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穷山村现“将军府”

合集下载

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
宁可牺牲,也不叫敌人“拿去一颗红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pou)热土一抔魂。”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不 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坚定信念,为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
胸怀全局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致3A级密电,电文写道:现陕北情况甚为 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 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 将增加。3个“A”!“甚为困难”!刘邓二人深知,毛泽东甚少如此表达,一定到了最 紧急的时刻!
勇当前锋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有党员活动、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了黄麻、商城、六霍起义,创建了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抗 日战争时期,成长和壮大了新四军二师和五师两支战略部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进入敌 占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 部队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刘邓大军义无反 顾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率先拉开全面反攻序幕。
2.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 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 值追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 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 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喜看尖山老区变菜区

喜看尖山老区变菜区

喜看老区变菜区穷村走上致富路中共新密市委党校张彩红新密市尖山风景区历史上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田种湾村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钧司令工作旧址所在地,全村在平均海拔980米的高山上,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12个村民组,1720口人,1500亩耕地,2005年之前尖山田种湾村是河南省贫困村。

现如今这里一举打了翻身仗,由贫困山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区,反季节蔬菜成为这里的名牌产品。

原来,田种湾村地处深山,自然条件独特,昼夜温差偏大,日照时间长,土质属于粘土地,耐旱性强,专家发现这里适宜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近几年来在市老促会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大力推广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由2007的20亩增加到2009年的560亩,到今年的1080亩,已形成规模性高山反季节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辐射到周围如钟沟、巩密关、国公岭、凤凰寺沟等几个行政村。

高山上种蔬菜?浇灌蔬菜用水如何解决?短短的几年时间田种湾村为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老促会引资发挥关键作用为解决老区穷山穷水群众生活穷困的状况,郑州市老促会多次深入调研,2006年争取项目资金支持10万元,发展老区的经济建设,在郑州市建设委员会和水利部门及新密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帮助和扶持下,田种湾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建成蓄水量7万立方米的洪泉塘坝,建成20天后一场大雨,洪泉塘坝蓄满了水。

到目前共建四个大型蓄水池,集雨灌溉,解决了山区的耕地灌溉问题。

2010年在郑州市老促会和新密市老促会共同努力下,赠送给田种湾村一台蔬菜运输车,方便尖山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外运,着实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

蔬菜研究所送来技术田种湾村与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交朋友,蔬菜研究所把试验田搬到田种湾的田间地头,2006年以每亩地每年700元的价格租种村里20多亩耕地,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研究,当年试种品种接近百十个,经过筛选最后选择适合当地种植且产量高的20多个品种,比如西红柿、豆角、萝卜、白菜、辣椒等。

风水难救贪官:“将军府”“靠山石”都不好用

风水难救贪官:“将军府”“靠山石”都不好用

风水难救贪官:“将军府”“靠山石”都不好用据报道,在经历了17个月的调查后,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财新网此前曾报道,李春城将家里老人坟墓迁往成都都江堰,聘请风水先生做道场等花费千万。

梳理近年来落马贪官,可以发现很多贪官都迷信风水,但风水救得了贪官吗?谷俊山的“将军府”据财新网报道,原解放军总后副部长谷俊山被查已有两年。

2013年初,调查人员在谷俊山的河南老家濮阳起获了数百箱的军用专供茅台、寓意“一帆风顺”的大金船,寓意“金玉满盆”的金脸盆及纯金毛泽东像。

2013月8日,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透露,谷俊山这样的高官犯罪,“令老百姓不满意”。

据报道,谷俊山当了大官后,谷氏家族中的人更加重视风水,买地置业、搬迁修墓等都要请风水先生。

村民们说,谷家旗下开办的企业,名称中大多有个“容”字,也是专门请人算过的。

“容”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谷”,寓意福禄护佑谷氏家族。

濮阳闹市区的“将军府”是谷俊山之弟谷献军所建,被当地人称作“故宫(微博)”,由故宫设计院的工程师亲自设计,耗时三年建成。

主楼三层,配楼两层,门前回廊、室内的精美雕梁画栋,也出自故宫画工手笔。

整个“将军府”空中瞭望很像一把手枪。

现在看来,谷俊山的“容”字企业和“将军府”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微博网友@荀三易点评:枪拐房,四周高中间底,明堂逼仄。

在这修宅邸就是找死。

还改名容府。

容是谷字上面加盖,不能升迁。

而且容是储纳之象,其中之谷作为粮食储存。

说明这里的谷必死无疑,难逃水火之灾。

看来是有高人一心要整死谷俊山啊。

其实最重要的是,官员如果把家称为府,则“肉身在府为腐;财货四处为败”。

宅邸风水再好,名头再吉都没有用。

刘志军的“靠山石”2013年7月8日,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一审宣判,刘志军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起诉书中提到,刘志军是一个迷信的人,这也已成为铁路系统圈内公开的秘密。

为求“平安”,刘志军长期在家烧香拜佛,还在办公室里布置了“靠山石”。

中国十大鬼村的故事

中国十大鬼村的故事

中国十大鬼村的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神秘的民间传说。

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都隐藏着许多神秘的鬼村,这些鬼村传说各不相同,充满着神秘和诡异的色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国十大鬼村的故事。

1. 河南林州的“三味鬼村”。

林州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而“三味鬼村”更是让人闻风丧胆。

据说,这个村庄里曾经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案,从此之后,村中就开始出现了各种怪事,村民们纷纷搬离。

至今,这个村庄依然荒无人烟,只留下了一片诡异的景象。

2. 广东梅州的“孤魂村”。

“孤魂村”位于梅州市的一个偏远山区,相传这个村庄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村民们纷纷丧生,而他们的孤魂野鬼便在这里游荡。

每到夜晚,村子里就会传出阵阵哭声,令人毛骨悚然。

3. 湖南郴州的“鬼影村”。

“鬼影村”是郴州市的一个小山村,相传这个村庄曾经是一个坟场,村中的鬼影幽魂便是那些逝去的亡灵。

据说,每当夜幕降临,村中就会出现各种诡异的幻影,让人不寒而栗。

4. 云南昆明的“恶灵村”。

昆明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但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却隐藏着一个鬼魅横行的“恶灵村”。

