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证明
涉密密级证明表
单位名称
武汉楚雄建桥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
代表人
韩建桥
注册登记地址
武汉市白沙洲都市工业园机电产业园A区16B
注册登记
文号
已承担项目或产品名称
项目或产
品的涉密
等级
秘密级
拟承担项目或产品名称
舱筏筏架制造
已经承担任务涉密依据或拟承担任务合同意向说明及涉密依据
依据《国防科技工业国家秘密范围规定》(科工安密2009.1488号)航空领域第12条规定,该项目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合同甲方或合同意向单位保密工作机构的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该项目或产品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负责人(签字):(盖章)
合同甲方或合同意向单位的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该产品或产品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负责人(签字):(盖章)
备注
1.合同甲方或合同意向单位属地方的,由甲方保密工作机构和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盖章;
2.合同甲方或合同意向单位属军队的,由师级以上业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印章;
3.此表由申请单位向合同甲方单位或合同意向单位提供;
4.此表不得涉密,填写内容应当做非密化处理。
(填写说明)
涉密文件、档案管理办法
XXX集团公司涉密文件、档案管理办法目录涉密文件管理办法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密级范围及确认 (3)第三章涉密文件的管理 (4)第四章附则 (6)档案管理办法 (6)第一章总则 (6)第二章职责 (7)第三章归档管理 (9)第四章档案使用 (10)第五章档案销毁 (11)第六章附则 (11)涉密文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提高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加强各类文件的保密性,防止公司生产经营等各类信息的泄密和流失,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及范围涉密文件是指与公司一切经营活动有关的,公司不允许对外公布和扩散的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往来文件、函件、文档、报告、报表、纪要、目录、清单、合同、协议、图纸等。
第二章密级范围及确认第三条涉密文件的密级划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三级,具体规定参见《XXX股份有限公司保密制度》(xx发〔XXX〕XX号)。
第四条密级的确认涉密文件由拟制人根据文件密级不同,提交不同级别的领导进行密级确认,并填写涉密文件密级确认表(见附件1),在确认之前不得将文件内容透露给与确认密级无关的人。
密级确认的具体权限为:1. 绝密文件与机密文件由单位主管领导确认,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定级;2. 秘密文件由单位负责人确认,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定级;3. 经相关领导确认为非涉密的文件则定为普通级,按一般文件管理即可。
第五条密级标识密级确认后,涉密文件均需标注密级标记,加盖相应标识:绝密文件在其文件每一页的右上角加盖“绝密”专用印章;机密文件在其文件每一页的右上角加盖“机密”专用印章;秘密文件在其文件首页的右上角加盖“秘密”专用印章。
第三章涉密文件的管理第六条涉密文件的保存1. 公司所有涉密文件的右上角均需标注密级标记,加盖对应的密级印章。
2. 公司所有密级文件,均由专人保管,专柜存放。
3. 公司涉密文件管理人员对所保管的密级文件资料不得擅自复印、摘抄或传播,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不得在普通电话、电子邮件和私人通信中暴露涉密文件机密。
清华大学非涉密博士后申请出站报告涉密情况处理审查表
清华大学非涉密博士后申请出站报告涉密情况处理审查表
编号:
人员、计算机、载体等保密管理情况并加盖单位公章作为本表附件,由合作导师填写情况说明,包括所采取的保密措施;
2.如果博士后是参与我校涉密项目的非涉密人员,合作导师是涉密人员则由导师填写,否
则由涉密项目负责人填写。
情况说明须详细说明报告涉密情况,包括:报告与涉密项目的关系,确认内容涉密;说明未将作者纳入涉密人员的原因;因作者未纳入涉密人员管理范围,在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失泄密隐患(如保密意识、载体管理、计算机管理等方面);
已采取和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包括人员管理、载体管理、计算机管理等,以及对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后续规范管理等方面);对本次事件补救措施的承诺和后续保密工作的承诺;
3.本表(及附件)由学校保密管理办公室审核,随定密申请表交校科研定密工作小组(设
在科研院)。
涉密资料保密管理制度
涉密资料保密管理制度涉密资料保密管理制度(通用10篇)在现在社会,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
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涉密资料保密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密资料保密管理制度 1一、密级文件的拟制1、密级文件的制作应在具有保密措施的地方拟制,拟稿人要准确标明该文件的密级和保密期限,依据《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采取对号入座的方法,对所拟制的公文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
2、拟制人在提出具体意见后,交本部门主管领导核稿批准,再报本机关、单位的业务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签发。
工作量较大的机关单位可由业务主管领导授权或指定负责人办理批准签发前的审核工作。
3、密级文件在印制前,有关主管领导和秘书部门负责人做好审查工作。
除看是否划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外,还要确定发放范围(阅读级限),拟定发布方式,印制格式及编号,规定处理办法,包括可否翻印、复印,是否回收等。
4、印制密级文件时应严格按照领导批准的发送范围和份数执行。
秘书部门和有关人员不得擅自多印多留,自行处理。
5、秘密文件一律由机关内部打字室或经保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复制单位印制。
印制中的蜡纸、校样、废页等应及时销毁。
6、印刷、制作工作使用的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应当配备保密措施装置,防止因电磁辐射造成泄密。
二、密级文件的收发1、收取密级文件时,必须认真检查信封上收文单位、密封标志,核对收信单位和收信人无误后,由收发室负责人在专用收文本上登记、收件人签收、启封,并核对文件的份数、目录、编号,加盖收文章。
2、密级文件拆封必须由专人负责。
凡领导同志亲收件,要送交本人或领导指定的专人代收、代拆。
3、分发密级文件时要认真检查、核对文件份数、发送单位及其地址,防止错发、漏发,不能擅自扩大分发范围。
装封要严密,绝密文件要单独装封。
4、当面将密级文件交收件人时,应履行签收手续,一般由收件人亲自签收。
《机关保密制度》
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保密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传输的保密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杜绝内部信息外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是指不用来存储、传递、国家秘密信息的移动储存介质。
