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情节构筑及抒情线索
《促织》知识概要
A.秀才童子举人进士贡士
B.童子举人贡士进士秀才
C.童子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D.秀才童子进士贡士举人古代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
导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
院试,县、府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三甲出榜,统称进士。选C。
典型例题
读下列文段,回答1~4题。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例1解释加点的词语()
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A.宫中尚促织之戏
【知识延伸检索】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我国文言小说的特殊贡献,是“用传奇法以志怪”。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用传奇法以志怪”的: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进然,用法传奇,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字词综合运用】
1.词语解释:
不中(zhîng)于款:
中,符合;款,款式,规格。
靡(mǐ):
无,没有。
薄产累(lèi)尽:
一点点家产渐渐地赔光。累,亏累,亏欠,这里是“赔”的意思。
《促织》知识概要
促织重点难点突破《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整个小说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阅读时注意故事的高潮部分——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从失虫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文末有“异史氏曰”一段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
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讲解】成名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一形象,我们要认识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官吏迫害人民的反动本质。
小说的线索“促织”以及紧扣这条线索,按其“得失”造成的文章的波澜是文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心理、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是本文的又一重点。
核心知识选自《聊斋志异》。
促织,蟋蟀。
作者蒲松龄。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友人在宝庄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
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痛万分。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写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四百余篇。
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世界,借助想像谈狐论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一。
它以明代皇室盛行斗促织的游戏,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背景,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文章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掌握下列文言实词:庠裨抢审靡集掭悚翕啻怍售陵疏造俾龅掾讷迂觇黠发爽跬敛业赉掇。
《促织》知识点整理
《促织》知识点整理一、作者及作品背景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2、作品背景:《促织》出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创作于清朝,蒲松龄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二、故事梗概1、朝廷征收促织,成名被摊派任务,因交不出合格的促织而备受折磨。
2、成名儿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捉来的促织,投井自杀,灵魂化为一只善斗的促织。
3、成名将儿子化身的促织献给朝廷,获得重赏,成名因此富贵。
三、主题思想1、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2、批判了封建官僚的谄媚逢迎和贪污腐败。
3、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命运和痛苦生活。
四、人物形象1、成名老实怯懦:被官府摊派捉促织的任务后,诚惶诚恐,一筹莫展。
善良迂讷:面对困境,不敢反抗,只会默默忍受。
最终受益:因儿子化身的促织而富贵。
2、成名之子天真活泼:不小心弄死了促织。
勇敢担当:因害怕父亲责罚而投井自杀。
五、艺术特色1、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成名被摊派任务到儿子自杀,再到促织献朝廷,情节发展出人意料。
2、细节描写生动对促织的描写细腻逼真,如“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对人物心理和神态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浪漫主义色彩儿子灵魂化为促织,帮助父亲摆脱困境,具有浪漫主义的想象。
六、语言特色1、简洁明快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能够准确地表达意思。
2、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口语化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文化内涵1、反映了古代的赋税制度朝廷征收促织,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横征暴敛。
2、展现了古代的民俗文化人们对促织的喜爱和斗促织的习俗。
八、与现实的联系1、警示现代社会要关注民生,避免过度的行政摊派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2、批判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倡导廉政和公正的社会风气。
以上是对《促织》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促织》知识点归纳练习
《促织》知识点归纳练习一、本文体裁特点:《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促织”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在明代宣德年间的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成名因为无力缴纳征促织的税金,被迫捕捉一只珍贵的促织(蟋蟀)来抵税。
然而,这只促织却不幸被他的儿子弄死。
为了弥补损失,成名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另一只促织,最终却发现这只促织实际上是他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和鲜明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也展现了蒲松龄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二、本文知识点归纳:1、人物形象:成名是一个老实、善良的读书人,他性格软弱,面对征促织的税金无法承受,但又不得不顺从;他的儿子则是一个顽皮、好奇的孩子,对促织充满了好奇心,最终却因为弄死了促织而感到内疚。
2、情节结构: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征促织”这一事件展开,通过捕捉促织、弄死促织、购买促织、得知真相等情节,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3、语言特色:蒲松龄的语言既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
