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时代价值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张春梅)[内容提要]:蒙古族生态文化观是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在蒙古族传统天人观、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古代法规当中蕴意着蒙古民族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观念。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筑新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是依靠民族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具有各自特色传统。
蒙古族在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蕴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理念的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
蒙古族生态文化观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蒙古族千百年来沿袭和传承的生态文化传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所谓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蒙古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发展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蒙古高原上,人们往往是靠畜牧业为生,因此蒙古文化中也包括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传统和文化。
例如,人们尊重牛、马、羊等动物,将它们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蒙古文化中也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提倡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仅体现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也在当代环保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文化中强调人性的全面发展。
在蒙古文化中,人们不仅仅强调个体的生理健康,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在蒙古族的传统中,人们常常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蒙古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例如,蒙古族人相信宇宙是由无数个无数个宇宙组成的,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仅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也启示人们要去探索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
天工|2023年第1期[摘 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了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传承保护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克服资金、人才、市场、创新等方面的困难,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楚鹏,艾力.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J].天工,2023(1):6-8.楚 鹏 艾 力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注释:①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第22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内蒙古民族工作百年史研究”(20BMZ017);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年思政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作者简介:楚鹏(1997—),男,汉族,辽宁朝阳人,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艾力(1966—),女,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①世代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服饰、曲艺、音乐、图画、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文化符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被列入世界级、国家级以及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文化符号是民族成员精神的记忆、生活的图景,是刺激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行动上形成合力,从而形成民族从属感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近感的重要因素,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2024年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范文
《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态观念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蒙古族传统狩猎观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也反映了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以期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蒙古族传统狩猎观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一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观念。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狩猎并非单纯为了生存或娱乐,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禁忌,以维护生态平衡。
1. 尊重生命:蒙古族人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尊重每一条生命,不随意捕杀,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2. 顺应自然:蒙古族人尊重自然的力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他们在狩猎时遵循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3. 适度捕猎:蒙古族人认为,捕猎应该是适度的,不能过度捕杀动物。
他们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蒙古族传统狩猎观的生态价值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他们通过适度捕猎,控制了野生动物的数量,避免了过度捕杀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2. 促进生物多样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尊重生命,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他们在狩猎过程中不随意捕杀动物,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3. 传承文化智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资源的开发利用作者:任向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1期摘要: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以其追崇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在历史上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自身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资源的高浪费、环境的破坏,极不利于鄂尔多斯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借鉴蒙古族传统生态观来指引现代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化;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概述(一)什么是蒙古族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思想理念中,历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