相传这个村庄曾经是一处战场,村中的恶灵幽魂始终无法安息,每逢夜晚就会出现各种怨魂鬼影,令人胆颤心惊。

5. 河北邯郸的“厉鬼村”。

邯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而“厉鬼村”更是这个城市的一处不祥之地。

相传这个村庄曾经发生了一起惨烈的杀戮事件,村中的厉鬼幽魂便是那些罹难者的怨灵。

每当夜幕降临,村中就会传出阵阵哭号,令人毛骨悚然。

6. 山东临沂的“鬼火村”。

临沂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但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却隐藏着一个神秘的“鬼火村”。

相传这个村庄曾经是一处坟场,村中的鬼火幽魂始终无法熄灭,每逢夜晚就会出现各种诡异的幻影,让人不寒而栗。

7. 江苏连云港的“鬼哭村”。

连云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而“鬼哭村”更是这个城市的一处不祥之地。

据说这个村庄曾经是一处战场,村中的鬼哭幽魂始终无法平息,每当夜幕降临,村中就会传出阵阵哭号,令人毛骨悚然。

武陵世家简介

武陵世家简介

武陵世家简介武陵世家是一个以中国河南省濮阳县为中心的世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它的家族前身是唐朝武陵的安乡秀氏,后来作为一个地位崇高的宗室把家世赠予濮阳县的武英杰派系,云南一直是武陵世家的主要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武陵世家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将军吕蒙,当时他有三个支系,即河东吕家、河南吕国和江苏吕庆系,他们在家族中受到极大尊重,被认为是家族的楷模。

另外,他们还拥有磨坊、磨石、油酸、萝卜、葡萄等一系列农作物,以及陶瓷等工艺品,据说他们的家珍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唐代。

武陵世家的宗族建筑也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们传承了很多古老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背景。

濮阳县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三楼一台”保护政策出台,把农家建筑无偿投入环保行列,把牛家窑、磨坊、书院、祭坛等家族文物全部保留起来,这些建筑的结构也很有趣,一层楼、一天台,楼顶建筑风格十分精美,颜色艳丽,整个建筑可以说是精美且结构坚固。

武陵世家的宗教也很有特色,他们的宗教中心是武陵洞庙,是一个很古老的神庙,在清朝时期兴建,先后有四位和尚入住,他们信奉武陵老祖,做法斋诵经,守护祭祀,以赞美他们的宗主为中心,崇敬他们的祖宗,他们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还有不少家庭信仰他们的宗教。

传统上,武陵世家家族中有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叫做门内,即本家内部亲戚之间的关系,比如叔侄、堂兄弟、姊妹等。

他们相互尊敬、爱护,了解对方的想法,无论大人小孩都互相照顾,彼此交换信息,这种家庭关系也为家族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武陵世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今也有许多家庭继承着这个家族的文化,将其漫长的历史传承到现代。

它令人有追求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宗教文化及拥有独特的家庭关系,它把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贯穿着历史,让人们更加了解武陵世家。

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

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

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陇海大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玉皇庙镇,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传统民居建筑群。

自从2009年安阳市政府启动“陇海大院”景观工程以来,这座古老的建筑群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观赏。

陇海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玉皇庙曾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寺庙,陇海大院就建立在这座寺庙的旁边。

这座庭院式建筑群,坐落在一座小山丘旁,占地面积约60亩,由四合院、八字院、长廊、菜园、花园等多种建筑构成。

在长达千年的岁月沉淀中,陇海大院曾经历了风雨洗礼和战火摧毁,而今陇海大院虽然历经沧桑,却仍然展现出淳朴的本色和天成的气质。

走进陇海大院,迎面而来的是宽敞的山门,山门高大而挺拔,四周则是厚实的城墙,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进入庭院后,人们可以看到布局严谨、规整精美的庭院建筑。

每一栋房子,每一个院子都有它特定的用途和功能,如观音堂,贴满了香火,寄托了众人的心愿;山楼、庑殿、苑囿等等,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

在陇海大院中除了建筑和人文景观外,还有种植菜园、果园、花园等。

这些生态种植的园林景观,不仅美化了陇海大院,更为当地乃至全国的农村建设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景观品牌。

每年的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春天鲜花烂漫,夏季清凉如水,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静谧宜人,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景点之一。

除了美景之外,陇海大院的历史也是一大亮点。

大院创建于唐代,修建于宋代,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扩建和完善。

近年来,政府投入巨资,对大院进行了全面修缮,并且将陇海大院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把大院打造成为一处既能展现历史文化、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景区。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到传统建筑的魅力,更能够深深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是她们用千百年的积淀,才造就了这座传统建筑的美丽。

到了夜晚,还有表演和文艺活动等各类节目,更加深了人们对这里的热爱和向往。

陇海大院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治愈了游客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了家乡家风的美好。

村名

村名

白鹿泉白鹿泉〔Bailuquan〕位于鹿泉市中部偏西山区, 距鹿泉市5公里, 南靠长寿山, 北倚抱犊寨。

全村154 户,520 人, 有耕地478 亩, 林地493 亩。

为便宜比对(本书所载户、亩、人口数字,均系1990年统计数字,以下均同)。

白鹿泉村原名白家窑, 建于汉代, 1935 年经村民合议, 村名改为白鹿泉。

相传,当年韩信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亲授统领三万人马前来破赵。

大军行之土门关西扎营,全军将士四处找水,却不见水源。

被派出去找水的军卒皆因未能找到水源而被斩杀。

三军无水,不战自灭。

韩信焦急无奈,只好派最得力大将胡申前去寻水,胡申深感责任重大,即对韩信发誓:"主帅放心,找不到水源,决不回来见您。

"然而,胡申踏遍青山终未找到水源。

他自感无颜返回军中,就在一颗古柏上自缢而亡。

韩信在大营迟迟不见胡申回报,心中惆怅,但他坚信胡申大将一向忠心耿耿,定能找到水源。

时值深夜,韩信不觉惶惶忽忽伏案而睡。

只见胡申策马飞奔而来,双手抱拳说:"回禀元帅,多亏神仙保佑,水已找到,速跟我去。

"韩信惊醒,原来是一梦。

正在纳闷,却听帐外有哒哒之声,遂出帐外观望。

只见一只白鹿如雪似玉,见到韩信向他点点头,而后飞身而去,韩信即策马赶追。

翻过一道山,越过一道岭,只见那只雪白的神鹿在一座山脚下缓缓停下,回首凝望韩信,两只前蹄不停的在地上刨起来,韩信性急,搭弓射箭,只听嗖的一声,那鹿化做一道白光不见了。

