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出凝血

合集下载

出凝血异常与血凝学实验诊断思路

出凝血异常与血凝学实验诊断思路

出凝血异常与血凝学实验诊断思路一、∙vWF功能通过(C)来测定∙关于vWD的分型诊断叙述错误的是(C)∙血凝学筛选实验中FIB的参考范围是(B)∙关于LA(狼疮抗凝物)测定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D)∙以下患者需要进行LA(狼疮抗凝物)测试,除外(D)∙关于D二聚体叙述错误的是(C)∙血凝学筛选实验中,(B)用于手术前测定外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血凝学筛选实验中,用(B)监查口服抗凝治疗-香豆素/华法令等药物∙血凝学筛选实验中,(A)用于手术前测定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A)是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二、∙欧美批准用于预防髋关节术后血栓栓塞的是(B)∙华法林的治疗剂量为INR(B)∙不同实验室测定PT值是不一样的,但(A)相同∙属于新型口服抗凝剂的是(A)∙下列口服抗凝药物属于Anti-IIa因子的是(D)∙欧美批准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和心梗患者的血栓预防的是(C)∙关于低分子量肝素叙述错误的是(A)∙磺达肝癸钠抗凝效果监测方法是(A)∙关于Ddimer结果的临床判读叙述错误的是(D)∙关于肝素的叙述错误的是(D)三、∙DVT的临床概率(Wells评分)分级中,≥(C)属于高概率∙关于易于引起HIT发生的临床特点叙述错误的是(C)∙VTE诊断的三基石不包括(D)∙深静脉血栓以(A)为界分为近端和远端∙关于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患病率叙述错误的是(A)∙抗磷脂综合征诊断的实验室依据不包括(D)∙对于怀疑HIT患者的处理错误的是(D)∙女性,60岁,OA,行双TKR手术,术后7日晨入厕后突发背部剧烈疼痛,然后胸闷,呼吸困难,10分钟后呼吸、心跳停止,请内科会诊抢救,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36h后死亡,临床诊断为(A)∙浅静脉栓塞无症状:有症状=(A)∙关于易栓症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四、∙影响出、凝血的因素不包括(C)∙APTT延长的临床情况见于(B)∙肝素的实验室监测需采取(B)测定∙关于DIC的临床表现叙述错误的是(D)∙片状,腔隙出血多考虑(B)∙asprin,波利维的实验室监测需采取(D)测定∙APTT,PT都正常的出血患者,应考虑凝血因子(D)缺陷的可能∙PT延长APTT正常的临床情况多见于(A)∙(A)是重要的鉴别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凝血抑制物存在的方法∙点状,浅表出血多考虑(A)五、∙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带(B)电荷∙血小板与血小板的结合称为(C)∙低分子量肝素的实验室监测需采取(B)测定∙抗凝系统组成不包括(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可以保护凝血因子Ⅷ,黏附血小板于内皮下。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和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凝血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凝血

图1. 凝集素介导的细胞与分子或细胞间相互作用模型(引自Chapman and Hall 1989)。

A. 同种细胞间相互作用。

B. 不同种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本实验中,土豆块茎凝集素介导的红细胞凝集属于A 类中由上至下数第二种类型,即凝集素可溶,可以同时与两个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寡糖链结合,在两个红细胞之间形成连接。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植物凝集素介导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姜政 2012/10/6实验目的:观察凝血的过程和凝血后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理解细胞间凝集反应与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关系,了解植物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的基本原理和凝集素的应用领域。

实验原理:凝集素(Lectins )是一种能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寡糖链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多数含糖,广泛存在于植物提取物、动物组织、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中,其中以植物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 )分离到的种类最多。

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防卫机制[1],识别入侵微生物和愈合伤口,在豆类植物中,凝集素还与植物与特定固氮菌形成共生有关[2];在体外,凝集素最典型的效应是引起细胞凝集。

通常认为,凝集素介导细胞凝集的基本原理是:可溶性凝集素分子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寡糖链特异性结合,使不同细胞的糖蛋白通过凝集素分子彼此连结,进而引起细胞间凝集(图1)。

红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糖蛋白,其中一些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比如人类A 型红细胞表面的α-N -乙酰-D-半乳糖胺和O 型红细胞表面的α-L-海藻糖就分别决定了人类的A 血型和O 血型[3]。