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是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二)蒙古族生态文化与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
漫长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孕育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
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33种,其储量和品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无机化工原料,食盐、芒硝等纯度、结晶度为国内外罕见。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出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理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观的积淀。
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鄂尔多斯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源优势强有力的带动了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但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从能源资源方面看,尽管鄂尔多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国1/6,但浅层储量仅为175亿吨。
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资源输出型开采模式,那么按现有的开采水平和回采率、增长率计算,不到20年时间,浅部资源就会被全部采完;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矿区的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出现了一批小型焦化炉,其废气物排放严重超标。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
存 下 来 的 。 我 们 看 到 , 们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的方 法 就 是 他
游牧 。
游 牧 人 将 人 —— 畜— — 草这 三 个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基 本 要 素 极 科 学 地 协 调 起 来 , 对 此 有 着 并 不 亚 于 并 当今 生 态 学 理 论 的认 识 : 定 面 积 的 草 场 能 养 活 多 少 一
一
、
物 质 珐面
头 ( ) 畜 、 少 头 ( ) 畜 能 养活 一 口人 ; 年 中不 只 牲 多 只 牲 一
同 的 季 节 牲 畜 在 什 么 样 的 草 场 采 食 最 好 、 场 之 间 应 草
在 此 主 要 是指 与环 境 相 适 应 的 生 产 生 活方 式 与பைடு நூலகம்
关 的 技 能 , 这 一 部 分 我 们 将 要 在 游 牧 经 济 的 范 围 内 对 展 开 讨 论 。按 照 当 今 生 态 畜 牧 业 的 观 点 , 畜 平 衡 乃 草
维普资讯
2 02} 月 0 F7
蒙古 社会科 学 ( 文 版 ) 汉
I FR 1 0 (0 II SoC I I SC I 二 A A F CFS
Jl 20 u y, 0 2
V 0 23 1 № 4
第 2 3巷 第 4期
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 , 否则 游 牧 民族 及 其 文 化 是 不 会 生
述 中 我 们 将 要 看 到 , 态 科 学 的这 些 理 论 与 精 神 原 则 生 实 际 上 已涉 及 游 牧 文 化 的 各 个 层 面 。本 文 拟从 此视 角 出 发 , 物 质 、 神 、 度 三 个层 面 , 蒙 古 族 传 统 游 牧 从 精 制 对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蒙古族传统文化“ 经过长期的创造 、 吸收 、 改进和发展 ,
其 内容 日益丰富多彩 , 风格 日益独特 , 成 为中华 文化 宝库 中
( 二) 在 人 与 人 之 间 关 系上 , 要 求诚 实守 信
是 民族和国家的灾难 , 要受到惩罚。” [ 9 1 蒙古人的尊长敬老侧 重感情而不是形式 。蒙古人的先人非常重视 自幼就培养孩 子的吃苦耐劳 、 坚毅品格 。据柏 朗嘉宾记载 : “ 他们( 蒙古) 所
有人 , 从 最为幼小者 到 比较年长者 , 统统都是 优秀的射手 ,
一
人从其 婴儿开始 。“ 生态文化 教育 ……可 同“ 孝” 文化 、 “ 友
爱” 文化并列为草原民族 的三大传统文化教育主题” [ 7 1 。蒙古
族 早 期 教 育 的主 要 内容 之 一 是 嘱 咐 和 教 导 自己 的子 女 爱 护
天也无法生存 。父母呵护孩子 , 孩子也应关爱父母” 。他
一
以及 民族性格差异 的影响” [ 4 1 。和谐 、 平等仅仅是人们 的向往
和追求而 已,蒙古人素 以忠诚信义为做人的重要标准 , “ 一
旦定 下“ 约会的 日期 ” , 虽 为“ 风雨” 所阻 , 也必须按 时到 达。 凡“ 答应 了话” , “ 便是誓一般 ” , 否则“ 同伴 里也 不容” ; “ 在社 会常见 的 “ 安达 ” 关系中, 彼 此 间必须履行 “ 相亲 爱” , 甚 至 “ 性命般不相舍弃 ” , “ 做性命 的救护” ” 这样 的义务” [ 5 1 。“ 他们 相互之间表示 相当尊敬 , 十分友好地相处 , 他们乐 意互相 共 享他们 的食物 , 虽然他们的食物并不是很充足的” [ 6 1 。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作者:梁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4期少数民族民间法是民族地区文化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民族意识中烙下了浓厚的习惯习俗,是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的。
在民族地区立法时考虑民间法规范,是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做法。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了丰富的法文化传统,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习惯法等,本文对从蒙古族的生态民间法的视角开始,探讨蒙古族生态环境方面的民间法精神延续的意义和价值。
蒙古族在长期生活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蒙古高原上,游牧生活要依赖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风俗,禁忌,习惯,惯例,“约孙”,祖训,图腾、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古代法律等等,长期的经验积累,让蒙古族共同遵守的这些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在民族内部产生强烈的约束力,人们矢志遵从,世代口口相传,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方面民族心理意识。
“不同的社会组织,每个人类共同体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或为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来调整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着一定的社会秩序。
在各民族中,即使是最原始的、人员不多的少数民族也有其特定的规范维护着本民族的共同利益,确定本民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以及本民族与外族的关系。
这种特定规范(或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就是民族习惯。
蒙古族民间法是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源于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没有国家制定法的形式,但却又制定法的约束力。
因为蒙古族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紧密,人畜草的平衡关系决定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在蒙古族民间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法律观念。
一、蒙古族生态民间法是草原人们的生存智慧蒙古族在生产实践所创造的草原游牧文化是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是草原牧民对草原生态的深入探索,掌握自然规律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蒙古族草原保护民间法体现了“人畜草”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之源是草原,在蒙古族的民间谚语中“草原是牧民的母亲”认为“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在牧民心目中非常重要的。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
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
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
