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论文
困惑与超越──论杜甫的悲剧命运
困惑与超越──论杜甫的悲剧命运
窦筠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
文人骚客式的文学崛起,激发出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及文人思想。
其中,杜甫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与后世文人有着深刻的
共鸣,因而被流传至今。
然而,杜甫并不止于千古流芳,他也曾饱受
屈辱,在由官僚统治下,伴随着无数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他只能无可
奈何而深陷在苦痛的悲剧命运之中。
杜甫的悲剧命运与他的农村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一个低贱
的家族,杜甫被认为非常不合适进入封建社会,他在这个官僚社会中
暴露在不停的政治变故、宰相之争、贵族的地主经济和贫苦农民的抗
争中,杜甫受到社会的种种压迫,常常被他的家庭劫持,无法艰苦卓
绝地读书。
他三次考入金陵书院但未能官职,每次他只能选择出走以
躲避百般烦恼,但这也只是在延迟了不可避免的命运。
因此,他无力
抵抗工具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得不孤立无援地活在无比贫贱的生活之中。
杜甫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源于社会的不公,他的艺术创作也与其不可调
和的内心矛盾有关,夹杂着智慧与感伤,渴望与沮丧,这使他难以实
现自我价值和自由追求,这让他只能望穿秋水,倦怠于光阴,在黑死
亡的面前不禁喃喃地说:“萧萧微风细雨来,春来不复复春天” 。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段被困惑与超越的历程,不仅他的文字让世人唏嘘不已,他的败亡之路亦成为后人珍视的警示。
然而,他即使在悲剧的命运之中,仍能振作,丰富自身的情感,练就精湛的文学功力,其精神底蕴和文艺进化的牺牲树立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伟大英雄。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夜吟诗文思悄然--从古代诗文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
┈┈┈┈┈┈┈┈┈┈┈┈┈┈┈┈┈┈┈┈┈┈┈┈┈┈┈┈┈┈┈┈┈┈┈┈┈┈┈┈35㊀E -m a i l :z x j x c k y y@163.c o m 夜吟诗文思悄然从古代诗文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广西百色市靖西中学(533801)㊀黄晓郁㊀㊀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㊁‘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㊂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㊁封建家长制㊁封建夫权造成的㊂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孔雀东南飞“㊂这些诗文勾起我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引发我去探究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㊂一㊁封建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知书达理,温柔㊁善良㊁勤劳,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古代女性所有的传统美德,但她还是避免不了 被遣 的命运㊂从 十三能织素 等四句,可见她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又从对她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是绝色佳人㊂照理说这样的女子真可算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了㊂然而,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勤劳也得不到认可;惨遭婆婆驱遣,还不忘与婆婆惜别,她的通情达理还是不能消除婆婆对她的厌恶;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婆婆的一句话毁了兰芝贤淑善良的美名㊂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体现她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㊂即便她为爱如此的委曲求全,但还是被驱遣,痛失了美满的婚姻㊂这一悲剧结局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处于从属㊁被奴役㊁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地位㊂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们没有婚姻自主权,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㊂她们的婚姻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们的思想意识是 三从四德 ,把人生幸福寄托在婚姻上: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㊂二㊁封建家长制的专制霸道就像刘兰芝,在封建时代,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又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幸福,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焦仲卿的身上,希望丈夫能帮她渡过危机㊂从 感君区区怀㊁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㊁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㊁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体现出刘兰芝对丈夫的爱恋㊁对幸福的渴望㊂但深爱着妻子的焦仲卿对母亲的专制却无能为力,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把妻子送回她的娘家㊂我认为他性格懦弱,一方面跟他长期生活在专制㊁霸道的母爱之下有关;另一方面,封建时代标榜孝道,所谓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做儿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娶谁休谁当然得由父母说了算㊂在虚伪的 孝道 的枷锁之下,焦仲卿对母亲的不近情理也只能唯命是从㊂懦弱的焦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是深厚的㊂但专制的母亲驱遣刘兰芝的心意已决,儿子的殷殷真情无法打动她的铁石心肠㊂最后专制的封建家长制还是把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致使相爱的一对青年男女 举身赴清池 ㊁ 自挂东南枝㊂由此,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爱情悲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故事,他们的婚姻悲剧也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㊂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婚姻生活非常美满幸福㊂但是陆游母亲觉得唐婉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㊂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㊂一天,陆游到沈园游玩,与唐婉碰巧相遇㊂看到唐婉已嫁做他人妇,他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㊃红酥手“㊂词中道尽了诗人别离后的无限愁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那段美满生活的怀念㊂后来,唐婉再游沈园时看到墙上的这首词提笔和之,即‘钗头凤㊃世情薄“㊂唐婉的词中尽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恶毒㊂据说此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终,陆游抱恨终生㊂封建礼教㊁封建家长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对女性的压迫伤害尤为突出,是造成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㊂三㊁封建夫权使得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雪上加霜就如‘卫风㊃氓“,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从恋爱㊁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温柔㊁勤劳的妇女形象和一个既暴躁㊁冷酷又负情的男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㊁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㊂诗中对丈夫的描述不多,但也足以表现他暴躁冷酷的性格㊂从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到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甚至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充分表现了 