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医学各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精)

医学各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精)

医学各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医学微生物学》考试为笔试。

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1.细菌形态与结构重点掌握:细菌的典型与非典型形态,G +与G -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一般掌握:测量细菌的单位,细菌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的意义及方法。

了解内容:细菌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2.细菌的生理重点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一般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分解代谢产物的意义了解内容: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

3.消毒与灭菌重点掌握:消毒、灭菌、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一般掌握:常用的热力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了解内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4.噬菌体重点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噬菌过程一般掌握:噬菌体的特性了解内容:噬菌体的应用5.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重点掌握:遗传、变异、质粒的基本概念。

一般掌握:细菌的常见变异现象及变异的机制。

了解内容: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6.细菌的感染与免疫重点掌握:细菌毒力、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皮肤粘膜、胎盘及血脑屏障的抗菌作用,吞噬细胞吞噬杀菌的过程及结果。

一般掌握:感染的来源及方式,体液与细胞免疫的抗菌作用及特点。

了解内容: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与致病的关系,体液中抗菌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7.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重点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一般掌握: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2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课程号:5012762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 34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熟悉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学时分配:0.5学时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内容:细菌(bacterium)的大小、形态与排列。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在革兰染色中的意义,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提纲(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提纲(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1、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种类、概念、特点或功能及临床意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③菌毛:普通菌毛(与大多G-菌和少量G+菌的黏附性有关)和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

④芽孢: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

2、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G+ 及 G- 菌细胞壁结构有何区别?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特殊成分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PS对数期细菌鉴定选用此期为最佳稳定期产生外毒素、抗生素、形成芽孢3. 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周期及其噬菌现象和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及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溶原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该过程前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菌:细菌7、★★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㈠传播方式: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方式: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按病原微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途径为皮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血液、多途径)㈡感染类型: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8、抗胞外菌、胞内菌、外毒素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为主胞内菌感染细胞免疫为主外毒素感染体液免疫为主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凝固酶: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分类:①游离凝固酶②结合凝固酶1、链球菌属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分类。

根据溶血性分类:甲型(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环、条件致病菌)乙型(全透明无色溶血环、β溶血环、致病菌A群多属此类)丙型(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2、★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胞壁成分、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胞壁成分——使细菌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的首要条件㈡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猩红热(致热外毒素)3、超敏反应性疾病(M蛋白等)1、肺炎链球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医学微生物大纲

医学微生物大纲

绪论[要求]1.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 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3.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其发展简史[内容]1.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2.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3.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自学内容)[重点]1. 什么是微生物?2. 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3.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细菌的形态结构[要求]1.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2. 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原则[内容]1. 细菌的大小形态2. 细菌的结构3.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1. 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那些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2.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有何不同?细胞壁有何功能?3. 什么是细菌的L型?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医学意义如何?4. 简述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功能。

5. 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细菌的生理[要求]1.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群体增殖规2. 掌握细菌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3. 掌握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及医学上常用的消毒灭菌法及其应用4. 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及人工培养5. 熟悉消毒灭菌的应用及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6. 了解细菌的分类命名[内容]1. 细菌的理化性状2.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3. 细菌的新陈代谢4. 细菌的人工培养5. 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6. 细菌的分类(自学内容)1.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2. 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它们在医药学上有何意义?3. 常用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噬菌体[要求]1. 掌握噬菌体的概念2. 掌握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3. 了解噬菌体的应用[内容]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2. 毒性噬菌体3. 温和噬菌体4. 噬菌体的应用[重点]1. 什么是噬菌体?2. 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及其复制周期。

微生物复习大纲 (答案)

微生物复习大纲 (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及其五大共性二、微生物学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一、细菌细菌的形态:与人类关系密切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杀菌物质的作用机理细菌的特殊结构:生理功能及观察方法。

