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厦门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合集下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强调依法行政,注重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而后者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品德,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社会秩序。

实践中发现,单一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将二者相结合成为一种治国理念,可以更加全面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现实、国家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自古就有“法治”和“德治”的传统,古代的统治者或者是以法治为主,比如秦始皇实行的法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都非常重视;或者是以德治为主,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统治者也曾尝试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例如汉武帝实行的选贤任能政策,不仅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注重培养人才和提倡礼仪道德,这种治国理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历史经验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我们也可以找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它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单一地依靠法律法规是难以解决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果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可以借助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又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从而更加全面地解决社会问题。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中国古代有“礼法德”并重的治国理念,提倡礼仪法律的更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如《尚书》中有“民无德不修,地无施不良”的论断,道出了德治在治国兴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法德并重的思想。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2001-10-09 16:55:4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日臻成熟与完善的具体体现,对我们从事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当前,实施“结合”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统筹兼顾、整体考虑。

法律与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层面不同,法律规定属于“实然”范畴,它需要对象“必须”做到,不做到就受到制裁;道德准则属于“应然”范畴,它告诫调整对象“应当”做到,不做到就受到社会舆论或良心的谴责。

我们在从事立法工作的同时,对道德建设也应作通盘的考虑,应根据所要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结合法律和道德的不同调整功能,统筹兼顾、整体考虑。

比如,根据客观实际,对那些条件具备的,可以用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对那些目前还不适宜采用强制性形式要求全社会都必须做到的,可采用道德规范的形式加以倡导。

再比如,可以根据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对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作不同的要求。

对需要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可适用法律标准;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则可以在适用法律标准的同时,适用更高境界的道德标准。

领导先行、做出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长期以来之所以少数地方、少数干部假话成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屡禁不止,和我们对干部的评价只注重法律标准,缺少道德标准有一定关系。

对于一些虽然不至于受到法律制裁的不良行为,如果有着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尤其是如果能将道德操守作为领导干部行为评价和职务升降的基本内容之一,则局面无疑会有大的改观。

古人云:“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

”说的是,道德水准是为官者的一个基本条件,不道德之人为官,会影响和败坏一方的风气。

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钱交易等腐败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

成克杰、胡长清等极少数腐败分子已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谈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效结合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效地实行“法”“德”兼治。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代表人民具体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二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包括依法惩处各种犯罪行为,也包括维护每个人的法律权利。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的统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效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所谓以德治国,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落马高 官的罪与罚—— 十八 大以来高 中 级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解析 》 作者 :刘金程 宋伟 出版 社 .中 共 中 央 党校 出版 社
红 石 公 园
碧 山秀 水绝 佳 石 上 竞绽 奇 葩 疑 似天 女 倾 玉 篮 撒 向人 间红 花
摄 影 /高 克 新 配 诗 /叶 森
《走 近政治 》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党建读物 出版社
《全球景观 中的 中国古代艺术 》 作者 :巫鸿 出版社 生活 ·读 书 ·新 知三联 书店
理政 》

2018年10月第39期 J 77
寺依法治 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
任何 B1,- ̄ 都必须 遵循 ;道 德是 基石 ,任何 时候 都 不可忽视 。 , 我 们 要 把 依 法 治 国 基 本 方 略 、 依 法 执 政 基 本 方 式 落 实 好 , 子, 必 须 坚 持 依 法 治 国 和 以 德 治 国 相 结 合 ,使 法 治 和 德 治 在 国
经 典 语 录
浇风易渐 , 淳 化 难 归 。
(唐 . 王勃 《上刘 右法律 。 法律 和道 德 都具 有 规范 社 会行 、 维 护社会秩 序 的作 用 ,在国 家治 理 中都 有其地 位和功 能。 心。法律 有效实施 有赖于道 德支 持 ,道德 践行 也离 不开 法律 不可 分离 、不可偏废 ,国家治理 需要法律和道德 协 同发 力。 年12月9日习近 平在 主持 中共 十八 届 中央政 治局 第三十七次集
子 钓 而 不 纲 ,弋 不 射 宿 。 (春秋 ·《论语 》 )
治国有常 ,而利 民为本。 (西汉 ·《淮南子》 )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 发展 的 思考与实践 》 作者 :习近平 出版社 中共 中央党校 出版社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热点面对面》⑨)——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2日09 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即将出版的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秋石的文章,题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与德治、法治相关的思想与实践。

历史经验具有借鉴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治国”是一个总的概念,是由治党、治军、治厂、治校、治家等具体领域组成的。

在这些具体领域中,无一不是靠“法”、“德”综合治理的。

怎样才能贯彻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呢?文章指出,第一,要在全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要把两者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第二,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三,要培养公民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第四,要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在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

依法治国强调依据法律规范行为,以法律为依据和标准,保障公民(包括政府)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准则、人民观念和自律精神,带动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中,两者的具体实践应该相互补充,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也是中国治理能力的一大特点。