本实验就是利用植物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红细胞凝集。

土豆块茎凝集素(potato tuber lectin )是一种能结合几丁质的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单体分子量约50, 000,包含至少三个不同的结构域,其中富含胱氨酸的区域与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 )等几丁质结合蛋白具有同源性[1, 4]。

试述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

试述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

试述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
血凝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试验,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

下面是血凝试验的一般操作步骤:
1. 收集标本:使用细长的无菌针从患者的静脉或指尖取得血液标本。

通常需要抽取约5ml的血液。

2. 采样管处理:将采样的血液标本转移到无菌采样管中,并轻轻倒置搅拌混合,确保血液和抗凝剂彻底混合。

3. 样本准备:用无菌塑料移液器将混合好的血液标本转移到一个无菌的试管中。

4. 血管外皮细胞分离: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血液样本,然后进行离心,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抛弃上清液,保留血细胞沉淀。

5. 血小板去除:用适量的凝血因子激活,将其加入待测的血细胞沉淀中,然后进行轻轻搅拌,使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6. 凝集剂处理:将适量的含有凝集剂的溶液加入血细胞沉淀中,并轻轻搅拌,直到血凝聚集。

7. 时间记录:根据试验要求,等待一定时间(通常为5-10分钟),观察血液的凝固现象并记录凝固时间。

8.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血凝试验的结果是否正常。

正常情况下,血液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凝固,若出现异常,则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血凝试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具体试剂和仪器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血凝试验时应按照试剂和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同时,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实验室技能和操作经验,同时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实验诊断学_凝血检测

实验诊断学_凝血检测
Ca , PL
2+ 2+
PT Reagent Extrinsic System Tissue Factor Phospholipid 2+ Calcium(Ca )
III
P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V
VII
Ca , PL
III X V II Fibrin
37℃ ℃
Measure Clotting Time
III II I
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黏附: 黏附: 纤维蛋白( FN) 纤维蛋白(Fibrinogen FN)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血小板膜糖蛋白 聚集和释放: 聚集和释放: 体内:肾上腺素、胶原、 体内: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 体外:瑞斯托霉素、ADP等 体外:瑞斯托霉素、ADP等。
出血和血栓形成原因
1. 2. 3. 4. 5. 6.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凝血因子含量的变化及结构异常; 凝血因子含量的变化及结构异常; 血循环中的抗凝物质; 血循环中的抗凝物质; 纤溶活性的变化和异常; 纤溶活性的变化和异常; 血流变化。 血流变化。 实验诊断的思路也应围绕这几个因素展开。
止凝血检查
血管内皮系统:出血时间测定、 血管内皮系统:出血时间测定、vWF 、 TM 血小板系统: 计数、 功能测定、 血小板系统:PLT计数、PLT功能测定、PF4、 计数 功能测定 β-TG 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测定(筛选实验: 、 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测定(筛选实验:PT、 APTT、TT) 、 ) 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FIB、FDP、D-Dimer、促纤溶 、 、 、促纤溶(tPA),抑纤溶 ,抑纤溶(PAI)、α2-纤溶酶抑制物 ) 纤溶酶抑制物 抗膜蛋白酶( (α2-PI) 、α2-抗膜蛋白酶(α2-AT ) ) 抗膜蛋白酶 抗凝系统: 抗凝系统:A-TⅢ、P-C、P-S、TFPI。 Ⅲ 、 、 。

2013实验诊断6、出凝血

2013实验诊断6、出凝血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入魏
氏血沉管 200mm 刻度处,将血沉管垂直室温放置至少
60min ,应避免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读取柱中 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1mm处结果。
[方法学评价]
2.仪器法
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 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 ESR测定在30min或1min内得到检测结果,
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若
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3~4d可见血沉增快(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CRP所致),并持续1~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 多正常。
3)恶性肿瘤:
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的辅助指标。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均增快(可能与肿瘤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 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RBC膜上缺乏抑制补体激活及膜
反应性溶解的蛋白质)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
时加重(补体作用最适宜的PH值是6.8-7.0,睡眠时呼吸中枢
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
大量消耗并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全身
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概念解读

必须存在基础疾病


微血管循环损伤
DIC只是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继发综合
征,其终末损害为多脏器功能障碍

