法律问题的产生,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

然而,利己主义并非完全的自私行为,商业行为也有可能为社会带来创新和繁荣。

比如,某个企业家可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创立一家新公司,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企业家的个人利己与社会利益也常常相互促进。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也对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关心他人的本能,这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进化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能够增加自己和家族的生存几率,使得这种行为在基因层面被保留下来。

这也意味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所以,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其实是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既需要个体的利己追求,也需要个体的利他贡献。

只有在个体和社会的利己与利他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女性的人生困境及其抗争意识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女性的人生困境及其抗争意识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女性的人生困境及其抗争意识作者:安宁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黑披肩》和《长衫》两篇小说中揭示的女性生存处境的解读,进而探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与当时男权文化的冲突,及其现实意义与普世价值。

关键词:皮兰德娄短篇小说女性生存困境抗争意识意大利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的短篇小说以其特有的怪诞幽默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在他的人物形象长廊中,有一个色彩鲜明的“女性形象”系列。

他擅长于透过生存困境中的女性形象,来观察社会和人生,对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群体所承受的种种不公与不幸充满同情,通过书写底层社会的女性身上的人性之光,这位伟大的作家在见证了世態人情的黑暗之后,却始终对人性中的质朴和善良怀有希望。

19世纪末正值女权主义盛行时期,欧美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凸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形象,这类形象也较多地出现在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中,《黑披肩》和《长衫》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一.两位女性殊途同归的人生和命运《黑披肩》是皮兰德娄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中产阶级女性埃莱诺拉的悲剧人生。

她十八岁失去了双亲,担负起了抚养年幼的弟弟班迪的重担,同时也照料着同样是孤儿的班迪的小伙伴丹德列亚。

她含辛茹苦,把两个男孩供养到成年,直到他们读完大学,各自有了体面的职业。

为了供养弟弟,她错过了一个女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错过了许多婚嫁的机会。

小说的故事开始时,埃莱诺拉已经年近四十,依然孑然一身。

小说以一个“意外”事件开头,开门见山地端出一个令人难堪的人生难题:老姑娘埃莱诺拉怀孕了。

这是一个不体面的、不幸的事件,无论埃莱诺拉自己,还是她的两个弟弟,都难以接受、难以面对。

从一开始,她的弟弟就以处理“危机”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接下来,由她弟弟班迪做主,埃莱诺拉被迫与那个“肇事者”——佃农的儿子、正处在青春躁动期的19岁的鲁莽男孩杰尔兰多举行了婚礼。

精神分析视角下解读《黑披肩》的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视角下解读《黑披肩》的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视角下解读《黑披肩》的人物形象作者:苏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是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短篇小说像戏剧一样,自成一格,独具风采,在意大利现代小说史上占据突出地位。

精神分析批评是脱胎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以心理为视角、性欲为出发点,运用于文学艺术活动研究,探究个体无意识,对作家作品及读者的心理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和评论的文学批评范式。

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来分析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黑披肩》,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以此来分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皮兰德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物形象一.引言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是二十年代的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也是荒诞戏剧的先驱之一。

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集结为《一年的故事》(1937),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

短篇小说《黑披肩》讲述的是主人公艾莱诺拉·班迪在她十八岁时就成为了孤儿,只身一人带着比他小很多的弟弟乔治·班迪。

年近40岁了,依然没有结婚,艾莱诺拉因此变得焦虑起来,害怕亲人离开,害怕弟弟功成名就而忘记自己之前对他的付出。

在她到乡下别墅放松心情时,遇到了在别墅附近住着的一户佃农的19岁的儿子杰尔兰多,在某一个夜晚,艾莱诺拉弹钢琴时,杰尔兰多突然觉得她光彩照人,于是就朝她扑过去,二人因此发生了关系导致艾莱诺拉怀孕,弟弟班迪就逼迫姐姐与比他小二十多岁的杰尔兰多成婚。

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内心泛起波澜的杰尔兰多找到披着黑披肩,在树下静坐的艾莱诺拉试图与她再发生一次关系,没想到艾莱诺拉抗拒,在挣扎中不幸掉下悬崖,随风飘荡着的是她的黑色披肩。

选择这篇小说,是因为其中人物的命运都很悲惨,主人公艾莱诺拉对自己长久以来的压抑,因为弟弟的存在不敢轻易结婚,压抑自己的性本能,最终在本我得到释放之时也没有得到缓解。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一、简述皮兰德娄的美学主张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著述颇丰,写有四十四个剧本,三百多短篇小说,七篇长篇小说,以及两部文艺论著,并于193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剧作凭借深邃的哲理与独具一格的美学主张在戏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幽默主义皮兰德娄于1908年发表了论著《幽默主义》,这部作品后来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准绳,他所有作品的怪诞性均来源于他的诗学核心思想“幽默主义”。