我 被无端粗暴对待直至遗弃㊂元稹‘莺莺传“中的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㊂对于张生的负心,元稹还借用了‘左传“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道德,则必有祸 为他辩解㊂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子 三从四德 ㊁ 从一而终 ㊁ 一女不事二夫 ,是封建夫权制给了他们残害女性的权利㊂千百年来,可悲可叹的古代女性的悲惨遭遇还在震撼着读者的心弦㊂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制度㊁社会环境㊁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㊂(责任编辑㊀陈剑平)夜吟诗文思悄然--从古代诗文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作者:黄晓郁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靖西中学 533801刊名:中学教学参考英文刊名:Reference f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年,卷(期):2014(34)引用本文格式:黄晓郁夜吟诗文思悄然--从古代诗文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期刊论文]-中学教学参考 2014(34)。
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作文800字高中
高中作文:《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屈原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呢?屈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改革楚国的现实政治,实行"美政"。
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在楚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屈原在这种腐朽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只有走进屈原所著的《离骚》,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悲剧的内在原因。
如果屈原与那些贵族同流合污,他不仅不会死,还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屈原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他"宁溘死以流亡",也决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离骚》中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屈原悲剧命运不可改变的直接原因。
屈原的朋友也曾劝导过他:"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他们建议屈原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战国是一个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很多人在自己的母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纷纷去其他国家成为客卿,一样不愁用武之地,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常事,并不涉及个人道德。
屈原也是人,他也曾动心过,产生过过"吾将远逝以自疏"的想法。
他也幻想"驾飞龙,乘瑶车,神高驰之邈邈",去外国一展身手。
但是他心中无法割舍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爱,就是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他也"忽临睨夫旧乡",这种对祖国深情的爱,让他宁原死也不离开楚国半步。
屈原也因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个人安危和富贵的不顾,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屈原是一个品行高洁的文人,也是一个清高孤傲的诗人。
他在诗中说:"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看到任何有损于楚国的事,都要去劝谏,但他的劝谏往往过于直白,使楚王难以接受。
他不善于团结更多的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所以他才在小人的阴陷害下,被排斥在楚国政治核心之外。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人物与悲剧的命运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人物与悲剧的命运悲剧是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描绘悲剧人物的命运,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悲剧命运,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古代文学中,悲剧人物往往具有卓越的才智和高尚的品质,但他们的命运却常常是悲惨的。
这种对比使得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加令人动容。
例如,在古希腊戏剧中,奥狄浦斯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他勇敢地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与自己的母亲结婚。
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无法逃避的宿命和悲惨的结局,他的悲剧命运成为了后世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悲剧人物的命运常常是由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所导致的。
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傲慢、冲动和自负等缺点,这些缺点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例如,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中,主人公安提戈涅因为对自己的家族忠诚而违抗了国王的命令,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她的傲慢和对权威的不屈服使她陷入了困境,这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由于他们与神明的冲突而引发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明往往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他们可以左右人类的命运。
