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

合集下载

解秘古人长寿秘诀 重视心性的修养为首要

解秘古人长寿秘诀 重视心性的修养为首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秘古人长寿秘诀重视心性的修养为首要
导语:古代长寿的名人、老人有很多,例如清代诗人袁牧的“乐须及时行”的生活态度,遇事要知足,要随缘,不要过分的最求身外之物,道家张三丰他自创的内家拳法“以内养生,外以却敌”告诉我们平时的运动锻炼亦是养生长寿必不可少的。

目录:
第一章:古人长寿秘诀重视心性的修养
第二章:跟古人学饭后养生
第三章:纪晓岚豁达幽默利长寿
古代长寿的名人、老人有很多,例如清代诗人袁牧的“乐须及时行”的生活态度,遇事要知足,要随缘,不要过分的最求身外之物,道家张三丰他自创的内家拳法“以内养生,外以却敌”告诉我们平时的运动锻炼亦是养生长寿必不可少的。

古人长寿秘诀之重视心性的修养
清代着名诗人袁枚强调“乐须及时行”,他秉持着“潇洒一生无相,逢迎到处有人缘”的处世原则,乐知天命,活到了82岁。

北宋哲学家邵雍,着有《击壤集》二十卷,他告诫人们:“居之安,平为福,万事分定要知足;不妄动,不问卜,衣食随缘何碌碌。

”是说人要知足,要随缘,没有必要过多地费尽心思去追求身外之物。

明代张三丰创立内家拳法,“内以养生,外以却敌,”明确锻炼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说“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认识到仁(即有道德)可敌国,亦可长寿。

历史上张三丰卒年不详,但普遍都认为他是一个得道长寿的人。

古人钟情食疗养生
王翰爱喝葡萄酒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生活常识分享。

在平均寿命都很短的古代,乾隆为何能长寿?长寿秘诀是什么?

在平均寿命都很短的古代,乾隆为何能长寿?长寿秘诀是什么?

在平均寿命都很短的古代,乾隆为何能长寿?长寿秘诀是什么?这个“长寿”是人们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话题,古往今来,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的人,上到帝王下到百姓无一例外,其实长寿往往离不开养生,即便是年轻人也已经开始关注了不过当下年轻人的养生方式则是不一般,啤酒加枸杞,熬夜敷面膜等等。

长寿秘诀是什么?那么在平均寿命都很短的古代,尤其是作为帝王,尊享富贵,但却是健康状况最差平均寿命最短的一群人,在封建社会两百多位的帝王中,他们的平均寿命约为三十九岁,有一位却活到了八十九岁,在众多帝王当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就是清朝乾隆皇帝。

很多人都好奇他的养生方法,当然关于他养生的秘方有很多,那到底什么才是他真正长寿的秘籍呢?今天科普小當家带大家了解一下乾隆帝的长寿秘诀。

说到“长寿”现在能够到八十岁以上的可不少,并且也有不少的百岁老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寿秘诀,但是在平均寿命都很低的古代,想要长寿就是很多人都想做到的事,尤其是帝王为了长寿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秦始皇派人东渡,去仙山找寻长生不老的仙药,还有明朝的嘉靖帝啊,酷爱炼丹经常服用丹药,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活得久一点,甚至长生不老。

但是这两位帝王的愿望都落空了,五六十岁就驾崩了,不过这寿命虽然不存在长生,但是确实可以通过养生保养的方式获得一定的延长。

长寿的帝王就说古代皇帝这个职位,虽然位高权重荣华富贵,但是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最操心的,最劳神的一个职业了,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能够查到生卒年月的帝王共有两百零九位,这么多位帝王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九岁,三十九岁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可是正当壮年,而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却是即将魂归故里了。

不过在这两百多位帝王里边有五位脱颖而出,活过了八十岁。

他们分别是元朝的世祖忽必烈八十岁,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活到了八十一岁,唐朝的武则天活到了八十二岁,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八十六岁,最后一位清朝的乾隆帝他活到了八十九岁,为什么他能活这么久呢?母亲的遗传因素有专家专门研究过,他们发现乾隆帝确实有自己长寿的秘方,第一就是遗传,乾隆帝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他们家有长寿基因。

看孔子为何长寿

看孔子为何长寿

看孔子为何长寿*导读:孔子很重视心理健康,他教育弟子们要胸襟开阔,不要患得患失。

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也是他的座右铭。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个养生学家。

他虽出身贫贱,一生坎坷,却活了72岁,这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是少有的老寿星了。

过去,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是个斯文的老夫子。

壁画上也把他画成一个文绉绉的干巴老头儿。

其实,他是个地地道道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折合现在的尺码计算,孔子身高当在1.80米以上。

