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音交响 情思绵长
德沃夏克《念故乡》简介
德沃夏克《念故乡》简介
念故乡,布鲁诺·德沃夏克的弦乐小夜曲系列的第三首作品,是1894年6月完成的。
它是“经典的快慢型双重小夜曲”,曾被“回头看一看”的谚语引用,该曲是一段很轻快
的乐谱,表达出赞扬家园的传统中欧文化。
这支歌曲由两个重复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清脆的弦乐为主,表达对家乡的深刻怀念,演奏着源自九世纪的著名歌曲“恩赐水上”,意旨家乡“恩赐荣光”;第二部分则主宰着
婉转的钢琴音色,展现出女声歌唱的旋歌,高远又宁静,传达出对家乡的无比记忆。
在演奏过程中,随着乐章的变化,激昂的节奏以及缓慢的音乐,相互交织出充满着张力、力量与活力的旋律,展现了一幅来自纯真家园的唤醒的场景。
德沃夏克将要表达的情
感包括回忆,怀念,梦想,祈祷,思念,和赞美。
作曲家尤金·德沃夏克曾经在信上写道,没有比这首曲子对故乡更动人的情怀。
念故
乡在波兰广受欢迎,也被多次用于描绘祖国的写作。
它也有着在波兰人心中特殊的地位,
如比利时的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布斯佩尔本泽尔曾用它演奏欢乐的南斯拉夫民谣。
念故乡是一首充满回忆和情感的小夜曲,德沃夏克在作品中精心构筑了由缓慢而激昂
不绝的旋律所构成的绝美景象,向所有乐友展示他对故乡的期待和怀念之情。
《听听那冷雨》课件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 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 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 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 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 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 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 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 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AA式:有48个,占 总数的60,如“潇 潇”“冉冉”“纭 纭”,如“斜 斜”“听听”“簇 簇”。 2.ABB式:有6个,占 总数的7.5%,如“白 茫茫”“灰蒙 蒙”“绿油油”。 3.AABB式:有18个, 占总数的22.5%,如 “料料峭峭”“淋淋 漓漓”“谤谤沱沱”。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 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 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 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 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 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 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 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 就落了。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 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 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 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 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 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 的记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 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 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 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 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 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 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 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 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 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 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 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 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 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 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 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 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上这城市 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 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 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清明这季雨。 这城市百万人 的
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
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
蒹葭重章叠唱,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在文学创作中常用来表达
沉郁忧伤的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源自古代中国的诗歌传统,形式上具
有独特的特点。
蒹葭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枝叶相交重叠,姿态优美,
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坚韧不拔。
在诗歌中,蒹葭被用来隐喻人生的坎
