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利小便的功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多次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病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的水肿。
这类患者常伴有浮肿、尿少、口渴等症状,是因为体内湿热阻滞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浮肿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结合针灸疗法一同应用,效果显著。
其次,五苓散对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疗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炎症症状。
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我通常建议患者饮用五苓散煎剂,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此外,五苓散也适用于消化系统水肿和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腹泻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将五苓散与香砂六君子汤相结合使用,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五苓散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五苓散虽然药性温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
在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避免不
必要的副作用。
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_金汝真
[5]王奎.浅析手法对改变内能及调整信息的效应[J].按摩与导引,2004,17(2):8.[6]刘德桓.中医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医药学刊,2003,21(3):379-380.[7]庞文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7(7):8-9.[8]张仕年,张宏如.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学术思想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12-14.[9]俞海虹,周红桥.试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74-1075.作者简介:李鹏飞,男,31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中医推拿治疗伤科、内科常见病证。
(收稿日期:2011-02-10)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杂病论》。
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
大家通常对《伤寒论》的8条比较关注,而对《金匮要略》中有3条注意相对较少。
笔者认为,全面学习五苓散的条文,对于准确领悟五苓散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五苓散证的认识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
(1)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
(2)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
(3)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苦里急。
(4)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可见心下痞;水饮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5)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
(6)表邪未解,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
掌握了五苓散证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
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
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
表现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
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
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
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化或热化之象者。
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血者则为热移下焦。
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泄热之猪苓汤。
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以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
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
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a n d”u i r n a t i o n ” w e r e t h e t wo ma i n p o i n t s o f Wu l i n g p o w d e r s y n d r o me . F a t ,d i z z i n e s s , we i g h t , f a c i l a a n d l i mb e d e ma o r s w e l l i n g , p le a
Th e C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Wu l i n g P o wd e r
WANGJ i n g
( H e p a t o b i F z a r y D e p a r t m e n t , A f iC f u l t e d ' H o s / n ' t a l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w i n e , S i c h u a n Me d  ̄ ' a l U n i v e r s l t y , S w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 L u z h o u 6 4 6 0 0 0 , c h i n , )
第 1 3卷 第 1 3期 ・总 第 2 1 3期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说到五苓散,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呀?其实它就是中医里一味很经典的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一些水湿困扰的病症,像是水肿、尿少,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感冒的症状。
说实话,五苓散可谓是“小药大用”,小小的一包,却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朋友小李,平时就爱喝水,结果这夏天一来,他水喝得那叫一个多,竟然每天像个小水桶一样,肚子鼓鼓的。
他说,哎呀,我这肚子咋越来越大呢,真是心里有数,肯定是水肿了。
于是,我建议他试试五苓散。
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药方一出,竟然是那么简单的几个成分。
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看上去都是些不起眼的东西,但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个“水分收割机”。
我让小李喝了几天,结果他整个人都精神了,肚子也平平的,仿佛是放了气的气球。
真是太神奇了!五苓散就像个小精灵,把他身上的水分一挥而就,轻松自在。
有人说,这个方剂的妙处就是在于它能调和人体的水湿之气,像是把你身体里的水分调整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真的是像吃了仙丹一样。
而且说到五苓散,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呢。
有些人平时吃得油腻,看着美食的心情跟着就来了,可是肚子不舒服,这个时候喝上一些五苓散,立马能缓解不适,真的是“有水有肉”的大餐之后的一碗清汤。
你看这药多有意思,既能消水肿,又能调理脾胃,真是个全能选手。
再说说我邻居的老张,他这人一到夏天就容易中暑。
每年都被热得跟条死鱼似的,整天没精打采。
于是我就给他推荐了五苓散,结果没过几天,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开始他还半信半疑,喝着喝着,哇,果然精神多了!他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五苓散,真是神药啊!”我心里暗自得意,这可不是我厉害,真是五苓散的本事。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五苓散难道就没有副作用吗?当然有,任何药物都可能有些反应,只要你用得当,基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只要按照剂量来,别贪心,真的就可以大大减轻身体的不适。
就像做菜,放点盐刚刚好,放多了就难以下咽了。
五苓散证治体会
76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年 2 月第 28 卷第 3 期
功能紊乱;功能衰微态即重病或久病导致脏腑功能的极
邪亦盛,正邪交争导致脏腑及气血功能阻滞,不能发挥正
常的生理功能;功能失常态即前四态之外的现代医学中
的变应性疾病患者的状态[1].
