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诗广传》中的“性、情、理”思想探论

合集下载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公元前100年)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批评家。

他的《诗广传》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诗学理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王夫在《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以期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王夫对诗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诗广传》中,他提出了诗的定义,认为诗是“言志之发也”。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言辞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感的艺术形式。

王夫还强调了诗的表现功能,认为诗歌是一种具有表现力和传达力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他认为诗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诗的定义和功能的思考,为他后来的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王夫对诗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诗广传》中,他提出了“强行”的创作理论。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注重文字的精细运用和修辞的处理,要求诗歌的语言要“厚美而诙丽,其辞袭雅而趋新”,要求诗歌的语言要富有美感和诙谐之美,要求诗歌的语言要古雅而不失时新。

他还提出了“言”、“志”、“度”的创作要素,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注重言辞的精细运用,要注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要注重创作的整体结构和节奏韵味。

这些创作理论对后来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王夫还对诗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诗广传》中,他提出了“以山水为心腹”的审美理念,认为诗歌应该立足于自然、立足于山水,以表现自然风光和人类情感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情感的抒发,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境的表现,要求诗歌要探讨人性和人生,要求诗歌要具有审美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对审美意义和艺术境界的探讨,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念的重要内容。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丰富多彩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之“情景论”探微

王夫之“情景论”探微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王夫之“情景论”探微郭辰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从宋代到明代也是许多批评家关注的中心。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情景论”的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诗学情论和景论思想,在论述情景关系上始终把持着情景共生的维度,并在此维度下探讨了艺术构思中“景生情”、“情生景”直至达到“妙合无垠”的状态,对王国维的“意境说”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将古代诗歌批评中的情景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作者简介:郭辰,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64-02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

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又是一位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并做出重要贡献的文论家。

其诗歌理论著作有《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等,“情景论”是其诗歌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情景范畴论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

”无论在诗的创作亦还是鉴赏中,情与景都是古代抒情诗歌存在的原动力,情景论则是诗学理论探讨的核心。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古今中外的诗人、批评家都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

魏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现代学者、诗人郭沫若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王夫之非常重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歌的基本特点就是表达情感——“诗以道情”、“诗达情”,也认为情也是与世间万物得以产生联系的关键所在——“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

”而他对“情”的界定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兴观群怨”四情的阐释之中。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作者:张慧芳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8期摘要:《诗广传》是王夫之在明亡后创作的《诗经》学著作。

这本书包含了他关于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各种思考。

在书中,王夫之最重要的诗学理论是“诗言志”与“诗达情”,主张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抱负,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广传》不仅是王夫之学术素养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充满思辨意识的忧患之书。

关键词:王夫之;《诗广传》;《诗经》王夫之出生于明代晚期,一生命途多舛。

由于明清易代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他在青年时代寄托在科举考试上的人生梦想随之破灭。

明代灭亡之后,王夫之曾经为复兴旧朝而奔走呼号,最终以失败告终。

流离半生之后,王夫之将精力集中在《诗经》等儒学经典上,创作出一部别出心裁的《诗广传》。

《诗广传》是王夫之中年隐居时写成的学术著作。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让王夫之对经学有着不同凡响的独到见解。

他曾自题“六经责我开生面”,以总结其独树一帜的经学研究。

这部《诗广传》正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诗经》学著作。

王夫之在品评《诗经》时,最重要的诗学主张是“诗言志”与“诗达情”。

“诗言志”意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等。

“诗达情”则是指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表达人们的情感。

“诗言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学传统,早在先秦时期便开始萌芽。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抱负。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

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以诗言志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诗广传》,王夫之以《诗经》为基点,旁征博引,阐述自己的思想觀念,表达内心的人生抱负,正是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诗达情”是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另外一个重点。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抒情”的传统要追溯到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主张。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广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诗广传》以《诗经》为中心,系统地介绍了《诗经》以及附录中的其他诗歌作品,并且对于这些作品的体裁、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

在《诗广传》中,王夫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夫之强调诗歌要具有“情”和“意”。

他认为,诗歌是通过情感和意义的表达来打动读者的。

情感是指人类的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等,诗歌应该表达出这些情感;意义则是指诗歌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理念,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因此,王夫之注重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形式美感。

其次,王夫之强调诗歌的“意境”。

他认为,诗歌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意义,还应该追求一种“意境”,即在意义和情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种意境是通过诗歌所表现的意中寓情和情中含意,以及诗歌的艺术表达和形式美感等方面共同构成的。