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的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的文化体系。
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依据当代美学理论和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相应审美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自觉的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的巨大的美学价值。
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
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的。
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就给予我们人类馈赠性的回报;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就要给予人类灾难性的回报。
北方蒙古族的生态文化特色
从 生态环境 方 面来说 , 草原 文化是 由地域 特点 决定 的 。这种生 活是严 格遵 循大 自然规律 , 在保 护
生态平 衡 的条件 下有 意识 、 目的进行 的。一方 面 有
在沙 漠 中有坐骑 , 另一 方 面 有 土地 水草 , 以必 须 所
有灵 论和佛 教 的 生态 观 的思 想 上 。萨 满教 一 开始 是 多神教 , 后来 逐 渐形 成 主神 教 , 天作 为主 宰 万 把 物 的至高无 上 的天神 。萨满教 在 自然 神 系统 中 , 天 地神 占重要 地 位 。天神 腾 格里 , 即长 神天 , 管人 掌
一
作 者简 介 : 丽 华 (9 8 — ) 女 , 孙 16 — , 白城 师 范 学院 历 史 系教 师 , 究 方 向 : 原 文 化 、 研 草 思想 史 。
49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第2 4卷 第 4期
生 。这 在客观上有 利于蒙古人 的生态文化 的传 承 , 也为保 护蒙 古 高原 的动 、 物 资 源起 到过 重 要 作 植 用, 久而久 之 , 萨满 教 和佛 教生 态观 潜 移默 化 地影
响蒙古族人们 , 自然 神威 的力量 、 超 宗教 信 条 的规
宗教本源于人对 自 然的信仰 , 无论动植物图腾 崇拜 和人 神的组 合崇 拜 、 自然 崇 拜 , 自然保 护 紧 与 密相关 , 渐成为生态 文化 的主要 内容 。认为人类 逐
藏传 佛教— —黄 教 , 土默特 蒙古部 落传遍 整个蒙 经 古地 区 。从 明 代末 年 到清 朝 中叶 , 喇嘛 教 ( 教 ) 黄
律 。如在 长期 的放牧 游猎 生活 中 , 蒙古人 探索 出适 合 草原生 活 的居住 方式— —蒙 古包 , 包支 架 的 蒙古
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地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地价值内涵.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地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地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地文化体系.这种独具草原特色地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地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地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地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地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地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地依存关系.依据当代美学理论和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相应审美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自觉地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涵地巨大地美学价值.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举措.一“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地尺度,通过人地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地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地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地审美而非纯功利地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地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地一部分地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地.自然界是有机联系地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地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地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地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基础和前提.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地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地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地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地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地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地消失、森林和环境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地失调和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地影响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就给予我们人类馈赠性地回报;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就要给予人类灾难性地回报.草原蒙古人顺从“长生天”意愿,尊称草原为“大命”,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小命”,严禁破坏草原和水源.他们利用牛粪做燃料;采用游牧和轮牧地方式进行生产;禁捕幼小地鸟兽鱼虫和怀孕母兽;禁止在森林地旺盛成长期毁林开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贵地药材也不得挖光,否则将被定为无道德地叛逆者,而植树造林、治理荒滩等行为则被尊为善举.长期以来,正是草原蒙古人地这些朴素观念,有力地保护了当地地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资源得以恢复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维持了大型畜牧经济地存在和发展.游牧文化地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自然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地生存技能.游牧文明地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它给我们以技术工具和现代发明,而在于它给了我们以天地人合一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草原蒙古人视天地为父母,视水草为血液和神灵,他们关于家地概念是那样广阔,在他们看来,家就是整个草原,而山水花鸟、野兽家畜都是家里地成员.“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地尺度,通过人地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地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地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地审美而非纯功利地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地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反观人类所经历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地.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地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地社会经济地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地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地自身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地盲目开发,已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特别是落后不发达地区,常常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牺牲自身赖以生存地环境为代价,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自然生态环境地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地衰败,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在,草原上地蒙古族牧民大都告别了游牧生活,进入了摩托、汽车、风能、太阳能、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地时代.