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志·大悟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市志·大悟县》
(1949—2005年)
第一节县情概览
一、地理位置、面积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脉西端,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北依中原,南扼江汉,属武汉城市圈范围。

地处东经114°02´~114°35´,北纬31°08´~31°52´;东西距42.4公里,南北距43.8公里;北与河南省罗山县、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孝昌县接壤,东邻红安县,西连广水市;县人民政府驻地“二郎店”,位于县境西部,南距省会武汉市中心151公里,西南距孝感市中心95公里。

国土面积1985.71平方公里,耕地39万亩。

二、区划、人口、民族
1949年底礼山县辖6个区,区辖21个乡。

1952年9月改称大悟县,年底辖10个区,区辖155个乡(镇)。

1955年底辖7个区,区辖125个乡(镇)。

1958年撤区建社,年底全县辖8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辖40个生产大队;1959年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

1961年撤社复区,人民公社改区,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小公社),年底全县辖8个区、1个县辖镇,区、镇辖39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年底辖15个公社;1979年在15个公社下设39个管理区。

1983年撤社建区,全县设8个区、3个县辖镇,区、镇辖36个乡、4个镇。

1987年撤区建乡(镇),全县设6个乡、14个镇。

2005年底全县辖14个镇、3个乡、360个行政村、3660个村民小组。

1949年末全县总户数67225户(农业户口65487)、总人口301478人(农业人口293773),男性164905人、女性137173人。

2005年末全县总户数167423户(农业户口123248)、总人口616247人(农业人口496853),男性324706人、女性291541人。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县境内居民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58人,占普查总人口的0.43‰,有回族、土家族、壮族、侗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瑶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白族、布依族、布朗族、彝族、黎族、佤族、哈尼族、仡佬族共19个少数民族。

三、建置沿革
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南朝宋国时,属东随郡。

梁国时,属应州。

齐国,置礼山关,属应州。

北魏,属东隋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礼山县。

唐高祖武德八年,废礼山县,并入应山县。

清末至1932年境域分属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及河南省罗山四县。

1932年国民政府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西进川陕,国民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鄂豫边界“形势重要、久遭匪患、距城窎远、控制不便”为由,依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划拨四县边陲地带于1933年1月1日建置礼山县,始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撤销,属鄂东行署,1945年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国民党县政府至1949年4月县境解放而终止。

大悟县是全国的著名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红色政权不倒,革命斗争不断。

1930-1932年,大悟县境内先后建立有罗山、陂孝北、河口三个县委和县苏维埃红色政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1945年9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驻扎大悟山地区,大悟县成为鄂豫皖湘赣五省抗日指挥中心。

境内先后建立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进驻宣化店,6月26日开始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境内又先后建立礼山自治县民主政府、礼山县民主政府、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

1949
年4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礼山县全境。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礼山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孝感专署。

1952年9月10日,为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备案,将礼山县改名为大悟县。

1959年3月孝感行署撤销,大悟县划归武汉市所辖。

1961年5月恢复孝感行署,大悟县复归孝感行署所辖。

1993年4月随孝感“撤地建市”,为孝感市所辖。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地形地貌
大悟县隶属桐柏—大别造山带,夹持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是秦岭复合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和根带,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南秦岭-淮阳褶皱带。

境内以北部五岳山、西部娘娘顶、东部仙居山、南部大悟山四大主峰构成地貌的基本骨架,形成澴水、滠水、竹竿河3大河流;西部由北向南,中部和东部由中间向南、向北缓缓下降。

地形基本为低山、丘陵、平畈三种类型,低山面积占30.8%,丘陵面积占68.8%,平畈很少,散布于澴水、滠水、竹竿河及其支流两侧。

二、土壤与气候
大悟县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变基性岩、石灰岩、紫色沙岩、河流冲击物等,在气候、地型、生物、时间、水文及人类生产活动诸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地带性黄棕壤、水稻土和地带性石灰土、潮土、紫色土5类土壤。

大悟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受西北冷气团影响,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控制,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严寒酷暑短,无霜期较长。

