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

那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呢?笔者谈几点看法:1 转换语文教师的角色从《课标》提出的基本理论来看,现代语文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

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人物。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2 明确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能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

所谓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谓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研究等能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创造与发挥语文教师的特有功能语文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套适合学生的“主导”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之我见【内容摘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应的教育变革作为前提的支撑。

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

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教育,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师生用理性的思维及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教与学,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无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走出误区教法创新人文教育源头活水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

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构筑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

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

从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

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

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

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的;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产生 了疑 问 . 有 求 知 的动 力 和 愿 望 。 才 因此 在 课 堂 上 . 师 要 让 教
注意 以教 材 为 轴 心 . 相关 的知 识放 在 一 起进 行 比较 。 把 特别 是 新
旧知 识 和相 关 知 识 的链 接 . 以使 学 生对 知 识 更好 地 理解 和 把 握 。
越 好 。 偶 尔 还会 跟 笔 者 谈 心 . 诉 烦恼 并征 求 笔 者 的 意 见 , 她 倾 甚
三 、 高学 生 互 动性 参与 率 提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时 停 留 在 表 面 , 于形 式 。 师 生 之 有 流 如 间提 问 、 回答 频 率 很 高 . 穿 插 同 桌 之 间 的讨 论 , 结 果 是 “ 并 但 问 之 不 切 , 其 听 之不 专 : 则 听之 不 专 . 其 所 取 之 不 同 ” 这 种形 式 则 。
文 教 学 的 出发 点 和 立 足 点
访 活 动令 笔 者 和 听 课教 师 刮 目相 看 学生 的参 与 精 神 与 口头 表
21 0 0年第 9期
神 了 如果 是 以前 . 者 肯 定 要 点 名 提 醒 她 注 意 或 以 提 问题 的 笔
章 这种 形 式 的 作业 , 仅 能 开 拓学 生 的 创 造 潜 能 。 活学 生 的 不 激 思 维和 想 象 力 . 能 使 学 生在 实践 中感 悟 语 言 、 累 语 言 、 用 还 积 运 语 言 。这 样 , 读 学 写 、 从 以读 促 写 , 学 生 自始 至 终 保 持 高 度 的 使
实现 有 效 的 互 动与 教 师 创设 的 问题 情 境 密 切 相关 。 文 中 语
有 个 口语 交 际 活 动 。 “ 访 任 课 教 师 ” 一 开始 布置 这 个 作业 , 是 采 。 笔 者 只是 考 虑 锻 炼 一下 学 生 的胆 识 . 于是 分 成 l 人 一组 , 果 O 结 学 生 意见 很 大 , 为 人 多 , 工 不 均 , 能 人 人 参 与 。后 按 照 学 认 分 不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应让学 生了解哪些 , 掌握 哪些 ; 哪些只要懂 学 效 果 的 直 接 手 段
2 定教学方法 , 确 设计教学结构 。即使 切合实际 , 不搞花架子 。而且在应用中根据 相 同的教材 , 同一教师执教 , 如果 班级学生 自己的特点 , 中琢磨 、 从 创造 , 形成 自己的 不 同 ,教学的侧重 点和过程 的安 排也应不 教学风格。不管什么教法 , 落脚点应该是三

生物课 内容新颖 ,形象 具体 ,生动实 到有 , 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 。 际 。必须充分利用此特点 , 发挥其优势进行
预习 , 学会看书 、 提问。
2细心观察。 . 培养观察能力是生 物实验 中要达 到的 一个重 要 目的 ,实验 中要精 心 设计观察步骤 。 3亲 自动手 , . 认真操作 , 不怕失败 。
薪 镖 改理 食 扣钶 理 喜 巾 语 支课 堂教 学效 粱
乔 国 德
在新课改理 念下 ,要提 高 中学语 文课 尽相 同。 堂教学效果 , 一是 要潜心钻研 教材 , 认真备
法, 指导学法 ; 四是讲究 教学艺术 。在实践
个方面: 落实 基础 知识 ; 意知 识应 用 ; 注 指
三、 实验 , 学会动手 生 物 学 是 一 门 实验 性 学 科 ,通 过 实
验 既 掌握 了一 定 的操作 基 本 技 能 ,又 能 础 。在教学 中有 意识地对学生进 行学法指 2掌握基本观点 和规律 。 . 生物课本中贯 够 培 养 自己敏 锐 、 细致 的观察 能力 和 分 这对 于今 后从 事任 何工 作都 是 十 导, 从而提 高学习效率 , 实现知识 传授和智 穿 着 许 多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生 物 学 基 本 观 析 能力 , 分 重要 的 。 力发展 的辩证统一 ,实 现教师 主导和学生 点 , 如生物体结构 和功能统 一的观点 , 物 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自《平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公布以来,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究竟应是一个怎样的模式,众说纷纭,或许,这就是一个开放的命题,不应有统一的模式。