主要临床特征:
1、凝血功能障碍
2、微循环障碍:休克、MODS

实验出凝血检查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66-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HIT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1、根据4T评分系统,()分为高度怀疑A、5~6分B、6~8分[正确答案]C、4~5分D、2~3分E、1~2分2、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至少下降()A、0.1B、0.3[正确答案]C、0.2D、0.15E、0.53、以下哪项不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免疫学检测的项目()A、IgGB、IgMC、IgAD、SRA[正确答案]E、PF4肝素抗体4、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是哪个类型()A、I型[正确答案]B、II型C、III型D、IV型E、V型5、根据4T评分系统,血小板相对降低30%~50%,评()A、2B、3C、1[正确答案]D、5E、06、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功能测试包括()A、PRP和IgGB、IgG和GAMC、HIPA和SRA[正确答案]D、IgG和ELISAE、PF4肝素抗体和ELISA7、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需要与一些疾病相鉴别,除外以下哪项()A、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B、叶酸缺乏C、维生素B12缺乏D、败血症[正确答案]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8、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常见发生于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A、5~15天[正确答案]B、12~24小时C、6~12小时D、3~5天E、1~3天9、根据4T评分系统,()分为中度怀疑A、5~6分B、6~8分C、4~5分[正确答案]D、2~3分E、1~2分10、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核心是()A、血小板减少[正确答案]B、血小板减少伴紫癜C、血小板减少伴血沉加快D、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增多E、血小板减少伴BT延长(二)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1、以下哪项属于获得性易栓症()A、富组氨酸糖蛋白增多症B、抗磷脂综合征[正确答案]C、异常纤溶酶原血症D、蛋白C缺陷E、蛋白S缺陷2、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关节为界A、膝[正确答案]B、踝C、髋D、腕E、肘3、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表现()A、静脉血栓形成B、血小板减少C、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肾病D、白细胞减少[正确答案]E、动脉血栓形成4、以下哪项不是静脉血栓的原因()A、房颤B、肿瘤相关[正确答案]C、手术相关D、易栓症E、妊娠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症状者与有症状者的比例约为()A、10:1[正确答案]B、1:10C、1:3D、3:1E、5:16、根据PE评分系统,心率>100次/分,评()分A、0.5B、2C、1.5[正确答案]D、3E、17、易栓症的筛查项目推荐()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凝血酶原B、APC-R、蛋白S活性,凝血酶原C、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正确答案]D、蛋白C活性、抗凝蛋白活性水平,抗凝血酶活性8、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活动性癌症时,评()分A、2B、0.5C、1[正确答案]D、2.5E、39、以下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错误的是()A、多表现为肢体的对称肿胀[正确答案]B、左侧多于右侧C、可出现腿疼D、可表现为患肢无力E、可表现为肢体肿胀10、VTE诊断的3大基石是()A、临床症状;血沉;血凝指标B、临床评估;D-二聚体;医学影像证据[正确答案]C、临床症状;DAPT评分;血凝指标D、临床症状;体征;血凝指标E、临床症状;体征;血沉11、根据PE评分系统,有前DVT或PE病史时,评()分A、3B、1C、1.5D、0.5[正确答案]E、212、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压痕性水肿时,评()分A、2B、1[正确答案]C、0.5D、2.5E、3(三)抗磷脂综合征APS1、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靶器官是()A、血管、胎盘[正确答案]B、静脉、动脉C、心脏、颅脑D、肝脏、肾脏E、子宫、附件2、与血栓相关的抗磷脂抗体作用靶点并非是磷脂,而是识别磷脂结合的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A、β2糖蛋白I[正确答案]B、β1糖蛋白IIC、β2糖蛋白IIID、β4糖蛋白IE、β3糖蛋白II3、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静脉血栓以()最常见A、肾脏血栓B、下肢深静脉血栓[正确答案]C、肝脏血栓D、视网膜血栓E、心脏血栓4、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A、前置胎盘B、胎儿宫内窘迫C、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正确答案]D、死胎E、先兆子痫5、()是一组能直接与负电荷磷脂或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免疫球蛋白A、抗心磷脂抗体B、抗β2-糖蛋白I抗体C、抗β2-糖蛋白III抗体D、狼疮抗凝物[正确答案]E、前列腺抗凝物6、全自动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抗β2-糖蛋白1抗体,如果>()U/ml这为阳性A、10B、15C、25D、20[正确答案]E、307、β2-糖蛋白I由()个结构域构成A、3B、5[正确答案]C、4D、7E、68、抗磷脂综合征的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持续()滴度的抗磷脂抗体A、中高[正确答案]B、中C、高D、低E、中低9、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A、溶血性贫血B、动脉血栓C、血小板增多[正确答案]D、静脉血栓E、网状青斑10、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动脉血栓多见于()A、肠系膜B、脑部及上肢[正确答案]C、肾脏D、冠状动脉E、视网膜(四)易栓症的实验室诊断1、以下对蛋白S缺乏症的认识,错误的是()A、病因为PS基因缺陷B、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确答案]C、约占静脉血栓的5%~13%D、常见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动脉血栓少见E、发病年龄大多在30~40岁2、抗凝血酶(AT)缺陷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A、AT-III[正确答案]B、PT-IIIC、PT-IID、AT-IE、PT-I3、活化的蛋白C抵抗的病因为()A、PS基因缺陷B、PC基因缺陷C、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正确答案]D、PT-II基因缺陷E、AT-III基因缺陷4、抗凝血酶(AT)缺陷症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在()A、下肢静脉[正确答案]B、脾静脉C、上腔静脉D、锁骨下静脉E、肾静脉5、蛋白C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A、PC[正确答案]B、AT-IIIC、AT-ID、PT-IIIE、PT-II6、易栓症运用华法林时,应监测PT,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A、5~6B、1~2C、3~5D、2~3[正确答案]E、3~47、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易栓症()A、抗磷脂综合征B、遗传性纤溶蛋白缺陷[正确答案]C、获得性抗凝蛋白缺乏D、骨髓增生性疾病E、炎性肠病8、以下