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和旱灾冻害,夏季的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秋季的寒露风和连阴雨,冬季的寒冻、冰雹雨凇、雪灾等,其它灾害仅在局部偶有发生。

三、水资源
大悟县境内河溪纵横,库塘密布,地表水资源丰富,有澴水、滠水、竹竿河3大河流及其支流324条;水库132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03座,6座中型水库总承雨面积239平方公里,总库容2358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78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135万立方米;塘堰26093处,容蓄水能力9000万立方米。

地下水较贫乏。

四、矿产资源
大悟县境内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程度较深,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矿藏主要有黑色金属(铁、锰、铬铁、金红石、钒),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锡、钼),贵金属(金),稀有金属(铌、铍、铈、镧、钇),特种非金属(白云母、电气石),化工原料非金属(磷、黄铁、含钾浅粒岩、蛇纹岩、重晶石),冶金辅助原料(硅石、萤石),建筑材料(大理岩、石灰石矿、花岗岩、瓷石)8类35种;有矿产地14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矿化点100多处。

矿种及矿产地数量居孝感市首位,是全省矿产资源大县之一。

金、铜、磷、硅石、萤石及建筑石材相继得到开发,境内有全国大型矿肥结合型企业——湖北省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五、生物资源
大悟县境内主要种植业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蚕豆、豌豆、红薯、黄豆、高粱、绿豆、花生、油菜、芝麻、烟叶、棉花、麻类、茶叶及多种蔬菜、瓜果等。

境内动物分家养和野生。

家养动物有猪、牛、羊、狗、猫、兔、鸡、鸭、鹅、鸽、鹌鹑、驴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有狐狸、豺狼、野猪、果子狸、狗貉、刺猬、猪獾、黄鼠狼、蛇、野雉、山鸡、猫头鹰、麻雀、斑鸠、杜鹃、布谷鸟、啄木鸟等,其中,白冠长尾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水獭、黄鼠狼则为珍贵的皮毛动物。

境内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有灌、乔木63科、150属、
348种;药用植物65科,286种。

用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湿地松、杉木、水杉、柳杉、泡桐、川楝、枫杨、刺槐、柏树、樟树等;经济树种主要有乌桕、板栗、油桐、银杏、茶树、桃树、李树、柿子树、梨树、猕猴桃、枣树等;药用植物主要有桔梗、苓木、党参、茯苓、杜仲、厚朴、丹参、二花、黄柏、柴胡、银耳、夏枯球、天冬、天麻、射干、五加皮、五味子等。

境内古树主要有青檀群落(树龄200—900年)、银杏群落(树龄400—1150年)、400年的圆柏、400年的黄杨、360年的枸骨、350年的樟树、240年的桑树,均落实了挂牌保护。

境内鱼类共有18科、28种,养殖品种有草、鲢、鳙、青、鲤、鲫、鲂、鳝、鳖、鲶、泥鳅、黄鱼、桑鱼、鳜鱼、淡水白鲳、虾等品种,野生有鲫鱼、沙钻鱼、翘咀红、乌鱼、泥鳅、鲶鱼、青蚌、螺蛳、虾、螃蟹、青蛙、蟾蜍、小鲵、龟、鳖等。

境内主要特产有茶叶、花生、板栗、银杏、黑瓜子、黄花菜、珍珠花菜、乌桕、药材等,是全国板栗大县、全省茶叶大县,乌桕产量曾排名全国第一。

六、旅游资源
大悟县境内旅游资源分革命遗址与纪念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三大类。

革命遗址与纪念地主要有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群等66处;自然景观主要有大悟山、五岳山、仙居顶、娘娘顶、礼山五大名山,龙潭湖、界牌水库、罗汉坡水库、彭店水库、丰店水库、宣化水库六大湖、库,响水潭、九女潭两处幽潭,铁寨、装八寨、擂鼓台等景点;人文景观主要有九里关、大胜关、墨斗关三大古关隘及百年民居八字沟、千年古刹永宗寺、千年古城吕王城、两千年古镇双桥镇、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故居等。