王夫之认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三,王夫之注重诗歌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动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

因此,诗歌的艺术表现和形式美感至关重要。

同时,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审美效果不仅是由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决定的,还受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的影响。

因此,诗歌创作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以便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

第四,王夫之重视诗歌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

因此,诗歌应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思想氛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精神。

同时,诗歌的创作也应该考虑到将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以便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

三、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 特点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 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 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 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 之境,所以为至也。”“可言之理,人人 之境,所以为至也。”“可言之理,人人 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 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 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 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 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
3、诗与史的区别
他在《诗译》中说“ 他在《诗译》中说“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 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 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在《古诗评选》中说: 古诗评选》 “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史才固以隐括 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 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 废矣。此‘上山采蘼芜’ 废矣。此‘上山采蘼芜’一诗所以妙夺天工。杜 子美放之作《石壕吏》 子美放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 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 名为可怜悯者。” 名为可怜悯者。”
第二节 叶燮的诗歌思想
“《原诗》不同于一般的诗话,不像一般诗 原诗》 话那样零散、琐碎,而是比较完整、系统 的理论著作,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批评著作中,除《文心雕龙》 批评著作中,除《文心雕龙》以外,还很 少有这样阐述得很透彻、分析得很细密、 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著作。” 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著作。”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2、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标准 、可不可以“
他在《唐诗评选》 他在《唐诗评选》中评孟浩然的一首诗时说: “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 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 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 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中说:“ 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中说:“要区分真正的 艺术与虚假的艺术,有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即 艺术的感染性。” 艺术的感染性。”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感染性有三 个方面:一是感情的独特性;二是感情传达的清 晰性;三是感情的真挚性。

王夫之“诗道性情”说的认识

王夫之“诗道性情”说的认识

王夫之“诗道性情”说的认识作者:俸洁概要:王夫之的“詩道性情论”是在肯定“诗缘情”的基础之上通过论证分析“理”与“性”、“性”与“情”的辩证关系来说明诗亦言性、志的,是对诗歌感性本质与理性本质的共同肯定。

在他的诗论中更不会是将“性”和“情”、“理”和“情”对立分裂开来分析看待,诗歌本源、诗歌创作与表达以及诗歌的接受无一不是与“性情”相结合的。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从“诗言志”、“诗缘情”、“性”与“情”三大方面着手分析,以此浅析“诗道性情”说形成的背景、基础。

(一)“诗言志”——诗的理性本质说“诗言志”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论,也是最早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讨论。

那么怎么理解这一观点呢?关于这一命题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而后在《左传》中有: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庄子》与《荀子》中亦有“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等观点,可见在先秦之时的诗论中“诗言志”占据了主流的观点。

那么“诗言志”应该如何理解呢?在《尚书·尧典》中可以见“诗言志”是“诗以言诗人之志”,用诗歌来表达诗人自我的志向、思想以及抱负,而《左传》与《荀子》中“诗以言志”的观点则是赋诗以言志,即为引用《诗经》中的诗篇来表达赋诗者自己的政教思想或是志向怀抱。

但综上可见,虽然两者中的“诗”的所作内容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志”都是表达诗人、赋诗人的理想、志向、抱负等的理性目标,而朱自清、李泽厚等现代学者也纷纷支持“诗言志”,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动机为表达自我志向怀抱与思想抱负的这一说。

由此可见,“诗言志”是指作诗人、赋诗人将诗歌作为自我思想抱负与志向怀抱的意识载体,这一诗论所揭示出的诗歌的本质是理性的,是基于表达思想抱负之上的,高于抒发个人情感甚至是不兼有抒发情感的。

