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原子的结构3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四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结构,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在课题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关于原子质量,教材中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教学建议如下:1.教学力求直观。
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2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2 原子的结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准备1.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投影片。
2.原子内部结构动画:原子内部结构动画、离子的形成动画。
3.常见原子的质量表:常见原子的构成微粒数目及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投影】教材第53页图3-8。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对照投影)。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
欣赏图片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
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续表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式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第53页表3-1。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 微粒观建构的哲学价值:至今人们没有真的看到原子的样子,所有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猜想,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课题特有的思维方法。
2. 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化学反应纷繁复杂,到底是魔术还是真实存在?不管老师对化学变化讲得多么的生动形象,还是学生看实验看得多么兴奋,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确认其客观存在。
但是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那些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离子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3.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80%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其他途径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原子得失的电子数目 写出元素符号,根据原子结构,得失电子数目,在符号右 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及电性,电荷数为1时要省略。
探究新知 2、离子符号意义:
①某离子;②一个某离子;③一个某离子带几 个单位正(负)电荷
例: Al3+ ① 铝离子 ②一个铝离子
(1)该原子有_3__个电子层,X的值是_1_1__,M元
素属于_金__属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__A__(填序号)元
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M元素的离子符号是___N__a_+__
选做题 11、对于Fe 、 Fe2+、 Fe3+ 三种粒子的判断,
正确的是( D )
课堂小结
1.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
2.常见的原子团
氢氧根离子OH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 2铵根离子NH4+
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堂练习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c )
+11
+16
+13
+10
A
B
C
D
2.氯化钠由什么粒子构成?四位同学分别给出以
③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几个某离子的写法:离子符号前加数字。
2个镁离子: 2Mg2+
即时演练
1.写出下列离子符号 镁离子:_M__g_2_+;硫离子:___S_2_- _;氯离子: __C__l-__;铝离子:__A_l_3+_;钾离子:___K_+__;钙 离子:__C_a_2_+_;氢离子___H__+__(提示:容易失 去一个电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进行描述。
2.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3.掌握原子的构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以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4.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2.掌握原子的构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以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3.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重要开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了解分子的性质。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并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主要让学生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说课稿主要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复习教学。
该单元主要包括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进行有关元素的分析判断;•能够解释和应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逻辑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和价层理论;•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并应用于化学元素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回答问题或闯关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
2. 知识点梳理(2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 原子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组成元素;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以及周期表中的主要特点。
3. 实验与观察(15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现象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 利用火焰试验鉴别不同金属离子; - 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气体生成和电离现象。
4. 讨论和合作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通过给定的问题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思维扩展: - 结合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判断和分析给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 分析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等。
长子县第九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元素【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和对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知道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重点难点】 1.元素概念。
2.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学习内容一 元素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9~6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氧气、水、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讨论交流】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异同? 【温馨点拨】 元素和原子的对比 元素(元素的最小粒子)(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1)(2)【反馈练习】1.地壳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A.氧、硅、铝、铁B.铝、铁、硅、氧C.铁、铝、硅、氧D.硅、氧、铁、铝2.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可自动放射具有固定组成的粒子而变为其他元素。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含有质子B.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质子C.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电子D.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中子3.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B.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可分而原子不可分C.氯化氢是由氯元素和氢元素两个元素组成的D.我们现在发现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一样多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A.核电荷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学习内容二元素符号【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张杰《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永福镇中心校张杰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小2只)、浓氨水、酚酞溶液、胶头滴管、滤纸、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图像1、魔术师变魔术利用了化学有关知识吗?2、自己做有关白纸变红的实验,并留悬念这是为什么?3、路过公园的鲜花旁,人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4、在加油站为什么可以闻到汽油味?5、走在路边碰到消毒汽车为什么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以上等等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特征及其定义问题; 那么同学们为什么闻得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这些气味呢?投影:1、道尔顿的照片 2、阿伏伽德罗的照片阐述说明他们分别提出了原子说和分子说是原子、分子学说的奠基人结论:后来科学家们在以上两位科学家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并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问题:以上都是科学家们从理论上提出的,那么究竟实际情况是否一样呢?真实的分子和原子又长什么样呢?投影:1、超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图片 2、扫描隧道显微镜阐述说明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并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03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及其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习了元素及意义后,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元素观,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章节,承上启下,既是对之前原子、分子知识的深化,又为后续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以元素的概念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清晰的逻辑,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物质的组成。