它包括移动硬盘、软盘、U 盘、光盘、磁带及各种存储卡。
第三条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禁止以任何形式传输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信息。
第四条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信息发布、传输的保密管理工作坚持“谁上网谁负责”和“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的原则,向网站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保密审查。
第五条非涉密移动储存介质的保密工作由各单位负责,并明确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第六条本制度由芜湖市编办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七条本制度从制定之日起执行。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网保密管理制度规定一、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包括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经审查、批准与境外特定对象合法交换的国家秘密信息,不得在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递。
三、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
凡向国际联网的站点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保密办审查批准。
四、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取的信息,除在其它新闻媒体上己公开发表的,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五、凡在网上开设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的单位和用户,应由相应的保密工作机构审批,明确保密要求和责任。
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上发布、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
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开办人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保密义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投稿论文非涉密证明表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备注
(1)盖章须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公章,或是具有对文章承担保密审查责任部门公章。
(2)当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不在同一个单位时,需分别提供各自所在第一单位的审批表。
(3)当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Hale Waihona Puke 多个单位时,只要提供第一单位的审批表。
投稿论文非涉密证明表
论文题目
稿件编号
投稿时间
投稿刊物名称《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请仔细阅读下列条款,确认知悉并遵守条款要求,若违章发表,责任自负。
一、论文等内容不涉及国家及单位的密级资料、文件;二、论文等内容不涉及军工保密项目范围;三、论文不涉及单位工作秘密与商业秘密。
第一(通讯)作者签字:
年月日
单位意见
一般涉密人员应知应会
一般涉密人员应知应会1.什么是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2.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分几等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分为核心(即绝密级)、重要(即机密级)和一般(即秘密级)三个等级。
3.新的《保密法》于何时修订和施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22年4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4.涉密载体包括哪些种类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
5.涉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①依据相关法规,掌握、知悉、管理其职责和业务范围内相应等级国家秘密的权利。
②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相应等级涉密会议、科技交流、展览等涉密活动的权利。
③进入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相应等级涉密场所的权利。
④按照学校相应管理规定,享受相应等级的涉密人员保密补贴。
⑤涉密人员应享有的其它法定权利。
(2)义务:①保守国家秘密,不以任何形式泄露所掌握、知悉、管理的国家秘密。
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上级机关、学校制定颁发的各项保密制度、规定。
严格遵守和履行《涉密人员保密守则》。
③自觉接受各级保密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④学习保密知识,提高保密技能,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保密教育、培训。
⑤发现泄密隐患和发生泄密事件,立即向学校保密工作机构报告,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协助、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3)涉密人员除愿意承担以上涉密人员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定义务之外,还承担以下义务:①掌握本岗位的保密范围,明确所负责工作的保密责任。
②不向任何第三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披露、提供、泄露所掌握、知悉、管理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
③不以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教学、科研、学术报告、新闻报道、成果申报等任何方式公开或传播涉密信息。
④不使用或者允许他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使用上述秘密信息。
刑事案件证明标准
刑事案件证明标准在刑事案件中,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定性和定罪。
因此,对于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我们必须严谨对待,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就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要求证据必须是合法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警方在获取证据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比如,在进行搜查时必须取得搜查证,对于涉密信息的获取必须符合相关程序等。
只有在证据的获取过程合法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证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其次,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要求证据必须是充分的。