(二)“诗缘情”——诗的感性本质说《诗大序》中言诗为“发乎情,而止乎礼义”。

王船山“情景论”新论

王船山“情景论”新论

仅感 发 人 心, 使人 心得以 表 现, 而 且烘托 和
表达 。
到了 魏晋时代, “ 感物说” 得到了 丰富和完善。如陆机 《 文赋》云: “ 遵四时而叹 逝,
瞻万 物而思 纷,悲 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 钟嵘 《 诗品》云: “ 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
M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 H e w r o t e a l o t o f p o e m s a n d t h e w o r k s a b o u t p o e m t h e o r y . M a n y d e s c e n d a n t s m a k e s o m e e x t e n s i v e a n d t h o r o u g h
a s p e c t s w h i c h a r e " b e i n g a n d d o n e - t h e o r y " a n d " a p p e a r i n g r e a l i t y - t h e o r y ".
L a s t l y , t h e p a p e r a p p r a i s e s t h e t h e s i s a n d即p r o v e s t h e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o f t h e
e m o t i o n a n d s c e n e r y t h e s i s
王船山 “ 情景论” 新论
王夫 之是明 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一生著作颇丰, 仅诗歌理论著作就有 《 姜 斋 诗话》 、 《 诗 广传》 、《 古诗评选》 、《 唐诗评选》 、 《 明 诗评选》等, 就其诗论成就而言, 恐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公元前275年至公元前204年)是中国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的一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诗广传》,这是一部关于诗学理论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诗歌的审美观念、创作技巧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试论王夫在《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探讨其中的精妙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言志行文”、“风雅文辞”、“妙植形势”等一系列诗学理论,表明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思想方面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歌的内容应该秉承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将诗歌视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以此来发挥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这一点上,王夫的诗学理论体现了其对诗歌的认知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审诗转形”、“风雅得失”等观点,强调诗歌在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的表达应该注重词语的选取和句法的运用,追求音韵的和谐、意境的深远,力求在形式上达到美的完美。

他还指出风雅之别,以示诗的得失,表现了对诗歌审美规律和风格要求的思考和总结。

这些观点体现了王夫对于诗歌语言艺术和审美追求的理解,对后人诗学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诗广传》中,王夫还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发展趋势作了一系列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强调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协调统一、审美效果上的追求卓越,指出诗歌的发展应该趋向于深化和完善,不断追求创新和卓越。

他还提出以雅道为主,但不忽悲凄切辣文所以得失,这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该注重雅风的追求,但也不应忽视其他风格的尝试和发展。

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王夫的诗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上的深刻见解,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王夫在《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诗歌审美追求和艺术创作的精华。

王夫在诗学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夫之《诗广传》张慧芳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王夫之创作出《诗广传》这部著作。

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其注重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

《诗广传》是王夫之围绕《诗经》展开的综合性文章,从哲学、历史、政治和文学的等不同角度解读《诗经》各篇,具有针砭时弊的文风。

关键词:王夫之;《诗广传》;《诗经》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90-0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后世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

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一生命途多舛。

初期,他致力于科举考试,于24岁考中举人,时逢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势如破竹,其举业之路随之中断。

明亡后,王夫之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在各地辗转奔走,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36岁之后,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王夫之在湖南隐居,开始潜心著书立说,直到1692年病逝。

一、复杂的时代背景《诗广传》成书的确切时间,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后世学者根据其文章内容和行文风格推测出《诗广传》创作于1671年左右,这种说法被学界普遍接受。

总之,《诗广传》产生于明亡后,当时船山先生处于隐居著书的阶段。

明清易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阶段。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明末和清初的文学思潮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晚明时期,政治环境黑暗,腐败风气盛行,政府和豪强的横征暴敛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李自成揭竿而起,举兵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在文学思潮方面,晚明时期盛行的心学主张“致良知”,引发了虚浮空泛的学术风气。

知识分子普遍崇尚务虚的学术风气,不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王夫之目睹了明朝亡国的悲剧之后,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出了沉痛的批判,并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当体察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矛盾,重视国家危机,用知识化解社会实际问题,担负起安邦定国的责任。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作者:张慧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在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王夫之创作出《诗广传》这部著作。

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其注重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

《诗广传》是王夫之围绕《诗经》展开的综合性文章,从哲学、历史、政治和文学的等不同角度解读《诗经》各篇,具有针砭时弊的文风。

关键词:王夫之;《诗广传》;《诗经》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后世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

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一生命途多舛。

初期,他致力于科举考试,于24岁考中举人,时逢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势如破竹,其举业之路随之中断。

明亡后,王夫之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在各地辗转奔走,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36岁之后,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王夫之在湖南隐居,开始潜心著书立说,直到1692年病逝。

一、复杂的时代背景《诗广传》成书的确切时间,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后世学者根据其文章内容和行文风格推测出《诗广传》创作于1671年左右,这种说法被学界普遍接受。