坷和风雨,表达内心的烦忧和苦闷。
重章叠唱的意思是在诗歌中反复叠加相同或相似的章节或句子,
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生的曲折
和离合,诉说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通过重复的叠唱,诗人可以更加深
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浓烈的情感共鸣。
蒹葭重章叠唱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运用,曾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表
达方式。
诗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展现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打动人心,
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总的来说,蒹葭重章叠唱是一种古典而优美的诗歌表达方式,通
过反复叠唱相似的章节或句子,传达出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
人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蒹葭重章叠唱依然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为诗歌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听听那冷雨》的体验性解读
《听听那冷雨》的体验性解读作者:张家榕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08期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官,并将其巧妙地多次转位运用,使读者徜徉于如梦如幻、时空交错的雨景之中,品味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美感,同时作者“披文入情”,借飘落的冷雨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将乡愁娓娓道来,“听听那冷雨”,听的实为一曲作者借雨声吟唱的渴望奔赴大陆怀抱的思乡之歌。
体验是生命本体的独特情感活动,集合个体精神的生成和智慧的闪光。
体验性解读是针对重视文本理性分析却忽视感受体验的概念性解读和认知性教学而提出来的,不可否认,当前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仍存在着段落化、碎片化的现象,一篇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文本可能被肢解得枯燥无味,据此,体验性解读呼吁阅读主体与作者同呼吸、共体验,实现彼此情感的碰撞和心灵的融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会文本。
《听听那冷雨》之所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就在于有作者亲身体验的融入,文章将少年生活的记忆、身处不同地区的观感、对雨的多层次感情寄托等个人体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赋予了文本真实的力度和情感的张力。
因而解读《听听那冷雨》,就必须从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从而把握其内蕴和情思。
笔者认为这篇散文的体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时空体验,二是情感体验,三是语言体验,下面就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上述三种体验。
音乐初中曲目赏析知识点整理
音乐初中曲目赏析知识点整理音乐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艺术,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在初中的音乐课上,我们常常会学习一些经典的曲目,但是对于这些曲目的了解往往只是皮毛,今天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些音乐初中曲目赏析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曲目。
1.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是莫扎特为他的妹妹编写的一首变奏曲。
这首曲子非常简单明快,音调高亢明亮。
通过变奏的形式,莫扎特巧妙地改变了旋律的进行方式,给人带来了愉悦的听觉体验。
这首曲子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也是很多人喜欢的曲目之一。
2.肖邦的《军队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激昂节奏的曲目。
这首曲子的特点是力度明快有力,音色刚猛。
曲子中的旋律变化多端,给人带来了一种军队行进的氛围。
对于节奏感要求较高的学生来说,学习和演奏这首曲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3.巴赫的《G小调赋格曲》是一首具有律动感的曲目。
赋格是一种非常独特和复杂的曲型,它是由一个主题分别在不同声部中重复出现并进行变化,最终都同时并进行复杂的结构。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和声和结构,被广泛认为是巴赫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4.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乐曲之一。
这首曲子是通过交响乐队表演的,曲子的整体结构非常复杂,情感起伏跌宕。
贝多芬通过不同的乐章和变奏的形式,展示了自己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
这首曲子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还需要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曲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5.萧邦的《降E调前奏曲》是一首具有非常浪漫和抒情色彩的曲目。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能够良好地掌握和表现曲子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在音乐的装饰性和表达性上更为重要。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首曲子往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的练习,他们一定能够征服这个难题。
以上是一些音乐初中曲目赏析的知识点整理。
通过对这些曲目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妙。