韩信所发之箭深入泥土之中,韩信下的马来,伏身取箭,用力一拔只听一声巨响,一汪清澈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并不时有串串气泡簇涌,恰似散落的珍珠一般。

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鹿泉水涌若珠倾"也成为"鹿泉八大景"之一。

大将胡申自缢处的村庄被易名胡申铺,也就是今天白鹿泉西面的东胡申和西胡申村,当年胡申自缢处的古柏依然苍劲坚韧,根居岩缝之中向人们讲述着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探访佘村清末民居建筑群

探访佘村清末民居建筑群

探访佘村清末民居建筑群穿过上访青龙山下的佘山水库,就能看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名为佘村。

对南京人来讲,不知道它的人很多,但对爱好人文历史的人来讲,只要提起村名,大家都会说这个小村了不起,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岁月,仍残留着号称“九十九间半”的古民居建筑。

文管部门把这组古民居建筑命名为“潘氏住宅”,据史料记载其建筑的原主人名叫潘恒才,据说他是一位资财雄厚的商人,世代居住在河南归德府(即现在的河南商丘)。

明朝末年,中原战乱,生灵涂炭,潘恒才便携带家眷来到上元县凤城乡佘村,即今天的上坊,在此建屋居住。

“潘氏住宅”建造与清顺治初年,历时17年完工。

走近“潘氏住宅”建筑群,其建筑规模堪比山西的“王家大院”,有江宁“潘家大院”美称。

该住宅坐北朝南,共有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

占地约750平方米。

整个建筑结构周密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

在“潘氏住宅”建筑群中,保存较好的为西边的宅子,每进有个门楼,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饰以人物、花卉、禽兽等精美图案,刻石精细古朴,形态逼真。

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如“天锡纯嘏”、“福禄申之”等。

每进7间,每间九架砖木结构,有大厅、客厅、住房、厨房、杂屋等。

格扇屏门,造型美观。

室内布局巧妙。

每一厢房门上均雕刻对联,镶有玻璃片。

如“养心斗室,昂首天衢”、“得地扬眉,结芦容膝”、“陋室成铭,闲居作赋”等等。

后进住房为二层建筑,楼上有复道悬廊,宛转相通,曲折回绕,似入迷宫。

纵观“潘氏住宅”建筑群,发现它在建筑风格方面,既有与徽派建筑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从建筑布局方面,它与徽派建筑相同,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从人本观念方面,徽派建筑更注重牌坊、公共亭阁、廊桥和影壁,而“潘氏住宅”建筑群更注重实用;从形象特征方面,徽派建筑通过粉墙、黛瓦以及马头墙组合起来,而“潘氏住宅”却是灰砖、黛瓦组成,这也许就是徽派文化与南京文化的结合产物。

河南新县将军山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河南新县将军山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河南新县将军山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议书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河南新县将军山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2、项目承办单位:新县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办公室3、项目法人代表:赵明4、项目建设地点:新县城西将军山区域和新县涉外职业技术学院5、建设依据:①《“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主题策划》最终方案;②《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③《新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④《新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⑤《河南新县将军山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⑥新县将军山旅游区的其它相关基础资料;二、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1、将军山基本情况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属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

新县将军山临近城区,辖于新县林场,总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702米,地质构造为花岗石岩层,森林覆盖率82%。

将军山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山中自然石洞无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在山间洞中战斗生活,留下了刘名榜(电影《五更寒》原型人物)红军洞、邱进敏(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红军洞,还有大批可以串成线的红军游击洞、解放新集洞等革命洞群。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新县后,攀登将军岭,高瞻远瞩,留下了将军台。

将军山顶西寨至今遗留又高又厚的古寨墙。

寨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转播台,为新集镇人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将军山区内散居5个村民组、120余户480余人。

由于山高坡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通山顶和各村寨,山区人民生活交通条件极差。

2、项目背景河南新县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随着新县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来新县进行革命传- 1 -统教育的人数连年攀升,河南省新县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主题,依托红色资源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弘扬“将军之光”。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深藏在大别山脚下的“将军县”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13万人次,收入2.94亿元,占全县GDP的6.2%。