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测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A、不推荐在VTE急性期送检抗凝蛋白活性水平B、肝素抗凝下不宜检测抗凝血酶C、国内大多医院都给予检测APC-R[正确答案]D、华法林抗凝下不宜检测PCE、华法林抗凝下不宜检测PS9、易栓症运用普通肝素的初始剂量为()U/kg/hA、1.5~2B、3~5C、10~13D、5~10[正确答案]E、15~1710、蛋白C缺乏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岁以上A、40B、15[正确答案]C、55D、50E、60(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以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错误的是()A、起病缓慢[正确答案]B、诊断困难C、病情复杂D、发展迅猛E、预后凶险2、()是DIC的首选抗凝疗法A、替代治疗B、新鲜冰冻血浆C、糖皮质激素治疗D、肝素抗凝[正确答案]E、支持对症治疗3、肿瘤可引起DIC,除外以下哪个部分,其余均为导致DIC的常见肿瘤A、脑[正确答案]B、肾C、支气管D、胰E、前列腺4、血浆纤维蛋白原<()g/L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A、3B、3.6C、4.7D、1.5[正确答案]E、2.85、以下哪项不是反映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实验室检查指标()A、凝血酶原时间(PT)B、D-二聚体[正确答案]C、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纤维蛋白原浓度E、血小板计数6、在50%~60%的DIC患者中观察到血小板计数为<()×109/LA、120B、140C、100[正确答案]D、130E、1107、以下对急性DIC引发的休克,认识不正确的的是()A、起病突然B、伴全身多发性出血倾向,与出血症状相称[正确答案]C、早期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D、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E、早期可找不到明确病因8、DIC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造成()A、慢性肾衰竭B、急性肾衰竭[正确答案]C、急性肾小球肾炎D、急进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肾小球肾炎9、以下哪项不是DIC主要的临床表现()A、心衰[正确答案]B、栓塞C、溶血D、休克E、出血10、以下对3P试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指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B、阳性常见于DIC伴继发性纤溶的早期C、阳性反映纤溶减弱[正确答案]D、DIC后期3P试验呈阴性E、阳性反映纤维蛋白单体增多(六)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1、以下哪项属于血小板异常性疾病()A、白血病[正确答案]B、毛细血管扩张症C、过敏性紫癜D、血管炎E、VK缺乏症2、血管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正常B、BT缩短[正确答案]C、PT正常D、APTT正常E、TT正常3、血友病B的致病基因是()A、FGGB、F12C、F6D、F9[正确答案]E、VWF4、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正常B、BT正常[正确答案]C、PT正常D、APTT延长E、TT正常5、DIC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减少B、BT延长C、PT正常[正确答案]D、APTT延长E、TT延长6、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A、过敏性紫癜B、毛细血管扩张症C、血友病[正确答案]D、药物性紫癜E、VK缺乏症7、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A、男性多见B、多无家族史[正确答案]C、可见大片瘀斑D、罕见紫癜E、常见血肿8、以下哪项属于血管壁功能异常性疾病()A、毛细血管扩张症[正确答案]B、白血病C、血友病D、DICE、VK缺乏症9、血友病A的致病基因是()A、F2B、VWFC、F6D、F8[正确答案]E、FGG10、以下哪项是遗传学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A、F2B、VWF[正确答案]C、F6D、F8E、FGG11、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减少B、BT延长C、PT正常D、APTT延长[正确答案]E、TT正常12、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A、男性多见[正确答案]B、多无家族史C、多见大片瘀斑D、多见紫癜E、可见血肿。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抗凝药物过量
临床表现
血液淤积于皮肤或粘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 色斑,压之不退色。具体描述为:
瘀点(petechia)、紫癜(purpura)、 瘀斑(ecchymosis)、血肿 (hematoma)
瘀点:直径<2mm
紫癜:直径 3-5mm
瘀斑:直径>5mm
制 三、血液凝固(凝血)机制 四、抗凝血机制 五、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收缩:血管平滑肌 释放:血管内皮细胞、 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
内膜层:内皮 细胞、基底膜
中膜层:弹力 纤维、平滑肌、 胶原
外膜层:结缔 组织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 胶原暴露 胞释放vWF
组织因子 释放
出血
FXII激活
期、RF,假阳性
FDP(-) DD(+) Fg未降解,纤 Bβ15-42 继发纤溶、DIC DVT、 维蛋白降解 肽增高 动、静脉溶栓和治疗
FDP和DD (+);
Fg、纤维蛋白 同 上 同时降解
继发性纤溶、DIC、 溶栓治疗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
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监 测
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 剂;血循环中有肝素、PDF 2.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3. 口服抗凝剂监测:国人INR 2.0---3.0为宜。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fibrinogen FG)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1. 增高 : 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感染、结缔组织
粘附反应:经vWF介导,GP I b-IX-V复合体粘附于暴露 的血管内皮下 聚集反应:血小板的GPIIb/IIIa经Fg的介导发生聚集。 释放反应:血小板内致密颗粒释放5-羟色胺、ADP等, -颗粒释放PF4、PDGF、-TG、P-selectin、Fg、TSP等 血小板促凝功能、收缩功能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凝血四项体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化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等指标,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凝血系统的运作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凝血四项体检被广泛用于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避免出现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凝血四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凝血四项体检,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概述凝血四项体检的基本概念,为读者提供对主题的初步了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分工,让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布局。