孔子不仅身材高大,而且力气过人。

《吕氏春秋》上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淮南子》一书曾这样描写孔子,说他勇猛超过着名勇士孟贲,跑起来能追兔子,用力可以推开城门。

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并非无稽之谈。

所以,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他是个千斤大力士。

据史书记载,孔子之所以能健康长寿,是和他注重养生分不开的。

爱好运动,注重锻炼。

孔子爱好体育,喜欢驾车、射箭、打猎、钓鱼、登山、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

《礼记》上记载了孔子射箭时的盛况: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孔子在曲阜县城内射箭时,围观者形成人墙。

《论语述而》中说孔子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他不用网捉鱼而用渔竿钓鱼;爱射天上飞着的鸟而不射落下休息的鸟。

要达到如此高超的本领,需经过长期的苦练。

孔子喜爱大自然。

他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课余常带学生们去郊游,或爬山,或游泳。

《孟子》一书中记载孔子登东山百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语先进》上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孔子问弟子们将来的志向,有的想做官,有的想当司仪,只有曾皙想当个学者或隐士,以便和朋友们及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在沂水中游泳,在田野上唱歌跳舞,过悠闲的生活。

孔子独对他表示赞同。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孔子时常带弟子们在沂水中游泳。

[人文历史]哪个时代的文人寿命长?

[人文历史]哪个时代的文人寿命长?

[人文历史]哪个时代的文人寿命长?文图/ 侯会 (2021-04-16 10:49:14)“人生七十古来稀”,此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曲江》诗。

后人称70岁为“古稀之年”,典出于此。

——这话今天已不适用,我从前住在城里时,同一层楼就有两位90老翁。

不过古人寿命普遍短于今天,又是事实。

如杜甫(712-770)本人就没活到古稀之年——58岁就去世了,连耳顺之年都没活到。

与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701-762),也只活了61岁。

闲来无事,翻看拙作《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忽然对文学家的寿命产生了一点兴趣。

——上世纪90年代,我给孩子们写了这本普及读物,当时取名《中华文学五千年》。

本世纪再版时更为今名,并在书后添加了“作家词典”,把书中介绍的近400位文学家按年代排列,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重新翻看“作家词典”,我想,何不统计一下文学家的寿命,看看其间能否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工作涉及简单的算术加减,连小学生都能做,要的只是耐心和专注力。

一旦把最基础的工作完成,排序的工作自有计算机代劳。

不过我也清楚,这样一项“研究”(如果可以算“研究”的话),只能看个大概趋势,主要因为采样受限。

譬如,时代离我们越远,所留下的资料越少。

按时段,先秦两汉长达700年(从孔子到汉末),却只选了20位作家;而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只有短短的30年间,书中却介绍了52位作家。

把两段时期的作家年龄放在一起来比,显然不夠严谨。

再如有些不容忽视的大家,恰恰没有留下准确的生卒年资料。

譬如老子,我们只知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年长20岁。

孔子50岁时曾拜访过他,那么他至少应该活到70以上。

相传他于春秋末年骑青牛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

《史记》说他活了160岁甚至200岁,显然都不可靠。

对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我们的统计只好付之阙如。

至于有些虽然存疑,但仍有根据的,则尽量采纳。

最终确定了古今文学家362位,计算出每位的寿命长短,给他们排排队。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自有一#F*童;H情*” .读音 艰“膏4“* m。t {一* 带∞儿- 童=.擞 女m$R#馄饨虾要复杂一#切&^日 日i }自自皮.托在手£,搁进女自*.时 自折《 ,迪缘&紧 ,女采一 十等*直自i 自$ .8e 再把=自彤∞自十蜕自合拢纠 一&J L.叠A.拄紫.成。悼花骨采一样音 苞持被;端5再^☆q#量.m" #}} 起皋,《#成T
‘**) i 自.武¨}* 哥哥报仇.扛 氧街坊饿证人,目i 婪道:”i 婆.#*壁 王谁' ’i 垂说:“也謇是彝竹*n的“说
明i 婆∞q*#卖《#i *童;i 婆嘴 馋.#”t t },
堕‘ ÷疃 :主 ●}子 H“ 膏蔓 ’ 迂有一#i m童;*nf 南nm时 自,2q# 墙 t 日十字m#m*々一 ^,“*是《≯丰.4*柑+.其女t ■的 读音 £ 布*” ,m特“ m《采 也特 M, 发 一女i 自.堆章*±g.牲女}一十虎女 ∞目g,BeT∞镕## “日自m* 捞 女耒}∞. &到 墙』 .d4{}跟 女}轮 }“ ∞ 追想女年.南| 匕目∞前} m驾} ± 路,丰目女概§#一R蚱#∞*暂就像 夸£*开车5自∞£#一十备**#走 到丰路.前簟m诫7.把t 取T皋.抱着 崎.略t 略吐.略吐6哇.存#T
据E有资料 妊示的 古代文 ^的平 均寿命 : 先秦阿沮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 20^. 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苟 子M岁 .庄子 昭岁盂 子斛岁, 疆子92 岁.Ⅸ 期的伏生 恬丁92 岁;精唐Ⅱ代79^平均寿命为65 6岁.‘药{”卦思强捕T 14l 岁.“ ”眈体” 传世的书 陆亲欧阳 询85岁. “挪体” 的创造者 大书 法家柳公杈驰岁.术代船人.平均为晒6岁,’位卑束越忘忧 M”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几29人.平均寿命为酊岁,莉衷 H*蒙黄 公望率4 85岁;明代77^.平均为“岁,善音律的冷 *享年 15。岁 昊中日 斤f ”之 一的文征 明恬刊 ∞岁. 精代126 人,平均为63 4岁.有‘中Ⅲ目想肩荤之父1美昔的黄宗羲享年 孙岁桐 域学藩代 表人物‘ 桐城- 扭” 娆辅{14 岁荆大柜 83岁 女苞8I 岁。 从中我们f 难看小古 代文^的平均寿命. 大撬是古 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假期在家看《论语》,发现孔子实在是一个妙人。

