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小企业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小企业论文选题参考1、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2、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3、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4、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5、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6、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7、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9、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10、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1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及对策选择12、克服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障碍13、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14、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15、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与信用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16、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法论纲17、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18、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违约行为与信用风险实证分析19、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民营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研究二、中小企业论文题目大全1、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2、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3、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对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4、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5、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6、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7、麦克米伦缺欠与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8、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9、创建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10、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11、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2、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13、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14、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15、基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16、风险投资参与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影响17、美、日、欧盟等中小企业最新界定标准比较及其启示18、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19、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20、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比较三、热门中小企业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硬信息和软信息框架下银行内部贷款审批权分配和激励机制设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启示2、社会资本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一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3、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沪深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5、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研究--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6、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政策7、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8、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研究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10、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模糊分析11、企业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12、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企业家异质特征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影响1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结构与实现机制14、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15、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共性关键技术体系16、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17、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衡量18、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对中小企业信贷行为的实证分析19、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述评20、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四、关于中小企业毕业论文题目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2、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3、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4、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5、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6、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7、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2007~2009年中小企业板块的实证检验8、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10、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11、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13、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14、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15、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16、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17、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1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19、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20、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五、比较好写的中小企业论文题目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2、长周期下的融资供求矛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研究3、政府?市场?谁更有效——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机制有效性研究4、考虑在险价值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基于沪深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5、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描述与对策选择6、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及政策扶持7、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研究8、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9、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10、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1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维立体模式1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13、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14、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实证研究及理论释义15、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16、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17、基于银行贷款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18、信誉链假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放大19、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20、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中小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二 、中小 企业 网络 能 力理论 回顾
H kns ( 8) 提 网络 能力 ( tok b i) aas n1 7首 o 9 n wr aiy e l t 概念 ,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提高其综合地位和处理 特定网络关 系的能力。随后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 度展开 研 究 。有 的学者 强调 网络关 系 ,如 Rt r i t e
实践不断更新企业 的网络知识 ,同时也要不断执行
效。因此 ,中小企业网络构建能力与创新资源 ( 知 识资源和资金资源 ) 获取正相关 。
网络关系能力包括交流和协调二元关系的能力 以及整合和重构多元合作关系的能力两个方面。包
各种网络管理任务 以引导或影响网络变化。这两方 面的综合 运用使企业 的网络能力处在 动态变化 之 中。第三 ,企业网络能力本质就在于通过寻求和运 用 网络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 ( 徐金发 ,20 ) 0 1。
一
如何进行创新 网络设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一种特殊 才能 ,并提出了两种重要的网络能力 :基于中央性 的网络能力和基于效率 的网络能力 。有的学者强调
.
种动态能力 ,动态性是指网络能力会随着企业成
长而逐渐累积变化。中小企业嵌入在网络之中,网
2 8. O
络成员多种多样 ,多个网络成员关系变化的宏观表 现 即为网络演化。中小企业会通过 内部学习和网络
及策略的需要进行关系管理及管理供应商 、合作伙
伴 、竞争者 、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 的能力 。 另外 ,还 有 学 者从 动 态 角 度 展 开 研 究 ,如 邢 小 强 (0 7 从资源角度和动态 能力角度对企业 网络能 20 ) 力进行研究 ,认为企业 网络能力是通过识别网络价 值与机会 ,开发 、维持与利用各层次网络关系以获 取稀缺资源和引导网络变化的动态能力。 纵观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或关注网络构建 ,或 关注 网络关系,或关注网络位置,但多是针对某一 领域 的独立研究 ,对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定义和测 度都存在不足。因此 ,本研究认为 :中小企业网络