本节内容不仅涉及元素的基本定义、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还初步引入了元素周期表这一重要化学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针对《元素》的教学,我将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生活化实例引入元素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分子模型、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建立元素与原子之间的直观联系,深化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表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分析和应用其中的信息,培养其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其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在《元素》这一章节的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
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元素的概念,识别元素符号,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并能初步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物质的图片(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虽然性质各异,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接着,教师引出元素的概念:“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元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元素的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从物质的组成角度寻找答案。
•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产生初步兴趣,期待进一步了解。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问题的引导,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元素概念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定义讲解:教师详细解释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教学:教师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展示几个常见元素的符号,如H(氢)、O(氧)、C(碳)等,让学生跟读并尝试书写。
•元素周期表初探:教师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如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如“在元素周期表中,你能找到哪些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尝试总结其结构特点,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对于挑战性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热烈,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给出答案。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定义讲解、符号教学和周期表初探等多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阅读,知道中国科学家在化学上的贡献,培养学生民族自豪和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
梳
理
整
合
近似计算公式: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
计算公式:
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
诊
断
练
习
1.已知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5,相对原子质量是31,则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B)
探
究
与
交
流
探
究
与
交
流
知识点1相对原子质量
问题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由于原子质量很小,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问题2观察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6.已知贫铀弹中含有铀236(236为相对原子质量),它具有放射性,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52。
7.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碳
6
6
钠
11
12
铁
26
56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15B.16C.31D.46
2.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中子数为72B.质子数为72
C.电子数为53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5
3.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属于金属元素B.电子数为92
C.核电荷数为92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4.用其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碳原子相对原子的质量是(B)
A.12gB.12
C.1/12gD.1/12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C.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
教学用品
仪器
……
药品
……
其它
课件,模型。
环
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
景
导
入
1. 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你用这些数据去书写和计算,方便吗?
2.台秤是一种称量质量的工具,称量物质的质量时,物质质量与砝码的质量一样吗?为什么可用“砝码质量”与称杆上所示质量相加来表示物质的质量?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铀
92
146
92
238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有何规律吗?
问题4查阅相对原子质量
指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资料卡片
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准确把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和概念本身的限制条件。
让学生由质量的角度,认识质子、中子与电子,从质量角度揭示原子的结构。深化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3)-相对原子质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和查寻。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转换角度,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
观
建立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
查寻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
2.标准碳原子叫做碳12,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等于1.67×10-27kg。那么,相对原子质量实际上把1个原子的“质量级”放大了倍。
3.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电子质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4.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
。
导引学生自学,合作完善自学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1)质子、中子与电子质量有何差别?
(2)尝试计算: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的相对质量:
中子的相对质量: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哪部分?
问题3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
子
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其质量数据在书写和计算时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生活中我们大量采用“相对”方法,来衡量事物。
台秤是通过“质量缩小”法来衡量质量较大的物体。而我们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正好相反(“质量放大”法)。
自
主
学
习
1.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
质量的为标准,其它
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1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在揭示为什么可以采用该标准来代表原子质量。
根据提示,总结规律,推导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
提示:根据表头信息,横向对比、分析,结合原子的构成和数值的等量关系进行考虑。便不难发现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等等。
指点迷津:
(1)在一般的化学计算中,多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如教材P62表3-4)。
(1);
(2);
(3);
(4)。
作
业
设
计
书面作业:P58 (5) 6
课外作业:自主学习
教
后
反
思
直观感知相对质量的计算,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67×10-27kg/1.67×10-27kg
=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657×10-26kg/1.67×10-27kg
=16
质子的相对质量:
1.6726×10-27kg/1.67×10-27kg
=1
中子的相对质量:
1.6749×10-27kg/1.67×10-27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