以前咱们提到孔子,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几个威严的大字。

孔子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有点刻板、有点迂腐,也有点过时。

不过《论语》里呈现的孔子,却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且充满生活情调的人,观之可亲。

周润发主演《孔子》剧照举几个例子哈:首先,孔子多才多艺。

孔子才不是什么书呆子,他学五经、习六艺,文学、历史、礼仪、艺术、占卜等都很精通,搁在今天就是文综理综艺考通关达人。

另外他还会射箭、驾车,堪称“文武全才”、”多面小能手“。

其次,孔子是个文艺男:他跟音乐老师师襄学琴。

老师教了一首曲子,他练得十分入迷,根本停不下来。

连老师都问他,你已经熟悉了曲调,懂得了内在规律,为啥还练呢?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孔了说:“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卧槽,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厉不厉害?第三,孔子也爱美女:孔子去见大美人南子,回来后,学生子路非常不高兴。

为什么呢?因为南子名声不大好,孔子不是老教人守礼嘛?怎么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呢?孔子急得对子路赌咒发誓: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老天谴责我吧,让老天谴责我吧!原文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大家品品,是不是有点羞恼的意思?电影中孔子见南子画面另外,孔子还是个段子手。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搭理他。

孔子知道了以后,就对子路说:你可以这样描述我嘛——夫子这个人,认真起来废寝忘食,乐而忘忧,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呵呵呵,老夫子我认真起来,简直连自己都害怕啊!皮不皮?但最有趣的是,孔子还是个养生达人。

陆游的长寿秘诀

陆游的长寿秘诀

陆游的长寿秘诀陆游的长寿秘诀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诗文万余首。

同时他也是一位养生家。

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南宋时代,他竟享年85岁,而且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有时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可谓我国古代诗坛的长寿冠军。

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他的长寿秘诀在哪里?读陆游的诗文,可以探寻其长寿之道。

达观以养生“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陆游乐观豁达的胸怀:尽管屋上的瓦被狂风掀掉,墙壁被大雨淋湿将要倒塌,家中揭不开锅盖,可是他没有为此而忧郁,仍然吟诗不绝。

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他认为,应该是“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一位大诗人,成就了一位寿星。

勤动以养生“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还经常从事一些拾粪、割草的体力劳动。

后来,他虽然年高体衰,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牧鸡豚”,养养鸡和猪,不愿意让自己闲呆着。

闲暇时,他养花、钓鱼、打拳、练书法,从而舒筋活血、陶冶性情,调节神经,有益健康。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扫地是一种轻微的日常劳动,从事扫地必弯腰屈臂,四肢随之运动开来,血液循环加快,人体骨骼、肌肉关节及韧带一并得到适度锻炼,不失为一项老少咸宜的健身劳动。

陆游不仅躬身洒扫庭除,而且积累了扫地养生的经验,并写成了诗文。

“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

故做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

”《书意》此诗是讲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做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有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同曾孙一道骑着竹马做游戏。

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诗中洋溢着乐以忘忧之情和返老还童之状。

这忙中偷闲的闲嬉,让陆游活动筋骨,放松精神,愉悦身心。

“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陆游在青年时代,曾投笔从戎,过了一段军旅生活。

在从军的日子里,他是一位马球运动的爱好者。

白居易的长寿养生之道

白居易的长寿养生之道

白居易的长寿养生之道*养生导读: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白居易,他是唐代着名诗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活到75岁,成为养生楷模。