河南文史资料41--50辑

河南文史资料41--50辑

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1992年第1辑))三门峡工程决策的探索历程…………………………赵之蔺(1)查勘三门峡坝址纪实…………………………………仝允杲(22)在红旗渠工地上………………………………………郭世杰(29)河南村治学院始末略记………………………………梁仲华(40)梁仲华教授事略………………………………………梁曾相(43)从彰德高中到河南大学………………………………赵以文(47)在河南大学求学时期的回忆…………………………王锡璋(71)解放前河南学校甫迁桂林纪实………………………聂常庆(90)南阳文人熊伯乾………………………………………熊振黄(101)张了且自传 (111)金銮殿上话家常……………………………………张了且(132)回忆新闻工作者刘国明………………………………陈承铮(161)台儿庄前线采访的回忆………………………………李蕤(169)国民党统治时期河南的新闻检查工作………………陈承挣(181)我所经历的新闻检查…………………………………王华农(190)记中州琴社及其他……………………………………杜棣生(194)南阳曲子在舞阳………………………………………周声远(199)井上靖访问上蔡新蔡纪实……………………………尚景熙(207)长寿老人唐道成事迹见闻………马德勋原稿王锡朋整理(213)历尽风霜苦,落叶又归根……………………陈文轩口述刘蓉记录(217)捕雀记…………………………………………王锡朋(223)[质疑·订正·补充]我所知道的齐白石二三事……………………余倜(22 7)《雪苑戆叟忆往》校堪记……………………吕忠爽郑涵(232)附图片:1、梁仲华(一九六四年摄)2、张了且(一九四九年摄)3、仝允杲(一九八O年摄)4、赵之蔺(一九五七年摄)5、王锡璋(一九七九年摄)6、赵以文(一九八八年摄)7、刘国明(一九五二年摄)8、李蕤(一九三六年摄)9、井上靖一九八六年参观蔡国故城尚景熙作讲解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二辑(1992第2辑))山河新貌治淮漫忆……………………………………杨廷富(4)民权治抄记……………………………………李好仁王梦石(21)朝鲜人金秉万在开封……………………………………陈浴春(29)张钫与青年……………………………………孟志昊(32)中原人物德文教授杨丙辰……………………………………张中行(4l)忆杨丙辰博士……………………………………邢汉三(4 5)难忘同侪葛季武……………………………………阎东超(48)内乡县民团创始人朱滨陶生先生…………………………齐惠吾(60)宛西自治中的赵秩岑……………………………………仵仲坚(62)政海波澜汝阳道尹于廷鉴……………………………………于敏梓(67)我与王伯阳等人的交往……………………………………蔡芷生(72)我在郑州绥署政治大队的经历………………………张熙清(100)卫辉华新棉纺织厂创建经过……………………………李磊生(104)卫辉华新纱厂的变迁……………………………………王天奇(111)抗日烽火爱国将领王金铎和暂编二十七师…………………………杨鸿儒(120)缅怀父亲王金锋……………………………………王书林(125)奇袭驻汴日军亲历记……………………………………李勋甫(l30)河南高等检察厅检察长魏缦卿…………………………魏树人(142)艺苑春秋樊粹庭自传 (156)回忆父亲樊粹庭…………………………樊琦(16 5)她眼前有一片光明世界——记豫副演员关灵凤…………陈之华(169)漫话开封师范…………………………尹重生(183)开封师范回忆片断…………………………周声远(191)在鲁苏豫皖边区学院附中…………………………秦可均(195)廉方教学法实验始末…………………………李秉德(20 1)质疑.订正.补充 (215)补白洛阳山陕会馆 (31)洛阳汪精卫铁像 (99)傅作义被困涿州城 (103)吉鸿昌赠友联语 (119)冯王祥雨天讲演 (129)南阳象棋名手陈俊华…………………………(l55)附图片:1、1951年5月,中央治淮慰问团在板桥水库工地授旗(团长为邵力子)(P7)2、1954年水利部长傅作义在南湾水库工地视察(P9)3、民权沙区的农桐间作林网(P26)4、樊粹庭(P156)5、关灵凤演《秦香莲》剧照(P170)6、陈素珍教关灵凤学戏(P18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1992第3辑)校园忆往河南大学童年琐忆…………………涂心园4从记忆中追述河南农专…………………黄础青lO河南大学旧事漫录…………………盂志昊13祖父嵇文甫的一生…………………嵇立群29中原人物忆潘复生同志…………………宫振民51忆轴承专家毛萃初…………………阎济民王仁5 7我的者师曾次亮…………………巩守志60进步教授陈仲凡…………………张鸣铎64实验主义教育家李瑞安…………………孙煜70李瑞安老师二三事…………………尚景熙76赵文甫的尊师事迹…………………程安79我任南阳盐务管理分局局长的经历…………………董永昌82在库页岛当劳工的回忆…………………魏书方91泪洒东瀛…………………何中堂94中国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王建鹤102中州烽烟跟随杨虎城将军在南阳…………………张骏京110段国璋扩编队伍与唐生智豫南反蒋…………………杨诚哉116杨虎城雪夜奔袭唐生智…………………李振西124一O六师在抗战中…………………许永明刘有堂成思溥133回忆一九四九年灵宝起义…………………李文定141社会百态慈禧光绪过中牟…………………刘凤瑞陶本福梁飞149沙河船工号子…………………石金江张伟152杨仪山在宛西乡师…………………田向前156河南自治史略 (159)质疑·订正·补充张钫生平二大快事 (50)河南省高等法院在卢氏 (59)王酉堂创办精忠中学 (63)商城抗日忠烈祠 (148)阿訇马凤岐热心公益 (15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四辑(1992年第4辑)经济史话豫陕巨商毛虞岑…………………徐滋叔4郑州花行旧闻…………………张炎卿15河南开办直接税的经过…………………袁家奇19解放后河南第一个民办信用社…………………杨达24吴佩孚的戎马生涯…………………李明轩29刘镇华的前半生…………………吴沧洲56中州烽烟督办河南省军务之胡景翼岳维峻…………………齐惠吾68胡景翼之死目击记…………………霍道轩701925年鸡公山会议的前前后后…………………马彦翀7l岳吴信阳之战…………………王锦山77政海波澜统一党共和党在河南…………………陈长河83费边社会主义在中国…………………聂常庆89民盟河南省地下支部建立前后…………………卢治国101南阳的戏曲…………………王兵翔109曹东扶与光化国乐社…………………杜棣生119中原人物晚清进士王肖庭轶事…………………王家璧1 23中州文人三题…………………张中行133乡建派人士王柄程…………………王敏143爱国爱乡的鲁紫铭…………………阎树梅149我的老师涂心园…………………郝育森153郭海长在夏旦大学…………………燕凌宋琤158忆海长…………………郭也土165社会百态袁世凯葬母…………………李相宾170智擒匪首连天生…………………毛汝采176匪首扈全禄杨富落网记…………………辛长山1 81潢川剿匪琐忆…………………王继荣186河南自治史略(续) (190)质疑·订正·补充221钱穆在河南大学 (69)宝鸡申新公司资助河大师生 (118)漯河红十字会救护队 (132)张泊英修建淇县民生渠…………………(l64)嵩县龙驹白麦 (169)卫辉同乐班 (175)磕头牌香烟 (189)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五辑(1993年第1辑)中州烽烟胡憨战争前后的回忆…………………吴沧洲4胡憨战争中的镇嵩军…………………柴化周26刘镇华再起与国民二军在陕灵战役经过…………………李景曾35刘镇华枪毙马文德之我闻…………………陈浴春40于学忠部归编东北军前后…………………张福禄44政海波澜忆南召的抗日联防和现代中学…………………王锡璋48我在西北青年劳动营…………………董万禄60道清铁路的国民党党务活动…………………郭景道70民国年间的河南农村合作事业…………………茅寄生79校园忆往禹州师范学堂与堂长陈嘉桓…………………杨五润89忆洛宁女子学校…………………刘素娥94河南大学在潭头…………………姚惜鸣97南都中学在刘村…………………陈修武119彭和卿与南都中学…………………李耀林131中原人物别廷芳发迹经过…………………江廷俊135何柱国在沈丘…………………徐乃顶李天赐李珍147生物学家张震东…………………邢汉三155记怪诗人徐玉诺…………………张默生159回忆徐玉诺老师…………………司峻172诗人于赓虞在讲台上…………………阎东超176社会百态夷门勾古录…………………陈雨门189南阳旧事…………………刘洁菀193临汝富豪阎家的兴衰…………………尹重生202阎竹麟伏法记…………………何文清218质疑·订正·补充221樊钟秀在临颍 (39)郾城“玨”牌镰刀 (47)考古学家…………………陈子怡(78)史沫特莱到沁阳访问 (134)陶行知教学方法在南阳 (146)洛阳儿童抗建工作队 (158)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六辑(1993年第2辑)忆曹靖华少年曹靖华…………………颉毅4从渔阳里到东方大学…………………张羽8曹靖华在列宁格勒…………………崔永昌17曹靖华在北平东北大学…………………关山复23怀念曹靖华同志…………………刘麟27忆良师曹靖华…………………梅振才32文化天地《豫南日报》始末…………………李觉非王勉之36北新书局潢川总分店…………………朱逢春43教育家李廉方生平述略…………………郭戈4 6校园忆往参加实验“设计教学法”前后…………………辛道祥58忆河南省立小学和廉方教学法…………………许一默74国立第一中学在淅川…………………邢子义8l汲县学校流亡禹县记…………………詹相度86经济史话民国年间河南发行的纸币…………………杨达91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在河南活动片段…………………周声104解放初期的河南交通事业…………………孙卫和107中原人物往事忆述…………………贾心斋116贾心斋在抗日战争中…………………常森任120朱玖莹为官商丘…………………芦广文132别廷芳墓碑与纪念碑…………………陈照运135郭海长二三事…………………梁建堂144兄长般的朋友郭海长…………………冀汸150忆河南省国术人员训练班…………………杨福乾15 7中州烽烟从镇嵩军到十五军…………………谷国泰160抗战中的郑州战役…………………李勋甫177随刘昌义军长转战豫中…………………陈正风1 83先父杨尚武殉国记…………………杨若星208基督教在河南…………………傅良平214质疑订正补充补白徐玉诺保护文物 (22)徐旭生在河大讲学 (26)彭锡田题词论情理 (42)李益三巧对县长 (103)百泉乡师的校徽和校歌 (119)丁氏教育世家 (131)孙殿英在漳河训练班 (156)附图片:1、曹靖华像(P4)2、教育学家李廉方(P46)3、郭海长像(P150)4、刘昌义像(P186)5、杨尚武像(P208)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七辑(1993年第3辑)政海波澜从河南党政训练班到中央政校…………………卞西九4开封训政学院受训前后…………………白文18从定县实验县长到宁都专员…………………霍六丁2 6兼任夏邑县长的回忆…………………涂建堂44在北京西安战犯管理所——兼忆赵子立…………………余倜50汗洒红旗渠…………………郭世杰62中州烽烟北洋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史略…………………袁家奇77吴佩孚洛阳练兵…………………陈绍岳84张自忠练兵…………………张宗衡87我所知道的河南省保安处…………………艾经武9 1我当豫北军事特派员…………………牛平章97张轸部队起义亲历记…………………李学亨107校园忆往省立八中和省立四师的回忆…………………张玉麟119我的三次军校生活…………………邹峵126中原大学在开封…………………曹季彦132中原人物梁建章在南阳 (137)嵖岈山开发记…………………魏朗斋146遗爱在人——怀念父亲魏朗斋…………………魏育遂165魏朗斋与峨蚜山农科职校…………………魏太初1 75怀念魏朗斋…………………吴而182社会百态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毒赌娼…………………史啸岩186日军侵占下开封见闻录…………………郭宣文1 93开封石坊院…………………王然196记黄泛区一次治蝗工作…………………张守先1 98文化天地鲁山琴台…………………晨风204光山花鼓戏…………………裴传厚208开封山陕甘会馆大修记…………………陈晋岭2 13质疑·订正·补充221补白彭禹廷纪念歌 (83)韩建铎带兵援蜀 (86)清末商业重镇荆紫关 (90)赵培义捐资办学 (125)南阳道士姚霭云 (145)徐晴岚在河南点滴 (197)孙毅力的一则题词 (212)附图片:1、霍六丁像(P27)2、魏朗斋像(P147)3、整修后的开封山陕会馆正殿(P215)4、整修后的开封山陕会馆牌坊(P217)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八辑(1993年第4辑)文化天地开封《中国时报》述略(上) …………………阎希同4关于开封《力行日报》…………………老曼34忆《力行日报》…………………张黎至42军统局河南站始末…………………谢梅村50社会百态忆民国三十年河南的一次浩劫…………………杨却俗90关于《河南浩劫》的话…………………杨却俗102故乡孟津杂忆…………………涂心园109洛宁记事…………………周声远120陕西宝鸡县禁烟被难记…………………水玉瑸128校园忆往民国年间洛阳小学教育侧影…………………张玉麟140南阳教育杂忆…………………王兵翔148中原人物刘镇华在南阳…………………水普慈154我所知道的孙连仲…………………宋聿修160浪迹江湖话平生…………………杜畏之180怀念挚友杜畏之…………………魏启民192民国年间的河南省公路局…………………王力仁196战争烟火蒋桂战争时期的冯玉祥…………………黄建平20 6孙传芳与冯玉祥的徐州之战…………………王茂亭2 12重阳店痛歼日军战车记…………………张访朋217质疑.订正.补充 (222)补白周恩来陪送杨虎城过郑州 (33)高镇五智救薄一波 (101)谢宝胜暴行二例 (139)附图片:1、杜畏之像(P181)河南文史资料第四十九辑(1994年第1辑)文化天地开封《中国时报》述略(下) …………………阎希同4《前锋报》漫忆…………………郑克家29我在《行都日报》…………………张黎至35在《河南民国日报》的最后日子里…………………郭也生40抗日烽火我在抗日烽火中的经历…………………李志勤44抗战初期孙殿英部的教导大队…………………张逢溪55灵宝歼灭日军坦克之战…………………张永春59郑州黄河铁路桥长度争论记…………………郝育森63校园忆往任百泉乡师指导主任的回顾…………………李道祥66七七事变前的河南省立百泉乡师…………………刘志读99百泉乡师和河南新垦文艺社…………………乔景楼1 08中原人物我的大伯父袁克定…………………袁家宾122忆廷宝……………………………………陈法青154建筑学家杨廷宝…………………丁洧清174父亲李瑞安的后半生…………………李尊民李尊美李尊一187终生献给医学事业…………………朱德明19 6社会百态忆豫北浚滑汤天门会…………………杨成宪20 2枪会御匪记…………………王景秀214漫话旧商行…………………王鸿魁219质疑·订正·补充223补白镇平县丝绸改良委员会 (34)南阳道士张宗骞 (58)方域废除官轿与酷刑 (153)于右任赐楹联 (201)郑州银行街 (213)附图片:1、郑廷珍像(P45)2、李道祥与夫人刘纫蘅1983年,北京(P67)河南文史资料第五十辑(P1994年1月)经济史话组建烟草托拉斯的回忆…………………王毅之4中国烟草专家组在几内亚…………………张焕章13“七五.八”洪灾中的经历…………………钱美琦22政海波澜闯宛西…………………张西洛36宛西乡村师范实验区…………………江廷俊41南召事件及伏工团宛西“肃共”…………………李品清59南召事件亲历记…………………廖运周90我在南召事件中…………………闵金锡99刺杀沙子云杨挺生经过…………………王廷辅110桑榆岁月忆华年…………………涂心园116抗日烽火中原抗战中的第八十五军炮兵营…………………冯尧和134八支队豫北抗日记…………………王永川14 9抗战诗抄…………………郑平辑录17 3西安事变片断回忆…………………申俊衡179校园忆往北仓日录…………………张嘉谋183宛西乡村师范回忆…………………黄天锡20 5南阳学生流亡记…………………宁长信212质疑·订正·补充(221)补白鲁山豫成卷烟厂 (21)开封的第一条公路 (109)洛阳的为蒋献校祝寿 (172)。