故吴眉主任在方中加 入 黄 芪,既 可 补 气,又 兼 具 利 水 消
肿之功.诸药 共 用,活 血 化 瘀,散 结 利 水,故 患 者 用 药
五苓散证治体会
后疗效明显.
2 血证(咳血)
程丰燕1 ,李孝波1 ,刘玉楠2
患者,女,
44 岁,
2018 年 1 月 10 日 初 诊. 主 诉:咳
(
1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发挥,以调整自身功能状态达到常态为治疗宗旨.“功能
五态学说”即功能不足态、功能衰微态、功能不调态、功能
阻滞态和功能失常态[1].功能不足态即正气虚弱,“邪之
泄于前后 二 阴,或 渗 出 于 肌 肤 所 形 成 的 一 类 疾 病. 其
所凑,其气必虚”;功能不调态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生理
中血随 咳 嗽 而 出 者 称 为 咳 血. «丹 溪 心 法 咳 血 »指
医话医案 中国民间疗法
CH
INLeabharlann SNATUROPATHY,Feb
2020,Vo
l
28No
3
记载.瘿病记 载 最 早 出 现 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而 隋 巢
物治疗.止 嗽 化 痰 汤 是 吴 眉 主 任 治 疗 咳 嗽 的 经 验 方,
所生.”该患者在发病前 情 绪 波 动,致 使 气 结 于 颈 前,气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展开全文《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160825期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作者/陈梦云五苓散是针对“水桂枝”体质的一张良方,在跟随师父薛蓓云学习的一年中,发现师父运用这张方的机率很大,广泛用于皮肤科、眼科、泌尿、呼吸等各系统各病症。
近来总结观察上方的师父所用病例,有以下体会:1、成因:师父此方应用机会很多,跟地处江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环境极其潮湿,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改善,恣食肥甘厚腻,并且苏南菜偏甜,导致机体水湿过剩。
另外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着实是五苓散证的高发季节。
气温高同时空气格外潮湿,造成口渴但饮水不解亦或饮入胃中不适感,这完全符合五苓散证“消渴”的特点。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代一些“养生媒体”宣传的每天八杯水的思想以及水果美容养颜的观点让大家不顾自身情况的过度摄入,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湿气。
2、体质:我在抄方学习中发现师父用五苓散对体型的要求并不高,可胖可瘦,但胖者多且瘦者多易浮肿,或下肢肿或晨起眼睑肿。
但对舌诊的要求较高:五苓散的舌质为淡暗的“桂枝舌”,或水滑苔或厚腻苔。
以往不明白为什么厚腻苔要用温药,师父有个比喻十分形象:“苔藓都是长在无阳光照射之处,太阳照射了,它们也就消失了”。
3、合方经验:师父运用五苓散多为合方使用,我观察手中的病例发现比例最高的三张合方为:(1)、鼻、咽、眼部不适感者多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即八味通阳散。
(2)、与柴桂干姜汤合用,是师父很喜欢的一张合方,用于治疗多例强直性脊柱炎效果颇好,还用于治疗严重盗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疑难杂症。
(3)、过敏性疾病、外感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及术后调理,带状疱疹等多合用小柴胡汤。
4、类方鉴别:师父临床病人很多,这就要求她的看病速度要快,因此师父每一个方证细微的差别点把握的十分精准,常常令人佩服不已,翻看去年的跟诊记录,发现三张经常弄混的方剂。
(1)、治疗腹泻时与黄连汤鉴别:二者均偏向于桂枝体质,但五苓散人体内水湿之邪更重,故多表现为水泻,其舌苔多滑,体型胖者多。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五苓散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五苓散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这一条是讲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太阳病,使用发汗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发汗太多,造成大汗淋漓的状态,病家体内津液不足了,也就是身体内部的水分少了,原文说是“胃中干”,体内水少不能敛藏阳气,所以火热外散,病家就会烦躁,严重的话是睡不着的,因为人睡眠是“阳入于阴人则寐”,现在阴不足了,不能藏住阳了,所以病家就睡不着觉,这时候没有潮热、大便困难等典型的阳明病表现,只是水分相对少了,所以让病家适当喝些水,把体内的水分补充上来就可以,这种情况下,喝水的原则是“少少与饮之”,也就是少量频服——一会儿喝一两口,一会儿喝一两口,每次少喝一些,但是多喝几次,这样的话,喝进去的水能够完全吸收,如果一次喝特别多,喝进去的水也只是在胃里存着,是无法被人体吸收的,不能吸收的话,那就是废水,也就是病态的水饮、水湿。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中午我是回家吃饭,骑着自行车,尤其是夏天,天特别热,中午回家会很渴,咕咚咕咚喝上一大杯凉白开,下午回学校上课,蹦蹦跳跳的时候还能听见胃里面有水声,这就是喝进去的水不消化。
