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4页PPT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2021最全PPT

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2021最全PPT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 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 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
R=PQ-CQ-KtQ=(P-C-Kt)Q
其中:
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于周围平原; ⑥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标。
• 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 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 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4. 运费指向论
运费=重量×运输距离,重量指原料与产品的重量,假定 运费率相同
① 工业原料
按原料在空间分布的状态可分为:遍在原料 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量转换:纯原料 损重原料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原料指数
表示生产单位产品需运局地原料重量。
M
i
Wi Wp
Mi 原料指数
Wi 局地原料重量
中第心二地 节经营韦的伯商的品工与业服区后务位不论来同,的中心工地的业功能区也不位同。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区内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处处便利程度一致,运费和距离呈正比
加入集聚因子,观察工业区位发生的第二次偏转。
经济地理学2第三. 章区位杜理论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二是由多个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利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 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 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的发展
一、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初创期(1920年代一1950年代)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 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 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与农地、林地等相比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城市土地除了具有数量上的有限性、位置上的 固定性、供给上的稀缺性、使用上的永续性等土地资源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用地类型上的多样性、使用功能结 构上的复杂性、土地区位上的极端重要性和利用上的高度集约性等特殊性。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 地,形成合理的有机联系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就成为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科**的问题和 研究的重要内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 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
4.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
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这里的最低人口数,就 称为门槛人口。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PPT课件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PPT课件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3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这一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见图3-4中的a)。
13
2、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
(1)这一阶段的经济特征——社会分工日 益扩大,商品经济越来越繁荣。农业有了 较大的发展,手工业兴盛起来,交通变得 快捷方便,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均已出现, 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10%-25%之 间,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区域经济的增长 集中在中心城市,并在各方面辐射周围, 形成了中心—
(2)这一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见图3-4中 的b)
14
3、工业化中期阶段 (1)这一阶段的经济特征——工业产值已经占社会总 产值的25%-50%之间,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传统 工业增长很快。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 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出现,交通网遍布各地。 在大城市、集聚区继续发展的同时,次级中心开始出 现,形成了区域内的多核心结构。 (2)这一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见图3-4中的c)。
本章的重点是第一、二节。
2
第一节 区位理论及其演进
一、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和韦伯的“工业区位 论”,着重从降低成本 的角度探讨农业、工业 的最佳区位选择问题, 因此其实质是“成本决 定论”。
1
(1)确定“孤立国”的 3
假设前提: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研究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和模式,探讨区域空间结构 的形成和演变。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就是阐述区域空间结构 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不断变化的理论。从 这个角度上说,空间结构演进是历史发展的函数。 1、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 (1)这一阶段的经济特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 产,城市虽然已经出现,但在农村大海中只是一块 小小的绿洲,整个经济社会处在停滞状态,发展缓 慢。 (2)这一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见图3-4中的a)。
(2)扩散效应: ①扩散效应的定义——它是与极化效应相 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 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 ②扩散效应的表现方式(外溢)——主动外 溢、被动外溢、积极外溢。 (3)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力转化—— 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交互作用。起初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使 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二元结构鲜明。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扩散效应逐步增 强,极化效应逐步减弱,导致区域间的差距逐 步缩小,走向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强化总体经济结构模型的研究 (1)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下 进行综合分析。 (2)从单纯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转向把市场机 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研究。 3、研究方法和工具上的创新 (1)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2)从纯理论的假设和推导转向注意实际分 析和应用模型的研究。 (3)逐步扩大到数理统计、投入—产出、线 性规划等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ppt课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ppt课件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P个PT课区件 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12 化区域,城市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PPT课件
13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PPT课件
15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PPT课件
16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②下过渡区: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 下发展状态。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 的水平,其向下衰落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 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种成长机 制的传递,放弃原有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 系不紧密。
• (2)资源前沿区/资源边疆区:一般地处边远, 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此区域有资 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有发展的潜力,可能出现 新的增长势头,同时在这里有新聚落,新城镇形 成的可能。资源前沿区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 心区域
•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 步率
• 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比 较强的竞争能力。
•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 成。(例子。P227)
•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 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使用劳动力多、 利税大、带动性强
• 根据佩鲁克思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 动型产业,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 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 献。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 一、概念 • 1.由来 •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
鲁克斯提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 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 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 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 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 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 • 1.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
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建设 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 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 设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02第二讲旅游区位理论

02第二讲旅游区位理论
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古典区位论:主要指杜能(1826)的农业区位论和 韦 伯 (A.Weber , 1909) 的 工 业 区 位 论 。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 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宋家泰,顾朝 林,1987),追求单项的区位决策,模型所反映 的是静止的、局部的均衡,属于成本指向研究。
❖ 近代区位论:主要有费特尔(Frank A. Fetter)的 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1924,开创了区位论市场 学派的先河)、俄林(Bertil Ohlin)的一般区位论 (1933)、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 地 理 论 (1933) 、 赖 利 (W.Reilly) 的 市 场 区 分 界 点 理论(1929,1931)、廖施的市场区位论(1940)等, 近代区位论立足城市或地区,着眼于市场的扩 大与优化,追求宏观静态平衡发展,属于市场 指向研究。
❖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 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 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 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 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 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 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通过对交通运输中运费成本的计算,韦伯将工业的最低成本 归结为运输费用最低点,此外,他还考虑了劳动力费用节约、 工业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胡佛的区位理论》PPT课件

《胡佛的区位理论》PPT课件
站场作业费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它包括 装卸费、仓库费、码头占用费等;
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距离分摊的站场作 业费就越少。
5
线路运输费与距离成正比,包括线路维修 费、燃料消耗费、保险费、运输工人工资 等。
因此,每千米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 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趋势。即 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 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总运费是一条逐 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二、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域选择
胡佛的理论是在三个假定条件下研究运 费和生产费用对区位的影响的:
一是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完全竞争; 二是生产要素完全可移动; 三是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
购买。
12
(一)采掘工业市场地域的选择
采掘业的送达价格=采掘费+运费; 当采掘费一定时,运费成为影响价格的
10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 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 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现如 下: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16
(二)制造业市场地域的选择
制造企业送达价格=制造费+运费; 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制造业与采掘业正
相反,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
运费递减带来的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 立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 域则在扩大。如图所示:
17
生产地为A,
当市场地域分别到
T
距离x
X<56km
适合的运输方式
公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