本人只能就自己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标准踊跃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自《平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马斯洛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假如能协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

〔摘自《马斯洛教育观》〕语文课程新标准是一种全新地理念,是对传统教育地一次洗礼,使老师、学生都从书海中“释放”出来,找回了自我,是一种欢乐学习。

1.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不仅在备课、上课、评价时都要全面关注学生。

尤其是“待进生”,教师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学习的志气。

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教师要找到他们地闪光点,多加鼓舞,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敬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老师的期望。

关注学习过程打破了以往教育中的不良循环,是学习良性循环的起先;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您的关注中安康、开心地成长。

2.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被动的承受者而应当成为主动的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识和开展,是教师所无法代替的,是主动踊跃的,所以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需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坚信学生的实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老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校的局部教师也在做这样的探究,他们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充当“小教师”,教师充当“大学生”,对要授课的重点,以质疑的方式提出。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初探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初探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初探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其中,新课标理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们开始探索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项目化;评价引言: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来说,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而新课标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们开始尝试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实践操作、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学知识点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评价指标设计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们开始重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性。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和能力,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从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出发,明确了其主要内容和目标。

然后,针对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一个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任务,可以设置几个问题类型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对于一个写作任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分,如语言表达、结构完整度、思路清晰度等方面。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还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该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与评价工作。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评价教学策略一是设计评价指标,如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最新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最新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这是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和基本保证。

一、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过去,乃至当今一些语文教师仍把语文仅仅看作“工具”,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重视对语文的肢解分析,爱好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到课后练习,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全方位“拉网式”的教育,使文科教学“理科化”,致使复杂的文化内容变成简单划一的结论,这种非感情、非人文教育造成学生厌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语文老师受欢迎的并不在多数。

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

相对自然而言的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的载体,怎样尽快从过去或当前单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教育,并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是弄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可以这样粗略理解: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

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

二是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能力,一般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所说的个性,一般是指:自信、进取、诚实、正直、认真、踏实;坚强、勇敢、严谨、求实、宽厚、谦虚、关心、合作、乐观、奉献、批判、创新等良好个性品质,这也是一个人美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性中淳朴善良的品德,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在这其中让学生体悟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人格健全的甚至是完美的人。

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有感于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

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有感于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

忙个不停 , 生 回答频率很 高 . 学 同 学 之 间 讨 论 热 烈 . 是 , 师 和 学 但 教 生 好 像 在 演 戏 .回 味 一 番 总 感 觉 技 巧 的 展 示 大 于 实 在 课 堂 内 容
课 堂 上 有 效 的 师 生 互 动 不 是 简 单 地 以 活 动 的频 繁 为 标 志 .也 不 是
欲 望 . 对 教 师 有 效 教 学 起 到 重 要 这
的 作 用 因 此 . 为 语 文 教 师 要 特 作 别 注 重 优 化 教 学 语 言
的 读 出 了 人 生 还 是 有 温 暖 的
有 的 读 出 了 悲 悯 的 情 怀 学 生
为 例 。王 老 师先 是 抛 出一 个 令 学 生 新 奇 的 问 题 :寻 找 于 勒 写 给 菲 利 普 第 二 封 信 的 破 绽 学 生 很 有
兴趣地 进 入对 文本 的 品渎 中 . 咬
文 嚼 字 、 前 量 后 . 现 了 这 封 信 思 发 违 背 常 理 的 地 方 .王 老 师 适 时 点
拨 引 导 .使 学 生 对 于 勒 有 了 全 新 的认识 : 良、 善 自尊 。接 着 王 老 师 又 展 示 了 一 段 描 写 于 勒 手 的 细 节 .我 看 了看 他 的 手 .那 是 一 只 “
简 单 地 以课 堂 气 氛 活 跃 为 尺 度 . 而 是 将 学 生 的 主体 性 的 充 分 发 挥 作 为 核 心 参 数 .看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能 否 得 到 提 高 .学 生 的 思 想 道 德
注 意 教 给 学 生 学 习 方 法 .使 每 个 学 乍 部 懂 得 怎 样
的。
7 7
价 值 观 有 没 有 得 到 熏 陶 和 提 升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教学研究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以及应对策略吴煜(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白泥中学,四川泸州646500)摘要:从近代语文教学发展史来看,我国的语文教学方式一直未有重大革新。