不能消化的食物、水液就是人体的负担、就是人体的垃圾,这会对身体有副作用,75条说“……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也就是因为摄入水量太多,水液会在胃脘部停聚,这样导致胸隔膜不能正常降下,那么人就会喘,《金匮要略》上也说“……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饮在心下胃脘部停聚,严重的话心悸,轻一些的会呼吸不利、短气。
所以,我们饮水的正常方法是“少少与饮之”,不仅生病的时候这样,平时喝水也如此。
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建议饮用糖盐水或者大米汤,这样更容易让人体吸收——温水里加点儿冰糖以及食盐,口尝着有点甜味、有点咸味就可以,这样就制成了糖盐水,或者大米煮汤,饮用上面的清汤。
应用五苓散体会
应用五苓散体会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
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
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门诊遇到一个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患者,这个患者高度水肿,用利尿剂量很大,但是利尿效果不好,并且伴有自觉烦渴、心悸、胸闷、少腹胀满,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辨证为五苓散证,给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过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另外,五苓散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标题:《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导言:《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宝典。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逐渐悟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重视病因的诊断与研究《伤寒论》中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病从外来感邪引起,感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
外邪即外界邪气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侵入到身体,而内邪则是人体内部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原因而发生的疾病。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发现《伤寒论》中对病因的总结非常精准。
例如,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被风吹、饮食不洁等情况,那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被外感邪气所伤,需要进行外邪的解毒与驱除。
另外,《伤寒论》中也描述到了长期饮食油腻、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邪,治疗时可以通过调和脾胃来根治。
因此,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辨证施治,因病而异《伤寒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明确指出了不同病状对应的不同治疗方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变。
