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麻醉名解

麻醉名解

麻醉: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封层注射局麻药,组织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复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组织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物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

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脑膜外隙阻滞,简称硬脑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镇静: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作用下,使患者对语言,呛咳反射和一般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意识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仍然存在。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称为吸入麻醉药。

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浓度效应:吸入药物浓度(FI)不仅可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高低,而且影响FA上升的速度,即FI越高,FA上升越快,称为浓度效应。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解及简答名解:1、MAC:最小肺泡药物浓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无伤害刺激性体动反应的最小肺泡药物浓度。

2、吸入麻醉:挥发性的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3、全身麻醉:是药物能够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同程度意识、感觉和反射丧失,从而实施外科手术的方法。

4、恶性高热:是一种亚临床肌肉疾病,患者平时无异常情况,但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收缩,产生大量能量,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升高,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5、静脉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入静脉,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6、局部麻醉:是指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的麻醉方法。

7、表面麻醉: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药物穿透黏膜运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

8、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改变了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了该药物的药理和毒理效应。

9、潮气量(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总量(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气量。

男性约5020ml,女性约3460ml。

12、残气量(RV):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正常值为20%-30%。

13、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

包括补呼气量和残气量。

14、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以最大力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呼出98%以上的FVC值不应超过3s。

15、生理死腔:包括解剖死腔和肺泡死腔,解剖死腔指存在于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内的气体容积,正常人约120-150ml。

肺泡死腔量指由于没有血流灌注,某些肺泡虽然有通气,但是不能进行正常气体交换。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700字1.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意识和神经反射功能,从而使手术可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气管内注射药物,使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和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包括诱导期、维持期和苏醒期。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区域,使该区域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使蛛网膜下腔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蛛网膜下腔麻醉常用于腹部手术和产科手术。

5.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和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中麻醉和深麻醉等级。

6. 恢复室恢复室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进一步恢复的特定区域。

在恢复室,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7. 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是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专业医生。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专业的麻醉知识和技能,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麻醉的深度和方式。

8.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评估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风险和麻醉适应性,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9.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手术意外等。

10. 麻醉保肝麻醉保肝是通过控制麻醉深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对肝脏功能进行监测,以保护患者肝脏免受手术和麻醉药物的损伤。

11. 麻醉后谵妄麻醉后谵妄是指患者在麻醉后出现精神状态混乱、意识不清、幻觉等症状。

麻醉后谵妄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原因与麻醉药物、手术刺激、术后镇痛等因素有关。

12. 麻醉淡漠麻醉淡漠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感知和需求的忽视或不足,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疼痛或其他不适。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1、全麻诱导:全麻时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2、a ke: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至0‎.4MAC时,约有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即为MAC ‎,示苏醒时的‎MAC.3、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疼痛‎成为吸入麻‎醉。

4、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5、静脉全身麻‎醉:将静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6、靶控输注:在输注静脉‎麻醉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原理‎,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如笑气)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为快。

8、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

9、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

10、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的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11、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12、联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13、复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1.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使用药物和其他技术手段来达到疼痛缓解、意识丧失以及肌肉松弛等目的的一种医疗过程。

麻醉可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受到疼痛,同时减轻手术过程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2. 麻醉师麻醉师是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的医疗人员,负责麻醉过程的监测和管理。

他们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麻醉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法,并在手术过程中实施麻醉监测、调节药物剂量,确保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

3.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陷入无意识状态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处于深度麻醉状态,达到全身肌肉松弛和疼痛缓解的效果,适用于大多数手术。

4.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部位,使局部区域丧失感觉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可以使患者仅在手术部位失去感觉,而保持意识清醒,适用于较小的手术和一些特定的手术部位。

5. 静脉全麻静脉全麻是一种通过在静脉中输入麻醉药物来实现全身麻醉效果的方法。

相比于传统全身麻醉,静脉全麻的特点在于无需进一步使用麻醉气体,减轻了呼吸道管理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6.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一种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脑电图等。

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师判断麻醉深度是否适当,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保证患者的安全。