新野县启动“中原红色文化之旅”活动

新野县启动“中原红色文化之旅”活动

龙源期刊网 新野县启动“中原红色文化之旅”活动作者:范新翔齐书迪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8年第07期本刊讯 7月22日,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村发展历史(年代)经典大型巡演”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组委会授权河南信息中心成立河南分会场并授锦旗。

8月8日,河南信息中心经过短期筹备,在河南省新野县成功启动新野分会场。

会上,先由河南省信息中心领导范新翔介绍了新野县的红色革命背景。

然后由杂志社驻地领导、河南信息中心主任齐克忘传达了7月22日在北京发布的“弘扬梁家河精神,砥砺走进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农村发展历史(年代)经典大型巡演启动新闻发布会的会议精神及启动动员会,传达了杂志社的重视和支持。

齐克忘重点强调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新野分会场组委会成功入驻新野创业园区。

县创业园区王主任给予大力支持。

新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毛主席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中提到的刘秀,少年时就生活在这里。

刘秀的妻子阴丽华是个优秀皇后,是历代巾帼女性学习的楷模。

文中又提到的二十八宿,最重要的一个,即二十八宿之首邓禹也就出生在新野,也是共和国现在的将军陶炳兰的故乡,三国肇始期刘、关、张曾在新野谋划天下多年。

智圣诸葛亮出山新野打天下,展示才华也在古城留下佳话。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野这片106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有河南第一个党支部、有抗日战场、有中原突围的壮举、有南阳地委在这里留下的丰功伟绩。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号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河南信息中心经杂志社同意,特举办“中原红色文化之旅”活动。

与会人员个个情绪饱满,人人决心要为这次活动增砖添瓦,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作出贡献。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上千年前的豫西先民居住在哪里?他们繁衍生息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塬,走进地坑院,一探究竟。

陕塬处于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多为地坑院。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平地起炊烟,闻声不见人。

”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陕州的人们称地坑院为地窑,又叫天井院。

这种地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式,堪称人类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它隐藏在地平线之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地坑院。

陕州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当地的地坑院窑龄最高已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

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地坑院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来到的这处地坑院被茂密、高大的树木掩映着,四周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贾家楼四十六友]贾家楼四十六友,人物生平,谢映登,后人尊其为道家仙祖

[贾家楼四十六友]贾家楼四十六友,人物生平,谢映登,后人尊其为道家仙祖

[贾家楼四十六友]贾家楼四十六友,人物生平,谢映登,后人尊其为道家仙祖谢映登为隋唐时的道士,道教神话人物谢仙祖。

名科,字映登,瓦岗五虎将之一。

是东晋时谢安、谢玄、谢石的后裔,祖籍东晋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

其曾祖父名谢哲、祖父谢冰。

父亲谢惠,平素乐善好施,但年至四十仍无子嗣,于是求拜于神灵。

一日得一游方道人指点,连携夫人前往华山求祭,途中夜宿于一草庐之中,夜梦一神将貌似周仓,破门而入,要求二人参拜,惊醒后不见其人,但见窗外一片红光升空而去,后夫妇大病,于是谢惠放弃华山之行,目到临潼家中静养。

三个月后的一天早晨,谢夫人告诉谢惠昨夜梦见神人求宿,今觉身而有孕,谢惠喜出望外,将原先与夫人夜宿的草庐修建成供奉关圣帝君的道观,虔诚礼拜,广积菩德。

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五年(595年),谢惠宅庄,红云笼罩,异香飘浮,云中一小童跳跃,如灯影,适时谢映登阵临人世。

谢映登自幼聪明好学,诵读经文过目不忘,十四岁中秀才,后习武,精于弓箭,熟读兵书,十八岁时即文武兼备,远近闻名,人称“赛信陵”。

隋炀帝荒淫无道,群雄四起,时在朝任职的谢弘(映登之叔父)遂辞官出家修道,隐居于终南山,对谢映登影响很大。

为了保护一方平安,谢映登组织乡民,奋力抵抗官兵对谢家庄的侵扰,从而惹怒了朝廷,遭受围剿,谢映登组织乡民多次打败官兵的围攻,辗转来到到陕西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很快对这一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队伍不断扩大,后来他率众投靠瓦岗军,被“封为大魔国镇殿将军”,当时年仅二十多岁。