协同创新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
日益个性化、多样化 ,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 ,产 品 生命周期缩短 ,这些都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商业 化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企业要完成如此复杂的资 源密集型任务 ,除了依赖 自身的资源和创新 能力 以外 ,与其它组织共享资源、学习外来知识是实 现优势互补、降低创新 风险的重要方式。作 为一
要] 基 于知识协 同的视 角 ,构建 了协 同创新 网络影 响创新绩 效的理 论框 架,运用 实证方 法 ,
探 讨 了网络嵌入性通过外部协 同能力 ( 关 系学 习) ,以及 内部 协 同能力 ( 知识 整合)对企 业创 新绩效 的影
响机 制与路 径 ,证 实了关 系学习与知识整合的 中 介 效应。研 究结果对企业协 同创新有一定的启示 ,企业只
一
3 一
第l 1 期( 总第 2 4 1 期)
2 0 1 3年 l 1 月
工 业技 术经 济
o u r n a l o f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i c s
N 0 . 1 1( G e n e r a l ,N o . 2 4 1 )
网络资 源流动 的通 道 ,在 网络 中起 着 联 结其 它 网 络成员 的作用 。 中心度 越 高 的企 业 也 拥 有更 多 的
响 ,验证了组织 网络的各个构面对创新绩效 的影
响作 用 以及知 识 整合 的 中介 效 应 。然 而 已有 研究 往往 只注 重企 业 内部 协 同 ( 知 识 整合 能 力 )对创 新绩 效 的影 响 ,而 忽 略 了企 业在 网络 环境 下 ,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组织 ,以知识创新为终极协 同目标 ,融合多项知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
基 于 浙江 的 实证
汪 蕾 ,蔡 云 ,陈鸿鹰
( 浙江大学管理 学院,浙 江杭 州 30 5 ) 10 8
摘要 :构建 了企业社会 网络 、创新 资源与创新 绩效相 互 关 系的理论 模 型,利用 来 自杭 州、宁波和 绍兴等 地企业 的调研 问卷验证理 论模 型及所提 出的假设 。研 究结 果表 明企业社会 网络 的 网络 规模 、网络 中心 度、关 系强度和 互惠性等各维度都与企业所能获取 的知 识资源正相 关 ;企 业社 会 网络的 关 系强度 、关 系稳 定性 和互 惠性 等各 维
i su t n eevr e .T es d o e o ersl s l s 1 h cl, e t i , t nt drc rct t asmpi sw r e f d h t ys w dsm eut a  ̄lw : )T esa cnr t se g a i oi s o i i u h s o e l a y r hn e p y o c l e okw r p si l cr l e i nweg eore r s 2 h t n h s blyadr ircyo - f oi t r e oiv y or a dwt k o ldersucs m ; )T e r g , t it n cpoi f O s anw e te e t h i f set a i e t S c ew r eeps i l cr lt i e ai r s 3 h e eore f nwe g n a i l e ei e e i ntokw r oiv y or a dwt t pt f ; )T sucs o l eadcpt pa dt tr - l a te e e hh c ai l m r ok d l a y h nm
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相关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参考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水平、企业创新绩效、实证研究、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1. 引言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从生产制造到管理决策的全面转型。
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然而,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对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验证。
2. 研究设计与方法2.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验证以下假设:数字化水平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好。
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选择了广泛的企业样本。
通过在企业中分发调查问卷,对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和测量。
2.3 变量定义和测量本研究将数字化水平定义为企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包括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数字化业务的比重等。
创新绩效定义为企业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影响力,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通过相关指标和评价体系对数字化水平和创新绩效进行测量。
2.4 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数字化水平和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验证。
3. 实证研究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证研究结果:3.1 数字化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企业协同创新导向与绩效关联实证研究——基于系统协同效应分析的视角
构, H a d j i m a n o l i s ( 1 9 9 9 ) 分析 了由企 络 结 构 J 。
而P e k k a n n e n和 H a ma r a k o r p i ( 2 0 0 6 ) 则 主 张 认 为 协
的影响 。S a n t a ma r i a和 N i e t o ( 2 0 0 7 ) 基 于西 班牙 制造
业企 业 的数据 , 指 出 协 同 网络 的 协作 程 度 和 企业 创 新绩 效存 在 显 著 正 相 关 效 应 J 。关 于 创 新 网络 结
控 制变 量 , 并认 为 以序 参 量 在各 子 系统 架 构 间 的 竞
的创 新供 应链 式协 同及其 组织优 势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 目 —— “ 决策科学与创新管理 : 应急物资运输 问题优化模型研究’ ’ ( 项 目编号 : R WS K Z D 0 3
—
2 0 1 1 0 1 ; 项 目负责人 : 俞武扬 ) 成果 之一。
作者简 介: 沈飞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贸教研 室主任 、 讲师 , 研究方 向: 企业创新及区域产业 经济; 俞武扬 , 管理学博士 杭 州 电 子科 技 大
,
学管理 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企业创新与物流优化 。
3 1
第2 6卷
2 0 1 3年 6月
第 3期
第2 6卷
总第 1 5 3期
企业协 同创新导 向与绩效关联实证研 究
基 于 系统 协 同效 应分 析 的视 角
沈 飞 俞 武 扬
(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贸教研室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2杭 州电子科技大 学管理学 院,杭州 3 1 0 0 1 8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数据来源1、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正在逐步将传统的业务模式、流程、技术、数据等转化为数字化形态,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还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更高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发现市场机会,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从而推动创新绩效的提升。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变革,使企业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效率。
然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
例如,企业需要面对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核心业务稳定的有效整合和应用新技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还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这对于一些传统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的共赢。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揭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机制,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研究意义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旨在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解。
通过深入挖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机制,本研究有望为现有的创新管理理论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
基于ERGM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例如,长三角地区某制造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型产品,通过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双赢。该案例启示我们,协同 创新可以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创新成本。
二、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协同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协同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多种类型,如产学研合作模式、产业链协 同模式、技术转让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企业应根 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协同模式。
方法
本次演示选取了某地区的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ERGM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 的形成进行建模。首先,我们收集了这些企业的创新合作数据,包括企业之间 的合作次数、合作类型等。然后,利用ERGM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拟合,探讨网 络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是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发现网络 的结构特征,如密度、中心性等,对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密度高 的网络能够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而中心性高的网络 则有利于掌握关键资源,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
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长三角316家中小企业 的实证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成为 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降低研发成本的重要手段。本次演示以长三角地区316家 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保障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应通 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稳定来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4、选择合适的协同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技术许可、合 作研发、战略联盟或产学研合作等合适的协同模式,以加速技术研发进程,提 高创新绩效。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同, 同顾客 、 应 企业 的垂 直协 同相 比水 平协 同对 企 业创 新绩 效 的推动 作 用更 为显 著. 供 关 键 词 :中小企 业 ; 同创 新 网络 ; 新 绩 效 ;结 构方程 模 型 协 创
解 学梅
( 上海 大学 管 理学 院 , 海 2 0 4 ) 上 0 44 摘 要 : 于 1 8家 中小型制 造 业企 业 的 问卷 调 查数 据 , 用 结构 方 程模 型探 讨 不 同的协 同创 基 8 运 新 网络 和企 业创 新 绩 效的 关 系. 究结 果 表 明 : 企 业一 企 业 ” “ 业一 中介 ” “ 业一 研 究 研 “ 、企 和 企
形 成 协 同 创 新 网络 , 促 进 技 术 溢 出 和 知 识 共 以 享 J 当前 , 国正 在 努 力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 . 我 中小
1 文 献 回顾 和 理 论 假 设
1 1 文 献 回顾 .
