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一、教育实践活动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不收费,但“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家长要同儿童之家密切配合,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经常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报告给校方。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最初用于智力有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
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的主要着作除了《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以外,还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
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
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成为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
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的胚胎内一样。
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
(二)儿童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
从白发活动进到自由选择性活动;但是,儿童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图解决贫民儿童受文化剥夺问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结论。
(三)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敏感期”得到启示,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从而发现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敏感期”,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敏感期”的含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
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其某些特殊才能。
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及其呈现和延续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她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蒙台梭利对各种敏感期的看法如下:
第一,语言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其中1岁
至3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时期。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词最后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产生兴趣。
也就是说,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呀呀学语,说出单词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后来进步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最后学习和掌握复杂的语法形式和谈话技巧。
第二,感觉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其中在2岁至岁达到高峰。
她指出,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对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发生兴趣,并给以极大的注意,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引发了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更加敏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感觉的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
而这些均可以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最早出现于儿童两岁左右,大约持续两年岁3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喜悦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
第四,运动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敏感期处于出生到4岁之间。
在这段时间中,儿
童喜欢活动而且其动作逐渐完美,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完全熟练某一动作,不仅对身体、对精神的正常发展有所帮助,而且甚至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影响。
反之,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缺乏自信,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和精神上的不满足。
蒙台梭利指出,在这一段时期内,儿童开始时是喜欢爬,然后是学习行走到岁至3岁时,他们又喜欢经常地抓握东西,如打开、关上、放进、拿出、搭好、推倒等到4岁左右时,儿童又喜欢闭着眼睛靠手触摸来辨认物体,并用手和身体作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
第五,工作的敏感期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工作”,简言之,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就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工作”的敏感期是3岁到6-7岁,在这一段时间里,儿童象一个“工作狂”以令人惊讶的热情投入“工作”。
蒙台梭利不仅仅把“工作”的敏感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敏感期,更认为“工作”是各种敏感期的主要特征,是儿童得到各种发展的基础。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的思想,是她儿童观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她儿童观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在她的学说中,没有哪一部分比敏感期更重要,更具独创性了在她之前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也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过记述,但只有蒙台梭利从敏感期的角度展开论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敏感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为早期教育有效地适应儿童的特点,发挥儿童的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处在连续的和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
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
蒙台梭利特别论述了儿童发展呈现阶段性,根据对儿童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幼儿阶段0-6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为适应环境而自我变化并转换形象的时期。
根据儿童是否有意识地适应环境,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 0-3 岁无意识地适应环境的时期和 3-6 岁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时期。
1、幼儿前期0-3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儿童在无意识之中通过旺盛的“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大量感受和吸收周围的环境,获得大量的关于周围环境的印象和心理各方面的进步。
幼儿出生后的几周之内,由于身体活动尚未旺盛,因而最初获得的仅是感觉的使用,在获得感觉的使用以后,幼儿便开始使用感觉器官去吸收他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中的一切。
在各种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到1岁左右,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征直立行走和语言开始出现了,直立行走使儿童能够更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环境,使用手握、拉、压等一系列为运用工具作准备的技能,得以发展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能够把存在于环境中的事物和自己的需求表述出来,从而得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在语言出现以后,儿童的言语能力更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突飞猛,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尝试着与人进行最初的语言交流,
到3岁时,儿童已经基本上理解了周围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并能和周围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幼儿后期3-6岁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在儿童3岁时,划了一条分界线,儿童满 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有意识地吸收环境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这时开始儿童有了成为一生回忆的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能力进一
步得到发展的时期,她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象前一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更主要
地是依靠手的活动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做事,触摸和把握各种东西,有选择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直至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心理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初步形成体系,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欲望十分强烈的时期,她认为儿童在3岁时会有书写的爆发,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儿童对读、写、算以及动物学,植物学以及地理历史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他们为了明了许多问题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成人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提出的问题。