所提出的“幽默主义”的概念与一般的幽默的涵义大相径庭,它是一个立足于荒诞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概念,属于现代主义范畴。

他指出:“每一个是的背面存在着一个否,幽默是观察种种冲突的方式,幽默存在于剥去假面的勇气和精神之中。

由此可见,皮兰德娄的幽默主义作品是让读者剥去外在怪诞事件的外衣,在笑的同时进行冷静的思考和严峻的批判,从中发掘深刻的内涵与意味。

并且在剧中保留了真实主义描写社会阴暗面和人物病态心理的传统素材,这样使得其作品在感官与思想上都对观众造成了双重影响与刺激,他的幽默主义作品往往都包含着人与自我的冲突这一主题,把现实世界深刻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2.心理现实主义皮兰德娄十分重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矛盾根源。

他敏感地捕捉到了人类在现实世界所面临的、内心深处无立足之地、精神空虚、心灵无所寄托的“迷惘”,以及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现实社会的深刻的矛盾与隔阂。

他把内在的心理活动搬上了舞台,用冷峻幽默的笔触开拓人物的心理,抓住了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后,独创了一系列的表现现实社会的虚幻和紊乱的怪诞剧,进一步揭示了“自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与“假面”的冲突以及现代人无法逃遁现实的悲剧。

又以“悲喜交集”、“幻想与现实结合”、“新颖复杂的滑稽状态”的风格,开创“荒诞”的先锋。

他将生活的运动与形式之间的固有冲突在戏剧艺术中表现出来,他不追求统一的答案,不像传统剧作家那般,对生活进行过滤,他追求的是一种混合着各种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诞性效果,各种思想相互生发,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罗马式怪诞图案般的艺术效果。

皮兰德娄戏剧人物的“存在主义”解读

皮兰德娄戏剧人物的“存在主义”解读

热线电话标准用语
1、接电话时:您好!古商城服务中心,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2、当客人来询问楼盘时:先生(女士)请问您贵姓?在电话里我能更详细的为您介绍。

如果是找人:请稍等,我帮您转接。

3、如果对方愿意来:我们这里是长裕街86号,我姓×××在这里随时欢迎你的光临。

如果对方执意不肯来现场,非要在电话里咨询:请问您是想了解我们这个楼盘哪一方面的信息?
4、当客人询问价格时:我们目前的价格分别为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万左右,因地段差异价钱有所不同。

5、当客人询问户型时:有一室一厅一卫、有二室一厅一卫、有二室二厅一卫、也有单独的商铺和住宅。

6、如果客人细问多少一平方:×××先生(女士)不好意思,目前还没开盘,所以最终价格还没定下来,但开盘之前有限量的VIP卡销售,对您购房将一个很大的优惠政策,开盘当天一万折抵二万二,如果您没有合适的房子,这个钱是可以无偿退还的
7、在接电话途中要抓住机会反问客户:您买铺是自用还是投资?
8、当客户提出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时: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楚,××部对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部对这个最有解释权,待我问清楚向你解释好吗?(记得之后回电)
9、当请客户留下电话时:请您留下电话号码,以便我能将最新的信息向你通报。

10、快要挂电话时:感谢你的来电咨询,欢迎你随时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见!(一定要让客户先挂机)。

浅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索主题

浅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索主题

文艺理论摘要:本文透过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对女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习俗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描写,分析皮兰德娄笔下隐含的女性反抗以及“自我”寻找这一重要主题,进而探索研究皮兰德娄短篇小说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皮兰德娄;短篇小说;女性;社会矛盾;自我追寻一、皮兰德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现状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

虽然他于1934年因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短篇小说在皮兰德娄的全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相比戏剧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对于皮兰德娄短篇小说的研究相对偏少,女性描写作为其作品中的一大特点,也鲜有研究。

这与皮兰德娄短篇小说的成就也显然是不相称的。

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小说集中描写了女性生活,反映了女性问题;即使在那些以男性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处于次要位置或过场性的女性角色,也被作者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使她们成为作者反映社会现象、价值取向的载体。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大都来自当时贫穷、落后的南部,具有特定的地域背景和社会阶层、身份的烙印,这些女性形象虽然身份、性格不同,但大多都是“悲剧”的代名词。

皮兰德娄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往往以“人格面具”,“自我意识危机”,“生存和理想间无法调和的冲突”等主题展示出了人,尤其是男性与现实生活的某种游离状态,以及他们彷徨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时,内心的苦闷、矛盾和“逃离”的欲望。

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因为她们所面对的是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

但在同样的主题下,皮兰德娄揭示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与男性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群体在社会性别文化中所处的位置,和她们在当时意大利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的深刻观察。

而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也是作者表现意大利20世纪初的许多社会现实的一个独特角度。