第三节政治
一、政党
县党代表大会 1956年6月—2005年12月,大悟县共召开
11次党代会。

历次党代会均审议、通过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大悟县委员会及其全体成员。

从1978年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开始,配套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2003年12月,大悟县召开十一届党代会产生县委委员32名、县纪委委员9名。

中国共产党大悟县委员会1949年4月6日,礼山县解放,中共礼山县委组建,隶属中共孝感地委。

1952年10月礼山县更名为大悟县,中共礼山县委改称为中共大悟县委。

1955年9月设县委常务委员会。

1959年12月设立县委书记处,隶属武汉市委。

1961年县委复属中共孝感地委。

1968年1月20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5月,建立中共大悟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

1971年2月,撤销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恢复中共大悟县委至2005年。

县委工作机构 1949年10月,县委工作机构设有1室2部。

1960年常设机构增至13个。

1962年机构精简至7个。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1月县革委会成立,设立4大组。

1971年2月,恢复中共大悟县委员会,设立县委办公室。

1973年恢复7个工作机构。

1987年县委工作机构增至17个。

2005年,县委工作机构13个。

中国共产党大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1年3月成立中共礼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2年10月改称中共大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6年4月改为中共大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68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该委员会被撤销。

1969年4月设立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组监小组。

1970年3月改称组监科。

1972年3月撤销组监科,改设组织组。

1973年4月在县委组织部内设组监科。

1978年12月,恢复中共大悟县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内设2个科。

1984年成立中共大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县级),内设3个科。

1986年增设信访科。

1997年县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制、两个机关名称”体制。

2005年,内设10个室。

附:群团
从1950-2005年,全县共成立8个群团组织。

1950年成立
农会、妇联成立, 1951年工会、共青团成立, 1953年工商联成立, 1959年科协成立,1989年文联成立,1990年残联成立。

二、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6月—2004年3月,大悟县共产生了15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34次人民代表全体会议。

各次会议均设立了大会主席团及议(提)案、代表资格、计划、预算等审查委员会会议机构。

1981年县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同年12月设立常委会办公室。

1987年2月设法制、财政经济、教科文卫3个工作委员会,1988-2005年,先后增设农村工作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为礼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9月,礼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大悟县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8日,大悟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大悟县人民政府更改为大悟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人民委员会停止正常工作。

1968年1月,成立大悟县革命委员会,为党政合一的政权机构。

1981年1月26日,大悟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县革命委员会更改为县人民政府。

1949年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仅为10个,20世纪50年代为36个,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调整、恢复建制机构设为47个,1981年为53个。

1981年以后,经过数次调整,到1987年10月,政府工作机构有70个。

后经多次变动,至2005年,县政府直属机构共81个。

人民法院 1949年10月成立司法科。

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法庭。

1950年5月成立礼山县人民法院,1952年10月更名“大悟县人民法院”。

1968年3月,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人民法院与公安局、检察院合并,成立“大悟县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

1973年3月,撤销军事管制小组,重设县人民法院。

2005年底,法院内设机构12个,派出法庭8个。

1985-2005年,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9278件,审执结案2834件,理顺经济关系标的额11亿元。

人民检察院 1952年10月成立大悟县人民检察署,与大悟
县公安局合署办公,检察长由县公安局长兼任。

1955年,成立大悟县人民检察院,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任检察长。

1957年10月配专职3个组。

1968年3月,检察院工作归属大悟县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执行。

1978年7月重设大悟县人民检察院。

2005年底,检察院内设2室1处6科1局1队。

三、政协
政协委员会 1983年3月4—9日,大悟县召开第一次政协会议,政协大悟县委员会正式成立,政协委员68人,分属11个界别。

至2005年,大悟县政协先后产生了一至七届委员会,召开政协全会28次。

常委会议152次,办理委员提案2269件,征集文史资料399万字。

县政协一届委员会设办公室、工交计委工作组、农林科技工作组、财贸工作组、党政群工作组。

2005年政协大悟委员会设办公室、经济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三包联谊、外事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附:军事
1952-2005年,大悟县设置人民武装委员会,先后驻有武装警察部队、消防中队、雷达导航兵。