白居易对于养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

唐代诗人白居易,自幼体弱多病,又生逢乱世,命运坎坷,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

然而,由于他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养生保健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因而得75岁高寿,成为养生楷模。

*长寿:乐观心态、饭食之补、练功三昧少年时代的白居易,为了能在京城长安崭露头角,拼命苦读,勤奋写作,以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刚刚20岁,就出现了未老而齿动发白的症状。

以后他被贬,谪居卧病浔阳城,按常规难以高寿。

然而,诗人却活到75岁。

奥秘何在呢?首先,白居易乐天如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

他有一个着名的观点:心是自医生。

(《达哉乐天行》)《旧唐书》本传说他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为意。

他高歌无忧乐性物,寡欲清心源(《养拙》),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求崇里观居》)。

就是对人类无法避免的衰老现象,他也是旷达视之。

比如他的头发脱落严重,他不忧不躁,认为这样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反倒省事。

正是由于树立了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总是处于一种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于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其次,白居易十分注重饭食之补。

他的早餐很简单,不外是一杯云母粥,或烹葵炮嫩笋。

嫩笋其味鲜美,增人食欲,据现代科学分析,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症有一定疗效。

他的午、晚餐也以素食为主。

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午斋何简洁,饼与蔬而已。

就是开荤,不过是饭热鱼鲜香。

当然,在积极的练功方面,白居易更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坚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习惯,少则,绕庭行数匝;中则,散步中门前:多则,远足劳童仆。

参禅打坐,精习气功,也是白居易养生健身的重要手段。

有时淡然临水坐(《约心》),有时面对前庭挺拔的松树,月好好独坐(《松声》),还常常夜半起端坐。

白居易长寿因“四乐”

白居易长寿因“四乐”

白居易长寿因“四乐”作者:郑华金来源:《养生大世界》2008年第11期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存诗愈三千,居唐代诗人之冠,而且享年75岁,是古代诗人高寿者之一。

他的长寿之道是多方面的,而世人对他的“四乐”养生之道推崇备至。

第一乐:仕途坎坷处世乐白居易29岁中进士入仕途,但人生道路并不是“春风得意”。

昏暗官场使他壮志难酬,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移忠州刺史。

后被招回朝廷,但不久又遭排斥,只好自请外任杭州刺史,后任苏州刺史。

回京后又做过闲官,晚年辞官,闲居洛阳而终。

尽管白居易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处世准则,乐观处世,以德养寿。

在为官数十年中,清正廉明,同情关心劳动人民。

如他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写道:“心中为念农桑葚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同盖洛阳城。

”他为各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在杭州修筑西湖的“白堤”,疏浚六眼井;晚年捐出家财开凿洛阳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口等,爱到历代人民的赞颂。

第二乐:感事释怀赋诗乐感事赋诗是白居易终生的乐趣,即使遇到伤心事,也以此来倾泄心中的忧愁和悲痛,求得心理平衡。

白居易40岁时,母亲陈氏去世,同年长女金銮子又夭折,他“朝哭吾所亲,暮哭吾所爱”,还专门写了一首《病中哭金銮子》。

61岁时儿子阿崔死了,又写了《哭阿崔》。

后来好友元稹、刘禹锡死了,又写诗哭元稹,哭梦得,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还写了著名的《琵琶行》一诗,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内心苦闷。

在白居易大量诗作中,随处可见诗人这种心中烦恼自释怀的经历。

第三乐:陶情怡性山水乐白居易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他都要浏览名胜,观赏风光,寄情山水。

诗人在杭州时爱西湖之美,写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咏,晚年闲居洛阳时仍深情怀念。

白居易以山水为乐,陶冶了情性,开阔了胸境,和悦了身心,同时登山涉水也锻炼了体魄。

善书者寿

善书者寿

善书者寿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2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

3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

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

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

养生缘由调节情绪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

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

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

可见,陶冶情操汉文化源远流长。

古籍记载仓颉造字,虽是传说,但字与书体的形态反映了造字者对事物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

唐·虞世南《书髓》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

”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鲜明;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

它们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节奏化了的自然美。

其正如《淮南子》中说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

当你书写时产生的快感、创作时产生的欢愉、作品发表或展出时得到的回报,种种美的信息,会刺激大脑分泌良性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形神共养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

“形为神之宅”。

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史话 2009-07-15 16:16:35 阅读3462 评论13 字号:大中小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

特别是经过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中国人,更非寥寥数语便可描绘。

路卫兵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而且认为性格也会影响人的寿命。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多长寿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窥一二。

我们的祖先平均寿命很短,据专家根据史料推算,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就是到了建国前也不过35岁而已。

这与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医疗条件的欠缺,艰苦的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仍不无关系。

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

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于逾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

