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从军行·其四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从军行七首·其四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_唐诗鉴赏_唐_王昌龄

赏析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
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 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 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 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 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 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 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 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
从军行七首之第四首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戍边拓土,人们渴 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 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 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 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赏析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 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 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 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 人寻味。
赏析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 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 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 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可以想象出 这漫长的历史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 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 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 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 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四域国划,即郵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竞不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而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岀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四,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意思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意思 《从军行》其四表现除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的矢志不渝崇高精神,以下是小 编跟大家分享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意思,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 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 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 《新唐书·西 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 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赏析唐代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全文注释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军七首四古诗

从军七首四古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全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争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诗中通过描绘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边疆风光,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坚毅。
同时,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等诗句,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战士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从军行七首》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軍隊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这首唐诗《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青海”是指现在的青海湖一带;其中的“穿”是指磨穿的意思;其中的“楼兰”是指汉时西域的国名,这里指外族入侵者。
这首唐诗《从军行七首》(其四)的意思是:青海上空浓云密布,千里大漠一片昏黄,皑皑白雪黯淡无光。
站在守护的城头,唯有兀然挺立的玉门关隐约可见。
边塞的荒凉使战士们寂寞,频繁的激战已经把铠甲磨穿。
有的人负伤了,有的人牺牲了,但他们都没有畏惧,没有退缩。
“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就是他们的誓言。
拓展阅读:整体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戍边将士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
前两句叙事兼写景,但情含其中。
“百尺楼”突兀于沙漠戈壁中,四顾无垠,再兼秋日“黄昏独上”,“海风”凛冽,已有空寂孤独,悲风袭人之感。
第三句再以闻“羌笛”吹奏述征戍之苦的《关山月》名曲,以声写情,句首冠一“更”字,使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倍增不堪,故逼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
”此结语之妙,不仅不着痕迹地由景入情,而且宕开一笔,反以妻子思“万里”外亲人之语,衬出自己之愁情,两面俱到,更显二人心心相印之深情。
此诗虽写愁绪,但融景于情,境界壮阔。
从军行·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其四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表 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从军行其四的翻译, 一起来看看 吧!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 乡。
赏析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 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 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 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 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 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 1 个倒装句, 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 同时,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 站在“孤城” 之上, 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 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 的, 这里 1 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 既 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 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 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 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 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 还乡。
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1/6族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 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2.长云:层层浓云。
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5.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祁连雪山暗淡,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便是玉门雄关。
遥望玉门关矗立着一座孤城。
尽管在大漠中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破了盔甲,但是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历史背景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汉代,霍去病西征后,基本控制河西走廊,于公元111年设四郡二关,其中就有玉门关和敦煌郡,玉门关距离现在的敦煌市西北90公里。
在河西走廊,出嘉峪关后,城市的设置基本是根据水源而建,也就是说,水源控制了从乌鲁木齐至嘉峪关的战略补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 -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国王与匈奴勾
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
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i ]关东西相距数千
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
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
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说,次句即“孤城玉[ ]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
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打
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
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
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离,北边有突厥,
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1 ]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
城池是唐重
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土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
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成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
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
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主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
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一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
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
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成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
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
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