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传说,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文学的韵味。
4、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一个普通人家因征促织而遭遇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老百姓所遭受的欺压与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练习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分析成名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请分析蒲松龄在本文中运用的叙述技巧及其效果。
《促织》知识点归纳《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叙述明朝宣德年间一个名叫成名的人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暴贪婪,并寄寓着对受尽欺凌、不能生计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事开始时,先介绍了背景,即皇上喜欢斗蟋蟀,官员则借进贡的名头,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生计困窘。
主人公成名因此陷入困境,他本来没有多余的钱财,更因为交不出蟋蟀而被官府传讯、杖打。
此时,他的灵魂化成了一只善斗的蟋蟀,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惊险的故事。
促织知识点整理
译为现代汉语时要把这些倒置的句式改为正常的句式。“以……为……”译 为现代汉语时要改为“把……当作……”。例如,“以天下之所顺”应译为“把 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的这一条件”。下文的两个“以”字也应按同样的方法译为 现代汉语。“以天下之所顺”
就是“把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的这一条件”。“以……所……”译为现代汉 语时应改为“凭借……的(地)位(置)”“依靠……的力量”。
22、克:战胜。
23、若夫:至于。夫,发语词,无实义。下文的“若己”“若人”的 “己”“人”同“夫”。
24、委:抛弃。下文的“离”、“畔”同“委”,背叛的意思。
25、亲:亲近。下文的“近”同“亲”。下文的“疏”则同“远”。意思是 拉开距离。与“近”相反。
26、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得道,施行仁政。 者,……的人。多助,帮助就多。之,代词,指施行仁政的君主。下文的“寡助 之至”的“之”同“之”。
27、失道者寡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下文的“寡助 之至”的“至”是极点的意思。“寡助之至”就是几乎没有帮助到极点。意思是 到了极点就没有办法再增加了。“寡”,少的意思。“寡助”“寡助之至”都形 容少到极点。下文的“多助”“多助之至”则形容多到极点。
28、以天下之所顺: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的这一条件。以,用、凭借的意 思。“所顺”指上文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顺,归顺、服从的意思。“天下 之……所……”是文言中常见的固定句式。“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的)。
然而,正当成名高兴得要命的时候,这个唯一的希望又突然消失了!儿子的 灵魂化成蟋蟀既惩罚了邪恶势力又教育了人民,但这个希望消失之后,更加强烈 地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第四部分(第23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在绝 望之余又燃起一线希望——蟋
促织的结构分析
《促织》的结构分析《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
《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
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
“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
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
“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课外阅读】《促织》赏析
【课外阅读】《促织》赏析《促织》一反传统,描写的不再是因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或者一方单相思的“精诚所感”而演绎出的“离魂”型的爱情故事。
而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飞魄散”的人间惨剧,而且“离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还不通世事的九岁小孩。
这就决定了《促织》不仅是《聊斋志异》里最杰出的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的一篇小说。
而且在艺术上更有精美闪光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促织》一开头就指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同时也是在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实也是悲剧的社会根源。
下文就成名一家围绕促织这只小虫子的得与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成名初次觅虫,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在故事情节来说,正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有了转机: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居然于村东大佛阁后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
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
可谓是柳暗花明,然而,一曲未终,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好奇、顽皮的儿子“窃发盆”,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
虫得而复失,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一个“面如死灰”,一个“如被冰雪”。
“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得其尸于井”,成了一个人虫两空的惨剧,“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至此,故事情节已有了两大转折。
紧接着又有一个转折,不过这一转折不象上面的两个转折那样大起大落,而是舒缓、沉着得多了。
成子竟然“半夜复苏”,身化促织,伤心欲绝、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听到了促织的叫声。
循声搜寻,发现了一只“顿非前物”的小促织。
因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虫子“忽跃落襟袖间”,成名只好勉强收留它,不过还是“惴惴恐不当意”,极力烘托其其貌不扬,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不仅打败了“一切异状”之促织,而且还善斗鸡,还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知识点归纳
《促织》知识点归纳《促织》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篇散文,是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之一,主要描写了一个中国古代织布技艺家族衰落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促织》的详细剖析,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的知识点。
一、故事背景《促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古代,描绘了一个古老的织布技艺家族的日子。
故事中的主人公促织,是家族中技艺最高的织布师傅,他的织布技术世代相传,被尊为“织布之神”。