最 早 提 出创 新 网络 (noai e ok) 念 invtnnt rs概 o w 的是 Fem n 他 指 出 创 新 网 络 是 应 付 系统 性 创 re a , 新 的一 种基 本 制度 安 排 , 主要 联 结 机 制 是 企 业 其
不 少研 究侧 重探 讨 中小 企业 协 同创新 网络 的
①
收稿 日期 : 0 9— 8—0 修 订 日期 : 0 9—1 20 0 2; 20 2—2 . 8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 目(0 7 0 7 ;教育部“ 7726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资助项 目( C T一 6— 1 ) N E 0 4 0 作者简介 : 学梅 ( 99 ) 解 1 7 一 ,女 ,山东青 岛人 , 博士 ,讲师.x 0 0 2 . r xml3 @16cn o
企业团队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团队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创新并取得优势,团队协同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企业团队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影响机制。
一、团队协同对创新的推动团队协同是指团队成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在创新过程中,团队协同能够以多种方式推动创新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团队协同能够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多元化的视角,从而为创新提供条件。
团队成员会带来各自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背景,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相互碰撞,有利于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性的产品。
其次,团队协同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学习。
团队成员通过交流和分享,可以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其他成员,从而扩大整个团队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再次,团队协同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
通过合理分工和协作,团队成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加快创新的进程和提高效率。
最后,团队协同还能够提供积极的工作氛围和文化。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能够增强彼此的创新动力和共同目标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
二、团队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团队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体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创新质量:团队协同能够提高创新的质量。
通过多个成员的协同作用,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方案,减少创新缺陷和错误。
此外,团队协同还有助于发现和纠正创新中的潜在问题,从而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质量。
2. 创新速度:团队协同可以加快创新的速度。
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分工能够高效地推动创新进程,避免时间浪费和冗余工作。
团队中的成员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工作环节,分工协作,不断推动创新的进展,从而提高创新速度。
3. 创新成本:团队协同能够降低创新的成本。
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团队成员可以共享开发和研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减少创新的投入成本,提高创新的经济效益。
数据驱动中小制造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4-8308(2021)03-0163-13 DOI:10.13581/ki.rdm.20200287
研究与发展管理 R&D MANAGEMENT
Vol. 33 No. 3 Jun. 2021
数据驱动中小制造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机理
基于质性分析软件 Nvivo 11 对资料编码,为避免文本分析结果受编码者主观影响,编码过程由课题 组 3 位成员合作完成。编码开始前统一编码要求,每人选取 2 家企业进行首轮编码,结束后,每人再次选 择 2 家企业进行二轮编码,同一人两次所选企业不得重复。二轮编码结束后,通过 Nvivo 11 软件计算两次 编码一致性。对于一致性系数较低的编码再次商榷并修正,最终二轮编码的一致性系数 Cohen’s Kappa 如表 3 所示。经计算,6 家企业编码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值为 0.815,表明本次编码具有良好信度。
数据驱动依赖于激活数据属性推动企业发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数据如何在消费者需求识别、商 业模式创新以及生态网络协同创新等领域发挥价值。①消费者需求识别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互动 创新,了解消费者行为,随用户需求的偏好差异和动态变化实时调整产品创新策略[15-16],也可通过数据进 行用户行为预测[17]。②商业模式创新方面,BALDASSARRE 等[18]研究发现可持续价值主张的设计是用户 驱动创新与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桥梁。在经济活动离散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的思想下,企业可从产 品、场景和消费者 3 个要素入手,分析数据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19-20]。③生态网络协同创新方面,供应 商、合作伙伴、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均可推动生态网络的协同创新。在供应链创新过程中数据驱动可以通 过激活数据属性实现大规模定制和敏捷制造[21-23]。数据的可挖掘性和真实性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协 同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多样性和价值性对其正向影响不显著,价值性通过影响制造企业发展水平产 生间接作用[24]。数据也能够驱动供应链能力的提升,其中协调和响应能力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25]。以 上关于数据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多为具有资源能力优势的大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数据驱动创新发 展,而中小制造企业囿于其资源和能力等天然劣势,无法照搬大型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目前缺乏关于数 据驱动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研究。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_解学梅
第13卷第8期2010年8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O F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 SI NC H I N AV o l.13N o.8A u g.2010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①解学梅(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摘要:基于188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中介”和“企业—研究组织”等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着的正向效应,而“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效应,但却存在显着的间接效应.研究证实,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效应最为显著.研究还表明,垂直和水平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程度不同,同顾客、供应企业的垂直协同相比水平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关键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10)08-0051-140 引 言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尤其是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契约关系、合作网络、社会关系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联结形成协同合作网络.在变革迅速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下,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引擎[1].然而,随着技术创新走向复杂化和协同化,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短缺、研发能力弱、资源获取难等约束因素,难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由此,中小企业亟需和其他各种组织建立多维联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以促进技术溢出和知识共享[2].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演进的方向和速度,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有哪些?不同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如何?哪种协同创新网络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这些都是目前亟需探索和研究的问题.1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1.1 文献回顾最早提出创新网络(i n n o v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s)概念的是F r e e m a n,他指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其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3].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创新网络,并将其扩展到网络结构、网络合作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等层面[4-5].不少研究侧重探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①收稿日期:2009-08-02;修订日期:2009-1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6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 C E T-06-410).