李渊父子建立唐王朝后,他毅然拒绝封赏,看破世间荣华富贵,悲欢离合,急流勇退,追随叔父谢弘前往终南山三清观,正式出家修道。

在叔父的潜心指导下,谢映登专心研宄儒释道三教经典,勤苦修道,过着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

后来他又游历西北名山大川,访求至道,广泛结交少数民族有道之士,得王真人指点,掌握医术,能够治疗绝症,起死回生,于是广行施化,治病救人,深得民众爱戴。

唐高宗仪凤(676-679年)元年(676年),谢映登在终南山(亦有说在山西雁北)羽化登仙,后人尊其为道家仙祖。

河南固始的传说故事

河南固始的传说故事

河南固始的传说故事固始县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这里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固始县境内的“古城书院”的故事。

据传说,古城书院是固始县最古老、最庄严的书院。

传说中,古城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这里曾经是许多学子们求学的圣地。

故事发生在唐朝末年,当时固始县城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

一天,一位名叫张文翰的年轻人来到固始县,他深知教育的力量,并决心为乡亲们带来一丝希望。

张文翰找到了一位慈善家,他希望能够在固始县建立一座书院。

这位慈善家被张文翰的热情所感动,决定资助他的建书院计划。

于是,古城书院在固始县筹建起来。

张文翰亲自担任书院的首任校长,他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学者来教授知识。

书院的门庭若市,成千上万的学子们从各地前来求学。

在古城书院,知识的火花熊熊燃烧。

学子们互相探讨,彼此启迪。

文化的氛围渗透到固始县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古城书院的名声传遍天下。

来自各地的官员、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拜访,与学子们共同交流。

这使古城书院成为了固始县乃至整个河南省的一片知识的绿洲。

然而,岁月如梭,古城书院也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衰落。

但传说中的美好记忆依然在人们之间传颂。

古城书院的故事被流传下来,成为了固始县的一大宝藏。

如今,固始县的人们仍然心怀敬意地谈论古城书院的故事。

这个古老的传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彰显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追求。

固始县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其中包括一座规模较小的旧书院。

这个旧书院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饱含了古城书院的传奇。

固始县的传说故事不仅展示了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向人们传递了对于知识与教育的珍视之情。

这个富有魅力的县城,深深吸引着人们前来领略其独特的风采。

许世友故居的作文

许世友故居的作文

许世友故居的作文在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有一处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地方——许世友将军的故居。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这里。

还没走进故居,就先看到了周围那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它们也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沿着一条不算宽敞但十分整洁的小路前行,很快就到了故居的大门前。

这座故居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岁月的韵味。

大门是那种老旧的木质门,门上的油漆已经有些斑驳,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大门,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出现在眼前。

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石板的缝隙里还长着一些嫩绿的小草,给这个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

正对着大门的是几间土坯房,这就是许世友将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房子虽然简陋,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走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老式的木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

床边有一个破旧的柜子,柜子上放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比如一个掉了漆的水杯,还有一个用了很久的镜子。

看着这些东西,我仿佛能看到将军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在屋子的角落里,还摆放着一些农具,有锄头、镰刀之类的。

我不禁想到,或许将军小时候也曾拿着这些农具,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墙上挂着的几张老照片,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

照片中的许世友将军,眼神坚定,透露出一种无畏的勇气。

从屋子里出来,我来到了故居的厨房。

厨房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一个大大的土灶,灶台上放着一口铁锅和几个碗。

旁边还有一个水缸,水缸里的水清澈见底。

我仿佛看到了将军的母亲在这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为家人准备着简单却温暖的饭菜。

接着,我走进了故居的后院。

后院里种着几棵果树,有桃树、梨树。

虽然当时不是果子成熟的季节,但我能想象到,当果子挂满枝头时,这里该是多么的诱人。

后院还有一个小小的猪圈,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猪了,但那残留的痕迹还是让人能联想到曾经这里养着猪的热闹场景。

在故居的一侧,有一块小小的菜地。

菜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青菜、萝卜、豆角等等。

这些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

一个省级贫困村青山富民的生动实践

一个省级贫困村青山富民的生动实践

一个省级贫困村青山富民的生动实践作者:杨秋意杨松营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年第10期编者按:范家门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西北,属于省级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两委”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放在首位,通过智慧与努力,把平凡的山变成了青山、把平静的水变成了绿水,并在整村收入较低这一薄弱环节上狠下功夫、持续创新,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近日,本刊全媒体记者一行走进范家门村,通过对村干部、经营主体和普通村民的深入采访,全面了解了范家门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從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本刊全媒体记者杨秋意实习生杨松营“现在我们老两口还可以照顾自己,儿女也孝顺,我们村要建成美丽乡村了,当贫困户耻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2018年9月9日,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西北山区的省级贫困村——范家门村的一部分村民来到村委会主动脱贫,84岁的李小末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范家门村近年来着重养护青山,大搞旅游业,把抓党建促脱贫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养山护山建美丽乡村金秋九月,丰收季节。

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范家门村。

进入村口,一栋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建筑上大书着“范家门村”。

在村子入口处,不时有私家车询问玻璃吊桥在哪个位置,去溶洞怎么走,看来,范家门村精心打造的旅游景点还没开业,已有游人寻来。

据了解,从前的范家门村,交通闭塞、靠山吃山、村民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不高,但7.34平方公里的山地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依赖,村里的男人采石运输到外面卖掉,一天能挣二三百元,女人割荆条编织煤窑上用的筢子,一年也能挣五六千元。

2007年,在外事业有成的范战标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看着被滥砍树木、滥挖石头造成的裸露山体,很是心疼,一上任就实施“三禁”(禁采、禁伐、禁牧)政策,并提出为子孙后代要保护青山绿水、禁止滥砍乱伐,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旅游业的目标。