二、故事情节文章开头是介绍了促织一家的景况,其中包括促织、妻子和七个孩子。
之后,故事主要通过促织一家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促织家族织布技艺的独特之处以及家庭成员在织布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革命的影响渐渐显现,很多人放弃了手工业,转而从事工业。
最终,只剩下促织一家坚守手工织布技艺。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手工织布业逐渐式微,织布一家的生计也日益艰难。
三、文学特点1.真实生动的描写。
朱自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历史厚重感和织布技艺的独特之处。
四、主题思想1.维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促织》通过描绘促织一家对传统织布技艺的坚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的重要性。
2.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文章通过讲述织布一家随着时代变迁的衰落,揭示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巨大改变。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五、启示1.传统文化的价值。
《促织》通过反思织布一家的命运,告诉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2.坚持不懈的努力。
《促织》描绘了促织一家对织布技艺的坚守,表现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人们在追求梦想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聊斋志异促织主要内容
聊斋志异促织主要内容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
那么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什么呢?
小说首先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帝喜欢斗蟋蟀,每年都会向民间征收蟋蟀。
为了满足宫廷的需求,地方官员经常向百姓摊派任务,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小说以“促织”为题,就是因为在古代,蟋蟀的别名叫促织。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成名,是一个为人忠厚、善良、有点迂腐的读书人。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生活也很简单,但却被摊派了寻找蟋蟀的任务。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他意外捉到了一只奇特的蟋蟀,但因为好奇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这只蟋蟀,导致成名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为了让儿子免于刑罚,成名妻子向巫婆求教。
在神明的指引下,成名终于又找到了一只出色的蟋蟀,但却被狡猾的县令夺走了。
县令将这只蟋蟀献给了皇帝,却发现这只蟋蟀非常弱小,皇帝非常生气。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成名再次捉到了一只强大的蟋蟀,但他的儿子却误以为这只蟋蟀是自己的。
为了证明儿子的清白,成名将儿子锁在家中,却导致儿子跳井自杀。
得知儿子死亡的消息,成名悲痛欲绝。
故事最后,皇帝非常喜欢这只强大的蟋蟀,对献上它的成名大加赏赐。
然而,成名却对皇帝的赏赐毫不在意,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找回自己的儿子。
最终,他看到了一只类似蟋蟀的小动物跳进了儿子的坟墓中,他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整个故事通过一只小小的蟋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
苦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紧凑,情感细腻动人,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
浅谈《促织》的艺术魅力
浅谈《促织》的艺术魅力作者:国琪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12期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
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
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
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
促织的情节梳理
促织的情节梳理《促织》是一部集聚了现实题材与历史背景的情感故事,讲述了在民间组织中,青年骨干成长历程中的挫折与成长的故事。
全片共分为四章,分别通过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帮年轻人默默地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不断成长与奋斗的历程。
第一章以协助残疾人为主线,探讨了青年人在公益事业中的成长。
主人公小桥作为残疾人协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工作,但面对现实的困境,他感到青春的坚持和热情变得苍白无力。
影片中的小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挑战自我极限的精神,以及改变社会、服务社会的紧迫感。
第二章以动盪的时代背景为背景,探讨了强权与正义的矛盾。
看似一众乡村妇女仅仅是“私闹”了一场,但一众勇敢追求平等、公正的乡亲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最终合法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增进了大家对社会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的信任。
电影中的农妇们传递了一种追求公正、拒绝不公与劫后余生的民间精神。
第三章以工人和农民的合作为线索,呈现了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嬗变。
影片中的一帮年轻工人和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促成了拓宽了整个社会的管辖范围。
这一章节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实践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精神启迪是不断扩展自我价值,用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一章以“发展公共文化”为主题,呈现了人民群众形成文化自主创新的热度。
影片中的文化志愿者们展示了一种以文化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社会的精神,为我们激发了大众普及文化的需求,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这一章节的核心意义是鼓励我们不断创新,改变社会的弊端,培育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
总体来说,《促织》既兼具现实感与历史感,透过小人物的情感历程与励志故事,令人引人入胜,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合作互赢的关系,又彰显并鼓励了现代市民的公民意识。
相信这部电影的良好故事及有启示意义的精神,会在未来引领人们不断进步和创新,让社会更美好。
促织知识点整理
促织知识点整理《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促织为线索,讲述了成名一家因蟋蟀而遭遇的悲欢离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以下是对《促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 年 6 月 5 日-1715 年 2 月 25 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2、作品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二、字词解释1、岁征民间岁:每年2、此物故非西产故:本来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用笼子4、昂其直昂:抬高5、居为奇货居:储存6、里胥猾黠黠:狡猾7、假此科敛丁口假:借8、操童子业操:从事9、久不售售:考取10、薄产累尽累:牵连11、会征促织会:恰逢12、死何裨益裨益:益处13、冀有万一之得冀:希望14、靡计不施靡:无15、迄无济迄:最终16、又劣弱不中于款中:符合17、旬余,杖至百旬:十天18、成然之然:认为……对19、蹑迹披求蹑:追随20、遽扑之遽:急忙2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啻:止22、窥父不在,窃发盆发:打开23、虫跃掷径出径:径直24、儿惧,啼告母啼:哭着25、不复聊赖聊赖:依赖、指望三、句子翻译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从事童生的学业,长时间没有考取功名。
