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阅读训练及答案
【全真模拟】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冲刺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说,悔恨是紧跟着罪过的,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________在我们心灵里的仿佛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的罪过。
我们能够痛悔和改正因一时的措手不及或者是感情冲动而犯下的罪过,但是,那种年深日久、________,而且扎根在意志坚定者身上的邪恶则是不容易扭转的。
后悔就是否定我们的初衷,反对我们原来的想法,叫我们四处乱走,________。
A. 盘桓根深蒂固无所适从B. 盘踞盘根错节不知所措C. 盘桓盘根错节不知所措D. 盘踞根深蒂固无所适从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翠袖低垂笼玉笋,湘裙斜曳露金莲。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C.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D.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B. 加快药品注册、研发、上市销售的国际化步伐,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推动仿制药产业国际化。
C.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节气,人们勤劳耕作,播种希望;对借景抒怀的文化中国来说。
清明是“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季节,草长莺飞之时,“风乎舞雩,咏而归”。
D. 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去年在中国举办了G20杭州峰会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出了“中国药方”,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中达成了广泛共识,赢得了一片掌声。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一组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这种情形而论,我以为对着一块长约十五英寸的长方形木牌表示尊意,其尊敬程度和英国把英王肖像印在邮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
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
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
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
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
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
“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
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
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
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
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
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
河南省信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10月21日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顾拜旦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
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
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
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
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
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
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性,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
比如,《礼记·聘义》在介绍“聘射之礼”时就点出这种礼节所包含的“勇”的特质。
“聘义”是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之礼,这种礼仪活动,“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
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持续到日暮。
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2022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2022.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高中语文人 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04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王学泰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之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是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像对待国人那样对待你;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像对待“夷”人那样对待你。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外物,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
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
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
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
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増加。
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证据的暖昧性。
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
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
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
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2003年《“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材料二:由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多于、重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疏解社会情绪、稳定民心至关重要的一环。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破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无力完成“道德即自然”的证明,原因在于无法对道德根据加以合理说明。
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方面有鲜明的优势,它认为孔子心性之学有智性、仁性、欲性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中,智性和欲性与西方的理性和感性能够大致对应起来。
孔子思想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多了仁性部分,而仁性就是传统所说的道德本体。
仁性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为生长倾向,后天的因素为伦理心境,仁性本质上是建立在生长倾向基础上的伦理心境。
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解说仁性,解说道德本体,为证明“道德即自然”打开了方便之门。
先说生长倾向。
生长倾向是人天生具有,不需要外力强迫,自己就能生长发展的倾向。
生长倾向是道德根据的底子。
人自来到这个世间的那一瞬间起就具有生长和发展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完全是自然的。
儒家所说道德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说明。
如孔子讲的爱人。
爱人是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德性来自何处?儒家生生伦理学认为,它就源于人的生长倾向。
如果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话,不难注意到,在动物界存在大量同类相爱的现象。
动物没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社会教育,其同类相爱的现象完全来自天生。
这种天生的同类相爱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生长倾向。
人是从动物一点点演化过来的。
既然动物有生长倾向,人当然也有生长倾向。
人原本就有生长倾向,爱人就是这种生长倾向的具体表现。
再说伦理心境。
生长倾向只是道德根据的底子,道德根据最重要的部分是伦理心境。
安徽省皖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
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
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
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
《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
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
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
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
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里亚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
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
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
“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
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
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
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
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
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
后来,这就成为惯例。
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阅读试题及答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阅读试题及答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阅读试题及答案
甲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1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23.
(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
“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
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
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
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
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化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学问。
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说明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
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赐予它们的说明,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说明“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说明。
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多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老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特别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说明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解并描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假如我们将“孝”的这种说明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论述类文本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
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
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
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
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
“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
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
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
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
这是由于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整的道德质量,是“仁”和“礼”的一致。
“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拘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品,“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
自然的礼品和人为的艺术是对峙的。
对峙必定相反,相反就是矛盾。
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一致。
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行其为“礼”。
没有“礼”的克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行其为“仁”。
所以真实的“礼”,必包括有“仁”;完整的“仁”,也必包括有“礼”。
这就是两个对峙面的相互浸透。
所以一个完整的道德质量,就是“礼”和“仁”的一致。
一个完整的人品,就是这个一致的表现。
孔丘有很多赞叹完整人品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彬彬有礼,而后君子。
”质是素材,文是加工。
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两者都不可以偏胜。
假如有所偏胜,那就损坏了一致。
详细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表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一致。
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固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整的人品说,“仁”仍是比较根本的。
“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录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
“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
子夏悟到“礼后”,人一定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能够行“礼”。
“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欣赏。
“仁者,人也。
”这句话的确说了然一个很高深的道理。
《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够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够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够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够不知天”。
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讲解。
“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
仁的主要内容是“爱”。
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大出来的。
所以“为仁”一定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一定从“事亲”开始。
实用类文本孔子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闻读I (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孑L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孑L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孑L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临口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孑L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孑L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 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 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孑L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孑b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看?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
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
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
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
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
“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
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
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
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
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
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
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
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C.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君子这种高尚人格则是人格教育的终极追求。
D.君子有“修己”和“安人”两方面品格,是孔子人格教育体系中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首句有重要的作用,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B.文章结尾以君子和小人构成对比,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
C.文章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格教育的体系”两方面展开论证,逻辑上成递进结构。
D.文章大量引用孔子名言为论据,让整篇文章既显得论证充分,也显得文采飞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极其重视人格层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批评子贡、宰我、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
B.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确立了教育的“理想目标”,又建立了教育的“现实目标”并阐释了具体要求。
C.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是社会的榜样,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孔子把弟子努力往君子方向培养。
D.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为自己谋事、谋食,更要努力修君子之德,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答案
1.D(A项,文本第一段中“‘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强调的是“不能仅满足于”“实现个人物质追求”,此处概括片面。
B项,文本第2段中没有说“技能培养是次要的”,只是强调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说成“无法为社会做贡献”太绝对。
C项,“君子”不是“终极追求”,而是“人格教育”中的“圣人”。
)2.B(文章末段阐述了君子与小人三方面区别,不是“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而是强调树立君子风范对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3.A(文本第2段阐述了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弟子某方面的技能而对其人格缺陷姑息迁就。
A项,文章未见“对子贡和子夏的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