总之,《诗广传》产生于明亡后,当时船山先生处于隐居著书的阶段。

明清易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阶段。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明末和清初的文学思潮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晚明时期,政治环境黑暗,腐败风气盛行,政府和豪强的横征暴敛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李自成揭竿而起,举兵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在文学思潮方面,晚明时期盛行的心学主张“致良知”,引发了虚浮空泛的学术风气。

知识分子普遍崇尚务虚的学术风气,不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王夫之目睹了明朝亡国的悲剧之后,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出了沉痛的批判,并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当体察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矛盾,重视国家危机,用知识化解社会实际问题,担负起安邦定国的责任。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公元前70年—公元前6年),字子春,号东山,南阳宛人(今河南宛城),汉朝书法家、文学家。

他在《诗广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诗学的理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入手,探讨王夫在诗学领域的贡献。

王夫在《诗广传》中阐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他指出,诗歌应该以情感为主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诗歌也应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韵律和字音的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方向,成为了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

他主张诗歌应该以社会风俗、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描述人物、叙述事情来展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他强调诗歌作为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真实性和表现力,不能只是空洞的抽象思考,而应该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情感。

这种创作理念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

王夫在《诗广传》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规范。

他通过分析古代汉魏时期的诗歌作品,提出了诗歌的韵、律、章法、曲调等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也提出了关于诗歌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看法,强调了语言的精炼、明晰与工整,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范式。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标准。

他认为诗歌的鉴赏需要一定的常识和修养,要从诗歌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他还特别建议诗歌爱好者应该多加研读古代诗歌,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他的这些观点都受到了诗歌评论家的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范本。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不仅对于后世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学理论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至今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王夫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其《诗广传》是一部关于诗学理论的专著。

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王夫关于诗学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独特的诗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针对王夫《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述。

王夫《诗广传》对诗的定义和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

王夫认为,诗是一种语言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诗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审美意识的表达。

在王夫看来,诗是一种情感的凝聚和表达,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同时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王夫将诗视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典范,赋予了诗以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王夫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提出了诗的写作理论和技巧。

王夫指出,诗的写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形式的把握。

在《诗广传》中,王夫重点阐述了诗歌的韵律、格律和节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并提出了“谐声搏韵”、“节奏情晋”等具体的写作理论和原则。

通过这些写作理论和技巧,王夫试图指引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从而达到诗歌表达的最佳效果。

王夫还关注诗歌的意境表现和意蕴传达方面的诗学理论。

他认为,一首好的诗作必须具有深刻的意境表现和独特的意蕴传达,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抒发,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王夫提出了“博雅高致”、“意蕴深远”等意境表现的原则,强调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通过这些理论,王夫试图引导诗人们在写作诗歌时更加关注诗歌的意境和意蕴,使诗歌作品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之是北宋时期的儒学家、文论家,他的《诗广传》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其中涉及了丰富的诗学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进行试论。

王夫之强调了诗歌的主题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变革相结合。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时事状况和社会风貌,而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上。

他指出,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解体,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涌现。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的主题应该紧贴时代潮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提出了“近体诗”和“远体诗”之说。

他认为,诗歌的形式应该与诗歌的内容相匹配,不能形式与内容相悖。

对于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应该采取不同的诗体和格律。

他强调“近体诗”的生活化、通俗化特点,主张将大众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融入诗歌中,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而“远体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高雅性,强调诗人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王夫之还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表达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诗歌的语言应该准确、简练、富有韵味,能够通过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他强调要注重节奏感和音调美,通过韵律的安排和适当的押韵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和感染力。

他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也给予了重视,认为这些技巧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王夫之对于诗歌的审美标准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真情实感”,要求诗人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虚构和矫揉造作。

他还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意境”,通过感觉和联想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想象空间,使其产生共鸣和思考。

他注重诗歌的“文学性”,要求诗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传达情感的工具。

王夫之的《诗广传》中包含了丰富的诗学理论,涉及到诗歌的主题、形式、技巧、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等方面。

他强调诗歌的时代性和社会功能,强调诗歌的生活化和艺术化,同时注重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读者的情感共鸣。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读书心得——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王夫之的诗学理论建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