1986年人民武装改归地方建制,1996年3月,县人民武装部恢复军队建制,53年内共应征入伍人员2.3万人。

第四节经济
1949-2005年,大悟县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7年恢复生产阶段;1958-1978年稳定发展阶段;1979-1990年较快发展阶段;1991-2000年改革发展阶段;2001-2005年开放式发展阶段。

2005年国民收入358318万元,是1949年的140.5倍;财政收入37711万元,是1950年的2693倍;社会商品零售额141102万元,是1949年的224倍;固定资产投资118117万元,是1949年的29529倍;农民人平纯收入2100元,是1978年的15.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38元,是2000年的1.2
倍。

主要年份经济指标
一、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解放初期,农村仍为封建经济制度。

1950年10月开始,全县有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调剂富农多余土地,分配给雇农和贫农,实现“耕者有其田”,主要表现为个体所有制。

1952年开始组建互助组,解决农户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弱的问题,1953年底有互助组6234个。

1954年春,开始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为半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底有初级农业合作社1801个。

1956年1月起推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是年底建成高级农业合作社602个,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10月底开始组建人民公社,取消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1961年将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1980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底全面落实了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1995—1997年,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二轮延包”。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工业经济体制解放初期,大悟县工业主要为私营手工业。

解放后,工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

1951-1956年对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7月,建成大悟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红旗铁业社”。

在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国营工业,1951年兴办第一家地方国营电米厂,1953年底地方国营工厂发展到3家。

1958年国营、集体工矿企业迅速发展。

1961-1965年裁减归并部分工矿企业。

1970年后,引进系统电源,乡镇集体企业加快发展。

1980年后,通过技改扩能,县属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1990年开始推进工业企业“四断”退公转民改革、招商引进、“回归创业”,进入新世纪县域工业基本实现“民营为主体”。

二、农业
大悟县农业经济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422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14844万元,林业782万元,畜牧业4179万元、水产业274万元、副业343万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5726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20020万元、林业2542万元、畜牧业9528万元、水产业1893万元、副业1743万元;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9234万元,其中种植业86891万元、林业12268万元、畜牧业47406万元、水产12192万元、农业服务业477万元。

种植业县内种植业主要有粮食、经济作物、油料作物。

粮食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44193吨;1951年达到61289吨;1956年达到110955吨;1971年达到157008吨;1983年达到209291吨;2005年达229146吨,是1949年的5.2倍。

经济作物 1949-1970年,大悟县经济作物种植处于自给自足状况。

1970年以后,大力提倡并支持发展多种经营,棉花、烟叶、麻类、席草、甘蔗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1985年以后,由于市场原因,烟叶、麻类、席草、甘蔗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花生大悟县花生种植历史悠久,1950年种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1890吨;1978年3.67万亩、55.25吨;1990年5.98万亩、10570吨;2005年14.72万亩、27264吨。

1980年前后几年,大悟花生总产量居全省之首。

1986年被湖北省列为商品花生生产基地县。

1990年以后,大力推广花生“地膜种植”、“花
生下水田”、“水田地膜花生配晚杂”种植模式,花生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省花生生产大县。

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催生了一批专业经销大户,形成了新城、黄站等村深购远销、辐射50多个县市的花生购销大市场。

茶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悟县开始大面积种茶,以后逐渐在县内各乡镇推广种植。

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2.05万亩,产茶115吨。

1990年以后,通过农业开发,种茶规模稳步扩大,积极探索制茶工艺。

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9.64万亩,产茶620吨;通过技术研发,制茶质量大幅提高,先后形成了“双桥毛尖”、“双桥龙井”、“金鼓露毫”、“大悟寿眉”等一系列精品名茶,荣获国家、省级一系列荣誉称号。

进入21世纪后,通过招商引资,对90%以上的村办茶场进行了改造扩产、上档升级,茶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悟道茶”公司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悟道茶”成为全省知名农产品。

林业大悟县山场面积大,林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特别是1990年以后大力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林业工作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板栗生产大县。

