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Ascoli试验:是一种环状沉淀反应,通常用已知炭疽抗血清检测已死病畜、腐败脏器、大批肉食及其制品、皮革、皮毛等标本,可作为炭疽病的追溯性诊断Ames试验:是通过检测待检物质能否诱导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发生突变而推测其致癌性的一种试验。
根据his-株在组氨酸缺乏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若发生突变成为his+株则能生长的原理,将待测物质加入无组氨酸的琼脂平板内,再接种鼠伤寒杆菌his-株培养,若平板上有菌落出现,则证明该物质能诱导细菌突变,具有致癌的可能性败血症:病原体在血液内繁殖并产生毒素,称为败血症.半固体培养基:适当减少培养基中的凝固物质如琼脂、明胶等,使培养基呈半固体状,此培养基即为半固体培养基。
可用于细菌的保存以及穿刺接种观察细菌的动力.剥脱性毒素:主要由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能使表皮内连接细胞层裂开,发生烫伤样皮肤综合征.BCG(卡介苗):是牛型结核分校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菌株,主要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及免疫动物.B-内酰胺酶:为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灭活酶,它能裂解青霉素族和头孢菌素族的基本结构β-内酰胺环,从而使其丧失抗菌活性.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有鞭毛的细菌又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鞭毛: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孢囊: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孢子丝: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半知菌: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孢囊孢子: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2.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13. 代时(generation time):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4. 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胞质颗粒,其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细菌L型(bat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而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有叫细菌L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提供的物质。
热原质(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素(bactericn)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细菌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产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脂多糖(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既细菌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构成。
质粒(plasmid):是细菌除核质之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ds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等,在细胞内呈颗粒状,主要成分为RNA及嗜碱性的多偏磷酸盐,因美兰染色时不同于菌体着色,呈紫色而得名。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多数细菌的荚膜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荚膜为多肽。
主要功能为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并有抗原性。
鞭毛(flagllum):某些细菌包括所有弧菌和螺菌、占半数杆菌和极少数球菌,由细胞膜长出菌体外细长的蛋白质丝状体。
根据其位置和树木,将鞭毛菌氛围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菌毛(Pilus):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也叫做纤毛(Fimbriae)。
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与运动无关。
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芽孢(spore):某些细菌繁殖体在不利的外界环境中,在菌体内形成厚而坚韧的芽胞壁和外壳的原型或卵圆形小体,它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状态,其对外界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
细菌L型(L form):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为L型,在适宜的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
革兰染色(Gram stainiry):革兰染色法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于1884年创立,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两大类。
菌落(colony):是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约18~2h)分离培养后在平皿上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OD值: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缩写,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是检测方法里的专有名词,检测单位用OD值表示,1OD=1og(1/trans),其中trans为检测物的透光值。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 ASO实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链球菌O抗体中和实验。
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12、热质原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13、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4、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15、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16、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17、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18、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19、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20、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内增殖,导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释放的噬菌体再感染其它致敏细胞,建立溶菌性周期;2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染色体中,建立溶原性周期;22、前噬菌体pro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称为前噬菌体;23、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24、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25、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26、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再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27、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等;28、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29、外毒素exotoxin: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力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30、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预防相应疾病;31、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32、完全吞噬complete phagocytosis:病原体在吞噬细胞的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的过程;33、不完全吞噬incomplete phagocytosis: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对机体不利;34、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内,称胞内菌;称兼性胞内菌贺专性胞内菌;兼性胞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和肺炎军团菌等;专性胞内菌只能在细胞内生存, 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35、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居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36、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如使用的酒精;3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38、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益微生物群;39、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40、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41、凝固酶coagulase:是能与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大多能产生凝固酶,所以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凝固酶能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并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42、M蛋白M protein: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43、链道酶sterptodomase: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44、链激酶sterptokinase: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成溶纤维蛋白酶;45、Vi抗原Vi antigen: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46、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ETEC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该粘附因子称为定植因子;如Ⅰ型菌毛,定植因子Ⅰ、Ⅱ、Ⅲ;定植因子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刺激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47、协同刺激试验coagglutination:是利用SPA可与Ig的Fc段结合,且结合后的Ig分子的Fab 段仍然保持同相应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采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后用于检测多种微生物抗原的简单、快速诊断方法;48、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主要检测患者体内血清中的抗O抗体,若比正常人显着增高有诊断意义;49、肥达反应widal test: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50、S-R变异S-R variation:是指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持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51、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52、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53、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可中和游离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54、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胞梭菌、G+无芽胞杆菌、G-无芽胞杆菌、G+球菌、G-球菌;55、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传代,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56、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us: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57、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58、百白破三联疫苗DTP: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59、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60、病毒体Virion: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病毒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61、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 