悲剧人物往往与神明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例如,在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与神明的冲突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他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与自己的母亲结婚,这引发了神明的愤怒和报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更是对人类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悲剧人物的命运告诉我们,人类的命运是无法逃避的,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过错和缺点,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感同身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悲剧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杜甫悲剧命运论文
杜甫悲剧命运论文摘要:杜甫的一生无疑是孤独的,他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
丰满的理想,残酷的现实,让他在怀才不遇中了却一生。
而他似乎又是幸运的,死后他的诗的价值终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是杜甫在五十六岁时所作。
当时作者的处境极端困窘。
当时,他一个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百感交集,悲从中来。
目之所见,不免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触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而杜甫晚年的凄凉与他早年的悲剧命运息息相关。
杜甫早年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他人格上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他的文不应时。
少年轻狂的杜甫,“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②”一向自恃清高。
但也未能免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不得不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杜甫也是以做官为政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他曾说过“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
(《贻华阳柳少府》)他24岁参加科举,不料铩羽而归。
蜗居长安十年,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满怀热忱的去参加唐玄宗的特科考试,最后却被奸相李林甫耍弄。
后来,他为求的一官半职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到处干谒献诗,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甚至希望通过杨国忠而求官:“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郭沫若曾以此诘难杜甫的人格:“杜甫是以‘独耻事干谒’自行标榜的人,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样,未免有点言行不一致了吧。
”③杜甫奔走于权贵之间,后来写文章给玄宗皇帝。
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写道“惟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近乎乞求,着实可怜。
似乎无一点读书人的气节,真是累累若丧家之犬!这其实是与其内心相违背的,其痛苦可想而知。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形成和展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以及这种意识对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如何发生的。
在宋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文人因为官场竞争、家族纷争、社会迫害等问题而陷入困境,这使得他们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文人逐渐觉醒了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开始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表现出来。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对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意识使得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真实和苦难,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和追求公正的渴望。
这种意识也促使文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意识也促使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启示,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又如何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词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在诗作中表现出对人生苦难和命运无常的思考,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对江山变迁的感叹,以及辛弃疾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对逝去岁月的泪水。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文人在小说、散文和戏剧中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比如《红楼梦》中对世俗名利的消极态度,以及《水浒传》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书信和日记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文人在书信和日记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疑惑和对命运的抗争,比如王安石的书信中对官场挫折的抱怨,以及陆游的日记中对时局混乱的忧虑。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对于当时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一种回应,它使得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并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表现出来。
关于历史人物论文范文(精选)
关于历史人物论文范文(精选)篇1:历史人物小论文你一定看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智勇双全的关羽,又力大如牛的张飞,有武功高强的赵子龙,有老当益壮的黄忠……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诸葛亮身穿白衣,手持羽扇,有股神仙的气概。
他一生有许多辉煌的事迹。
就拿他跟鲁肃借船,向曹操草船借箭这个例子来说吧。
一次,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公事,周瑜想为难他,让他在三天内造出十万之箭,他却满口答应,还立了军令状。
其实这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第三天江上会有雾。
第二天,诸葛亮借了船,并安排了船上插一千个草人,挂上青布幔子。
第三天时,诸葛亮请鲁肃过来,开船向曹操水寨进发,擂起鼓来,鲁肃顿时吓了一跳,觉得有兵来袭。
雾很浓,连对面都看不清,曹操听了鼓声,以为有敌人埋伏,便调来二万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大多数都射在了草人身上,等船的一边都射满了,诸葛亮又命令把船调过来继续受箭,直到稻草人身上全射满箭。
等雾快散了,诸葛亮又叫船上的军士高喊“谢曹丞相借箭!”曹操这才恍然大悟,急忙派兵追击,还没出寨,诸葛亮的船早已乘风远去了。