本文探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首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需要。

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德”一直是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南。

中华文明注重人格修养,提倡道德内容的弘扬、美德的传播和自我改造,这些思想与实践都形成了以德治国的基础。

至于依法治国,则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法制建设。

虽然历史上的官法多为刑罚性质的惩处,但其背后的思想已经在认识上承认了依据法律、公正实施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上,以德治国已经不能完全保障社会稳定,而法成为了一个标准化、普遍高效的方法,成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基本,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道德水平与社会信任度相对下降,因此,以德治国的方法也显得相对局限。

由此可以看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历史上由传承而来,在国家发展实践中形成,且是因时而归、因地而异的。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

一方面,依法治国可以避免个人和群体私欲的侵犯,保障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有效实施。

在特殊时期,例如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等情况下,法律可以更快而准确地作出决策。

另一方面,以德治国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尊重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文化素质;此外,以德治政还可以加强组织领导者对决策变革的承受能力、建立人民的信任,增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总之,以德治政和依法治政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应对各种理论和行动问题时形成一种有效的协力合力。

浅析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

浅析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

60法治论坛FA ZHI LUN TAN【摘要】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同时也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五原则。

其中法德并行,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的原则,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有着必然的需求,且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效依据。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道德和法律就像合于一个剑鞘的双剑,共同维护着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两者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同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基础。

正因如此,统治阶级在治理过程中必然会选择有益于他们统治的方法和手段,逐渐形成了法治与德治。

一、关于法治和德治在法学史上,东西方学者都有关于法治的学说。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其包含的意义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发又需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良法善治”,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概念事实上是针对“人治”的。

后经洛克等资产阶级法学家的发展,法治成为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手段。

再来分析我国先秦后期的显学——法家所提的“以法治国”,其核心在于让法令成为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善用赏罚,结合法、术、势来治理国家,与儒家的“礼治、德治”对立,非同于上述的资产阶级法治思想。

然不论东西方法治思想有什么不同,但关键都在于依靠法律(法令)来强制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目的。

“德治”是中国本土产物,由儒家学派倡导,为我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其含义可理解为——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那么德治的基本依据就是道德。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指导原则。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进行国家治理,以法律作为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基础;以德治国则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自律精神,以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有法律依据才能有秩序和稳定。

依法治国能够确保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公正,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仅仅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是不够的,需要以德治国来强化人们的自觉意识和道德约束。

通过培育道德意识,能够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违法乱纪。

只有依法和道德相结合,才能够形成一个公民自觉守法、道德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保障公平正义,但是法律的条文毕竟有限,不能面面俱到。

而以德治国则能够填补法律的空白,通过培育和弘扬道德价值观,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

依法治国要求公正无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德方能发财致富。

以德治国注重培育公民的道德素质,意味着要注重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宽容心和互助精神等。

只有有了全面的道德素质,才能够更好地享受法律的保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法律只是一纸文书,需要有公民自觉遵守和执行。

而以德治国则呼唤公民的文明行为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通过培育和弘扬道德标准,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只有有了广泛的社会道德共识,才能够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是一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而以德治国则是在法治基础上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组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法治效果,还能够弥补法治的不足,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探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守望相助、互为补充。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是处理社会事务的准则。

但是法律无法涵盖一切,也无法约束所有行为,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往往是显得不够灵活和及时的,这就需要以德治国来弥补法律的不足。

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规范个人行为,让每个公民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乐于扶助他人,有利社会和谐。

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能够形成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基础,它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实现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以德治国则通过道德引导人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更为完善的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加强以德治国的力度。

在现代社会,以德治国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劝导,而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治理方式,它需要借助法律、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等多种手段,通过道德引导、教育培训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既有法治约束又有道德引导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此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守望相助、互为补充,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更为完善的社会治理模式。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多选题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多选题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多选题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多选题1. 引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原则。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以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以德治国则关注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公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如何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社会稳定、公正有序的发展,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多选题的形式,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多选题2.1 在坚持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以下哪些是需要注重的原则?(多选)A. 公平正义B. 权利保障C. 法治意识D. 社会和谐答案:A. 公平正义,B. 权利保障,C. 法治意识解析:在坚持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正义,通过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要注重权利保障,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力;还要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让法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得到尊重和执行。

2.2 以德治国的核心是什么?(单选)A. 诚信B. 仁爱C. 公正D. 责任答案:B. 仁爱解析:以德治国强调培养公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关注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奉献。

其中,仁爱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以德治国的核心。

2.3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应如何理解?(多选)A. 依法治国是基础,以德治国是保证B.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互独立的C. 依法治国需要以德为基础D. 以德治国需要有法律作为支持答案:A. 依法治国是基础,以德治国是保证,C. 依法治国需要以德为基础解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依法治国是基础,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以德治国是保证,通过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建设道德高地,为依法治国提供基础和动力。