对于这一点,学术界很早就有所认识。

20世纪30年代方孝岳所著的《中国文学批评》论及王夫之《诗译》《诗广传》等著作时就指出:“自来我国的文学,大家都认为源于《诗》三百篇,推《诗》三百篇为极则。

但究竟‘三百篇’所以为万万不可及的道理,批评家都不过言其大概,而不曾有切实的指示。

王船山的书,就是专为切实指示此点而作。

”①方孝岳所说的“切实指示此点”非常重要,它说明王夫之的诗学理论是自觉地以《诗经》批评实践为基础的。

方孝岳还以王夫之的“兴观群怨”理论具体说明了这一点,认为“他论诗,一切拿‘兴观群怨’那四个字为主眼”,一切皆是以《诗经》批评为准则,从“孔门的‘诗教’中阐发出来”②。

方孝岳的这一阐释思路亦为后人所继承,如朱东润、郭绍虞等人论及王夫之诗学,都非常重视其对《诗经》批评特别是“兴观群怨”说的解读,甚至认为“此为其立论一大关键”③。

20世纪末,宇文所安论及王夫之的诗学时亦紧紧抓住它与《诗经》阐释的关联,认为王夫之关于诗学的最犀利的批评和理论文字大多见于《诗广传》《古诗评选》等著作,这些著作“深深地植根于悠久而复杂的《诗经》学术传统,脱离了这个传统,它所讨论的问题就无法理解”④。

王夫之的诗学大体可以从哲学、政教、审美三个方面展开。

以“气”为本和“天人相通”的哲学观念构成了王夫之诗学的哲学基础,对《诗大序》以来政教传统的高度重视构成了王夫之诗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同时,王夫之诗学又是中国古代审美诗学传统的发扬光大者,其提出的一系列诗学命题,如“《诗》者,幽明之际”、诗道性情、诗乐为一、兴观群怨、情景、比兴、现量等,都有效地整合了传统诗学的政教与审美的理论资源,在政教与审美的张力中凸显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价值。

我们重点选择王夫之诗学中三个核心命题“《诗》者,幽明之际”、“诗道性情”、“兴观群怨”,对本源于《诗经》批评实践的王夫之诗学理论做具体阐释。

王夫之诗论的哲学考察:以“情”为中心

王夫之诗论的哲学考察:以“情”为中心

王夫之诗论的哲学考察:以“情”为中心陈文新;邢晓明【摘要】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是性情论和理气论。

性情论明确规定了“情”的内涵,用“性”来约束“情”,确立了诗学上的“正情”说,并为“情景论”中的“情”提供了理论支持;理气论则以“理-气-形”的逻辑理路,“理”“气”并重,启发了“情景论”的“现量”方法,并赋予了其“神妙”“流而无滞”的诗境以哲学深度。

对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加以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解哲学家王夫之,也有助于理解文学批评家王夫之,尤其有助于理解兼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于一身的王夫之。

%The philosophical stand of Wang Fuzhi’ s poetics is the theory of disposition and the Qi. To study the philosophical standpoint of Wang Fuzhi’ s poetic theory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Wang Fuzhi as a philoso-pher as well as a literary critic, especially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Wang Fuzhi as a philosopher and literary crit-ic.【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哲学;诗论;王夫之;性情;理气【作者】陈文新;邢晓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B249.2强调诗歌之“真”,是明后期以来的重要诗学传统之一。

所谓“真”,是由性情或性灵而延伸出的命题,具体来说,即认为诗的价值就是表现出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志趣、真实的情感,其他因素是无关紧要的。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1125-1203)是宋代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诗广传》被誉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王夫对诗的艺术特性、创作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探索了诗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他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夫《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进行探讨,以期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深入解读。

王夫在《诗广传》中对诗歌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通过音乐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文学形式。

王夫着重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认为这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他指出,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通过音乐和韵律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抒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王夫在《诗广传》中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艺术语言,要求诗人在有限的词语和空间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才华。

王夫强调了诗歌创作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认为诗人应该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灵活的句法,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和情感,使作品充满生机和力量。

他指出,诗歌创作要具有“遣词造句、调灵通物”的能力,要具有“章法、风骨、声行”的艺术特质,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夫在《诗广传》中对诗歌流派和风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注重风格和特色,要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表现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气息和审美趣味。

王夫在《诗广传》中对唐宋诗歌进行了广泛的考辨,提出了对当时流行的唐诗和宋词进行评价和分类的观点,强调了诗歌流派和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其《诗广传》是一部介绍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诗广传》中,王夫之提出了许多关于诗学的理论,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就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音律与情感王夫之认为,音律是诗歌的灵魂。