二、放线菌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群体特征、应用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类别三、酵母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生活史、应用四、霉菌1、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2、高等真菌简介五、噬菌体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溶源菌、噬菌体的防治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一、营养、营养物质、生长因子二、营养类型:名称、举例三、运输方式:概念、举例四、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各类培养基名称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生长测定、生长规律二、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的作用机理、嗜热菌与嗜冷菌的差别2.化学3.生物4灭菌方法:常用物品的一般灭菌方法三、微生物的培养法1.好氧法2.厌氧法: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区别3.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同步培养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一、能量代谢、化能异养菌产能方式、化能自养菌产能方式二、微生物的发酵类型:菌、产物(次生代谢产物);三、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一、物质基础二、基因突变三、基因重组:接合、转导、转化、转染四、原生质体融合五、基因工程六、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方法;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第六章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一、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二、抗生素定义、分类三、主要抗生素生产菌四、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题型及成绩分布:一.选择题(共10分)二.填空题(共10分)三.分析判断题(共10分)四.名词解释(共30分)五.问答题(共40分)附:《微生物学》复习样题(答案后面的数字为教材中答案所在页码)一、单项选择题1、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D108A.抗性B.裂解C.再次溶源化D.免疫性2、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它们是:D36-73A.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螺旋体;B.细菌、放细菌、蓝细菌、粘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C.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D.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物学复习提纲医学微⽣物学病原微⽣物部分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概述⼆、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名解1):在⼈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物,⼀般情况下,它们对⼈体⽆害⽽有益正常菌群的⽣理作⽤:1)⽣物拮抗作⽤2)营养作⽤:例如⼤肠埃希菌产⽣VB VK3)免疫作⽤: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SIgA4)抗衰⽼作⽤:例如双歧杆菌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定条件影响下⽽引起疾病的细菌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2、形态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1、细胞壁:2)作⽤:(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定形态(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能性,为荷包蛋样2、细胞膜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细胞膜⾯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3、细胞质:1)核糖体(3)作⽤:是蛋⽩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染⾊为异染颗粒,多见于⽩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1)作⽤:控制⾮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2)特点:①⾃我复制4、核质: 2)作⽤: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2、鞭⽑:作⽤:(1)运动器官;(2)具有抗原性,帮助鉴别3、菌⽑:作⽤:普通菌⽑:黏附作⽤,与致病性有关性菌⽑:传递耐药性和毒⼒4、芽孢:2)例菌:破伤风杆菌、产⽓荚膜杆菌、⾁毒杆菌5)繁殖体: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式!⼀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个芽孢6)意义:(1)抵抗⼒强(⼲燥、⾼温、化学消毒剂、辐射)⾼压灭菌可杀死注:荚膜可抗⽣物性侵害;芽胞还可抗物理或化学性侵害第⼆章细菌的⽣理⼀、细菌的营养:1、⽔:各种⽣物所必需的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3、氮源:合成菌体蛋⽩质、酶、核酸4、⽆机盐类:⽣长代谢必需5、⽣长因⼦:B族维⽣素、某些氨基酸、嘌呤三、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氧不能⽣长。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病原微生物复习提纲

病原微生物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微生物的概念、分类。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胞壁的结构及主要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细菌特殊结构的组成、功能,及荚膜、芽孢的医学意义。

荚膜、芽孢、菌毛的概念。

革兰染色结果及意义。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常见细菌变异现象、物质基础。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4种方式及特点。

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

压力蒸汽灭菌和紫外线灭菌的应用。

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

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学意义。

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致病条件。

细菌侵袭力与毒素、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侵入数量及侵入部位。

细菌感染的来源与方式,感染的类型。

毒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概念。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致病性;结核菌素的试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学的检查及防治原则。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特点。

志贺菌属:分类、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标本采集、肥达试验的概念、结果分析;霍乱弧菌:形态和培养特性;致病机理。

葡萄球菌属:形态染色、分类、抵抗力、致病性。

链球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致病性;抗链“O”试验的原理和用途。

破伤风梭菌:形态、抵抗力;致病性(致病条件);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Ⅰ、Ⅱ、Ⅲ三期梅毒的临床特征。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致病性。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复制周期。

病毒的干扰现象。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垂直传播、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概念。

比较病毒与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有何不同。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分型、抗原变异及流行的关系。

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及致病性。

手足口病、红眼病的病原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的复制、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与防治。

卫生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卫生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卫生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卫生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卫生微生物学:指研究微生物(包括致病与非致病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所处生存环境之间、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研究正常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

