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

合集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这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什么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4年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1,如果把城市里的非货币的收入也计算在内,城乡的差距远远大于3.2∶1,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达4∶1至6∶1。

一位前德国驻华大使曾经形象地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也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十多倍。

而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造成了国民的收入不均。

如果不采取及时到位的调节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二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目前我国每年的投资率都在40%以上,投资额在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每年消耗的水泥占到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40%;钢铁、煤炭、氧化铝的消耗量,都占到世界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电的消耗量也占到世界消耗量的13%以上,但每年产出的GDP却只有世界的4%。

我国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总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

三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十一五

十一五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建议》共分十个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
“十一五”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是从2006~2010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1、5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5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9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四日市发展成为“石油 联合 企业城“。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 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 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从1960年 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 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 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
19
经济发展
除了增长外, 还伴随着经济结 构、社会和政治 体制变革。
经济发展的衡量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பைடு நூலகம் 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1981年,冰岛、美国、新加坡、 中国、印度的人均GNP各为11 020美元、15 390美元、7 260美元、310美元和260美元, 而这5个国家的PQLI各为100、97、89和75。 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 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2
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 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3
2、2004年9月,党的十六 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6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发展?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7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答:⼀、历史必然性:1、⼯业⾰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速发展并产⽣⽣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这⼀不可克服的⽭盾,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九世纪⾃然科学⼀系列重⼤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然规律的揭⽰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代适⽤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个⼀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类智慧的⾼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法论,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场,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理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产阶级和进步⼈民努⼒奋⽃的武器强⼤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命与社会改⾰仍然具有巨⼤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答:⾸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题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题

学 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题
刘金 友
( 中共 大庆市委党校 , 黑龙 江 大庆 1 35 ) 6 2 3
[ 摘
要 ] 中共 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 》 以下 简称《 《 ( 建议 》 与《 ) 中共 中央关 于制
现科 学发展 , 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 创新 发展模 式、 高发展质量 , 提 以及 明确三 者各 自的 内涵、 在科 学发展 中的地位及其相 互
关系。
[ 关键词 ]建议》 特点 ; 《 ; 创新 ; 意义 ; 观念 ; 模式 ; 质量 [ 中图分 类号 ] 0 [ C 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2 2 4 ( 06)2 0 0 - 3 10 — 3 12 0 0 — 0 10
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 划的 建议 》 以下 简称“ ( 十五” 建议》 相 比, 《 ) 具有许 多不 同特 点 , 闪烁不 少创新 亮点 , 蕴含着一 系列重要 意义。要 落实“ 十一五” 划《 规 建议》 中提 出的把 经济社会发展切 实转入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 , 实

客观事实 的认识深 刻程度。“ 规划” 对于“ 划” 计 来讲 , 在规
些关 系 国家经 济命 脉和安全 的高技 术领 域的要 求提 出来 的, 十一 五” 而“ 规划 《 建议》 是把增强 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科技
定 的奋斗 目标等 重大问题上会更宏 观一些 , 在具体 的数字指 标上会 更少一 些 , 在控制 的程度上 自由度会更 大一些 , 执 在
著名论断 ; 展是党执 政兴 国的第一要 务 , “ 发 是 三个 代表 ” 重

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林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林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余年的发展壮大 , 目前生产基地 已
扩展到 3 O多个乡镇 ,总种植面积 达 1 万亩 ,苗农花农 2 万户 。 7 . 1 形 成 了一个能 生产 园林绿化 观赏苗 木、 经果林苗 、 用材林苗 、 盆花 、 盆 景、 鲜切花切 叶 、 草坪地被 植物七 大类 、0 40多个品种的生产基地 , 生 产经营企业 10 20多家 ,从业人员 l 万人 , 2 年销售额达 7 亿元。肥西 县 “ 岗” 三 苗木 、 合肥裕丰 花鸟虫
化、 布局 区域化 、 服务社会 化的产 销经营格局 。 二要实施科技兴苗兴
花 战略 , 大力 推广组培育 苗 、 容器
育苗 、 向培育标准化生产 和工厂 定
化、 设施化 生产技术 , 科研上优 先 安排 苗木 花卉生物 技术产业 的创 新研究 , 提高苗木花卉产 品的市场 竞争能力 。三要建设交 易市场 , 建
木材产 品主要 运往 江苏沭 阳等地
售额达 2 5 . 亿元 , 3 但合肥 当地生产
的产 品不到 2 %。由此可见 , 0 苗木 花卉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 一要 通过政策引导 , 逐步形成生产专业
维普资讯
促进生态建设与林业 产业发展 的 良性互动 , 尽快把林业产业发展成 为全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苗木花卉业发展市场空间大 合肥市苗木花卉产业历经 4 0
21 0 0年 ,我 国森林 覆盖率将达到
1%以上 , 9 需完成造林 5 . 4亿亩 , 约
木花卉专业经 营性合作社 , 促进经
主的要求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 “ 三农”
问题的重大举措 , 是我 国现代化进 程 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 只

