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相见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作者朱敦儒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二、目标目标: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本次语言和体会诗词意境。

三、原文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注释《相见欢》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相见欢:词牌名。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五、词意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六、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用生动的语言描画“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的景象。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绝,长堤上芳草青青,散发出香气,春风中 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2.赏析“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 之掠过湖岸飞去,愈发显得西湖幽静。
主旨
• 这首词通过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风 景,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恬淡安逸以及对西湖的 爱好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上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 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 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 采芙蓉》《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 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 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 方来》和《何皎皎》。
以花寄情
馨香盈怀袖,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 路远莫致之。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无可奈何
此物何足贵?此花有什么珍贵的呢? 但感别经时。只是别离历时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自我宽慰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称赞的佳句,其中哪 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盈”是充满的意思,花的 香气充满了女主人公的衣襟和衣袖,暗示女主 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表现出女主人公 对远方丈夫的深寻思念。
•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 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创作背景
•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 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 (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 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 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采桑子》,理解词句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词牌名“采桑子”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赏析词中的名词、动词,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分析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理解1. 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牌名“采桑子”的文化内涵1. 了解词牌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一)词句赏析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情感意蕴的领悟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轻舟、绿水、长堤等,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2. 激发学生兴趣(1)提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采桑子》这首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引入课文主题(1)简单介绍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引出《采桑子》这首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朗读课文(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展示词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23课 《孟子》三章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二、字词、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如梦令》的词意和艺术特色。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文学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自然美景和对青春时光的怀念。

2. 体会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一)《如梦令》的词意理解1. 理解词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游玩经历。

2. 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和境构建。

(二)诗词鉴赏方法1. 学习如何通过意象和情感分析诗词。

2.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一)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1.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如何表达情感。

2. 分析李清照如何通过自然景物传达个人情感。

(二)诗词鉴赏技巧的掌握1.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鉴赏技巧深入理解诗词。

2. 鼓励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同学们,我们都有在大自然中玩耍的经历,有没有那么一次,你被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如梦令》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如何用她的笔触,记录下她那一次难忘的游玩经历的。

2. 课文原文朗读我会为大家朗读这首词,请大家注意听词句的抑扬顿挫,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如梦令》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青春时光的怀念。

3. 初步感知与设问朗读结束后,我想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她游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和心情,表达出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探讨。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旅程。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受(1)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如梦令》,注意体会词句中的韵律和情感。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赏 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词人不禁
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之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
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几时回”
三个字,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深知难返的心态。
诗歌赏析
下片紧承“夕阳西下几时回”,既流露了词人对繁华易尽的 “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 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生 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无人能阻止,但消逝的同 时美好事物仍能再现,生活不会因事物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最后一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低沉。
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醉了都不知 道回家的路了。尽了兴致,天色已晚,只好乘船返回,却 迷了路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 划出去呀,惊得一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
词 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 鉴
赏 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
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
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
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饮酒》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山间的云气甚佳,鸟儿结伴从远处飞返。

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0.课文主旨:融情入景,通过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A.炼字:“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教参问题探究)B.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深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的思考。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修辞:运用设问,一问一答中表明只要心情闲适、志向高洁,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反映出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B炼字:“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境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写作手法:这两句是本诗的诗眼,以景物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

B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见”字,写诗人在东篱采菊,不经意间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望”字更具有目的性,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A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

借此表达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第六单元(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六单元(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3.结合现实生活 和自身经历,谈谈对 这些品格志趣的理解 ,以及如何以此为榜 样修身正己。
单元写作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语 言的表达得体,能够 在语言运用中遣词用 语得体。
2.明确语言运 用得体的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语言运 用得体的方法。
3.引导学生遣词 用语得体,做一个语 言得体,具有良好人 格的人。
单元教学内容
★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名言警句。

★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理解作者的理想与追求,人物的品格和担当,感 受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襟怀。
★了解文化遗产的分类,了解本地文化遗产的内容并能进行分类。
★比较、分析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人、事、思想等方面归纳君子形象。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表达的内 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 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在 学 习 中 要 求 学 生 比较、分析文章 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人、事、思 想等方面归纳君子形象,训练学生聚合 思维和概括能力;体悟古代圣贤的内在 志趣
根据表达目的,注意读者对象的特 点和应用的场合,以得体地表达。
单元内容简介
单元教学内容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身边的文化遗产》是八年级上册第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的指向比较明确,
秉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 资料夹”中的资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荐、评选,并模拟申请和答辩。步骤建议也 非常清晰,教材将活动过程分解为三个步骤呈现: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二、实地 考察,搜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三、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整个过程注重对学生语文 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 通。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赤壁 杜牧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赤壁 杜牧

赤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赤壁》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解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一)《赤壁》的诗歌内容理解1. 诗歌的字词理解,特别是生字生词的掌握。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1.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 对历史的咏叹和诗人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次的意象和象征1. 如何理解“东风”的寓意。

2. 周瑜形象的多维度解读。

(二)诗歌与历史的联系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2. 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这是一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它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还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赤壁之战的深刻思考。

2. 历史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关键战役。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的格局,也成就了周瑜的英名。

而杜牧在《赤壁》中,正是以这场战役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

3. 诗歌原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注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

"zhé折jǐ戟chén沉shā沙tiě铁wèi未xiāo销,zì自jiāng将mó磨xǐ洗rèn认qián前cháo朝。

dōng东fēng风bù不yǔ与zhōu周láng郎biàn便,tóng铜què雀chūn春shēn深suǒ锁èr二qiáo乔。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赤壁 杜牧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赤壁 杜牧