这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不仅反映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同时也表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教学方面的缺失。

因此,在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语文教学多方面发展的趋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努力探索,力求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倘若教师想要切实做好教学创新,就要从多方面下手,因此本文就中学语文现状做出分析,并为教师指出教学创新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应对策略语文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材内容为教学的基本参考,应不断思索新版教材的改动之处,体会编者改动内容的目的,把握新课改目标。

此外,写作、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一个令学生感到畏惧的项目,接下来,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挖掘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只关注对于知识的传授,丝毫不在乎学生的课堂感受,所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差。

而情感教育的推行让老师改变了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情感感受丝毫不在乎,所以说现如今的课堂中老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多加关注,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课堂效果。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语文教材也渐渐向创新型语文教材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得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创新教学方式以求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应对策略1.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归根到底学生作文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自己本身,现代初中生普遍作文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我们也应当培养学生作文学习主动性。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好课的标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好课的标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好课的标准实从原生态课的角度来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这“一堂”不是“作秀”课,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无数个“一堂”,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干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要努力避免以下四种误入歧途的不好的语文课:“非语文”的语文课、“哗躁”的语文课、“曲解”的语文课、“技术”的语文课,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求实。

“实”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出发,因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也应该有所区别。

其次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特长实际出发。

我们倡导“实”的核心实质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实”课应该是有效率的充实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是否都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这堂课上与不上的效果是否明显,不明显的就是效率不高的。

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能大于60%就是合格课,大于70%就是良好课,大于80%就是优秀课。

“实”课应该是生成性的丰实的课这是指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真情实感、思想智慧的碰撞。

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课堂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课堂上要有发现和探究的味道,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解惑,更要点拨、开窍,这样的课才可以称为丰实的课,给人启发的课。

生成性课是解决沉重问题的课,所有有成就的老师都有一个共性——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

“实”课应该是常态下的平实的课。

平常课就要平常地上,只求有实际效果,这样的课被称为平实的课。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平实的课还要看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

“实”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摘要: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本文探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226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语文教学是教师凭借语文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的有效课堂,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也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1 教学理念:树立“文以载道”的语文教育性质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识字和写字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基石,使得学生能够在融入社会后正常交往。

但是,语文教学的理念却不仅限于此。

新课标指出,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文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蕴涵着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在理念上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性质观,应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仅要明白语文的基础工具作用,更要明确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打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又要重视课程中选取的课文对于学生价值观上提升的作用。

重视语文能力,语文工具作用的同时,兼顾学生受到的文学,文化以及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

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不仅局限于社会交往上语言的运用,更是负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交际工具。

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学做人,秉承人文关怀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2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志业”,优化师生关系首先,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环境。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转型与重构的时期。

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创新,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

就中学语文而言,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教育目标、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跟进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考核管理等方面推进教育创新。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和依赖性较强。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中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课堂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授课中不断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引导的模式,使学生更加成为课堂的中心角色,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和发现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加强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应当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以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应当结合新课改的呼唤,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弘扬,既传承古典名著,又将当代文学表现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摘要:中学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思路和理念。

本文从确立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质量,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创设恰当情境,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师生互动模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语文;创新思路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23-01中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研究,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实现语文课程现代化,既是中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们不可旁贷的责任。

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其中,将语文课程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一、确立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如何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化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将是当前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真正领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才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

合作需要有效的教学组织手段,探究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中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

中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

中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中学语文新课标范文篇1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

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

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获得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及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优化课堂教学当成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尽管语文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

这些现象都无疑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一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本人有几点思考。

一、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

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引入考试,不能不说是对中学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

当然在平时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实现由片面追求升学率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根本在于彻底转变观念。

只有政府部门、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有良好的环境,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国民教育。

没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水平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来21世纪的素质人才。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多方面的人才,语文教育要培养具备听说读写全面技能的人。