解读“十一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读“十一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6中国报道■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提出以来,在全国掀起了热烈讨论。

除了从我国现代化战略高度和“三农”问题实际出发充分肯定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以及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探讨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的认识外,部分关注农村发展人士和“三农”问题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担心和忧虑。

因此,深化学习《建议》精神,对于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新农村事关现代化全局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此,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国家。

广大农村和城镇体系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组成部分。

和实现城镇化一样,建设新农村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

建设好新农村,不但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构件,而且能够成为现代化的积极促进因素。

(一)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置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时,有学者依据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山高人稀的状况,提出国家投资建设新农村是否值得的疑问。

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日本、韩国经验,提出对国将建设新农村,经济上是否合理的疑虑。

实际上,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不稳,农民收入水平增速慢,农村环境条件差,不但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短腿”,而且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为农村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体现。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9)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9)

2020年纪念建党99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九)1. 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B)。

(A)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B(A) 80万,100%(B) 80万,400%(C) 40万,400%3. 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___B__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A) 个别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B)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C) 个别领导、民主集中、集体酝酿、会议决定4.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

这表明B(A) 两国的合作重点已转向文化领域(B) 双方将全面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C)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5.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C(A)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2005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

会议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提高B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A) 科技进步(B) 自主创新(C) 发展规划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C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A) 坚持科学发展观(B) 发展循环经济(C) 建设节约型社会10.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A(A)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B)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C)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1.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C(A)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 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C)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12. 党章第二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 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 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比重(%)
国家的倍数
耕地 森林 淡水 矿产
钢 铁
石 油


美国
法国
日本
33.3 16.7 33.4 50 44 50 30 58 4.3 11.5 7.7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 务。(3)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 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漫画面试公务员真题

漫画面试公务员真题

漫画:另一种污染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措施不力,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而且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

一个污水横流、烟尘飞扬的地区,经济发展再快,与和谐社会建设又如何相融?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是能不能坚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问题。

新华社发漫画:寻找失去的世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农村面源污染,城市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污染等等,开始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由于污染,环保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新华社发贫穷的母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任何时候的环境保护都不应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放在首位的实实在在行动。

新华社发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出了要求,给今年的“3·15”增加了分量,也让人们对“3·15”之后的消费环境寄予更多期待。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中,涉及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最多,占61.8%,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投诉。

消费者对此类问题反映集中在:有些销售商利用消费者专业知识缺乏的情况,推销质次价高的产品,甚至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从中获利;一些食品或饮料超过保质期或存在异物;街边流动商贩、早市和农村集贸市场销售的食品,卫生安全难有保障;一些企业为赚取高额利润,于国家法律和消费者利益不顾,明知产品有缺陷,仍继续生产和销售。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开创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一件大事。

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家宝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进行专题认真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所做出的重要决策。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21:10 作者:马中平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

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

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

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3.147430.911.542.888.67[4000][4000]5基本稳定68001.51560904.2142211.32153959.5[4200][4000]1.424.66.3‰全国总人口(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12674320.3133000[10]552213075626<[10]9.65.35.1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我 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 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 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 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

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 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 题进行了思考,现就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为什么再提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范文先生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 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什么要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而农业仍然是国民 经济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 农村的公共投入,使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大转变, 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