7. 麻醉复苏麻醉复苏是指手术后,通过给予患者充分的氧气和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逐渐从麻醉状态中恢复的过程。

麻醉复苏的目标是确保患者顺利苏醒,并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8. 麻醉风险评估麻醉风险评估是在手术前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麻醉的过程。

麻醉师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史、手术类型等因素,评估患者可能面临的麻醉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

9. 麻醉中的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抑制、低血压、过敏反应等。

常用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常用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常用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Broca 指数(肥胖指数):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超过标准体重 15%~20%这为明显肥胖,超过 20%~30%者为过渡肥胖。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

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kg/m2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喉把特质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 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 CO2 吸收器,再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 CO2 蓄积。

本法优点在于容易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体温过低:围术期体温低于 36℃称为体温过低反常呼吸:剖胸侧肺的膨胀与回缩动作与正常呼吸时完全相反,称为反常呼吸。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名词解释

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困难气道: 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全麻;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全身麻醉。

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是指恒速给药一段时间后,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50%所需%所需要的时间,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持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会有显著的增加。

Cp50与Ce50 : Cp50是指防止50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Ce50Ce50是指防止50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靶控输注(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全凭静脉麻醉(TIVA )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闭合环路麻醉:是指在进行靶控输注的过程中,如果效应信息能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靶浓度的调节,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closed-loop control of anesthesia)。

临床麻醉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临床麻醉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麻醉:运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感觉。

2.镇痛:运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3.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学科科4.体重指数:体重指数 =体重( Kg) / 身高( m) 25.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6.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

7.困难气道: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

8.全麻: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全身麻醉。

9.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简答题1.近代麻醉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近代麻醉学的发展可以分为麻醉、临床麻醉学、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三个互相衔接又各具特征的重要阶段。

2.麻醉学专业的任务与范围 ?麻醉学专业的任务与范围包括:(1)临床麻醉学;(2)急救与复苏;(3)危重病医学;(4)疼痛诊治及其机制的研究;(5)其他任务。

3.麻醉前用药目的①镇静:减轻焦虑,利于诱导平稳;②镇痛:减轻置管.局麻.搬动体位时疼痛;③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④遗忘作用。

4.麻醉前常用药①安定镇静药:咪唑安定、安定;②催眠药:巴比妥类;③镇痛药:吗啡类;④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将病人分为几级 ?Ⅰ级无全身疾病Ⅱ级有轻度全身疾病Ⅲ级严重全身疾病,活动受限但能代偿Ⅳ级不能代偿的全身疾病,对生命造成威胁Ⅴ级濒死病人6.床旁测试病人肺功能的方法 ?1)屏气试验; 2)吹气试验; 3)吹火柴试验; 4)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

7.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1)麻醉前用药的确定2)适当增减麻醉前用药剂量的一些考虑8.麻醉选择的原则?总原则是要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病人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麻醉选择的依据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病人的情况、手术方面、麻醉方面。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MAC是指在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这是评估麻醉药物效果的一种指标。

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是一种病人自控镇痛的方法,病人感觉疼痛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是一种检测肺功能的方法,通过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并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来评估肺功能是否正常。

TIVA是一种全凭静脉给药的麻醉方法,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

HPV是肺泡缺氧刺激产生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血栓素A、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

静脉快速诱导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先让病人充分吸氧,然后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接着进行气管插管。

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连续静脉输注时停止输注后血液或血浆中的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

此时半衰期是随药物输注时间而变化,不能由消除半衰期来预测,因为它同时依赖于药物的分布,只能用计算机模拟来估计。

低流量麻醉是一种以低剂量麻醉药物维持麻醉状态的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术后恢复时间。

___ (LFA) refers to the fresh gas flow (FGF) ___ circuit that does not exceed 1 L/min (usually 0.5-1 L/min).Target Controlled n (TCI) ___ the target blood drug n basedon the 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different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临床麻醉学

临床麻醉学

1.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2.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3.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4.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是指恒速给药一段时间后,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会有显著的增加。