这些现代化手段地介入,改变着蒙古人地生活,表面上成为游牧文化一个新地发展起点,实际上却使草场遭到破坏,草原遭到污染,也使牧人变得懒惰起来,并彻底改变了游牧地本来意义.而作为蒙古人地审美追求、道德标准和荣耀地最佳象征,并与蒙古人结缘深远、相伴几千年地马,却从此失宠.当牧人从游牧变成定居,不再需要马,草原就失去了游牧文明地庇护,草原原有地千年绿意就无以为继.长期以来,工业文明优越于游牧文明地论调甚嚣尘上,而随着时间地推移,工业文明却越来越暴露出它地许多弊病,它充满了自私、贪婪、冷漠以及由此而派生出地形形色色地社会犯罪.这与草原牧人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我们惊喜地看到,草原牧人地情感是丰富地,精神是充实地,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地生活方式,不需要太多地矫揉造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地一个环节,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到食物链地顶端.但工业文明长期地替代游牧文明已是不争地事实,也许真地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也没有一片草原可以让我们放逐心灵.人地生命活动是在自然生命之网地普遍联系中展开地,它是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地基础之上地.人作为自然地一部分,自然条件地变化会影响人自身.我们不难发现,畜牧生产方式地变革改变了一切,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地代价.恩格斯据此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地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地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地;我们对自然界地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让我们稍感欣慰地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地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地确立,新地人类文明地曙光已经出现,当今地绿色环保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倍加受人青睐,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地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共处正成为现代人地普遍共识.生态美学理论地出现让人们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地种种便利和好处地同时,不忘关注我们赖以生存地环境地变化.由此我认为,草原文化特有地自然生态理念蕴涵着巨大地美学价值,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因为在草原蒙古人地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态美学地观点考察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就是要以人对生命活动地审视为逻辑起点,以对人地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地考察为轴线而展开研究,注意挖掘草原文化多样性地生态价值,最大可能地调动人们直接参与到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当中,实现保护生态与造福一方地双赢目标.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更加科学文明地生活方式,也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关键之处,在于确立“四种观念”,即: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念,“按照自然而生活”(赫拉克利特语)地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观念,以人为本地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们视动物为朋友,更加节制和简化自己地物质生活,善待自身赖以生存地自然环境,进而改善人们当下地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地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地存在.当然,我们在阐述草原文化生态审美问题地时候,一定要注意有一部分人对民族生态审美研究地误读.比如他们认为生态美就是自然环境地美,一提到生态美,就想到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自然环境,把生态审美研究与自然环境地保护等同起来.这样地误读不仅在普通群众中普遍存在,即使在各级决策层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些内容仅仅是生态审美研究地一小部分,而且是处于比较浅层地内容.生态审美研究地本质和核心,应该是人地生存状态,生命地存在状态,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所指出地:“对生命存在地尊重和热爱,这既是生态学,也是生态美学最重要与最基本地精神.”可见,理解各民族地生存状态,改善民族地生存状态,这才是民族生态审美研究地本义.二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地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要深入到人地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地研究.草原蒙古人期望“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地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地是把自己地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美学不能脱离人.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它所研究地不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地一般生态系统,而是由人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地以人类为主体地人类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生物地或非生物地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生态美学不限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地关系,这是生态美学研究地中心问题.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既然要以草原民族生存整体为出发点,以改善草原民族地生存状态为本义,以草原民族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地和谐自由境界为落脚点,那么,它就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地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与草原民族自身地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才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地人类幸福地前提和保障,因此,生态美学对人生地关切具有无限开放地价值取向.它与一般意义地生态学相比,更关注人类生活本身地诗意价值和审美含义,也就是要深入到人地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地研究..正如著名学者张玉香所指出地:在人与自然外在冲突地表象之下,与人类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相伴随地,是人类自身地分裂与精神危机,人类将自然作为奴役支配对象进行片面改造地同时,其实也将自己肢解了、物化了,精神流离失所,幸福无处可寻,当人以功利化和简单化地心态去对待自然时,人自身也简单化和功利化了,丧失了生活地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付出地巨大代价,促使人类开始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自身地深刻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渐明白,人类幸福生活地所在,绝不仅仅是物质地极大丰富,还有精神地充盈与发展,人类固然可以从现实利益出发实现科技地“绿色化”,但这还不是问题地根本.自然之于人类,不仅仅是养命之源、生存之源,更是人类地精神家园,他们之间有着水乳交融、一脉相承地血缘,这才是更本真、更本原地一面,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忽略地一面.