作者简介:解学梅(1979—),女,山东青岛人,博士,讲师.x x m1030@126.c o m结构和模式[6-8].例如,H a d j i m a n o l i s[4]指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类似地, P e k k a r i n e n和H a r m a a k o r p i[8]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主要来自异质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等.D o l o r e u x[7]基于加拿大渥太华53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创新更多地依赖与客户和供应商所形成的协同网络.然而,C o o k e[6]等则认为,中小企业很少同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建立交互协同网络.现有不少研究对协同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一些研究指出,协同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效应[9-10].例如,基于西班牙制造业企业的数据,N i e t o和S a n t a m a ría[5]指出,协同网络的协作程度和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然而,一些研究却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例如,L a r s s o n和M a l m b e r g[11]对瑞典机械行业的研究表明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正向影响.伴随着对创新网络结构的研究,一些研究开始探讨不同的协同网络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9].W h i t l e y[12]指出,不同的协同网络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效应;类似地,N i e t o和S a n t a m a ría[5]也认为,不同的协同合作参与者将会给企业创新带来不同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此外,一些学者指出,同顾客和供应商合作所构成的垂直网络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12,9].尽管不同的协同网络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加快企业创新的产生,但合作者增加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因此,有效的协同网络是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形成互补关系的网络[5].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只是一些学者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相应探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协同的理念.例如,池仁勇[13]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同中介、科研机构、政府等构成的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姚小涛[14]等基于250家企业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强弱关系是企业创新所依赖的重要社会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协同网络进行了探讨,例如,网络组织类型及管理机制[15]、不同竞合模式的战略联盟[16]、供应商网络的信任分析等[17].总的来说,现有文献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综合的理论框架.尽管一些研究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基本上是从定性角度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而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如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哪种协同创新网络更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现有文献尚缺少系统的理论回答和实证诠释.1.2 研究假设1.2.1 “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税收减免,金融支持、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专项计划等)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以促进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例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政策措施来激发创新[18];美国和英国则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根本性创新[19].不少研究强调了政府在促进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例如,B i g g s和S h a h[21]指出,政府机构和中小企业创新和绩效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 C o o k e[6]和D o l o r e u x[7]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实际运作中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比预期要小.总的来说,政府作为公共部门,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战略项目,促进企业和其它组织,诸如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联结,以此对中小企业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整个网络协调运转.综上,本文有如下假设.假设1 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的密切联结所形成的“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其他协同网络(a,b,c)和企业创新绩效(d)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a“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所构成的“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b “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与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c “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与研究组织所构成的“企业—研究组织”—52—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8月协同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d “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2.2 “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采购商、竞争者以及合作者等相关企业组成了“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6-7].在这个网络中,与顾客/客户的密切联结能够促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产品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降低创新的市场风险;与供应商的联结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原材料,获取技术创新的关键信息和产品技术知识[5];与竞争者的联结和合作则有利于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问题,建立技术创新标准,共享互补性资源等[22].有关“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近几年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B e n e r j e e和L i n[23]的研究表明,企业与客户、供应链企业和竞争企业的交互协作能够通过价值增值过程促进创新溢出.S a m m a r r a和B i g g i e r o[24]指出,非正式的协议和正式长期的战略联盟能够促使企业产生渐进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一些学者侧重探讨企业同顾客/客户的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例如T e t h e r[22]、A m a r a和L a n d r y[25],他们认为同客户的合作能够推动更多的有创意和复杂性的创新产生.而有些学者则重点探讨企业同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指出供应商是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产品改进的重要信息来源,同供应商的协作能够在增强企业运作弹性和市场适应性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快产品开发和创新频率[5].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指出,企业间通过知识、技术的交流所形成的技术合作,有利于企业发展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资源,获得协同效应[26].总的来说,中小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企业通过形成协同创新链,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品开发和提升创新绩效.假设2 中小企业与客户、供应链企业以及竞争企业等所形成的“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2.3 “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中介服务机构(i n t e r m e d i a r y i n s t i t u t i o n s),包括技术中介、风险投资组织、技术市场、行业协会、技术转移中心等,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中间环节,中介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通过连结各创新行为主体,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企业与市场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归纳而言,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主要发挥6大功能:信息交流、沟通粘结、咨询服务、知识整合、鉴定评估、孵化和商业化等[27].