2004 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 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按照《建议》要求,今后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 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 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当代中国实践背景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当代中国实践背景
的 建 议 》 提 出 了 “ 一 五 ” 划 期 间我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总 的指 导 思 想 和 集 经 济 、 治 、 化 、 会 以 及 人 的全 面 。 十 规 系 奋 斗 目标 , 立 了新 的发 展 观 念 和 发 展 举 措 。 本 文 就《 议 》 确 建 中新 的 重 大 决 策提 出的 总 发 展 在 内 的综 合 性 、 统 性 目标 。改 革 效 体 背景和基本原因作粗 浅的分析 , 这对 于正确把握 并贯彻 《 / 主要精神具有一定的 开 放 初 期 。 率 优 先 思 想 一 度 占据 主 导 建- z) 地 位 , 济 高 速 增 长 的 同 时 . 社 会 贫 经 是 现 实意 义 。 富急剧拉大 ; 目前 中国占总户数 2 %的 0 关 键 词 : 一 五 规 划 发 展 实践 科 学发 展 观 十 最富有户收入 , 占有 全 部 收 入 的 5 %以 1 中 图 分 类 号 : 0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 3 120 )2 0 3 — 2 K2 A 1 9 58 ( 60 — 03 0 0 0 上 , 2 %低 收 入 户 只 占有 全 部 收入 的 而 O 4 %左 右 。2 0 0 5年 中 国 社 科 院经 济所 课 党 的 十 六 届 五 中 全 会 审 议 并 通 过 了 现 在 城 乡 之 间 的 差距 , 西 部 之 间 的 差 距 东 题组 统计 的基 尼 系 数 数 据 是 04 4 . ,已 经 5 《 中共 中央 关 于 制定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等等 。 从城乡差距来看 , 建国以来 , 由于工 超 过 04这 个 国际 公 认 的 警 戒 线 。效 率 与 .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 ( 建 业 化 的需 要 。 过 “ 刀差 ” 行 农 业 反 哺 通 剪 实 公 平 的 矛 盾 , 富 与 后 富 的矛 盾 以 及 社 会 先 议》, 出了“ )提 十一五” 规划期 间我国经济 工业 政 策 , 及现 代 化 、 市化 过 程 中 , 以 城 进 各 阶 层 的 矛盾 格 外 突 出 。 同时 , 我 国 发 在 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 目标 , 确立 步拉 大 了城 乡 差 距 。例 如 : 城 乡 收 入 从 展 实践 中 , 经济高速发展 的 同时 , 社会 发 了今后 五年和更长时期 我 国经济社 会必 差距 来看 。9 8年 。 17 城镇家庭实 际收入是 展却相对滞后 , 一些社会问题 和矛 盾 1 3益 须 要 科 学 发 展 的 新 的 发 展 观 念 和发 展 举 农村家庭 的 2 7倍 ,0 3年 , . 4 2o 城乡家庭实 突出 , 比如 : 业 问 题 、 境 问题 、 共 医 就 环 公 措。 这是 党 中央 在 深 刻 分 析 当前 发 展 中存 际收入差距扩大到 5到 6倍 , 从东西部差 疗问题 、 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些 矛盾和 在 的突出问题 的基础上 , 在充分认识 目前 距 来 看 , 、 、 依 次 发 展 , 益 分 享 不 东 中 西 效 问题直 接关系 到“ 济更加发展 . 经 民主更 我 国经 济社会发展 和改革开放正处 于一 对等引起 的地区发展及贫穷差距较大 。 例 加健全 , 技更加进步 , 科 文化 更 加 繁 荣 , 社 个 承 前 启 后 , 往 开 来 的重 大 转 变 时 期 的 如 :0 1 , 东 人 均 国 民生 产 总 值 是 青 继 2o 年 广 会 更 加 和 谐 . 民 生 活 更 加 殷 实 ” 全 面 人 的 基础上 , 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勾画 海 ( 3 5 5元 ) 2 7 的 . ,0 3年 , 海 的 城 4倍 2 0 上 小 康 社 会 宏 伟 目标 的 实 现 , 系 到 社 会 的 关 的新蓝图和作 出的新的战略部署。 以下就 市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是 贵 州 的 22 . 6 稳 定 。 建 议 》 出 :必 须 加强 和谐 社 会 建 《 提 “ 《 建议》 中新的重大决策 及提 出的总体背 倍 。 上世 纪 末 , 然 我 国实 施 了西 部 大 开 虽 设” ,并 在 第 九 部 分 具 体 阐述 了如 何 推 进 景和基本原因, 谈谈 笔者 的认识 。 发 战 略 。 是 东西 部 发 展 差 距 拉 大 的 势 头 但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设 的 问 题 。 即 “ 方 千 ( 一)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正面 临 由总 仍未得 到改变 。 这就是《 建议》 中特别强调 百 计 扩 大 就 业 ,加 快 完 善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 体小康 向全面 小康社会转变 要坚持全 面、 调 、 协 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 丰富人 民群众精神 文 改革开放初期 , 邓小 平设计 了我 国现 展观的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背景。 建议》 《 指 化生 活 , 高人 民群众健康 水平 , 障人 提 保 代化事业发展 “ 三步走” 的战略 目标。 经过 出 :必 须促 进 城 乡 区域 协 调 发 展 .“ 面 “ ”全 民群 众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 充分 体 现 了 以 人 。 2 O多年的奋 斗 , 19 到 9 0年 , 我们 已经走 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难 点 在 农 村 和 西 部 地 区 。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 。 完 了第 一 步 。 决 了 温饱 问题 。 20 解 到 0 0年 要 从社 会 主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全 局 出发 , 筹 统 ( )我 国经 济 增 长 和 现 代 化 的水 平 二 又 走 完 了第 二 步 。 即 人 均 G P达 到 了 城 乡 区 域发 展 。 持 把 解 决 好 “ 农 ” D 坚 三 问题 正 面 临 着 由“ 飞 ” 段 向“ 熟 ” 起 阶 成 阶段 转 80美元。这时 。 0 我们宣 布我国人 民生活 作 为 全 党工 作 的重 中之 重 。 行 工业 反哺 实 变 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 在达到前 两步 的 目标 农 业 , 市 支 持农 村 ,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城 推 所谓“ 飞” 起 阶段 。 指 一 个 国 家 的 工 是 之 后 。0 2年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又 进 一 步 村建设 , 2o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落实 区域 业 化 初 级 阶段 , 即 一个 国 家处 于 一 个 低 亦 提 出“ 全面 建 设 惠 及 十几 亿人 口 的更 高 水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形 成 东 中西 优 势 互 补 , 良 收 入 、 消 费 和 高 积 累 、 投 资 阶段 。 谓 低 高 所 平 的小康社会” 的奋斗 目标。 这表 明, 在进 性 互 动 的 区 域协 调 发 展 机 制 ” 。从 中 国 的 “ 熟” 成 阶段 , 指 一 个 国 家 的 工 业 化 中 期 是 步实现第三步的战略目标 的过程中 , 实际国情出发 ,建议》 我 《 规划了一 条中国式 阶段 ,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处 于 中 低 收 人 水 平 也 国 目前 正 处 于 由 总 体 达 到 小 康 水 平 向 全 的城 市 化 道 路 , 就 是 一方 面不 断促 进 城 这 阶 段 , 或 者 说 人 均 G P大 致 在 10 - D 00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新 的转 变 阶 段 。“ 体 市 的发展 。 一方面也要 加强建设 “ 产 总 另 生 30 0 0美 元 阶段 。2 0 0 3年 ,当我 国人 均 小 康” 全面小 康” 同 ,0 0年 , 现 发展 、 与“ 不 20 实 生活富裕 、 乡风文 明、 村容 整洁 、 管 G P超 过 10 D 00美 元 以 后 , 济 社 会 进 人 经 第 二 步 目标 , 民生 活 总 体 达 到 了 小康 水 理 民 主 ” 人 的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 就 如 何 建 并 了由“ 飞 ” “ 熟 ” 起 向 成 阶段 的转 变 。 国际 经 平 。 明 我 国 在 总体 上 已摆 脱 过 去 贫穷 落 设 新 农 村 提 出 了措 施 : 推进 现 代 农 业 建 表 “ 验 表 明 , 低 收 人 国家 向 中等 收 人 国家 迈 从 后 的面 貌 。但 是 。总 体 ” 际 上 是 一个 全 设 , 面 深 化 农 村 改 革 , 力 发 展 农 村 公 “ 实 全 大 进 的 阶 段 是 一 个 非 常 关键 的 阶段 。 家 宝 温 国 平均 概念 。在 这 个 平 均 的 背后 , 还掩 盖 共 事 业 , 方 百 计 增 加 农 民收 人 ” 千 。再 次 , 把 这 个 阶段 称 为 “ 要 关 口” 因为 , 个 重 。 这 着 许 多 的不 协 调 、 平 衡 、 全 面 。 不 不 具体 表 “ 面 小康 ” 目标 既 是 一 个 涵 盖 全 国 范 围 全 阶 段 既 是 一 个 “ 金 发 展 时 期 ” 同 时 也 是 黄 。