当然,除了这些曲目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乐曲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叠音交响 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最后 要说 的是 ,当我们 阅读这 篇小说 时 ,就 同
看 被 叔 这样 的穷人。作 家在 小说里 看似 隐身 ,但通 过他 时产生 了新一 层 “ ”和 “ 看 ”的关 系 :生活 在
对 小说情 节 、结构 的精心 设置 ,对叙述 者 的精心选 当下社 会的我 们怎 么看于勒 叔叔 以及小 说 中的种种 择 ,已经不 动声色 地 显示 了他 的看 法 :他 显然 更认 “ ”? 同时 ,我们也 要追问 :我们 自 己怎 么看 、社 看
主 义 的 高 度 :莫 泊 桑 本 质 上 是 一 位 伟 大 的 人 道 主 义
这样 ,我 们又终 于 明 白:其 实小说 里 ,还 有第 力 ,并期待 着能够 上升 到 “ 爱一 切不幸 者 ”的人道 童年 的 “ ”若瑟 夫如何 看于 勒叔叔 ,成 年 的父母 作家 。 我
如何 看于 勒叔叔 ,以及成 年 的若 瑟夫 如何看于 勒叔
已入选 鲁教版 高 中语 文教材 第一册 。叠音词 语 的使 琐琐屑屑 ” 。 多样 。文章通 过对叠 音词语 的 灵活运 用 ,营造 出凄 双音节词 “ 忐忑”的基础上形成 的。 白茫 茫”“ 点点 滴滴 ”等 ,可称 之为语言 的叠音 词 逝 去之怅 惘 ……可 谓叠 音交 响 ,情思 绵长。本 文试 “ 语 :另一类是 作者根 据表情 达意 的需要 临时创 造 出 对 文中叠音 词语 的使用 情况加 以考察 ,一方 面揭示
汉语 叠音词 形式 丰富 的特点 ,另一方面 展示 余光 中 来 的 ,如 “ 清爽爽 新新 ”等 ,可称 之 为言语 的叠 清 先 生散文 的语言魅力。 音词语 。
现代 汉语 词 汇 的特 点 之 一 是 “ 在 一 定 数 量 存 化” 。… 在 《 听听那冷雨 》中叠音词 的形式主要有 :
由《最炫民族风》品诗词中的叠音之美
由《最炫民族风》品诗词中的叠音之美作者:张坤来源:《上海企业》2016年第10期要问现在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是《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曲倍受人们喜爱,不仅是因为歌词易于被大众所接受,易于为大众所传唱,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词的语音形式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并且契合于人们心中对语音熟悉感;如《三字经》、《诗经》较之其他文言作品更易被大众所诵读,就在于较强的韵律感。
这些歌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与曲调一起成为一个个跳跃的符号,深刻于大众心中。
一首歌曲推唱出来之后,能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文词和曲调。
一首好的歌曲,其文词和曲调是骨肉相连、相得益彰的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相互配合,成为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价值和结构形态。
流行歌曲之所以被冠以“流行”二字,取决于歌曲的传唱度与受欢迎度,往往通俗易懂的语词内容和余音缭绕的曲调旋律易于为大众审美所接受,从而提升歌曲的流行度。
歌词是歌曲中的文词部分,词创作者对歌词语言进行修饰来进行情感交流,在准确地表达所想所感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美感而不断靠近大众的审美,达到情感的共鸣。
《最炫民族风》是凤凰传奇发行的一首歌曲,其明快的曲调和通俗的语言为广大歌迷所喜爱,万人传唱,风靡至今。
这首歌词写作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叠音字。
如歌词中的这些句子“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火辣辣的歌谣是我们的期待”、“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这里“绵绵”“弯弯”“悠悠”“火辣辣”这种AA式、ABB式的叠字用法在摹声状物的同时,在调节节拍、增强音乐性的基础上,表达了特定的情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加强口语化,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炫民族风》的歌词作者张超有深厚的古文化基础,他的这种创作作风与中国古代诗词善用叠字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我国传统琴乐(包括琴歌、琴曲)中,句尾叠音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旋律发展手法。
如琴歌《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黄莺吟》,琴曲《广陵散》《酒狂》《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梅花三弄》《离骚》《潇湘水云》《凤求凰》《流水》《渔樵问答》《忆故人》等等,均采用了句尾叠音的手法。
下文中,笔者将例举部分琴乐句尾叠音(谱例中用标示)的实例,并对其美学意蕴进行解读。
谱例1是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第一拍中的前面四个乐句。
从谱例可见,四个乐句的结尾处均采用了叠音的特殊手法。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整部作品十八个段落均以第一拍的前两个乐句为核心,通过不断地拓展与衍生而成,句尾叠音的手法贯穿始终,强烈地抒发了蔡琰的悲苦身世和伤感情怀。
谱例1 琴歌《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前部谱例2是载于《琴学入门》中的琴歌作品《阳关三叠》中的主歌部分,同谱例1一样,四个乐句的结尾处均采用叠音的特殊手法。
从整部作品看,三叠中的主歌部分变化较小,且均采用句尾叠音的手法。
而副歌部分,除采用这一手法外,还有着大量的乐汇重复。
通过反复的咏唱,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别离之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谱例2 《阳关三叠》第一叠主歌部分谱例3是琴曲《离骚》中引子部分的前部。
从谱例可见,第一乐句为前两小节,是由商羽两音构成的空五度,虽然只有两小节,但却是其后旋律发展的种子材料,故为一独立的乐句。
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展衍,第三乐句则是在第二乐句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成。
三个乐句的句尾均采用叠音手法。
特别是第二、三乐句句尾羽音的多次重复,有着特殊的表现意蕴。
谱例3 《离骚》引子部分前部谱例4是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
该主题音调在古琴三个不同的徽位上重复出现了三次,表现了梅花傲雪怒放的飘逸情趣。
从谱例明显可见主题中前两句为相同音的句尾叠音,第三乐句为低八度的句尾叠音,同时伴有泛音向散音的音色转换。
谱例4 《梅花三弄》主题音调谱例5是琴曲《忆故人》中第一段的开始部分。
琴弦轻扣:旋律中的思念
琴弦轻扣:旋律中的思念在静谧的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映射出温柔的光影。
