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TD-LTE系统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二:MIMO(多天线技术)
下行MIMO: 发射分集:改善覆盖(大间距天线阵) 空间复用:提高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 波束赋形:改善覆盖(小间距天线阵) 空间多址:提高用户容量和系统容量 上行MIMO: 空间多址:提高用户容量和系统容量
创新三:扁平网络
取消RNC(中央控制节点),只保留一层RAN节点——eNodeB
背景三:技术储备成熟
到20世纪末,学术界在实现OFDM、MIMO的理论、算法、软硬件基础方面已 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
10
宽带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的融合
11
降低每比特成本是产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12
LTE的设计目标
支持1.4MHz-20MHz带宽
峰值数据率: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 频谱效率达到HSDPA/HSUPA的2-4倍
29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下行物理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
BCH:Broadcast Channel
MCH:Multicast Channel PCH:Paging Channel 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 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HI:HARQ Indicator 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38
物理层测量
UE测量能力
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E-UTRA Carrier 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UTRA FDD CPICH RSCP UTRA FDD Carrier RSSI UTRA FDD CPICH Ec/No GSM Carrier RSSI UTRA TDD Carrier RSSI UTRA TDD P-CCPCH RSCP CDMA2000 1x RTT Pilot Strength CDMA2000 HRPD Pilot Strength
常规子帧由两个长度为0.5ms的时隙构成,长度为1ms 特殊子帧由DwPTS,GP以及UpPTS构成,总长度为1ms
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时隙比例以及DwPTS/GP/UpPTS的长度,保证与 TD-SCDMA的共存
26
基本参数
系统带宽
源自文库
1.4MHz,3MHz,5MHz,15MHz以及20MHz
32
信道编码与调制方式
下行物理信道的调制方式
上行物理信道的调制方式
33
参考信号
下行参考信号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
MBSFN参考信号,传输MBSFN业务时使用 用户专用参考信号,使用波束赋形技术时使用 上行参考信号 解调用参考信号:用于上行物理信道数据解调 探测用参考信号:由于探测上行信道进行上行信道调度以及利用信道 对称性获得下行信道特征
第一章 TD-LTE 系统概述
目录
1
2 3 4
LTE起源和需求 LTE网络架构概述 LTE物理层概述 LTE Layer2概述 LTE RRC概述
5
2
LTE起源
LTE起源及里程碑LTE项目的启动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
基于CDMA技术的3G标准在通过HSDPA以及Enhanced Uplink等 技术增强之后,可以保证未来几年内的竞争力。但是,需要考虑如 何保证在更长时间内的竞争力LTE需求 应对来自于WiMAX的市场压力
TD-LTE=LTE的TDD模式。 在2004年WiMAX对UMTS技术产生挑战(尤其是HSDPA技术)时,3GPP 急于开发和WiMAX抗衡的、以OFDM/FDMA为核心技术、支持20MHz系统 带宽的、具有相似甚至更高性能的技术。长期可以在IMT-Advanced标准化 上先发制人。 LTE是以OFDM为核心的技术,为了降低用户面延迟,取消了无线网络控制 器(RNC),采用了扁平网络架构。与其说是3G技术的“演进”( evolution),不如说是“革命”(revolution)。
34
多天线技术
天线配置
基站侧:
1x,2x,4x 通过使用用户专用参考信号可以支持更多天线数目 终端侧: 2天线接收 1天线接收
35
多天线技术
下行多天线技术
传输分集:
SFBC,SFBC+FSTD,闭环Rank1预编码 空间复用: 开环空间复用,闭环空间复用以及MU-MIMO 波束赋形 上行多天线技术 天线选择 MU-MIMO
eNodeB和核心网采用基于IP路由的灵活多重连接——S1-flex接口
相邻eNodeB采用Mesh连接——X2接口16
目录
1
2 3 4
LTE起源和需求 LTE网络架构概述 LTE物理层概述 LTE Layer2概述 LTE RRC概述
5
17
网络结构
整体结构
E-UTRAN,由eNB构成
这场“革命”使系统不可避免的
丧失了大部分后向兼容性。也就 是说,从网络侧和终端侧都要做 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因此很多公 司实际上将LTE看作4G技术范畴。
8
LTE和EPS的关系
9
为什么会出现LTE?