2、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成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于是被狡猾的小吏上报充当里正的差役,想尽办法谋求摆脱都没有成功。
3、不终岁,薄产累尽。
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
促织情节线索
(3)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绿。)
练习四:意动用法
(1)成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
为……对。)
(2)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
动用法,认为……不好。)
(3)益奇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
为……奇特。)
练习五:一词多义( 1 )
①顾
成顾蟋蟀笼虚(回头看,动词)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环视,动词) 顾念蓄劣物无所用(转折连词,但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虑,动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动词)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 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 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 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 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 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 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 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 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 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 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 暗现象。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 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之,无出其右者
练习六:选择(3)
下列句子中“然”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②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③成然之 ④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⑤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⑥然后得一夕安寝 ⑦芙渠则不然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复,輮使之然也 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B.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蒲松龄《促织》赏析
蒲松龄《促织》赏析【内容提要】本文从曲折离奇的情节、逼真形象的人物、细腻入微的描写、寓意深刻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赏析了《促织》的艺术成就,旨在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关键词】《促织》情节人物细节思想赏析《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小说,是《聊斋志异》反应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劳民伤财的名篇。
促织,即蟋蟀,亦即蛐蛐。
小说通过叙写皇宫盛行游戏斗蟋蟀,官府逼迫成名征蟋蟀,使得成名倾家荡产,几欲寻死,又瞎雀碰个好谷穗意外得志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生活导致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罪恶。
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赏析《促织》:一、曲折离奇的情节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好的小说应该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情节禁忌平铺直叙,而要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这样才能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促织》就是这样的小说。
小说一开始先交代了成名被抓官差征收蟋蟀的原因:宫中盛行斗蟋蟀游戏,有人献了一只勇猛好斗的蟋蟀,博得了皇上欢心,于是上官一级一级责令每年进贡蟋蟀,供皇上游戏。
再写成名因被抓了官差征收蟋蟀而倾家荡产,又因抓不到蟋蟀而被责打,“忧闷欲死”。
后来在驼背巫画图暗示下好不容易找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眼看就要度过难关。
蟋蟀偏又被儿子弄死了。
这使得成名又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儿子怕父亲责罚而跳井。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啊!虽然儿子苏醒过来,但没有蟋蟀无法交差,成名又陷于愁苦绝望之中。
但天无绝人之路,作者笔锋一转,写成名又捉到一只勇猛善斗,既能斗过名蟋蟀,也能斗过鸡,还能应节而舞的小蟋蟀,交了差,发了财,皆大欢喜。
综上所述,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成名感情经历了这样的轨迹:“忧闷欲死”,“唯思自尽”(家产荡尽又抓不到蟋蟀无法交差时)→“大喜”(抓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时)→“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子弄死蟋蟀投井自杀时)→“心稍慰”(儿子半夜复苏时)→喜(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时)→大喜(小蟋蟀斗过少年气焰嚣张的大蟋蟀时)→惊喜(斗过不可一世的鸡时)→皆大欢喜(交了差发了财时)。
促织(三)作品赏析
赏析作品人物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 “大喜”,由“大喜”到“失色 ”,又由“失 色”到“惊喜”。试作一点分析。 【解答】 成名捕捉了一只小虫,自己感到沮丧,惴惴 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不能符合官府心意。 当村中少年要将驯养的“蟹壳青”强与他的小 虫搏斗时,他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 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一反常态, 变成 “大喜”。此时,鸡来啄小虫,“成骇 立愕呼”,“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 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统治者爱好 “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折 磨摧残至此!