此时,手中的乐器轻轻拨动,琴弦轻扣之间,仿佛将那些藏在心底的思念尽情释放。
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穿越时空,在每一个音符中传递着情感与思绪。
回忆总是在时光的洪流中被细细雕刻。
当手指沿着琴弦滑动时,耳边似乎响起那熟悉的旋律。
那是我们共同度过的岁月,欢声笑语交织,依然历历在目。
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段记忆的缩影,渗透着浓浓的思念。
琴声滑过心间,犹如轻柔的春风,带来温暖的慰藉。
思念的旋律,不仅仅是假日的欢聚,更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或是一杯清茶,亦或是一段舞蹈,甚至是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是乐曲中的音符。
它们在心中荡漾,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绘制出爱的轮廓。
在那些年华里,我们一起追逐梦想,一起流泪欢笑,让彼此的生命交融成一首动人的曲子。
然而,岁月总是不停地向前奔涌,时光带走了许多东西,却也留下了最真挚的情感。
那些曾经的陪伴,已然成为心底最深处的思念。
如同斑驳的琴键,每一次触碰都能唤起一段悠远的回忆。
或许我们已经天各一方,但当旋律响起时,便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音符的高低起伏中,藏着无法言说的情感与期待。
有时,思念化作音符,轻轻地跃动在空中。
在那些孤独的时刻,我总是喜欢在琴前独自徘徊,随意弹奏。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忧伤的曲调,都能让我在情感的海洋中找到 solace。
琴弦的轻扣,如同你我之间的心跳,虽隔着千山万水,却依然相连。
我相信,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思念。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无论是何种心情,它都能为之增添色彩。
若在寂静的夜晚,你需要倾诉无尽的思念,请随意拨动琴弦。
尽管无法对你倾诉,但这旋律却能传递出我心中的真诚与期盼。
或许你能听见,在这旋律的背后,有着我细腻的情感与无尽的牵挂。
在复杂的生活中,琴弦轻扣的旋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透出一缕清风,吹散了心中的迷雾,让我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每一次弹奏,都是一次心灵的释放,让我在思念中找到安宁。
双声叠韵的例子
双声叠韵的例子现今的双声叠韵声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它在多种艺术和文学形式中广为流行,尤其是在诗歌和音乐创作中,双声叠韵的技巧显得格外的重要。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一直流行至今,在当今世界,双声叠韵仍然是一种备受赞誉的音乐形式。
在古代,双声叠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当时双声叠韵被用于集会上的诗歌表演以及娱乐活动,而且由于它们丰富而充满节奏感的特性,这种变化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十分流行。
然而,双声叠韵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也影响着其他文化,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双声叠韵也得到了广泛的识别。
随着历史的发展,双声叠韵变得越来越流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音乐的出现,音乐家们开始追求充满竞争力的节奏,这时双声叠韵就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音乐包括流行、摇滚乐、放克乐、爵士乐等,基本上全都采用了双声叠韵的技巧。
另外一种双声叠韵的应用示例是在诗歌中,主要是一种叫做“四行叠韵”的技巧,它的形式是每一行的末尾音节符合某一种特定的押韵格式,而且押韵的顺序也是有规律的,这就使得叠韵非常有节奏感和节奏感。
此外,有时诗歌中会使用对偶韵,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技巧,它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完美、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强调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
双声叠韵在今天仍然受到广泛的赞赏,它不仅在诗歌和音乐中广泛使用,也在当代语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双声叠韵的使用并不那么普遍,但它仍然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文本中有所体现。
例如,当今的新闻报道、演讲稿和报告都往往会使用双声叠韵的技巧,以形成一种丰富的、有层次的语言结构。
总而言之,双声叠韵是一种非常有趣而又复杂的技巧,它既可以应用于诗歌和音乐创作,也可以用于新闻报道、演讲稿和报告中,它们都能够使文本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多变,从而让读者有更多的理解和体验。
双声叠韵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古代文明的财富,而且它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可见这种古老的技巧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
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叠音是中国古代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奏技巧,它在古琴演奏中被广泛运用。
琴曲《阳关三叠》是古琴曲中运用叠音技巧的代表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首曲子的叠音部分,对“叠”法进行辨析。
《阳关三叠》是明代徐亨创作的一首古琴曲,以描绘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古道为主题。
曲子在开头就运用到了叠音技巧,通过反复层叠的音符,营造出阳关古道的辽阔和壮美。
这首曲子的叠音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叠、第二叠和第三叠。
第一叠出现在曲子的开头,通过第一弦的雁十三宫结构,连续演奏出三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符。
这种连续演奏的叠音,使得琴声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使得曲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第一叠的演奏要求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需要玩家熟练掌握琴弦上音符的位置,并在演奏中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力度,以保证叠音的效果。