二、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皮兰德娄女性描写视角“皮兰德娄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思考的一代,这一代是受弗洛伊德影响的第一代人,是开始重新估价现代环境中的个性之谜的第一代人。

利己主义——精选推荐

利己主义——精选推荐

实现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最高道德目的。

——安·兰德:《自私的德性》(1961)5.1 是否有责任帮助饥饿中的人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相关的健康问题。

贫困国家儿童死亡的原因通常是脱水,而这种脱水是营养不良带来的腹泻所导致的。

研究者估计每天有5 000 名儿童因此而死亡,一年则有180 万名。

如果加上因其他可阻止的原因而死亡的儿童,这个数字会超过1 000 万。

即便这个数字估计过高,死亡的人数也是非常惊人的。

对我们这些富裕国家的人来说,这一状况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我们花在自己身上的钱,不仅花在生活必需品上,也花在无数的奢侈品上——豪华的小汽车、贵重的服装、CD 机、电影票等。

在美国,甚至中等收入的人们也在享受着这些。

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放弃我们的奢华,而是将钱用在救济饥馑上呢?我们不认为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将我们的奢华看得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当我们能够救助他们的时候,为什么让他们忍饥挨饿?很少有人会相信我们的奢华真有那么重要。

如果被直接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会觉得有些尴尬,并且会说我们可能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

但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心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一定要谨慎地与另一种被称为"心理利己主义"的不同理论区分开来。

伦理利己主义宣称每个人都应该(ought)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相反,心理利己主义确信人们事实上(in fact )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这两种理论是非常不同的。

一个是说,人们是自利的,因此我们的邻人将不会有任何仁爱之举;另一个是说,人们应该自利,所以我们的邻人不应该有仁爱之举。

这是完全不同的。

心理利己主义作出对人性的断定,或者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断定;伦理利己主义作出对道德的断定,或者是对事物应该的存在方式的断定。

心理利己主义并不是一种伦理学理论,而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论。

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它将会在道德上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人们仅仅围绕着自己的福利而行动,那么谈论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只是利己的存在,那么是不是无论我们的善意(而不是幼稚的道德理论)告诉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只会利己地行动?在我们转回伦理利己主义的话题之前,让我们评价一下心理利己主义,看一看道德是否无虞。

浅谈西方伦理哲学中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36

浅谈西方伦理哲学中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36

西方伦理哲学讲座报告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西方伦理哲学中的两大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

下课后我也查找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了解,让我深感兴趣的是关于利己主义所新产生的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

所以接下来我对精致利己主义的认识与感悟。

利己主义,即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把利益主义看作是人类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角度出发,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地位。

而西方伦理哲学中从两个层面来定义利己主义。

一是“心理利己主义”,即“认为”人是利己的。

但这种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影响人们行动决策的主动因素,因此也不能算作严格的伦理学理论。

另一种是“伦理利己主义”,也称“规范利己主义”或“理性利己主义”,即人“是”利己的,这种理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把自我放在道德生活的中心地位,因此自然地做不公正的事,并且拒绝基本的道德原则,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我满足。

而有这样一种概念被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曾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运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顾名思义,比一般的利己主义高在“精致”二字,将利己主义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较为圆滑世俗。

对于这种质疑当人也存在这相当大的争议。

钱理群教授的此番话显然表达了对于高校制度的不满,作为当代大学生其中的一员,我也不免有些躺枪的感觉。

然后就有人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表述上就有问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己处于一种本能有什么好批判的呢况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难道利己也非要做到人人心服口服五体投地不可吗?还有人说利己本就没有正当不正当这一说,加上精致这个定于也一样,更有人反驳钱理群教授,说道决定性的并不是利己主义而是社会制度的漏洞给这些利己主义的引诱危害。

但我想利己本身是没有错,但是加上“主义”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思想分析
作者:孙碧元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0期
【摘要】路伊吉·皮兰德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笔下诞生了约三百多篇小说和四十多部戏剧,皮兰德娄现实中的生活是痛苦的,充满矛盾与折磨的,但他却给意大利和全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学瑰宝,并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后世不断的学习与研究。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中意义相对的一对概念,本论文将挑选皮兰德娄的几篇著名短篇小说,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色。

【关键词】皮兰德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人性;短篇小说
一、皮兰德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方向
路伊吉·皮兰德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

他早年家庭环境优裕,后因家中落难一贫如洗,妻子也随之精神失常,现实的压迫极大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皮兰德娄擅长以怪诞的形式揭露荒唐黑暗的现实社会与人情百态。

他给意大利和全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学瑰宝,并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前国内现阶段对皮兰德娄的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戏剧作品,而对他的中短篇小说的研究尚浅,因此研究皮兰德娄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中国更好地深入了解这位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中意义相对的一对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进行思辨,能更好地为人生观的塑造提供理论基础。