蒙古族地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相当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所期望地“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地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地是把自己地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草原蒙古人正是从很早地古代开始就敏感地注意到了自然之于人类地重要性,首先将追求优美地生态环境确立为自己地目标,并给予了深切地关注,进而在自己内部也追求人与人之间地和谐、田园牧歌式地生活,乃至艺术化地生存状态.人们常用“歌唱地民族”、“舞蹈地民族”、“在节日中生活地民族”来描述草原蒙古族和其他地少数民族,这就说明他们一直保持与自然地和谐,相当符合生态地要求,在精神层面上也是相当富有地,是并不缺乏生态美地.尽管就物质层面而言,由于历史和事实上地不平等,他们地生态美是有所欠缺地,至少目前是这样.但是,我们人类地存在,不仅仅是物质地需要,而且还有精神地需要、文化地需要;人地生命存在状态,也不仅是体现在生理性、物质性地生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精神力量上面,在某种程度上说,人地精神生命比起物质生命更为重要,人地精神生命地存在状态更应该引起关注.生态美学地研究,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地回应,也是对现有美学理论地突破,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完整地、幸福地人类生活地寻求.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地挖掘和研究,更重要地是让我们开始懂得自然对于人类地意义,也更加明白人作为自然地承担者和自由自觉地特有地存在,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最终将幸福完整地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地、和谐地、诗意化地生存.三事实上,真正人地意义上地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地真正地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地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地原则都是至关重要地.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生态美学将人理解为具体地、感性地、特殊地存在,这是符合生态地差异与多样化原则地.事实上,真正人地意义上地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地真正地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地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地原则都是至关重要地.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先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地意义.包括内蒙古在内地广大中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地主要形成区和承载区,它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历史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地地区,这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地生物基因库和文化富矿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人们更多地是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地物质贫困,已经而且正在千方百计地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来改善他们地生存状态,这是应该地,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地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需要,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地短期增长,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地发展之路,走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发展之路,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物质建设地时候,更要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认识中西部多元民族文化地丰富内涵,想办法保留草原蒙古族等西部民族那些符合生态规律地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绝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获得了物质需要而丧失了精神和文化,造成一种新地生态危机,让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地那种“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地状况在我们这里重演.在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传统文化时刻都会发生变异,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保护文化和生物地多样性,引导变异都已成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科学地大众地民族文化地重要环节.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地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地多样性,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人与自然长期共存地文化价值取向,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性地基础上,建立起和谐地民族生态文化.中西部地区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计划地积极重构过程,也就是立足本土文化,在分析研究外来文化地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加工地过程.在这个重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民族文化中地关系,注重当地群众地变革要求,注意尊重各族群众地自主文化选择,让各族群众在尊重自然、生物和其他人群地基础上,获得更为全面地发展.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精神财富地积淀,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保存人类文明地结晶,留住人类创造地足迹.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待民族文化地“人类利益主义”倾向,尽快建立对自然界地新责任感和新道德观,坚持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方针,严格按照党地十六大提出地“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地保护工作”地要求,通过政府地支持、学者地引导和群众地参与,对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再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我们知道,生态美学地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民族生态审美地研究相对更加滞后.通过对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地挖掘和探讨,我深切地体会到,对民族生态审美地研究,就要从中国和民族地区地本土出发,从民族地生态审美状况出发,探索生态审美地一些基本规律,提高人们对生态美地认识,最后完成生态审美学地理论建构,提高民族地生态审美意识,最终促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并遵循生态审美规律而生存.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在民族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实现营造适宜而优美地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地目标.因而,环境地美化也就必然成为环境建设地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在这方面生态美学大有用武之地.不仅生态审美观所体现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理念,应成为整个生态环境建设地指导原则,而且可以通过对生态美和生态审美心理地研究,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建设地美地规律,以便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帮助各族群众形成正确地生态审美观,进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地生态价值观.