第二叠出现在曲子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三弦的十二徽音结构,连续演奏出五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符。
第二叠的音符比第一叠更多,演奏起来更为困难。
除了需要玩家更加熟练地掌握琴弦上不同音符的位置之外,还需要精确地调整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每个音符之间的平衡和连贯。
同时,第二叠还要求玩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色的变化,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赋予每个音符独特的表现力。
第三叠出现在曲子的结尾,通过三弦、四弦和五弦的连续演奏,产生了六个不同音高的音符。
第三叠的音符数量再次增加,演奏难度也更大。
除了以上提到的技巧和要求之外,第三叠还要求玩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符之间的平衡和和谐,通过精确的音准和手指的轻柔动作,呈现出曲子的高潮部分。
通过对《阳关三叠》中的叠音部分的分析和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叠音技巧虽然在曲子中只占据很小的篇幅,却给整个曲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音乐性。
叠音既要求玩家熟练掌握琴弦上音符的位置和演奏技巧,又要求他们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符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准确掌握了这些要点的基础上,才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叠音效果。
和而不同——评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首场音乐会《听筝品韵》
1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中低音区转动手腕轻扫弦模仿打击乐,低音区以蓝调常用的切分节奏型演奏和弦低音。
又如《帕萨卡利亚主题幻想曲》,该曲引子部分筝Ⅰ在高音区重复“3 1 3 1”的八分音符固定音型;筝Ⅱ在中音区上演奏点状的“6、♭6、5、♭5、4、3”半音下行旋律,以二分音符为一音;筝Ⅲ在低音区重复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固定音型伴奏。
(三)分声部节奏对比处理古筝独奏往往难以处理不同节奏的多声部,一般来说,声部的节奏对比仅在左右手两声部进行处理,而古筝重奏则打破了古筝独奏中多声部节奏对比的局限。
在本次音乐会中,以《姑苏随想·桥》为例,“水巷行舟”段筝Ⅰ在低音区常用滑音模仿古琴,节拍较散,其他各筝分声部以二指长摇在中音区作和弦化长音铺垫,模拟西洋弦乐。
又如《绿岛小夜曲》的中段后半段,筝Ⅰ与筝Ⅱ在高音区演奏节奏轻快的十六分音符主旋律,使旋律器乐化;筝Ⅲ在中音区叠加没有加装饰音的四分或八分音符主旋律;筝Ⅳ则负责弹奏左手根音拨弦与右手“小撮②”交替的切分节奏型和声伴奏。
“韶和”筝乐团的种种筝乐多声化实践,增强了声部间音高、节奏、和声等的对比,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感,在常用的古筝形制上大大拓宽了筝乐艺术的表现力。
二、新技法的运用古筝作为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常以表现横向旋律为主,尤其是传统筝曲和古曲,以右手弹音,左手做韵,更注重旋律音高细腻变化的韵味。
而上世20世纪十年代开始出现大量的现代新作则融入了西方作曲技巧,演奏以右手旋律、左手和弦伴奏为主。
该时代同时也出现了“扫摇”“扣摇”以及“柱外刮奏”等新技法。
上世20世纪90年代造性地运用了左右手组合拍击琴体与琴弦的方式,模拟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新技法在古筝上的运用在现代筝曲中尤为突出,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新创作的专业性筝曲往往使用了大量新技法:如2016年朱杰的民乐五重奏《青梅煮酒》中,以鼓槌敲击古筝琴弦;又如2020年首演的吕军辉的四重奏《羽裳》,中段各声部通过击打琴头盒、琴头盒侧板、筝底板的方式,描绘出大唐武士们击鼓踏歌的场景,与描绘宫廷侍女们翩然起舞的首段与再现段呈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的对比。
琵琶曲《草原小姐妹》作品分析及艺术感受
琵琶曲《草原小姐妹》作品分析及艺术感受《草原小姐妹》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聂耳创作的一首琵琶曲。
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上飞舞的彩色的梦幻蒲公英。
聂耳通过琵琶的音色,将大草原的辽阔、壮丽、宽广的景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以D大调为基调,旋律简单明快,曲调流畅。
开演之初,琵琶悠扬的旋律仿佛是微风在草原上拂过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随着曲子的进行,旋律逐渐高亢,琵琶的音色变得激昂奔放,仿佛是草原上奔驰的千奔骏马。
《草原小姐妹》的整体结构严谨,采用了反复主题的形式,凸显了音乐的重复性和节奏感。
整首曲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草原的广袤和壮美,同时也展示了聂耳对草原的热爱和热情。
这首曲子在表现技巧上展现了琵琶的魅力和多样性。
聂耳巧妙地运用了琵琶的特点,如滑音、颤音、连音等等,使得曲子更具艺术感。
琵琶的音色温婉柔和,使得整首曲子更具动听性,给人以令人陶醉的感觉。
当听到这首曲子时,我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我可以看到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原,可以感受到草原上自由奔放的风,可以看到远处不停奔跑的骏马。
曲子中琵琶如泉水般流淌的音符仿佛是大草原上各种动物的低吟,它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幅壮丽的音乐画卷。
这首曲子给我带来的艺术感受是自由、激情和豪情。
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让我想起了每年夏天在大草原上的拔河比赛和赛马比赛,充满了欢乐和竞争。
它让我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快乐和自由。
它也唤起了我对草原的向往和热爱。
《草原小姐妹》是聂耳献给内蒙古大草原的一份礼物,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颂歌。
它通过琵琶的音色,将大草原的辽阔、壮丽、宽广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通过简单而又精妙的旋律,让人们体会到草原的广袤和自由,同时也展现了聂耳对草原的热爱和热情。
它的艺术感受自由、激情和豪情,让人有一种想要亲身融入大自然的欲望。
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研究