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

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为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77人,平均为64岁,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126人,平均为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为什么较常人的寿命要长些?路卫兵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三点共性的原因:一,善修养、重情操。

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

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

说说古人为何过半百而不衰,为您揭秘古人养生之道

说说古人为何过半百而不衰,为您揭秘古人养生之道

说说古人为何过半百而不衰,为您揭秘古人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黄帝说上古之人过了百岁都不会衰老,而今人过了半百就开始衰老。

注意,他这里说的今人是黄帝时期的人,就是说在黄帝时代之前还有一个上古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可以活很久。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中同样记载着佛祖说以前的人寿命很长,有几万岁,每过一百年就会减一岁。

身高也会越来越矮。

除了环境的变化之外,人们做了什么来保持长寿的呢,笔者查阅了《黄帝内经》《景岳全书》《千金翼方》《淮南枕中记》《养生延命录》《遵生八笺》《养生论》《老子》《庄子》《易经》等书籍,为大家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修心方面整理了一些古人使用的养生方法。

一.生活习惯睡眠习惯:按照《黄帝内经》记载人要懂得顺应天时,四季的修养方法是不一样的,春季是草木生发的季节,人类的毛发从皮肤里长出来就好像小草从土里冒出来一样,在这个万物竞相生长之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夏天的时候则应该晚睡早起;秋天应该早睡早起,鸡鸣之时就是起床之时;冬天是万物入眠的时候,天寒地冻,人们应该好好休息,所以应该花费多一些时间在睡眠中,应该早睡晚起。

二.饮食习惯1.《内经》说:五脏受到伤害是由五味引发的,酸甜苦辣咸对应的五脏分别是肝脏,脾脏,心脏,肺脏,肾脏。

少食能让五脏生长,多食则会损伤五脏。

2.各地的物产都不一样,因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别。

东部沿海地区喜欢吃鱼和口味偏咸;西部的人喜欢吃新鲜的含油脂高的食物;北方高原丘陵地区的人们生活在野外,以吃乳酪为主;南方地势低洼潮湿,所以老百姓喜欢吃酸性食物,以鲫鱼为主食。

所以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不同,如果他们迁徙到别的地方去,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就会生病(说句题外话,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饮食习惯不可能被改变,所以异国婚姻也不太稳定)。

我们崇尚中庸之道,不管吃什么都不能够过量,要懂得节制,这也是古书中一直强调的。

3.关于饮酒:酒虽然能陶冶人的情操,疏通筋脉。

但是同样也会损伤人的元气,扰乱人的神志,糜烂人的肠胃。

86岁诗人贺知章的“长寿秘诀”

86岁诗人贺知章的“长寿秘诀”

86岁诗人贺知章的“长寿秘诀”作者:程应峰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3年第10期在唐朝诗人中,贺知章算是高寿的,诗人中除了丘为活了96岁,顾况活了88岁,再有就是他了,活了86岁。

可以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尤其在唐朝诗人中,贺知章是个长寿而幸福的人。

一则与他的才华有关,二则与他的性情有关。

贺知章年少之时就好学精进,尤以诗文知名,考途通达,科第顺利,直至状元。

中状元后,他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而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他做官虽然没有做到极致,却也是无坎无坷、顺风顺水。

他性情旷达豪爽,狂放不羁,善谈笑,好饮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唐玄宗李隆基写有《送贺知章归四明》一诗:“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足见贺知章当时的名望,其人生该是何等自在惬意。

因为文才口才兼备,性情随和,当时的贤能达士对贺知章皆抱有倾慕之心。

工部尚书陆象先与贺知章甚相亲善。

象先常常对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当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诗文,即毫不吝啬地对初出茅庐的李白吐出溢美之词,誉李白为“谪仙人也”,留下了“金龟换美酒”的佳话。

那是天宝元年,李白初到京城长安时,他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

翌日,他到附近道观闲游,恰好碰见当时名望极高的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呢,读过李白的诗,早在心中认可了这个人。

这次偶然相逢,他读完李白的新诗《蜀道难》时,不由自主就说了句:“谪仙人也”。

就这样,爱才惜才的贺知章,邀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坐下,才想起身上没有带钱,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了下来,作为酒钱。

李白阻拦说:“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脸一笑:“这算什么?你不是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吗?”此后,贺知章与李白成了忘年交。

后来,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李白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苏东坡长寿的4个秘诀

苏东坡长寿的4个秘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苏东坡长寿的4个秘诀
导语:长寿从古至今一直是备受讨论的,那么长寿有什么秘诀呢?古人有哪些长寿的秘诀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苏东坡长寿的秘诀。

一曰无事以当贵
这就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

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利于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二曰早寝以当富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三曰安步以当车
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要坐车,能走楼梯就不要乘电梯,生命在于运动。