4、种群(population):由相同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5、群落(community):各种生物种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落第四章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1、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⑴危害等级I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⑵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⑶危害等级III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⑷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⑴基础实验室(P1)——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⑵基础实验室(P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⑶防护实验室(P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⑷最高防护实验室(P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第五章卫生消毒1、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2、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3、防腐(antisepsis):抑制体外细菌的繁殖(指杀灭、消除无生命有机物中的微生物,防止其腐败的处理)4、无菌(asepsis):无活细菌存在的状态。

5、疫源地消毒:对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消毒,称为疫源地消毒。

医学微生物复习提要

医学微生物复习提要

医学微生物复习提要绪论复习提要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甚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

二、微生物的种类按大小、结构、组成不同等,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如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加强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阐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研制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创建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耐药机制,探讨防止和逆转耐药性措施,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控制医院感染。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复习提要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需放大一千倍左右才能看到。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μm)。

2.细菌的形态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大类: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球菌具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这对球菌的鉴定有重要意义。

杆菌有粗大、细小、棒状、分枝和链状之分。

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细菌的形态可受培养时间、培养基成分、温度、pH等因素影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指每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此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微生物期末大纲

微生物期末大纲

绪论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细菌B.衣原体C.放线菌D.酵母菌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B.立克次体C.病毒D.放线菌3.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新生隐球菌B.肺炎衣原体C.溶脲脲原体D.伤寒沙门菌二、名词解释1.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问答题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有哪些?各有何主要成就?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A.毫米B.微米C.厘米D.纳米2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形态的是A.球菌B.杆菌C.弧菌D.梨形菌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脂蛋白B.脂多糖C.磷壁酸D.肽聚糖4溶菌酶溶菌作用的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多糖支架β-1,4糖苷键B.竞争合成细胞壁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干扰细菌DNA的复制5.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聚糖骨架β-1,4糖苷键B.干扰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连接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损伤细胞膜通透性6.菌细胞膜与真菌细胞膜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菌细胞膜不含A.磷脂B.脂肪酸C.甘油D.固醇类物质7.不是细菌细胞质中内含物的是A.核糖体B.胞质颗粒C.线粒体D.质粒8.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为A.高尔基体B.核糖体C.内质网D.线粒体9.细菌的核质中有A.核膜B.核仁C.组蛋白D.DNA10.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细菌结构是A.菌毛B.鞭毛C.芽胞D.荚膜11.在一般中性环境中细菌带负电荷,易与以下何种染料结合A.中性染料B.碱性染料C.酸性染料D.以上均不对12.细菌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A.Giemsa染色法B.美兰单染色法C.印度墨汁染色法D.革兰染色法13.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是在于A.细胞核结构不同B.细胞膜结构不同C.细胞壁结构不同D.中介体的有无14.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A.稀释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C.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15.革兰染色中用作媒染的制剂是A.碘液B.结晶紫液C.95%酒精D.稀释复红液16.革兰染色的意义不包括A.细菌分类B.选择药物C.鉴定细菌D.制造疫苗17.与芽胞的耐热特性无关的因素是A.芽胞位于菌体的一端B.含水量少C.有多层致密结构 D有大量DPA二、名词解释1.肽聚糖2.磷壁酸3.脂多糖(LPS)4.细菌L型5.异染颗粒6.荚膜7.鞭毛8.菌毛9.普通菌毛10.性菌毛11..芽胞三、问答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32..试比较G+和G-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陆QQ邮箱,对比重点是否有出路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即可使疾病复发。

4、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5、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6、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7、条件致病微生物: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8、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9、菌落: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13、微生物: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14、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16、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17、菌群失调症: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8、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19、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如HIV的艾滋病和麻疹病毒的亚急性脑。

20、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发病机理:(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2)内在化作用(3)膜的转位 (4)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防治原则:1、正确处理创口,及时清创扩创。

2、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

3、对可疑病人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进行紧急预防。

4、发病早期可足量使用抗毒素进行特异性治疗。

5、抗生素2、细菌生长繁殖需哪些环境因素?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最适pH值为8.4--9。

3、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气体: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3、细菌外毒素的种类有哪些?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有何不同点?细菌的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的LPS,包括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

细菌的外毒素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4、什么是培养基?细菌培养基根据性状分为哪三类?在这些培养基,细菌分别会产生哪些生长现象?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基质(1)固体培养基:细菌经分离培养形成菌落,根据菌落特点,可分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新分离的细菌大多数为光滑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致病性较强。