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研究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唐朝作曲,根据徐志摩的诗作改编而成的歌剧。
作品以徐志摩离别康桥的经历为创作背景,突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在这部歌剧中,重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重复、对唱等手法来加强表达情感,突出主题,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层次和深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的研究。
重唱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被广泛运用,它通过重复、对唱等形式,将角色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在主题曲《再别康桥》中,男女主人公通过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款款,展现了他们离别时的心情之苦。
重唱还可以用来强调主题,比如在戏剧高潮部分,通过重唱表现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使整个戏剧情节更加悲壮感人。
重唱需要艺术表现力。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作曲家唐朝通过对旋律、音色和编曲的精心设计,使得重唱更富于表现力。
他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元素来突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比如在男主人公的曲子中运用了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音色,来表现他内心的忧伤与迷茫;而在女主人公的曲子中则运用了明快的旋律和清澈的音色,来表现她的坚强与独立。
这些精心设计的音乐元素使得重唱更具有感染力,观众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重唱还需要与舞台表演相结合。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和舞台表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使得作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通过角色的动作、表情和音乐的交相呼应,重唱得以更好地表现出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变化。
重唱还需要与舞美的设计相融合,比如通过舞美的变化来引导观众对不同情节的理解,增强戏剧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形式、表现力和与舞台表演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深刻,更能够感染观众,引起共鸣。
重唱不仅是作曲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演员表演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形式,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浅谈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与“情”
艺术教育•192 [作者简介:邹菂(1983--),男,汉族,丹东市人,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
]浅谈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与“情”内容摘要 小提琴演奏以“音”、“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的审美情感。
音和情在艺术表现中为统一的表现整体,二者以技巧的组合为纽带,相互依从、相互制约,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
而“想”却能使二者升华,把乐曲表现地更加情真意切、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关键词 音乐性;情感;想象力小提琴演奏属于表现艺术范畴,它以“音”、“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的审美情感。
音和情在艺术表现中为统一的表现整体,二者以技巧的组合为纽带,相互依从、相互制约,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
1 音与情的和谐统一“音”、“情”不相符往往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情不真,一味追求所谓“音美”会导致技巧动作与表现内容脱节;其二是音不美,矫揉造作,夸张过度,奏出之情也必然是虚假之情,不会产生优美动听之音。
因此,离开了音、情的内在联系,孤立谈音色、论技巧是毫无价值的。
在不同形态的感情变化中,由于内心感觉强度的差异,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趋势感。
喜悦的感情反映出身体内部气质运动的活跃、升腾状态,伴随而来的是轻盈、自如、富有弹性感的动作意识;悲愤的感情则由于呼吸、心跳频率的加快、肌肉收缩等生理变化所引起的抽搐、颤抖等情绪感应和动作意识。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映,形成演奏中动作结构与表现技巧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
2 情感变化的表达情感的表现是音乐艺术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形态,音乐艺术是以抒发和表达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而小提琴却能把这一目的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回味!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艺术里,声音不止是表现音乐的外壳,还是一种艺术手段。
它能通过塑造音乐形象,来唤起人的情感。
就像黑格尔认为:“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
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成为最富于表情的艺术。
感受叠词的音乐之美
叠词, 就是指叠音词,即音节重叠的词。
叠词的形式大致分以下六种: AA式(单字重叠),如“白白”“天天”;ABAB式(两字重叠),如“火红火红”“冰凉冰凉”;ABB式(三字后重叠),如“傻乎乎”“亮晶晶”;AAB 式(三字前重叠),如“团团转”“咕咕叫”;AABB式,如“清清楚楚”“干干净净”;A里(头) AB式,如“糊里糊涂”“呆头呆脑”。