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针对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分析感受寒邪所致病发的情况时,会对身体的寒热状况以及舌象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遇到有病不同病状的患者时,也会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明白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每一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预防为主《伤寒论》中强调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太阳病表里双解的方剂,由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全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组方简单,但是用途广泛,笔者临床加减用与治疗多方面疾病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1治疗化疗后全身水肿五苓散利水不伤正,对各种内伤因素导致的水肿均可以加减治疗而收效,不一定非要具有表证。
笔者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的全身水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举例如下:患者,王某,女性,73岁,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多次化疗,本次化疗后出现全身水肿来诊。
患者乏力、精神差、不能站立、不能久坐,口渴饮水不多,心动过速,手指发麻、大便秘结。
化验提示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脉细、舌淡苔中部微腻。
分析:患者年高体衰,正气虚弱,手术更加损耗正气。
化疗药物不分敌我,抗癌细胞同是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患者乏力、口渴、心动过速、脉细提示气阴两虚,出现水肿为正气不足,运行无力,血不利则为水,气血不能通达肢体末梢,股手指发麻,舌苔微腻为痰瘀互结。
本患者虽然全身水肿,但是不能过用猛烈的利尿消肿药物,需要扶正利水,所以选用健脾温阳、淡渗利湿的五苓散为基本方,同时兼顾益气养阴、养血活血。
处方如下:桂枝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9克、泽泻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制五味子9克、玄参20克、丹参15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6克、炙内金20克、火麻仁20克。
以上药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本方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太子参、麦冬、制五味子益气养阴,玄参、丹参养阴活血,二陈汤健脾燥湿,炙内金健脾消食,火麻仁滋阴润肠通便。
《伤寒论》五苓散证治探讨
《伤寒论》五苓散证治探讨《伤寒论》五苓散证治探讨近期学习《伤寒论》,对五苓散证定位及其功用有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缺水证占大部分;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
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明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合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习惯认为,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表证未解,同时邪气入里,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
如此解释不免产生下面几个疑点,一:如为蓄水,当为渴欲饮水、渴而饮水不能多,如何能导致消渴?(它如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亦言“渴欲饮水”,不言“消渴”。
)二:观伤寒论治停水诸方多为汤剂:治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用猪苓汤;治胃虚停水厥而心下悸(356条)、不渴(73条)用茯苓甘草汤;治脾阳虚水停心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茯桂术甘汤;治水气内结,太阳经气不利,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少阴阳虚水泛用真武汤。
五苓散证如为下焦蓄水,何以会用散剂“方寸匕”以“散”,而不是以汤剂以荡之?十枣汤治悬饮饮停胸胁,名虽为汤,实则为散,从剂型分析,十枣汤之饮与五苓散之水当有其相类之处。
三:方后注言“多服暖水汗出愈”精义何在?一、张仲景于五苓散方后有“多服暖水,汗出愈”之明言,这也是伤寒论中令多饮水以愈疾的唯一一方,“多服暖水”于该方证中的价值自然不应等闲视之。
下面首先从伤寒论有关饮水的条文入手,分析五苓散证病机及治则: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合则愈。
《伤寒例》第102条: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