一些文献探讨了中介服务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例如,M a s s a和T e s t a[28]指出,中介机构是大学和企业间稳定和持续合作的重要纽带;D o l o r e u x[7]认为,企业同中介服务机构所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创新思想产生和企业技术产出的重要源泉;类似地,P e k k a r i n e n和H a r m a a k o r p i[8]指出,网络的交互协作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总的来说,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通过发挥“粘合”和“纽带”作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推动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综上,本文有如下假设.假设3 中小企业与技术中介、技术市场、行业协会、风险投资机构等所形成的“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1.2.4 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组织(r e s e a r c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学院/技校,是知识创造、技术产生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源[29].在政策鼓励和研发资金紧缺的背景下,研究组织同产业和企业的合作日益频繁[5].一些学者重点探讨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指出企业同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构成的创新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网络合作风险,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非常有效的方式[8,30].大学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强劲动力,它不仅为企业提供大量具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而且能够为新产业的出现和企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31].不少文献强调了大学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M a n s f i e l d和L e e[32]指出,企业同大学的合作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G u l b r a n d s e n和S m e b y[33]认为,企业同大学的合作能够产生双向的知识流动,促进企业和大学的双赢.总的来说,大学和企业的协同能够推动知识共享,促进企业—53—第8期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创新的不断产生[34].研究机构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一些文献重点强调了企业同研究机构合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例如,F r i t s c h 和F r a n k e [35]认为,同公共研究机构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加速专利的产生;N i e t o 和S a n t a m a r ía [5]则指出,企业同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总的来说,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组织通过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能够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有效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以此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由此,本文有如下假设.假设4 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学院/技校等所形成的“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图1 理论模型F i g .1C o n c e p t u a l m o d e l2 研究设计2.1 概念界定协同(s y n e r g y )概念是1965年由A n s o f f 在其《C o r p o r a t e S t r a t e g y 》一书中首次提出,主要是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指出企业协同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由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司之间的协同[36].而系统提出协同理论的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a k e n ,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协同学,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超越各要素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37].基于上述创新网络理论和协同的内涵,本文所涉及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构成技术链和知识链,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具有聚集优势和大量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学习特征的开放的创新网络.同一般的创新网络所不同的是,协同创新网络更加强调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知识交互和技术转移,更加注重政府和制度环境在协同中的作用,更加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效应(图2).图2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概念模型F i g .2C o n c e p t u a l m o d e l o f s y n e r g y i n n o v a t i v e n e t w o r k 图2所示的技术链和知识链是指协同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基于技术和知识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衍射,是协同创新网络内各成员围绕技术和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共享的协同循环—54—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8月所形成的技术和知识链环.由此,技术知识链环的有效传递在促进技术扩散和知识持续性累积的同时,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在协同网络内的流动,强化协同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创新网络成员的协同互动.2.2 量表设计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见表1),以已有的量表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设计出问卷来测量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表1 研究变量T a b l e 1R e s e a r c h v a r i a b l e s变量测量指标文献来源“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顾客/客户;供应链企业;竞争企业T e t h e r [22];D o l o r e u x [7];A m a r a 和L a n d r y [25];N i e t o和S a n t a m a r ía[5]“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监督或监管服务机构或相关政策F i s c h e r 等[38];D o l o r e u x [7];H e w i t t -D u n d a s [19];S a m m a r r a和B i g g i e r o[24]“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技术中介;技术市场;行业协会;风险投资机构C o o k e 等[6];D o l o r e u x [7];P e k k a r i n e n 和H a r m a a k o r p i [8];F i s c h e r 等[38]“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大学;研究机构;学院/技校F i s c h e r 等[38];F r i t s c h 和F r a n k e [35];D o l o r e u x [7];N i e t o 和S a n t a m a r ía[5]创新绩效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比F i s c h e r 等[38];R o m i j n 和A l b a l a d e j o[39] 由表1可知,量表中“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变量主要根据D o l o r e u x [7]与N i e t o 和S a n t a m a r ía [5]等的观点设计,将其分为顾客/客户、供应链企业、竞争企业3个指标;“企业—政府”变量则是来自C o o k e 等[6]和F i s c h e r 等[38]的研究;“企业—中介”变量是基于F i s c h e r 等[38]和D o l o r e u x [7]等的观点设计,将其分为技术中介、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和风险投资机构四个指标;“企业—研究组织”变量则主要来自D o l o r e u x[7]与N i e t o 和S a n t a m a r ía [5]等的研究,将其分为大学、研究机构、学院/技校3个指标.问卷采用了通行的李克特(L i k e r t )5级量表,从1至5代表程度从最低到最高(详见表2).表2 调查量表T a b l e 2R e s e a r c h s ca l e—55—第8期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2.3 变量测度1)指标的测度邀请被调查企业对其和顾客/客户、供应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13个指标联结和合作的程度进行评分,1分表示联结和合作程度最低,5分表示联结和合作程度最高(表2).2)创新绩效的测度基于国外学者F i s c h e r 等[38],R o m i j n和A l b a l a d e j o[39]对创新绩效测度的相关研究,本文用3个指标来测度创新绩效: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产品创新比例和工艺创新比例.为此,在调查中,邀请被调查企业对其近3年的创新绩效情况进行评分,共分为5个等级:①<0%,②0%~15%,③15%~30%,④30%~50%,⑤>50%,并按照等级程度将其转化为顺序尺度变量,由低到高对应为1、2、3、4、5(如表3所示).表3 创新绩效的测量T a b l e3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i n n o v a t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指标界定测度等级新产品销售收入比近3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①<0%;②0%~15%;③15%~30%;④30%~50%;⑤>50%产品创新比例近3年企业产品创新占总产品的比例①<0%;②0%~15%;③15%~30%;④30%~50%;⑤>50%工艺创新比例近3年企业工艺创新占总产品的比例①<0%;②0%~15%;③15%~30%;④30%~50%;⑤>50%2.4 数据收集和样本统计主要选取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为了保证问卷的可行性,采用3轮调查(2006—2007年).