2005年,全县经济林基地达到 102万亩,主要为板栗(68万亩)、银杏、油桐、乌桕、油茶等。

畜牧业大悟县畜牧养殖中主要有牲猪、食草畜和家禽。

生猪1990年以前主要是农户散养为主,商品率不高。

后随农村劳力大批转入城市务工,农村牲猪饲养量锐减,规模化养猪应运而生,并在养殖“百千万”工程、“123”养猪项目、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出栏肥猪30.6万头,规模化养猪出栏占20.8万头,占68%。

食草畜大悟草场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牛羊等食草畜。

计划经济时期,养牛主要为种田役用。

实行市场经济后,逐步引进良种,改良本地牛,“役肉兼用型”养牛得到推广,区域内发展了一批养牛大户,2005年出栏肉牛3.0万头,年底存栏9.2万头。

1980年以前养羊主要是零散饲养,后通过政策鼓励,引进
“波尔”山羊等良种,养羊业发展较快,2005年出栏肉羊 3.1万只,年底存栏5.5万只。

水产业 1949年放养水面2.7万亩,成鱼产量201吨。

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水库、湾塘均由群众合伙或专业养殖户承包放养。

2005年放养水面7.5万亩,其中湾塘4.67万亩,水库2.83万亩,成鱼产量20024吨。

三、工业
大悟县工业基础薄弱。

解放前全部为私营手工业。

1951—1956年完成私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兴办第一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电米厂。

1956年底,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组)91个,全民工业企业7家,县办集体工业85家,工业产值1969万元。

1958年“大跃进”“大办钢铁”,工矿企业一哄而起,增至189家。

后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保留国营企业9家、集体企业45家。

1970年引入系统电源,工业加快发展,先后建成地属黄麦岭磷矿、县化肥厂、芳畈铜矿、汽车配件厂、湖北电扇厂等一系列骨干工业企业。

到1978年,地方国营企业34家,集体企业96家,工业总产值4048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技改扩能,巩固壮大县属工业,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乡镇企业。

1987年建成县卷烟厂(地方财源骨干企业),到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2346家(国营36家、地属1家、县办集体47家、乡镇办企业118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142家),工业总产值26778万元。

90年代初期,实施“乡镇企业151”工程,工业企业数量大增,1994年达到3963家,后因市场、管理、技术、效益、环保政策等多种原因,40%以上的乡镇工业企业“关、停、并、转”。

1996年以后,县属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不强,先后“关、停、并、转”或“退公转民”。

2000年以后,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产权改革、“回归工程”,民营工业迅猛发展。

“湖北京华彩印”、“华龙生物制药”、“瑞光纺织”、“越华防护用品”、“金利源服饰”、“人民电器”、“悟源石材”、“恒兴水泥”、“恒发生物”等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全县初步形成轻纺制造、冶金建材、医药食品、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县域工业基本实现民营化。

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4252个,总产值233654万元,增加值76295万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5家,年产值113382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8.5%。

四、商业贸易
解放后,人民政府实施“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保护私营工商业合法经营。

1950年创办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初步形成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小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营局面。

1958—1961年,改变商业体制,国营、合作商业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受“共产风”影响,集贸市场关闭、供求矛盾突出。

1962—1965年,调整商业体制、恢复供销社的集体经济性质,有限度的开放集贸市场,商业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鼓励个人兴办商业,商品供应充足、方便。

1990年后加大国有集体商业改革,激活县内民营资金投入商业,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商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百仓储、家乐福等著名商业企业及孝武集团相继进入大悟;一大批名品专营店相继落户大悟;“新世纪超市”等本地民营商业企业加快成长;实施“百镇千乡”工程新增农村超市200多个。

到2005年底全县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企业369家,个体工商户1.7万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02万元,是1950年的224倍。

五、金融保险
金融 1949年8月始建中国人民银行礼山县支行,2005年底大悟县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7.39亿元、贷款余额10.73亿元。

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首批“全省金融信用县”,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荣誉称号。

保险 1951年在县人民银行设保险公司特约代理处,1953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大悟县支公司,1958撤销,1981年10月恢复。

20世纪90年代,“人保”大悟县支公司改革,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