在文章中,巧妙地使用叠音词,除有助于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外,还可创造出一种奇特的音乐效果,形成音乐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连续的,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现声音,不但失之真切,更重要的是割裂了文字与现实的联系,消解了文字的张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声音,自然需要高度摹拟现实的拟声叠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嘈嘈切切”等叠词把琵琶演奏声音逼真地表达出来,读者虽然未曾亲耳赏听琵琶女的演奏,却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浓浓的音乐之美。
另如,朱自清的《绿》,“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作者摹写瀑布声响 ,用拟声叠词“哗哗哗哗”,语音绵延不绝,从音响上增强瀑布长流不断的形象性。
声音清脆,富于节奏感。
十分恰当地从音响角度表现和美化了梅雨潭的情态,使文章平添了一种动人的音乐美。
拟声叠词,可以通过模拟声音,使读者通过想象来沟通文字与声响,从而产生见其字词而闻其声响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字的音乐之美。
叠词除了拟声可以造就音乐美之外,更多的是,它在音节构成上,通过单音节或双音节的重叠,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形成音韵上的回环往复和叠升幽窈之美。
故古代诗人经常在诗歌中运用叠词,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全诗六个叠词构成了人与物,景与情的和谐交融。
《本草纲目》叠音词选释
《本草纲目》叠音词选释
李从明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4
【摘要】《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
全书出现255个不同的叠音词。
每个叠音词对所述事物的描绘说明都非常形象。
可是,这诸多词目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常用词书收录;有些词目仍然可以在《辞源》等书中查到,释义却不尽与《本草纲目》里的含义相同;有些连《辞源》等书也未收载。
给读者正确的理解运用有关内容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而,我不揣浅陋,冒昧试予注释。
叠音词又称重音词,简称重言。
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组合起来共同表义的词。
使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描写效果,而且有摹拟声音、加强语气、调节音调的作用。
组成叠音词的单音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叠音词;表义;常用词;明代李时珍;不揣浅陋;否定式;肾疟;释名;霏雪录;木部
【作者】李从明
【作者单位】宝鸡中医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婴宁》释词--浅析《婴宁》中叠音词的妙用 [J], 孙其香;黄蒙
2.俞氏父子《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词选释》选本特色论 [J], 牛思仁
3.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J], 孟祥英
4.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J], 孟祥英
5.《本草纲目》叠音词选释(续) [J], 李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孟祥英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一方面揭示汉语叠音词形式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魅力.……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孟祥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叠音袅袅,异彩纷呈--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复叠修辞文本 [J], 孟建安
2.“四书”叠音词语义语用分析 [J], 董艳艳
3.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J], 孟祥英
4.冷雨之愁冷雨之美——《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J], 周良华
5.冷雨热肠言美情深--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审美价值探寻 [J], 易家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谈叠音复合词
略谈叠音复合词
郭景云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1.汉语里常用叠韵、双声、迭音等语音表达手段来加强语言和话语的音响效果,从而增添其修辞色彩。
请看马致远的《秋思》: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例中的“小桥”韵母相同,是叠韵;“西下”声母一样,是双声。
【总页数】8页(P80-87)
【作者】郭景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6
【相关文献】
1.带叠音后缀形容词的叠音后缀的读音 [J], 唐晋先
2.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J], 孟祥英
3.叠音交响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J], 孟祥英
4.汉语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探微 [J], 黄义昆
5.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和叠音形容词 [J], 张文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音交响情思绵长
作者:孟祥英
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7期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
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
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一方面揭示汉语叠音词形式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魅力。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和带有叠音形式的词,而且叠音形式多样化”。
〔1〕在《听听那冷雨》中叠音词的形式主要有:
1.AA式:有48个,占总数的60%,如“潇潇”“冉冉”“纭纭”,如“斜斜”“听听”“簇簇”。
2.ABB式:有6个,占总数的7.5%,如“白茫茫”“灰蒙蒙”“绿油油”。
