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三课时)授课人:区洁萍【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刘和珍的人物形象;通过品读精辟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对于当代学生而言,文中的厚重思想不易把握。

有些语言虽发人深省却难以读懂。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背景介绍三、学生朗读全文四、把握总体思路1.请学生讲一下分段的情况,概括一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二节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节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始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节)。

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问: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作者说了那么多的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在爱国力量方面,提到了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在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中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提高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3. 文中主题思想的阐述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与运用;3. 主题思想的抽象阐述与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修辞手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4. 启发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 分析修辞: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组织讨论交流;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态度等;4.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5. 思考与批判: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中表现出的思考与批判能力。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

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

文章写于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和珍的英勇无畏,学习她的爱国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感悟。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刘和珍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评价建议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他们的感悟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

高一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docx

高一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docx

【教学目标】一、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训练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三、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的线索)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课时一、 检查复习: 二、 正课:1、 复习上节课所授内容:情感的脉络(悲一愤一思考)对待三类人不同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过渡:全文主体部分写纪念的主体刘和珍是按照怎样一个思路进行?板书设计: 人物 事件生活中刘和珍 学潮中惨案中2、 速读课文,找岀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匀画并标记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展示筛选的事件)学生读课文明确: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屮弹牺牲。

(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人物活动來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总Z,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 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课 件)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4课时检查学生背诵第2节。

一一指导思路导入。

顺序 方法 时⑴ ⑵ ⑶ ⑷ ⑸ ⑹(人物事件生活中顺序吋方法细节刘和珍学潮中惨案中间肖像追求进步、善良谦和、勇于反抗第四节的思路: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

听到噩耗一颇为怀疑-r见到尸骸一听到诬蔑一号召爆发齐读背诵3、本文是通过写人來表达自己情感。

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课型 新授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依据:1、2017 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 2、体会出作者的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能对阅读材料进 行赏析。
教学 难点
体会出作者悲愤交加的情感。
依据:散文是高考中的常见必考题型之 一。 可以帮助我们领悟时代精神和时代意 义。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文章主旨。 2、学会散文中的写作手法。
学习 目标
理由:刘 和 珍 的 形 象 特 点 及 写 二、能力目标: 作 手 法 1、思维能力: 手 法 是 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出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 本 课 教 神,从而用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学习方式。 学重点。 2、运用能力: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训 练 学 生 8 分钟 诵读把握 情感的能 力, 也能提 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巩固本课 所学, 完成 学习目标 5 分钟
1、 巡 视 学 生 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7 分钟 总结文章主旨 答。 答。 对本课所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 示 优 等 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 价 学 生 作 答结果。 6 布置 1、练习册习题。 3 分钟 下节课 2、预习巴金相关文化常识。 自主 3、查找《小狗包弟》的写作背景。 让 学 学习 4、通读《小狗包弟》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生 明 任务 确 下 课 所 学,有 的 放 矢 进 行 提 前 学 习。 7 板书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设计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情感 写作目的
8 课后 反思
教具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课前 考查成语的积累 三分钟 辗转反侧 百折不回 茶余饭后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承接结 果环节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教新概念:这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小诗。

当时的祖国大地正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诗歌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虽满腔热情却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何等坚贞、何等炽热的爱啊!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同样渗透了鲁迅炽热的爱文章。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3)

记念刘和珍君课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课时第三课时(3 课时)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检测,了解刘和珍人物形象
2、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刘和珍遇难的教训意义
3、探讨刘和珍遇难的现代价值
过程与方法
1、以分析讨论为基础,归纳得到分析重点语句的分析方法,进而总
结出其遇难的教训意义。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
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教学
重点
分析刘和珍遇难的教训及其意义教学
难点
如何理解鲁迅的语言
教学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忆总结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一)情景导入:
播放幻灯片,创设悲伤情境,引导学生对刘和珍的
总体认识
(二)回顾上两课时的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分
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反抗反动校长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学生观看图
片,快速进入
情境
对文中前五
部分进行整
激发学生了
解的兴趣
通过筛选分
析,结合上两。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时间:总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稿,配学案)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本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关于“三一八”惨案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该事件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4.作业布置(5分钟):(1)背诵课文片段。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片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六、合作探究
⒈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学生概括、展示、交流)
采取方式:①筛选信息。②同桌交换意见。③小组讨论。④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来回答)
教学
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
难点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
二、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包括哪些复杂的情感?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三、探究手法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课题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2017-11
教师姓名
彭慧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第三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7、《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7、《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八周 2016 年10月 17 日星期一单元(章节)课题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本节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炼的课题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检查背诵二、四节提示感情、评判展示、比赛。

作业展示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教师强调理解分析的着眼点。

展示、交流、补充。

自主学习把握刘和珍这一形象提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结合一、三、五节写的刘和珍以及“三个女子的从容”理解把握,展示,补充。

合作探究1、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2、请愿喋血的意义监督了解小组活动情况,穿插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学习成果。

成果交流交流各组学习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适时强调明确。

各组派中心发言人交流成果,其他组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评判和补充。

自主学习总结教师注意补充,从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明确。

思考、展示、补充课堂检测方案背诵二、四节。

课后作业布置《新新学案》阶段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人文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包括性格、品质和行为等方面。
掌握通过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作者通过刘和珍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 美。
体会情感表达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 情
讲解方式:采用引导、启发、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
讲解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实际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重点语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 用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 容,包括刘和珍的 事迹和文章主旨。
总结刘和珍的精神 品质,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的重要性,引导学 生珍惜和平、奋发 向上。
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背诵相关段落并 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介绍刘 和珍生平事迹和时 代背景,分析刘和 珍形象特点及其在 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讨论、案
教学评价:通过课 堂互动、作业、考 试等多种方式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讲解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选择:挑选文中关键、寓意深刻的语句进行讲解
语言风格:语言犀利,感情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特点:用词精准,表达生动,富有节奏感 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反问等,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内涵: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深入挖掘和体会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的筛选
重点语句的解读
重点语句在文中的 作用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 文章主旨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赵健夫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二、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

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系列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系列三)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

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第3课时)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
1.复习本文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文章理清思路;
2.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3.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重点) 【使用说明】
1. 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在对鲁迅语言有一定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写出一篇《我心中的鲁迅》小短文,做为同学间交流的依据,也能提高对本文的理解。

一、复习课文思路(5分钟)
1.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

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 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

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

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二、难句
解读(10分钟)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一.基础知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3.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 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 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4.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答案:C D A
二.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