首先,将原始问卷发放给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就此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反馈意见进行问卷的修改和完善;其次,选择30家企业进行小范围预试,进一步修正完善问卷;然后,实施正式的调研.基于上海和深圳两地中小企业数量多,创新性强的特点,选取上海和深圳两地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样本主要按照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主要涵盖制造业23个行业)进行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回收的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37.6%.由表4可以看出,按企业所有制划分,被调研企业中占比例较大的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为45.74%和30.32%,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例相对很小.按就业人数划分,50~300人之间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为56.91%.按企业年销售收入划分,3千万~3亿间的企业数量最多,占52.66%.按所属行业划分,比例较大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11.76%)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78%)等(表略).表4 样本统计T a b l e4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s a m p l e按所有制企业数百分比按就业人数/人企业数百分比按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企业数百分比国有1910.11301~20006232.9830~3009952.66民营8645.7450~30010756.9110~305026.60集体2613.83<501910.11<103920.74三资企业5730.32总 计188100%总 计188100%总 计188100% 注:中小企业界定是按照2003年国家经贸委、计委、财政部、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标准划分.2.5 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m o d e l,简称S E 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方程—56—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8月(m e a s u r e m e n t e q u a t i o n )与结构方程(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 )两部分.本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术语,基于前述的理论假设,构建了5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图3).图3 路径示意图F i g .3P a t hd i a g r a mo f t h em o d e l3 实证分析3.1 信度分析在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检验之前,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运用S P S S 15.0中的信度分析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见表5).对整个量表的信度分析表明,C r o n b a c h 's α为0.839,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此外,H o t e l l i n g 's T 2(p <0.001)检验结果表明,信度分析符合真分数测量理论假设,信度分析效果较好.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政府”、“企业—企业”、“企业—中介”、“企业—研究组织”和创新绩效5个潜变量的α系数值分别为:0.896,0.826,0.765,0.789,0.770,均满足大于0.70的要求,并且各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i t e m -t o t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 )比较高.因此,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表5 变量的基本统计和信度分析T a b l e 5D e s c r i p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o f c o n s t r u c t s变量测量指标M (S .D .)i t e m -t o t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C r o n b a c h 's α“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顾客/客户的联结程度(y 1)与供应链企业的联结程度(y 2)与竞争企业的联结程度(y 3)3.10(1.286)3.11(1.046)2.82(0.973)0.8680.7240.8390.896“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与科技创新服务部门联结程度(x 1)与信息服务部门的联结程度(x 2)与监督/监管部门的联结程度(x 3)2.89(1.484)2.47(1.401)2.30(1.262)0.7950.7410.7320.826“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与技术中介的联结程度(y 4)与技术市场的联结程度(y 5)与行业协会的联结程度(y 6)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结程度(y 7)3.43(0.959)2.70(1.248)2.79(1.257)2.56(1.061)0.6140.6510.6290.5510.765“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与大学的联结程度(y 8)与研究机构的联结程度(y 9)与学院/技校的联结程度(y 10)3.31(1.162)3.56(1.263)3.10(1.254)0.6030.6870.6030.789创新绩效新产品销售收入比(y 11)产品创新比例(y 12)工艺创新比例(y 13)3.19(0.650)2.70(0.736)2.18(0.807)0.6260.5550.6480.770—57—第8期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3.2 验证性因子分析效度分析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测度.由于量表是借鉴国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形成,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同期望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 o n f i r m a t o r y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利用L I S-R E L8.7软件来验证量表的构建效度.表6给出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大部分大于0.7,并在统计意义上高度显著(T值>1.96).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数表明:近似误差均方根(R M S E A)和标准均方根残差(S R M R)小于0.08,规范拟合指标(N F I)、非规范拟合优度指标(N N F I)、比较拟合优度指标(C F I)的值均在0.90以上,由此,测量模型和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和度,本研究构造变量的效度较好,适合做结构模型分析.表6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T a b l e6R e s u l t s o f c o n f i r m a t o r y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变量测量指标标准因子负荷T值拟合指数“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η1)y1y2y30.970.890.7517.68***15.31***11.82***“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ξ1)x1x2x30.880.810.5413.48***12.04***7.44***“企业—中介”协同创新网络(η2)y4y5y6y70.800.690.590.5011.85***9.73***8.02***6.61***“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η3)y8y9y100.510.730.505.96***7.95***4.94***创新绩效(η4)y11y12y130.790.760.6411.95***11.43***9.00***χ2=181.71d f=94N F I=0.91N N F I=0.94C F I=0.95G F I=0.89R M S E A=0.071S R M R=0.069***表示p<0.0013.3 模型分析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政府”、“企业—企业”、“企业—中介”、“企业—研究组织”等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将前述结构模型输入L I S R E L,利用采集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表7)、全模型路径图(图4)和模型检验结果(表8).表7 结构模型拟合指数T a b l e7F i t i n d e xo f c a u s a l m o d e l拟合指数χ2/d f N F I N N F I C F I G F I A G F I R M S E A S R M R 统计值2.3520.910.920.940.870.820.0710.078判断准则2<χ2/d f<5>0.90>0.90>0.90>0.80>0.80<0.08<0.08 拟合度的衡量分为整体模型拟合度检验、测量模型拟合度检验与结构模型拟合度检验.整体模型拟合度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体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绝对拟合指数(a b s o l u t ef i t i n d e x)、相对拟合指数(r e l a t i v ef i t i n d e x)和简约拟合指数(p a r s i m o n y f i t i n d e x).表7给出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指数显示:χ2/d f= 2.352,满足了2<χ2/d f<5的要求,R M S E A为—58—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8月。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架及其成因分析
点之间的各连线 ,表示的是节点之间
的关 系。 巾小 企业创新 网络的 边包 括
巾小 企 业 政 府 、 与大 学 科 研 院 所 的 j
珍
联 系 、中介机 构等的联 系。
巾小 企业 处 于 巾小 企业 创 新 网 络 巾 的 核 心 位 置 。在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网 络 巾 ,存 在 一 个核 心 节点 ,这 个核 心节 点
小 企 业创 新 网 络 的 基 本 构 架 及 中 小 企 业创 新 网络 的形 成 原 因
关 键 词 中小企 业 创 新 网络 网络 成 固
秆 唧 给 的 桕
一
中
_ l
咽
越 需 婴』 的 专 业 能 力 , 甚 至 刀 些 大 泛 f {
冀 舞 霉 纂 . . 鬻 .
