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古代文化常识与语文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与语文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与语文教学作者:朱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罗漫,1956年生,贵州贵定人,布依族。

1977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论唐人送别诗》发表于《文学遗产》1987年2期。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代表作有《桃、桃花与中国文化》(《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诗史意义》(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节译)、《战国宇宙本体大讨论与〈天问〉的产生》(收入《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先秦大文学史》(合著)等。

主编有高等学校教材《大学语文新读本》等。

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问者:罗漫教授,您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古代文化常识还具有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吗?答者: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让我先举一个例子。

中央电视台名嘴之一的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对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没有弄清楚,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信息时代书信用得少了,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很多常识都应该了解。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少人要到外企工作,甚至到一些国际机构工作,他们不光要适应世界通用的规则,同时也还要去展示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展示一个中国人的形象。

如果这些年轻人连本国的母语的常识都欠缺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甚至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

在礼仪方面,韩国、日本两个邻国对传统的东西比我们重视得多,也保留得多。

台湾和香港也是这样。

有时候你会看到韩国、日本有很多做法,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他们是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去的,但是,为什么到今天他们还将这些传统保留得比我们好呢?经常有人说,国内的现状是因为受到了现代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不去注重传统了,我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古代文学论文】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论文一、传统的文学教育与癸卯学制颁布的背景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历代有不同的特点。

先秦诸子的学术传授中蕴涵着文学教育的成分。

两汉时期,太学的教学中文学教育作为经学教育的附属物而存在。

魏晋六朝,文学教育存在于贵族文学团体内部以及家族成员的创作、品赏、评论中,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受到重视。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兴盛,文学教育得以发展。

元明清时期,不管是各级官学、书院,还是民间的义学、私塾,文学教育大都服从科举考试的需要。

虽然中央与地方、都邑与乡村、庙堂与民间各有不同,地域的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治伦理色彩与大的文化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的经学中心与广义的文学观念相关联,是传统文学教育的主要特色。

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

王士祯曾记载进士不读《史记》的怪事:某一前辈老甲科见一孩童读《史记》,问知作者是司马迁,竟问“渠是某科进士”。

事或夸大,但是也能说明问题。

科举考试讲求以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从四书中来,因此文学教育的功利色彩极强,一些读书人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

清末,从鸦片战争开始,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可谓内忧外患。

面临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寻找出路的努力,促成了教育方面的变革。

为培养操办实际事务所需要的人才,洋务派开办了新式学堂,特别注重外语、军事和专业技能教育。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主要开设外语、天文、科技等课程。

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898年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这一章程初步建立了分科教学的体系。

1901年,清政府颁布诏书,鼓励各地设立学堂。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颁布,对学堂的目标、年限、课程设置等制定了规范。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1.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强调个人德行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义、礼、智、信,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2.道家:道家是古代中国另一种重要的思想学说,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和道的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自由、自然,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3.佛教:佛教是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主要信仰之一、佛教强调人生的痛苦和轮回,提倡禅修、般若智慧和慈悲心。

4.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统治者被称为皇帝。

皇帝被认为是天命所选,享有无上权力,负责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管理。

5.秦汉文化: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统一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承袭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兴起了儒家思想。

6.古代诗词:古代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诗词,特别是唐代的诗词成就最为辉煌。

杜甫、李白、王之涣等诗人的作品深刻抒发了他们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7.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北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剧强调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文学。

8.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国画追求意境和笔墨的表现,注重意象的表达和象征性的艺术手法。

9.五音:古代中国音乐的基本音调被称为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符代表了五个不同的音调,构成古代音乐的基础。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向西方输出了丝绸、茶叶和其他奢侈品,也从西方引入了丝绸以外的物品和文化。

这些只是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小部分,古代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复杂。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代文化常识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如《马说》《爱莲说》。

- 表:是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 记: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 传:主要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编写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

-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了解古代文体文化常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2020年春我报考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有一门课程《古代汉语》,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因为古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下是我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总结: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和内容1、古代汉语肯定就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凡是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部分汉语方言中仍然有遗留,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中,基本上找不到他们的痕迹了。

详细的说来就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条脉络,一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

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其实单单就是指的文言。

迄今为止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

2、古代汉语的内容。

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讲述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中主要的是讲了汉字的构造规律有六种,即我们所称为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的造字法只是前面的四种,而后面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

接着说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个概念,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的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的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古代的汉语的语法主要是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了省略句、倒装句等,古代汉语另一个就是读音,其实在古代是没有拼音的,只是现代汉语形成和发展中使用的一种读音方式,在古代的拼音系统就是读如某字,也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读音来标注别的字的字音,后来汉语的拼音系统称之为“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的音律合并取前者的声母和后者的韵母及声调。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5篇)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5篇)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5篇)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1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一些道理,比如:如果不能学到知识的话,就不能学到知识。

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习,长大了要为国家效力。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还要学习做人做事。