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能够充分证明被告人的罪行,不能存在任何疑点和漏洞。
警方和检察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必须全面、深入地调查,不能有任何遗漏。
只有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和公平。
再次,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要求证据必须是确凿的。
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具有明确的事实依据,不能存在任何推测和臆断。
证据必须能够清晰地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不能存在任何模糊和含糊之处。
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有力和稳定。
最后,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要求证据必须是可靠的。
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验证,不能存在任何造假和篡改。
警方和检察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鉴定,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证据可靠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和权威。
总之,刑事案件证明标准是保障案件公正和权威的重要依据,对于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确凿性和可靠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只有在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和公平,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
希望全社会都能共同遵守和尊重这些标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保密自查表保密自学内容(非涉密人员)
USB 记录个 数:
内部机:与上网计算机之间严禁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必须采取光盘进行传输;
12
不建议使用任何移动存储介质,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最多配备 1 个 U 盘及 1 个移动硬 USB 记录个 盘,专门用于内部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数据备份,该 U 盘/移动硬盘密级为内部,严禁 数:
在上网机上交叉使用;
16 装时间进行查询,如无法查询时可点击 C:/Windows 查看系统文件生成时间);
时间:
17 建议:配备台式内部机(不上网非涉密台式计算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U 盘、移动硬盘、手机卡、相机存储卡等) 受控号:F-U- - ,□无此项
1 粘贴非涉密设备标贴(蓝色,含受控号、责任人(含学生及导师姓名));
□是□否 □不涉及
公开发表著作和论文都应进行保密审查,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4
研究生导师负责对学生发表的论文及学位论文进行保密审查; 发表前填写《南航 公开发表著作或论文审批表》,携带被审查著作/论文至学院科研办
□是□否
审核后,至校保密处办理《南航 著作或论文非涉密证明》;
5 参加学校、学院及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保密法规及保密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保密意 □是□否 识和技能;
办公自动化设备类: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一体机、碎纸机、照相机、
摄像机、投影仪;移动存储介质类:U 盘、移动硬盘、相机存储卡、录音笔等;
1 登记流程:在办理国资处固定资产前,填写《非涉密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登记表》, □是□否
由各系所保密员/设备管理员发放设备受控号,并发放相应设备标签;
□是□否
5 未连接涉密计算机或信息系统;
《泄密案件查处办法》解读之泄密认定标准
《泄密案件查处办法》解读之泄密认定标准《泄密案件查处办法》(国家保密局令2017年第2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四条、第五条就“泄露国家秘密和按泄露国家秘密处理”的情形作了规定,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分别进行阐述。
一、“泄露国家秘密”的认定标准《办法》第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泄露国家秘密”是指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下列行为之一:(一)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二)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首先,该条设置了认定“泄露国家秘密”的先决条件,即当事人的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一般规范性文件的禁止性规定不在认定范围之内,这是作出泄密认定结论的法律依据的位阶要求。
其次,要准确把握“知悉范围”。
保密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限定在最小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人员。
《办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直接阐述行为的外部特征,从语法的角度来看缺少主语,但其隐含的意思显而易见,即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致使不应知悉者知悉的,即为泄露国家秘密,例如,某省直机关印发的一份机密级文件,下发至市直单位,其知悉范国仅限于该单位主要领导和经办部门有关同志,但若此件内容未经允许被该单位非经办部门人员、其他机关工作人员知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属于超出了知悉范围,可认定为泄露国家秘密。
再次,要正确认识“接触范围”。
《办法》第四条第(二)项使用了“接触范围”的概念,这与知悉范围有所不同。
从文义上理解,国家秘密被接触了并不必然会被知悉,但知悉的前提却是事先接触,接触的范围应该大于知悉。
从工作实际来看,接触与知悉几乎会同时发生,案件查处所依赖的证据很难证明两者在现实结果中存在的差别,故而第(二)项采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即有证据证明国家秘密己超出接触范围,而当事人或者其他行为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并不知悉具体内容的,就可认定国家秘密已被泄露。
保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保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本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单位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并规范单位的保密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涉密人员是指在工作中产生、掌握、管理和大量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
本章将对涉密人员进行分类和等级界定。
