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2.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3.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A. 墨子B. 孔子C. 荀子D. 孟子4. 孔子在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他整理出六种教本,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不包括A. 《诗》B. 《易》C. 《乐》D. 《论语》5. 春秋时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资格的是A. 墨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A. 系统的“仁政”思想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人性本善”的思想D. 轻摇薄赋的思想8. 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 最早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B. 主张“以德服人”C. 结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使之更适应社会需要D. 主张“性恶论”9.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________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10.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1.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2.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 .政治运动B .启蒙运动C .思想文化运动D .思想解放运动14.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1.[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3·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
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
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旨在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4.[2023·贵州毕节三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派思想相互吸收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政治思想异常活跃5.[2023·蚌埠市二模]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
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6.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百家争鸣练习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2.“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A.众多豪门望族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D.众多文学形式3.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百家争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举贤良对策 D 三教合一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6.战国时期百家争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B.科学文化的发展C.社会的大变革D.战国七雄混战7.“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8.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相关背景有()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11.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
【高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带答案)
【高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测试题(带答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1. (2021广东卷)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分)《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②④3.(08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4.(08上海历史,A组)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5、(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6、(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7.(2021山东基本能力)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8.(2021山东基本能力)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2021海南历史卷)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10.(2021海南历史卷)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11.(2021海南历史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
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 同步练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1.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改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
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告诫统治者的从政名言出自()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 )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5.“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
”这种思想主张应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6.影片《江北好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苏北方言为主要对白的优秀国产影片。
片中没有坏人,只有好人,这部戏似乎没有矛盾冲突,而这又恰恰是剧作上是大忌。
于是编剧就用“误会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整部戏剧情紧凑、高潮迭起,特别好看。
这告诉我们(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继承C.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D.文化创新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人教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精品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请回答1~2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主要表现在()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②“士”阶层在礼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②③答案:A解析: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因此选A。
2.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百家争鸣并未形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只是使传统文化基本定型,在汉代董仲舒发展到新儒学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①错误②正确;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在争鸣中相互的融合。
高中历史2.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2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达标1.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上,掌玺大臣巴朗登致词说:“诸位先生们,你们要愤然摒弃这些危险的改革,公众利益的敌人想要把这些东西和好的,必要的改变混为一谈……”文中所说的“公众利益的敌人”和“危险的改革”分别是指( )。
A.特权等级代表、增加赋税B.第三等级代表、实行宪政C.资产阶级代表、建立共和政体D.雅各宾派、推行恐怖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看,掌玺大臣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众利益的敌人”指第三等级代表,“危险的改革”是要实行宪政改革。
答案 B2.右图为法国著名的《人权宣言》的封面。
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 )。
A.宣布废除君主制B.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C.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解析《人权宣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人权的角度,宣告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权利等。
得以延续的应该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内容,而不是指一些具体的项目。
答案 C3.《人权宣言》最积极的意义是 ( )。
A.实现人的自由平等B.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C.赋予公民政治权利D.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解析结合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 D4.1791年的一天,成千上万的巴黎人来到马尔斯广场的祖国祭坛前,要求在罢黜国王路易十六的请愿书上签字,但却遭到了镇压,史称“马尔斯广场的枪杀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 ( )。
A.波旁王朝统治时期B.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C.吉伦特派统治时期D.雅各宾派统治时期解析结合材料关键信息:“1791年”、“路易十六”,据此可以判断这一事件发生在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答案 B5.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高唱右图中的歌曲,开往瓦尔密,此歌曲后被定为国歌。
这首曲子在当年的作用是(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精练(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学部分)解读·课标考纲建构·要点经纬夯基·知识在线一、12如何争论?(注意:中国历史上) (道德观)7、总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8、孟子生活于哪一历史时期?其名字是什么?他与孔子分别被尊以什么称号?9、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
10、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伦理观。
11、荀子生活于哪一历史时期?其名字是什么?12、简述荀子的政治思想、民本观念和伦理观。
13、荀子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的?有什么意义?1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有何意义?探究·本课要旨15、儒家思想怎样形成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仁的思想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评部分)一、基础训练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有教无类3、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如下图),请你指出“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 .“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 .“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图中人物为我国古代著名家,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5、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6、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的思想家是A.墨子B.老子C.孟子D.韩非7、下图为保存下来的五经书影,不名列其中的是A.《诗》B.《书》C.《庄子》D.《礼》 8、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步训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基础巩固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的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4.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