这一学期中,我们要学的知识都很多,但是最有意义的还是要是学会了做人的话,我们这一个学期的知识就更多了,也更牢固了。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会做人的话,就要从小学学习,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但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知识,就是要学会一个人的道德,学习道德,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知识,就是要学会一个人的道德,我们要学会做人要讲礼貌,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做小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人。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2xx年xx月xx日,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现了“地球”这个名字。

人们把它叫做“地球”。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保护她。

可是,有些人却为了方便就大量的砍伐树木。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利益而砍伐树木、造成沙尘暴、洪水等等。

这些现象都会让我们很痛心。

还有些人,为了方便就大量的污染水源,还乱扔垃圾、乱砍树木等,这些现象都是对我们的一种不尊重。

有些人为了方便就大量的砍伐树木。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方便就乱砍伐树木,导致树木减少,还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被污染……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好地球,导致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差。

所以,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好地球。

同学们,如果地球上的人不好好保护地球,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吧!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3一般来说,中国最早的叙事常识有两种。

一种是国内最早的,还有一种是国外最早的。

但是,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不是很普遍的,而是最早的,最早的。

这是一个有关中国最早的故事,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国家,他的国王叫做斯巴特,他的国家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国家,他的国王非常喜欢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国王叫做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的国王叫做拉特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的一个大特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的一个小特征——拉特特。

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高中

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高中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一、引言
传统文化一直是历史长河中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流,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如何正确看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哲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传统中医药、园林建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瑰宝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三、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礼义廉耻、孝道传统美德,
弘扬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不仅提升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更是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应对世界潮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我们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焕发出更加生动与鲜活的文化光芒。

五、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家庭
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绽放出传统文化的芬芳花朵。

六、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传承和贡献。

只有正确看
待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自信和民族的振兴。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其永续流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一).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所属的文化传统都具有生命的意义。

“文化”就是“生命”,“传统”就是“我们”。

分别言之,“传”乃是通过给出文化基因而在时间上实现延续(复制和再现)而实现的文化整合,“统”则是通过提供文化原型而在空间上的涵摄(识别和选择)而实现的文化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宏富,是一个多面体,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现。

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

中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

怎么做人呢?首先是自身怎么做的问题,要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其次,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至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鞭策人们勤奋上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对应于真、善、美,“天人合一”即求真,“知行合一”即致善,“情景合一”即审美。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文篇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习1构思缘起1.1画中有诗中国的古诗词是以只言片语传达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字字凝练,处处生机;中国画则寥寥数笔勾勒起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天人合一。

此二者都是以少寓多、以简寓繁。

鉴于艺术的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造诣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除了具备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

题画诗是诗人在画中融入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大部分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为抒发画中意境所赋的诗。

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和风格,而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将诗和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诗中有画诗体画则是以诗歌的内容,意境为题材作画,把语言艺术再现为视觉艺术。

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抓住了诗人在构思诗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动态的一刹那,把李白豪爽洒脱、浮想联翩的神态勾画出来。

着墨虽然不多,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好的诗词不重絮言,寥寥数字便是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

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片和谐统一的意境美。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古诗词与中国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两类典型代表,都能较集中的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本质。

领略二者优美的意境,钻研中国古典诗学画论,探究二者的根源,无论是直观感受还是冷静思考,你都将获得一种强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国诗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相同,殊途同归。

2论文总述我曾有幸看到这样一段话,仔细体味咀嚼,越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这段话是这样的说的:“诗文书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然成家尚不从诗文书画起,要从做人起,自身心言动,本末始终,自己打定主意,做个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

关于竹文化的论文

关于竹文化的论文

关于竹文化的论文中国是竹的故乡,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竹文化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竹文化的论文篇1浅谈现代竹文化及竹的开发利用摘要:在人类生活中,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低投入、可再生的绿色植物。

现阶段的竹产品开发与利用,已经相对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竹原料及竹产品发霉和生虫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好竹资源,让我们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字:竹文化;竹产品;环保;维护一、竹的现代文化及应用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

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

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一) 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和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等。

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二) 竹在城市楼盘中的应用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秦汉文学】-作文

古代文化常识之【秦汉文学】-作文

古代文化常识之【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一汉赋基础:、《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它又简称为为《吕览》,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

《汉书·艺文志》称这为杂家。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是贾谊和晁错,贾谊的政论文名作是《过秦论》,鲁迅称它为西汉鸿文,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书》、《贤良对策》等。

、汉初楚声短歌主要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最早写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现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战国时的荀子。

、汉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随楚骚余绪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

第二阶段是汉赋的鼎盛时期,流行散体大赋,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大人赋》是讽刺汉武帝好神仙的。