第一条:涉密人员分类和等级界定本制度中的涉密人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国家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科研等单位的工作人员;2.从事涉密工作的专家、学者、顾问、咨询人员等;3.其他需要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
涉密人员根据其所掌握的国家秘密等级划分为特级、秘密、机密和绝密四个等级。
涉密人员的等级划分应根据其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并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二条:涉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涉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保密工作职责,保守国家秘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将国家秘密告知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将国家秘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传递、复制、转移或者以其他方式泄露。
涉密人员还应当积极参加保密工作培训,增强保密意识和能力,提高保密工作水平。
第三条:涉密人员的管理涉密人员的管理应当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和责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涉密人员应当按照其涉密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对于保密工作不力或泄密的涉密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条:涉密人员的保密审查单位应当对拟录用、晋升或调整涉密人员的情况进行保密审查,对未经保密审查的人员不得接触国家秘密。
涉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保密审查。
第五条: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单位应当对涉密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加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能力。
保密教育应当包括保密法律法规、保密制度、保密技术和保密工作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涉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保密教育和培训。
第三条规定了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根据涉密岗位和任务的不同,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实验技术与管理》非涉密证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非涉密证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实验技术与管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生产和教育等方面,实验技术与管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促进实验技术与管理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特向相关部门申请《实验技术与管理》非涉密证明。
一、实验技术的重要性1. 实验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实验技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技术,科研人员可以验证理论、取得数据、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实验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实验技术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技术,生产企业可以测试产品性能、改进工艺、提高产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3. 实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实验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实验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的方式去验证知识、获取经验、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技术的管理1. 实验室管理在科研和生产实验中,实验室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室管理涉及实验设备的维护、实验材料的管理、实验安全的保障等方方面面,为实验工作提供保障。
2. 质量管理实验技术的应用需要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只有严格把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人员管理实验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专业的人员支持。
实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实验成果的质量。
做好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实验技术应用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实验技术与管理》非涉密证明的重要性1. 促进实验技术与管理的应用通过申请《实验技术与管理》非涉密证明,可以将实验技术与管理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因为涉密性的限制,一些实验技术与管理不能在涉密的场景下应用,而获得非涉密证明后,就意味着这些实验技术与管理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
2. 促进行业发展实验技术与管理的应用不仅仅是科研中的,也包括工业生产、教育培训等方面。
非涉密人员出入境证明
非涉密人员出入境证明
非涉密人员出入境证明(以下简称出入境证明)是指国内居民为了合法出入境,向公安机关申请的一种证明文件。
根据中国法律政策规定,非涉密人员需要出国(境)时,通常需要提供以下材料办理出入境证明:
1. 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需要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护照等。
2. 出入境事由及时间:申请人需要明确申请出入境的原由以及具体时间。
3. 相关证明材料:根据不同出入境原由,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旅游签证、商务合作函件、学校出具的留学证明、工作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等。
4. 申请表格及照片:按照公安机关要求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并提供一寸免冠照片。
请注意,具体办理非涉密人员出入境证明的流程及要求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建议您前往当地公安机关或出入境管理部门咨询和办理。
涉密资质印鉴管理制度
涉密资质印鉴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涉密资质印鉴的管理,保障机密印鉴的安全、完整、真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安全机关、军队、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等。