这就为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艰巨的问题,怎样在教学中寻找新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从而让语文教师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90-01第一,语文教学就是情感式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更侧重于情感的注入,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融入教师的情感,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能恰当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就会不为学生的心灵注入动力,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学生才会很容易地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去感悟、去品读,让语文课的语文味真正被学生体会到,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教师也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教学技术,如将音乐和视频进行播放,运用感官刺激,让学生领略到所教内容的美感,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想像和联想,使他们融入情境中去,感受每一篇课文的深厚的意蕴,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倾情朗诵、深情解读、深入分析,都可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语文的极大乐趣,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运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善于控制情感的人,也更应该是一位饱含激情的人,用自己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传递给学生无与伦比的正能量。

因此,情感教学运用得好是中学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那种教师一个人在演戏,而学生成了教师的最集中的观众,那种注入式的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对于学生的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就会看到许多学生由于是被动地接受,最终只能是千人一面,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将许多学生培养成了一个学生,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性格,也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和潜力可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1经过了新一轮课改,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现已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也已得到改变,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尝试新课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我们的教师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工具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

二、以“问”代“灌”,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新课改实验中,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逐渐消失,但是相应的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方式却产生了。

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

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了学生的思维。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是我们的提问不要太碎太杂。

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课堂热闹的空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

新课程理念下对文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对文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对文学教育的理性思考吴丽君(河北北方学院中文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专求: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文学教育;理性思考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均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文学教育的沿革新中国建立后。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

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

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

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备那么多的传统知识、那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让这种知识结构的园林工作者去传承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古典园林艺术,个人觉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传承方法的局限性中国现代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形式上已越来越接近.这与双方学习方法的接近是分不开的。

园林的历史很悠久.但把它作为一门学科专业.是始于西方的.在100多年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

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设园林专业的时候,也基本上沿用了西方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作者:王晓晶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8期内容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试从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

然而应该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

近年来,见诸报刊的不少文章反映了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如: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滥用媒体、弱化基础等在第四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题为《中国大陆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也谈到,由于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 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2 教师一味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3 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

在实践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应正确面对,冷静思考。

巢宗祺先生说得好:“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上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

在这转型期间,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

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同时,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信念关系改革的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期( 下) 2 0 1 3 , F e b r u a r y, N o . 2 ( u n d e r 教学管 理与课程
去 分析 它 的情节 线索 及 主题 。两篇 小说 都 有 明暗 两条 线 索 : 《 药》明写 华 家 , 的整 个过 程其 实是 一个 创新 的过 程 , 这 就 增 大 了学 习 的难 度 , 因此 教 师 在教 暗写夏 家 ; 《 夜》 明写 老妇人 , 暗写 革命夫 妇 。《 药》 通 过 对 明线 上华 家 代表 的 学 中应充 分调 动学 生 的思维 , 培 养其 灵活 性 , 提 高应变 能力 。 民众 的愚 昧和 暗线上 夏瑜 为代 表 的革命 者 的英勇 的描 写 , 反映 小说 深 刻 的主 如, 我们在学习《 祝福》 时重点讲了“ 画眼睛” 的手法 , 并概括出通过“ 画 的 手法 可以反 映人 物 的遭遇 和心 理历 程 , 揭示 人物 的性 格和思 想 , 尤 其 题— — 揭露 封建 统治 阶级 毒害人 民 、 镇 压革 命 的罪行 , 启 示人 们 : 只有 启发 民 眼睛 ”