曹操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诸葛亮载箭跑了。
鲁肃把这件事告诉了周瑜,他也只得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暂时打消了杀诸葛亮的念头。
“智取汉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许多战役,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因此我十分敬佩诸葛亮,他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
篇2:历史人物小论文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首几千几百年前,无数的历史化合物,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的孟子,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羁的李白,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刚强不屈的于谦;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的龚自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奈与悲伤的杜甫。
但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腐败贩尖锐批判,他自幼就非常的努力读书,也非常的刻苦。
中国文人的悲剧
中国文人的悲剧作者:普李瑊瑊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2年第19期秦朝的焚书坑儒,晋朝对文人的暴政,清朝的文字狱,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悲剧,是一场场文人的生死浩劫。
历史不会重演,可为什么中华民族的脊梁会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追根究底,中国文人真正的悲剧,就是文人永远都是政治的附庸。
中国的政治家们对文人总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方面在治理国家大事上,文人确实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在另一方面总会有那么一些文人“异端”。
他们是时代的背叛者,是未来的先驱者,是最具有思辨的思考者,但最终却得不到固守旧道的大多数人的认可。
可他们的言论又极具冲击力,他们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令中国的政治家们感受到了威胁。
怎样把文人牢牢掌控在手心里变成了一个摆上案头的问题,科举应运而生。
于是便有了唐太宗站在端门前看着络绎不绝的考生所发出的一番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天下反叛的因素(兵权、文人)都在我手里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文人如嵇康,如李贽,如傅雷,如老舍自然便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可纵使真正进入了官场,文人的命运却依然令人扼腕叹息。
自从“文以载道”成为文学正统以后,“道统”就是文人妙手所著文章的话题。
可官场毕竟是黑暗的,在某些方面是与文学相互背离的,当文人们最初的幻想被现实所打破时,有些文人便化身为政客。
他们贪恋权力,在权力与欲望所交织的场所丢失了最本真的自己。
李斯,在秦始皇当政的时候,官至丞相,在官场风生水起,在文坛上也是独居鳌头,占尽风流。
可到了最后失去权势的荫护,李斯最终落得个腰斩于咸阳的悲惨下场。
“文革”时,“四人帮”手下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石一歌”这样一群利用手中权力对无辜者进行随心所欲迫害的文化流氓,当时声名鹊起,但等到“四人帮”倒台之后,他们还有在文坛立足的余地吗?当然没有!文坛早已容不下他们。
这类文人为如何讨好上位者挖空心思,权力是他们的大树,一旦失去其庇护,只能作鸟兽散。
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他心志淡泊、洁身自好,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
然而陶渊明从始至终,都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性氛围之中,既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壮志,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既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迈,也有“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无奈和彷徨。
于是我们眼中的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位超脱飘逸的隐者,更是一位一生负重前进、充满悲剧性色彩的思想家和实践家。
在他孤标傲世的道德风范背后,隐含着诸多的辛酸与无奈。
一、归去来兮――无奈的人生之旅陶渊明在年轻时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希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可见,他少年时不但有过豪放的生活,而且是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抱负。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挟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
”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视渊明为寒门了。
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踌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
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议论文】那一生经历造就的伤感诗人_1500字
【议论文】那一生经历造就的伤感诗人_1500字伤感诗人,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喜爱。
但是,这些从诗人笔下流淌的伤感词句,是否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还是源于一份真实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呢?在这里,我要谈到的是那些一生经历造就的伤感诗人,他们的诗歌充满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想起苏轼,他是中国古代五大诗人之一,也是伤感诗人中的佼佼者。
他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其中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他曾数次被贬官,甚至被判刑流放岭南十年。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悲欢离合,从而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深深的伤感。
比如他曾在《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咏叹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一个人生海棠经历所感受到的独特情趣。
又如他曾在《临江仙·滁州韦山庙西亭》中感慨道:“人生是不如意,十有八九”,这种对人生的认识,让许多关注他的人对他敬佩不已。
可以说,苏轼的诗歌中充满的是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伤感诗人是叶芝,他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英语文学家之一。
叶芝的作品主题以人性和命运为中心,从中流露出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荒凉的神秘意象、颓态的灵魂、无助的生命,这些元素构成了叶芝的伤感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类命运和灵魂的思考,尤其在《荒凉的旅店》和《吾爱吾师》等作品中表达对失落人生的悲伤和痛苦。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极富个人风格,极具音乐性,激励了无数作家和诗人。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席慕容,他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华语诗人之一,也是伤感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极其优美,充满深刻的灵魂和浪漫的情调。