第三条涉密资质印鉴是指用于盖章、签署保密文件或资料的印章或签名,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认证和保密。
第四条涉密资质印鉴由保密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制作、使用、变更或丢失涉密印鉴。
第五条涉密资质印鉴应当根据不同的保密级别进行分类管理,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
第六条本管理制度由保密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二章涉密资质印鉴的管理第七条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涉密资质印鉴进行综合管理,确定专人负责印鉴的使用、保管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涉密资质印鉴应当根据保密级别进行合理分配,并做好详细的登记、备案工作,确保印鉴的安全使用。
第九条对涉密资质印鉴的使用情况应当做好记录和报告,包括使用时间、对象、用途等信息,以备审查和监督。
第十条涉密资质印鉴仅限于本单位内部使用,不得私自借给他人或外泄给非相关人员。
第十一条对于已经丢失或损坏的涉密资质印鉴,应当立即向保密管理部门报告,并及时办理补办手续。
第三章涉密资质印鉴的使用第十二条涉密资质印鉴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乱用或冒领。
第十三条对于涉密资质印鉴的具体使用要求和流程,单位应当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确保正确使用。
第十四条使用涉密资质印鉴时,必须亲自签署并加盖印鉴,严禁代签或代盖,确保使用者的真实身份和意愿。
第十五条对于重要文件或资料的盖章签字,应当加强验证和审查,确保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涉密信息的安全保护。
第十六条涉密资质印鉴的使用人员应当绝对保密,不得将印鉴密码、使用方法等信息透露给他人,避免泄露保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涉密证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2015年3月目录编制说明 (I)1. 考试类别设置 (1)2. 公共科目设置及测评内容 (1)2.1公共科目名称 (1)2.2考试时间及分值 (2)2.3测评内容 (2)3. 类别确定 (2)4. 成绩使用 (2)5. 公共科目分类考试大纲 (3)5.1综合管理类(A类) (3)5.1.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 (3)5.1.2 《综合应用能力(A类)》 (8)5.2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 (10)5.2.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 (10)5.2.2 《综合应用能力(B类)》 (18)5.3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 (20)5.3.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 (20)5.3.2 《综合应用能力(C类)》 (26)5.4中小学教师类(D类) (28)5.4.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 (28)5.4.2 《综合应用能力(D类)》 (35)5.5医疗卫生类(E类) (36)5.5.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E类)》 (36)5.5.2 《综合应用能力(E类)》 (42)编制说明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事业单位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聚集地。
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保障。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
公开招聘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进人的主渠道。
公开招聘考试作为体现公平择优原则的主要手段,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探索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办法,增强公开招聘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考试评价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规定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多领域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分类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
本大纲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新进人员,供有关部门和考生参考使用。
[郑重声明]本大纲仅供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和应试考生备考使用。
未经许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印刷出版、转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使用。
1. 考试类别设置基于事业单位不同招聘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有不同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分为综合管理类(A类)、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中小学教师类(D类)和医疗卫生类(E类)五个类别。
综合管理类(A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中以行政性、事务性和业务管理为主的岗位。
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
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
中小学教师类(D类)主要适用于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
医疗卫生类(E类)主要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
2. 公共科目设置及测评内容2.1 公共科目名称综合管理类、社会科学专技类、自然科学专技类、中小学教师类和医疗卫生类五个类别笔试的公共科目均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
2.2 考试时间及分值《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为150分。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3 测评内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属于职位竞争性考试,根据不同类别的评价需求确定试卷的测评内容,主要测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类别确定公开招聘岗位对应的考试类别,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和招聘主管部门确定,并在招聘公告中标明。
报考人员依据报考职位标定的考试类别参加公共科目笔试。
4. 成绩使用招聘综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可根据报考资格限定情况、专业考试设置情况以及其他具体情况,自行研究确定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使用的方式方法。