到引 导、扶持 、管理和推动作用
其 他 各 个 廿 点 都 是 构 成 巾 小 企 业
研 院所为支撑 的有效 运行机 制。 巾小
企 业 创 新 网 络 各 坚 素 之 间 仔 在 着 相 互 制 约 、卡 互依 赖 、4互 促 进 的 关系 。 网 H = } j
险 。 其 中 技 术 风 险 是 指 m于 预 期 的 研
的作用类似 于 自然 界蜂巢 的机 理 ,所 有 丁蜂的 活动全部 嗣绕着蜂王 ,一旦 蜂 土 消失 ,这乖唾 构将 不 复存 在 ,蜂 王 I 占
对 于 整 个 蜂 土 闻 的 运 " 起 着 制 定 规 则
这 种形形 色色的_ 芙系组成 一个 个网络
联 系链 条,并进 形成网络 ,影响着创
维普资讯
一 薯 一
●
网络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网络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与思考网络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基于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研发、开发和创新的过程。
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网络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首先,网络协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平台。
这个平台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易于使用。
平台的使用方法必须简单易懂,能够让用户快速上手。
2. 具备通信工具。
平台必须支持多种通信工具,例如即时通讯和语音会议。
3. 有效管理工具。
平台必须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工具,能够让管理员有效地管理团队成员,并监控工作进度。
4. 安全性。
平台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保障团队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
其次,网络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作。
因此,为了保证网络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保持充分的沟通和协作。
以下是一些协作的方法:1. 分工明确。
每个团队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然后根据团队目标,进行分工。
2. 持续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应当保持持续的沟通,及时更新项目成果。
3. 充分交流。
需要与其它团队成员充分交流,在得到了其它人的反馈和帮助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4. 整合资源。
团队成员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例如技能和专业知识。
最后,网络协同创新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下是一些管理的方法:1. 监控进度。
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工具来监控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
2. 反馈及时。
需要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效率。
3. 充分激励。
需要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来激励团队成员,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
4. 分享经验。
在项目完成后,需要分享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总而言之,网络协同创新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研发和创新模式。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沟通协作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网络协同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团队的协作和创新,提高团队效率和绩效。
创新、协同创新与融通创新内涵的探究
1引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类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各组织的资源、技术、知识等要素实现最佳的利用与匹配关系,需要转变运行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以实现各类组织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2创新内涵“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拉丁语,它是指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知识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并创造新生事物和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思路与观念,以获取最有益的成果。
“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更新”,即改变旧的事物与内容;第二层是指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是指改变。
狭义的“创新”是指突破旧事物,并在此基础上改变或创造新事物。
创新最早被应用于经济领域范畴。
它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 )教授最先提出来的。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来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将“创新”理解为“新组合”: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供应源、建立新组织形式以及新模式等。
熊彼特的物种新组合扩展了创新内涵。
但有学者认为,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部分内容,早在19世纪的马克思就曾定义过,与熊彼特定义“创新”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创新理念更全面、更丰富,充满了人文关怀,突破了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范式,超越了“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追求经济价值实现的这一传统学术观点。
“创新”还包含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深化与发展了创新理论。
从广义上来看,“创新”其本质是实现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螺旋理论作为创新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对理解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螺旋理论是指政产学三方面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彼此相互作用,每一主体保持相对独立,即称为三螺旋。
1952年由美国化学家罗伯特·科里(Robert B.Corey )和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与英国卡文迪实验室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ston )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最早提出DNA 的三链模型,即DNA 分子是由三条链缠绕在一起构成的螺旋状结构。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以部分高校协同中心评价实证研究为例
根据各中心的类型、研究方向等情况分组,组内交叉相互 评估评审。要求各中心登录网络平台审阅同组其他中心的自评 报告书及支撑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 3 名以上业务型的专 家开展现场核实,考察受检中心的运行管理情况、核验支撑材 料,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明显与中心研究领域无关、权属完全不 属于中心的成果,以及杜撰假合同和提供虚假经费到账证明等 弄虚作假的情形,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一并写入交叉评审报告 并签字确认。教育主管部门将随机检查交叉评估评审质量。 3.2.2 会议现场评审打分
以项目需求和关键技术创新为牵引,充分发挥创新中心高 效配置资源的平台作用,聚集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在共建产 学研合作基地基础上,协同学校内部、各类平台、上下游项目 之间的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优势互 补,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共赢[2]。 5.2.3 加强中心各主体交流协同,促进人才共同培育
一是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在办学模式、育人方 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等方面给学校 予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上级主管部门应 给予协同中心的协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机制、体制 改革方案。例如,打破内部机制障碍举措,保障国内外高质量 的合作交流;按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原则,鼓励社会资 本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
列举成果与中心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存在较多成果拼凑。 虽然立项时按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 3 类进行建 设,但从建设过程和成效来看,中心没有很好地按定位来进行建 设,科学前沿中心没有取得多少前沿创新成果,行业产业、区域 发展中心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能力不足,贡献度不高。
4.3 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及其创新绩效评价
60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之后,社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
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在日常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所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经营模式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本文就主要针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以及创新绩效评价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模式;创性绩效;分析研究前言就目前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并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