情节设置特点
• 情节的曲折性:一波三折 • 情节的虚构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 义相结合。 • 情节是为主旨服务的。
主题思想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 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 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 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 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 深切同情。
情节虽虚构,史料有依据:
明清笔记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 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 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读下段,与《促织》有何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 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头 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 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 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 如何理解‚异史氏曰‛这一段?在文中 作用如何? • 这是小说,最后却加了这么一段议论, 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 作者的议论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 可取之处?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 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 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促织情节概括每小段
促织情节概括每小段K先生的小说《摩尔庄园》中,不仅情节有跌宕起伏,况且设定也别出心裁。
在小说中,有一种神秘的手工编织技艺被称为促织。
促织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拓展K先生小说《摩尔庄园》中从促织技艺看的情节发展,概括每个小段情节的要素以及情感跌宕起伏。
第一小段庄园主人的妻子M对促织情有所耳闻,但由于庄园中没有相关教材,他无法开始学习。
庄园之外,庄园主人遇到一位自称能教促织的老太太,庄园主人随即将此人带回庄园。
这段情节中,人物原本身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且缺少切实可行的教程,但因为碰巧外逃的老太太被发现,情节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情感方面,庄园主人和M对这门技艺的探寻表现出了期待。
第二小段老太太教导M和两个女孩K和F促织技艺,F很快学会了,K却不能很好地掌握。
老太太告诉K,必须要“思考”,“用心”,“集中注意力”,才能编织出好的织品。
一段时间之后,M和K认为老太太的教学方法太过繁琐,庄园的美好氛围被扰乱了。
这里情节发生的重点是技艺的传承,传承的过程中引出了人物的生活打算,这部分情节表现了M和K的“挑剔”。
第三小段K决定独自练习促织,她在暗中制作出一件漂亮的织品,然而老太太认为这件织品来自于M,而不是K。
K非常分外地生气,决定将这件织品交给庄园主人。
在这一段情节中,K被带入推动的前台,而其他几个人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在情感方面,青春期的K对于识人不清、不信任感到生气。
第四小段庄园主人意外发现了K制作的漂亮织品,但因为K拒绝与他谈话,庄园主人反过来给了老太太信任。
当老太太宣告她要离开摩尔庄园时,K发现她的方便包里有许多盗走的物品,包括M的钱包。
在这一段情节中,人物的角色感受转化得更加复杂,叛逆与被欺骗、认可与信任感全部涌上心头。
第五小段庄园主人和M给了K非常严厉的处罚,但她仍旧决定去找老太太,以找到一种和她交流的方式。
她最终找到了老太太并与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老太太打了她一巴掌。
促织的结构提纲怎么写
促织的结构提纲怎么写
写促织的结构提纲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促织的主题,例如打击酒驾、维护公平正义等。
2. 目的:明确促织的目的,例如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
3. 对象:明确促织的对象,例如政府、企业、群众等。
4. 结构:确定促织的结构,例如层次结构、章节结构等。
5. 内容:确定促织的内容,例如宣传材料、调查报告等。
下面是一份促织结构提纲的示例:
一、主题
打击酒驾,推动社会进步。
二、目的
通过开展打击酒驾活动,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三、对象
政府、企业、群众等。
四、结构
第一章:背景介绍
1. 酒驾问题的严重性
2. 打击酒驾活动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活动方案
1. 活动主题和目的
2. 活动时间和地点
3. 活动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宣传材料
1. 宣传口号和主题
2. 宣传内容和推广方式
第四章:调查报告
1. 酒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2. 打击酒驾活动的效果评估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1. 活动总结