何也?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长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
《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
《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五苓散是临床的常用方,但学术界对其方证的认识至今仍有分歧。
如五苓散究竟是用于脱水证还是蓄水证?五苓散证为何会出现表里证不解的临床表现?五苓散方又如何发挥发汗利小便的作用?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准确理解该方方证的要点。
笔者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逐渐形成统一的认识。
1 蓄水与脱水并存是五苓散的方证特征在五苓散证中,“脱水症”客观存在。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涉及五苓散证的条文,有两个症状值得注意:一曰“口渴”,五苓散证口渴症状较为突出,仲景不啬笔墨,反复强调,“渴”“渴欲饮水”,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则称之为“消渴”。
“渴”为津液耗伤的标志,欲饮水是患者的自救行为。
二曰“小便不利”,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并非膀胱有尿而排尿困难,而是指小便量少,点滴不畅,甚至无尿。
既渴且小便不利,表明津液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与西医学的脱水症颇为相似。
日本医家常把脱水症作为应用五苓散的重要指标。
在治疗小儿泄泻,假性霍乱、消化不良、吐泻时,用五苓散治疗常可不用输液而收效。
据此,有国内学者认为《伤寒论》五苓散证形成于太阳病经汗、吐、下后,是表证未解而津液耗伤之证,而并非蓄水证。
但“蓄水证”的存在同样无庸置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说明五苓散证的确存在蓄水。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也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进一步肯定五苓散是通过利小便发汗途径祛除水邪。
由此可见,五苓散确为治蓄水而设。
这也是多数医家迄今一直坚持的观点。
笔者认为,同一患者出现蓄水与脱水并存的现象才是五苓散的方证特征。
蓄水之“水”与脱水之“水”不是一个概念,蓄水之“水”,是不被机体所利用的水邪,是病理产物;脱水之“水”,是润泽机体的津液。
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一方面不能将补充的水分变生津液,濡润机体,导致缺水;另一方面,所饮之水不能及时化汗、泌尿,排出体外,导致蓄水。
五苓散心得
五苓散心得五苓散,出自于《伤寒杂病论》。
全方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是治太阳蓄水证的一剂主方。
从古今医案来看,此方如果信守5:3:3:3:2的比例,不自做主张地加减一味,不乱各药比例,均能三剂收功见效,甚或覆杯而癒。
在《伤寒杂病论》中,这样配比绝妙神奇的方剂很多。
很难相信这些方剂是由众多医者凭临床累积而得来的方子,感觉这样的解释,虽然很“唯物主义论”,但很牵强、很苍白无力。
说是由“取类比象”而来,同类、同象药物多种,为什么就只取此药,而用此药疗效就绝妙?在我一向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事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不清时,我试着用“易学”的方法来解释,当“易学”的方法也难以让我信服时,我就用“神学”的方法来解释,那就是这些原始方剂,最初是由一个高于人类智的“神”或“天使”,或是现代科学者好接受的“高智慧物种”传授。
五苓散,在我手里,治过一例肥人阳痿、三四例虚胖浮肿、一例瘦人水气上冲,都是三剂内收功。
当年率队用中医方法攻克“非典”,并使所有医护人员不必在有严格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一例患者象由现代医学方法治愈后,都有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后遗症的情况。
也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广州名医邓铁涛认为,此方中桂枝虽用量最少,但为君药。
这个观点,多不让医者接受,无论是古代或前世名医,或是当今“大师”、“国手”,都认为用量最重的泽泻是君药。
我是很认同邓老的观点的。
在日常运用桂枝时,常能体会桂枝其实有着“利尿”的功用。
有次教会中一姊妹傍晚打电话给我,述说自己感觉肚子里有股气艮在心窝口,很难受,感觉要死一样。
加拿大是个过了下午五点,除餐馆和夜店外,所有商铺都关门的地方。
傍晚是无法抓药的,于是我就让她把厨房里用来炖肉用的作料桂皮,研粉,取大约一克左右,用温水服下,并小口频服温水。
十分钟后,这大姐打电话来说,很神奇,感觉肚子里的气一下就没了。