席慕容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他以自己的生命为原型,以自己的经历为笔杆,用一种深情而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描摹。
比如《雨巷》中的“我口袋无聊,你手袖空空”,以及《感觉身体被掏空》中的“天下没有你,我便不是我”,都是表达生命和爱情的深刻典范。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命运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命运悲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和悲惨结局,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命运更是深入人心,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无奈、苦难和命运的无常。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命运常常与英雄的命运相交织。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主人公,他的命运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挑战。
他出生于花果山,拥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却因为犯了天庭的忌讳而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
这样的命运安排让孙悟空在被压制的五百年中饱受煎熬和折磨,但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智慧。
最终,他通过与师傅唐僧一同取经西天的旅程,成功证得了佛法,获得了永生和解脱。
孙悟空的悲剧命运成为了他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的基石。
另一个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也充满了悲剧命运的描写。
贾宝玉作为主人公,从小就背负着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
他是贾府的独子,拥有了无数的财富和权势,但却在感情上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他爱上了表妹林黛玉,但却因为家族的利益和命运的安排而无法与她在一起。
最终,贾宝玉在命运的捉弄下,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家族的繁荣。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思,反映了社会和家族的压力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除了英雄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以普通人物为主角的悲剧故事。
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因为与柳梦梅的相似而被冤枉为奸细,最终被迫自尽。
这样的悲剧命运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不公。
又如《红字》中的海丝特,她因为婚外情被社会所谴责,被迫戴上红字,一生饱受痛苦和羞辱。
这样的悲剧命运让人反思社会道德和个人自由的冲突。
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它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和残酷,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些悲剧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些悲剧命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挑战。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命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揭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论杜甫之悲剧人生
风雨中执着的躯干——试述子美人生悲剧及其成因班级:2013级国汉2班姓名:孙雪华学号:20134894 摘要: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初唐开元盛日到安史之乱过后社会混乱、民生疾苦的两个俨然不同的时代,而出身官僚家庭、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杜甫则更是在亲眼目睹一个时代大变革带来的变化后,一直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且寄希望于君主却终不得回报。
无奈只能坚守着他执着的躯干、灵魂,在这样一个大唐风雨中向我们留下一篇篇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一幕幕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杜甫,悲剧,时代,安史之乱,统治者,儒家思想“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句话出自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口,肯定了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诗的典范的不朽地位。
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流露出了对于杜甫悲剧性的人生的些许感慨呢?我想,是的。
众所周知,杜甫在诗歌、文学领域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诗歌使他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就像孔庆翔说的那样他就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而且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即杜甫的诗歌是灿烂的,他的一生是辉煌的。
正是这样的诗歌使他光芒四射,流芳百世;又是这样的诗歌揭露了他的本真、现实与直率,迎来了他悲剧的一生。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国泰民安、“开元全盛日”到安史之乱爆发,社会混乱不安,变得“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过程。
就是这样的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大变革无可厚非地给他的人生以至于他的诗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我们后人读到杜甫时都会弥漫着一种无从可知的悲剧的色彩。
这也正是学界大部分学者所看到的杜甫的一大悲剧之一------时代的局限。
那么,在经历国家的危机、感受人民的疾苦之前,青年时期的杜甫和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的热诚不曾减退,面对暴乱和一切残酷事实都不会逃避、并给予严肃的正视洞悉时代的症结的一位现实的用诗歌去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圣人。
论古代文人的悲惨命运(唐)【一点资讯】
论古代文人的悲惨命运(唐)【一点资讯】意公子说刘禹锡是“刘坚强”,我留个review 说苏东坡不是更悲催更坚强咩?有人说我是杠精,为了证明我不是杠精,我本着严谨治学的精神,翻阅典籍,考证并顺便ranking唐宋文人们的悲惨命运,把杠精精神进行到底。
不得不说,在梳理古代文人惨况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触,首先,古代君王太TM喜欢贬谪文人了,君王一句话,就是诗人无尽的精神屈辱和颠沛流离。
以前还梦想穿越回唐,想想还是今朝好,可以过安定的生活还可以走遍世界,胖就胖点吧。
其二,人生太顺利,就没有什么佳作了,流传百世的千古名篇都是憋屈出来的,倒霉到极点就有脍炙人口的好诗好文诞生!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夫乱其所为.....” 哦,我好像找到了1000个伤心的理由.....其三,古代没有奥数,所有天才少年必须作诗,哪怕不从文去当兵也要做个会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边塞诗人,才能实现人生开挂,哎,虽然有点unfair有点闷,但只学一科不要太幸福哦!比惨大会开始,以时间为轴,从唐到宋。