2. 未来发展展望
以上是一份促织结构提纲的示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促织情节梳理
促织情节梳理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的情节是构成整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排和展开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促织情节梳理成为了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从情节的定义、构成要素、梳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节的定义情节是指作品中的事件、行动、冲突等,是作品中的主要内容。
情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一个好的情节应该具有紧凑、连贯、有趣、引人入胜等特点。
二、情节的构成要素情节的构成要素包括主线、支线、转折点、高潮、结局等。
1.主线:主线是情节的核心,是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贯穿始终,是情节的主线索。
2.支线:支线是主线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增加情节的复杂度和趣味性。
3.转折点:转折点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可以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和悬疑感。
4.高潮:高潮是情节发展的最高点,是情节的最高潮,可以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和悬疑感。
5.结局:结局是情节的结束,是情节的最终结果,可以增加情节的意义和价值。
三、情节的梳理方法情节的梳理方法包括整体梳理和局部梳理。
1.整体梳理:整体梳理是指对整个作品的情节进行梳理,包括主线、支线、转折点、高潮、结局等。
在整体梳理中,需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凑性,避免出现矛盾和漏洞。
2.局部梳理:局部梳理是指对作品中的某一段情节进行梳理,包括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紧张感和悬疑感等。
在局部梳理中,需要注意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矛盾和漏洞。
四、情节梳理的重要性情节梳理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构思情节,增加情节的趣味性和紧张感,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情节梳理还可以帮助作家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情节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促织情节梳理成为了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构思情节,增加情节的趣味性和紧张感,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的情节构筑及抒情线索
作者:王诗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1期
《促织》一文的情节结构是围绕着促织的得与失展开的。
在故事中,促织可谓关系重大。
是它,真接决定着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悲喜荣辱。
促织之于成名一家,有得亦有失,而伴随着促织的得与失,人物的情感或喜或悲,且得与失、喜与悲又对应相融,即得促织而喜,失促织而悲。
这样,作品在促织的得、失更替的情节发展中展示着人物情感的悲喜交织。
小说开头先简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以此构成了连锁的因果,这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接着围绕着促织的得与失,展示了成名一家的悲喜遭遇,构筑了可谓独具特色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线索和情感线索。
首先是故事的开端。
主人公成名因“为人迂讷”而被“报充里正役”,结果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虽竭力自行搜觅,然而终未得到“中于款”的促织,以至“屡遭杖责”、“辗转床头,惟思自尽”。
此可谓情节构筑及情感抒写的“一波”。
无疑,这故事开端从情节上看是成名“觅虫而不得”,从情感上看是置主人公于一个异常悲惨的境地。
成名一家,可谓“山穷水尽”,似乎会家破人亡。
这里,成名的悲惨,有其“为人迂讷”的性格之悲,亦有其“忧闷欲死”、“惟思自尽”的命运之惨!读之不免让人忧虑揪心:“成名一家可谓惨矣!”
其后是故事的发展。
作品没有让成名一家一直悲惨下去。
成名一家于“山穷水尽”之际,由于巫婆的出现,命运顿生转机,迎来“柳暗花明”之时:巫婆至村,成妻问卜,而后成名按图索虫,终得到一只“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称得上价值连城的宝贝。
成名一家绝处逢生,自然大喜过望。
此为故事情节及情感发展之“一折”。
此折之关键是巫婆的适时出现,虽有些唐突离奇,却也让人宽慰欣然。
此折从情节上讲是主人公得到促织,从情感上看人物已由悲转喜。
这里,情节及情感的转折是自然而舒缓的。
成名一家从问卜时的满怀希冀,到得图寻虫时的急切,再到发现虫后的惊愕,最后是得虫后的狂喜,层层推进,层层铺垫。
尤其是读至狂喜之处,读者似乎可以长舒一口气:“成名一家得救矣!”