acid:应用化学方法除去病毒衣壳蛋白后获得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增殖,有感染性;62、壳粒viro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63、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64、核衣壳nucleocapsid:由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65、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66、灭活inactivate: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67、病毒的基因重组viral gene recombination: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68、基因重配gene recombination: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称为基因重配;69、交叉复活crossing reactivation:经紫外线灭活的病毒与另一近缘的活病毒感染的同一宿主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而使灭活病毒复活,称为交叉复活;70、多重复活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近缘的灭活病毒感染的同一宿主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而出现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称为多重复活;71、包涵体inclusion body: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72、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73、垂直感染vertical infection: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宿主的子代的传播方式,可通过胎盘、产道和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垂直传播以病毒多见,与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有关;74、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75、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76、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77、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78、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在未固定、未染色时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到,常见的变化有细胞变圆、集聚、坏死、溶解或脱落等;79、基因工程疫苗gene engineering vaccine: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带有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目的基因,将其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获得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研制成疫苗; 80、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81、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AVP:干扰素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刺激细胞内基因合成的多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通过这些蛋白质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82、病毒中和抗体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83、血凝抑制抗体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HIAb: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能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有些病毒的血凝抑制抗体也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84、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可引起小流行;85、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病毒株的表面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可引起大流行;86、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NA能促使病毒的释放和扩散,其抗体不能中和病毒,NA也易发生变异,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87、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HA可与宿主表面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吸附,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保护性中和抗体,HA抗原结构易发生改变,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除流感病毒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也含有血凝素;88、Dane颗粒Dane kernel: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呈双层结构:外层—病毒包膜,含HBsAg、PreS1、PreS2等结构;内层—病毒的核衣壳,20面体对称,含HBcAg,dsDNA,DNA聚合酶等结构;89、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90、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91、e抗原HBeAg:由前C和C基因编码游离于血清中的可溶性蛋白,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92、内基小体Negri bo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的嗜酸性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包涵体,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93、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94、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gp120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的逃避免疫清除;95、支原体mycoplasma: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能形成细丝状与分支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96、衣原体chalamydia:是一类严格寄生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97、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上的地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98、轮状病毒rotavirus:病毒外形呈车轮状,故称为轮状病毒,病毒核酸为双链RNA,由11个片段组成,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毒体;99、sabin疫苗sabin vaccine:即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疫苗口服免疫类似自然免疫,可诱发血清抗体,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产生,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阻止野毒株在肠道的增殖和人群中的流动;100、朊粒prion:只有蛋白质,不包含核酸,具有感染性的蛋白颗粒;正常宿主基因编码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Lipopolysaccharide ,LPS,plasmid,resistance plasmid,capsule,flagellum,pilus,spore,L formed bacteria,teichoic acid,bacteriocin,antibiotic,pyrogen,colony,transformation,transduction,general transduction,restricted transduction,conjugation,lysogenic conversion,virulent phage,temperatephage,prophage,invasiveness,toxemia,septicemia,bacteremia,pyemia,endotoxin,exoto xin,toxoid,conditioned pathogen,complete phagocytosis,inmplete phagocytosis,intracellular bacteria,extracellular bacteria,infection,sterilization,normal flora,dysbacteriosis,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coagulase,M protein,sterptodomase,sterptokinase,Vi antigen,colonization factor,coagglutination,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widal test,S-R variation,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cholera toxin,tetanus antitoxin,TAT,anaerobic bacteria,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acid-fast bacillus,tuberculin test,DTP,diphtherotoxin,Virion,infectious nucleic acid,virocapsomer,spike,nucleocapsid,defective virus,inactivate,viral generecombination,gene recombination,crossing reactivation,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inclusion body,abortive infection ,vertical infection,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slow virus infection,cytocidal effect,cytopathic effect,CPE,gene engineering vaccine,interferon,IFN,antiviral protein,AVP,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HIAb,antigenic drift,antigenic shift,neuraminidase ,NA,hemagglutinin ,HA,Dane kernel,HBsAg,HBcAg,HBeAg,Negribody,retroviruses,gp120,mycoplasma,chalamydia,spirochete,rotavirus,sabin vaccine,prion。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由蛋白质组成,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并具有一定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5.质粒(plasmid):指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闭合环状双链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6.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7.鞭毛(flagellum):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pilus):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9.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1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
12.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absorption 吸附:是指病毒体借助其表面接触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过程,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
每种细胞表面具有的受体不同,因而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同,即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宿主范围。
acid-fast bacilli 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一般不易着色,但经过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
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分枝杆菌。
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是HIV感染导致的因免疫系统严重损伤而继发各种类型机会感染和肿瘤的致死性疾病。
AIDS 相关综合征(ARC):HIV感染者在潜伏期末出现的一系列与AIDS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长期腹泻、疲倦、消瘦、感染、CD4细胞数减少等。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是一大群专性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的细菌。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梭菌,在适宜条件下即可出芽繁殖,产生外毒素等,引起严重疾病;另一类是无芽胞厌氧茵(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及革兰阴性球菌和杆菌),是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可以引起内源性感染。
antibiotic 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
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
antigenic drift 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抗原(HA和NA)结构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
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antigenic shift 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