然后问我,这气现在跑哪去了。
也是,这气总得有个出路。
那气跑哪了呢?我当时就跟她说,从尿里跑了,你有没有感觉你刚十分钟,拉尿了,不说次数多了,最少也会拉尿的时间长了或是尿量多了。
服五苓散心得
服五苓散心得我一直都有下肢酸痛的问题。
前些天,对照学习过的课程内容,给自己诊了下,觉得可以试试防己黄芪汤。
跟老师沟通后,老师认为我有水湿,建议我服五苓散。
以下是我边服五苓散,边观察,并再次学习的心得。
错误之处,望老师指正。
上课时我们学到五苓散针对的是太阳消渴,主证有,脉浮,小便不利,烦渴等症状。
发病机理是肺寒,心火在下,且心火不足,不能蒸腾水液。
五苓散服下第一剂是晚饭时间。
半夜四点钟,我可能是给热醒了,用手摸了下大腿,竟发现右侧大腿竟然潮湿湿的。
这个发现让我就睡不着了。
因为我历来都是右腿不如左腿出汗多。
我一下想到这是五苓散在起作用了。
我想这是一个加深学习五苓散的好机会。
五苓散的一个主证是有肺寒表证,而我身上的典型症状,是下肢酸痛,平时也不觉口渴。
所以一开始,我完全没有考虑五苓散,而是朝着湿痹的方向考虑。
但平时不爱出汗的右腿在服五苓散第一剂以后竟然出汗,让我意识到可能我对表证的理解比较局限。
肺寒会使毛孔打开不利,我上半身和左腿平时出汗都蛮正常,而右腿的毛孔一直都比较闭锁,这说明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肺寒,即太阳表证的情况。
这与五苓散是可以对应上的。
因右腿毛孔长期闭锁,而心火的力量一直不足以把闭锁在此处的水液气化,即肌肉间有水湿,但不能气化成津液,用一个比喻,可以说,右腿长期处在一个“渴”的状态,酸痛就是肌肉对“渴”做出的一个反应。
这样,虽然表现是下肢酸痛,但其实是即有太阳表证,又有消渴,这样就都和五苓散正对应上了。
五苓散的组方方义,是重用泽泻,用其甘寒之性来下压心火,同时白术苦温增强心火,老师说我的心火还可以,那么用五苓散就是让心火再加班干点活,把滞留在体内的水湿蒸腾掉,用桂枝增加肺的能量,帮助之前不易打开的毛孔打开,并利用猪苓,茯苓甘平利水,把水湿从下焦排出。
所以如果下肢在药力的推动下可以出汗,那么下肢酸痛,“渴”的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的比较:因为想到是湿证,我之前还考虑过可以化解痰饮的苓桂术甘汤。
吕仁和治疗小便不利应用五苓散的体会
吕仁和治疗小便不利应用五苓散的体会2005年学生在北京东直门进修期间,得吕仁和老师推荐,有幸拜读其爱徒张宁教授“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一文,临床受益匪浅,今不揣己之浅陋,摘录下来与同道分享。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不能正常从体内排出,其涵义包括尿量异常,排尿频率异常、排尿感觉异常,以及膀胱储存尿液功能的异常。
以上诸项异常,可以表现为尿量少或多、尿频、排尿不畅、小便难、尿有余沥、排尿急迫、遗尿、小便不禁等多种症状。
与小便不利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是导致小便不利发生的根本原因。
膀胱气化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膀胱约束功能。
膀胱约束尿液的功能主要与膀胱括约肌功能相关,如果膀胱约束尿液无力,则会出现尿失禁、遗尿等表现。
②封藏尿液功能。
若封藏失常,则会频繁产生排尿信号,出现尿频而量少的症状。
③排尿行水,使小便顺畅排出。
主要依赖于膀胱逼尿肌的功能,若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松弛,就会出现小便难、排尿不畅等表现。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能够通阳利水,是治疗因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小便不利诸证的良方。
方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五药组成,方中茯苓甘淡,利小便以利水气,是利水除湿之要药;猪苓甘淡,功同茯苓,主利水道,且淡利泄水之力,较茯苓更捷;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最喜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化决渎之气,透达三焦蓄热停水,为利水第一佳品,猪苓、茯苓、泽泻三药淡渗利水以利小便。
白术甘温,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使水津能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又能外散表邪。
二苓配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效果显著;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
五药相合,改善气化,通利水道,气化水行,水津代谢正常,使小便不利自除。
在《伤寒论》中运用五苓散的原文共有8条之多,所论述的五苓散证的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可伴见“烦渴”、“汗出而渴”、“欲得饮水”等症状,其中小便不利是最具特征的症状。
用五苓散经验