接着是故事的再发展。
成名因得促织而大喜过望,然而古语云:福兮祸之所伏。
故事没有继续展示成名一家的一帆风顺,相反由于儿子的出现,故事情节顿时又生波澜:九岁的儿子因好奇“窃发盆”,导致“虫跃掷径出”,等到扑入手,“已股裂腹落,斯须就毙”……主人公一下子又跌入万丈深渊。
命运似又回到了开端。
此可谓故事情节及情感线索之“二折”。
此折之关键是儿子的出现,虽出人意料,却也在自然情理之中。
从情节上看是促织的得而复失,从情感上讲是人物由喜转悲,悲而至痛。
而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儿子因惧怕终投井而死,夫妻俩“抢呼欲绝”、“不复聊赖”。
这里,人物情感之悲已可谓达到极至。
此折中成名夫妇的情感变化尤引人注目: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后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这里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情感变化使作品悲情气氛分外浓郁,让人看到了失
促织给成名一家带来的灾难。
同时也让人读出了人之于促织在生命价值上的高低轻重。
读此不由得人不惊惧而呼:“成名一家休矣!休矣!”也不由得人不骇然而叹:“人啊,悲夫!”
随后是故事逐步趋向高潮。
古语有云:“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成名一家“抢呼欲绝”、跌入万丈深渊之际,“忽闻门外虫鸣”,使得故事情节再生波澜:成名追寻门外,几经罔折,终得一小虫。
虽说此虫“短小”、“形若土狗”,但成名依然“喜而收之”。
此可谓情节及情感线索之“三折”。
接下去故事一步步向高潮迈进。
先是以对比、衬托的手法,在试虫、斗虫中充分展示此虫之异常,而后是此虫被层层上献,直至宫中,再就是各级官吏乃至成名终一一受到封赏。
至此,成名因再得促织且献虫有功而走出了绝境,可谓苦尽甘来,悲尽喜来。
而更人惊喜的是成子竟也精神复苏,自言身化促织,拯救全家。
此时,成名家人团聚,且“不数岁,裘马过世家焉”,终享尽荣华富贵。
无疑,此折在情节上是促织失而再得,在情感上是再由悲转喜,此折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亦倍受关注:由得小虫“喜而收之”,到试虫后的“大喜”,再到试于鸡后的“益惊喜”,最后是受封赏、且复得儿的喜之极……这一层层逐渐加深的喜悦之情最终将人物的情感推至极点。
承接上文,此可谓由悲之极转为喜之极。
虽说此折中小虫的骤然出现及成子的复苏有些离谱怪诞,却也深合读者之心愿。
好人终得好报,这不正是作者读者共同的心声吗?读至此,亦不免再长舒一口气,终归坦然。
“成名一家能如此,足矣!足矣!”
当然,常言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小说情节高潮也是结尾处的“喜之极至”,实则蕴含着难言的悲情:一是因官府逼迫,为拯救全家,九岁的儿子被迫身化促织,以性命相搏,这是怎样的震憾人心的悲哀!二是作品中人与促织生存状态及生命价值的异化和错位,发人深省。
文中虫贵人贱、人命不抵虫命的现实,折射了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怎样的悲哀!无疑,这一错位正是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有力的抨击和控诉。
喜极而悲,或许这也正是小说暴露力量之所在吧!
纵观全文,小说故事情节以促织为中心,按照“觅虫而不得——得虫——失虫——再得虫”这一线索构筑展开,可谓波波折折,此起彼伏。
而每一波折,或突兀离奇,或自然舒缓,或现实,或虚幻,似在意料之外,实为情理之中。
而在促织得而失、失而得曲折起伏的情节发展中,演绎着同样跌宕波折的悲悲喜喜。
小说故事情感以悲情为主线,由悲起,以喜极而悲结,中间得促织而喜,失促织而悲。
如此得失更替,悲喜交织,共同构筑了作品独特而又高超的艺术魅力,让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