他提出“诗以两节为诀则膏梓泉润,以三节为章则疏则瑕急,以四节为品则褊狭无大雅”,强调了诗歌的音节应当合乎规范,且与情感相符合。

他认为,在音律上应该注重整齐、和谐,而不应该局限于狭隘的拘束。

在情感方面,王夫之强调诗歌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不能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夸张。

二、诗歌的表现主体在《诗广传》中,王夫之进一步平衡了写景和抒情的因素,认为诗歌表现主体要既有客观景物,又有主体自身的情感。

他认为,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应该将整个世界都纳入到自己的诗歌世界之中,与世界进行对话。

三、抒情的方式王夫之强调,诗歌的抒情方式永远是与情感相适应的,即以真实为主,而不是虚构。

他认为在抒情时,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煽情。

他认为,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诗广传》中,王夫之提出了诗歌两大主题:“咏史贵本末,咏物善形神。

”他认为,古代诗歌首先要有历史背景,第二要强调物的形神,即景物的实体和含义。

他认为,诗歌的主题应该广泛而深入,不仅仅是描述某个局部现象,而是考虑到时空和文化背景的全局性。

五、诗歌的语言在语言上,《诗广传》中提出了许多诗歌语言的要求。

首先,诗歌语言应该具有节奏和韵律,能够满足音乐的要求。

其次,语汇要少而精,相似的字词要尽量避免使用。

最后,诗歌语言应具有表现力,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用比喻和拟人化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总之,《诗广传》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诗学著作,王夫之的诗学理论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的思想深受后世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 许 苏 民接 续侯 外 庐 现代 性 思 想 的 阐 释思 路 ,
德 理想 和教 条 ; 陈来 、 郭 齐 勇 均 以 王夫 之 对 《 四 书》 的哲 学诠 释 为 中心 , 对 王 夫 之 的性 情 论 思想
进行 了系统 的梳 理 和架 构 。陈来 继 承 了冯 友 兰
以明清启 蒙说 为其 基 本 立 场 , 以逻 辑 与 历 史 相
王夫之《 诗广 传》中的“ 性、 情 理