5.Cp50与Ce50 : Cp50是指防止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Ce50是指防止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6.靶控输注(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全凭静脉麻醉(TIVA):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8.闭合环路麻醉:是指在进行靶控输注的过程中,如果效应信息能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靶浓度的调节,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

效应信息的来源有二:一是药物效应;二是药物浓度。

9.MAC:由麻醉医师为接受诊断.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提供的特别医疗服务。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监测重要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诊断和处理MAC中的临床问题.适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等.提供其他所需的医疗服务措施。

10.TOF 四个成串刺激:给四个单刺激后分别产生四个肌颤搐,它们分别为T1 、T2、T3、T411.恢复指数:是肌松药消退过程中,肌颤搐的幅度由25%恢复到75%的时间称恢复指数。

12.静脉局部麻醉:指在肢体上结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入局麻药,使止血带远端肢体得到麻醉的方法。

由于受止血带结扎时间的限制,只能用于四肢肘或膝以下的1~1.5 h之内的短小手术。

临床麻醉学 名解

临床麻醉学 名解

1.屏气试验受检者取坐位,深吸气末屏气,直到不得不呼气为止。

记录深吸气末到呼气开始的时间。

正常值为40~60s,<20s提示呼吸功能不全。

2.气管内插管经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如插入单侧主支气管,则称支气管内插管。

3.Mallampati气道分级病人取端坐位,尽可能张大口并最大限度地将舌伸出进行检查。

将气道评定为四级:Ⅰ级可见软腭、腭弓、悬雍垂,Ⅱ级可见软腭、腭弓,Ⅲ级可见软腭,Ⅳ级仅能见硬腭。

Ⅲ级或Ⅳ级预示气管内插管困难。

4.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呼吸停止到出现低氧血症的时间,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最重要的步骤。

5.面罩通气困难(DMV)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协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病人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致使麻醉前SpO2<90%的病人无法维持SpO2>90%。

6.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吸入、静脉、肌注或直肠灌注等方式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病人意识消失而无疼痛感觉的一种可逆性的功能抑制状态。

7.全麻诱导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8.全麻维持麻醉状态的延续。

脑内、血液内、肺泡内麻醉药浓度或分压已达到平衡。

手术即在此期进行。

9.全麻苏醒停止使用麻醉药后从麻醉状态转为清醒状态的过程。

10.吸入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

11.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产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12.MAC清醒值(MACawake)当肺泡气吸入麻醉药浓度降至0.4MAC或0.5MAC时,约95%病人能对外界语言刺激有反应。

此时的肺泡浓度值称为MAC清醒值。

13.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方法。

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复合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的维持和ICU病人的镇静。

临床麻醉学

临床麻醉学
研究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药物,减少副作 用,提高患者舒适度。
个体化麻醉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精准麻醉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效果,调整麻醉药物的 用量,实现精准控制。
术后疼痛管理
研究制定更有效的术后疼痛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 术后恢复。
疼痛治疗的新方法与新药物
神经调控技术
利用电刺激、磁刺激等技术缓解慢性疼痛,减少药物依赖。
为各类手术提供麻醉和镇痛服 务,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危重病医学
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 提供生命支持措施。
疼痛诊疗
对急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诊断和 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复苏与复苏后处理
对发生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的 患者进行复苏,并对复苏后状
态进行处理。
02
麻醉药物与技术
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01
02
03
疼痛治疗中的麻醉实践中,麻醉医师还需要与疼 痛科医生、护士等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协作, 共同完成疼痛治疗和管理任务。
04
临床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抑制或暂停
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呼 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
减慢或呼吸暂停。
呼吸道梗阻
由于喉痉挛、舌后坠或 分泌物积聚,可能导致 呼吸道梗阻,影响正常
01
03
内窥镜麻醉实践中,麻醉医师还需要与内窥镜医生、 护士等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内窥镜
检查和治疗任务。
04
内窥镜麻醉实践中,麻醉医师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 呼吸循环功能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不良 反应,如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等。
重症监护病房的麻醉实践
01
02
03
04
重症监护病房的麻醉实践主 要涉及重症患者的麻醉管理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1. 麻醉: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电流等方式使患者无痛或失去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2. 全身麻醉:用药物影响全身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达到无痛或半失神状态的麻醉方法。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注射到患者体表局部或局部组织中,使该部位神经传导受到阻断而达到麻醉目的的方法。