②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有皱折,有时呈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

③粘液型菌落(M型菌落):多见于有肥厚荚膜或丰富粘液层的细菌,菌落表现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

(2)半固体培养基:多用来检查细菌的动力和保存菌种。

有鞭毛的细菌可由穿刺线向四周运动扩散,培养后穿刺线模糊不清,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穿刺线以外的培养基仍透明澄清。

(3)液体培养基:细菌生长呈三种状态:①混浊生长:菌液均匀混浊状态,见于大多数。

②沉淀生长:细菌沉于管底形成沉淀,培养液上清液较清,如链球菌。

③形成菌膜:多为专性需氧菌,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如绿脓杆菌。

5、什么是L型菌?在临床上,什么情况下易出现L型菌?L型菌有哪些特点?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菌L型L型细菌的形成与细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工诱导作用有关。

人工诱导细菌变成L型细菌的因素如下:(1)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2)酶类,如溶菌酶、脂酶;(3)机体的一些免疫因素,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4)物理因素,如紫外线;(5)化学因素,如去氧胆酸盐。

其形成可能与临床有密切关系。

(1)嗜高渗性(2)返祖性:(3)弱抗原性6、乙肝病毒通过哪些途径引起感染?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有哪几项?分别叙述其意义。

1母婴传播2医源性传染3输血传播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5性传播1、保护宜感染人群2、控制传染源3、切断传播途径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

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3e抗原(HBeAg)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抗HBe或HBeAb)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

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

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7、细菌造成的全身感染有几种情况?分别叙述其机制。

细菌全身感染即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并通过机体循环系统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感染。

有以下类型(1)菌血症,特征为致病菌自局部病灶不断进入血液,但不能再血流中大量繁殖只是通过血流散播到适宜部位致病。

(2)败血症,特征为机体防御功能相当弱的情况下,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肆繁殖生长,产生毒性代谢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3)脓毒血症,特征为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

(4)毒血症,特征为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致病菌不侵入血流,但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损坏特定的靶器官,引起特定的毒性性状。

(5)内毒素血症,特征为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且大肆生长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或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的毒性症状。

8、包膜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HIV和流感病毒包膜刺突有什么作用?包膜:病毒体最外层结构,为脂质双层。

包膜上有两种刺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两种刺突抗原性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

包膜的功能:①持结构的完整性②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可引起机体发热等中毒症状。

血凝素(HA)血凝素在病毒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抗血凝素抗体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NA)切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最后联系。

因此神经氨酸酶也成为流感治疗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HIV gp41 gp1209、李某,男,16 岁,因发烧、浮肿、血尿入院。

自幼时常咽喉痛、发烧,曾因心脏杂音卧床一个月。

入院前3周又因咽痛发烧而注射青霉素数日,症状消失,入院前两日高热,血尿。

查体:T 39℃,血压稍高,眼睑及下肢浮肿。

实验室检查:ASO抗体800单位,尿RBC+++,尿蛋白+++。

思考题:1)本病怀疑为什么疾病?2)此致病菌致病物质有哪些?3)引起本病的机制?10、广东省某小学10月某日在课间餐后,有185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较明显,伴有低热、白细胞升高,取呕吐物及剩余食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镜下查见革兰阳性球菌,葡萄串状排列,普通培养基培养可见圆形、中等大小、金黄色菌落。

思考题:初步诊断?病原体?为什么?如何防治?11、6岁患儿因发热伴头疼、呕吐入院。

查体发现体温39℃,全身皮肤有绿豆大小红色出血点,颈硬,喷射状呕吐。

脑脊液混浊,WBC明显升高。

脑脊液镜检发现WBC内外均有革兰阴性球菌。

请问答:1) 初步诊断?病原体?为什么?2)标本采集和送检注意事项?3)如何预防?1.引起本病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奈瑟菌。

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中性粒细胞内外均有革兰阴性双球菌,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特点,可初步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

可进一步将脑脊液标本增菌后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培养48小时后,如形成无色、圆形、隆起、光滑、透明或半透明、似露滴状的小菌落,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2.病原菌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鼻咽部局部繁殖后入血,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展成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