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块二第六单元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省心备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的因素
①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②新的经营方式: 开设工场 ③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
1、根源: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
3、出现: (1)行业:纺织业 (2)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
浙江(6)·8·清代科技发展 江苏·5·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
想领域的新变化;
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的影响 广东·22·徐渭
辽宁·4·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重说庆·与4·戏宋明曲文化成承就载者,阶层从不同“家江苏国·4情·明怀朝诗”歌角力图度突破认理学识束中缚 国传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 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等整理
四、基础知识
二、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3)评价
(一)思想领域的变化 2、表现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1)南宋: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
阶段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
一、课标解读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
况
考
对外
明清 易渐趋萎缩。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
点 突
破
贸易
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巩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
固 落
特
实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点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思维启迪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 明清
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④一些地方出现了地
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以徽商和晋商最为著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
宋朝 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 基
础
以前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落 实
城
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汉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基
础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
落 实
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
考
发展
点
“重农
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岳麓版)
突 破
抑商”
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
巩
固
落
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
实
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固
落
交通便利之处。
实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基
础
落
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课件:模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笙歌彻晓闻”说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明了娱乐业、酒店
等行业发达。
史料二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 史料二体现了宋代交
重,① 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易媒介的变化情况。 划线部分①说明随着
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 商品贸易的扩大,纸
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币出现,说明宋代商 业环境相对宽松。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 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 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 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
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
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D项正确。 答案:D
4.《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 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 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解析:题干材料“工商杂流”“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 立、同坐食”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故A项正确。 答案:A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 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 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 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轻巧识记——1.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解析】从材料可知登州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 布料除自给(zìjǐ)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 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答案选B。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4.(2011·北京卷)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解析】本题考查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论从史出 的基本方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 三也……已六七分去农”,显然它们反映(fǎnyìng)的是明 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现象,故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C、D项的结论。
第十页,共31页。
【解析】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nóngyè)立国的国家,商品 经济的发展始终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限制,其中政府的政策 是最重要的因素。
第十一页,共31页。
[备选题]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 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péiyù)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通宵不绝”的夜市(yèshì)说明市经营的时间 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正确。北宋的市分 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 经营者在材料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 区,市是商业区;,故B、C、D项错误。 答案选A。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 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 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wú yè yóu mín)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新人教版江苏省版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考纲清单] (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特别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在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城市的政治职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二、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首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内蒙古等地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这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流通,②正确;货币的流通是基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这一前提下的,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等,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A;BCD均含有④,排除。
2.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由此可证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故排除A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含解析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经济(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
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
(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
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
(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
有的市镇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种行业著称;有的是农村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等。
这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的形成,反映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4)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
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
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①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高考一轮复习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纲 1.商业癿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不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 1.古代商业活动
时间 远古 商代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表 现
西周 春秋战国
交易活劢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劢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 2.读表 •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名称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时间 不 同 点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 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 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 目的 统治基础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 来侵略,维护国家主 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作用 权;但限制了中国与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 世界的交流,导致中 发展起阻碍作用 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 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含义
沿革
影响
• 2.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出现 表现 特征 明代丝织业发达癿江南地区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癿发展 雇佣劳动 关系癿存在,地区性、丌平衡性突出 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癿手段压制工商业 雇佣 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癿影响
缓慢原因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 •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 货币固定为金银。 •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
影响
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__________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特训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特训特训: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2.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
这一系列活动()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3.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
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冒”,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
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
”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6.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
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统考]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十分明显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2.[2021·徐州市高三模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贵族之间不管是贿赂、赎偿、馈赠、献纳等经济交往,大都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而非货币。
这表明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国家政局影响货币形态C.小农经济制约商业发展D.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限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唐律疏议》对民间交易有相关规定:如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
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违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据此可知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注重维护正常经济秩序C.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私法是法律的主要内容4.[2021·三明市高三模拟]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5.[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人民版
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纲明示:(1)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的土地政策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商业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
(3)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5)明清: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2.“市”的发展(1)秦: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2)汉: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而且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
(4)唐朝:“夜市”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原有的“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5)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崛起(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朝时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发达。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5)清朝苏州、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形成: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4)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拨云见日想一想]1.古代的“城”和“市”一样吗?试答提示:不一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版模块二 第六单元 第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古代商业的发展,2.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概念阐释——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1.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
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期,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政府收取“侵街房廊钱”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2.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
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这反映出元朝()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盐商发达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3.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该材料说明当时()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B.徽州商帮逐渐兴起C.政府停止抑商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当时苏州的盛况,说明了苏州商业发展繁盛的场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商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故B、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4.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件 人民版必修2
• 2.【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瓌)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chánɡ
shǐ)。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chánɡ shǐ)
张潜、于辩皆致之数万,唯瓌挺身而出。
• ——《旧唐书》卷88
•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
第十三页,共31页。
• 易错点
• 1.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2.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fēngjiàn) 制度的衰落。
•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而是衰落的封建(fēngjiàn)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 都是封建(fēngjiàn)制度的衍生物。
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shāngpǐnjīngjì) 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 2.(2009·辽宁、宁夏,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 “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kèshāng)出租铺席 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第十七页,共31页。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 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 (ɡēnɡ jià)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1.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
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期,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政府收取“侵街房廊钱”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2.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
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这反映出元朝( )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盐商发达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3.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该材料说明当时( )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B.徽州商帮逐渐兴起C.政府停止抑商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当时苏州的盛况,说明了苏州商业发展繁盛的场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商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故B、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4.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C.徽州山多地少D.南方经济衰弱解析:选A 顾炎武赞同徽商富裕,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赴京考试,主要与当时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有关,故A项正确;商人节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C项是徽商形成的客观原因;D项材料并未涉及。
5.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解析:选A 从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倭患比较严重才导致明朝政府实行“海禁”。
所以答案选A项。
主题一“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主题二“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史料]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
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
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史料]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探究]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史料]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清史稿·选举志》[探究] 史料反映了清代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 清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限制了海内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古代商业兴起于商周,繁荣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具体各阶段特征如下:二、古代中国城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题组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A、B两项材料均不能说明,排除;材料表明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加强对商业的管控,表明政府并没有放弃对商业的监管,C项错误。
2.(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选D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集市已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
“罗绮走中原”是指丝绸,而非家庭纺织工,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是“勤织作”的结果,可看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项正确。
3.(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中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选B 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字信息的解读能力。
“半官场”“仕而商”说明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也经商,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故B项正确。
A项中“完全打破”的说法太绝对,C项材料未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选D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
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的集市,排除B项;图中场景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
故D项正确。
题组二古代的经济政策5.(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 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
6.(2011·江苏高考)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下出现的经济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张瀚认为农业和工业应该比重适当、协调发展,C项正确;由“农末适均”可知A、B两项错误;由“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可知D 项错误。
7.(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