本论文将挑选皮兰德娄的几篇著名短篇小说,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色。

二、利己主义
利已主义是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在中国早期的私有制社会,就从人性论出发把剥削阶级所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哲学家伯里克利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人的行为目的只能是利己的观点。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阐释出人性本恶理论,他认为人类总是有满足不了的欲望;总是自私自利。

十九、二十世纪,美国哲学家安·兰德也认为人都是利己的,而利他主义是大家的“皇帝新衣”。

费尔巴
哈将利己主义分为善的和恶的两种,善的利已主义同时承认自己和他人的利己主义,恶的利己主义是只承认自己的利己主义,前者利己又利人,后者损人利己。

由此进一步来讲,利己主义可以从程度上划分为合理利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

本文将结合皮兰德娄的几部重要的短篇小说,讨论分析后者,即极端利己主义思想。

(一)利己主义在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体现
在《密扎罗的乌鸦》(Il corvo di Mizzaro,1902)作品中,主人公Ciche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小说的另一个主角,也就是那只被村民们缠上铃铛后放归自然的乌鸦,会趁着村民们在田间劳作偷吃他们的午餐,Ciche也不例外,他困惑于自己带的面包经常消失,直到村里传开了那只系着铃铛的乌鸦是作案者的消息。

当大多数人都对这件事一笑了之时,Ciche心头之恨仍不能解,在用蚕豆等食物为诱饵诱捕了几天之后,他终于将乌鸦引诱进了自己精心布置的圈套中,并成功逮住了它。

之后,Ciche仍未收手,回家的路上他盘算着如何折磨、虐杀这只乌鸦,一边已经开始动手打它,直到乌鸦惶恐的叫声惊吓到了赶车的驴子,最终驴子失控疾跑坠落山谷,落得车毁人亡的下场。

Ciche的利己主义思想是通过个人利益受损后的过度反应体现出来的。

被野禽偷吃了面包本该是件不足挂齿的事,但Ciche却把个人利益无限上升,一旦遭到了侵犯,就要对方百倍偿还,本文中的代价即乌鸦的生命,足以见得这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三、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造的词,它作为一个与利己主义针锋相对、背道而驰的概念,更加注重的是他人的利益,歌颂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

如果说在利己主义者眼中,他们都属于伪善或愚蠢的话,那么利己主义者在利他主义者看来则是毫无道德准则与底线。

利他主义早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思想中便得以体现,儒家的仁即为无私爱人,墨家的兼即为无私利他,孔墨推崇的都是毫无保留的舍己为人。

在西方,基督教的伦理观奉行的也正是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在动机论上强调无私,即没有利己倾向,在行为观上强调他人的利益。

本文将结合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分析其体现的利他主义思想。

(一)利他主义在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体现
在《火车响起汽笛声》(Il treno ha fischiato,1937)作品中,主人公贝鲁奇就是利他主义者,他性格温顺,极具服从意识,日复一日为私人老板算着账目挣取微薄的工资,而那点工资所要负担的却是一整个庞大的家庭,家中十三口人除了他以外全都没有收入,其中三个还是盲人,年复一年地过着吃不饱,睡不足的痛苦生活。

他听到的火车鸣笛声,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幻想还是真实存在的,只知道不堪重负的他在听到鸣笛后,突然间解脱了,以旁人看来发了疯,失了智的形式解脱了,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短暂的逃脱,现实的重担依旧压在他肩上。

贝鲁奇把维持家中的十二口人的生计当作了自己活着的全部意义与价值,他心里那杆天平,自己一侧的砝码已经减轻到微不足道了,而天平另一侧承载的全家老小则沉甸甸地压近了地面,直到
咚的一声天平坠地,贝鲁奇的忍耐底线也随之瓦解。

在道德标准的要求下,贝鲁奇作出了全部牺牲,从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分毫,利他主义和现实生活疲惫不堪的剧烈矛盾,导致了贝鲁奇内心灾难性的冲撞,从公平和逻辑角度看,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极为不公的,这样的利他主义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四、结语
总之,结合以上作品,可以发现偏激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或多或少都会对个人和他人造成影响或伤害,因此,唯有己他两利主义才更适合人的发展,而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则是分别是单纯利己、无私利他原则的片面化,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权衡,是个人在自我塑造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意】皮兰德娄.皮兰德娄精选集 [C]吕同六编选.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11
[2]【意】皮兰德娄.皮兰德娄中短篇小说选 [C]吴政仪选编.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分析 [I]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8-1
[4]祁飞,张海南: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辨析 [I]长沙大学学报,2012(3):26-3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朱富强:如何界定人类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对几种流行划界标准的审视[J]. 改革与战略,2010(09):27-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