抗原转变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
antisepsis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会死亡。
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0.2um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
3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4 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
5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
7 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物。
8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9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10 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 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
13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物质。
14 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
15 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16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
17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0.2um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
3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4 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
5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
7 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物。
8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9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10 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 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
13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物质。
14 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
15 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16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
17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8 毒性噬菌体:指在宿主菌体内增殖,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的噬菌体。
19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可与细菌染色体DNA整合,并能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20 前噬菌体:指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21 溶原性细菌:指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2 噬菌体斑:在固体培养基中,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明的溶菌空斑,称为噬菌体斑。
23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DNA。
24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
25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26 接合: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
27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8 突变:是细菌的遗传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型变异。
29 转位因子:是细菌染色体DNA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能在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转移位置,是细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30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相对不敏感性或耐受性。
32 细菌多重耐药性:指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33 细菌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发生的耐药性变异,以致对原来敏感的抗菌药物变为不敏感或敏感性降低。
34 感染:指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制,在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35 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即一定条件下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最小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36 条件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能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所有微生物。
37 菌群失调:常发生在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一部分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失去制约而得以生长,造成宿主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称为菌群失调。
38 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细菌,一般情况下,对菌体有益无害。
39 微生态调节剂:是参与调整机体微生态平衡的微生物制剂,包括正常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和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制剂。
40 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而会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保持相对平衡,是为带菌状态。
41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42 疫苗:是用各种微生物及其成分制备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43 亚单位疫苗:是通过理化方法去除病原体中与诱导免疫力无关的组分,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所制成的疫苗。
44 基因工程疫苗: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病原体相应抗原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后用作疫苗。
45 类毒素:是将某些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46 血浆凝固酶(coagulase):由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是一种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47 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表面蛋白,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呈共价结合,是完全抗原。
48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正常人肠道内有少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寄居,当正常菌群类杆菌、大肠杆菌等优势菌因抗菌药物的应用而被抑制或杀死后,耐药性葡萄球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其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覆盖一层炎性假膜,故称为假膜性肠炎。
49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ASOtest):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约在250左右;活动性风湿热患者一般超过400单位。
50 肠热症:是指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的总称,均以持续性高热及肠黏膜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症状为主,故称为肠热症。
51 肥达试验(Widal test):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用以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以协助诊断肠热症。
52 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65℃30分钟即被破坏的毒素,包括A、B两种亚单位。
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A亚单位进入细胞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从而刺激细胞分泌过度而引起腹泻。
53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须在厌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54 汹涌发酵(stormy fementation):是产气荚膜梭菌生化反应活泼的一种突出反应,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酸产酸产气,将凝固的蛋白质冲成蜂窝状,甚至冲走管口活塞,气势汹涌,故名。
55 TAT:即破伤风抗毒素,是特异性紧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免疫血清。
56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57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58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
59 麻风细胞/泡沫细胞:将麻风患者渗出物标本涂片,可见有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胞浆呈泡沫状,故名。
60 卫星现象: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培养基上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距离越近的越大,越远的越小,此现象为卫星现象。
61 动物源性细菌:某些病原菌可同时感染动物和人类,且人类大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动物或其污染物而受到传染。
62 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某些病原微生物可同时感染动物和人类,且人类大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动物而受到传染。
63 波浪热:为布鲁菌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以间歇性、反复发热为特征的感染病。
布鲁菌侵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该细胞内繁殖,细菌继而从淋巴结侵入血液,出现菌血症,并由于内毒素的作用使患者发热,随后细菌经血液扩散到肝、脾、骨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逐渐消退。
当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可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而导致发热。
如此反复多次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热型呈波浪式,故称波浪热。
64 炭疽毒素:有炭疽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65 硫磺样颗粒:是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的、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它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66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以二分裂繁殖方式为主和能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67 立克次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菌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68 外斐反应:是利用斑诊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而应用变形杆菌OX19和OX2及OXk菌株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的抗原检测患者体内相应抗体的交叉凝集反应,可供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的辅助诊断。
69 衣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持续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68 原体(EB):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发育周期中具有感染性、无繁殖能力的、小而致密颗粒,有胞壁,是发育成熟的与衣原体。
70 始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具有繁殖能力、无感染性和细胞壁、大而结构疏松的颗粒,又称网状体。
71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72 显微镜凝集试验:又称凝溶试验,即用活钩端螺旋体作为抗原,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凝集团;当有一定量补体存在时,会出现溶解现象。
73 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