2.4 如何更好地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多选)A. 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B.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C. 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公民遵守法律和道德D. 加强舆论引导,弘扬正能量答案:A. 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B.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C. 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公民遵守法律和道德解析:要更好地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强调规定与程序,以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而以德治国则更加强调品德与道德,侧重于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

两者结合,能够实现法律规范与道德约束的相互协调,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首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在于,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良心而存在的,彼此具有相通与互斥的关系。

如果仅仅依靠法律,社会缺乏道德的约束,人们往往会利用法律漏洞而逃避法律责任,甚至会形成灰色地带,导致社会失去公正和道德。

同样,如果把整个社会的规范都寄托在道德上,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便缺少了一些具体的法律细则和有效的执行机制,难以有效地约束那些违反道德的行为。

所以说,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就可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推进法制和道德的协同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法律刚性规定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途径来明确自身应尽的义务,且对于那些犯规的人,还能依据法律来进行惩罚和责任追究。

这样,就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然而,单纯依靠法律并不能完全避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而道德则起到了引导和调和的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在遇到问题时,选择最适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提升人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加强道德约束和教育,人们更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模范尊重他人,从而使得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协调。

最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推进国家整体价值观念的提升。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权威,而道德则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标准。

在实践中,这二者经常相互交织与影响,相互推动。

当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合一时,就能够形成更为合适和有效的制度框架,并致力于逐渐树立一个以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敬人爱民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法律只是多种调解关系的规范之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道德才是法律的补充,才能填补法律的空白,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

此文就是这一论题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指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良好的法律秩序。

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它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最基本的标志是,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

这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仰赖于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建筑在新型民主、人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并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支队伍忠于人民、忠于事实、精通法律、廉洁奉公、公正高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随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更在于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因此,坚持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同时,以德治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以及其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操守。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于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权力分权,并且每个分支相互制衡。

通过规定,法律增加了公民的权利、保障了人权、加强了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因此,当一个国家建立了一个有序的法律体系,公民才能够感到安全和尊重,社会才会稳定且正义。

而以德治国则与制定法律规范不同,它表现在它着重于人类的本性和道德,旨在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

以德治国要求政府和官员以身作则,以正确的行为引导公民,并鼓励公民自愿遵从道德准则。

在以德治国的情况下,公民会自愿按照国家要求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被法律规定所限制。

首先,各种正式规定的制定和实施仅仅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防控行为,而以德治国则更涉及精神因素的调控。

人类往往是根据人类的本性和道德来行动的。

只有当道德和法律被当作两个相互依存的事情时,才能形成规范,从而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

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

即时法律有前瞻性的制定和严格的执行,但也需要道德内在推动。

因为正义的制度需要公民的崇高精神支持,而道德规范则可以成为其理论基础,既能够影响人们文化中的内在道德观念,又可以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国家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当规律严谨、维护公正时,人们感受到公正和公平,就能够增强人们的信心和积极性,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而在以德治国的情况下,人民能够拥有意识到自身国家的责任感和热情,促进的国家和平、稳定和繁荣。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作者: 邱治华
作者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99级研究生 济南市 250021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页码: 91-92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近,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更进一步完善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治国方略.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是我们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一文库()/讲话稿/安全稳定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即将出版的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秋石的*,题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与德治、法治相关的思想与实践。

历史经验具有借鉴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治国”是一个总的概念,是由治党、治军、治厂、治校、治家等具体领域组成的。

在这些具体领域中,无一不是靠“法”、“德”综合治理的。

怎样才能贯彻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呢?*指出,第一,要在全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要把两者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第二,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三,要培养公民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第四,要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刻认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发力、相互促进。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条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着眼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继续实行好,把法治中国继续建设好,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牢牢把握这条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原则要求,彰显其鲜明特点,发挥好突出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落实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现状同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实践证明,要切实解决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单纯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应当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是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筑依法治国的坚实道德基础,形成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

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法律体系。

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

只有符合广大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

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同时要看到,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具体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导向。

要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要加强对法律的道德效果评估,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要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风险,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价值和力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律实施过程中。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仅法律的制定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法律的实施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既要严格以明确的法律规范为遵循、为依据,又要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确保法律的实施不违背立法宗旨、不偏离正确方向。

法律在许多方面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和裁决。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使执法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获得坚实的民意基础、道义基础。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源泉。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

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法治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

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

法治工作队伍是宪法法律的实施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要着眼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第一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坚决反对各种不正之风,更好捍卫法律尊严权威。

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特别是律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道德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底线。

只有坚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和刚性约束。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法律广泛宣传、广为人知的过程,就是推动其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

1986年以来,我国已制定实施六个普法五年规划,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

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律知识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通过严格公正执法司法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执法司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着鲜明的道德导向。

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则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

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增强人们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

要坚持严格执法,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促使人们趋善避恶、扬善弃恶。

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法律的震慑力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