4. 镇痛:使病人在不影响其知觉、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情况下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或技术。

5. 麻醉深度:指患者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所处的麻醉状态的深浅程度。

6. 麻醉机:用于控制麻醉气体输送、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的医疗设备。

7. 麻醉师: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医疗专业人员。

8. 麻醉科:负责管理和执行手术、治疗时所需的麻醉程序及药物使用等工作的医疗科室。

9. 麻醉康复:指手术或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恢复、监护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工作。

10. 麻醉并发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2)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2)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2)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ASA5级:病情危重、频临死亡,手术是孤注一掷。

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2、颏甲距离:指在颈部完全伸展从下颌骨下缘到甲状软有切迹的距离。

3、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4、联合麻醉:指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

5、喉痉挛: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声门闭合反射过度亢进的表现,是麻醉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6、术中知晓:是指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

7、大量输血:通常为24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的全身血容量;3小时内输入50%全身血容量和需要输血〉150ml/min。

8、体外循环:又称心肺转流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出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并排出一氧化碳,再将氧合后的血液经人工心脏泵入体内动脉系统。

9、高危妊娠:妊娠期某些病理因素,可能危害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安全或导致难产,称为高危妊娠。

10、阻塞性呼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睡眠时上呼吸道塌陷、阻塞而引起严重打鼾甚至呼吸暂停(中止10秒以上)为特征的症候群.二、填空(每题1分,共15分)1简单床旁测试病人肺功能的方法,包括屏气试验、吹气试验、吹火柴试验.2、目前常用的肌松药有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3、对第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施行手术时应考虑安装起搏器,对心胸比值〉0.7的病人应视作高危病人。

4、麻醉选择总的原则是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寰枕关节活动度是否影响头颈前倔后伸,对插管所需口、咽、喉三轴线接近重叠的操作至关重要。

6、气管导管插入过深,会进入一侧主支气管,导管插入过浅,套囊位于咽部,容易造成脱管。

7、全麻诱导必须充分估计病人的耐受能力,谨慎从事,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8、氯胺酮是目前临床所用的静脉全麻药中唯一可以产生较强镇痛作用的药物.9、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毒性比布比卡因低。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ASA4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已丧失工作能力,经常面临对其生命安全的威胁。

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风险很大。

2、基础麻醉:应用全麻药使病人入睡但麻醉程度尚不足以施行手术或有创操作,称为基础麻醉。

3、全麻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4、局麻药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5、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6、异常广泛阻滞: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但并非是全脊麻,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骶神经支配的区域,甚至低腰部神经功能仍保持正常。

7、呼吸抑制:是指通气不足,它可表现为呼吸频率慢及潮气量减低、PaO2低下、PaCO2升高。

8、中心静脉压:是指上腔或下腔静脉即将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或右心房压力,正常值为5~12cmH2O。

9、眼心反射:是一种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动过缓、过早搏动、二联律、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停搏。

10、门脉高压症:门静脉压力超过25cmH2O(2.45kPa)时可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称门脉高压症。

二、填空(每题1分,共15分)1、阿曲库铵的代谢和排泄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主要通过非酶性的化学分解,称之为Hofmann消除。

2、临床上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复合应用,称为复合麻醉,或将不同的麻醉方法联合应用,称为联合麻醉。

3、过去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三者概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4、Langeron提出了五项与面罩通气困难独立相关因素;如年龄大于55岁,体重指数26kg/m2等。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临床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乎着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临床麻醉中,有许多专门术语需要了解和解释,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降低病人意识和感觉痛觉的一种方法。

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全身麻醉是通过给病人静脉注射药物使其进入睡眠状态,使其失去知觉和疼痛感。