建筑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习题卷15)

建筑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习题卷15)

建筑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习题卷15)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国际收支长期逆差说明国内宏观经济失衡B)国际收支长期盈余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国外的压力C)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形成贸易顺差,贸易顺差越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越大D)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需,出口和投资则是反映外需的主要指标答案:D解析:2.[单选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体现了从( )定义可持续发展。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科技属性D)经济属性答案:C解析:3.[单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引导各类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对经济主体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A)法律B)消费需求C)信息D)调控手段答案:C解析:4.[单选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了经济体制由( )向社会主义市场转变的方向。

A)计划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国有经济答案:A解析:5.[单选题]基金发起人申请设立基金,并须经( )审查批准。

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B)国务院C)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D)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答案:C解析:6.[单选题]建设项目所属的( )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建设规划以及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

A)金融机构B)有关行业主管部门C)发展改革部门D)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答案:B解析:7.[单选题]( )是在不改变我国政府或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将我国的基础设施或企业厂房有期限地租赁给国外承包单位,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方式。

A)联牌生产B)TOTC)企业联合D)BOT答案:B解析:8.[单选题]我国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是在( )。

A)1950年B)1981年C)1994年D)1997年答案:C解析:9.[单选题]( )是因流通才有价值,它不能退出流通,一般也不能超越国界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也就是要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代替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就是社会上先进的,符合创造力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的事物。

为什么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十个字,但其中却包含真深深的哲理,是对过几千年各国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最适合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进步的社会意识,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与当今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从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事物是永恒发展着的,国家也如此。

一个不再发展的国家只能日趋走向衰亡。

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己长期的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群众观点,就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让我们国家不断进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中国的国情来说,我们就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当今世界时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时符合历史和现实的争取热观念,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