四曰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认为“人应已饥方食未饱”。

饥饿了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伟大诗人陆游的长寿经

伟大诗人陆游的长寿经

伟大诗人陆游的长寿经
*导读:陆游是宋代的著名爱国诗人,而且他也是很注重养生的一个人。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身体让人惊讶。

享年86岁,
陆游是宋代的著名爱国诗人,而且他也是很注重养生的一个人。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身体让人惊讶。

享年86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

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陆游的养生观涉及面广,包括运动、饮食、心境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以启迪。

*坚持体力劳动有暇即扫地
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作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

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

即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引导,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
易。

扫地是一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可疏通血气,活络筋骨,既做了家务又锻炼了身体。

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经常从事一些拾柴、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

后来,他虽然年高体弱,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木鸡啄,做些养鸡、养猪的活计,不让自己闲着,总是要活动活动筋骨。

?自古书法家缘何长寿?全在这8个原因里

?自古书法家缘何长寿?全在这8个原因里

自古书法家缘何长寿?全在这8个原因里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各派各家风格迥然,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从古到今的书法家,大多长寿。

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家名列榜首。

下面笔者给大家逐一列举。

从汉代至唐代,这个在人类平均寿命只有25岁—40岁的时代,而著名书法家的平均寿命约80岁,如:唐代的柳公权享寿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1岁,颜真卿76岁。

即是在战火纷飞、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空前下降的元代,书法家王馨享寿92岁,黄缙81岁,王恽77岁,杨维桢75岁,赵孟頫68岁;明朝的书法家文征明享寿89岁,董其昌82岁,杨维祯74岁;清朝的书法家梁同书享寿92岁,翁方纲85岁,吴昌硕84岁,包世臣81岁,何绍基75岁,翁同和75岁;现、当代书法家中高寿者更是不胜枚举,如:于安澜98岁,萧娴96岁,何香凝95岁,齐白石享寿94岁,启功94岁,舒同94岁,赵朴初94岁,董寿平94岁,沙孟海93岁,黄宾虹91岁,章士钊、郭绍虞、萧龙士90岁,于右任85岁。

享寿百岁以上的有孙墨佛104岁,朱屺瞻105岁,苏局仙110岁,乃书法界第一长寿。

查遍史书,前后二百三十多个皇帝,短命的多,长寿者少,而长寿者多与酷爱书法有关。

苏局仙先生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在位61年,活了70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酷爱书法,他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朕所及明季之与我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长寿,而身强健。

复有能画的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代君主,在位六十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

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好读书,善诗文。

据说他一生作文一千三百多篇,写诗四万余首。

乾隆喜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其字圆润遒丽,很有功底。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今天,终于要讲到最后一个原因,也就是中国文化长寿的第八因:科举制度。

以上种种长寿的原因,都很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必须落实在一个具体项目的操作上。

这个具体项目,必须汇集各种导致长寿的原因,而且自己也颇为长寿,有时间陪着中国文化走过千年长途。

这个项目,就是科举制度。

正是科举制度,使中国文化拉出了一条通向长寿的特殊缆索。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我曾写过长文《十万进士》,估计有不少学员读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我今天只想让大家发出一种惊叹:这是谁想出来的好点子呀,工程那么大,功能那么全,对中国文化护佑了那么久!又大、又全、又久到什么程度?且听我略举几端。

第一,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的溃灭,首先溃灭于社会乱局。

因此,即使仅仅为了文化,也要选取足够的社会管理人才。

科举制度,便由此而生。

选拔各级社会管理人才,保全了文化的土壤。

第二,在空间上,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也曾建立过良好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地域大、方位多,各地的管理者容易自立格局、自选下属,时间一长,便产生近似“分封”的裂隙。

而科举制度,则全国统一。

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完成统一的选拔,这就以文化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反过来又保护了文化。

第三,在时间上,世界上其他重要文化没有建立代代延续的选拔机制,几代之后就难以为继。

科举制度保证每隔三年提供大量管理人才,源源不断。

这是中国文化保持有序延续、有效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四,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必须依靠丰沛的备考、应试资源。

科举制度对此创造了一个千年实践:在中国,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参加选拔。

在唐代,连外国人也能应试。

这种全民动员,极大地强化了文化在全社会的整体生命力和号召力。

第五,社会上最容易产生焦躁动荡的群体,就是青年男子。

科举制度让全国这一群体的很大部分,都成了极为用功的备考人员、应试人员,而且很多人屡败屡考,终生应试。

这就让社会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安全在文化气氛中。

古人长寿有秘诀:戒色、听音、读书、写字、懂幽默、咽唾液

古人长寿有秘诀:戒色、听音、读书、写字、懂幽默、咽唾液

古人长寿有秘诀:戒色、听音、读书、写字、懂幽默、咽唾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是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的。