最后阐明文章的目的,明确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和解决的疑问。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这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

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进行这项体检。

在结论部分,总结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通过结论部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凝血四项体检在医学领域的意义和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凝血四项体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者凝血异常的情况。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凝血四项体检还可以用于评估手术前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同时,对于患有凝血疾病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的患者,凝血四项体检也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实验报告感想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实验报告感想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1. 背景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是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出血时间是指在人体皮肤或黏膜损伤后,血液在伤口处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涉及血小板、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等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同时凝血酶原被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使伤口处形成血凝块。

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凝血因子的参与,并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节。

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某些疾病中,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准确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评估被测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3. 实验方法3.1 出血时间测定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计时器、小刀、无菌棉签等。

2.选择被测者的手指或耳垂作为实验部位,清洁并消毒该部位。

3.用小刀轻轻划破皮肤,使之出血,立即开始计时。

4.用无菌棉签轻轻触碰出血的部位,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是否停止出血。

5.当出血停止不再重现或超过15分钟时,停止计时,记录出血时间。

3.2 凝血时间测定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计时器、试管、试管架、凝血试剂等。

2.取一根干净的试管,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上。

3.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试剂。

4.选择被测者的手指作为实验部位,清洁并消毒该部位。

5.用小刀轻轻划破皮肤,使之出血,立即开始计时。

6.将出血的部位迅速放入试管中,试管轻轻颠倒几次,使血液与凝血试剂充分混合。

7.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

8.当血液完全凝固或超过15分钟时,停止计时,记录凝血时间。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了以下结果:•被测者A的出血时间为3分钟,凝血时间为5分钟。

出凝血15.1凝血因子X活性(XC)测定(一期法)(第四版)(精)

出凝血15.1凝血因子X活性(XC)测定(一期法)(第四版)(精)