另外,蒙台梭利把这一时期说成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认为儿童在各种能力均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系统的基础上,稳定的性格特征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第二,儿童阶段6-12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在安宁幸福的心态下开始有意识地学习
的阶段,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有
三:其一是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其二是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其三是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
因此,蒙台梭利要求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把对他们的教育从早期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用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
第三,青春阶段12-18岁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交关系的敏感时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团体的一员”,并开始具备自尊心,自信心。
因此,蒙台梭利主张在个体发展的青春期,必须重视对他们进行社会性训练,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公民。
(五)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蒙台梭利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使感觉教育在她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她认为,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
视觉训练则在于帮助幼儿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
听觉训练主要使幼儿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
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蒙台梭利还认为,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
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觉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蒙台梭利进行感觉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具材料的顺序,并使每种教具分别训练幼儿的一种特殊的感觉,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步骤的反复练习,去增强幼儿对物体的特殊性能的感觉能力,去识别接触到的变换着的物体,去增进各种感知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认识客体,主体一定要作用于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强调必须通过感觉和动作训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值得推崇。
另外,她在精心设计的训练感觉的教具和方法的运用上也有着一定的独创性和教育价值。
她把感觉教育和读、写、算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注意手脑并用,调动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使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发展进度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初步
的学习读、写、算的阶段,做法精当,有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再者,蒙台梭利在感觉训练过程中采取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感觉分解为简易的几部分来训练,使幼儿利用按顺序排列的刺激物来认识事物,这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当然,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例如,她在感觉教育中虽然强调幼儿的活动自由,但是,她所提供的程序化教具、材料和较为机械、呆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单纯运用感官教具进行的自我教育,使幼儿囿于机械的操作练习,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不利于幼儿的自由创造,也与她的“任儿童自由反应”和“脑体活动相结合”的主张相悖。
另外,她那种只强调幼儿的“自由性”,忽视指导者在感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较为偏颇的。
(六)自由和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还谈到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问题。
她说:“自由与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离的部分——就像一枚铜币的两面一样。
”1她认为,给儿童以极大的活动权利,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和纪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她认为“自由”不是放纵,纪律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纪律,不是强迫形成的。
她指出,当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专心于某一件事、某一种活动时,当他专注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时,他就是在形成自己的良好纪律。
她说,正如儿童的天性酷爱自由一样,他们的心智本来是趋向纪律与秩序的。
因此,自由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良好纪律的重要方式。
她认为儿童一旦从活动中获得乐趣,便会专注自己的活动,儿童之间就没有了争吵,良好的纪律就体现出来了。
由此可见,活动之所以
1张斌贤、褚洪启等着:《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7页。
能促进纪律的形成,根本上是由活动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因为儿童天生有一种活动的欲望,喜欢摆弄物品,喜欢操作教具,而这种自由活动能使儿童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比如有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做感觉练习,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木制小圆柱放进相应的孔中去,这一动作反复了四十多次,但小女孩毫不厌倦,仍专心致志,甚至蒙台梭利在活动室弹奏钢琴也未对她产生影响。
蒙台梭利同卢梭一样,反对用“说理”的方法去规范儿童的行为,她认为儿童处于这一时期,成人的说教是不会奏效的。
此外,用强制命令和规范去束缚儿童,会压抑儿童的个性,也是违反自由原则的。
她主张通过自由活动的方式让儿童自觉地形成纪律,她明确地指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
旧学校奉行这种“权威”的理论,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教师,不许左顾右盼;手脚放在一定位置,禁止自由活动;听从老师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小脑袋里;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服从强加的纪律。
一些家长也十分赞同这种“严加管教”,甚或变本加厉!儿童不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遭受种种折磨,造成他们极大的痛苦,而且在智力和道德上也受损害。
强制的学习导致了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毫无信心,忧郁代替了自然的欢乐。
旧学校实行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纪律,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
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手段培养
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
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被动的、表面的和暂时的。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
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
”她说:“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
”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不仅为人们揭示儿童生命潜力展现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为人们指出了培养儿童良好纪律的自由之路。
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
儿童喜爱活动。
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
人们通常把儿童的活动称为游戏。
儿童在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是那样天真活泼、认真和快乐,即使在成人看来简直是毫无意义,甚至是破坏和捣乱。
但是,如果把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尤其企图通过“假想”的游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纪律教育,将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
她不十分赞成“寓教育于游戏”的儿童教育观。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工作”的教育术语。
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
人们不易理解和接受在3—7岁儿童教育中运用“工作”这一相当严肃的概念。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工作只是与成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的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特征基本一致。
工作是人类的天职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喜欢做事,他们常常模仿成人工作。
教育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