初唐四杰之王勃,年少得意,出个门都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想半生潦倒,写下《滕王阁序》,洗完还失足落水惊悸而死。
初唐四杰之神童卢照邻,写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的《长安古意》,被诬陷入狱,后手足残废,投河自尽。
古代诗人搁在今天,都是神童天才少年出身,(但只限文学天才)7岁写出《咏鹅》的骆宾王才华横溢,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喜欢写诗讽刺皇帝权贵,结局也一样,都被关进大牢。
杨炯嘛,被贬,郁郁而终。
哎,侍才傲物嘴贱导致仕途坎坷外加短命就是他们共同的命运。
广东人的骄傲张九龄一边和唐玄宗下棋一边把“劝谏”进行到底,终于毫无意外地换来了贬谪,然后诗兴大发,写来了思念老婆的《望月怀远》等佳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历史人物悲惨故事作文
历史人物悲惨故事作文
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李白就像个失意的酒鬼,坐在江边的小亭子里,眼巴巴地望着江水翻腾。
想当年,他可是大唐的明星诗人啊,诗写得那么好,酒喝得那么爽,可惜啊,运气不咋地,政治上老是碰钉子,心里那个憋屈啊,真是没法说。
李清照这姑娘,可是个柔情似水的词人。
她跟赵明诚的爱情故事,那叫一个甜蜜啊。
可惜啊,金兵一来,啥都没了,家破人亡,她的人生也跟着跌进了黑暗里。
她的词啊,都是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夫的哀痛,读起来让人心里堵得慌。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摘要】宋代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与苦闷时,逐渐觉醒了对生命的悲剧意识。
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命终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珍惜与反思。
这种意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还引发了对生命存在真谛的探寻。
文章探讨了这种悲剧意识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强调了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重要性。
对当代人生提出启示,展望了文人对生命觉醒的影响。
宋代文人的思考与觉醒,为我们提供了反思人生、珍惜生命的启示,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 宋代文人,生命思考,悲剧意识,人生困境,苦闷,生命终结意识,珍惜,反思,影响,真谛,创作,重要性,启示,觉醒,影响。
1. 引言1.1 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上。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文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对生命的珍贵和对时间的流逝的忧虑。
宋代文人的思想与哲学也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期,一些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散文和书信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他们在作品中描绘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死的思考。
有的文人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选择通过创作来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表达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1.2 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在宋代文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风气的转变,文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也日益深入。
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生命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和痛苦。
这种意识逐渐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推动着他们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文人追求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表现和成就,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表达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展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探索和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关于生死轮回、人生苦难、生命终结等主题的探讨,这些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的背景和形成,以及一些代表性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本篇文章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解析宋代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及其对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社会风气、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宋代是一个风调雨顺、国家强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男尊女卑、官本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文人都感到自己的生命命运受到了限制,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他们产生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试图通过文学表达来寻求解脱和拯救。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还与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主张“天命”、“人道”,讲究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也使得文人们感到生命的束缚和苦难。
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也为文人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超越生命苦难的精神寄托。
许多文人在面对生命的悲剧时,不仅体验到了他们个体的无力和绝望,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寻求超脱和解脱。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于人性、生命的思考和探索上。
在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限制之下,许多文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悲剧命运的理解,展现出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思考和表达,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对后世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人以其敏锐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他们通过对生命悲剧的体验和思考,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宋代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觉醒,也为后世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它不仅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文人的宿命作文