赤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赤壁》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诗歌学习体会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赤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成败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歌的意境。

2. 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如借物咏史的技巧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历史背景介绍(1)赤壁之战简介我们来聊聊赤壁之战。

这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中国。

然而,东吴的周瑜和蜀汉的刘备联手,在赤壁这个地方,利用火攻战术,大败曹操的军队。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2)赤壁之战的意义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它不仅阻止了曹操的南下,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体现了智慧和勇气,尤其是周瑜的火攻策略,展现了中国古代战争艺术的高超。

(3)赤壁之战与《赤壁》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赤壁》,就是唐代诗人杜牧以这场战役为背景,创作的诗歌。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了解到赤壁之战的历史,还能体会到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2. 课文内容概览(1)课文原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课文内容梳理在朗读后,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诗中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描述了诗人在江边发现的一把古战戟,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坚硬如初。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渔家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赏析诗词的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李清照的豪放词风,理解其对理想追求的表达。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课文原文的深入理解和诵读。

2. 词中生字生词的掌握和运用。

(二)难点1. 词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词人情感的把握和词作深层内涵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提问引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它出自宋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之手。

你们能猜到她是谁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引导他们思考宋代文学的相关知识。

2. 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特点"她就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婉约风格著称,但今天我们要学的《渔家傲》却展现了她豪放不羁的一面。

"通过简介,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作。

3. 展示《渔家傲》的文学地位"《渔家傲》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李清照词作中的佳作。

"通过强调词作的文学地位,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

4.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词作"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词,感受一下李清照笔下的海天一色、风鹏正举的壮阔景象。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体验词的节奏和韵律,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5.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是如何通过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的?她对人生道路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词作的深层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课文学习1. 朗读指导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渔家傲》,注意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佳作展示
训练一
①修改后词语使用更恰当。 我们班最近变化很大,卫生打扫得很干净,纪 律很严明,学习成绩也都有了很大进步①,本月还获 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我认为主要归功于班主任的教育与引导。班主任对 我们很严格,他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方法得当,引 导准确到位。他的工作赢得了我们的信任与支持。②
二、写作指导
1. 什么是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使用语言,根据不同
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 ,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得体”是指语言的运用要适应内外语境的各种要求 。
(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 说写者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
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 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 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 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 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应介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倡议的背景、目的,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 和信服。
2.明确倡议书的主题,如“节约新风尚,环保小卫士 ”“低碳生活我行动”等,并提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 求。
3.注意倡议书的使用场合、对象,做到表达得体。
②修改稿中对老师的评价更符合老师的身份。
名师点评
这段修改后的发言稿,不仅在语言表达 的流畅上下了功夫,更注意到了班主任的身份 与词语的感情色彩。
训练二
育才中学“环境保护月”活动启动仪式邀请函 您好!① ①使用敬语、祝颂语,表达得体。 诚挚地邀请您出席育才中学“环境保护月”活
动启动仪式。② ②开宗明义提出邀请,目的明确。 ✕年✕月✕日上午✕时,我校将在操场举行以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沐圣贤之风 传君子之魂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沐圣贤之风 传君子之魂

(三)品味特殊的言语形式,揣摩古代圣贤的论辩方式以及人物形象。
提示:寻找活每动一篇一文:章《的中<孟心论子点>。三章》中,孟子推崇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提示:寻找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品味特殊的言语形式,揣摩古代圣贤的论辩方式以及人物形象。
活动二:《<孟子>三章》中孟子是如何运用
提示:寻找每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王海:为国击豺狼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 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活动二:讨论分析颁奖词特点
1.概括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性格; 2.运用第二人称“你”与人对话; 3.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比喻; 4.运用议论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对人物进行评价。
核心任务
研读三篇课文,概括文意,任选文中的 一个人物为其撰写一篇颁奖词,不少于100 字。
壹 名人圣贤我知晓
贰 历史事迹我知道 叁 感动华夏我颁奖 肆 君子圣贤我拍摄

名人圣贤我知晓 3课时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积累文言 词语,梳理文意;通 过反复诵读、分析语 言,品析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5篇文章,积累重点实词和句式;
方式。 2.用自己的话讲述《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 柳》的故事,《<孟子>三章》中孟子的论证思路。

历史事迹我知道 3课时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总结课文中的古代君子形象, 并撰写200字以内的生平小传。
学习任务 通过了解相关人物的生
平事迹及时代背景,依据课 文的文本内容,为课本中人 物撰写生平小传。
测试反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八上第六单元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单元目标: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3.积累古诗文名句,涵养语文素养。

选文简析:本单元选文皆为古代诗文名篇,主题上,围绕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来组元。

本单元选文,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典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有着积极意义。

《〈孟子〉二章》中,选取了《孟子》中的名篇,《富贵不能淫》谈论的是“何谓大丈夫”主题,展示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论述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全家“成功”移山的故事,赞美了愚公坚韧执着的品格。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故事,讲述了汉文帝在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诗词,都展现了诗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其中,《饮酒》是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春望》抒写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雁门太守行》是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歌颂;《赤壁》是对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慨叹;《渔家傲》抒发对沉闷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

教学建议:1. 课时建议:《〈孟子〉二章》:2-3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1-2课时《诗词五首》:2-3课时2. 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和第三单元一样,都属于文言文单元,但选文标准还是不一样的,在诵读时,也各有标准和要求。

首先,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又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方面的要求,诵读时需要留意。

其次,同属文言文单元,但第三单元,选文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和谐音韵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汇总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

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4.重点内容一、整体把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全文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23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用原文回答)(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