尤其是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大企业,小企业的存在也是比较多的,这些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大企业相比较,不仅企业的经营规模小,而且企业人员少、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因此不仅对于大企业来说,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进行创新,对小企业来说更应该进行创新,所以本文就主要在绍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证的基础上,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及其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1、相关概念分析1.1 协同创新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越来越强调团结、协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由于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人一力之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协同创新,这样才能够弥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之处。
但是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协同机制和氛围,而企业想要充分的发挥协同创新网络的作用,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协同创新的发展氛围,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协同网络,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科技型企业伙伴关系、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tnershi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作者: 康益敏[1];朱先奇[1];李雪莲[2]
作者机构: [1]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
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预测
页码: 9-1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伙伴关系;协同创新;创新绩效;知识共享;认知多样性
摘要:本文基于245家科技型企业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和企业创新绩
效的影响,以及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和认知多样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伙伴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认知多样性正向调节了伙伴关系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知识共享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如何利用伙伴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作者:解学梅, XIE Xue-mei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
刊名:
管理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年,卷(期):2010,13(8)
1.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6(04)
2.Hadjimanolis A Barriers to 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 (Cyprus) 1999(09)
3.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1991
4.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7(01)
5.Whitley R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mpetences: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外文期刊]
2002(03)
rsson S;Malmberg A Innovations,competitiveness and local embeddedness 1999(01)
7.Miotti L;Sachwald F Co-operative R&D:Why and with who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外文期刊] 2003(08)
8.Pekkarinen S;Harmaakorpi V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外文期刊] 2006(04)
9.Doloreux D Regional network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Ottawa in Canada[外文期刊] 2004(02)
10.Cooke P;Boekholt P;Tǒdtling F The Governance of Innovation in Europe 2000
11.Nieto M J;Santamaría L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for the novelty of product innovation[外文期刊] 2007(6-7)
12.Romijn H;Albaladejo M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外文期刊] 2002(07)
13.Fischer M;Diez J R;Snickars F Metropolitan Innovation System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re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Europe 2001
14.H.哈肯协同学 1984
15.Ansoff H Corporate Strategy,Revised Edition 1987
16.Fritsch M;Franke G Innovation,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外文期刊]
2004(02)
17.Lee J D;Park 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Korea[外文期刊] 2006(09)
18.Gulbrandsen M;Smeby J C Industry funding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 research performance 2005(06)
19.Mansfield E;Lee J Y The modern university:Contributor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ipient of industrial R&D support[外文期刊] 1996(07)
20.Razak A A;Saad M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iple Helix culture of innovation network:The case of Malaysia 2007(03)
22.Drejer I;Jrgensen B H The dynamic creation of knowledge:analys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 [外文期刊] 2005(02)
23.Massa S;Testa S Innovation and SMEs:Misaligned perspectives and goals among
entrepreneurs,academics,and policy makers 2008(07)
24.Howells J 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外文期刊] 2006(05)
25.Bullinger H -J;Auernhammer K;Gomeringer A Managing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外文期刊] 2004(17)
26.Amara N;Landry 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novelty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Evidence from the 1999 statistics Canada innovation survey[外文期刊] 2005(03)
27.Sammarra A;Biggiero L Heterogeneity and specificity of inter-firm knowledge flows in innovation networks 2008(04)
28.Benerjee S;Lin P Vertical research joint venture 2001(1-2)
29.Tether B Who co-operates for innovation,and why.An empirical analysis[外文期刊] 2002(06)
30.Biggs T;Shah M K African SMES,networks,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2006(11)
31.Libutti L Building competitive skill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rough innova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Overview of an Italian experience 2000(06)
32.Hewitt-Dundas N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ge plants[外文期刊] 2006(03)
33.Godin B;Gingras Y The pla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2000(02)
34.张钢;张东芳供应商网络中的信任分析--以浙江省汽车零配件企业为例 2008(01)
35.郭焱;郭彬不同竞合模式的战略联盟形式选择[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7(01)
36.吕坚;孙林岩;范松林网络组织类型及其管理机制适应性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5(02)
37.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学报 2008(01)
ursen K;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外文期刊] 2006(02)
39.Bruque S;Moyano J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SMEs:The case of family and cooperative firms[外文期刊] 2007(05)
1.左毅.卢骏飞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期刊论文]-科技广场 2010(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lkxxb201008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