文人的宿命作文文人的宿命作文一部纷纭浩繁的中国文明史,无数惊心动魄的生剧与死剧,林林总总的治世与乱世,挥挥洒洒的文治与武治,往往都是在文人弹指脱帽或是醉洒狂歌间完成的.,文人用血和泪记录了一份份具有深刻意义的精神图谱。
这是古代文人的宿命。
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端,富于魅力的精神话题常常被蝇营狗苟者把玩。
王国维算是懂尼采,康德的人,偏偏生存在皇权的阴影里。
顾炎武的铮铮铁骨依然浸泡在文人的奴性里…….我认为一个文人写作应该是为了振奋心神,拼搏进取,而不是忧愁呻吟。
如今站在汩罗江畔,清丽的月光下,树影婆娑,清风吹拂的依旧是屈夫子的飘飘衣袂与华发。
屈原的气息、屈原的历史存在,浸淫了以后中国各个时代文人的魂灵。
使古代文人选择了一个充满阴森与鬼气的价值取向,无论出世或是入世,文人总是在“忧”中度过痛苦的一生,他们的抱负理想往往是在壮志难酬而扼腕中殒灭的,千古吟叹亦为这一个“忧”字。
屈原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脚印踏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点燃了几千年文人文化价值向往的香火,让以后的文人尽其绵薄,为真理献身,为正义殒命,为国家存亡肝脑涂地,为民族大义挥洒热血,到头来,换回的依旧是暴政,依旧是吃人的制度,依旧是倒退,堕落,邪恶,愚昧。
两千年所谓“源远流长”的文明最终成了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资本,民族骄傲的原来是矫情和娇气。
我认为一个文人不应该陷入这样一种循环,书呆子的认真往往是一种睿智的糊涂,中国向来缺少具有深刻民主思想和自省意识的文人。
文人的职责不应是批判时弊,不应整日生活在杞人忧天的忧虑中。
因为忧国忧民是要有底气的,呻吟地忧倒不如不忧;忧是要有魄力的,无能的“忧”,没有人理睬你,即使有胆量一声惊呼,振聋发聩,没有附和,也是白搭。
我不想皓首穷经,做“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狂士,我认为写作应该服务与中国制度的改革,让消极怠工者积极进取,怠家误国者睿智敏学,心灰意懒者志向远大,让这片崇神拜上,不愿思考的国度沐浴民主自由和科学春风,中国急需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面,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对叔孙通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为以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定下了一个主基调。所说的中华文明也在此时正式定型。
讲求实际的汉武帝意识到董仲舒理论重要性的同时,也深知文人眼高手低的弊病,到底没有重用董仲舒,并对其思想中于汉代统治不利的“气数观”避而不谈。这也表明了中国文人对于理论的过分虔诚与政治手段先天不足之间矛顿。 也正是自武帝始,外儒内法成为帝国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一面重用酷吏,鞭笞天下;一面尊崇儒学,敦化民众。前者在宣帝时得到进一步发挥;后者则在元帝时发挥到了极致。在此之后的两千年中,唯一的一个叛逆者又恰是先秦儒家的纯粹信徒——王莽。他出于对当时社会危机和民众苦难的自觉,天真地希望靠恢复古制来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一世而亡,也为后世企图恢复古制者做了一个反面榜样。
中国。文人们从此避开章句的考究,转而通过体制的不断创新来寻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
在盛唐一个值得提及的人物便是李白。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评价他:诗歌盖世,文章也有可以流传千古者,但缺乏政治才干。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对于李白来说还算是公允的。毕竟,治国不像作诗,来不得半点浪漫和浮夸。至于像李白那样终日生活在激情中的人又如何受得了政府里循规蹈矩似的生活?须知,治理国家光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他蔑视权贵又追求功名,期求立军功又不清楚高层政治内幕。终至于先被外放,后又追随永王李磷,遭到发配。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寻求仙山,求取丹药。同时也是悲剧的一生,政治追求的无处施展又屡遭命运的游戏。同时也给历代向往仕途的文人们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明代第一位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莫过于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他仅用了43天的时间就成功地平定了宁王朱宸豪的叛乱,使明武宗的统治转危为安。当遭到宦官诬陷的时候又能够利用司礼监内部的矛盾使自己的性命和职位得以保全。在思想方面,他大量借鉴了佛教中许多思想,并从陆九渊处发展来的陆王心学终于使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心学自“鹅湖之会”后突然对程朱理学构成了最为直接也最具杀伤力的威胁;如“人人皆可为圣人”,格物不如格心等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想。他也使陆王心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日后黄宗羲、王夫之、李贽、顾炎武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明代第二位伟大人物便是首辅张居正。张居正于隆庆二年入阁,自万历元年辅政开始到万历十年去世,张居正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皇帝。
窥测到他针对当时楚国制定了一些变法的措施。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终究是一个文人,同样犯了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通病,即专心政务而不攻君主的性情、心计。因为在君权的社会里,只有控制了最高的统治者的意志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才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生命价值的所在,一旦他们丧失了这样一个权利,也就等于失去生存下去的意义。这也正是屈原在遭到冷遇,流放,继而接连听到君王、国家的噩耗后走向极端的一个原因所在。
中国文人又是颇有惰性的。他们为官要么只做个名教的殉道者(如海瑞);要么利用自己的权利大肆捞取好处,最后赋闲养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便有过也不使之见于史,留个清名而已(如董其昌,可惜他只以绘画留名)。
从万历开始,中国文人更加不顾国家危机和北方女真人崛起,终日只想沽名钓誉。他们卫道不卫国,保节不保君,相互之间结朋拉党,互相攻击。“争国本”、“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万历帝有驭臣之术却无治国之才,明王朝也从此走向了一条通向灭亡的不归路。崇祯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死在这帮迂腐文人手上。这种士大夫风范在天启年的东林党中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充分发挥。他们当中不乏务实之士。特别是他们骨子所具有的中国文人天生的傲气——在孟子处被称为浩然之气——更是支撑起了中国文人两千余年的脊梁。至于清代,我以为,无论是从思想文化还是科学技术上,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都是一次历史的倒退。在满州人民族自卑心理的阴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汉族文人的文化专制使得整个清代文化界、思想界处于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而中国文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陈陈相因,没有作为。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我国历史自有年鉴可考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经有两千八百四十余年,提到文人正可谓星罗棋布,不可计数。这之中既不乏流芳百世者,亦不乏遗臭万年者,再加上庸碌无为者就更是无法计量。再观他们的地位,中国文人多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集团,受到极高的礼遇。然而他们当中却鲜能仕途得意且名垂青史;更多的还是大才难展,壮志难酬,屡遭小人构陷,权臣排挤,现实打击之人。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留给文人的却是一页页悲歌式的戏剧人生,而这样的悲剧命运又因他们本身被受世人推崇的“喜剧性”地位地嘲弄而更显悲凉。