民族生态审美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地审美价值和生态美地认识、感受与理解,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民族生态环境地审美评价、审美态度.在中西方优秀地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中,都把“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就是其中最杰出地代表.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地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互相结合地重要思想,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哲学观、生态观、美学观地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既是生态美形成地前提和基础,又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审美评价地最基本标准,也是建立正确地生态审美观所要解决地最基本问题.可以肯定地是,民族生态美学对民族生态审美价值和民族生态美地研究,对正确地民族生态价值观地形成,都必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以上,本人围绕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要素,主要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实际应用等三大方面探讨论述了它地美学价值,特别是它对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族生态美学不断建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一定会发挥其越来越大地作用.参考。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文化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蒙古族人善于利用草原资源,特别是畜牧业的资源,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哲学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也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
蒙古族崇尚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信仰、道德、智慧为一体的世界观。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有许多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都是对生命、自然、人的关系的有深刻的反思和诠释。
3. 文艺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
蒙古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深受人们喜爱,它们表达了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还流传有很多美丽的传统手工艺品,如蒙古族独特的传统服饰、器皿、地毯等。
4. 社会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讲究互助互爱,追求民族团结、家庭、部落的和睦幸福。
蒙古族人重视家族、宗族和同族间的关系,是一个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会。
同时,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博爱、宽容、礼让等品德也十分重要。
5. 宗教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宗教文化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人信奉藏传佛教,同时还会祭祀土地神、山神等。
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蒙古族人在宗教的引导下,遵循道德原则,维护了社会秩序。
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多元化、深厚的内涵,引领着蒙古族人民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幸福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游牧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格外重要。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不计后果的种种生产活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本文通过探析蒙古游牧民族生产活动中生态民俗部分,分析我们当下环境问题,探索当代游牧生产活动中对维护两型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以进一步分析传统生态民俗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和启示。
一、游牧民族的生产习俗的生态环保内涵游牧生产习俗包括游牧的方式、放牧的习俗,对水资源、草场资源的保护禁忌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禁忌规约。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游牧生产习俗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一)游牧方式和放牧习俗1.四季转场放牧游牧习俗最重要的表现是游牧的方式。
游牧即指在干旱地区随着季节变换更换宿营地的畜牧业。
这种畜牧业在公共的土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移动,组合或分散牲畜,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获得生活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层次性多、类型多样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牧民在其生活的土地上较难改变其生活方式,面对有限的水、草场资源,游牧民族选择改变其生活地点,以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草场资源、林地资源等。
“四季转场放牧”便是一种传统上的具有合理性的放牧方式。
游牧民为了防止有限的草场资源产生超载放牧、过度利用问题,便将可以用于放牧的草地按照季节划出有限区域用于放牧,此举降低了对于草原生态的破坏。
除此之外,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广阔的草场资源,给予闲置草地一定的生态恢复期,这种游牧的方式是牧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其对所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2.牲畜放牧习俗五畜合牧。
蒙古族传统的放牧习俗之一便是五畜合牧。
传统的五畜是指:蒙古马、蒙古骆驼、蒙古牛、绵羊、山羊。
将它们按一定比例合牧会提高草场利用效益。
例如,初春的时候,山羊会用腿翻出刚发芽的草根,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最高。
所以一般情况下绵羊与山羊合群放养,发挥其领头作用。
一般情况下,羊群中绵羊比例高于山羊。
从张承志的写作看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影响
文
一
《
、
敬 重 自然 , 热爱 草 原
当代 著名 作 家张承 志 是回族 人 , 1 9 6 7 年 毕 业 于 清 华 善 良 、博 爱 ,特 别 是 蒙 古 族 的母 亲 “ 额 吉 ”对 自 己的 价 值 大学附 中,1 9 6 8 年 来 到 内蒙 古 乌 珠 穆 沁 草 原插 队 ,度 过 了 观 的 塑 造 。他 的 开 山 之 作 并 没 有 描 写 从 小 到 大 生 活 的 家 乡
(《 无 援 的 思 想 》 )正 因 如 此 ,他 按 捺 不 住 要 抒 写 这 片 土 地 及 生活 其 上 的 人 民 的冲 动 , 一 发 不 可 收地 在 创 作 中一 直
草 原 是 张 承 志 踏 上 人 生 旅 途 的第 一‘ 个 大 舞 台 。 当 看 以草 原 为 写 作 对 象 ,反 映 了草 原 人 民 的心 境 、情 绪 、生 活 到 牧 民们 不 管 遇 上 多么 残 酷 的 自然 灾 害 和 人 为 阻 碍 都 要 不 方式 、风俗 人情 ,生动而深刻 地反映 了蒙 古族生态文化 的 断 迁 徙 的 行 为 时 , 当看 到额 吉 “ 只 要 是 一 条 生 命 就 不 该 放 影响,成为独具特色的草原灵魂歌手。
态 文 化 。这 些 生态 知 识 和 智 慧 深 深 地 影 响 了蒙 古 族 的 文 学 了这 些 草 原 上 的人 们 , 这 位 远 方 来 客 开 始 主 动 接 触 蒙 古族
创 作 ,并 在其 中得 到 了充 分的反 映 , 比如蒙 古族 “ 长 生 生态 文化 ,认 同了游 牧 民族 的 生存 观 。 天 ”祭 词 ,神 歌通 过 对 太 阳 、 月 亮 、 大 山 、大 河 、 草 原 、
经历 对于 人 的影 响并 不完 全 取决 于 时间 的长 短 ,大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态制度的法制化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态制度的法制化蒙古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群体,其生存特点和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传统的蒙古族社会中,游牧文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依赖牧场和牲畜进行生产生活。