局部麻醉则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使该部位麻痹而达到手术目的。

喉罩:喉罩是一种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一种辅助通气装置。

它是一种管状的设备,通常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插入患者的喉部,将气道和呼吸系统连接起来,用于维持气道通畅和提供氧气供给。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监测病人的脑电活动、心率、血压等指标,客观评估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水平和麻醉深度。

这一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更准确地掌握病人的麻醉深度,确保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安全的状态。

术中镇痛:术中镇痛是指在手术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

在临床麻醉中,术中镇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静脉给药、神经阻滞、局部麻醉等方式实施。

术中镇痛不仅能够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还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麻醉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血管问题等。

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相关情况,以便预防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并发症。

当然,临床麻醉的安全也需要一支专业的麻醉团队共同努力,包括麻醉科医生、护士和临床工程师等。

麻醉机:麻醉机是麻醉科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控制和调节病人的麻醉深度、维持呼吸和气体通道,以及提供药物给予。

麻醉机可以监测并维持病人的呼吸、循环和体温等指标,帮助麻醉医生对病人的生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常用于术后镇痛的设备。

它通过注射镇痛药物,控制病人自己通过按压按钮来给药,从而实现持续、稳定的镇痛效果。

临床麻醉

临床麻醉
3、由标记点垂直刺入皮肤,缓慢进针,遇一 刺破纸张样的落空感后表示针尖已穿透颈阔 肌,将局麻药注射到肌膜下。也可以在颈阔 肌的表面再向乳突、锁骨和颈前方向做浸润 注射,注意不能注入胸锁乳突肌内。
2019/1/13
2019/1/13
二、颈深丛神经阻滞 1、适应症和禁忌症:颈部较深的手术如甲状 腺大部切除或颈部大块组织切除。禁忌行双 侧同时阻滞,以防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 滞发生呼吸困难。 2、定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紧 贴身体两侧,在乳突尖和锁骨中点做一连线, 在此线中点即为CV4横突位置,该点一般在胸 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乳突 尖下方1-1.5CM处为CV2横突。CV2和CV4横突 之间为CV3横突。
2019/1/13
操作方法
先以24-25G皮内注射针刺人皮内,推注局 麻药液造成桔皮样皮丘,然后用22G长lOcm穿 刺针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 注意事项 1· 要逐层浸润,神经末梢丰富部位所需局 麻药液量大, 可提高局麻药液浓度 2· 穿刺针进针应缓慢,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 3· 每次注药前应抽吸,以防局麻药液注入 血管内 4· 局部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 醉。
2019/1/13
局部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
概念: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粘膜接
触,穿透粘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 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
适应证:表面麻醉适用于眼、耳鼻喉、气管、
尿道等部位的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术。
2019/1/13
常用的表面麻醉及麻醉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表面麻醉药有2%-4%利多卡因、 0.5%-1%丁卡因。 一般眼部的表面麻醉多采用滴入法,鼻腔 内粘膜常采用棉片浸药填敷法,咽及气管内粘 膜用喷雾法,尿道内粘膜表面麻醉用灌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又称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CSHT),指药物在连续静脉输注时停止输注后血液或血浆中的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

此时半衰期是随药物输注时间而变化,不能由消除半衰期来预测,因为它同时依赖于药物的分布,只能用计算机模拟来估计。

低流量麻醉(Low flowarlesthesia,LFA)是指在重复吸入的麻醉回路中提供的新鲜气体流量(Freshgas Flow,FGF)不超过1L/min(通常为:0.5-1L/min) TCI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TCI半衰期即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指持续静脉输注某种药物一定时间停药后,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与输注时间相关的半衰期,它反映了持续输注时间与药物消除之间的关系。

比消除半衰期更能准确的预计静脉麻醉后恢复的时间。

反常呼吸(paradoxical respiration)一侧胸腔剖开后,在吸气时,因健侧胸内压降低,部分气体从剖胸侧吸入健肺,呼气时,健侧肺的部分气体又进入剖胸侧肺内,这种现象称为反常呼吸。