封山后,许多村民没有了挣钱的门路,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们的抱怨声与不合作。

郭建光犯地名困死大将军

郭建光犯地名困死大将军

郭建光犯地名困死大将军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犯地名困死大将军郭建光很早以前,有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百战百胜的大将军,由新安县铁门走至义马,往西北出兵征战,刚到千秋,率人禀报到了千秋,这里人气迁就我们,不能再打,大将军一声令下,北上攻进,到了石门村,下边人报,要进石门了,大将军刚直倔强,继续北上,又到了坻坞村,这次大将军命令进屋也要攻,后又到了台口村,下面千名兵卒好言相劝大将军,再要攻进到坛里,可实在出不来了,不如撤退,大将军不听相劝,一直攻打到柿沟,困死在死沟,现在的柿沟村念转叫柿沟。

作者简介:郭建光,出生于1970年3月,喜欢阅读和写作。

系三门峡作协会员,渑池县作协理事。

第三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颁奖典礼将于4月19日——21日在郑州隆重举行本次颁奖典礼是由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杂志社、华夏文学网联合举办,届时,文学百花苑作家联盟理事会主席张国平、秘书长付红兰、副主席(马河静、孙彦涛、李亚民、陶波、陈祥云、冯国彪)等出席外,还邀请多位名家大咖、媒体朋友,地市作协,及省青作协部分会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

颁奖当天,组委会特邀嘉宾有: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墨白、张鲜明、韩达,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郑旺盛,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奔流》杂志副主编魏惠玲,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张晓亮,华夏文学网总编辑李金山,河南省青作协副主席梦情,少林寺官网、《禅露》杂志主编、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邹相,央广网河南分网运营中心主任焦宏昌,中新社河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李贵刚,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副主席牛冲等文化界、传媒界名家大咖,以及省、市作协的相关领导出席。

颁奖典礼过后,将有多位作家签名赠书。

此次颁奖典礼将有河南电视台全程录像,并对部分人员现场采访,制作专题片在河南电视台播出。

邀请《走进兰考》拍摄团队将本次盛会制作成纪录片在各大网站推出。

河南科技报将整版及时刊出此次盛会的精彩内容。

太行深山神秘的山村:秘藏3000年的妲己行宫,纣王特殊基地

太行深山神秘的山村:秘藏3000年的妲己行宫,纣王特殊基地

太行深山神秘的山村:秘藏3000年的妲己行宫,纣王特殊基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欢迎大家收看旅游领域,我是爱笑的小愉,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太行深山的秘密。

真正的鲜为人知却是人为的,因为最初建成它时就是为了不为人知,因为这里隐藏了太多的秘密。

太行深山神秘石头村,秘藏了3000年的妲己行宫,还是纣王特殊基地。

跟着小愉一起来看看吧!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因为村庄不仅位于大山深处,而且三面都是高山峻岭,唯一可以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村东的一条深沟,但这条深沟盈水季节变成深潭无法逾越,沽水季节沟口还有一座名叫拐头山的大山阻隔,山外的人不但看不到山里住有人家,甚至也想不到这里会住有人家。

这个小山村位于河南省淇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南太行山中。

这个小山村叫纣王殿,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盛、山清水秀、花香四溢、百鸟争鸣,尤其是山势险峻、奇峰林立,山中又遍布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让人浮想联翩的奇石,还有清洌的山泉,飘逸的飞瀑,奇异的洞穴,再加上比平原低几度的适宜气温,更有一条季节性河流穿村而下形成了特有的风景奇观,这里首先就成了纣王和妲己的行宫。

这个行宫就是妲己的西宫下院。

如今,虽然曾经的亭台楼榭早已荡然无存,保留下来的仅有人工开凿的石台痕迹,和一个用来加工粮食的碓臼窑,但站在这里,你仍能想象出当年的夜夜笙歌把酒言欢,和妲己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妖娆。

与风花雪月相比,这里最重要的却是纣王的练兵场和军工厂。

站在村外的高山上俯瞰,整个纣王殿村就像一个长长的口袋,口袋外是密密实实的绵延群山,袋口是一条大河。

可以想象,只需袋口上设置一个关隘,即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无论在此藏兵练兵还是打造兵器,的确是不二首选。

据史书记载纣王生性多疑,在位时穷兵黩武,对各路“不听话”的诸侯和番夷连年发动战事,为了把大批俘虏来的奴隶训练成能征善战的将士,同时又为防止奴隶逃跑,便将练兵场选择在了今天纣王殿所在的这条幽深山谷。

至今这里还保留着马兵峪、步兵峪的地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穷山村现“将军府”:占地600平米装修奢华
2014年07月12日08:55
来源:新华网作者:付昊苏
网友爆料河南登封穷山村惊现“现代将军府”,占地600平方米。

网络截图
网友爆料河南登封穷山村惊现“现代将军府”,占地600平方米。

网络截图
近日,《河南登封穷山村惊现“现代将军府”》的帖子引起网络热议。

论坛中贴出的照片和文字描述称,“将军府”占地近一亩,装修奢华,后继跟帖爆料,称宅子的主人——原登封市君召乡党委书记王向民涉嫌违纪违法。

记者前往实地采访了解到,内部装修虽难称“奢华”,但宅子确实占地600平方米,面积超标违规。

在登封市马岭山上的大冶镇王家庄,记者见到了网络中热议的“豪宅”。

从外观上看,该住宅的门脸比较别致——青砖白墙,现代化的对开铁质防盗门,一对一米多高的石狮子威风地卧在大门两侧。

进到院内,四周盖的是一圈平房,中间是空地,石桌石凳以及所植树木,打理得井井有条。

与相对气派[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的大门相比,室内的装潢稍显简陋,会客的房间是瓦房,木质房梁,水泥地面,没有高档家具。

虽难称奢华,但面积之大的确罕见。

土地使用证显示,该处宅基地1992年10月30日登记为长28.6米,宽21米,面积为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记在王向民的母亲赵金凤名下。

赵金凤说,宅基地是上世纪70年代分下来的,原本没有这么大,后经过几次扩建,有了今天的规模。

王向民的弟弟王向人对记者解释说,之所以宅子这么大,是因为他们兄弟4人成年后没有分家。

河南瑞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家森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即使兄弟不分家住在一起,也该是各户拥有独立的土地证件,且每户宅基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因此,记在一人名下的600平方米的宅基地,属于违规。

除此之外,记者在后续的采访中获知,王向人之前的说法并不属实,他们兄弟四人在村子里还另有宅基地。

而当记者通过电话再次与王向人确认时,对方态度立刻转变,称“你不了解农村的情况,这个问题我不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