从焚书坑儒中我们不难看出,被坑杀的儒生实际上是四百六十多名方士;至于焚书,虽则保留了种植、医药、卜筮、法家著作、秦国历史的书籍(诸子著述在秦宫廷内仍有保存),但毕竟是一种文化高压政策,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文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为惨重的损失。总的来说,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士子也因此事为后代史官所不容,同时也反映出了淳于越之流的不识时务,穷究教条的形而上一面。并且这一点也是中国文人两千余年中始终无法根除的痼疾。
种技术层面的政策分歧上升为道德伦理上的对立。从而忽略对方合理的建议,偏执处事。以至于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用了如吕惠中之流的小人(他们属于文人中不合儒家典范的重利轻义的一种)。新法的失败也成必然了(新法的评价更多的还要涉及到政治、经济问题,但与本文已无多大关系,就此不提)。而北宋王朝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把文人政治搞得最彻底也是最糟糕的时期。在唐代,由于儒、释、道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将其进行全面有机地整合需要。至程朱理学的确立,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中国文人从以往通过在政策改革来实现国富民强的努力转为力求内心的修养和对民众强化思想控制上来求得社会稳定了。儒家也从此呈现出一股无法阻挡的反动的发展趋势。
战国晚期,荀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已经开始意识到经纶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韩非或因为口讷,或因为他毕竟脱胎于儒家门庭,总还是多少带有对政治天真的理解。虽然在他的著述中显现出了一个政治老手的权术和谋略,但他仅将其停留在了理论的层面上,最终不免为李斯所害。而李斯也终因没能很好地学习他这位同窗好友的理论,重“法”,重“术”,却在二世即位后逐渐失“势”,被赵高陷害。李斯的失“势”或可归咎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秦代较完善的行政体制,致使自身发展受到很大钳制。但这也多少反映出了文人永远都无法摆脱掉自身的奴性,最终只是帝王打理天下的工具而已。与荀子不同的是,另一支儒家学派依旧尊奉圣人教条,本着大无畏的卫道精神,希求在中国一统后仍能够恢复西周分封的制度。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终于在一次秦始皇的宴会上就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上与李斯进行了公开辩论,并最终因为这一事件使儒生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使文人抬不起头的朝代。当时社会分为十等人,介乎于第八等(娼妓)和第十等(乞丐)之中的就是第九等人——儒生。入明以后,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人们也逐渐开始在禁欲主义的束缚下产生了纵欲的倾向。同时文人中反传统,反伦理的事屡见不鲜,且多以此为荣。但归总起来,这些文人也不过是统治者手中的玩偶,只要不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出格,作个小丑放纵一下也是未尝不可。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平庸的。而真正的文化主导却为那些市民中的游民知识分子所扮演。黄子澄有心为国,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的名誉自然被奴化史家生生地毁掉。方孝儒在建文一朝并无建树,却因其誓死遵守儒家忠君信条的人格魅力而名垂史册。
人的喜剧地位往往是其悲剧人生的开始。尤其是从一介布衣突然升任中央的决策位置就更成为铸成他悲惨结局的重要因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就是因这样一个原因而导致失败的。更具典型代表的还是北宋中叶以宋神宗和王安石共同主持的“熙丰新法”。确切说,中国的文人一旦从平民身份中走出并快速地升任至显要位置,往往会出于嫉妒心理对朝中元老,士大夫阶层有所嫌忌。他们一般思考时清醒,办事时糊涂;观别人清楚,看自己迷糊。所谓中庸之道只会在其思考问题时注意,真正临到处理实际事务时便全然抛在脑后。其实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争论本为政策性分歧,但出于中国文人“文人相轻”的积弊和动辄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的原因,他们都习惯性地将这
由于西汉初期对先秦文献的整理与宽松的文化政策,使诸子思想在汉初得到充分发展,但它不利的一面也暴露出来——各执己见,让人不知所循。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当时各家思想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整合。既强调了皇帝的绝对的权威,又将道家、方士中的天人合一,气数的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可以说,董仲舒的思想无不有着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出自孔子的儒学,而是在春秋末期的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下,整个社会需要从中走出并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行。恰在这一时期,孔子通过借鉴和整合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提出了一整套治国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也就在这个时候,儒学的创始者意识到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出来做官,辅佐君王并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便渗入到了文人们的基本信条中。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虽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在中国并无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也并不为各国诸侯、大夫所欣赏,但他们毕竟代表传统的礼制,这在天生具有保守性质的中国士大夫的形而上领域里有着一股无法割舍的情节,并在此情节的作用下使得孔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受到极高的尊重。可惜的是,孔子所希望的其个人抱负的施展与自我的实现并没有因为诸侯、大夫的礼遇而得以实现。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之后,圣人还是亮明一个正统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的一个可以立为万世典范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儒学(齐鲁文化),应该说,它是由齐鲁文化与楚文化为主导,其他多个文化支派共同汇集起的一个巨大的华夏文明。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刚性规定既保证了中国文人的特殊利益,同时也为他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又正是将文人的地位捧得过高,在他们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又难免不在精神上沉沦,走向另一个极端。屈原是楚国王室的旁支,在楚国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深得楚怀王的信赖。从对楚国的热情程度上来说,屈原不亚于任何楚国的九卿大夫。从《史记》中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