用五苓散经验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遗尿症之患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往往仅有遗尿一症,白日无所苦,看似常人,辨证比较困难。
有人从肾虚论治,认为肾主水液,或用收涩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年老体弱之人,说肾虚尚有道理,但年轻体壮之人,面色红润,体质甚佳,讲其肾虚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遗尿的病机为“气不化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而于夜间自遗。
治疗取五苓散加减,以助气化,约膀胱,俾气化行,阳气通,中土健,则遗尿自止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
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
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
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
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
服5剂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癃闭证,若只从活血化瘀施治,用诸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类药物,于本病并无稗益,因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变化,也是生理的必然,岂能用活血攻破药根治,这也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但从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不能布化来认识小便淋沥不通,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年肾衰,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司而小便不利西医手术是根本治疗办法,但用中药也不失为有效之举,因其有增生之实体,故常用五苓散加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渐消增生之实体。
五苓散临证体悟
五苓散临证体悟五苓散原文《伤寒论》五苓散方31、五苓散5味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煖水,汗出愈。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1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是我治疗“小便不利”常用方剂之一,因此对于它的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
邢斌提出“水壅津亏”说。
“水壅津亏”说,是我(邢斌)据临床观察与经验于2011年提出的,最早发表在2013年出版的《中医思想者(第二辑)》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1 0月
2 3
学 习《 伤寒论》 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郭 玉 荣
摘
要: 五苓 散 为 太阳蓄 水证之 药方 , 结 构严 谨 , 用之 无不得 心应 手 。
中图分 类 号 : R2 2 2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2 9 — 0 0 2 3 一 O 1
2 0 1 3 年 6月 1 5日收稿
枝 也。 以上 学习《 伤 寒论》 五苓散 之浅 浮的体会 , 不 当之处请 指教 。
/ J  ̄ J L 百 日咳综 合征 的治 疗体 会
任 继 宏
关键 词 : 百 日咳综合 征 ; 中 医诊 治
中 图分类 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B
此 方 结构 严 谨 , 主 辅佐 使 , 层 次分 明 , 如 用 之无 不 得 心应 手 。 此 方其 妙尤 在桂 枝一 味 、 反饮 暖水 助汗 之法 , 盖 因水 饮为 患 , 无论 外 感 内伤 无不 责 之 于肺 脾 肾 , 肺 失 宣肃 则通 调 失 职 , 脾失 运 转则 水 湿 内停 , 。 肾不气 化 则关 门不 利 , 聚水 以从其 类也 , 观 其 五苓 散一 方, 药虽 五 味 , 而 肺脾 肾三 脏之 治尽 在其 中矣 。 泽泻 、 茯苓、 猪 苓利 水以治肾, 白术燥 湿 以治脾 , 桂枝 一 味 既能 辛 温通 阳利水 又 能借 暖水 之助 发 汗解 表 , 以治肺 , 治水 之 法 , 固以利 其 小便 , 然 肺 为水
关键 词 : 五苓 散 ; 蓄水 证 ; 体 会