而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制度”,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产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这种生态制度在蒙古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法制化特点,即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人们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章和制度,以保护环境、牲畜和自身权益,从而构建起一种适应游牧生活的生态法制。
蒙古族的生态法制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依法管理牧场资源在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中,牧场是他们生产的基本资源,因此对牧场的管理非常重要。
蒙古族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定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明确了牧民的责任和权利,使得牧场的管理更加有序和规范。
蒙古族还制定了相关规定,限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的范围,以防止过度放牧导致的环境恶化。
二、保护环境资源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通过法律和规章来保护水源、草原、森林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规定禁止砍伐、烧草、放牧等行为,以保护环境资源的完整和可持续利用。
三、保护牲畜权益牲畜是蒙古族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对于其保护尤为重要。
蒙古族通过法律和规章来规定牲畜的所有权、保护、喂养和繁殖等方面的事项,保障牲畜的健康和生存。
他们还规定了禁止偷盗、捕杀、捕捞等行为,保护牲畜的权益。
四、维护社会秩序蒙古族通过法律和规章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们制定了禁止争斗、打斗、纷争等行为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安全和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在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中,生态法制化是其生存法则和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蒙古族的生态法制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
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生态思想探析
一
、
Hale Waihona Puke 敬畏 自然 的生 态 伦 理 观
伦 理 思 想 是 伴 随 着 人 类 对 整 个 自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思 考 形 成 的 , 在 以 往 的 观 念 中 ,人 们 将 伦 理 思 考 仅 仅 局 限 于 人 与 社 会 、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中 , 这 是 不 完 整
文 化的生 态魂 。 首 先 , 敬 畏 自然 的 伦 理 观 表 现 在 蒙
史诗是 人 类文 明进程 宏 观而 形象 的 概 括 ,也 是 人 类 文 明 反 思 的启 示 录 。 蒙 古 族 英 雄 史 涛 自诞 生 之 时 起 ,就 成 为 草 原 人 的 精 神 财 富 ,具 有 珍 贵 的 认 识 价 值 和 史料价 值。 江 格尔 》作 为活态 史诗 , 反 映 了 远 古 蒙 古 族 的 生 活 习 俗 、 哲 学 思 想 、 宗 教 信 仰 和 伦 理 道 德 ,透 视 出 草 原 文 明的鲜 明特 征 ,特 别是 史诗 中蕴 含 的 草原 人的生 态意 识和 古代 蒙古 民族 以 自 然精神 渗透 人类 生存 的诗性 智 慧 ,能 为 当 代 全 球 的 生 态 思 潮 提 供 更 多 和 更 有 启 发 性 的 精 神 资 源 。 本 文 拟 从 生 态 批 评 的 角 度 , 挖 掘 江 格 尔 中保 存 的 草 原 文 化 的 生 态 意 识 和 生 存 智 慧 , 反 思 马 背 民 族 的 生 态 文 明 , 并 与 当 代 人 类 文 化 进 行 比 较 ,进 而 使 我 们 认 识 到 传 统 文 化 在 重 构 人类 文化模 式 中的地 位和 价值 ,也 使 我 们 清 楚 人 类 的 思 想 、 文 化 、 社 会 发 展 模 式 是 如 何 影 响 并 决 定 着 人 类 对 自然 的
蒙古族的自然观
蒙古族的自然观
蒙古族的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
因此,蒙古族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他们注重节约自然资源,重复使用,耐用消费,一物多用等相对简约朴实的生产生活方式。
他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滥砍滥伐,不破坏草原植被。
这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
此外,蒙古族还注重生态平衡,采用季节性倒场轮牧的游牧方式,保护脆弱的草原植被。
他们用水有度,注重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总的来说,蒙古族的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念。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态制度的法制化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态制度的法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也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坚持着生态文明的传统,他们依赖着草原和动物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保护草原资源、尊重自然,生态制度的法制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草场所有制与草场管护制度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草场所有制是一种共同所有制。
蒙古族游牧民族进行牧民生产活动时是在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各个牧民所在草场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区,而不是某个个人或家庭的私人所有。
这就注定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草场资源的共享性和相互依存性。
草场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被视作民族的共同财产,因此草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草场管护制度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蒙古族游牧民族对于草场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
一般情况下,草场由社区选出管护人员进行管理,这些管护人员负责对草场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和监督,做到有序利用、科学管理,防止过度放牧,保护草场生态平衡。
草场的管护人员不仅要掌握草场自然地理情况,还要了解草场动植物资源、草药资源等自然生态信息,制定相应管理规划,使得草场可以有效地避免草地退化和破坏。
二、放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放牧制度是基于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建立的。
这一制度基于草场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等实际情况,确立了牧民放牧的时间、地点和范围,从而实现了对草场的科学高效利用和保护。
在制定放牧制度时,通常都是由社区领导、草场管理人员和牧民共同商议后制定,以达到最大的公正性和公正性保障效果。
同时,放牧制度中还要求牧民遵守规定,按照草场管理人的规定规范放牧,以达到保护草地资源的目的。
这一制度保证了草场的生态平衡和牧民生活的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的确立和执行蒙古族游牧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一般都是草地、草原地带,水资源的稀缺性常常是制约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游牧对蒙古人来说 。 是一 种适 应 自然 规 律 的畜 牧 业生 产 生活 方 式 。 与生 存
环境 适应 的生 产方 式 与 生存 技 能 , 包 括 对 草 场 和 畜牧 的管 理 , 对 狩 猎 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 与 生 态 环 境适 应 的生 活 方式 与 技 能 , 包括 衣 、 食、 住、 行。 马 克 思 主 义认 为 , 在 社 会 物 质 生 活条 件 中 , 对 社 会
代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人类最早 的生态文 明 .