背景一: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
从话音优化到数据优化
除了窄带业务的效果,更要提高宽带业务效率
提高小区边缘的比特率
用户面延迟(单向)小于5ms,控制面延迟小于100ms 降低建网成本,实现从3G的低成本演进 追求后向兼容, 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 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如采 用VoIP 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
为应对ITU的4G标准征集做准备
3
LTE需求
LTE需求包括
能力相关的需求
性能相关的需求 部署相关的需求 网络架构的需求 无线资源管理需求 复杂度需求 一般性需求
4
LTE需求
时延 • 控制面 • 用户面 速率 • 峰值速率 • 吞吐量 • 频谱效率目
覆盖与容量 • 5Km • 30Km • >100Km?
从覆盖优化到容量优化
除了保证基本业务连续覆盖,更要提高“热区”内的容量
从用户容量优化到数据率容量优化
运营商收入除了依赖用户数量,更依赖业务流量
从均匀容量分布到不均匀容量分布:
未来80-90%的数据容量集中在室内和热区内 业务分布不均匀,系统能力是否有必要均匀分布?
背景二:宽带无线接入和宽带移动通信的融合
EPC(Evolved Packet Core),由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 以及P-GW(PDN Gateway)构成
X2 --- eNB/eNB S1 --- eNB/EPC S1-MME --- eNB/MME S1-U --- eNB/S-GW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下行物理信号 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
23
多址方式
下行OFDM 上行SC-FDMA(DFTS-OFDM)
24
FDD帧结构
FDD帧结构
Frame Structure Type1
支持全双工FDD与半双工FDD 一个子帧由两个长度为0.5ms的时隙构成,长度为1ms
25
TDD帧结构
TDD帧结构
Frame Structure Type2
28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上行物理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上行物理信号 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
LTE需求 特性
Text 网络部署 • 独立部署 Text • 协同部署目 Text 网络架构 • 灵活的QoS • 全IP • 降低接口数目
复杂度 • 减少可选项 • 降低测试用例数目
5
未来的无线通信将是各种接入手段的并存
6
LTE将是未来最主流的广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7
什么是TD-LTE?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是3GPP指定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标 准。
30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上行物理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 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 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
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31
信道编码与调制方式
传输信道的信道编码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
18
网络结构
19
网络结构
无线协议结构
用户平面协议栈: Layer1 --- PHY Layer2 --- MAC,RLC,PDCP
PHY --- Physic layer MAC --- Medium Access Control RLC --- Radio Link Control PDCP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13
LTE的标准化进程
14
LTE的性能评估(仿真结果)
15
LTE的技术创新
LTE名为演进(Evolution),实为“革命”(Revolution) 创新一:频分多址系统
下行OFDM: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独享一段“干净”的带宽 上行SC-FDMA:具有单载波特性的改进OFDM系统(低峰平比)
20
网络结构
无线协议结构
控制平面协议栈: Layer1 --- PHY
Layer2 --- MAC,RLC,PDCP
Layer3 --- RRC,NAS
PHY --- Physic layer MAC --- Medium Access Control RLC --- Radio Link Control PDCP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RC --- Radio Resource Control NAS --- Non-Access Stratum
36
多天线技术
下行多天线传输模式
单天线传输(Port0)
传输分集 开环空间复用 闭环空间复用 MU-MIMO 闭环Rank1预编码 单天线传输(Port5)-- 波束赋形
37
物理层过程
链路自适应
LTE支持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AMC)
LTE支持基于频域的信道调度 LTE支持上行自适应功率控制 HARQ LTE支持多路并行停等协议 LTE下行采用异步的HARQ协议 LTE上行采用同步HARQ协议 LTE下行采用自适应的HARQ LTE上行同时支持自适应HARQ和非自适应的HARQ LTE HARQ采用IR合并,CC合并看作IR合并的一个特例
子载波间隔 15kHz,用于单播(unicast)和多播(MBSFN)传输 7.5kHz,仅仅可以应用于独立载波的MBSFN传输 子载波数目 CP长度 一个时隙中不同OFDM符号 的循环前缀长度不同
27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下行物理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21
目录
1
2 3 4
LTE起源和需求 LTE网络架构概述 LTE物理层概述 LTE Layer2概述 LTE RRC概述
5
22
物理层功能
物理层通过使用MAC子层的传输信道,向高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主要功能包括
传输信道的错误检测,并向高层提供指示 传输信道的纠错编码/译码 HARQ软合并 编码的传输信道向屋里信道映射 物理信道功率加权 物理信道调制与解调 频率与时间同步 无线特征测量,并向高层提供指示 MIMO天线处理 传输分集 波束赋形 射频处理(<- 射频相关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