他认为所谓“万岁”自然不靠谱,但通过正确的保养之法来延年益寿,想必是可以的。

那么,曹操是如何养生的呢?古代那些长寿名人又是如何养生的?(注:名人往往有钱、有权、有闲、有地位、有资源,他们可以享用名贵药材以及大补之物,而普通民众则不行,另外,气功养生过于玄乎,一般人难以企及,所以,本文不涉及气功及药食养生)玉泉啄齿度长年什么叫“玉泉”和“啄齿”?前者就是唾液,后者则是叩齿。

古人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27或36次,亦有益于健康。

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

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

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

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间行其术,亦得其验”。

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曹操曾写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遍。

”曹操有无去照做,赵炎无法知道,他仅活了65岁,不算高寿。

但这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曾被后世不少人借用。

如苏东坡说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

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年过八旬,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读书这是南朝梁武帝的养生法门。

如果说在历代皇帝中,乾隆(89岁)是长寿冠军的话,那么,85岁的梁武帝就是亚军,史称其80岁还能骑射弓马、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

所谓多读书,取其“聚精会神”之意,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

研究证明,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有点象“气功”入静一样,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动血液循环,能使全身保持协调统一,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为什么上古之人普遍寿命都超过百岁?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为什么上古之人普遍寿命都超过百岁?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为什么上古之人普遍寿命都超过百岁?《黄帝内经》认为人应该活到一百岁才是正常的。

为什么上古时候的人可以这么长寿呢?上古天真论一【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素朴释】古时有位君主名黄帝(因具土之厚实故名黄帝),生而聪敏过人,出生时就能说话,幼年天资过人,长大后因敦厚诚信,故能一统天下。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素朴释】一日,黄帝问歧伯(天师就是天子的师傅):我听说上古的先民,人人寿命都在百岁以上,且动作敏捷不衰。

反观现今的人年逾半百,但外形及动作倶退化,这是世事之变化造成的呢?还是人自己的过失呢?(可见黄帝那个时候的人寿命已经不能像上古先民那样活到百岁了)上古天真论认为人应该活到一百岁才是正常的。

但是这个上古时候也就是比黄帝更早的时代,人们普遍寿命就是高达百岁,也就是说黄帝时代开始人的寿命已经变短了,而我们古代人(从黄帝时代开始)人们寿命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比如战争、饥荒、和医疗的不普及等等,跟现代人得乱七八糟的病绝症又不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很年轻就死掉,不是意外死亡,而是生病走掉。

现在的癌症率如此之高,跟人们的饮食心态生活习惯都是有关系的,实际上现在无疾而终的人是很少的。

大多都是生病走掉,一些老人他不是老死的,而是身体机能衰退,脏器病变而亡的。

所以黄帝内经其实就要告诉人们如何像上古之人一样健康长寿。

【原文】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朴释】歧伯回答,上古之人,明白“天地之道”,遵循阴阳之消长,行事符合天文术数,顺应自然,不背天而行。

那么人如何合乎道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以《黄帝内经》开宗明义讲的就是道。

中医的基础理念,就是阴阳五行。

【原文】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倶,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国历代皇帝里乾隆为长寿之冠,知道他长寿的秘诀有哪些吗?

中国历代皇帝里乾隆为长寿之冠,知道他长寿的秘诀有哪些吗?

中国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上80岁的皇帝就寥寥无几,可人家乾隆皇帝却活了89岁,在医疗水平很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里,乾隆是如何做到养生长寿呢?
乾隆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书法和写诗,乾隆一生写了有4万多篇诗词,写作能够陶冶情操,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写作还能够屏气凝神,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养心,舒气,活通筋脉的作用。

写诗作画可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法。

另外,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出游,他一生六下江南,游览了中国的大地山川,他还四次出巡塞外,这种旷日持久的跋山涉水,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少年的乾隆皇帝就特别喜欢狩猎,这种从小锻炼出来的坚强体魄也十分重要。

大家都知道,皇帝都比较风流。

乾隆也不例外,据说他下江南就是去找美女的,不过乾隆皇帝在女色问题上比较有节制,经常吃一些大补之药,把自己的脾肾养的特别好,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乾隆皇帝生前吃了很多健身补肾、益气养颜的补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能长寿?搜狐博客> 路卫兵的搜狐博客2010-01-31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

特别是经过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中国人,更非寥寥数语便可描绘。

路卫兵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而且认为性格也会影响人的寿命。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多长寿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窥一二。

我们的祖先平均寿命很短,据专家根据史料推算,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就是到了建国前也不过35岁而已。

这与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医疗条件的欠缺,艰苦的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仍不无关系。