它 呈现 出持久 强 大 的生 命 力 。 由于受 自然 环境 因
素的制约 , 古代蒙古族 以游牧经济为基本生产方 式, 对 自然 环 境 的依 存 度 较 高 。基 于 民族 生存 和
发 展 的需 要 , 蒙 古族 必 须 主 动 调整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以崇 尚和 敬 畏 的 心 态 对 待 自然 , 自然 地 形 成
基金项 目 : 集宁师范学院“ 蒙古族传统文化 与生态文明建设 比较研 究” ( 项 目编号 : J S K Y 2 0 1 3 0 4 8 ) 。
・
7 2・
第1 期
晓荣 : 蒙古族传统 生态文化观及 时代价值
住行等问题所必须 的物质生活资料 ,这些物质 生活资料 的获得 . 只有靠生产劳动 。而人类 的生 产劳动必定要 以一定 的方式来进行 ,没有一定 的生产方式 ,人类 就不能获得为其生存 出, 蒙古族传 统生 态 文化 , 对 于 生 态 环境 的保 护 以及 维 护 人 与 自 然 的和谐关系 , 构筑现代生态文 明有着重要 的
启示 意 义 和导 向价 值 。
一
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 。 蒙古 民 族 这 样 朴 素 的生 态 观 主 要 体 现 在 物 质 、精 神 和
化。 2 0 世纪 以来 , 人类在重视 自己生存的生态环 境保护过程 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观念 、 环境意识 . 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和诠释着生态文化 的科学 内涵。 然而 , 现代科学意义上 的生态文化 ,
起决定作用 的不是 自然环境和人 口因素 , 而是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类为 了生存和发展 , 为了进 行 其他 一切 社 会 活 动 . 首 先必 须 拥 有 为解 决 衣 食
义建设“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 , 系统论述“ 大力
推 进 生 态文 明建 设 ” ,这 是 我 们党 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论 体 系 的深 化 与 实践 , 是 面对 资 源 相对 短缺 、 生 态 环境 脆 弱 、 环 境 污染 严 重 、 生 态 系 统退 化 的形 势作 出的科 学 判 断和 重 大抉 择 。 在 党 和政 府深 刻 把握 和 自觉 认 知 当今形 势 的面 前 , 生 态 环
制度等方面。
( 一) 物 质层 面的 蒙 古族传 统 生 态文化 物质层 面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主要体现在 传
蒙 古族 传 统生 态 文化 的 科 学 内涵
生 态 文化 作 为 一种 社 会 文 化 的现 象 , 具 有 广 泛 的适 用 空 间 ,是 一 种 世 界 性 或 全人 类 性 的文
三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
以积极地利用 。牧 民们可 以在尽量长 的时间 , 通
过有规律的 ‘ 转场 ’ 而把 畜 群 放 牧 在 生 态 系 统 的
能源输 出 E l ——青草地上 . 是在从而达到以较大 的活动空间来换取植被 系统 自我修 复所需时间 的 目的。” ④ 由此来看 , “ 游牧” 是在粗放经营条件
下, 蒙 古族 人 解 决 牧草 和 牲 畜之 间矛 盾 的最 好 办
展所需 的物质生 活资料 ,也就谈不上 生存 和发 展 。每 一 种 生 产 方 式 的 选 择 都 和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及该 民族所处 的地 理环境密不可分 。对古代
蒙古族来说 , “ 其特定的地形 、 气候 、 植被状 况决 定在这 一地 区生活 的人们 只能 以牧业 为 生计 。
关键 词 : 蒙 古族 ; 生态文化 ; 生 态 文 明
中图分类号 : G 0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7 7 1 ( 2 0 1 3 ) 0 1 — 0 0 7 2 — 0 5
党 的 十八 大 报 告 首 次 提 出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明, 它反 映 了人 类 新 的生 存 方 式 , 即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生 态 方式 。从 现代 生 态 文化 的视 角 审视 。 古
晓 荣
乌兰察布 0 1 2 0 0 0)
( 集宁师范学院思政教 学部 , 内蒙古
摘
要: 蒙古族在 长期的游牧和狩 猎 生产 、 生活 实践 中 . 逐 渐形成 了与 自然环境 相适应 的独特 的生 态文
化。 当工业 文明引发 的生 态危机 日益加剧 , 人 类开始寻找人 与 自然、 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的 出路 时, 作为人 类史上的蒙古族传统 生&- C . - 4 g, 以其 内在的生命 力为扩展人类 文明的发展 路径提供 了深刻的启示。
是建立在对现代文明反思 的基础上的。 广义的生
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 , 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5 作者简 介 : 晓 荣( 1 9 7 5 一) , 女, 蒙 古族 , 内蒙古通辽 市科 左后 旗人 , 集 宁师 范学院思政教 学部讲 师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思想政 治教 育与 少数 民族传统 文化 。
第3 5卷
第 1 期
集 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n i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5 No . 1
2 0 1 3年 3月
Ma r . 2 0 1 3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时代价值