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
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
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A.孔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6.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的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8.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A.哲学思想B.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D.经济思想9.《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10.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辩证法思想二、能力提升11.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同步练习[课前预备]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这场巨大的变革在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西周以来的井田制,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趋于崩溃;政治制度上,主要是维系原有社会秩序包括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分封制及相关的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盛行;阶级关系上“士”这个阶层非常活跃。
“士”原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担任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后期,上层贵族普遍腐朽末落,只有士还能保持有传统的六艺术知识。
到战国时期各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如废除世袭制度,推行官僚制度,士的需要急增,于是从平民中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当时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改革,迫切需要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选拔的对象主要就是士。
有作为的君主敬重士,有些大臣也注意留心发现人才,向国君推荐,有的士一旦得到君主赏识,就能平步青云。
因此就出现了布衣卿相和“礼贤下士”之风气。
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办学,许多平民子弟经过学习,获得一定知识,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进入统治阶级阶层。
这样,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具有相当力量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X,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X,互相辩论。
“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学术文化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卷_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卷_选择题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下图是2021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由央视《百家讲坛》通过讲述《论语——心得》走出并迅速蹿红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一方面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成为极度走俏的畅销书。
于丹成为时代超女,从根本上看是得益于(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下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高二历史同步检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 必修三
1-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
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解析】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新兴知识分子(士人阶层)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中坚力量。
【答案】 C2.(2011·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
”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
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
【答案】 D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
【答案】 C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在社会大变革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时代变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故选B项。
【答案】 B5.(2011·济宁模拟)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 新必修3
高二历史第一课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百家争鸣”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活跃。
它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2.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3.下列学者中,不属于儒家代表人物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苟子4.下列思想中,能体现孔子思想核心的是( )A.“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D.“克己复礼为仁。
”5.“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民贵君轻”C.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D.他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7.苟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要变“恶"为“善”,使小人成为君子,使普通人成为圣人的办法是()①实行“仁政”②学习礼仪③加强法治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8.关于孟子、萄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9.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在今天仍然具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A.辩证法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思想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D.以柔克刚的思想11.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原因是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13.下列关于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儒家思想集大成者②私学的创办者③鲁国平民出身④提倡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同步练习1.“百家争鸣”的“家”不包括( )
A.儒B.道C.墨D.佛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没有()
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
3.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
C.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
4.孔子疾呼“苛政猛于虎”,说明孔子主张(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5.下列不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仁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D.仁政
6.由孔子整理编订的供*学习的“六经”不包括( ) A.《诗》B.《春秋》C.《乐》D.《论语》
7.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8.孟子认为( )
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
C.天人合一D.人性恶
9.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主张仁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
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
10.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
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B.“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性善
11.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句子。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儒家思想
B.看到了教育对人的影响
C.体现了荀子的思想
D.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2.关于荀子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他的学说丰富了儒学
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C.他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
D.他的学说鲜明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13.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
1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的产生缘于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B.百家争鸣C.奴隶制的崩溃D.封建经济兴起
15.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联褒扬的是( )
A.黄帝B.孔子C.孟子D.司马迁
16.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
A.礼貌B.礼器C.法律D.宗法等级制度
17.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
18.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
A.我们必须遵循传统道德
B.我们必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C.我们要全盘继承传统文化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19.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
A.“尚贤”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
20.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 )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B.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思想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21.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徒属,充满天下。
”这反映了( ) A.儒墨垄断文化教育B.私学的兴起
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D.尊师重教风气
2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参考答案:
1.D
2.D
3.B
4.D
5.D
6.D
7.C
8.B
9.D10.C
11.C12.D13.C14.A15.B16.D17.D18.B
19.C20.A21.B2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