3.AABB式:有18个,占总数的22.5%,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滂滂沱沱”。
此外,文中还有一类特别的叠音词语,它们是作者独创的。
1.ABABAB式:即“淅沥淅沥淅沥”,是把拟声词“淅沥”重叠三次排列组合而成的。
2.AABBAA式:即“轻轻重重轻轻”和“滴滴点点滴滴”,是在双音节词“轻重”和“点滴”的基础上形成的。
3.AABBCC式:即“清清爽爽新新”和“细细琐琐屑屑”。
4.AABBABB式:即“忐忐忑忑忐忑忑”,是在双音节词“忐忑”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上形式中,一类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潇潇”“白茫茫”“点点滴滴”等,可称之为语言的叠音词语;另一类是作者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如“清清爽爽新新”等,可称之为言语的叠音词语。
从叠音词语在全文的分布来看,全文共4152个字,所使用的叠音词语达到99个(重复的计算在内),平均每40个字左右就有1例。
可见,叠音词语在文中使用密度较大,使用频率较高。
“文中大量地叠用汉字,间以平仄声韵的配合、韵辙的错落,增添了余音绕梁的回环复叠美。
”〔2〕同时,展示出余光中先生作为“文字的魔术师”的一面。
这些叠音词语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使音韵和谐,意境雅致。
叠音词语是汉语特有的表达形式,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表情达意的作用,文章对叠音词语恰到好处的使用,使语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使意境优美雅致,诗意荡漾。
应该说,叠音词语所独有的美学旨趣,恰恰满足了余光中对散文韵律美的追求。
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五个叠音词语间隔使用,点明春寒料峭的季节特点,把“冷雨”之状,天地混沌之态,简笔勾勒而出,且凄凉、凄清、凄迷、凄楚之意境在开头就由几个叠音词点染而成,文字干净,极富表现力。
再如:“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风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
”形容词“斜斜”用得很精致,在同一句中用了两次,一面做定语修饰中心语“西北风”,一面做谓语陈述主语“西北风”,让人联想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巧用古诗词,雅致和谐,诗意顿生。
其次,使雨声缠绵,心声悱恻。
叠音词语的使用,使主体的情感表达多了一份缠绵悱恻与含蓄委婉,雨是点点滴滴,情是丝丝缕缕,物质空间的声响与内心世界喧哗的悲音和谐共鸣,融合无间。
文章没有直白的语言呈现,没有赤裸的情感流露,所有的情感和思绪都融在或淅沥或滂沱的雨声中,一切都自然天成,了无痕迹。
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用“远远近近”“一张张”展现屋顶的层次感,让人感觉整个城市的屋顶就是一架架等待被演奏的乐器;用“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绘出雨声的疏密有致和高低起伏;而仿“摇摇欲坠”造出的“摇摇欲睡”,新颖而适切,使人恍若回到童年,烂漫、温馨、梦幻。
借雨抒思乡之愁: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几个叠音动词分别诉诸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且从逻辑上来讲,“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构成一种递进关系,作者一点一点地去亲近冷雨,同时也表达出急于亲近故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情,而这种亲近能够取得靠近你(冷雨)、温暖我(作者)的效果,是疗治乡愁的一剂良方。
借雨抒现代文明之忧:如“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啾啾”“咯咯”“唧唧”三个拟声叠音词连用,使人联想,让人感叹,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现代文明的双刃之剑无情地斩断了自然界优美的欢鸣,失声的、哑口的现实世界让人怀想古老文明里的美妙声韵。
借雨抒青春逝去之怅惘:如“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淋淋漓漓”展雨之态,“凉凉甜甜”写雨之味,此句暗示:青春就是狂放不羁,青春就是甜甜蜜蜜,青春就是浪漫得不可思议。
然而在“三轮车的时代”过去之后,在“上班下班,上学放学”的人流里,伞不再盛开,雨不再浪漫,空气中弥漫的是让人怅惘的失意。
最后,巧妙过渡,衔接语篇。
作者对叠音词语大量而巧妙的使用,使它在文章整体结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巧妙过渡:如“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霏霏”形容雨之状,“想入非非”形容人之情,“霏霏”与“非非”同音,“霏霏”在此句中发生了转类,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读来音韵和谐,且具古典诗韵。
由雨之“霏霏”而“想入非非”,客体之景引发主体之情,景与情的转换自然天成,巧妙无间。
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空间的转移,由眼前由此地转入对渺远的历史、遥远的故土和绵长不绝的乡愁的抒写。
衔接语篇:这一作用主要由“听听那冷雨”这一语句来承担。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听听那冷雨”与“听那冷雨”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动词“听”重叠为“听听”,属于词的重叠构形,其基本的词汇意义不变,但增加了表示尝试的语法意义和诗歌般的韵味。
同时,文中分别在第5段、第7段、第11段、第15段(即文末)先后四次使用这一语句。
“在整篇文章中多次反复运用‘听听那冷雨’除了突出语意外,就是为了通篇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话题上下衔接,前后语意贯通。
”〔3〕也就是说,这一语句的使用绝非简单重复,它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整篇文章紧紧围绕“听听那冷雨”这一核心,最后又以该句作为收束,与题目遥相呼应,最终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给人一气呵成、余音袅袅之感。
可以说,余光中对叠音词语的娴熟使用达到了“复而不厌,而不乱矣”(顾炎武语)的高妙境界。
〔1〕刘中富《实用汉语词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2〕原新梅《汉字·冷雨·乡愁——〈听听那冷雨〉中的汉字之美》,《汉字文化》2003年第1期。
〔3〕孟建安《叠音袅袅,异彩纷呈——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复叠修辞文本》,《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