同样 的 , 在分 析《 夜》 这 篇小 说 的主要 人 物老 妇人 形 象 时 , 可 以把 它套 人 自然 想到 祥林 嫂 的“ 一 轮” , 但 这 一 旧有 的 知识 只 能 提示 学 生 “ 画眼 睛 ” 可 以 《 母 亲》 的人物 框架 中 , 以分 析 老 妇人 这 位 映 川 的母 亲与 高 尔 基 笔 下 的 巴威 展示 人物 不 同的心 理和 性格 , 而 绝不 能生 搬 硬套 说 王小 玉 “ 精 神 麻木 ” , 恰 恰 尔 的母 亲一 样 的 由胆 怯到 愤怒再 到坚 定 的 心理 历 程 。利用 旧有 的 知 识解 决 相反 , 这“ 一 顾一 看 ” 反 映 的是 人 物 明 眸善 睐 , 聪 明灵 慧 的特 点 , 学 习经 过 分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 6 7 3— 8 0 0 5 ( 2 0 1 3 ) 0 2— 0 1 5 5一 们
学过 程 中, 教 师应 该根 据教 学 需要 , 充分 发挥 课 堂教 学效 果 , 转 变教 学观 念 , 通 过 灵活 的教 学方 法 , 激发 学 生 情 意 , 使 学 生在 知 识 、 能力、 品德 等 方 面 都 有 所
众共 同革命 , 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 ; 《 夜》 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 是祥 林嫂 死之 前的 “ 只有 眼 珠 间或 一 轮 ” 的描 写 , 更成 了学 生 记 忆 中难 忘 的 线 上革 命夫 妇 的无畏 , 揭示 “ 四 。一二 ” 大 屠杀 的罪行 和 人 民群 众 已觉 醒 , 将 页 。那 么 当学习 《 明湖 居 听书 》 这 篇小 说 时 , 同学 看 到 王小 玉 “ 那双眼睛, 前 赴后 继进 行斗 争 的主题 。 如秋 水 , 如寒 星 , 如 宝珠 , 如 白水 银里 头养 着 两 丸黑 水 银 , 左 右 一 顾一 看 ” 时,
壹 毫
【 中图分类号】 H 0 9
新 课程 理念 认 为人 的全 面发展 的 实质 是 人 的素 质 得 到 可能 和 充 分 的发 索和 讨论 , 教学中, 抓 住新 知识 的生 长 点 或与 学 生 原有 认 知结 构 不 一致 的问
展 。发 展 的方式 应该 是积 极 的 、 主动 的 , 而不是 机械 的 、 呆 板 的。但 在 实 际教 题能 引起学 生 的兴趣 、 悬念 、 疑虑; 恰 当的 问题 , 能使 学生 展开 联想 ; 合 适 的问
新 问题 进行 知识 迁移 。 析, 把原 有知 识结 构加 以重 新组合 , 形成 一 个对 于 “ 画 眼睛 ” 手 法 反 映人 物 不 2 顺 应 迁移 中的 分析类 化 同性 格思 想 的更高更 完 整的 知识结 构 。 顺 应是 指将 已有 的经 验应 用到 异类事 物 中去 , 对 已有 的经 验进 行 重新 组 总而 言之 , 知 识迁 移在 语文 教学 中广 泛存在 , 注重学 生迁 移 能力 的培养 , 合, 以形成 能 包含新 事 物的新 的 更 高一 级 的认 知 结 构 。这 类迁 移 中 , 旧有 知 可 以说是 提高 语文 教学 整体 水平 的关键 所 在。
学中, 教师 关 注的还 是 怎样 “ 教” 课文 , 怎 样 引 导学 生 领悟 教师 研 读 文本 时 获 题 情 境 , 能触 动学 生反思 , 触 发 学生 开展 讨论 。学 习习惯 的养 成 , 关 键 要让 学 得 的一 些感 悟 。其实学 生 的感悟 和教 师 的感悟 完全 是两 码事 , 要求 学 生去 感 生多 实践 , 教 师要 为学生 提供 足 够 的机 会 和 时 间保 证 。在这 一 方 面 , 开 展 专 悟 教师 的感 悟 , 课 堂 中教 师势 必过 度 辅导 , 导 致学 生 活 动 时 间被 教 师讲 述 分 题 性 学习 为学 生 自主探索 和实 践提 供 了机会 。在专 题性 学 习 中, 教 师要 坚 持 析 所挤 占, 被 表面热 闹 , 实 质上低 效甚 至无 效 的讨论 所 占用 , 而 原本 应 该用 大 把提 出问题 的权 力让 给学 生 , 把 自主 实践 的时 间 和空 间 交 给学 生 , 让学 生 在
识 只 能是 开启新 问题 的钥 匙 , 旧知识 与 新 问题 之 间 只有 相 关之 处 , 分 析类 化

新课 程 理 念 下 中学 语 文教 学 的思 考
崔腊梅 河 北省 保定 市雄 县双 堂 乡 中学 0 71 8 0 3
舞 鞋
发展 。
语 文 教 学 , 应 该 根 据 教 学 实 际 的 需 要 , 适 时 的 让 学 生 形 成 学 习 动 机, 激 发 学 习 兴 趣 , 使 学 生 始 终 保 持 一 种 最 优 化 的 心 理 情 意 状 态 。因 此 , 在 教 中 学 语 文转 变 观 念自 主 探 究评 价 机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