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

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于逾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

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

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为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77人,平均为64岁,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126人,平均为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为什么较常人的寿命要长些?路卫兵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三点共性的原因:一,善修养、重情操。

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

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

行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处事平和,不温不火,这些都是极助于养生的;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从而也赋予了古代文人顽强的生命力。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也不断磨练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

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他们遇事不公之时能隐忍,于不开心处能释怀;三,勤奋多思。

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

可见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发之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这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18岁即有才名,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33岁便忧郁而死。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北宋诗人王令,是王安石的连襟,常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不屑“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还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用以谢绝趋炎附会的小人。

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同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与活到90岁的文征明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他早年屡试不中,及第后却又遭贬。

才情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的诗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从中也能看出他孤独悲观的性格。

从以上例子我们又不难看出古代文人性格的中另一面,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的,只是表现出的强弱的区别。

在路卫兵看来,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隐忍与功利并存。

文人坚强隐忍,沉稳内敛,但在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掩藏着功利之心,一旦壮志未酬,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能够自我解脱自我释怀尚可,否则必是适得其反,古代文人因此而积郁成疾的数见不鲜。

二,坚强与脆弱同生。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磨练性格,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面古代文人更容易将现实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和谐状态,这就在他们内心深处埋藏下了脆弱的种子,而世事又哪里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内心的清高,遇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这时的他们甚至比常人更加脆弱。

三,乐观与消极同在。

古代文人学古通今,学识渊博,眼界自然开阔。

天赋异禀使他们能够洞悉世事,但往往也会因为看的太透,而消极避世,行为做派与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

在这种矛盾性格的影响下,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症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文/路卫兵)古代犯人砍头为什么选在午门?搜狐博客> 文裁缝> 图说故宫六百年2010-01-31“推出午门斩首”是我们在看戏剧和影视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人们的印象中,午门成为皇帝处置官员罪犯的行刑场地。

但是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那么到底午门是不是斩首的地方呢?要想知道“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首先就要弄清午门在哪的问题。

根据史籍的记载,在元代以前,都没有发现有“午门”这一称呼。

一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后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

《明会典》中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周以皇城。

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

到了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内宫殿,决定把阀门称作“午门”,这才是皇宫的正门以“午”为名的开始。

等到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宫殿时,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宫的建制,其宫门的正门,也沿称“午门”的称呼,从此直到清代,始终未变。

“推出午门斩首”之说中的“午门”,应是皇宫的南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

“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这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

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此外午门还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

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

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这样看来,午门是个很重要的场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显然不合情理。

既然不合情理,为什么还会有“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说辞呢?第一个原因是在封建社会,皇宫是封建权力的象征,是国内的最高政治中心。

普通人不可能了解皇宫内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因而许多有关宫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

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份。

第二个原因是小说传奇等文学作品的传播。

明朝以前,从未见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自明代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

《说唐后传》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叙述的是罗通扫北和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

《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

这些演义小说成书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叶,后世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就屡见不鲜了。

这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在明清两代。

然而,“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辞不存在,不代表午门就从未发生过行刑的事例。

明朝历史上确实是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施以“廷杖”之刑。

“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时用麻布将罪犯从肩膀以下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

先由军校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上百名军士一边呼喝壮威,一边轮流执杖施刑。

打完,再用厚布将人裹起,几个人一齐用力,将其抛起,掷到地上。

经过此刑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死也落个终身残疾。

而“午门”就是这种酷刑的实施场地。

明朝创造了一个同时廷杖人数最多的记录。

正德年间明武宗同时廷杖过一百零七位大臣,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就打破了这个纪录,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

廷杖制度说到底依旧是封建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封建皇帝铲除异己,巩固统治,满足自己虚荣心及统治欲的表现。

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祥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

所以自古以来,刑人之地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是要在都城之外,一般都在人多热闹的街市。

《礼记·王制》所说的“刑人于巿,与众弃之”就是说将犯人在街市斩首然后抛弃在那里。

清代北京斩人就常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杀人砍头的地方之所以选在菜市口这样人多的地方,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既是为要用屠刀来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威,更是要藉此恐吓人民。

你知道“万岁”一词的由来吗?为何皇袍上绣有九条龙?皇帝真的有“七十二妃”吗?武则天创造的“世界纪录”有哪些?“株连九族”诛的是哪几族?中国古代有多少状元?“百姓”和“黎民”是一回事码?岳父为什么被称为“泰山”、“丈人”?“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对不对?中国人为什么还有一个虚岁?“四菜一汤”指哪些菜和汤?“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同志”一词的来历吗?“混账”为何成了骂人的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怎么来的?如果您想了解,敬请关注《中国文化全知道:速读中国文化的1000个趣味问题》(图文典藏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