杨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长杨赋》等。

其他如王褒、东方朔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第三阶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赋,著名的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的形式对后来的辞赋是有影响的,它的体制结构后来被看做是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称作七或七体。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短篇小赋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揭露了当时弥漫官场的种种丑行。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编纂集成,主要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反映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特色:短章警句,语言简炼,从容 委婉 含蓄。
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和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5、史学作品: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记叙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五部分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代表作:《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作为正史24史的第一部,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帝王的传记,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文化历史论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文化历史论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关键词】魏晋隋唐士族统计史【提要】用数理统计的魏晋隋唐社会的变迁及其对的,可以使该社会政治史更具有确定性,避免轻易的定性造成的以论代史,但也遇到史料不完整和不确定的障碍,对史料的选取判断体现了作者对的理解。

士族的特点是什么,与寒素、豪强、官僚有何区分,其向城市的迁徙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研究中古社会史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基本。

一毛汉光先生是研究魏晋隋唐史学者,论著颇丰。

2002年底,上海书店出版他的两本著作《中古社会史论》和《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这两本书原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书中所论都是研究魏晋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我读后颇有印象。

现在重读,又给了我仔细思考的机会。

由于两书提出的问题,讨论起来颇费篇幅,故本文只介绍《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另外一本,另待机缘。

毛汉光先生出生于1936年,他们这辈人,在台湾学术界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

在他们之前,是从大陆到台湾的成名学者;他们之后,是台湾培养的新一代,多为他们的学生。

所以,他们的学术,从提出问题,观察角度,思辨模式,到论证方法,都可以看出中国学术传统的深刻影响。

毛汉光先生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长年供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湾大学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都与傅斯年先生密切联系在一起。

傅斯年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与胡适之、蔡元培等先生提倡整理考订史料,揭橥“史料即史学”。

此提法过于简单片面,引来许多批评。

然而,考察史料学派所为,并不只是翻剪故纸,而是力图把中国朴学传统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相衔接,探索新时代的史学规范,功不可没。

公正评价史料学派,有助于我们今日重新确立人文学术规范,克服浮躁虚夸。

而且,毛汉光先生还曾经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接受不少西方的史学与方法,本书名为“社会史论”,就已经表明他试图用社会史的方法来研究中古史,理论渊源,昭然若揭。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一】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唐•陆羽)。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战国)。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东汉•班固)。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宋)。

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不懂外语,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第一部介绍珠算的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部矿物学著作是《山海经》。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唐•刘知几)。

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第一部神话小说是《山海经》。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七略》(西汉•刘歆)。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第一部文艺理论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清•李渔)。

第一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论文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门课让我们去了解我
们的国家,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学会用行动去爱我们的祖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

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节日等。

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文字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

中国在皇帝时就有了文字,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

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历史。

之前人类用表情达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结绳与语言,而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类思想的变化,而语言也有了时空的限制。

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造!
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

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

中国的文字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见得。

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铭文。

更具考古证明,我国夏朝时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将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
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大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其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官定的标准文字。

“篆”本是大、小篆合称因习惯见前者称为大篆,故后世用“篆文”指“小篆”。

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

所以民间很快出现隶书。

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

其文字在下层官吏、差役、奴隶中比较流行,所以称其为“隶书”。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

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风格的草书。

进入东汉后,就有了比较规整的,严格的形体。

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5)、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又称“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

楷书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

楷书被美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又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的宋体字变形,叫做“仿宋体”。

(6)、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字,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

如果写的端正点就称为“行楷
”,如果写的奔放点就称为“行草”。

二、百家姓
中国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统计现存的有5600多个。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处于同一宗。

唐太宗时(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姓记录下来,写成《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共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发展到后来有近4000-6000个。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马、高、胡、郑、郭、萧。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

”这就是说,认识母亲生的,故姓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

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标志符号。

中国的许多姓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

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社会人类逐渐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过度到父系,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姓和氏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氏形成的原因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

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

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

如黄浦,高,公,施等;
(4)以兄弟次序命氏。

如伯,仲。

叔,季等;
(5)以官职名称命氏。

如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6)以职业技艺命氏;
(7)以祖上谥号命氏;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拓跋氏改为元,关尔佳改为关;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10)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地的发展。

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

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给孩子取名时,去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合成复姓,这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员。

姓氏神话
姓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符号。

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

姬姓始于黄帝。

据《史记》记载皇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所以改为姬姓。

其周的祖先后稷是皇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继承了姬姓,后人将其称
为“神农氏”,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三、婚姻
中国古达婚姻的爱情观的特点,爱情专一,姻缘天定,夫妇之际,人道之大论也。

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丑而不信。

痴心女子负心汉。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1)乱婚即杂婚;(2)血族婚;(3)亚血族婚即族外群婚。

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4)对偶婚(5)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中国古代婚姻政策是指历代政府对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对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条文规定。

(1)导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纳妻妾。

婚姻在娶婚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必备条件。

综合起来,古代婚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古代尚无现代意义上的离婚;第二、“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封建家长制,是为保障丈夫的特权制定的;第三、离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第四、“三不去”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

四、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满满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是人类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是和天
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的节气有关。

后来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大部分节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关。

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

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和影响。

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定型。

人们常说的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

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文化,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让我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国。

因而也使我更加热爱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