肺 卫 为气 , 生化 之源 , 外 邪束 表 , 卫 阳被 遏 , 则肺 五苓 散为太 阳蓄水 证之药 方 。 蓄水证 是太 阳汗后表 邪不解 , 循 功倍 。卫 阳主表 , 经入 府 , 气结 水停 之证 。其 主证为微 热 , 汗出烦 渴脉 浮 , 小便 不利 , 气 不宣 , 必 桂 枝借 暖 水 之助 发汗 解 表 , 宣肺 , 始 能 汗 出水行 而 愈 。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2 9 — 0 0 2 3 — 0 2
百 日咳综合 征是 由腺 病 毒 、 呼 吸道合 胞 病毒 、 肺 炎支 原 体 、 副 邪从 口鼻而 入 , 侵 袭肺 卫 , 肺 卫被 束 , 不 得 宣透 , 肺 失清 肃而 发病 , 百 日咳杆 菌 等 引起 的小儿 急 性 呼 吸道传 染 病 ,与百 日咳表 现 相 且 有寒 热之 不 同。证 见畏寒 发热 , 鼻塞 流 涕 , 咳嗽 日渐 增剧 , 入 夜 痰 白稀 少或 黏稠 不易 咯 出。时邪 有 兼夹 风寒 、 风 热之 别 , 夹 似, 但较轻, 临床 以咳 嗽逐 渐 加重 , 呈典 型 的 阵发 性痉 挛 性 咳嗽 , 加重, 在 阵 咳终末 出现 深 长 的鸡 啼 样吸 气性 回吼 声为 其 主要 特 征 , 病程 风 寒者 , 则 痰 稀 白, 苔薄 白 ; 夹 风热 者 , 则 痰稠 不 易咯 出 , 苔 薄黄 。 可 长达 2 ~ 3 月, 重 则 可并 发肺 炎和 脑病 。 近年 来 , 由于 广泛 开展百 邪 在卫 表 , 故 脉浮 。 此期 多经 历一周 左右 , 以肺 卫表 证为 主 。 故 治 疏 风清 热宜 肺为 主 , 但 用药 切 忌见 咳 即止 咳 , 日咳疫 苗预 防接 种 , 百 日咳发 病率 已大 为下 降 。但百 日咳综 合 征 疗 以辛 温散 寒宣肺 、 却 逐年 增 多 。 本 病 多属 中医 的 “ 顿呛” 、 “ 顿 嗽” , 或称 “ 鹭 鸶 咳” 等 范 过 早用 寒 凉 收敛 之 品 , 以 防 闭塞肺 窍 , 关 门留寇 。常 用止 嗽 散 加 桔梗 、 荆芥 、 百部、 白前 、 陈皮 、 甘草 等药 。 偏 风寒 者 , 加苏 叶 、 荆 畴。李 来祥 主任 医师 临床 经验 丰 富 , 其 中对 A ' J L 百 日咳综合 征 的 减 : 辨 证 治疗 颇具 特 色 , 在 临床 实 践 中 每获 良效 , 并将其l 临床 治 疗 经 芥 辛 温发 散 , 理气 化 痰 ; 偏风热者 , 加桑叶 、 黄芩 、 生 石 膏 清 热 宣 肺, 化痰 止 咳 ; 若 咳嗽 较重 , 呕 吐痰 涎及 乳 食 , 脘 闷纳少 , 为肺 气 上 验 总结 整理 , 希 望对 临床 有所 启发 。 中医学 对本 病认 识较 早 , 古代 医籍 和儿 科著 作 中对 本病 证候 及 治 法记 载颇 多 。如 《 素问・ 咳论 》 _ l _ : 已有有 关症 状 描述 : “ 久 咳 不 已, 三 焦受 之 。… …此 皆聚于 胃, 关 于肺 , 使 人 多涕 唾而 面 浮肿气 逆也 。 ” 明・ 秦景 明 《 幼科金 针 ・ 天哮 》 记载: “ 夫 天哮 者 , … …盖因 时 行传 染 , 极难 奏效 。 其 症 咳起 连连 , 而呕 吐涎 沫 , 涕 泪交 流 , 眼胞 浮 肿, 吐 乳鼻 血 , 呕衄 睛红 。 ” 更确 切地 描述 了本 病症 状表 现 , 并指 出 本病 的传染 性 。 主要 病 机 为 邪郁 肺 卫 , 与 伏 痰搏 结 , 阻 遏 气道 , 肺 气 上 逆 为 患。 病 位主要 在肺 , 常犯 胃 、 伤肝 。 病情 可寒可热 , 而 以热证 多 见 。 逆, 胃失 和 降 , 肺 胃同病 , 是 初 咳期 最 常见 兼 证 , 治 以宣肺 化 痰 为 主, 降 逆 和 胃为 辅 , 使肺 胃之气 同降 , 以达 祛 痰止 呕 之 目的 , 方选 参 苏饮 加减 治之 。 2 痉 咳痰 热壅 盛 , 泻 肺涤 痰兼 施 痉 咳期 发病 皆 由初 咳期 发 展而来 , 肺 卫之 邪未 除 , 入里 化热 , 痰 热互 结 , 深 伏 肺之 气 道 , 肺失 清 肃 , 气 冲上 逆则 见 痉 咳不 止 , 呈 阵发性 、 痉挛 性 咳嗽 , 咳后伴 鸡 鸣样 吸气声 。如 此 反复 , 患儿 表情 痛苦 , 颜 面红 紫 , 涕 泪交 加 , 最 后 咳 出大量 黏 痰并 吐 出 胃 内容 物 , 咳嗽暂 缓 。 痉 咳 日轻 夜重 , 每 因情绪 激动 、 进食 等 因素而 诱发 。痉
湿, 胸 中有停饮及小儿吐涎 , 欲作痫 , 五苓散最妙也。” 《 金匮要略》 “ 之假 令瘦人 脐下有 悸 , 吐涎 沫而颠 眩 , 此水也 , 五苓 散主之 ” 。 三 因 方云: 五苓散 治伏暑 饮热暑气 流入经 络 , 壅遏发 衄。 《 伤寒 百问经 络
图》 云: “ 五苓 散治 瘴气 、 温症 不服 水土 , 黄 疸或 泻 , 又治 中酒 恶心 、 呕 吐痰水 , 水 入 即吐 , 心下痞 者。” 《 类聚方 广义》 云: “ 霍乱 吐下后厥 冷烦 躁 , 渴 饮不止 , 而水 药共 吐者 , 宜 严禁 汤水水 果物 。” 每欲饮 水 与 五苓 散一 贴分 二 、 三次服 为佳 , 不过 三天 呕 吐烦 躁必 止 , 至其加
之 上源 。源 塞则 水不 流 , 故治 湿不 宣肺 , 虽用 利 水之 法 , 亦 必 事半 减 化裁 , 方用 尤广 。如加 因陈 以治湿 热黄疸 , 加平 胃散 以治 中暑 伤 湿, 停 痰夹食 , 腹痛 泄泻 , 去桂枝 为 四苓 散 以治血淋 , 以血证 不用桂 内蒙古 牙克石 市 中蒙医 院( 0 2 2 1 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