出凝血15.1凝血因子X活性(X:C)测定(一期法)(第四版)出凝血15.2原理:凝血因子X活性是通过其纠正乏X因子血浆所致的凝固时间延长的能力而测得的。

将稀释已知凝血因子X活性的血浆与乏X因子血浆的混合物做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建立参考曲线,该曲线能将受检者血浆的PT值转化为X因子活性单位。

受检者血浆与乏X因子的基质血浆混合,测其PT值,将受检者血浆的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上计算其凝血因子X的活性。

出凝血15.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标本在-20℃可保存2周。

-70℃可保存6个月。

出凝血15.4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1)PT试剂:德灵Thromborel S试剂,试剂盒代号OUHP29。

试剂包括人脑凝血活酶冻干粉;氯化钙和稳定剂。

2)乏X因子血浆(德灵,产品号OTXY)每瓶乏X因子血浆用蒸馏水1ml复溶。

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复溶的乏X因子血浆分装为0.1ml/支,-70℃可保存60天。

实验前应37℃快速解冻,轻轻颠倒混匀备用。

出凝血15.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15.6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15.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出凝血疾病检测

出凝血疾病检测

≥119.4(39.2;75.6) %
≥102.3(41.3;71.6) % ≥59.4(27.0;47.5) %
143.4
S
56.4
S
2.5
提示狼疮抗凝物存在。
参考范围 11-14 0.87-1.2 23.7-36.0 13.3-19.3 2-4 50-150 50-120 50-120 50-120 31-44 30-38 0.8-1.2
阳性:DRVVTScreen/DRVVT Comfirm > 1.2
0.2ml
0.2ml
0.2ml
0.2ml


血 浆
0.2ml咪唑
0.2ml咪唑
0.2ml咪唑
0.2ml咪唑
未稀释
1:1
1:2
1:4
1:8
0.2mlNPP+0.2ml咪唑
取0.2ml+0.2mlNPP
37℃孵育2小时
检测因子活性
Bethesda Assay操作步骤
解释
原因
正常
功能正常
胶原/肾上腺素结果异常而 通常为阿司匹林 胶原/ADP结果正常,这种 情况表明血小板存在功能异 常,通常见于阿司匹林样药 物影响
异常
异常
两种结果均异常表明存在血 血小板功能异常,药 小板功能异常,vWD或者 物,vWD 药物影响
9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过程。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也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 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 tPA PAI-1 D-dimer FDP
易栓症
遗传性: 1、抗凝蛋白缺陷:ATIII、PC、PS 2、凝血因子缺陷:FV Leiden/FII 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蛋白缺陷:纤溶酶原、tPA缺乏、PAI-1增加 4、代谢缺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获得性 恶性肿瘤、APS、肝病、肾病、凝血因子增加、创伤及围手术期、妊娠、制 动、经济舱综合征、避孕药、老龄等等

医学检验血凝实习报告

医学检验血凝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凝试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23年3月来到XXX医院检验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主要学习血凝试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习内容1. 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血凝试验是一种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血液在体外加入抗凝剂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发生凝固,来判断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

该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

2. 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1)准备阶段: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耗材等准备齐全,并对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

(2)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采集患者静脉血,加入抗凝剂后立即送检。

(3)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在离心机中离心,分离出血清。

(4)加样:将血清按照试验要求,加入相应的试剂,混匀。

(5)孵育:将加样后的反应板放入孵育箱中,按照试验要求进行孵育。

(6)测定:将孵育后的反应板放入自动凝血分析仪中,测定相关指标。

3. 血凝试验的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血液样本采集、处理、加样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

(2)准确操作:加样、孵育、测定等环节,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仪器校准:定期对凝血分析仪进行校准,确保仪器准确可靠。

(4)试剂和耗材:使用质量合格的试剂和耗材,避免因试剂或耗材问题导致试验结果偏差。

(5)数据记录:准确记录试验数据,包括样本编号、试验日期、试验结果等。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血凝试验的操作技能:通过实习,我对血凝试验的操作步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血凝试验的操作技巧。

2. 了解了血凝试验的临床意义:通过实习,我了解到血凝试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

凝血指标诊疗指南

凝血指标诊疗指南

凝血指标诊疗指南
凝血指标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采集静脉血液样本,采血量根据检测项目而定。

2. 凝血指标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进行检测。

3. 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对凝血指标进行解读,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

4. 诊断与治疗:根据解读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指标诊疗指南可能因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而有所差异。

此外,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疾病状态等。

因此,在解读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