思 想 探 论
吴根 友



要 :情理 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探讨的重要 问题之一, 其 牵涉了伦理学与美学等
诸 多领 域 , 对这 一 问题 的探 讨 和 解 答体 现 了 中 国哲人 对 “ 美善 统 一 ” 与“ 情 理 和谐 ” 的 价
值追 求 。王 夫之 对 于情理 关 系的论 述 可 以说 达 到 了历 史上 的一 个 高峰 。本 文对 王 夫 之 的诗 经 学著作 《 诗广 传》 一 书进 行 解读 , 从 王 夫之 对 情 的 定 义入 手 , 进 而分 析 “ 性、 情、 欲”
8 8
王夫之《 诗广传》 中的“ 性、 情、 理” 思想探论
阐述 ; 吴根 友 在 萧 、 许 二 位 先 生 论 述 的基 础 之 上进 一步 延伸 , 对 王 夫之 “ 天理人情原无二致”
的情 理统 一思想 从 文 艺美 学 及 政 治伦 理 的 不 同 维度进 行 了系统 的架 构 。 ④这种 研 究 范式 的 长处
的启 蒙 与现 代性 因素 。
其二 , 以 马克 思 主 义 及 现 代 性 启 蒙 思 路 为
诠 释路 向。蒙 培 元 对 王 夫 之 人 性 论 中 的 “ 理 欲
合一” 因素 与性情 欲统 一 的学 说予 以深 度 挖 掘 ,
进 行 了重 要 的考 察 , 但 他 们 对 宋 明 理 学 的理 路
不 加批 判 地 予 以全 盘 继 承 的诠 释 方 式 , 使 得 王 夫 之人 性论 和道 德 哲学 思 想 沦 为一 种 空 泛 的道
认 为其 人性论 思 想 体现 了具 有 启蒙 性 质 的某 些
进 步思 想 , 一 方 面对 朱 熹进 行 批 判 和 改 造 , 一 方
面仍 然 没有彻 底 摆脱朱 熹 天 理论 的影 响 ; ⑨萧 莲
理论意义 , 亦 具 有 极 高 的 现实 意 义 。2 O世 纪 以
来 学界 对 王夫 之情 理 观及 相 关 问题 的研 究 主 要
在 以下三种 范式 下予 以开展 :
在 于综 合 宋 元 明清 思 想 , 既 看 到 明清 与 宋 明 的 不 同, 又看 到他 们 之 间 的 内在联 系 , 但 其 在 思 想
阳之 几 动 于心 , 天地 之 产 应 于 外。 故 外有 其 物 ,
言哲学 等新 方法 应 用 于王 夫 之 情理 思 想 的 相关
问题研 究 。如萧 驰从 诠 释 学 与 西方 文论 的视 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可有 其情 矣 。 内有 其情 , * 1 -  ̄ - 有其 物矣 。 ∞ 情是 阴 阳之气 结合 的精 微 之物 , 故可属于内 , 物 是天 地 阴 阳之 物 的结 合 , 故 属 于 外 。人 之 有情 , 如天 之有 气 , 也 就 是 说 情 为 人 之 本 。王 夫 之 扬 弃 了李贽 关 于 “ 氤氲化物 , 天 下亦 只有 一 个 情 ”
所谓下授欲指的是情作为阴阳之几本来就是由物质性的感应所产生的而欲是情产生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王夫之对于乐记人生而静感物而动思想的继承同时将情欲性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气本论的角度给予了新的阐发强调健全的人性应当建立在感性的情欲基础之上而不违背人伦道德体现了性情欲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倾向
l ; ; ◆ 学彳 ・ J 2 。 1 5 年 第 4 期
进行 沟通 的契机 。
考察 。在 《 诗广传》 中, 夫之将 “ 情” 定义为 “ 阴
阳之几 ” :
其三 , 以西 方 生 存 论 哲 学 作 为 研 究 基 本 理 论 视域 , 并 以西 方 哲 学 中 的 现 象 学 、 解 释学 、 语
情者, 阴阳之 几 也 ; 物 者, 天地之 产也。阴
三者 的 关 系, 最后 揭 示王 夫之 “ 情 者性之 情 ” 与“ 天 理 人 情 原无 二 致 ” 的 情理 统 一 思 想 , 揭
示 了王夫之 《 诗 广传 》 一 书在诠 释诗 经 时从政 治伦 理 的 角度 讨论 诗歌 美学 的诠 释 学特 色。
关 键词 :王夫之 ; 《 诗 广传》; 性; 情; 理
倾 向上 仍 偏 向宋 明儒 , 并 不 重 视 王 夫 之 思 想 中
其一 , 以港 台 学 者 为 代 表 的 现 代 新 儒 家 一 系及秉 承宋 明理 学 为 中 国传 统 思想 研 究 的典 范 形 态 。如港 台学 者唐 君毅 、 曾昭旭 ② 等, 他 们从 人 性论 的角 度对 王 夫 之 以性 情 关 系及 理 欲关 系
情 理 问 题 在 中 国古 代 社 会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义 。有关情 的 问 题 不 仅 是 一 个 哲 学 问 题 , 同 时 也 是 一个 政 治 学 、 伦理学 、 美学 问题 , 不 仅 具 有
对 王夫 之 于宋 明理 学 批判 超 越 一 面 明显 关 注 不 足④; 郭 齐勇 围绕 “四端 ” 是否为 “ 情” 的 问 题 对 王、 朱 二者 性 情 思 想 进 行 了 比较 , 其 研 究 思 路


“ 情者 , 阴阳之 几也 ” — — 对情 的定 义
对 于《 诗 广 传 》中的情 理关 系 问题 的 说 明 ,
首先 必须 要进 行 的就是 对 其 中 “ 情” 的概 念进 行
在于使 王 夫之思 想 体 系 中与 现 代思 想 相 沟 通 的 因素得 以彰 显 , 并 使 其 取 得 了与 西 方 近 代 思 想
统一 的方 法将 王 夫 之思 想 还 原 至 明清 之 际 特殊 的历 史 时期 , 对 王 夫 之 的情 理 思 想 进 行 了深 入
将 明清 哲 学 视 为 宋 明余 绪 的哲 学 史 研 究 理 路 ,
作者简 介 :吴根 友( 1 9 6 3 一) , 男, 安徽 枞 阳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武 汉, 4 3 0 0 7 2 ; 王 博( 1 9 8 9 一) , 男, 河南驻马店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 究生 , 武汉 , 4 3 0 0 7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