5. 公共科目分类考试大纲5.1 综合管理类(A类)5.1.1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5.1.1.1 考试性质和目标《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是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主要测查应试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部分。
5.1.1.2 考试内容与题型介绍⑴常识判断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综合管理基本素质,涉及国情、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方面。
例题:甲单位招聘乙作为行政人员,下列哪一做法符合法律规定?A.甲单位在乙入职三个月后,与乙签订书面劳动合同B.甲单位与乙签订期限为两年的劳动合同,约定二个月试用期C.乙在试用期内的工资为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五十D.在试用期内,甲单位将乙解聘,未向乙说明理由答案:B⑵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材料主旨,把握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准确和得体地遣词用字、表达观点。
例题1:细节决定差异,但是,过早地______于细节,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所以首先要抓住基础,______细节。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纠结忽略B.沉溺摒弃C.致力考虑D.集中发现答案:A例题2:管理学作为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出现在案例之后的。
只有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多维性的案例,才能成为教学中研究讨论的优秀母本,由此而来的观点因为有扎实案例的支撑,也才具有生命力、说服力、参考价值。
脱离了真实案例而来的任何管理高论都是在浪费公众宝贵的时间和热情。
这段文字中“由此而来”的“此”指的是:A.案例B.实践C.管理学D.研究讨论答案:A⑶数量关系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运算和推断等。
例题:某单位共有160名员工,该单位在七月份的平均出勤率为85%,其中女员工的平均出勤率为90%,男员工的平均出勤率为70%,问该单位共有男员工多少人?A .40B .50C .70D .120答案:A ⑷判断推理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常见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题型一: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应试人员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例题:A B C D 答案:C题型二: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定义(这个定义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应试人员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题:冗余设计是指在人力资源聘任、使用、解雇、辞退、晋升等过程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使人力资源整体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某一决策发生偏差时,留有纠偏和重新决策的余地。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冗余设计的是:A.某物业配电室配备了两个人,即使一人有事外出,也可以保证有人值班B.篮球比赛中双方各出场5名队员,但通常每支职业篮球队有12~15人C.某公司每年都会招一批大学生,让他们在各个岗位实习,作为储备干部培养D.设计部的一名员工辞职,公司立即从质检部抽人兼任,同时人力资源部开始紧急招人答案:D题型三:类比推理每道题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应试人员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老年证︰年龄A.资格证︰工作B.毕业证︰学位C.伤残证︰医疗D.学生证︰身份答案:D题型四: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要求应试人员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例题:为缓解上下班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某市计划对这一时段进入中心城区的私人汽车征收10元交通拥堵费,该费用将超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该区域的费用。
专家称,很多人会因此选择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从而缓解这一时段的交通压力。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项不能削弱专家的论断?A.该市公共交通不发达B.该市非上下班时段交通拥堵也很严重C.中心城区的停车费远高于要缴纳的交通拥堵费D.私人汽车车主多为高收入人群,对10元交通拥堵费不以为然答案:B⑸资料分析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各种复合性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资料通常以统计性的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现。
例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2010年末,某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309.7万辆,同比增长8.7%,其中,进口车拥有量12.54万辆,增长43.2%。
2010年末,该市个人车辆拥有量229.83万辆,同比增长9.2%。
个人汽车拥有量103.85万辆,增长21.9%,其中个人轿车拥有量86.54万辆,增长21.8%。
2010年该市新注册车39.76万辆,同比增长44.1%,其中新注册汽车33.79万辆,增长50.1%。
全年报废车辆5.81万辆,下降53.1%。
2010年末,该市机动车驾驶人员数量为448.48万人,同比增长9.2%,其中汽车驾驶人员412.56万人,增长13.7%。
1.2009年末,该市民用车辆中进口车所占比重约为多少?A.5% B.4%C.3% D.2%答案:C2.下列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A.2010年该市拥有的民用车辆中汽车所占比重超过6成B.2010年该市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的原因是报废车辆数量大幅下降C.2010年该市进口车拥有量同比增速低于民用车辆平均水平D.2009年该市新注册车辆数多于报废车辆数答案:D5.1.2 《综合应用能力(A类)》5.1.2.1 考试性质和目标《综合应用能力(A类)》是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2.2 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管理角色意识、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管理角色意识:对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清晰认识,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