往返于两侧肺之间的气体则称为摆动气。

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又叫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麻醉疗法,达到镇痛、遗忘,肌松驰、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理功能稳定的麻醉方法。

试探剂量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时,首次注入2~3ml作为试验量,观察阻滞范围大小,以确定存在脊髓麻醉的征象或硬膜外麻醉是否有效或病人对麻醉的耐受性,后再酌情分次减量追加药物TOF(Train Of Four, 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时可不需要在用药前先测定对照值,可以直接从T4/T1的比值来评定阻滞程度,而且可以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非去极化阻滞程度增加时,T4/T1比值逐渐降低,当T4消失时,约相当于单刺激对肌颤搐抑制75%。

PEE BiPAP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正压通气的一种通气方式,在每次潮气呼吸情况下根据设定的参数呼吸机都给予患者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以确保有效的吸气支持和维持呼气相肺的有效氧合。

PEEP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是指在呼气末相仍然高出周围环境压强的气道内压,这是个压强指标,PEEP 可以与各种通气模式结合。

苏醒延迟指停止麻醉后30分钟呼唤病人仍不能睁眼和握手,对痛觉刺激无明显反应,即视为苏醒延迟。

控制性降压对某些手术,为了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压,并视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氯胺酮静脉注射后,病人并不入睡,但痛觉完全可以消失,这种既保持意识清醒,又使痛觉暂时性完全消失的意识与感觉暂时分离的状态,为区别于其他麻醉方式,特称为分离麻醉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指患者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Anterior Spinal Arteria Syndrome),又称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是以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等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Evidenced 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治疗方案的医学。

Anesthetic postconditioningAnesthetic-induced postconditioning (PostC),麻醉诱导后处理,是指心肌细胞在再灌注前短暂暴露于挥发性卤族麻醉剂中,能够显著减低心肌由于缺血时间延长而导致的再灌注损伤。

Permissive hypercapnia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为避免大潮气量和高气道压引起的肺损伤,在维持适当气体交换和降低通气压力不能兼顾时,允许PaC02适度升高(60-80mmHg)和一定程度的酸血症(PH7.25-7.35)。

小潮气量通气是指潮气量≤6ml/kg的低潮气量,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允许范围内轻度的高碳酸血症作为一种能减轻或避免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和能提高ARDS疗效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First Pass effect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效应,系指药物从消化道吸收,随血液流经肝脏而被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效应。

PCVA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V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静脉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VA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 VAS),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疼痛等级标尺上相应的位置。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程度测量方法。

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或类似的描述语),以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到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

VAS 也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缓解程度。

在线的一端标上“疼痛无缓解”,而另一端标上“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的缓解也就是初次疼痛评分减去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也称之为疼痛缓解的视觉模拟评分(VAP)Diffused Anoxia弥漫性缺氧,指扩散缺氧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肺泡气中的氧气缺乏。

BIS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双频谱,一种数字量化的脑电,其值从0~100。

它综合了脑电图(EEG)中频率、功率、位相、谱波等特性,包括了更多的原始EEG信息,能准确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况及麻醉药效应,被公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镇静深度最敏感、准确的客观指标。

POC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function,POCD),老年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

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缺血预适应效应,又称缺血预处理,是指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显著的耐受Preemptive analgesia超前镇痛,为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并不特指在“切皮前”所给予的镇痛,而应指在围术期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以抑制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创伤后镇痛和减少镇痛药用量的目的。

CSEA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将脊麻(SA)与硬膜外麻醉(EA)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发挥了脊麻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局麻药用量小及硬膜外麻醉的可连续性、便于控制平面和作术后止痛的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下腹部以下几乎所有手术麻醉及分娩镇痛。

ICP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头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上的压力,它是由液体静水压和血管张力变动产生的压力两个因素组成,通过生理调节,维持着相对稳定。

ICP正常值为0.667-2.0kpa(5-15mmHg),2.00-2.67kpa(15-20mmhg)为轻度升高,3.33-5.33kpa(25-40mmhg)为中度升高,高于5.33kpa(40mmhg)为严重颅内高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